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务院派驻中国节能监事会主席吕黄生、中国节能高级顾问、原监事会主席翟立功、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吕文斌等10多位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相关方的领导和嘉宾莅临指导并致辞。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50多家境内外媒体记者出席会。
中国节能董事长王小康在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企业必须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元素纳入战略构想,勇担社会责任,倾力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大众,才能基业长青。他强调,责任如同种子,耕耘播种在中国节能广袤而肥沃土地上;责任元素融入中国节能战略、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中,推动中国节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绩效”,提升集团品牌形象,树立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引领力影响力,彰显综合实力和远见卓识。下一步,中国节能要系统筹划,进一步健全社会责任工作体系;积极担当,进一步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责任有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绩效,进一步推动中国节能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赢,进一步实现相关利益方共同发展共享成果。责任至上,基业长青。
中国节能总经理王彤宙从努力做到“三个依据”、努力涵盖“七大议题”、努力发挥“五大功能”等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解读了2012中国节能社会责任报告,勾勒出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国节能,一个愿景美好、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节能。他强调,2012中国节能报告努力落实领导指示精神、基层意见和外部建议,努力体现节能环保特色,努力反映2012年社会责任实践及成果,凸显了社会责任重要功能,即:维持企业生存的“稳定器”,建设企业文化的“起搏器”,加强信息沟通的“助听器”,推动和谐的“调节器”,促进发展的“推进器”。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强调,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工作亮点很多,值得总结学习,是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优秀代表。他指出,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工作得益于中国节能领导班子是一个有责任心、充满爱心的班子,有一个让“出资人放心、利益相关方满意、员工幸福”的责任理念,有一套创新责任内涵、将责任理念融入节能环保主业的长效机制,有一个“尽职尽责,和谐共赢”的责任文化。他希望中国节能以第3次社会责任报告为契机,进一步充分认识中央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传播力度,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有新建树,取得新成果,发挥好作用。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指出,过去一年,中国节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可喜,鼓舞人心。他衷心祝愿中国节能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抢抓节能环保战略发展机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实履行对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和社会的责任,早日成为全球节能环保界的领导者。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吕文斌强调,中国节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社会责任,起到很好示范和引领作用。他认为,报告系统阐述了集团社会责任实践成效,从战略层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管理体系上坚持把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注重绿色发展,注重文化因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与利益相关者互动,注重技术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实践表明,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作为盐政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加入盐政执法队伍中仅有一年时间。通过一年来在盐政执法岗位上的锻炼,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对执法工作有了一些了解和体会。在这里班门弄斧,与大家分享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要认识盐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盐政执法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盐罐子”,事关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盐政执法人员不但肩负着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担负着维护千家万户食盐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责任。盐政执法人员要做到“铁肩担道义,丹心护健康”,为党、为人民把好关、做好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要认识盐政执法工作的责任性。盐政执法人员肩负使命,责任重大。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深挖案源,扩大战果,而不能简单处理,以罚代处。要力争把大要案办成有影响、有效应、有力度的铁案。
三要认识到盐政执法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在盐政执法工作中,我们在明处,违法分子在暗处,他们往往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谋取非法利益。在日常稽查工作中,我们要不畏艰难,不怕吃苦,敢于挑战,乐于奉献。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定期开展“节假日”检查和错时检查,不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时刻把握盐业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盐安全。
关键词:会计;责任;现代企业
“责任”是指做某件不应该做的事情后应当承担的后果,从会计的角度来讲,会计责任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人员所抱有期望的反映,当会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相应的法律规范或公众意愿时,应当承担的后果。具体来说,会计责任是指会计主体和会计从业人员根据相应的准则或制度赋予的权力,从事资产保管及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监督和审计等活动,以及当所从事的这些活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时应承担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责任的内容
会计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如果出现问题,负责人首先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置会计人员的责任;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责任,负责人是一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对本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当然对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责任;保障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责任,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依法接受监督的责任。
会计人员责任重大,这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要向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和政府提供,还要向供销企业、消费者、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集团提供,以便他们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关心企业的经济活动。比如,企业职工和工会可以根据会计信息了解有关职责和劳动保护政策和结果,维护劳动者权益。消费者可以据此了解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价格和赢利水平等情况,以便做出正确消费决择,保护自身利益,供销企业可以了解企业信誉、产品质品种以及财务状况等信息,以制定自己的供销和信用政策这样,通过信息披露面的扩大,帮助有关利益各方维护各自的利益,同时,也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约束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之上。
二、会计责任的划分
按照会计责任的性质,可以将会计责任划分为:第一,道德责任,指相关人员在履行会计责任时的一种自我防范,是由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决定的;第二,经济责任,指会计应当满足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为债权人和合其他利益集团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第三,法律责任,指承担责任的主体违反会计法律规范应承担的责任,它由国家强制力进行规范。
三、强化会计责任的几点建议
目前,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对企业的会计责任情况反映不足,无法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强化会计责任的几点建议有以下几点:
1 加强会计的责任意识
单位负责人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对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依法公正处理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关系的信念,不但认真学习《会计法》,而且在工作实践中贯彻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当然,强化会计责任意识不只与企业领导者相关,还有赖于企业全体职工意识的提高。因为,企业会计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贷款审核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由于会计佶息的失真造成各有关利益主体损失时,就会追究相应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会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只有全体人员都认识到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社会公众与信息使用者才能根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企业做出评价。
