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913-02 中图分类号:R 473.72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69

婴幼儿高热抽搐是由于急骤高热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突然大量的异常放电,导致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的强制性或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的状态[1],是婴幼儿的常见急症。由于病情危急,且婴幼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导致病情发生发展不可预估,若急救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30例高热抽搐婴幼儿,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8±1.2)岁;21例体温39~40℃,9例体温>40℃;5例患儿有高热抽搐史。

急救护理

1.首诊救护 接诊护士将患儿安置抢救室内,立即松开患儿衣领,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采用面罩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另一拇指掐患儿“合谷”穴;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将包裹纱布的压舌板放置在患儿一侧上下臼齿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牙关紧闭患儿不可强行撬开,如有舌后坠,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

2.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抽搐患儿由于喉肌痉挛、气道不畅易引起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呼吸障碍等,个别患儿可因窒息死亡;患儿口咽部分泌物增多,或伴呕吐,呕吐物误吸时亦可导致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难,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咽喉部、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进行吸痰。抽搐时需氧量增加,吸氧可减轻缺氧与脑损伤;将患儿下颌托起,防止舌后坠引起窒息,保证氧气的顺利吸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改善脑细胞缺氧状况,防止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血氧饱和度改变,观察患儿口唇、面色紫绀有否好转,指趾甲床颜色有无改变并做好记录。

3.抽搐护理 高热惊厥患儿体温>38℃,甚至高达39~41℃时,易引起局限性或阵挛性抽搐。遵医嘱立即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抽搐发作时严密观察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的改变,有无嗜睡、昏睡、昏迷等症状,有无口唇紫绀、口吐白沫、呼吸暂停、尖叫、多汗等症状,观察抽搐发作时间、持续和间隔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部位以及发作后患儿的精神状态,患儿前囟有无膨胀等,及早发现脑水肿先兆,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高热抽搐发作停止后无意识障碍,如有意识障碍多为器质性疾病,呼吸节律不齐是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颅内压升高时呼吸变深而慢,如呼吸深浅不一,节律不齐、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则提示脑疝出现[2]。

4.降温护理 高热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和代谢障碍,以及脑细胞水肿,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防止反复抽搐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3]。尽快给予患儿头额部冰敷、冰枕、冰帽,使头部快速降温,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利于脑细胞恢复;同时在腋下、双侧腹股沟部放置外包治疗巾的冰袋,并经常更换位置,防止局部冻伤。亦可用温水或酒精擦浴,采用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措施,以及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裤,防止再次受寒。

5.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内安静,避免光线刺激,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应轻柔,避免一切噪音刺激诱发抽搐。抽搐发作时禁饮食,抽搐停止患儿清醒后鼓励进食热牛奶、饮料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神志不清醒患儿可遵医嘱插胃管鼻饲。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有无特殊气味,呕吐过后及时给予漱口或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注意患儿安全,专人看护,防止坠床或碰伤。

6.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高热抽搐婴幼儿就诊时,家长大多十分紧张、恐惧、焦虑,担心患儿有生命危险、担心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担心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等,值班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立即全力抢救,一针见血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沉着、冷静、动作娴熟敏捷、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地进行各项抢救工作,并时刻守护在患儿床旁,以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其心理恐惧和对医疗技术的担忧。针对患儿病情随时与家长沟通,给予安慰等心理支持,鼓励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对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教会患儿发热时的病情观察、抽搐的预防措施、如何避免抽搐的诱发因素、抽搐时的应急处理、常用的退热方法等,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多带患儿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小手册并指导家长阅读,讲解疾病的急救治疗护理知识等。

结 果

30例患儿中,21例经抢救处理后抽搐停止,继续在我院治疗痊愈出院,9例患儿经抢救后神志转清,仍有轻微抽搐、四肢张力仍高,家属要求转上一级医院住院治疗,无一例死亡患儿。

体 会

细菌或病毒侵入机体,导致内源性致热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发挥作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调控点,产热增加,引起机体发热。由于小儿的脑解剖生理等发育不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处于快速发育且严重不稳定的状态,惊厥发生的阈值较低,高热刺激引起大脑强烈兴奋,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抽搐[4]。婴幼儿高热抽搐如急救不及时,可导致患儿窒息死亡。婴幼儿作为一特殊人群,无法通过语言表述病情,抽搐发生时要争分夺秒,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基层医护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急救抢救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严密病情观察,及时对症处理,准确、及时、高效的护理措施是婴幼儿高热抽搐急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祝益民.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2]龚新芳.小儿高热抽搐的急救及护理[J].华夏医学,2007,20(4):865866.

