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科学技术
食品若要发酵就必须要有一个特定的微生物环境,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会对发酵食品的口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加强对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十分有效的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在研究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两个要素就是物种的丰度和物种的均匀程度。而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独到的特点。因为微生物自身的体积小,结构也并不是十分的复杂,所以我国在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面还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采用非常陈旧的方法去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而我国有关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在微生物研究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迹象。
1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方法
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程中,培养技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直到现在,这种技术都广泛的使用在研究当中,微生物培养主要是按照目标的要求给微生物选择比较适宜的培养基,然后再按照不同的微生物特性来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鉴别,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的范围上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它比较适合使用在小范围的微生物多样性鉴别中。
微生物培养法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首先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培养基进行适当的处理,虽然不同的微生物在生长环境和自身的特性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研究的结果会和实验室当中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条件下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外,自然界当中,很多种微生物都是没有办法通过人工培养的方式得到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流失,这样就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不是非常的准确,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2 化学方法
磷脂脂肪酸是生物细胞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而不同的微生物能够通过生活反应形成不同种类的磷脂脂肪酸,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微生物进行鉴别和检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同类型的磷脂脂肪酸或者是不同生物体上的磷脂脂肪酸有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研究和实验结果,所以还需要采用其他的辅助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3 生理方法的鉴定系统
BIOLOG微孔平板阀是国外的研究机构在1991年建立起来的一套专门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就是按照生物对单一碳源不同的反应而实现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区分的目的,该鉴定系统当中主要有95反应孔的微孔平板和鉴定的软件组成的,反应孔当中还设置了碳源底物和对应的指示剂,而当接种样品溶液的时候,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就会被吸收和利用,从而使得孔中的反应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状态,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对95糖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具备一定的差异按照反应孔当中颜色的转变和吸光度的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这样也就使得不同微生物逐渐被判断出来。经过该系统软件的处理和判断,和标准菌种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之后,这种菌的种类也就被准确的判断了出来,这种方法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当中,但是这种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所以也无法很好的独立使用,其主要的不足有:由于真菌、放线菌的代谢反应不能分解氯化物.此方法只能检测微生物群落细菌中快速生长的那部分微生物信息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另外由于培养环境的改变可能引起微生物对碳源底物实际利用能力的改变而造成一定的误差目前所具有的标准菌种的数据库还不完善。有些种类还不能被准确进行鉴定即使存在以上不足。但由于其不需经过培养分离繁琐的步骤.仍被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在PCR技术应用前提下所衍生出的一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把少部分的DNA进行大量的增加.通过对基因排列顺序的对比和分析来对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在应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前提下使用分子标记的方法。
4.1 建立在PCR技术的方法
PCR是1985年由MULUS发明的一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主要特点是短时间内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为控制并特异扩增目的基因或DN段,以便于对已知DN断进行分析。PCR技术的发明和不断完善.不仅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和分析技术的建立提供了有利工具。
4.2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法
分子杂交技术是基于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用特异性探针与待测样品的DNA或ETNA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常用的探针主要有RNA基因探针、抗性探针和编码代谢酶基因探针等。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研究环境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根据已知微生物不同分类级别上种群特异的DNA序列,以荧光标记的特异寡聚核酸片段作为探针与环境基因组中DNA分子杂交,检测该特异微生物种群的存在与丰度。操作步骤是将微生物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基因探针杂交,将未杂交的荧光探针洗去后用普通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摄像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同时对不同类群的细菌在细胞水平上进行原位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空间位置标示。该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样品的原位杂交,且特意性和灵敏度高,克服了PCR扩增的偏好性,对生态系统样品中的种群结构的测度准确性高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发展出了4种研究方法四种方法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优缺点,只有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结束语
发酵食品越来越多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发酵食品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影响其口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有很多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尤其自身的优势和使用范围,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保证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更加的成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32-02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改革的核心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是加深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2-3]。
