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1篇

资本是现代化文化市场建设的引擎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两个因素缺失,一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二是文化金融的建设。资本永远是流向利润最大的地方,在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销售模式和创意模式要让资本追逐,除了人才之外,资本的观念转变与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金融是指金融业和各种金融工具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文化创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文化创意需要金融创新,市场需要培育孵化 ,而文化市场是金融业最大的孵化点。因此,金融业在观念上、政策上,要转变过去那种认为文化产业是轻资产、无抵押、只见眼前之利而不看市场的观念。落实践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顶层设计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能摸不着石头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指导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顶层设计是要统筹各种关系的,包括民企如何进入文化产业,红线在哪里,企业办文化产业的审批权限,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产权界定,政府管理者扮演角色都需要设计明确。我的看法是,政府统筹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做出一个负面清单,列入单子之外的民企可以自由介入,不必审批。政府转变要从管文化企业转成服务文化企业。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国有资产转变为社会资产,只有政府职能转变了,文化产业才能顺利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海立方是为顶层设计树立一个样本

海立方文化艺术创意城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智慧经济为核心理念,通过对文化形式的挖掘开发,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资源,拉动资本对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海立方文化艺术创意城成为版权贸易自由港、智慧经济保税区、创意产品策源地,经过几年努力办成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区。

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示范、需要试验,必须在开发、管理、体制、政策上有个适应和检验的模板,海立方文化艺术创意城也为顶层设计应景而生,我相信海立方文化艺术创意城的建设通过先行先试,一定会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先驱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

相关表述

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主要任务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3、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4、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5、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6、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三个首次提出

1、首次提出的逻辑: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2、首次提出的命题: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传统的“3S”(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向“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转变。美国联邦政府旅游顾问,夏威夷大学朱卓仁教授曾指出,行将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度假休闲游和休养保健游。而无论哪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创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我们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涵义和融合方式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融合涵义的多种不同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信息、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强调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另一类是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表述了不同产业融合这一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界定。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产业融合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看法的有日本的植草益,他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壁垒,加强各行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美国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者消失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的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

1. 交叉性融合

交叉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产品,比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陈琳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交叉型农业,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求知等需要的旅游。这种融合对旅游业来说增加旅游吸引物,将农业劳动作为旅游者的体验方式;对于农业来说,实际上是对于农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即不再是仅依靠出售传统的农业劳动产品获得收益,而是将农业劳动过程也作为获利的一部分,扩大了农业(农民)收入。

2. 渗透性融合

渗透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向旅游业的渗透,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传统的经营模式是旅游者从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旅行社向饭店、景点、车船公司等分别订购单项旅游产品。而现在旅游者可以从网上直接定购,携程网、艺龙网等就是其中的典范。在这类旅游服务网站中,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携程模式对传统的旅行社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散客游占有较大比例的条件下。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创意产业的作用、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Caves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Richards和CrispRaymond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和发展模式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互动导致了两大产业的融合,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识别出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借助原创者的智慧和新的技术手段,以产业之间价值链渗透或延伸的方式,进入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文化”和“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其机理如下:

①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促使结构升级生态可持续发展

②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产品创新促使结构升级文化可持续发展

③用创意拓展产品渠道市场拓展促使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促使结构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针和关键因素。中国政府一向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2年“文化产业”说法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提法正式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标志着这个新兴的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省份和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在我国,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诸多突围的尝试”()。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如下:

1.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它们仍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

(1)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对遗失于现实生活,但“存活”于典籍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呈现,也包括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和研究。“挖掘”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存真性,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突出民族味、亲切度,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针对民族文化的三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意文化,采取“大同小异”的挖掘开发方式。所谓“大同”是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小异”是指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要多样化。对物态文化,要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对行为文化,要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要精心选择与旅游者的互动方式;对心意文化,要强调“氛围”的营造,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

(3)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集成与创造性整合,达到优化旅游资源组合的目的。比如通过提取“优生单元”的集成方式来优化资源组合。

2.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1)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如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从多个切入点进行创意规划和开发:观览、参与体验、知识教化等。

(2)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旅游体验主题是对旅游产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内在的、统一的基调,既是旅游地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旅游个性化的依托。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

(3)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与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创意将大量的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应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或旅游环境的文化性;要凸显创意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

3.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1)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最好的营销是旅游者的口碑”,旅游者的口碑来自于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旅游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体验环境(即旅游产品)诱发的,因此,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要将旅游者感觉、感受、甚至思维等诉求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构筑竞争优势。