2 取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
会计人员在国家会计局的直接管理和领导下,独立执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不受单位管理层的干预,使会计工作真正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负责,维护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利益,最终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不受侵犯。长期以来,会计人员一直被认为既是行政、企事业单位的核算管理人员,又是代表国家对这些单位实施经济监督的工作人员,由于会计人员头戴两顶“桂冠”,搞不清自己的真实身份。执法者在被执法者领导下,选不准自己的工作目标,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也就难负其责或不负其责了。
3 创建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报表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依靠企业的自愿性和主动性,不完整也不规范。笔者认为不同的报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某一方面的信息,最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该是由多种报表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报告体系。企业会计要认真学好《会计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在会计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以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为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依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并确保其真实、完整。认真组织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人员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全面,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中一位负责人才能正确履行其会计责任,防范法律责任风险。
4 赋予会计人员三项基本权利
依法律形式赋予会计人员三项基本权利,这三项基本权利为人事特别保护权,财会人员的人事特别保护权即企事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任免必须经过会计局,各单位无权自行任免;人身特别保护权,对财会人员揭发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定时间做出审查处理,不能久拖不决,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者,有关部门应责令纠正,或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按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揭发特别有效权,财会人员要有揭发特别有效权是为了克服过去会计人员揭发问题难,遭受打击报复后告状更难的弊端就是要做到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的检举揭发,只要阿理有据,就应立案予以查证、落实,并作出严肃处理,决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举报或中诉,更不能对举报或申诉不了了之。
参考文献:
[1]阳秋林:构架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59-62.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
入世后的中国企业正在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洗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发源于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悄然兴起。近年来,企业破产逃债、食品安全、煤矿事故、严重环境污染等企业社会责任事件层出不穷。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策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一)CSR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体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
(二)CSR的内容
对顾客的责任,企业在向顾客提供高质量产品同时保障顾客的基本权益。如保障顾客对产品的安全使用、知情权、求偿权等。对员工的责任,企业的兴衰与员工息息相关,没有员工的努力就没有企业的繁荣。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包括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等。对债权人和供应商的责任,债权人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应依据法律及合同的规定对债权人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供应商企业有按时履约、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总是处在某一社区范围内,作为其中的一员,对社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有对所在社区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保护社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的慈善公益事业等。对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的责任,为了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有义务在制造产品时降低资源的消耗、应有意识地设计节能环保产品,减少环境污染和损害。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企业需要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内容广泛的自愿性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层次,就是守法和诚信经营;第二个层次则是指在经营过程中关注环境,关注员工权益和股东利益;第三个层次才是超越经营领域的“道德分配”。
二、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1.部分大企业起到了表率。一部分具有经济优势及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尽到基本责任基础上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海尔捐助了57所希望小学;农夫山泉的“一分钱公益”活动;蒙牛集团“一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行动等。这些行动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部分中小企业则不尽如人意。这些企业甚至连基本的社会责任都不能实施,如:降低工资标准,不给加班工资,少缴社会保险,更有甚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受最低工资制制约、不顾及安全生产条件、不参加社会保险等。河北一家塑料厂因工人加班时间过长,没能通过SA8000标准即不符合“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而失去订单。
(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李钢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关注。所调查的975人中的947人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很差”或“不怎么好”,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众的期望相距甚远。
1.企业社会责任不完善。具体表现如下:(1)用工不规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劳动合同签订尤其是那些劳动环境比较危险、企业安全保障措施比较差的企业表现最不好;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8年,世界最大的产煤国中国产煤27.16亿吨占世界42.54%,但是全国的矿难死亡人数达3215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中国2008年的百万吨煤死亡率为1.182,而美国是0.05,中国是美国的62倍。发展中的煤炭大国比如印度、南非、波兰一般为0.5,英国矿工自2002年至今一直保持0死亡率。(2)信用缺失。中国经济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据研究,我国企业由于信用问题,导致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3)虚假广告,信息失真。利用广告、信函、传单等散发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主要表现在:扩大产作用和性能,尤其是化妆品、药品、保健品。(4)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特征依然明显,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基础之上,导致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和谐。据测算,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源,是美国的4.3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产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
2.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盲目性。总的来看,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企业没有社会责任管理计划、记录和年度报告,没有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报告的意识。
(三)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社会责任理念。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家族制企业,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较深,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淡薄,因而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主动性不够。
2.政府管理的缺失。一些政府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的不够,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少外部压力,从而企业不会主动改进目前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更加剧了这种困境。