[3]吴声荣.高热病人物理降温的护理概况[J].右江医学,2005,33(2):191193.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马桑果;中毒;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9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77-01

马桑果俗称马桑子,是一种有剧毒的植物果实,常被儿童误食而中毒,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毒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马桑果患儿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方法

本组19例均为我院2002年5月~2006年6月收治的马桑果中毒患儿,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为3~9岁,平均5岁,均来自农村。

1.2 治疗方法

①迅速清除胃肠道毒物,减少吸收: 催吐、清水彻底洗胃、口服或从胃管注入50%硫酸镁30~50 ml导泻。②控制惊厥、抽搐:多首选安定每次0.2~0.5 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无效或抽搐不能控制者用鲁米那每次3~5 mg/kg肌肉注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患儿仍频繁抽搐可加大药物剂量或重复使用。③防治脑水肿:频繁抽搐可致脑细胞水肿、呼吸抑制,用20%甘露醇每次0.25~1.5 g/kg、地塞米松每次0.2 mg/kg快速静脉滴入,呼吸抑制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治疗中禁用吗啡,因吗啡可提高脊髓兴奋性而加重抽搐,抑制呼吸[1]。④保护心脑、促进毒物排泄、降低毒性:静脉滴入高渗葡萄糖溶液、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及利尿剂,保护心脑、促进毒物排泄,可饮甘草汤、绿豆汤降低毒性,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根据电解质监测补充电解质及碱性溶液。

1.3 护理措施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瞳孔的变化,监测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有无抽搐等先兆症状及持续时间与次数、呼吸和心率的频率与节律,有无窒息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者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有无呕血及便血,以利于及早发现因洗胃造成的胃粘膜出血。准确记录出入量,控制补液速度,预防肺水肿发生。②保持安静、减少刺激:惊厥、抽搐的患儿应安置在光线暗淡、安静的环境中,群体中毒时分散安置,以免相互影响。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以减少刺激,减少抽搐发作。③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备好吸痰器,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以防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或棉垫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舌咬伤,必要时用舌钳防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开口器、舌钳均用纱布包绕,以防损伤舌及口腔粘膜。④预防感染:由于胃管、吸痰管的机械刺激对口腔、食道、气管黏膜有一定损伤,再加上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肺部感染,所以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更换输氧管、湿化瓶,并根据医嘱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⑤注意保暖:因催吐、洗胃后大都感到寒冷,给予加盖棉被或热水袋保暖,注意防烫伤。如有小便失禁,及时更换,必要时留置尿管,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⑥注意饮食:催吐、洗胃后暂禁食,次日给予流质易消化饮食,逐渐给高热量,高蛋白饮食。⑦加强安全防护,预防意外发生:患儿烦躁不安、抽搐时稍加约束,让家长在旁守护,设好护栏,防止坠床和自伤。⑧心理护理:向家长讲明病情及治疗注意事项,共同做好患儿思想工作,护理人员应言语温和,操作轻柔,消除患儿恐惧心理,配合治疗,使其早日恢复。

2 结果

本组马桑果中毒患儿的中毒症状出现在食用马桑果后0.5~5 h,均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口涎增多,16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抽搐,8例瞳孔缩小,2例瞳孔散大,8例心率减慢,5例心率增快,3例心律不齐。经催吐、洗胃、镇静止惊、防治脑水肿等治疗和及时、有效地护理,19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发生。

3 讨论

我县地处南方山区,马桑多见。其根、茎、叶、果实、种子均含毒素,主要有毒成份为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及氢化马桑毒素。马桑果外形似桑椹,味微甜,易被儿童采食,吞食后其毒素溶解部分很快由小肠吸收达肝脏循环至全身,在体内大部分被破坏,少部分由肾脏排出,主要毒性作用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兴奋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迷走神经中枢,增强脊髓反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流涎、抽搐,严重时出现脑水肿,呼吸抑制而死亡[2]。