(2)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营销手法的广泛性,要选准旅游营销的突破口和载体,就必须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将所有有助于旅游营销的要素都纳入旅游营销的范围。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交叉性,在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等各方面的交叉点上,不断碰撞出灵感,形成新的营销创意,为旅游营销找到新的载体和突破口。

(3)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旅游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变幻莫测,决定了旅游营销是建立在营销原理基础之上的弹性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旅游人群、不同的产品体系,在营销主题、营销内容、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4.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解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蕴涵的是文化的观念。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

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深化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主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异质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的把握是发挥特色的根本,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要弘扬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在各个方面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二是同质文化。大众化的旅游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也要求现代化的设施。从这一点来说,世界各个国家,国内各个旅游区(点)都是相同的。如住宿设施、厕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来认识,来操作,来努力达标,这就要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观,但绝对排斥恶劣的厕所。

三是异质文化与同质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一部分相应的设施要达到异质外观,同质内涵,民族化的形式,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管理和服务文化,本质上也是同质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服务质量所体现的是综合质量,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服务价格;从动态角度说,包括服务观念、服务技能、服务经验、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这样两大类八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质量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才能全面诠释,全面把握。

总的来说,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把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把发展旅游业与文化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找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使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为一体,以增强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张力,形成文化与旅游互促的良性互动。但从全国来看,一些地区为争夺历史名人墓地、故居,甚至如“西门庆”等无可考证的“资源”,出现非理性炒作,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国度,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都能找到和发掘出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而资源如何传化为生产力则是其中的关键。尤其是当代新业态,对创意的依赖大大超过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看看美国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熊猫传奇》就很清楚了。美国没有文化资源,它可以自由地向世界各地借用,创意才是这个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文化真谛,而旅游经营者的根本要义在于将文化创意融合到旅游文化过程的每个细节中。在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数量,也要追求质量,追求效益,这些追求都必须在追求文化中体现,在追求创新中表现,在追求旅游者的更大满意中实现。但是,只有创新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创意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创新要素,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五、结束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极。21世纪的旅游业,需要创意理念来推动,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并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要用文化创意激活旅游资源潜在价值,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业发展,并坚持以本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英国:企鹅出版社,2002.

[2]魏晓霞.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旅游新空间[N].中国旅游

[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

[4]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

[5]郁明,华陈抗: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3篇

现在各阶层、个人对于所谓“国家形象”的看法并不相同,似乎并不是一部片子可以概括的,这可以说是引起争议的最大原因,就像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同样是国内的批评声音要比国外大得多。

笔者感兴趣的是从这部影片的制作以及内容来解读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境况。众所周知,这部广告片是政府招标、私有广告公司制作的,这在三十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1949年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政府把文化当做意识形态事业加以控制,艺术创作、交易以及少量的出口都控制在政府、国有企业和机构手中,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生产的单调贫乏。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创意行业才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如本片中出现的音乐、电影、设计、艺术行业都是如此。如果说宋祖英代表传统的国有院团音乐模式的话,刘欢虽然身份在学院,但却是中国1980年代流行音乐有了市场后才崛起的,谭盾则颠覆了传统严肃音乐开辟出视觉音乐的新天地,郎朗、李云迪则是严肃音乐商业化塑造出的新型明星,他们都不依赖国有院团支撑,而是从属于国内外的民营经纪公司,甚至成立个人工作室运作。

这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崛起带动的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强烈需求,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对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产生吸引,例如李云迪、郎朗虽然在国外也有一定名声,但他们的主要市场却在中国,吴宇森、谭盾也是如此。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钻石模型;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69-03

1 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这里主要用于研究唐山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唐山为什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

(1)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

(2)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等。

(3)相关及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

(5)机会: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地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战争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6)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2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

从“钻石模型”的角度,着重分析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现状。

2.1 生产要素

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唐山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21处,其中一、二批不可移动文物点836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点485处。唐山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见下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级重点文物单位10处,县(区)级保护单位62处,但这些只是初级生产要素。近几年来,唐山市进一步加大了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投资1.5亿元扩建了唐山市博物馆,投资近1.5亿元在迁安、丰润和乐亭分别建成综合性博物馆,投入3000万元对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进行保护,筹集2300多万元对纪念馆重新布展,拨款149.7万元用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拨款30万元用于更换和竖立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2.2 需求条件