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事件频繁发生,高校都加强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教学,塔里木大学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安排10d的课程实习,并把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实验内容过于简单、陈旧;学生对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意义认识不够;综合型实验与当前热点问题结合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4]。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我们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在前期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趣味性问题的提出和筛选
塔里木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选择题目时,任课老师可以主动提出一些和自己科研有关的小项目,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食品微生物的认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思想的约束,会出现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另外,选择的题目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比如食品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与生物保鲜问题、新疆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变化问题、功能微生物产品的开发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基础性的技术可以解决一些时间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课程实习的目的就是要求掌握显微镜技术(包括染色制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技术及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为此,教师和学生在设计和筛选趣味性课题时要尽可能围绕这些操作技术展开。如新疆穆萨莱思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数量及种类分析,苹果表面生防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凉拌菜中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检测等。在教师与学生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条件和实验内容确定项目,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习的积极性。
3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趣味性项目的实施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教学内容包括: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观察(主要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染色技术及显微镜尤其是油镜的使用技术);微生物计数及测微技术;霉菌的形态观察等,这些都属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接下来的综合性项目奠定基础。综合性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菌种保藏;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等[5]。在此阶段,将独立的实验项目组合成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小组,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如有学生从事果蔬表面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的项目,他们可以在完成所安排的穆萨莱思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分离的基础上另外准备筛选果蔬表面拮抗酵母菌的培养基及各种用具,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灭菌,并将从穆萨莱思发酵过程中分离的酵母菌中筛选拮抗酵母菌。还有学生从穆萨莱思中筛选到产酒精能力和产色素的酵母菌菌株。在后续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实验中,可以将这些分离的筛选到的菌株与标准模式菌株一起进行生理生化鉴定,为鉴定该菌株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这样,我们就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小课题融合到了食品微生物学实习的教学过程中。
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在项目的选择和实验的设计方面考虑到了学时有限的问题,但是,仍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抽出大量的课下时间来完成,为此,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课程实习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了总结汇报,因为,所涉及的项目与当前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这与之前的普通课程实习结束后的讨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总体上讲,趣味性课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食品微生物技能的兴趣。
4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趣味性项目实施后的评价体系
将学生提出的应用性科研小项目融入到食品微生物课程实习教学过程中的目的依旧是为了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及创新性,在已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6],在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时引入以下评定内容,没有提出科研项目的学生的成绩按照已制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评定,对提出科研课题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评价加分,主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题目的创新性,项目的可行性,结论的可靠性等进行评定。由于综合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组内的区分主要是根据讨论的深入性及全面性进行区分,因为,实验结果在同一小组内可能相同,但是,对结果的分析就能区分出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5 结语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表明,在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趣味性的小科研项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江,焦凌霞,郭春秋,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1):92-94.
[2]杨波,王欣.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54-1255.
[3]王蔚新.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地方师范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2015,44(16):176-177,179.
[4]王玲,伍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5):106-109.
[5]樊明涛,赵春燕,朱丽霞.食品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X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36-03
Study o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Li Yan1 et al.
