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分析报告

微生物分析报告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的监测是加强药品使用管理,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我院ADR发生的情况,现对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303例,其中医师上报255例(84.2%),护士上报30例(9.9%)、药师上报18例(5.9%)。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患者ADR史、ADR因果关系评价及处置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男147例,女156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48.5%和51.5%,男女患者发生ADR比例相近;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占37.3%。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共有3种给药途径,依次为静脉给药251例(82.8%)、口服给药42例(13.9%)、肌肉注射10例(3.3%)。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引发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303份报告共涉及12类6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3.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7.2%。

2.4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分类

由表2可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发生ADR的抗微生物药共有25种131例,其中以盐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占比例最大。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303例ADR报告中,由药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临床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4.3%。

2.6 患者ADR史统计情况

303例发生ADR的患者中5例(1.7%)有家族ADR史,110例(36.3%)家族ADR史不详,188例(62.0%)无家族ADR史。30例(9.9%)既往有ADR史,98例(32.3%)既往ADR史不详,175例(57.8%)无既往ADR史者。

3 讨论

在60岁以上老年人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半衰期延长,加之可能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故用药需谨慎。从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迅速而强烈,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成为可能诱发ADR的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可以口服、肌肉注射给

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静脉注射给药,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3.2%;中药制剂次之,占17.2%。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高发生率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且多使用注射剂,更增加了发生ADR的概率。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与其所含成分复杂,无统一质量标准有关。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改变中药比西药安全的观念,慎用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最大,占54.2%;喹诺酮类次之,占22.9%。这与这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有着必然联系。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预防感染用药,谨慎联合应用抗菌药,降低抗菌药应用级别,保护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收集的ADR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ADR上报量较多,如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4.3%)、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而一些潜在的、隐蔽的以及慢性的ADR上报率较低,对此应加大监测力度,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咨询患者的ADR既往史及家族史,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ADR的发生。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预,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统计

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是用药单位和个人应尽的法律义务,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有具体的要求和固定的上报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表是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历必须填写的书面文件,有关专业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具有对临床用药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的分析处理结论。本文对枣庄市2003~2008各单位上报的7598份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病历报告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病历报告来源于两个方面,早期的报表为枣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收集的纸报表,近期的报表是通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下载得到。采取这两种方法共收集到2003~2008年度枣庄市各单位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7598份。本文对收集到的这些数据的用药情况采用对纸报表直接分析,对电子报表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检索统计功能并结合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的处理方法。

2 分析结果

利用以上的分析方法对7598份病历报告中药品的剂型分布、用药途径、用药种类、具体品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排名前10的分别见见表1~4。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由于尿有形成分(颗粒)存在多样、复杂、易变等特点,如何保证尿有形成分(颗粒)的检查质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涉及面广,难在缺乏校准参考及标准特质。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能够检测尿有形成分的各种自动化仪器不断涌现,探讨质量保证措施成为必要。应予强调,检查尿有形成分方法的金标准仍为显微镜检查,因而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忽视显微镜检查”[1,2]。

1 概 述

尿液分析(Urinalysis)就是用理学、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以及显微镜等各种仪器来分析尿标本,是临床上除血液检验外常用的检查项目。由于尿液排出体外后受外界环境如温度、pH、渗透压等影响,其质量易发生变化。因此,应强调及时检查,减少结果往返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尿液分析与临床各科及急诊关系密切,并且目前已成为保健检查(预防医学)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愈后等都有重要价值。对每例住院患者强调尿检查均有重要意义,而且尿检在门诊、急诊也成了检查频率最高的项目。因而,用自动化仪器取代人工检查已成为趋势,但通过大量实践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尿干化学自动化仪器(简称尿10项检查)只能对尿中常见化学成分起过筛作用,不能取代化学成分的定量试验。而通过化学原理检查尿中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3],也只能起筛选作用,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使用干化学检查方法,尿红细胞假阴性结果高达30%以上,白细胞假阴性达10%以上,而红细胞、白细胞假阳性结果也很惊人[3]。检查尿中颗粒的传统方法显微镜检查是一项烦琐工作,不仅费时,且要求操作者有一定实践经验。国内此领域发展较缓慢,尿形态检验“后继乏人” [3]。实践证明,尿中重要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管型、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肾上皮细胞、肿瘤细胞、磺胺等药物结晶都必须通过技术人员认真的显微镜检查才能识别,故高质量的尿液检查应该是尿有形成分检查与各种仪器检查的互补,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并注意加强尿分析各环节质量保证。