早发现、早治疗是抢救的关键。同时,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除常规的基础护理外,尚需重点观察有无呕血及便血,以利于及早发现因洗胃造成胃粘膜出血;准确记录出入量,控制补液速度,预防肺水肿发生;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以防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本组19例患儿通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及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发生。

本组患儿均为农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故建议在马桑果成熟之际,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学校加强预防马桑果中毒的知识宣传,并要求家长加强对儿童的管教,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子杨,龚兆庆.中毒急救手册[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4.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脑缺氧;脑缺血;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脑损伤[1]。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围生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由于HIE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一种肯定的特效疗法,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HIE患儿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科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HIE患儿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本组患儿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出生后24 h以内发病20例,24~72 h 8例,72 h以上4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29例;出生时体质量4 000 g 1例;宫内缺氧7例,出生时轻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15例。

1.2 临床表现 兴奋、易激惹、抽搐、淡漠、嗜睡、体温不升、昏迷、肌张力增强或减弱,拥抱反射亢进或消失,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合并吸入综合征5例,颅内出血12例,新生儿硬肿病6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30例,好转1例,放弃治疗1例,平均治疗时间12 d。

3 护理体会

3.1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动态监测血气变化,及时给氧,保持血氧分压(PaO2)在6.65~9.31 kPa(50~70 mm 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5.32 kPa(40 mm Hg)以下。一般足月儿氧流量为0.5~1.0 L/min,氧浓度30%~40%,对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氧流量以0.3~0.5L/min,氧浓度25%~30%为宜。患儿易发生呕吐或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必要时吸痰,动作切忌粗暴。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咳痰,有时表现为突然面色青紫,呼吸节律不整,即提示有痰堵,尤其是早产儿。护理上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坚持高质量的气道通气护理。

3.2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

3.3 限制液体入量和控制脑水肿 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特别是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要精确控制输液量和速度。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局部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瞳孔的改变,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3.4 保暖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此点对早产儿尤其重要,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热源下进行,做好肤温监测,病情平稳后置入暖箱保暖[2]。在暖箱中复温时,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过高导致肺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箱温1℃,复温后腹部局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即可达到保温的效果。适度复温可使机体耗氧及代谢率降低,蒸发热量减少。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箱温的稳定。经过正常复温,6例硬肿病患儿硬肿消退,3例体温不升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3.5 合理喂养 患儿出生后12 h内,无吸吮反射或有哺乳呛咳者应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病情好转后喂奶;如有呛吐,立即停止并拍背,吸出呼吸道内奶液。早产儿应少量多次喂养,对吸吮力弱或不能进食者给予滴管喂养或静脉补充高营养。

3.6 及时发现控制惊厥 HIE常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组织氧耗,加重脑缺氧及脑损伤,应密切注意有无抽搐先兆,如尖叫、兴奋、易激惹、斜视、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本组先后20次发现抽搐先兆,及时给予抗惊厥处理,从而避免了抽搐发作。患儿一旦发生抽搐,除抗惊厥治疗外,还应保持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

3.7 合并颅内出血的护理 患儿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音,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

3.8 合并吸入综合征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 h翻身、拍背1次,痰多者给予雾化吸入、吸痰及引流。

3.9 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儿的恢复。

3.10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本组病例有11例进行高压氧治疗,10 d为一疗程,1次/d,50~80 min/次,治疗压力0.13~0.15 MPa。

3.10.1 进舱前护理 每次治疗前对氧舱设备做全面、系统的检查,如阀门、仪表、氧源入前了解患儿病情,有禁忌证者不宜进舱治疗。在治疗前30 min喂奶,进舱前更换纯棉衣服及尿布,固定好,患儿头侧向一边,应面向操作者。

3.10.2 治疗过程的护理 升压速度不宜过快,掌握好加压速度;氧气输出压力不得>0.15MPa,吸氧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发现异常缓慢减压出舱,并报告医生;减压时间必须遵医嘱执行,减压速度严格控制在0.002~0.005MPa/min。

3.11 安慰家属 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基础知识,降低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使其为患儿提供更高的社会支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3]。