文化消费需求是指市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文化消费需求状况决定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决定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状况。目前唐山市文化消费需求呈上涨趋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42.4亿元,首次迈入5000亿大关,在河北省排名第一。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增速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5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69.9亿元,同比增长1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6.0亿元,同比增长10.9%。唐山市人均GDP在71626元左右,在全省位列第一名,已进入文化消费高速增长期,因此具备一定的市场需求。

2.3 相关及支柱产业

近年来唐山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受到各界关注,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即在其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下游产业的文化产业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市场机会,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则会增加文化产业的知识与文化含量,从而可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4 政府支持方面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唐山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其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唐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了《唐山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振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了唐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委托中国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编制了《唐山渤海明珠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南湖中央公园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乐亭三岛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此外,还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出版了文化产业蓝皮书《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各项政策保障。唐山市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作为重要抓手,下大力气抓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储备、签约和落地,形成了以工业文化、演艺文化、地域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和影视动漫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5 机遇

在不断强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唐山市注重利用各种机遇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首先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极强的判断和论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两大一新”的战略目标。其次是多年来文化建设的成果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再次,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创新形式、拓宽渠道提供了技术支持,极大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使传播渠道拓宽、传播速率加快,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3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3.1 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了唐山市的结构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的结构模式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文化创意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成为城市另类的增长空间。

3.2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了唐山经济增长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把文化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文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刺激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大批人才,带动唐山市经济的发展。

3.3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唐山市经济价值提升

城市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相同条件下,对产业附加值和观念价值的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价值的有效提升。

3.4 文化创意产业增强了唐山市的吸引力

Ashworth和Vogt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提升城市形象,起到“地域营销”的作用。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有效的城市地域营销既可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输出城市文化和张扬城市个性,树立城市品牌优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牌,从而增加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福良,张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34.

[2]程波,姜蕊苹.重庆市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J].经济论坛,2011(3).

[3]王兴全,孙洁.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分析[J].社会科学,2010(7).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人才培养;启迪;艺术创新人才

有一句流行语说,“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眼下,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并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形成了一股新兴的产业发展潮流。当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与产业发展共荣共生的艺术创意人才,也正在职场中崛起。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由英国政府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于1998年在一份题为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Document的报告中率先提出的。这份报告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以及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其中近10个行业与艺术人才紧密相连。在普通的平面广告、包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日趋饱和的今天,创意产业中艺术的应用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域。艺术人才在学习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应与时俱进。提倡艺术创意,培养创新人才。

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据悉,目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人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如美国为14%,英国为12%。英国前首相布莱尔1997年当选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小组主席。英国政府还在议会下专设了创意产业部。在政府的培育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完成了从制造业向创意产业转型。1998年至2005年,共创办了12万家创意企业,并为英国带来4%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的第一大产业。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曾预测,到2020年全球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创意产业将引起世界的更多关注。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比如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改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起到行业的撬动作用,就要寻找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园区充分利用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时”、地处版权生产者使用者密集区海淀区的“地利”以及人大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人和”,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版权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知道,在我国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是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只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及艺术品消费便有了广泛的市场。早就有人指出,此时,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抓住自身的特点,即意识到创意产业强烈的非物质性特征,创意产品更多地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追求,“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才是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

创意产业由于其具有高成长性,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创意人才短缺的情况。高端创意人才的稀缺,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创意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创意人才资源问题。因此,分析我国创意人才及创意人才培养现状时发现,艺术人才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务之急。

二、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迪:成为艺术创新人才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资源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我国现在很多省市都有政府规划的创意产业区,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创意人才资源这一“软实力”增长缓慢,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亟待提高。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存在很大的潜力市场。而艺术人才的培养恰如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自身的情况入手,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利用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不断给自己充电,做社会急需的艺术创新人才。

(一)创意产业作为新兴行业利用自身条件和潜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挖掘自身潜力,抓住机遇,塑造专业又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学过艺术的人都了解报考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学生是有专业特长、文化素质较好:第二种类型学生是具有专业特长,但文化基础较差:第三种学生则是专业特长不明显,文化素质也不好。无论如何,这些新生考入高校前,都是从所谓的“特长班”培养出来的。这些班有的是从初中办起,有的是从高中办起,比通常的高中文理分科提前了几年,所以受过的基础教育是不完全的。少数学生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学习数理化十分困难,本无“特长’可言,于是为了寻找出路,也参加了‘特长’班的学习,经过几年突击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考入了高校的音乐或美术等专业。艺术人才必须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利用创意产业新带来的要求和就业岗位,不断自我完善,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前途。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与创意设计、策划等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但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却并不多。“国内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的教育常常过于学术化,与市场和产业领域离得比较远,”而企业需求的是能将艺术与实践相结合、原创精神与市场意识兼具的应用型创意人才。此外,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缺乏从业经验的新手,他们虽有创意,但往往不了解行业,不熟悉市场,难以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意产业本来就是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性。创意人才有其独特的特质,伴随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将迎来更多机遇。