作者2008年访问台湾时有机会初步拜读了李明宪博士编著的《体液与尿液分析》一书[4]。其中尿液分析实验室品质保证及管理专章,分别设有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论述,对做好尿液检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此结合近期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作一述评。

2 分析前因素(Preanalytical factors)

分析前因素是指尿分析前试验需求、标本收集、处理及贮存等环节的管理。

其中强调了如何将尿液标本及时送达实验室,改善结果往返时间(TAT),保证医生能及时拿到报告。分析前因素的管理也包括如何避免由于收集不符合要求的尿标本所致的重复检验。合格尿标本的收集必须得到医、护、工及患者的配合,因此应有“合格尿标本收集专用文件”,强调患者留取无污染的中段尿置入清洁有盖容器,并严格要求应在患者收集尿2小时内(新鲜尿)及时送到实验室完成检验。我们在2007年曾对江苏镇江市9所二级以上医院尿分析前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在容器、尿标本污染、运输、患者用药、检验报告格式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从而提出思想重视、建立合格尿标本送检指南、用有盖容器、条形码识别、建立尿收检登记、拒送不合格标本制度、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加强各级医务人员联合研究等八项建议[5,6]。

我们还在女生前后段尿检查中发现,明显差异多是由于污染白带所致,应采取留取清洁中段尿、将尿道口用清洁纱布擦拭等措施避免[7]。

尽管我们对分析前因素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尿分析前收集合格尿标本涉及面广,各级医护人员必须重视,要建立相应的行政干预制度。只有不断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才能做好这项“困难”的工作。②患者尿污染以及服药(如大量VitC、抗生素、各种中药)均可能会干预尿检查结果,应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③尿标本贮存无论是冷藏或使用化学物质均不理想[8,9],要强调对新鲜尿样的及时检查,才能保证质量。

3 分析时因素(Analysis factors)

尿分析的分析时因素与尿检查结果的质量密切相关,比分析前因素易于操控,但也涉及多方面问题,如:①试剂;②仪器及设备;③实验步骤;④质量管理;⑤预防性维护;⑥操作手册的建立及修订;⑦检验人员素质等,现描述要点如下:

(1)试剂:包括尿分析中所有试剂、染色液等,应在操作手册中标注试剂名称、化学成分、具体配制方法及商品规格、来源、储存要求、步骤、质量控制方法、配制剂用水质控保证。所有试剂应注明配制日期并在试剂发生变色或浑浊时弃去。

(2)仪器及设备:最常用于尿液分析的仪器有折射计、渗透压仪、自动(半自动)试纸条仪及显微镜、自动或半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等。折射计应在每次使用时以重蒸馏水(1.000)以及5%生理盐水(1.022±0.001)或9%蔗糖(1.034±0.001)校准。对渗透压仪要用高及低的校准液进行监控,记录其值。商品化尿液分析系统和试纸条应在使用前用校对试条校准并采用阳性及阴性的校准液进行检查及记录。尿沉渣分析仪可采用自制红细胞、白细胞颗粒来完成质量控制[10,11],应用尿质控物结合患者数据进行尿液分析的室内质控[12],也有报道建立了一种适合干化学分析法的能灵敏反应误差及误差性质的质控方法[13]。尿液分析实验室其他相关设备包括:冰箱、离心机、显微镜及水浴锅等。冰箱、水浴锅应逐日记录比较,离心机应每3个月校准一次,记录每一个相对离心力,相对温度值。应强调每周对离心机常规消毒(尿液有污染病原可能)。显微镜则强调专人保管,防尘闭光,防热。应按常规预防维修(PM)流程进行仪器设备维修并记录在案。配制试剂的专用离子水应每周检查水质pH及其纯度,每月检查细菌数。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每日应采用颗粒校准物检查室内质控图,当失控时,应换用新的校准液[14-16]。

(3)检查步骤:在操作手册中应简洁写下各检查步骤要点,包括:收集合格尿标本、离心速度、时间、玻璃器皿种类、试剂稳定性、计算公式、安全注意事项,预防实验室错误来源、干扰因素,参考值等。