在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过程中,护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惊厥患儿共96例,年龄18天~9岁,以2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多见。其中高热惊厥34例,病毒性脑膜炎14例,癫痫9例,抽搐查因38例,中毒性脑病1例。34例高热惊厥的患儿病情治愈,2例病毒性脑膜炎者放弃治疗,38例抽搐查因者病情治愈或好转。

2惊厥的紧急处理

惊厥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预后好坏的重要因素,如持续30分钟以上,就可产生严重的脑缺氧、缺血性的病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护士应熟悉惊厥的紧急处理措施。

2.1针剌

人中、百会、涌泉、十宣、合谷等穴位,立即通知医生。

2.2遵医嘱使用药物止惊[2]

安定:0.1~0.3mg/kg/次缓慢静脉注射,小婴儿一次量不超过5mg,较大小儿一次最多不超过10mg。

鲁米那:5~10mg/kg/次,肌肉注射。

低钙惊厥: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次,以2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或静滴。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部组织的损伤:20%甘露醇每次1~2/kg,静脉注射,6~12小时重复使用。

3经常巡视,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3.1面色观察

高热惊厥患儿,呈热症面容。如惊厥患儿面色苍白,有明显中毒症状时,则往往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若突然发生面色灰白、发青,则表示病情加重,预示脑水肿加重或脑疝的发生。

3.2神志的观察

高热惊厥患儿在惊厥发作停止后,神志都是清醒的,如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则为脑部器质性病变。

3.3瞳孔的观察

大部份患儿惊厥最先的临床表现为眼睛上翻,眼球固定凝视或斜视。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了解有无颅内高压的表现。

3.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3]

高热是引起惊厥的一种病因,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惊厥发作前就把体温降至38度以内,防止惊厥。呼吸节律不齐是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

3.5四肢的观察

注意检查患儿肢体运动、肌张力情况。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处理:如表现为手脚惊跳则可以适当补钙,如是强直性痉挛则应使用镇静止惊的药物。冬天由于小孩穿着很厚的衣服,有时患儿肢体在颤动但是却没有发现,而导致情况比原先的严重。

3.6皮肤的观察

注意身体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皮肤是否有破损。

4护理措施

4.1一般护理

患儿惊厥发作时,护士本身要保持镇定,不能自慌手脚,找不到事情的方向。动作要迅速、麻利,但又要做到忙中不乱,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发生惊厥时,立即将患儿平卧,把头偏向一侧,使头部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松解患儿衣领钮扣,清除口、鼻、咽喉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出现反复抽搐时,护士应立即用牙垫或开口器置于上下臼齿之间,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舌后坠堵塞呼吸道。但牙关紧闭时,应用压舌板从口角一则进入,不能强行撬开,以免对患儿造成伤害。床旁未备开口器等器械,护士应学会随机应变,可就地取材,如用棉签。患儿四肢抽搐时,要保护好抽动的肢体,不能强行、用力按压,防止肢体骨折或脱臼。派专人守护,随时拦起床档,防止坠床。

遵医嘱给予止惊、镇静的药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等抢救物品。

4.2对症护理

对惊厥的性质应予鉴别,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患儿,呈高热病容,体温39~40℃,高达41℃,体温超过39℃以上,极易引起惊厥。这种情况的患儿,降温,惊厥即行缓解。密切观察体温,过38.5,即给予物理降温:先用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无效的话再选用30%~50%的酒精擦浴,也可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在额头上置冰帽。必要时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配合应用,轻脑代谢和脑损伤,防止发生抽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注意降温不可骤降,以免发生虚脱,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癫痫和脑部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除给抗感染和止惊处理,为避免全身缺氧,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但有窒息时,应高流量吸氧。

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各种反射迟钝,痰液等不能自主排出。应遵医嘱给予吸痰,也可帮助刺激喉反射,促使痰液的排出。及时给予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松动易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护理,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对不能进食的患儿,要给予鼻饲,供给足够的热量。

4.3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4.4心理护理

在护理及抢救病人时,护士最需家长的配合。因此,护士一定要与家属沟通,安抚家属的情绪,告知其配合医护人员抢救和治疗工作的重要性。

4.5健康教育指导

护士在患儿入院后,一定向家长做好入院须知。向家长交待患儿病情、惊厥的病因和诱因,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及惊厥后产生后遗症的康复措施。