3.企业道德的缺乏。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诱使一些企业经营者只顾眼前、见利忘义,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积极转变。但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也淡化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造成道德约束错位或缺位现象。
4.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包括把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规范化、制度化。目前,这些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有很多规定相互不配套、不系统。
无论是专家的调研结果,还是相关资料显示的实际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认清现状是重要的,改变现实、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更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策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任重道远。不履行整个社会不答应,随便履行又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对这个问题一些企业还十分迷茫,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企业找到提升社会责任的途径,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应注意的问题
1.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着重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只有企业真正强大了才能对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社会责任本身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二者相辅相成。
2.根据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的发展必然经历创立、发展、成熟、衰退的循环周期。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要求和尽到的社会责任也不同(大致如图所示,X轴代表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Y轴代表在相应的各阶段企业实施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其次是逐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策略
1.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企业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规范和约束。它是企业自觉的、内在的行动和制度安排。主要内容有:树立市场营销理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企业道德形象建设;制定伦理型营销战略,重视道德因素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建立企业道德规则,规范企业行为;重视对自身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对非道德行为的控制等。制定并公布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使企业不断改善社会形象。
2.政府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要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政府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和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促导机制。政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航员,政府的倡导作用是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土壤。
3.提高领导者素质。企业的发展是与企业家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核心作用,企业家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4.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企业要制定相关的战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只有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实施,才能成为体系,才能融入企业之中。通过战略确保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所需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
5.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面对势不可挡的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立法机构必须通过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劳工立法、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劳工保障机制、建立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完善最低工资立法,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诚然,以上这些策略作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过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事实标准指南[M].海天出版社,200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透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下)[U].上海企业.2004(11)
[3]宋远见.试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J].理论建设.2005(4):48~50
关键词:企业家 新使命 新素质 新期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并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和成长进步。中国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的发展模式,中国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总结和思考中国企业家在价值观念与事业追求、学习成长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了解他们的期望与建议,把握企业家队伍成长和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群体对企业持续成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于企业经营者十五年的连续跟踪调查,为这种总结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本报告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要背景,以十五年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揭示企业家群体对于创新和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过程,了解了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问题,阐释企业创新的新任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反映企业家对营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环境的期望。
一、企业家的新使命:创新与社会责任
(一)企业家群体构成的新变化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比分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十五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家群体在构成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1、教育程度与专业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2007年大专以上的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同时,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数显著增加。
2、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1993年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仅有2.7%,2007年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达到了57.7%。2007年对经济地位满意的占47.6%,比1993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
3、企业家职业身份的获取方式显著改变
1993年由“主管部门任命”的占85.8%,到2007年仅占18%;“董事会任命”的在1993年仅有3.8%,到2007年提升到42.9%,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此外,2007年“自己创业”的占31.5%,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4、所在企业的构成与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2007年调查显示:来自国有企业的占11.4%,比1993年减少了63.6个百分点;来自中小企业的占88.6%,比1993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成立于1993年以后的企业占62%,比1998年提高了32.7个百分点;盈利企业占70.8%,比199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5、社会角色和自我感受的变化
2007年的调查显示:30%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非常高”或“比较高”,比2002年提高了19.9个百分点;71.8%认为“国家经济政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超过八成的认为,企业家在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作用“很大”或“比较大”。同时,企业家为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调查同时显示,有超过80%的企业家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2007年的调查还显示,5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的代价。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