艺术创新人才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艺术专业的学习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富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这从中外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音乐家、画家的情况可得到证实,例如我国著名词作家,既是戏曲家又是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著名画家达・芬奇既是画家,又是科学家等等。良好的文化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人的身心素质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人文杜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懂得生命的价值,注重身心健康,并提高精神境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动力和毅力。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更需要跟实践结合,把创意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

(二)借鉴创意产业如何利用良好的客观条件谋发展的经验,艺术人才凭借学校、社会、产业搭建的平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并可以发现新需求的艺术创意创新人才,因为市场已为他们打开了择业和就业的大门。

艺术人才要珍惜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我国的创意产业基本上还是国家的一些政策去引导和扶持的,而艺术创意人才的培训主要还是一些高校,其次是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和企业。英国著名的伦敦艺术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年轻艺术人才的培养系统。他们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为学生措建了资金平台、展示平台、实践平台、商业化平台,甚至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平台。这套系统不仅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英国艺术类专业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并且学院都建有设计工厂供学生进行实践。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需要。从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来看,单一的理论或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构建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例如针对艺术创意产业的专门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加大艺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现状来看,从事创意学研究的人员比较缺乏,缺少创意学研究的平台,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特别是对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处于引进和学习阶段,关于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主要依靠霍金斯的《创意经济》一书提供理论依据,而这些也远不够指导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有些业内专家们认为,不同于其他产业人才类别,艺术创意产业目前急需的艺术创意人才有一些特质,归纳起来,如下面:首先专业功底要深厚。在所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技能,行业经验丰富,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未来趋势非常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次要有敏锐的嗅觉。创新是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生命力所在,而保持创新的重要源泉,就是不断接受新信息,对新生事物和变化极为敏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第三是要不断地突破传统。从不墨守陈规,不愿意安于现状,总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创新就是突破传统,创意就是新点子,一个思维方式保守、知识结构陈旧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最后却尤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创意人才必须是学习型的,善于从最新的行业变动、知识更新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总是站在潮流的最前端。善于汲取不同专业的创意元素,与自己所在专业融和,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创意产业注重团体的力量,但不拘泥于此。事实向我们表明,不断涌现的创意产业要求艺术创新人才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相信他们一样拥有美好的发展趋势和前途。

创意产业不仅仅局限于创意产业园区,恰如艺术创新人才的创意无极限。最近肯德基推出了东方既白,肯德基管理的中华美食,美国文化的中国餐饮,注重管理、卫生,食品简单方便,却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茶一坐也是如此,把茶和餐饮结合起来。上海的新天地也是如此,它把过去的石库门弄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样,我们策划的石库门上海老酒也是这样:石库门+黄酒=石库门上海老酒。这些都是所谓的创意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创新人才涉及多个创意行业,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而且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例如将艺术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就像室内装潢设计师光有了想法还不够,还要将创意画成图纸,还需要预算、施工、原材料采购等各方面人员的协助才能最终完成装潢一样,将创意思想商业化,让创意从“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需要大批艺术统筹管理人才,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无论在哪个行业,艺术创意人才的工作方式往往是自由度最高的。创意无定式,创意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并不拘泥于朝九晚五。他们可以以全职、兼职或项目合作等各种方式为企业服务,也可以在家里做SOHO,只要按期交出作品就好。他们更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工,开个工作室自己当老板。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令创意产业和艺术创新人才发挥集聚效应。创意不是闭门造车,与同行分享创意和思想,在分享的同时吸收和学习其他专业的创意灵感和思想,是创意类从业人员较好的充电模式,注重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文化创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以及国际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模式和内容需要改进。问题是如何切实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机制和作用,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对此可以考虑:(1)建立艺术创意人才专业网站,搭建政府、企业和艺术创意人才之间的沟通平台。目前已经有企业着手建立专业网站,政府可以考虑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奖励或补助等。(2)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数据库,发挥其桥梁和沟通平台的作用。(3)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可以把部分事项委托给相关协会组织,支持其在人才引进、吸收和培育过程的积极作用。(4)采取灵活机动的多样方式引进高端和优秀人才。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6篇