5小结

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并控制它的发展,如高热惊厥经过及时的降温,其惊厥的发生率明显的减少。但颅内感染导致的惊厥,损伤了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虽可自行缓解,但病情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有些患儿送到医院时,病情已经是很严重,虽然及时控制了惊厥,但是预后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在应用对症护理、基础护理等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健康教育这方面的护理。让大家了解惊厥的相关知识,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去医院就诊,使病情及时得到控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259.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儿童;护理体会

作者单位:450053郑州市儿童医院癫痫持续状态是持续性脑节律紊乱引起的长时间反复的癫痫发作,持续30 min以上,发作之间意识不恢复,多见于婴幼儿,是一种很严重的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性损伤,导致永久性损害,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我院自2006年1月至今收治癫痫持续状态患儿50例,经紧急处理死亡2例,病情好转出院48例。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均符合癫痫持续状态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月至14岁,平均3岁8个月,癫痫31例,急性中毒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例,颅内出血3例,热性惊厥3例。

2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往往意识不清,可有短暂的呼吸停止,防止发生误吸,呛咳等意外,用开口器放于患者上下磨齿之间,用舌钳拉住舌头放入口咽通气道,直至患者意识转清取出;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分泌物过多不易吸出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我科发生l例患儿口含食物不吐也不下咽,家长在强行撬嘴掏取时发生误吸、呛咳而导致缺氧窒息,经及时吸引、吸氧而转危为安,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所有护理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

22建立静脉通道,尽快中止抽搐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力求在半小时内控制发作。切忌少量多次反复给药。复杂部分性癜痫持续状态,可静脉用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典型失神癫痫持续状态可静脉注射苯二氮卓类药物,丙戊酸钠治疗;不典型失神癫痫持续状态药物治疗比较困难,苯二氮卓类药物疗效欠佳,且可能促发LonnoxGanstaut综合征的强制性发作,丙戊酸钠可能有效,可选用拉莫三嗪[1]。

抗癫痫药物对呼吸,心跳均有抑制作用,故注射速度不宜过快,可用输液泵来调节;用药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可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23改善脑组织缺氧20%甘露醇静脉注射降低颅压,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24安全防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患儿抽搐时,切勿强行按压肢体,防止骨折,关节脱臼及坠床等,患儿头向两侧摇动时,注意保护头部;极度躁动患儿必要时给予约束带,但约束带切勿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抽搐情况,详细记录发作状况和时间、发作次数,正确记录出入量,观察用药疗效,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随时进行抢救,并做好危重病情记录及床头交接班。

26加强基础护理对于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患儿应防止褥疮发生;对不能进食患儿可鼻饲。

27并发症的护理

271发热高热加重神经损伤,需尽快采取降温措施予物理降温;如效果欠佳,可遵医嘱予退热药。

272酸中毒抽搐时遵医嘱补充碱性药物纠酸。

28心理护理患儿由于病情危重,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应向患儿家长详细交待患儿的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情况及预后的正确信息。使家长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对年长的患儿可与患儿多接近,多交谈,增加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焦虑,自卑的心理。

29健康教育

291向患儿家属及年长儿讲解癫痫持续状态的先兆和诱发因素,癫痫发作的因素复杂多样,指导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以减少其发作,另外有癫痫病史患儿应慎用或禁用某些可诱发癫痫发作的药物,如雷米封。

292有癫痫发作的先兆时,可按压人中、合谷、足三里穴阻止其发作。未缓解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293用药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及年长儿按时、按量准确无误的服用抗癫痫药物,避免突然停药、减药、漏服药及自行换药,密切观察药物毒副作用。

294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肝、肾功能和血药浓度。

3小结

癫痫持续状态是儿科常见危重急症,死亡率达12%[2]。癫痫发作时间越长,脑损害程度愈重,因此癫痫发作时,迅速而有效的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发作时保持呼吸道畅通,迅速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环境管理和基础护理,快速控制抽搐发作,减少癫痫持续发作时间及次数,减轻脑损害的程度,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有效措施。同时,应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追踪随访,使患儿家长或年长儿对癫痫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避免诱发因素,提高患儿的自我防治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儿 高热惊厥 观察 护理

惊厥俗称抽风,其中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小儿惊厥的发病率约为成人的5-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