(二)企业家的新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企业家队伍在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企业家群体也逐步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追求。
关于企业家的个人追求,对比1998年和2007年的调查可以发现,“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对“关心员工”、“回报社会”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和“个人财富与地位”的追求。
关于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对比1997年和2007年的调查发现,企业家选择“乐于奉献”的比重明显增加,选择“追求最大利润”的比重显著下降。
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信守承诺”、“守法经营”、“善于创新”、“尊重员工”和“回报社会”,其中有四项的内容与社会责任相关;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和“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分别有42.4%和56.8%。
第二,企业家对创新的认同和追求。
2007年的调查表明,在企业家的个人追求中,“不断创新”排在第4位。在2000年和2007年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理解的调查中,“勇于创新”排在第1位,选择“敢于承担风险”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中,“善于创新”是企业家最认同的前5位特点之一。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和“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创新与冒险精神”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8位。
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对于创新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企业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在不断摸索和快速变革中成长期来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在精神追求、角色认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要承担新使命,中国企业家队伍需要具备新素质,实现自身的转型。
二、企业创新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中国企业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
新活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与创新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与创新资金的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企业家领导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素质要求:要设计创新的路线图、构建创新的价值链、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要求企业家应该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一)中国企业创新的历程
从制度创新来看,1994年调查发现,关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60.3%的企业家选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5.5%的企业“有打算”进行股份制改造。1995年的调查显示,“劳动用工、人事权不落实”、“企业领导体制不协调”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大难点,企业家呼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企业家对“本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评分为5.34。
从技术创新来看,企业经历了从偏重技术引进到注重自主开发的历程。1993年的调查发现,技术力量不足和研究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2000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7%的企业家认为“研究和开发能力”是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十年来,不少企业充分意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自:主创新。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近三年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结果显示“自主开发”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合作开发”,引进技术位于第三位。
从管理创新来看,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希望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效的组织和优质的团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2000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希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并且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2004年的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家开始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80%以上的对本企业各项内部制度建设给予肯定,对“制度标准化”的评分为4.65分。
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1997年的调查显示,如何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65%的重视“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2004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于本企业在“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方面的评价较高。
第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2004年的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已经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创新的差距与瓶颈
大多数企业家在肯定企业创新成效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企业在各项创新上的差距: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大多数企业家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制度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还任重道远;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的组织方式、决策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关于妨碍企业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是:
第一,对创新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缺乏创新的路线图。调查中一些企业家感到“难以选择创新目标”正是这种问题的体现。
第二,没有有效地组织与创新有关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没有构建有效的创新价值链。调查中“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第三,没有有效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在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调动各种内在的创新力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00年有关妨碍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经营者选择“创新动力不足”。
(三)企业创新的新任务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第一,设计企业创新的路线图,对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全球化视野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7年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决策能力”、“丰富的行业与专业知识”和“预见能力”的认同度较高。在1997年与2002年的调查中,“决策能力”被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第1位和“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的最后一位。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家对自己决策能力的自信,存在着高估的可能性。2002年关于“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选择“决策失误”的占57.7%,可见决策失误是中国企业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2007年关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决策能力”排在第1位。表明企业家对决策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紧迫感。
调查还显示,我国多数企业对于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重视不够。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有三年以内的规划。
第二,构建企业创新的价值链,对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国际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家把“组织协调能力”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第2位。应该看到,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是简单的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而是对于合作各方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系统思考和设计。在这方面企业家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整合创新资源的过程中,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企业家将“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作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的措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新和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对企业家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必须建立促进创新的长效机制,打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持续的创新能力。其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04年的调查显示,有92.4%认同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还表明,企业的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运作、客户和员工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有显著和正面的影响。