(4)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要点:尿液检查中内部质控管理与外部质量管理都很重要。内部质量管理用以确定试验的正确性(获得预期结果)、精确性,使尿标本处于相同试验条件下。如从冰箱取出的尿液应于室温时检查。可信度为维持正确性及精确性的能力。质量管理要确保尿检全过程标准化,当人员更换、试剂变更或临床医师提出尿检报告有疑问时,均应进行质量管理。外部质量管理是指有实验室外未知标本的检测。为了检查各家尿液检查的正确性并体现公平性,可采用临检中心提供的统一尿液(可冷冻),可用幻灯片进行尿有形成分鉴定,中心将所有参加单位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室应对不合格项目加以改进。

(5)项目人员素质的监控:质量管理实际上也是对人员素质的监控,工作人员应牢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具体实施方法,避免失控。采用现代化的参考物质,接受有参考价值的尿有形成分图谱作为继续教育目标,长期坚持下去。一个舒适有条理而又安全的工作环境,加上优良的质量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以及保持对尿液每项检查有条不紊的持久处理是最重要的保证质量的措施。

显微镜进行尿有形成分的检查中质量管理的难点,就是校准物、参考物、质控物的建立难度较大,用经验识别无法取代机器视觉的识别。但检查中如何避免错误、以何种尿有形成分形态图谱作为权威性的标准化参照,还需要持久的积累[17]。

4 分析后因素(Postanalytical factors)

分析后因素主要是结果报告及结果判读(解释)两部分。

尿检报告应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报告单位应有参考范围。除操作人员签名外,还应有校准者签名,重要有形成分的报告应有检验医师签名,写出诊断意见及建议供临床参考。目前,尿有形成分镜检报告格式不统一。我国尿有形成分以xx/μl报告细胞管型,以+,++,+++报告结晶盐类、细菌。国际上仍有以高倍视野中数量范围报告,如高倍视野中0~2,2~5,5~10,10~15,15~20,20~50,50~100,>100,而结晶或细菌黏液以极少,(0~2)少,(2~5)中等,(5~20)多,>20报告。

结果的判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尿分析有形成分各项实验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应在操作手册上注明,应列出已知干扰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执行良好的质量保证计划可提升检验结果质量及与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

5 质量控制中的致错因素

分析前:①患者身份不明;②检验单搞错;③尿标本收集不当;④尿量太少;⑤送检太迟;⑥储存不当,加入不适合防腐剂。

分析中:①未确认合格尿标本;②仪器校准有误;③试剂(试带)变质过期;④检验技术不当;⑤存在干扰物质;⑥质量管理资料误判。

分析后:①未确认患者身份;②报告单书写笔迹不清;③结果打印不佳(退色);④遗失发送报告;⑤参考值不确定;⑥无法鉴定参考物质

综上所述,尿有形成分检查是尿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以显微镜检查为金标准的方法必须严格遵循分析前、分析后质量管理的规律,克服可能产生的错误,做好尿分析及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赞元.千万不要忽视显微镜检查[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2):97-98.

[2] 顾可梁.重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29(1):1-3,7.

[3] 丛玉隆,秦小玲. 形态学检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全国形态学检验诊断高级班讲义,2007:1-4.

[4] 李明宪.体液与尿液分析分析[M].4版.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 2004:109-122.

[5] 顾可梁. 尿液分析前检验物流管理的思考[J]. 江西医学检验, 2007,25(4):289-291.

[6] 顾可梁.尿液检查分析前质量调查与建议[J]. 临床检验杂志, 2007,25(5):386.

[7] 陈巧林,顾可梁,许燕萍. UF-100尿沉渣流式细胞检测前后段尿差异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12(3):304-305.

[8] 陈巧林,顾可梁,许燕萍.时间温度对UF-100检测尿沉渣结果的影响[J]. 陕西医学检验, 2002,17(1):53-54.

[9] 陈巧林,胡嘉波,顾可梁.不同防腐剂对尿沉渣检测结果的影响初探[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 2002,20(6):339-341.

[10] 肖邦华.尿沉渣分析仪质量控制初探[J]. 江西医学检验, 2007,25(5):617,574.

[11] 丛玉隆,马骏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7,112.

[12] 胡 青.应用尿质控物结合患者数据进行尿液分析的室内质控[J]. 医学实验室与临床, 2006,13(3):38-39.