(1Anhui Huaj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Hefei 23009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icrobe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Heavy metal pollution;Soil microbes;Microbial diversity;Research methods
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冶金、采矿业的迅猛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1]。重金属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产品以及农作物的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是微生物栖息的最重要环境之一,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必要的营养物质。土壤微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分为细菌、真菌、古菌以及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养分C、N、P、S等循环转化的动力,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的转化循环等[2]。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3],对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4],其群落多样性和相对组成,是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5]。一旦土壤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土壤微生物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6]。有研究报告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能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结构[7],李晶等[8]研究也表明,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胁迫特别敏感,可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反映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9]。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研究微生物传统以及各种新型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合进行说明。
1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1.1 传统的分离纯培养和稀释平板计数 在固体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培养微生物,可利用微生物的表面特征差异,在固体培养基上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也可利用该方法对微生物在平板上进行简单的计数[10]。同时可以通过配制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选驯化,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菌种。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便于对微生物的状况做出初步的判断。缺点是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不可培养的微生物,且存在很多对温度要求苛刻并微生物,如嗜低温菌和嗜高温菌,传统的固体培养基的培养温度并不能满足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所需温度。
1.2 Biolog微平板法 Biolog微平板原理是基于测定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程度的差异来表征微生物的生理特性[11]。Biolog微平板由对照孔和95种不同单一碳源孔组成并在其中添加染料,当接种纯培养的菌液时,其中一些孔的营养物质被利用,使各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形成微生物特有的代谢指纹,可通过与标准菌种的数据库做对比,从而可鉴定出被测菌种。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此方法可以估算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同时可根据各孔的颜色差异来反映出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从而可以反映出群落的稳定性[12]。该方法的缺点是当环境差异不大时,这些指数并不能较敏感地区分菌群之间的差异[13]。同时由于不同的生长和竞争的结果,菌种之间会相互影响导致种群发生变化,影响测定结果[14]。
1.3 磷酸脂肪酸分析法(PLFA) 磷酸脂肪酸存在于活细胞的细胞膜中,具有属的特异性,不同属的微生物通过不同生化途径而形成不同的磷酸脂肪酸(PLFAs)[15]。因此,土壤中的PLFAs组成和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中微生物量和群落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微生物的磷酸脂肪酸进行提取,并依据其中的特征脂肪酸指示的微生物种类[16],可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表征。此种方法具有对试验条件要求低、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测试功能多和稳定性好等优点[17]。但PLFA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只能鉴定到属,PLFA图谱并不能给出一个实际的微生物种类组成,仅能反映微生物群落的概图[18];另外,该方法容易受微生物生理状态影响[19-20];古菌不能使用PLFA图谱进行分析,因为它的极性脂质是以醚而不是以酯键的形式出现[21]。同时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土样中所有微生物的特征脂肪酸,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无法确定土样中某些脂肪酸与特定微生物或微生物群落的对应关系[22]。
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 该技术是以复杂的环境样品如土壤为研究对象,直接提取微生物DNA,利用通用引物进一步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开展DGGE凝胶电泳分析[23]。DGGE不是将分子量不同的DNA分开,而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变性剂浓度梯度的不同,将序列不同的DNA分开[24]。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DNA的解链特性,不同碱基组成的DNA双螺旋发生变性所需要的变性剂浓度不同。在普通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础上加入变性剂,根据其迁移行为决定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的原理能够将长度相同但序列不同的DN段区分开[25]。该方法具有可靠性高、重现性强、方便快捷、分辨率高等优点[26],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GGE还不能全面分析土壤中全部微生物,该方法只能检测出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微生物[27];同时DGGE对实验要求较高,凝胶浓度、温度、电压等电泳条件选择不当时,就会发生共迁现象[26],即同一条带不止包含一种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被低估。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下一代”测序技术,1次并行能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以Illumina公司的Solexa,ABI公司的SOLiD,和Roche公司的454技术为代表[28-29]。该技术对于研究土壤微生物具有极大的意义。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微生物测序成本,实验了大规模土壤微生物直接测序[30];同时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测序通量,丰富了研究的信息量,便于研究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所研究课题。但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局限性如下:海量数据分析难的问题,该测序方法所测数据之深,所获信息之大,都极大地加大了实验研究者分析数据的难度;数据去伪存真难的问题,在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中,存在物种丰富度被高估的情况[30],对高通量测序结果去伪存真,探索新的统计学方法成为研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31]。
1.6 基因芯片技术(GeoChip) 基因芯片(GeoChip)是研究土壤微生物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新一代的核酸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环境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污染物降解等过程中参与的功能基因[32]。该方法是在芯片上含有编码各种与生态学和生物功能过程或生物降解作用有关酶的基因[33]。由此可见,功能基因芯片为土壤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全新有力的技术分析工具,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微生物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34]。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密度、高灵敏度、自动化和低背景水平等显著优点[35]。但是任何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因芯片技术也不例外。该技术虽能检测出微生物在生物学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功能基因,但是却不能直接表征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组成和丰富度。应结合DNA与mRNA测序,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及其生理活动[34]。同时该方法在取样、标记、杂交条件、图像处理、数据归一化以及所得数据的质量评估等都会带来很多误差[36]。
2 不同方法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刘云国等[37]在湖南临乡桃林矿区土壤中采用稀释涂布法在马丁固体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高抗铜、锌菌株;张秀等[38]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来分析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孙婷婷等[39]利用磷酸脂肪酸分析法来分析羟基磷灰石-植物联合修复对Cu/Cd污染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郑涵等[40]利用PCR-DGGE分析方法对锌胁迫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江玉梅等[41]利用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重金属污染对鄱阳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路桃香对植物非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454高通量测序。
目前对于微生物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有传统的实验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因此,在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结合土壤特征以及研究目的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多种技术方法同时使用,可以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参考文献
[1]高焕梅,孙燕,和林涛.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活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83-85.