2005年的调查表明,与企业家个人学习能力相比,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中国企业家大都注重个人学习,但是在带动团队学习,促进组织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上仍然任重道远。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家认同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诚信守法和保护
环境方面尤其需要改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的落实企业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对企业家在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更高期望。
(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与特点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新旧法规和观念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家对待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不断成熟,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行动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2006年关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表示认同。大多数企业家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2007年的调查显示,90.3%的企业家同意“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误解,69.7%的企业家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此外,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的”的有40.8%,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的有23.3%。
关于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2004年的调查显示,92.1%认为本企业“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95.8%认为本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其它依次是伦理责任、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大多数企业有过实际的公益行动。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的有83.7%。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005年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有22.5%,少于10万元有67.5%。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为15.1%,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为14.7%。
在企业家看来,当前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有:污染环境,不讲诚信,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各种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中,诚信问题最为突出。2006年的调查显示,48.8%的企业家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本身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企业诚信问题,2001的调查显示,对于当时国内企业信用状况,有9.3%认为“很好”或“较好”。当问及“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认为“需要提防”的占62%。企业家认为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
2007年的调查显示,同意“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这一说法的占29.7%,同意“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的占24.1%。这表明,建设企业经营的诚信环境还任重道远。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表现出重建信任的强烈的责任感。一些企业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发展战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定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的调查显示,65.2%的企业家认为过去三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第一,诚信经营对企业家的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2002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对于自己的行为,最有力的外部约束是法律法规,最有力的内部约束是自身修养。同时,有关“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经济问题”、“独断专行”、“生活腐败”、“弄虚作假”。这些都反映出了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此外,企业家的诚信守法意识也显著增强。关于“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2001年选择“诚实守信”与“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的比重与1997年相比明显增加。
第二,保护环境对企业家的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企业应该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力量。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家同意“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环境”,赞同“对企业可能造威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
第三,利益共享对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企业承担消费者权益责任的评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客户(同行)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社区权益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益共享”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同,企业的实际行为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一些企业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07年的调查中,同意“本行业中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的占65.7%。
要真正实现利益共享,不仅需要规范相关的法规和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更需要提升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领导力。2003年有关企业家价值观的调查显示,认同“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的企业家比重最高;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和“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的比重也较高。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更能够带领员工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2003年的调查显示,同意“企业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凝聚的基础”的占96.7%。对企业领导来说,如何以个人的品德修炼和精神境界提升为基础,形成富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带动企业员工一起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
第四,社会公益对企业家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2年和2007年的调查发现,对于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国家创新能力几方面,均对企业家的社会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
四、新期望:营造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跨入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不仅需要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新环境
历年的调查显示,妨碍企业创新的因素依次是“缺乏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体系”、“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依次是“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家的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等。
企业家期望为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2007年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积极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调查表明,政企职责不分是妨碍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因素,而企业制度创新的滞后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瓶颈之一。调查还表明,在企业家看来,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值得关注。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和风险补偿政策等是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诚信、环保、共赢共享的社会氛围。