1 临床资料

我儿科2004年9月-2009年8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79例,其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为1岁-3岁,平均2.5岁。住院天数3-9天,平均6天。通过精心护理及治疗均治愈出院。

2 观察与护理

2.1典型的惊厥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由于喉肌痉挛、气道不畅,故可有屏气甚至青紫。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义。婴幼儿惊厥常无开始的强直性发作,只有肢体阵挛性惊厥。新生儿惊厥更不典型,以微小发作多见。

2.2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不同分为两型 单纯型高热惊厥:主要标准是:(1)首次发作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不超过6-7岁。(2)发热在38.5℃,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3)呈全身性发作,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内,发作后很快清醒。次要标准是:(1)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2)脑脊液检查正常。(3)体格及智力正常。(4)有遗传倾向。复杂型高热惊厥:主要标准是(至少具有其中一项):(1)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在24小时以内惊厥1次以上。(3)惊厥形式呈部分性动作,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4)热性惊厥复发5次以上。次要标准是:(1)初次发作年龄可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以上。(2)体温不太高时即出现惊厥。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多数高热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约2%-7%转变为癫痫。

2.3一般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2.4控制惊厥

2.4.1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等。

2.4.2使用抗惊厥药物的护理 选择快速有效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抽搐。常用药物有:地西泮。地西泮的缺点是作用短暂,过量可抑制呼吸、降低血压。用药时需观察病人呼吸及血压的变化。苯巴比妥钠。本药优点为抗惊厥作用维持时间较长,但也有呼吸抑制及血压降低等副作用。 转贴于

2.4.3口服泰诺林 主要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时,口服,12岁以下的儿童用滴管量取,1-3岁的小儿一次用量为1-1.5ml,4-6岁的儿童每次用量为1.5-2ml,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2.4.4温水浴 使用低于患儿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发散,加之擦浴时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更加促进热量的散发,水温为32-34℃。

2.4.5根据患儿的体重补足足够的液体量,以免高热导致液体量的丢失。

2.5护理措施

2.5.1预防窒息 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在头下放些柔软的物品。解开衣领,松解衣服,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呕吐物等,保证气道通畅。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备好急救用品。按医嘱给予止惊药物,观察并记录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2.5.2预防外伤 惊厥发作时,将纱布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伤。在已长牙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用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床边放置床挡,防止坠床,在床栏杆处放置棉垫,防止患儿抽搐时碰到栏杆,同时将床上硬物移开。若患儿发作时倒在地上应就地抢救,移开可能伤害患儿的物品,勿强力按压或牵拉患儿肢体。

2.5.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应经常巡视,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神志改变,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生,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2)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惊厥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2.6健康教育 向家长详细交待患儿病情、解释惊厥的病因和诱因,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教给家长在患儿发热时进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方法。演示惊厥发作时急救的方法。癫痫患儿应按时服药,不能随便停药。定期门诊随访,根据病情调整药物。观察患儿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给予治疗和康复锻炼。

3 小结

通过79例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护理的观察,体会物理降温是提高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症;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1-01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法实施护理措施,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有效控制了病情的进展,本文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版)》危重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27±0.13)岁;病程3~10d,平均(5.06±1.2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入院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结果做出身心评估,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发热的护理 多数患儿持续高热,给予降温处理,减少衣被,嘱多饮开水。如有皮疹禁行酒精擦浴。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降到36℃以下,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1.2.1.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强的沐浴液。用柔软的毛巾蘸去水分,防止抓破皮疹。衣服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剪短患儿的指、趾甲,婴幼儿可包裹手部或戴棉织手套,避免抓破皮肤住。穿软底鞋,少活动,以减轻足部皮疹破损。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红臀。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对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抗生素药膏或0.5%碘伏,保持创面干燥以防感染。

1.2.1.3 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减少疼痛且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创面愈合。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等渗盐水清洁口腔,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应用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阿昔洛韦软膏,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2]等。

1.2.1.4 饮食与休息 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等,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少量多餐。对于疼痛剧烈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患者,要进行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2.1.5 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1]。告知家长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患儿出院后应居家隔离2周,保持居室定时通风,勤晒衣被、家庭中如有其他幼儿,应与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避免在家庭中聚集发病。