[2]胡婵娟,刘国华,吴雅琼.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测定方法评述[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z1):1161-1167.
[3]李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概述[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6,46(3):51-53.
[4]蔡燕飞,廖宗文.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2,11(2):167-171.
[5]Macura J.Trends and advances in soil microbiology from 1924 to 1974[J].Geoderma,1974,12(4):311-329.
[6]毛雪飞,吴羽晨,张家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5):7-12.
[7]Zhiqiang Y U.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loid)Contaminated Soil:A Review[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7(1):85-91.
[8]李晶,刘玉荣,贺纪正,等.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4):959-967.
[9]陈欣瑶,杨惠子,陈楸健,等.重金属胁迫下不同区域土壤的生态功能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J].环境化学,2017(2):356-364.
[10]钟文辉,蔡祖聪.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4(05):899-904.
[11]王强,戴九兰,吴大千,等.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J].生态学报,2010(3):817-823.
[12]胡可,王利宾.BIOLOG微平板技术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7,38(4):819-821.
[13]王强,戴九兰,吴大千,等.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J].生态学报,2010,30(3):817-823.
[14]郑华,欧阳志云,方治国,等.BIOLOG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4,41(3):456-461.
[15]吴建军,蒋艳梅,吴愉萍,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8,45(6):1102-1109.
[16]于树,汪景宽,李双异.应用PLFA方法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9):4221-4227.
[17]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等.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34-1842.
[18]喻曼,,张棋,等.PLFA法和DGGE法分析堆肥细菌群落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6):1242-1247.
[19]Widmer F,Flie?bach A,Laczkó E,et al.Assessing soi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 comparison of bulk soil community DNA-,PLFA-,and BiologTM-analyses[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1,33(7C8):1029-1036.
[20]Howeler M,Ghiorse W C,Walker L P.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NA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from compost[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03,54(1):37.
[21]Sundh I,Nilsson M,Borga P.Variation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wo boreal peatlands as determined by analysis of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rofiles.[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7,63(63):1476-1482.
[22]颜慧,蔡祖聪,钟文辉.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6,43(5):851-859.
[23]夏围围,贾仲君.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J].微生物学报,2014,54(12):1489-1499.
[24]宋洋,李柱刚.D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5-8.
[25]Green S J,Leigh M B,Neufeld J D.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for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J].2017.
[26]刘权钢,金东淳,刘敬爱.D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上的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2,34(2):170-176.
[27]Ferris M J,Muyzer G,Ward D M.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rofiles of 16S rRNA-defined populations inhabiting a hot spring microbial mat community.[J].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6,62(2):340.
[28]Quail M A,Kozarewa I,Smith F,et al.A large genome center's improvements to the Illumina sequencing system.[J].Nature Methods,2008,5(12):1005.
[29]Meyer M,Stenzel U,Hofreiter M.Parallel tagged sequencing on the 454 platform[J].Nature Protocols,2008,3(2):267-78.
[30]Gomezalvarez V,Teal T K,Schmidt T M.Systematic artifacts in metagenomes from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ies.[J].Isme Journal,2009,3(11):1314.
[31]楼骏,柳勇,李延.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256-260.
[32]钟毅,张旭,梁玉婷,等.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396-1399.
[33]He Z L,Gentry T J,Schadt C W,et al.Geochip:A comprehensive microarray for investigating biogeochemical,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ISME J,2007,1:67C77
[34]孙寓姣,张惠淳.功能基因芯片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93-96.