现为明和传媒CEO的陈越光,似乎是个有“思辨癖”的人,对他的采访是从讨论媒体开始的。穿着柔和的灰色休闲套装,头戴鸭舌帽的陈越光,发表了他对娱乐业现有媒体的看法。“事实上今天的媒体多数人走的路,是在走捧杀的路。推捧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推捧容易。从哲学上来说,推捧是仰视你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批判。”陈越光认为,批判首先要有俯视的姿态,一览众山小。“我只有站得比你高,我才能看到你的不足、缺陷,甚至你后面的小动作,才能一目了然,入木三分。”但是批判需要有两个本领。第一要有这种能力。批判不是骂街,骂街不需要能力只需要胆量。第二需要道德勇气。《财经》的地位就是用批判来确立的,不是用捧场来确立的。而在今天的中国,娱乐圈里捧场的刊物多到不值钱了。“这个圈里真正能敢于批评的,而且能做分析做深度报道的杂志,我觉得就很有意思。”

影视业的江湖文化必须改变

在娱乐圈,陈越光不算是名人,但放大到文化圈,陈越光却绝对是个名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担任了有广泛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的副主编,此后创办了《中国残疾人》杂志、《中国农民》杂志、《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中国》杂志等;2000年创办北京银汉传播公司,开创探索我国大都市电视频道的制播分离合作模式,十年耕耘,业绩彪炳,2009年,出任明和传媒CEO。也正因为如此,陈越光并不认为是娱乐圈里的人。他说,他至今还在鉴定:“我在这里做什么,我做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不是在做艺人,我在探讨这个行业里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后面有没有捷径,以及它成功的途径是什么?”

“影视这个产业现在没有企业家。谁将是具有企业家素养、品格和修养的人?企业故事是什么?这个产业现在走的是大佬之路、大腕之路。但大腕大佬不是企业家。”陈越光分析说。在他看来,国内的影视公司、演艺经纪公司,都有两个比较致命的弱点。一个是:一个山头一个人,你是老大,剩下的都是马仔、秘书,三五个人。做大了,下面再招一些人。这种模式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可以和你平起平坐来讨论问题的人,缺乏一个理性的决策群。第二个弱点是,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没有专业管理。所以,成也机会,败也机会。碰到机会的挣钱,没有机会的就赔,不能持续不断地往下走。“这个行业,是迅速地生长,快速地死去,持续生存五年的公司都很难得。十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说明这个行业的不成熟。”陈越光说。“但在这两个问题上,明和致力于改变。”

成立于2006年的“明和传媒”是一家集平台广告运营、媒体内容提供、影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演艺及艺人经纪、纸媒广告、网络运营、新媒体内容集成及开发、大型文化活动承办等于一体的企业,秉持“布局优先、单点盈利、整合聚变”战略,拥有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兰州、深圳等多个运营基地。

明和现在的频道有十几个,栏目有六七个,并且组建了自己的编剧和导演工作室以及经纪公司。明和传媒的股东有十几个人,即便是上百亿资产的股东,也要服从董事会形成的最终决议,没有老大的概念。另外,他们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有一个清晰的团队结构,落实各个项目的团队管理。

娱乐传媒产业尚处于低端

对中国传媒娱乐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陈越光有两个描述。“一个描述,从外观看,少量线状布局几乎没有存在。现在中国整个娱乐传媒产业大量的是单一制作公司,基本上相当于一个项目公司。”他举例说,中国的动漫企业2007年统计的时候,注册的动漫企业5000多家,但只有十分之一做过动漫,十分之九没做过动漫。整个创意产业的特点就是极少的大企业,极多的小企业和手工作坊。

真正的合理的分布,要从单一产品型的,到少量的复合型企业,产品形成自己的销售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陈越光认为,目前中国的企业大量处在低端,当一个好的节目出台后,无穷无尽的节目就跟着模仿了。“创意产业毫无创意,一个创意被模仿到烂了为止。一旦企业做大了,也不去吸纳那些小企业,还在自己投资,低端、高端都要做,所谓一分钱不漏。”

像光线、银汉这样的大公司,当他们和电视台去谈节目制作时,往往还会和一些不成比例的小公司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从内部来看就是三个过剩、三个不足。首先是流动性,经济学界前不久放言说资金流动性过剩,但从整个创意产业看,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原因,首先是投入资金流不足,比如做电影,一部电影拍出来以后,两三年内票房都是收不齐的,这有个周转率的问题。做电视剧,电视台给你的钱都是滞后的,滞后的时间从三个月到两年都有。