(二)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有待于进。_步深化和完善,企业家队伍也正处于形成和成长的时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其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调查表明,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而且,从2002年到2007年,各项评分没有太大的提升。另外,2007年的调查还显示,对于“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的说法,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
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氛围,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切实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声望,使企业家真正成为一种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其次,要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规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从建立信用制度入手,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
第三,要大力为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帮助。要支持那些服务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和商业教育机构、各种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帮助企业家提高整体素质。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帮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高歌”亮相 引领舒朗人生
新年轻时尚女装品牌“高歌”,消费群体定位在15~25岁张扬青春新生活的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运用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随意个性的款型,展示岁月中代表无限生命力的青春,以不限章法的色彩搭配衬托快乐、潇洒、无忧、奔放的性格,彰显年轻时尚一族盛放的烂漫青春。据舒朗时装集团董事长吴健民介绍,公司大胆起用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新品牌首席设计师,新一季设计产品不受成规约束、才气纵横,得到来自欧洲设计团队的认可。
吴健民说,CHIc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功不可没,推动了产业的品牌意识,使品牌意识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同时这个平台也使国外了解到中国服装品牌蒸蒸日上的发展格局。今年恰逢舒朗建企十周年之际,cHIc也成为了舒朗团队向社会展示十年发展历程的平台。舒朗十年发展史是中国民族自有眼装品牌发展十年的代表。
从1999年选择服装业起,吴健民打造自有品牌的决心从未动摇过。1999年,公司生产的“舒朗”品牌女装获得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两项金奖和中国国际时装周媒体评价“全国十佳”称号。2004年,“舒朗”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同时推出“美之藤”品牌高级时尚女装,获得消费者青睐。到2010年新浪漫主义淑女装“高歌”华丽亮相,舒朗集团女性时装帝国初步成型。
“纵观国际知名时尚集团,都绝不是单一品牌。”吴健民说。舒朗即将推出男装品牌“楷模”,吴健民的多品牌战略逐渐清晰。
吴健民强调,旗下四大品牌尽管风格定位、年龄定位不同,但是具有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性。舒朗始终如一倡导阳光、舒畅、明朗的人生。
“人类最好的生命是舒畅的、明亮的,不是怪力乱神的东西”,吴健民说,“要将人生的最高境界用服装体现出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现在都在讲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包括一个企业供给社会商品的责任,以及对于员工生老病死纳税的责任等,还有更重要的文化传承的问题,所以要求企业在与社会交流过程中所表达的是正向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邪道。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想使自己的企业能给整个社会主流文化增加一些可圈可点的东西,让后来人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榜样的力量,这是企业家的责任。”
中体西用的辩证法
第一次见到吴健民,他会让你觉得他的个性更像张扬的西方人,但是了解更多之后,你会明白没有人比他更“东方”。
吴健民提倡“中体西用”:“我们要尊重国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要向西方文化学习,要学习法兰西民族将面料融入灵魂的精神、德意志民族将钢铁注入灵魂的精神,但是我们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我们不要傲慢,但也不要自卑。”
吴健民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在舒朗集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2008年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低成本收购良机,舒朗收购了4家意大利、法国公司,公司有多位来自欧洲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制版大师,舒朗构筑了国际化的营销通道,多品牌的产品格局。2009年,舒朗着力扩张自营专卖店体系,启动了三期8万平方米男装及物流工程项目,实现公司规模、员工队伍及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升级。除了掌控加工制造,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个环节,逐渐渗透到整条产业链。2010年,舒朗筹备上市,新一轮资本运作正在路上。
从个体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到外向型合资企业,再到上市企业,从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型为国内国外同步,从单一的女装品牌向服装全系列化帝国,从实体资本向产业金融资本结合的跨国性集团,在舒朗一步步国际化的时候。吴健民却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在吴健民看来,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而外来文化的冲击,则能保持内生文化的活力。很多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丢失了企业的基本精髓,导致企业出现问题。
吴健民一直坚持舒朗在山东发展。因为他坚持舒朗植根于底蕴丰厚的齐鲁文化,坚信中华传统文明巨大的内生力和包容力。
不仅如此,社会责任报告曾被视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它将成为一种商业需求。如今,更多的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并推动企业创新。无数公司通过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数据,为业务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机会。
那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全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与变化?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已成为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并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
(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形势
毕马威(KPMG)发现,继2008年对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调查之后,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在持续上升。而事实上,企业责任报告曾经一度被认为不是很好的选择,但现在对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无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怎样运作,企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必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值最大的250家公司(G250)中的95%披露了企业责任(CR)活动。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欧洲,传统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的国家继续保持最高的报告率;而美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正迅速取得进展;与此同时,大约一半的亚太地区公司也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行业角度来看,KPMG研究的100家来自34个不同国家的最大公司(N100公司),企业责任报告在消费市场、制药和建筑业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在某些行业的总数量(如贸易、零售和运输)仍然落后。从公司性质来看,69%的上市公司披露企业责任报告,相比之下,N100公司中只有36%的家族企业、近45%的合资企业和46%的专业投资公司如私募基金公司披露了企业责任报告。
可见,世界各地,企业责任报告已成为企业的一个基本要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更愿意从社会责任问题上去解释其行为。对任何一个希望被视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公司而言,企业责任报告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大多数公司产品把企业责任视为一种手段,以创造出一个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以“象限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从KPMG1993年第一次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之后,企业责任报告已经发展了20余年。为了帮助量化其发展的成熟性,KPMG分析了具有市场代表性的34个国家和16个部门,在研究中,创建了一个专有模型对一系列元素进行量化评估。该模型以沟通能力为纵轴,以过程成熟水平为横轴,设置四个象限(见图1)。评估的元素包括信息系统与流程、鉴证水平与范围、重新表述、多通道沟通、使用GRI标准和整合报告。