[35]Zhou J,Thompson D K.Challenges in applying microarrays to environmental studies[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002,13(3):204-207.
[36]严春光,陈钧辉,王新昌.基因芯片及其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6,27(5):321-323.
[37]⒃乒,周娜,樊霆,等.铜、锌离子抗性菌筛选及重金属作用下富集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9,36(2):80-84.
[38]张秀,夏运生,尚艺婕,等.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1):252-262.
[39]孙婷婷,徐磊,周静,等.羟基磷灰石-植物联合修复对Cu/Cd污染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土壤,2016,48(5):946-953.
[40]郑涵,田昕竹,王学东,等.锌胁迫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4):1458-1465.
高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防疫部门、食品企业等单位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操作水平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总课时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50学时,实验与理论之比达1.25∶1(如加上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数,实验课比重更是惊人)。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正确构建教学内容
我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经过充分调研,根据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等的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全国微生物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要求来设计所必须的教学内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主要由基本技能、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等组成。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反应、消毒灭菌技术等,为学生进行各种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打好基础。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常见球菌、肠道杆菌、弧菌、非发酵菌等检验,让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的鉴定程序、方法等有所了解。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各种环境标本、化妆品标本、食品标本等的微生物检验,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方法,使学生掌握真实标本的卫生微生物检验程序、鉴定和报告。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适应培养应用型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实验课结束,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印象不深,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操作,对整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从实验准备开始就让学生全程参与。包括培养基、试剂的配制,标本的制备,各种仪器、器材的准备等都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等已有了解。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的每一步想想为什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生物安全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教师在实验中要反复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从“非典”突发事件中暴露的实验室生物污染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为卫生微生物检验标本的特殊性(待测菌为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或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随时都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扩散。因此,第一堂实验课就向学生讲授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包括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高压灭菌器等。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入实验室一律穿好白大褂,严禁在实验室吃东西,不得在实验室喧哗,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一定要报告实验老师,不能私自处理。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任何实验材料不得私自带出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就养成严格注意生物安全的习惯。
四、开放实验室,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操作的基础,尤其是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如细菌染色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等因为没有基础课程支撑,学生都是从零开始。由于受课时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各种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学生课余反复进行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染色等训练,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五、适应地方特色,选择检验标本
兴趣是学习的有效促进剂。实验标本的制备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有效载体。标本的选择中,也要注重地方特色。如宁波为沿海地区,海产品丰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常见,可以选择蟹糊等本地常见海产品进行检测。学生拿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标本,就有兴趣考虑这些标本中可以检测出何种微生物?如何进行检测……
为了使学生对各种标本的检验有阳性结果,阳性标本制备成功与否是关键。阳性标本制备方法基本有两种:如果是液体标本,则可直接在标本中添加适量待测菌,混匀即成。如果是固体标本,标本内不宜加待测菌,可以事先在增菌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待测菌。两种方法最后都能使学生分离到目的菌,使学生掌握从标本的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直至菌种鉴定、结果报告整个过程。
六、注重与行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学校和行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采用去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科见习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训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至顶岗实习,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现场真实工作情景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七、重视实验考核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各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考核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对实验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我校教务处明文规定,学生实践考核不合格,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考试,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验课。其次,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考核分数包括平时实验分和期末实验考核分。平时实验分由实验课出勤率、实验态度、参加课外开放实验率、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等方面组成。期末实验考核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两部分,实验技能分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各种技能考核都制订完善的考核标准,由学生抽签考核内容,两位教师打分,尽量做到分数公正,能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再次,加大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分数比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课程总成绩中实验考核比重可达40%,甚至50%。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实验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与行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也得到行业的肯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品检验;微生物学检查;安全性;方法验证;质量控制