第二是机会的敏感度过剩。大家都在瞅着机会,但是管理的专业性不足。里面的管理、账务一塌糊涂,很多人都不认为管理在这个产业里面可以出效益。“你看,现在的文化公司往往是一个老板,老板就是总创意,然后也是总执行、总制片、总监制、总销售,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呢?其实只是个创意人才,并不太懂管理。”

还有就是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开发过剩,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营销不足。每年我们生产的节目,同类节目数量增多,但是从一个产业的前端、中端到后端,整个产业的产业链整体开发不足。一方面为了一百块钱打得头破血流,低端竞争嘛!另一方面就是做好了一碗红烧肉,咬了一口就扔了,有多少节目在做后端开发,在做产业链销售?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陈越光觉得,跟通讯产业、服务行业比较,行业整体进入的资金、复合型人才、形成的规模都还不能和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所以它还处于一个低端的状态,落后的状态、散乱的状态。但随着国家对文化行业扶植力度的加大,以及华谊创业板上市的示范效应,整个产业也正在开始逐步走向整合。

谦卑与矜持的媒体观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沈阳市;皇姑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49-02

一、引 言

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不断挖掘与建设城区特色文化,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特色城区文化建设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城区特色文化建设体系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业务经费短缺、基层文化建设配套经费落实难等方面的问题,而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因此,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特色城区文化的实现方式,努力实现和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覆盖全社区,以期为皇姑区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皇姑区城区建设现状调研

为了获得更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一手资料,本次调查针对沈阳皇姑区居民,采取网上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收到网络有效数据140份;走访调研8个企事业单位,收到有效数据999份。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皇姑区在特色城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成绩

(1)皇姑区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韵深入人心

问卷关于体现沈阳市皇姑区的历史文化的词语的问题中,有678人和473人被调查者认为“古朴”和“悠久”更可以体现皇姑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韵深入人心的特点。

(2)皇姑区历史建筑众多,传统文化气氛浓厚

在问卷关于选择沈阳市皇姑区城市名片的问题中,701人更加青睐昭陵作为沈阳市皇姑区的名片,408人选择新乐遗址、404人选择烈士陵园。这几处是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历史建筑众多,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特点。

(3)居民对一些非主流民间传统文化十分重视

皇姑区居民十分支持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在问卷关于居民对一些非主流的民间传统节日被挖掘出来的看法的问题中,共540人次的被调查者认为一些非主流的民间传统节日被挖掘出来很有意义,占比54.0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半数。反映出皇姑区居民对一些非主流民间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他们认为挖掘非主流民间传统节日对文化发展十分有意义。

(4)城区发展需要特色文化促进已被认同

在问卷关于居民对特色城区文化对本区域的发展作用的问题中,69%的被调查者认为特色城区文化对本区域的发展作用影响很大,意义深远。反映出皇姑市民有急切的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皇姑区亟待进行特色城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2.问题

(1)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皇姑区政府为建设特色城区文化,于2014年提出了建设“4191”文化名片,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对“4191”概念的了解程度不够,问卷中关于居民对“4191”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理念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只有12.61%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并比较了解沈阳市皇姑区提出的“4191”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其余大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甚至不知道“4191”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政府对文化建设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皇姑区居民对文化建设产业的关注度不高。

(2)皇姑区城区建设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

皇姑区城区建设还不够成熟,在问卷关于居民对当前沈阳市皇姑区城区建设的态度的问题中,有37%的人选择了“不满意”,有31%的人选择了“一般”,反映出皇姑区的城区建设无法满足大多数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无法加强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现状。

(3)基础设施不完善,活动氛围不浓厚

在问卷关于居民对沈阳市皇姑区文化活动方面的建议的问题中,有37%的人选择了“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各有27%的人选择了“活动氛围需要提升”、“增加活动项目,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反映出皇姑区在文化活动方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活动氛围不够浓厚,活动项目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创新的现状。

(4)缺乏“文明”的城区环境和“勇敢”的建设态度

在问卷关于一些能反映皇姑精神的词语的问题中,有509人和399人认为“文明”、“勇敢”最可以反映沈阳市皇姑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居民渴望“文明”的城区环境和“勇敢”的特色文化建设的态度。