1.2.1.6 消毒隔离 有隔离标识,每天通风2次。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限制探视。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每日2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等。餐具和用物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min。呕吐物及粪便用1%的漂白粉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物品表面等,均使用0.1%含氯消毒剂毛巾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是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

1.3 并发症的护理 予心电监护,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重症患者持续检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调节液体速度保证机体血容量。血压不稳定时减少翻身刺激,血压低时采取中凹卧位,四肢末梢给予保暖套保暖。抬高床头15°~30°,保持中位,有利用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勤喂水。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并发症发生。出现抽搐根据医嘱正确给予镇静剂。抽搐频繁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于臼齿处置于口中,以防咬伤舌头。每日更换气管导管胶布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压状况,每4小时对气管导管气囊放气。

1.4 效果评价 痊愈:各项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示正常;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辅助检查基本正常;未愈:各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好转。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起病较急,体温多在38~40℃,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常精神不振、频繁呕吐、抽搐,病程发展快,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2]。对重症病例早期进行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主要途径[2]。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加强护理干预对于病情变化的掌握及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82

小儿惊厥为临床常见的急症, 病情严重者可存在远期的智能障碍, 更甚者为死亡, 其中婴幼儿较多, 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神经功能出现功能紊乱, 会出现突然局部或者全身肌群阵挛性和强直性的抽搐, 经常会有意识障碍[1]。若患儿出现持续或者频发的惊厥, 可能使患儿出现严重后遗症, 若得不到良好治疗, 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和智力发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相应护理, 促使患儿身体得到较快恢复。选取69例小儿惊厥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69例小儿惊厥患儿进行护理,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10岁, 平均年龄(5.2±1.9)岁, 25例患儿为高热惊厥, 4例患儿为脑缺氧窒息, 5例患儿为颅脑外伤, 4例患儿为癫痫发作。对照组患儿31例, 男19例, 女12例, 年龄1~11岁, 平均年龄(5.1±1.8)岁, 19例患儿为高热惊厥, 3例患儿为脑缺氧窒息, 4例患儿为颅脑外伤, 5例患儿为癫痫发作。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小儿惊厥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并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有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2. 1 呼吸道护理 患儿在病情发作时容易出现窒息、呼吸困难和误吸呕吐物, 根据这种情况需采取相应措施。患儿惊厥过程中要增加氧的需求量, 吸氧可缓解缺氧和脑损害的情况。因此在惊厥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对患儿松解衣领, 防止胸部紧束, 选择头侧平卧的姿势, 并将柔软物品放置在头部下方, 托起下颌, 避免舌后坠等情况[2]。一旦发现患儿出现窒息的情况, 要立即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 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 若痰液过于黏稠不容易咳出, 则选择超声雾化吸入, 达到稀释痰液的效果, 有助于排出痰液。

1. 2. 2 发热护理 大部分患儿体温都在38℃以上, 严重者为39~41℃, 全身有强直症状, 出现阵挛性或者局限性的抽搐。护理人员查阅相关文件采取护理措施。首先要选择镇静止惊的措施, 给予地西泮或者苯巴比妥类的药物[3]。拉好床栏, 防止坠床和碰伤, 有需要者还要约束四肢。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 及时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 将冰袋放置在腹股沟、腋下和枕下, 冰袋外要包裹薄巾, 避免局部冻伤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儿的巡护, 及时发现患儿体温异常的情况, 体温下降后, 要及时减少药物的使用, 避免发热药物对患儿带来不良反应。

1. 2. 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守护在患儿身旁, 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安慰并解释, 使患儿和家属都保持良好心态, 并告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消除恐惧心理, 身体恢复后要叮嘱其经常参与户外运动, 提高身体素质。

1. 3 护理显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比较满意, 能够按照护理人员指导积极活动, 对患儿病情改善帮助较大。有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 大部分指导都能够接受, 对患儿病情改善有一定帮助。无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不满意, 护理行为对患儿病情改善无帮助作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38例患儿, 护理显效24例, 占63.2%, 有效12例, 占31.6%, 无效2例, 占5.3%, 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1例患儿, 护理显效12例, 占38.7%, 有效13例, 占41.9%, 无效6例, 占19.4%, 总有效率为80.6%。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