研究证实微生物在药品中通过代谢产物或者是微生物体对机体造成过敏、感染以及中毒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药品微生物检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目前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微生物学检查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安全检查项目。然而现阶段生物学检查工作所面临的难题为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本文便对微生物学检验实用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点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对药品生产、保存以及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问题给予了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展开研究与评估。曾有学者指出,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一般处在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性大,并且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微生物污染存在很大的不均匀性。因此中国药典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测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药品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力度予以了增加。微生物限度测试就是对非规定范围内的灭菌制剂以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的污染程度进行检测,一般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以及控制菌等几项[1]。所有药品均需要在接受安全性检查后方可投入到临床使用,不管使无抑菌性药物还是抑菌性药物均需要接受微生物限度检查。一些抑菌性药物被微生物污染后,由于微生物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一定时间,因此尽管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然而并没有死亡,在条件发生改变时,譬如说人体用药后,存在适宜细菌生长的条件,其可复活进行繁殖。细菌能够对抑菌药物产生适应性和耐药性,因此抑菌药物内污染的微生物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2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2.1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和性能检查在微生物检查时每批次的培养基均应该全数按照使用目的和时间进行预培养,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每一个培养皿进行检查,对是否发生微生物污染进行观察,并应注意培养基是否发生干裂或者是由于干燥而发生收缩,若是任何一项存在问题均需要及时进行更换。经过预培养的培养基应严格按照要求对微生物进行检测,一般需要采取5代内的标准菌株进行试验,并且应该对控制菌设置阴性对照组,对专属性进行考察[2]。
2.2菌株的准备在对标准菌株进行选择时应注意菌株代数不得超过5代。
2.3微生物方法验证
2.3.1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在进行验证试验时应至少展开3次独立性的平行试验,并对个试验菌在每次试验中的回收率进行准确计算。一般情况下验证菌包括有: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以及枯草杆菌,菌株代数不得超过5代,菌液制备量在10-100cfh/ml之间。在验证时分为试验组、菌液组、稀释剂对照组、供试品对照组[3]。
2.3.2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常用的控制菌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以及梭菌。按照规定对试验菌株的控制菌相应验证菌株进行选择,对于大肠菌群而言检查用大肠埃希菌,梭菌检查用生孢梭菌;在对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以及沙门菌进行验证时应设立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组菌株;在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梭菌进行验证时应设立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菌株。菌液制备量在10-100cfh/ml之间[4]。
3小结
在微生物方法验证合格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验证确立的方法对供试品展开严格的微生物检查。对于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工作而言,其内容相对繁琐、复杂且耗时耗材,并且该项检查的周期相对长,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因,若是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会很难达到验证要求以及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中要求验证单位应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以及工作条件,并对实验工作者的理论基础掌握情况以及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操作规范予以严格执行,从而实现减少或者是避免方法验证结果误差的出现。应使微生物方法验证资料资源共享,从而能够对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的快速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向东.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的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3(15):2329-2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实验教学 食品企业 检验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任何一家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必须获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QS认证。这意味着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性检验,合格后方能够进入市场销售。食品制造企业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通常对于生产产品的每一批次都会进行出厂前的指标检验。特别是国标规定的微生物指标,必须达到国标要求方可出厂。食品企业常常采用食品微生物检验这种监测手段,通过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实现对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和对成品质量的控制。
而食品微生物课程作为食品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从事食品微生物技术领域高级技工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方面应重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食品企业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质量控制中应用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笔者就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与食品企业检验技术如何衔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与食品企业微生物检验准备工作的衔接
通常食品制造企业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由专门的QC(质量控制)部门的化验室来完成。为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的工作区域与办公室区域一般界限分明。常规的样品微生物检验在独立的洁净区域(包括超净工作台或洁净实验室)进行。尤其是乳品、啤酒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企业,还会特别设置菌种保藏的区域。而在高技类学校中微生物实验室中如果没有独立的无菌室,通常会配备有超净工作台。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针对“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和消毒处理”设计了第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熟悉超净工作台的使用规范、维护保养、清洁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及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基本理念。