[13] 顾春刚.尿液分析室内质控双误差累计和方法建立与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 2007,22(5):598-600.

[14] 陈巧林,顾可梁. UF-100尿沉渣分析的质量控制[J].江西医学检验, 2001,19(4):235,231.

[15] 李胜运,姜青龙.尿液中颗粒物检测标准化的参考程序[J].江西医学检验, 2007,25(2):436,496-497.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监测

【中图分类号】R3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58-02

1 建立符合要求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1.1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置有其专业性的特定要求, 通常应包括如下一些功能区(室): 标本接收及接种室、细菌分离及鉴定室、培养基配制室、无菌室、消毒灭菌室、实验动物观察室等。

1.2 临床微生物室安全管理在标本接种和细菌分离鉴定室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一是防止工作人员感染, 二是防止毒株散发出来污染社会环境。

2 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2.1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本系统结合了自动化、电脑化及先进的鉴定和药敏系统, 快速、准确。常见使用的有Vitek 系列、MicroScan 系列、BDPHOENIXTM 等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半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2.2 血培养系统能快速检测血液、脑脊液、胸水及其他无菌体液中的细菌。常见使用的有BACTEC9000 系列、VITAC 系列、Bact/A1ert 系统等。

2.3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是集数学、信息及自动分析技术于一体, 采用标准化、商品化和配套的生化反应试剂条(板), 可将细菌鉴定到属、群、种。如辅以读数仪和电脑分析软件, 便可形成半自动化。

3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首先要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心; 二是扎实的基础训练教育; 三是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四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及时获得新知识, 新技术。

4 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

4.1 标本的接种和细菌的分离鉴定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近年来,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遵照卫生部的指示,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规范》已陆续出版, 应参照执行。

4.2 细菌药敏试验自动化仪器检测, 可自动报出敏感、耐药和MIC, 并可报出特殊耐药菌检测(MRS、ESBLs 等), 快速、准确。纸片琼脂扩散法(K- B法)由于其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是普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常规方法[2, 3], 但应注意, 不是所有细菌都适合用纸片琼脂扩散法、CLSI/CCLS 已有明确规定。E试验是一种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对细菌药敏试验的直接定量试验。

4.3 细菌耐药性检测直接β- 内酰胺酶试验(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淋病奈瑟菌等),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试验(ESBL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株(HLR)检测, 头孢菌素酶(AmpC 酶)、金属酶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等。

4.4 结果报告由于细菌检验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 临床在送检标本后多急切希望知道检验结果, 为此, 应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 一旦分离到细菌, 例如血培养阳性检出, 可先报告细菌为阳性, 并涂片染色报告检出菌的革兰染色形态。这样医生就可先行经验治疗, 待报告最后发出后再修正治疗方案。在此, 并应特别强调原始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以选择适宜培养基、排除不合格标本、直接发现病原体及早治疗、确定主要病原菌和解释培养结果等。

5 建立室内质量控制, 接受室间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并实施的, 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内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人员与组织管理, 标准的操作手册, 培养基、试剂、染色液和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药敏试验质量控制, 常用仪器设备的监控等。标本的采集与转送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价值, 它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细菌学标本的采集与转送的正确方法, 细菌学应与临床共同制定标本采集与转送的操作规范, 编印成册发到临床科室。严格执行标本验收制度, 对不合格标本说明不合格原因, 并要求重送。

6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

目前国内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交流很不够, 增加交流对感染病的正确诊断, 提高感染病诊治水平有重要作用。比如1份痰标本中同时生长了肺炎克雷伯菌及白假丝酵母菌,这时白假丝酵母菌的重要性如何?是否要报告, 这种情况下如能结合患者临床情况, 即可得到客观的结论。还有有时细菌的药敏结果与临床疗效出入较大, 有时甚至出现用敏感药无效, 而用不敏感药有效的情况, 这种情况原因很多, 可能是致病菌判断不正确或没有检出, 药敏试验方法选择错误, 临床用药剂量与药敏试验实际剂量有较大差异, 体外药敏试验与体内药物疗效有差异等等原因, 更需要沟通交流, 如果能紧密结合临床, 结合PK- PD/MIC 药敏折点应该不难发现并解决类似问题, 从而使耐药性监测结果更能反映实际临床耐药性。