KPMG的“象限模型”包括四个部分,即“领先群雄(Leading the Pack)”、“起点落后(starting Behind)”、“步入正轨(Getting it Right)”、“表面功夫(Scratching the Surface)”。各个国家在象限中所处的位置是基于其报告的企业情况。总体看来,在“领先”象限,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十年前已经解决了社会责任报告问题。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国家的公司已经具有很强的沟通和专业能力。印度处于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显示出其公司对社会责任报告相当重视,并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治理、控制和鉴证。美洲公司似乎到目前为止都集中在沟通方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那些贫穷的国家,迄今为止对企业责任及其报告只是有限的关注。从象限中可以看到,中国和韩国企业可以通过关注沟通方面的工作来加强其信誉和声望。
1 领先群雄(Leading the Pack)
“领先”象限的公司和行业在其内部系统与外部责任的专业地位方面取得了最高的评分,在信息沟通质量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通过实施信息处理系统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这可以通过很少的社会责任报告重述来体现。处于“领先”象限的公司已经要求外部鉴证,而且作为全部报告的一部分,就提供鉴证的范围、广度和水平而言也是领先的。在竖轴上,这些公司以GRI为指导方针,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好的需求服务并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多渠道获取客户,并已采取措施,通过合并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的信息,逐步转向综合报告模式。
2 起点落后(Starting Behind)
处于“起点落后”象限的企业,在落实和沟通社会责任报告成果上仅获得了有限的指导。这些公司倾向于对报告使用单一媒介,并且显示的结果并没有反映出他们信息系统和处理过程正在不断成熟。这意味着他们正在严格利用鉴证服务促使系统改进,但还没有达到领先者在实现信息处理系统时的水平。
3 步入正轨(Gerring it Right)
“步入正轨”的公司正积极采取措施使自己成为“领导”象限的成员,在沟通方面已经取得成就,并首先专注于构建其信息处理系统。因此,这些公司对企业责任管理十分重视,也使利益相关者了解到他们能更好地控制企业责任业绩。最后,通过扩大外部鉴证的范围和水平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改进。
4 表面功夫(Scratching the Surface)
一些公司可能被视为做“表面功夫”,他们会因为无法实现在企业责任报告中的承诺或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而承担着极高的风险。这些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把重点放在有效沟通企业责任的成绩上,并在定期年度报告中整合企业责任,而不是关注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果,他们可能会比步入正轨象限中的企业更有效地接近他们的客户。然而,他们也冒着从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那里获取反馈消息难度加大的风险。
二、全球企业责任报告:不同视角
(一)国家层面
尽管欧洲一直在企业责任报告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但2011年调查显示,其他地区也正迎头赶上。欧洲企业目前继续领先,有71%的公司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美洲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正逐渐增加到69%,中东和非洲地区61%的公司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然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只有不到一半(49%)的公司现在向市场披露企业责任数据。
不得不提的是跨越式的全球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许多公司现在扩张到欧洲和美洲,他们发现在这些市场中企业责任活动及报告对与传统竞争对手的竞争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欧洲的早期发展有效地证明了成功的企业责任报告是可以增加利润的。
我们相信,企业责任报告的增长一定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相比较而言,亚太地区的企业需要加倍努力缩小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的差距。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政府干预来刺激企业责任活动与报告,尤其是一些公司在该地区可能面临的特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公司都擅长于企业责任报告:在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收入超过500亿美元的公司是收入低于10亿美元公司的两倍。因此,任何未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大公司,都将会承担着被视为比他们的同行更不透明的风险。这些数据还为小型企业把他们的企业责任报告作为一个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并且可以从大公司已实践过的数据中学习。
(二)行业层面
在许多行业,企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规范十多年了。那些对社会和环境(如某些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最具有影响的行业比其他影响较小的行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同时,制药、建筑和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9%、33%和29%,而排名相对较低的其他重点行业(如运输业)在将低排放政策纳入到业务之后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对于贸易和零售行业来说,尽管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企业责任的重要性,但他们仍将社会责任放在企业规划的底部。应当指出的是,该行业在最后的调查中,比例有相当大幅的提升,比2011年高出26个百分点(见图2)。
(三)所有权结构
一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直接影响他们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的倾向。公开上市的公司往往在企业责任报告上比其他类型所有权结构的公司更为积极,现在全世界69%的上市公司公布企业责任。
尽管最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在促进企业责任报告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认为非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就先天不足。事实上,许多非上市企业在社会中表达了从长远利益出发的观点(包括关注商业贸易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报告数量上的差异可以解释为,投资者和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宣传和披露其企业责任活动方面所给的压力较小。
国有企业是排名第二的较高公布者,达到57%,高于欧洲平均水平指数。尤其是荷兰、瑞典和丹麦,这些国家的政策要求国有企业公布企业责任报告以作为在商业市场上的榜样。同样,略低于半数的合资企业和略超过半数的基础性企业也开始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由专业投资者拥有的公司(如私有企业)和家族企业,它们迄今为止通过披露信息来公布企业责任报告相对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应当指出的是,越来越多的私有公司已开始考虑将企业责任作为他们管理和公布公司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以这种势头,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私人公司企业责任报告的百分比能够快速增长(见图3)。
三、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背后的商业要求
1 提高企业声誉
声誉动机推动着企业责任报告发展的同时创新和学习迅速获得广泛认可。KPMG研究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大公司已经从企业责任报告中获得财务收益,并以日益重要的创新和学习作为主要驱动力,很显然,企业责任已经从一个道德上的要求向一个关键的业务问题转变。
尽管社会责任报告在各公司中重要性不尽相同,但在2008年,许多关键商业驱动力促使企业责任报告继续发挥其效用。声誉或品牌动机在全球业务驱动项目中排列前茅,伦理动机在项目上也保持领先(58%)。不过,经济动机在2008年位居第二,而如今却很少作为一种驱动力被提及,反而雇员动机以及创新力与学习能力成为了关键驱动力被广泛关注。
2 寻求底线利益(Seeking bottomiine benefits)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节约成本是内部改革的结果,它往往能够直接受到影响或控制,以达到企业责任下财务价值的“最低”水平,即底线价值。将企业责任整合到产品和市场中会增加盈利能力并提高市场份额,然而,这就必须要求公司改变其产品开发的程序和方法。
如果底线价值可以从企业责任计划中获得,那么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对其产生兴趣。据KPMG调查,近一半的G250公司(47%)公布了财务价值,其目的最有可能是为了增加收入或节约成本。N100公司也往往将其重点放在增加收入或从成本节约实现直接价值。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更多创新与学习以进一步了解企业责任产生的直接商业影响。
3 “绿色”产品增长
“绿色”产品市场的增长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驱动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其产品的可利用性能够提高企业声誉从而增加市场份额与业务收入,是创新与学习驱动的结果。这一趋势在G250公司里显得更为明显,因为62%的公司公布提供的绿色或可持续的产品,少数的N100公司(45%)也是如此。
种种迹象表明,绿色和可持续产品的发展不可能是短暂的。在不久的将来,顾客和股东将期望所有产品能够尽可能的环保并负有社会责任,有效地规范绿色标签。最终,产品的可持续利益将成为区分企业声誉的特征之一(类似于价格,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全球标准
在整个领域内,依靠单一的媒介来交流企业责任报告的企业正在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使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来实现沟通成果。这一趋势表明一个真正的企业责任报告新时代的诞生,公司积极鼓励信息使用者检验并分析企业责任数据以适应他们独特的需求和利益。
1 建立全球标准的背景
如果公司继续利用单一的沟通渠道(比如年度报告),他们将很快发现自己编制企业责任报告的质量正慢慢输给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提供的数据更能吸引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然而,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设计特定系统和流程来推动多渠道的沟通可能更为复杂。
因此,开发一套标准的度量报告标准对企业责任报告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必须能够把企业责任报告提供者的相关影响和价值与行业部门的竞争对手作比较。高管们会发现无论是对内部的企业目标还是外部的竞争对手,标准的企业责任报告准则都可以为标准化过程提供一致的方法。