三、皇姑区特色城区建设创新路径

城市的定位如同企业精英定位,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要想与众不同,就必须显示自己的特色、张扬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位。我们经过对城区建设现状调研的分析,结合皇姑区城区历史人文特点和城区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区建设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对皇姑城区建设创新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1.围绕城区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皇姑区应形成自己新的城市文化“名片”,简洁有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可以使人迅速了解城市的文化面貌,加强城市在旅游业、商业方面的吸引力,也能为城区政府更集中地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纲领性路线。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古韵绵长,贵纳百川,尽在新皇姑”。

2.活用知名景点创作城区文化宣传语

基于调查数据,笔者认为,在沈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一的经济转向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从对GDP的盲目追求到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归。皇姑区应以知名景点为蓝本,打造朗朗上口的、有鲜明皇姑区特色的城区宣传语。因此,笔者提出了“富庶皇姑、文化皇姑、魅力皇姑、幸福皇姑”的“皇姑四美”。

“皇姑四美”的提出,既是与皇姑城区市民基本愿望的契合,又是全体皇姑人民努力的方向。“览昭陵皇家贵胄之威重,访新乐先民智慧之丰姿;寻共和国长子厚重之足迹,聆昔日东大琅琅书声犹存”。可将宣传语录音,制成简短的宣传片,在各级电视台和广播台播放,向市民、游客传达有关皇姑区文化的信息。

3.拍摄宣传片推广特色城区文化

在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皇姑区城区文化建设应采取新的措施。我们建议拍摄适合投放于网络的皇姑区城区文化宣传片,放置在皇姑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和其他兄弟网站上,拍摄地点可选择昭陵、新乐遗址、东北大学旧址等,采用全新的策划和创意,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潮流。

4.依托主题文化活动共享城市特色文化

区政府应继续投资加强特色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公共文化设施、健身器材的定点投放,开办社区业余老年大学,为街道放映电影等。皇姑区文化建设中,应增加活动项目、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氛围。增加图书馆、报刊亭、电影院、健身房、运动场等也应成为皇姑区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为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和向往,节假日期间,在皇姑区各大广场上,由政府统筹,文化部门举办带有传统节庆色彩的活动。例如中秋节,可举办“花好月圆人长久,皇姑和美话中秋”赏月大会暨传统文化节目展演,还原传统的赏月形式,为参与台上活动的市民赠送小礼品等;七夕节可举办以“七夕情话”为主题的文化展演或联谊活动。

5.利用明星资源传播城市特色文化

东北地区向来不乏全国著名的笑星,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更是如此。巩汉林、范伟活跃于荧幕多年,演艺界的印小天、佟大为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小生,那英、毛宁叱咤歌坛多年,更有蜚声海内外的钢琴大师郎朗。而近年来火爆的“中国好声音”更是有多位学员来自沈阳或在沈阳求学。可通过文化部门邀请明星各自为家乡说一句推荐语,或请专业曲作者编写一首与皇姑区城区文化有关的歌曲,请明星演唱。有了明星代为推广和传播,沈阳皇姑区的城区文化能传播得更远更好。

6.培养青少年对城市特色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是传递皇姑区城区文化的中间力量。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应编写并印制皇姑区城区文化特色读本,下发到皇姑区中小学每一位学生手中,并开设相关课程,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皇姑区特色城区文化景区,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皇姑区文化的认知和向往,此举能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共同促进皇姑区文化的传播。

7.联姻商业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形象

为扩大皇姑区的城区影响力,可举办皇姑啤酒节,并命名为“魅力皇姑,畅饮盛夏――皇姑区的酒文化”。庙会作为一个皇姑区经久不衰的文化活动应该继续保持,并逐步推广。皇姑区的面塑艺术、陶印艺术等传统工艺都可在庙会上做展演,并为游客进行现场制作,将传统文化以实体的形式保存下来,寓教于乐,让市民和各地游客有更具象的皇姑城区特色文化印象。

在传统节假日举办商场特色产品的促销活动,例如,文化部门牵头,在端午节,买粽子送荷包,元宵节的汤圆促销,中秋节买月饼送茶叶,引起人们阖家团圆话中秋的愿望等,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既丰富了城区居民的生活,又提升了城区的文化形象,增强了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挖掘城区的文化突破点,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使城区文化建设更具有实际性、独特性、创新性。更好地满足城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保障城区居民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吴静.沈阳市皇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2009.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第8篇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江苏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但不是每种工艺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部分种类的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艺、苏州刺绣、扬州漆艺、南京云锦等因为有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态势。而更多种类的传统工艺门庭冷落、发展萧条,甚至濒临灭绝。另外,地区之间的传统工艺产业发展也很不均衡,部分地市,如苏州、扬州、无锡拥有较发达的传统工艺产业基础,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这固然有包括历史文化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但对文化产业认识方面的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2.人才梯队结构不符合行业健康发展需要