7 创造条件建立适合我国的抗菌药敏敏感折点

根据药效学/药动力学原理制订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用MIC值表示细菌体外耐药水平比较全面, 但是临床需要药敏折点来帮助他们下决心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药敏折点是MIC 值与体内PK- PD 值有机结合, PK- PD/MIC 药敏折点最能帮助临床选用抗生素。目前多参照CLSL/NCCLS 的标准。PKPD/MIC 药敏折点的设计和付诸实施是研究机构和许多有关方面研讨的过程,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责任应认真做好患者每个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密切和临床联系, 帮助他们选用好抗生素。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针对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笔者采用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内容、重视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教师科研课题,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式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果表明,通过教改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初步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微生物学是生物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各专业微生物实验课做了相应改革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包办多,仪器经费有限,造成学生动手少。

我院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甚至实验的预期结果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到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结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限制,一个小组往往2—4人,实验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当记录员,这样部分学生养成不爱动手的毛病,只要“认真”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照样能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错过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而且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紧,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3—4学时,有些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等,需要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课再观察结果,就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因此教师通常自行安排课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有些小组不来,有些小组派代表来观察,即使全部到齐,也由于时间短而紧张,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出现问题也无心分析和解决,由此影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4.前后项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连贯性不强,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做了不少实验,但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院微生物课程组的十多名教师,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给学生动手留出足够的空间。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还添置了不少精密仪器,如奥林帕斯数码摄影显微镜、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大小不等的生物反应器、全温振荡培养箱、冷冻干燥机、超声波粉碎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开出顺序,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

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如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中的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各种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其次,从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的内容。第三,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将细菌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特殊结构观察、测微技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结合,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与微生物鉴定结合,微生物紫外诱变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结合,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的结合等。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因课时限制,有时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只能按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求:(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有哪些、预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4.提问精讲加小结,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要求预习,但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既可以强调重点,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精讲,关键示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必须简洁明了,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现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教师时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抽时间让学生过关签名,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验中出现异常,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新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益更大。

下课前小结,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发挥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安排、技术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实验课结束时草草收场,结果一些学生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除和纠正,这一点在操作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纠正普遍性的问题,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与前面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调整)。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食品专业的学生喜欢食品原料或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工业产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想利用微生物生产基因产品,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则想筛选生物制剂,防治水产动物疫病。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谋生路”;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找米下锅”,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分忧解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有的选了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及DNA提取,有的选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选了市场酸奶样品的检测,有的选了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或者产酶菌株的筛选等等。选题之后,学生们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件,干得不亦乐乎,实验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或者论文。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能很快进入角色,论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就有一两篇;另外,通过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帮家人和亲友脱贫致富,帮企业分析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6.考核方式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可单独设课。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予以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生怕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建立实验项目卡和实验档案,为进一步教改提供积累。

实验档案的收集,是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个实验项目建有卡片,每个卡上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所用的仪器台套数,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内容,即使新手准备实验也会一目了然。档案中有教师的预实验报告,记载着教师的试做过程、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实验员有准备实验记录和开出记录,实验设备记录本上有使用记录,教学档案室存有历届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大实验的总结报告、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实验理论考试试卷和总评成绩,这些原始材料的积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总结经验,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深化改革的设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1)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2)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对照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2)加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将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3):76-78.

[2]范黎,刘明,张伟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 96-99.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资源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该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3个方面入手,对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教育论文发表

自20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利用引起了人们空前的重视。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微生物资源拥有其他生物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有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具有生产速率高、生物转化活性强、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特点,因而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现代应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效地服务于人类。资源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具体的实验技术操作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理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并将各类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1,2]。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逐项进行,整个实验过程缺少操作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机械化实验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为了提高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笔者对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慎重选取实验教学内容教育论文发表

资源微生物学是以微生物学为核心,涉及生物化学、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实验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熟练掌握资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资源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识别、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微生物检测、以农作物下脚料为培养基的食用菌栽培以及与生物前沿技术相接轨的前瞻性实验等教学内容。