2 全球标准的建立
2008年的调查就已经显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性报告指南已作为全球企业责任报告的标准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今天,GRI标准无疑已得到了广泛的肯定,80%的G250和69%的N100公司现在正向GRI报告标准靠拢。
GRI是一个网络型的组织,它产生一个全面的可持续性报告框架,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成员主要来自全球企业、社会公民、劳动者、学术和专业机构的精英。GRI标准的核心目标包括对环境、社会和绩效治理的披露。GRI是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的发起人之一,其坚信整合报告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下一个目标。
目前,GRI在促进世界各地指导方针上做出了重大努力。中国和美国市场已经成为这个标准程序的特殊联络点,用作连接GRI程序与传统标准制定者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媒介。GRI目前正在起草下一代的指导方针G4并将在2013年推出,GRI预期这套指导方针能反映出最新的标准,以应对报告与监管上的新变化。
GRI指南将继续成为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相信全球企业责任报告将从深一层的全球标准中受益。
(三)“整合报告”趋势
毕马威的调查发现,27%的G250公司和20%的N100公司在年度活动中都以某种形式披露了企业责任报告,18%的G250公司和11%的N100公司的年报中也包含一些关于企业责任的内容,但没有体现出报告的质量和数据的可测性。目前62%的G250公司把企业责任和财务报告结合起来,他们决定把浓缩的企业责任信息分离出来,放在年度报告中的一个特殊版块。可见,整合报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整合报告的概念已经迅速扩大并提上议程。简单来说,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整合报告越来越多地反映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信息。其将帮助利益相关者更充分地了解公司的综合业绩。
从目前整合报告的水平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验阶段。虽然不断增长的百分比是鼓舞人心的,但多数情况下,整合报告仅仅是把相关信息结合到文档中,而不是完全将其融合到公司的报告框架。调查显示,每15家公司有一家把环境和社会信息融入董事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责任信息无法与其他关键商业信息区分。
2010年成立的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使整合报告一跃登上世界舞台。世界各地公司现在已经对其规范性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由于各公司在努力提升其商业报告的价值,我们预期在未来几年内所有形式的整合都报告将有大幅度提升。目前,相关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大量基本形式的整合报告,我们相信最终的状态是将财务和企业责任报告结合起来综合反映公司的全部业绩。然而,我们也认识到这些步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开发出真正的整合报告,企业都将经历更复杂艰难的过程。
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保障
(一)保障报告数据的高质量
1 保障高质量的原因
调查显示,报告的数据质量存在重大问题,重述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规模更大、业务更复杂的企业。三分之一的G250公司发表过重述,而超过十五分之一的N100集团也发表过重述。这些数据不是简单说明这些企业存在系统性报告缺陷,而是进一步表明了企业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些G250公司的重述中,有42%是为了更新报告范围,通常是为了扩大范围;有44%是为了改善评估与计算方法;有28%是为了更新社会责任定义。然而,在这些发表重述的G250公司里,有35%的承认重述的重要原因是发现报告中的错误或遗漏,这个比例远高于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在2010年财富100强公司里,发表重述的比例达到了3.1%。这表明社会责任报告要想达到财务报告一样的标准,任重道远。
社会责任报告至今仍算是一个刚发展的新领域,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慢慢发展他们的信息处理系统以适应这个新的、变革性的方法。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重述CR报告的错误或遗漏,将开始侵蚀投资者的信心。他们将怀疑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再相信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构。但我们相信,如果公司看重CR报告,就必须加强CR报告信息系统以达到当前的财务报告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公司治理、控制和管理质量。
2 鉴证业务下的高质量
大量重述总体上反映了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相应的成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聘用第三方鉴证机构,让这些专家来评估和验证社会责任报告的控制与流程。因此,许多重述基于外部验证与检查,使公司报告质量得以改善。事实上,研究也清楚表明,那些聘用第三方鉴证机构的公司更容易发表重述。
3 整合报告对质量的高要求
整合报告要求公司制定适当的治理与控制机制,以确保公司作出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企业责任报告。然而,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G250公司和40%的N100在他们的报告中没有包含企业责任治理和控制信息。但这并不表明一定是缺乏了这些关键需求,也可能仅仅是基于披露水平的选择问题。
目前,大多数公司可能选择重点改变企业责任报告的程序。然而,为了在数据质量和价值上进一步提升,许多公司现在可能会探索如何更好把企业责任报告整合到他们当前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
(二)保障企业责任报告质量的措施
1 发展鉴证业务
在利益相关者和投资者发现企业价值方面,企业责任报告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使得企业必须确保企业责任数据的质量与可靠性。目前,有46%的G250公司和38%的N100公司把验证和评估企业责任数据作为一种策略,虽然略高于2008年的数据,但结果依然不尽人意。没有外部保证程序的公司在将来不仅存在报表运行风险,而且通常大多数企业没有像财务信息那样重视企业责任信息。
企业责任报告提供鉴证业务发展相对缓慢有些出人意料,特别是当前许多公司正经受“信任危机”,人们期望在研究期间看到企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预计加速整合报告的趋势正推动鉴证业务的迅速增长。因此,许多公司将继续寻找拥有广泛金融和商业背景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成功地整合了企业责任数据本身,而且控制系统并支撑整合报告的全过程。
2 形成鉴证市场
公司为寻求鉴证,提高信誉是最常见的驱动力,紧随其后的是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超过70%的G250公司和近65%的N100公司聘请专业会计服务公司对其进行鉴证。我们相信保障机制的使用对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立足本学科,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具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热情,关注时政正是让学生感知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经济常识》第八课教学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的一些热点,引导学生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民族复兴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以情激情、以理服人,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并且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的火焰,“我要创新”的观念明灯般地挂在每一个学生的脑际。
其次,运用哲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引导学生从哲学理论人手理解创新的必要:因为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想发展必须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创造新事物。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是硬道理”已成各国的共识,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我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一种树,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功能,时下已成为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并销售到中国,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呢?我及时点拨: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日本人在自身资源匮乏中找到了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同学们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难道不应从日本人身上汲取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精神吗?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既唤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师及时点拨补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对于创新者来说,其价值恰恰在于“价值”的增长,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有人曾经探索员工和公司之间的“雇佣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员工具有创新价值,公司支付该员工薪酬体现劳动与报酬的关系。如果员工不具有创新价值,所有工作都要公司安排,与前一个例子相反,公司在为这个员工打工,因为他享受着薪酬的同时还享受着别人的创新。没有了创新就已经说明这个人的思想很落后了,落后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创新的意义在于满足客观存在的需求,并能够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创新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引领变革的思想和理论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改变过去不尽合理的现象,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永远获得领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