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通常要熟练掌握如接种环(针)、酒精灯、微量移液器、吸管、吸球、试管、平皿、量筒、玻璃棒等用具的使用。检验用品在使用前的清洁,以及灭菌操作更是必须掌握的操作。为了保证灭菌效果,根据不同的检验用品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也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设计了各种灭菌方法(湿热法、干热法、化学法等)的工作原理。实验教学中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灭菌”。针对各类食品企业中通用的如培养皿、试管、三角瓶、移液管等玻璃器皿,洗涤和包扎的规范操作、干热灭菌法采用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完全融入到实验教学的环节中。
培养基的配制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国标中对于常规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配方以及用量均有统一的要求。为确保配制培养基的质量,通常培养基应有明确标记与配制日期、液体培养基应清澈、固体培养基应保持适当的硬度、接种前无菌落、无菌分装培养基、定期抽样检查PH值等。因此,针对培养基的配制,笔者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培养基的配制以及高压蒸汽灭菌技术”。采用国标中规定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两种基础的培养基,如用于检验细菌总数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用于检验大肠菌群的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练习。实验内容包括电子天平使用、药品称量、溶液配制、PH调节、培养基分装、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倾注平板、倾注斜面等。
二、与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检验的衔接
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步骤及环节。为了杜绝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通常食品企业会在各工序采取相应的杀菌预防措施。比如食品中常用的原料水,会增加过滤水杀菌装置对水进行预处理,对管道过程的水进行灭菌处理;在有很多工艺机器生产过程中,设备管道内壁上容易滋生生物膜、沉淀物及悬浮物等,最终造成菌落总数超标。因此采用高温杀菌或消毒液浸泡清洗等方法,对设备以及管道进行不定期的清洁,能够有效防止细菌滋生。但是这些手段并不能完全确保食品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均应该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关键点进行监控,微生物检验就是必须的手段。对于生产用水、各设备管道清洗水、各主要生产车间环境空气等关键要素,定期取样进行菌落检验。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检验,要求检验人员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菌种的菌落形态、特点、计数方法等有全面的了解,为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依据。显微镜作为必备的工具,对于识别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设计了“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涂片制作技术”作为第四和第五个环节。这两个教学环节无疑是以后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基础的两项实验室操作。因此通过采用现有的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切片,帮助同学们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如何制作微生物涂片,掌握制作要领,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涂片所呈现的微生物形态。
在理论教学中笔者针对原核微生物-细菌、真核微生物-酵母菌和霉菌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了第六个环节“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形态结构观察”、第七个环节“革兰氏染色技术”、第八个环节“微生物计数法”。上述三个教学环节,对于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意义重大。如何通过微生物检验快速分析出可能的污染菌,找到污染源,就要求检验人员具备菌属的形态特点、革兰氏染色法判定所属的种类、微生物数量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
三、与成品常规微生物检验的衔接
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多,则可考虑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是评价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食品中的粪便污染指标。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明该食品有粪便污染,既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存在,因而也就有可能通过污染的食品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大肠杆菌在外界存活时间与一些主要肠道致病菌接近,它的出现预示着某些肠道病原菌的存在,该菌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因此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大肠杆菌是食品成品常规微生物检验中必检的项目。针对这两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设计了“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以及“食品中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的测定”作为实验教学的第九和第十个环节。
四、实验技能考核内容优化
根据以上设计的十项实验教学环节,对实验技能考核的内容进行了优化。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而考核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对技能考核的内容细化为以下的六个单元:(1)涂片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2)常用玻璃器皿的包扎、灭菌;(3)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4)革兰氏染色以及显微镜观察;(5)菌落总数测定(只完成接种部分);(6)大肠菌群测定(只完成接种部分)。在考核时,每2个考生为一组,随即抽取一个项目在2学时内独立完成,学生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作为教师评定分数的依据。加强实验技能的考核,对于督促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学习以及观察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除应该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外,主要还是掌握体现“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和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充分了解食品制造企业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现实状况,并结合学校实验条件设计出与食品企业密切相关的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教学的十个环节,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胜任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品品,冯冲.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8-70.
[2]王瑞君.论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21-22.
[3]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72-73.
[4]朱乐敏.食品微生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医药专业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试论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 浅析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论《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融合之设计 完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建议 保健功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探讨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及检测技术探究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 探究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要点 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必要性的研究 基于应用性教学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 浅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方法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动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4-17.
[7]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