资源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识别相关资源微生物,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保健剂以及相关食品与药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开设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对农业生产及医药、食品行业中常见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菌、放线菌、酵母菌等进行培养、观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农业生产等相关领域常见菌类个体形态图的能力,掌握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菌落特征,使学生对资源微生物的特性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院校来说,将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实验作为重点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加强学生对资源微生物的开发应用能力,实验中应当开设像微生物菌种培养与保存、食用菌栽培、微生物代谢调控及微生物代谢物生物活性分析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另外,在微生物培养实验进行过程中,要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以及相关微生物检验检测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将来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作为该学科基础的微生物学只有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考虑将一些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内容,如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等,作为提高实验并加入到资源微生物学实验中。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弊端的修正,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严肃的实验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3,4]。为了改善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2.1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准备工作繁多是资源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之一。以往每次实验前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培养基的制备、溶剂配制等工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而学生在实验中坐享其成,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实验,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效果不佳。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准备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有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也利于他们产生长时间自觉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实验负担。

2.2严格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验基本技能是实验完成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回检查,随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亲自示范、及时纠正,不放过任何一个不规范的细节操作,严格要求实验纪律,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踏实规范的科学实验作风。

2.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报告是教师对学生实验完成情况的一种书面评价方式。规范的实验报告应包括预习报告、过程报告和结果分析报告几个部分。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对学生的预习报告进行检查;实验进行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如实、客观地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不管实验成败与否,实验后都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以加深记忆。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要仔细批阅写出评语。不规范的报告要指出问题所在,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均利用挂图使学生客观、感性地认识微生物。但是资源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非常微小,非肉眼所能见,教师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描述、解释也不能取得到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掌握,甚至在观察微生物形态时找不准正确的观察对象。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这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融为一体,实验中教师可以边播放多媒体资料边讲解,以解决传统教学中解释不清的教学难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另外,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能够使学生直接地明晰抽象的微生物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上述实验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会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激发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削弱其实验依赖性,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确立其实验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严格的实验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及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 陶思源.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211-212.

[2] 陈宏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J].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81-382.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基础科学,并与临床结合紧密[1]。本教研室承担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意识,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以下实验教学方法。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验报告单;作用;内容

实验报告单是实验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不能用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册代替,印制的实验报告册中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都很详细,这样虽然益于做参考,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合理的方法是,要求学生独立书写一份完整详细的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报告单的内容

完整的实验报告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一般项目:如学生姓名、班级和组别、日期等,有些实验报告单还要详细填写温度等;(2)实验名称(即实验题目);(3)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衡量实验是否完成的标准;(4)实验原理:是完成实验的理论依据,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三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5)实验材料及器具;(6)实验步骤;(7)实验现象记录;(8)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二、书写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意义

现在高中教学任务紧,往往忽视了实验教学。即使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也是以老师讲实验为主,导致时间不充裕,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了教师的实验步骤,把实验完成。

殊不知独立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生物学基本试验技能包括:器具使用技能、实验材料获取技能、实验材料的处理能力、药品试剂的配制使用技能、实验结果记录描绘技能。实验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填写一部分报告单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效果就相对较好。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学生提前预知实验目的,预习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顺利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观察多种细胞,使实验顺利完成。

2.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些学生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照搬书上的步骤和结果,结果讨论与分析参考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这样的实验报告单是没有意义的。有的学生甚至不如实书写报告单,如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些学生可能在显微镜下没有看到质壁分离或复原,但为了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在报告单上填写看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做实验失败是正常的实验现象。但是要从失败中找原因,可能的原因有:①取材不合适(如洋葱表皮细胞取的太厚);②材料洋葱不新鲜;③滴的蔗糖太少,现象不明显,误以为没看到质壁分离。让学生意识到,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是不正确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都是在失败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要尊重实验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书写实验报告单,很难发现这个问题。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老师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并布置任务:在实验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解决方案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预习的要求更高。笔者听到学生这样提问:植物细胞会像动物细胞那样吸水涨破吗?植物细胞吸水,液泡怎样变化?谁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壁还是原生质层?针对各自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预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学生之间还相互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做实验解决问题,还以此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知识,弥补不足

书写实验报告单,使学生有意识地回顾,实验过程真实再现,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在脑海形成记忆。实验时发生的问题,在实验报告单中呈现,教师反馈问题并引导,实验最终得以完成。

三、教师要做好引导,重视实验报告单的书写

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验中,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实践中学到科学知识。学生做实验书写报告单,思维能力是否提高,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与重视。

2.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书写实验报告单要严格要求,不出现错别字,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实验结果真实记录,分析有理有据。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单,教师要认真批阅,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引导学生解决。

总之,书写实验报告单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还可以通过书写实验步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条理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实验报告单在实验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实验报告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