以前传统工艺的传承是在父子、师徒之间进行,时至今日,这种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因为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所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工艺。而在高校中学习传统工艺的大学生因为学习时间短、实践量不够,毕业后独立从事某种传统工艺且取得一定成绩尚需时间。所以,在很多传统工艺行业中,后继者跟不上,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才发展梯队。

3.作品创作缺乏创新意识

部分传统工艺太依赖于“传统”,缺乏对大环境的观察与审视。现代人的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需要也是多样的。传统工艺如果固守传统,就会失去很多市场,而设计创作新的题材和形式,又需要深厚的设计功底和多次的比较修改,所以很多从业者不愿意尝试创新,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4.政府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到位

传统工艺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一般的制造业,传统工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对传统工艺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力度和作用还有所欠缺,比如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从业者被侵权的例子屡见不鲜,整个市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不够。知识产权所有者如果维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低、惩罚力度小,这种现象挫伤了从业者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传统工艺教学的优势及问题

江苏是个文教大省,高校数量与密度居于全国前列。作为专业教育的上层平台,很多高校开设了传统工艺类的相关专业或课程,这种培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父子、师徒相传的传授方式,也打破了行业内知识共享的壁垒。高校中的传统工艺教学的优势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有较好的专业功底和艺术素养、素质更加全面、知识结构更加综合

有利于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更符合时代审美、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作品。宜兴紫砂陶是江苏省著名的传统工艺之一,如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系学生在“中国陶都城市文化形象创意设计大赛”中,就紧密联系当地文化内涵,提交了一系列打破旧有形式的作品,如紫砂陶制的窨井盖设计、公共汽车站台设计等。

2.高校教育相比原本的传统工艺教学方式,有一定资源上的优势

高校能够比较方便地集中优秀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如可以聘请专职或兼职的行业内专家进行教学、演讲等。学生可以接触到众家所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另外,学校通常有比较好的资金优势,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设备和场所,使学生能在一个相对从容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往往理论弱于实践

但在高校相关专业中,通常有专门教师进行理论研究、梳理发展沿革、分析产业走向,为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高校传统工艺教学也有一些问题,如一个专业的总学时是固定的,因此学生通常只能做到学会而很难做到学精。在动手能力方面,学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另外,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对行业动态把握不如社会人敏锐,学生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欠缺,不能很快地了解产学研的渠道,费时、费力设计创作出的产品如果不能进入市场,就无法调动其创作积极性。

三、高校传统工艺教学如何发挥积极影响

高校教育这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和修正,其中重要依据就是产业发展政策和现状。那么,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江苏省内高校教育怎样才能把握文化产业的脉络,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首先,明确传统工艺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本土化。传统工艺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因为有其适合的发展土壤,其中包括地域文化、教育环境、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形成的口碑等。高校传统工艺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土,将各项资源优势最大化,如苏州大学染织专业的良好发展就和苏州地区优秀的苏丝、苏绣传统分不开;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就依托宜兴著名的紫砂陶艺,发展陶瓷工艺的特色专业,而这些当地的传统工艺产业也从高校中获益,他们能够便捷地享受知识成果,并满足自身人才储备的需要。其次,高校中,产学研通道需要更加顺畅。关于产学研的政策、活动的信息传递应更加及时。学校需要更加积极地架构产业和知识产品相互交流的通道,帮助学生将创作转化成产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产学研信息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命题创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完成后向企业或者某项赛事提供作品。企业通过组织活动或赞助赛事,可以得到形式多样的作品,对自身产品创新也有一定帮助,例如江苏省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发起过以地方风景、文化为题材,面向高校征集旅游纪念品方案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产品的同时,也改善了江苏各地旅游产品“千人一面”的情况。再次,高校传统工艺的教学需要做到传统与创新齐头并进,高校教学应尊重传统。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但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包括传统材料、技法、题材与形式。尊重传统也不是说要固守传统,而应该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工艺的创新可以归结为传统的材料和技法加当代的意识和形式。所以,在高校传统工艺教学中不能偏废这两者任何一个,教学生打好扎实基础的同时启发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的传统工艺作品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但脱离了传统基础的创新也会失去原汁原味文化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