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考改革方向

新高考改革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孩子……

沈桥(北京大学):

上北大之前,我觉得再努力也上不了;上北大之后,我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能考上。

我们都被问过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初中时,我说我想考北大。外省的一位女老师对此予以冷笑,她说,你要知道我们整个县清华北大出了不到个位数,而你们这个穷乡下一个也没有出过,你凭什么成为第一个上北大的?

我记得自己当时没有一点失落,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过是异想天开了一下。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那个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天真梦想。那个女老师很有才华,见过世面,并且是学校唯一来自外省的老师。

求学路绝非平顺。高中我复读了一年,才考进北大。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在北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酸历史,一段奋斗的征程。

我的总结是,勤奋、踏实、睿智,是能上一所好学校的必备习惯和性格。要知道努力是矢量,除了脚踏实地外,方向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努力很重要,怎么努力更重要。我见过很多努力的人,但,扪心自问,你真的努力了吗?换句话说,就是你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努力程度。

Summer Clove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东京大学在读):

高考会极大影响你的人生。多10分少10分,你会进入完全不―样的学校,遇到完全不一样的人。

但高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更不会决定你变成什么样的人。记得自己永远握有选择权。对,永远记得,你是自由的。

高考之后就不必和周围所有人―样都按着同样的模式生活了,其实那最多只叫生存而已。

告诉自己,除了Be Better以外,还有Be Different。优秀会在18岁后变成一个有方向性的形容词。对的,优秀是千姿百态的,不再是XX分了。

还有啊,大学真是精彩。你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永不枯竭的精力,还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完成受到自己内心召唤的使命。

想一想,无比充沛的精力再加上永不言弃的勇气可以完成多少事。

18岁以前的成长都是线性的,是在一条被禁锢的通道上,所有人都瞄向一个目标。

马上就不―样了,你会发现一些同伴可以在18岁后,开始让人难以理解的指数般的成长。

实际上,我觉得,精彩的人生从18岁才开始。之后几年的人生会经历比前18年更多的人事物。勇敢地闯向未来,你就有机会创造更精彩的故事,远比高中精彩的未来在前面等着你。

2015年11月1日,这是―个星期日,在浙江杭州,―场3 0000人的马拉松赛,将在这座江南城市进行。

对这项近两年奠名其妙地火起来的运动而言,这是座再合适不过的城市。不过,这次周末,却和在这座城市里进行的另―件大事,撞了车。

10月30日上午开始,被称为2017年新―轮高考改革的第―次考试,将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考试时间为三天。浙江和上海,是这次“新高考”首批试点省(市)。

01 最后一批“90后”的身影

与热闹的城市马拉松比赛相比,高考这条跑道上,改变的许多规则,更加引入瞩目。

当地的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两个事件时,也在最后加了一条提醒,请参考的学生和送考的家长,在前往考场时,注意马拉松比赛带来的交通问题。

2014年9月,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在浙江和上海先行试点,随后两地出台了相关细则。而这次考试的“选考”成绩,将直接用在2017年高考中。

从“代际”划分来说,201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秋季开学,最小的“90后”与最老的“00后”在高中校园里实现交接,意味着又―个全新的开始,也意味着第―批“00后”,成为了“新高考”下的第-批“新考生”。往后的“00后们”,从此就将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度过在自己的高中生活,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对这批“00后”来说,这似乎多少是―件“有点不幸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初中开始接受的相关高考信息,和基于之前的考试规则建立起来的心理准备,现在都要修改了。

另一面,这似乎又是一件“小确幸”,虽然激烈的竞争依然无法避免,但与惨烈厮杀的学姐学长们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拥有了更多―些的自由和自主。而这样的选择,对于他们的未来,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人能准确预见。

这次考试中,注定将写入高考历史的,是校园的最后这批“90后”。他们2014年升入高中,现在是正在读高二的学生,这次“新高考”的首秀,就由他们来完成。

据统计,这次浙江省报名的考生共有24.9万名,共完成57.48万科次考试。其中“学考”55.76万科次、“选考”1.72万科次。

02 “新高考”现场没有爆棚的人群

2015年10月30日上午8:10,杭州育新中学300余名考生走进杭州学军中学考点,校门口只留下三五名领队的老师,并没有聚集大量考生家长。

同样,和之前一年―度高考考点附近家长爆棚的现象相比,别的中学如杭州市第二中学、杭州高级中学等“牛高中”附近也很清静。

只要是考试,不论是什么样的考试,总会有那么几个“马大哈”。学军中学考点第二天的物理考试,就有两个考生迟到了。第―个迟到的考生,在考试铃声响起时才匆匆走到校门口,第二个“马大哈”则上演了“最后―分钟绝杀”的戏码,他记错了考试时间,在考试开始前10分钟才打上出租车往考点赶。

虽然是备受关注的“首考”,看起来和别的考试也__样,放松的人放松,紧张的人紧张。对于考试的感受,大家的感受似乎也是大同小异。

“这一学期开学后就感觉和上学期有点不―样。科目多了,作业也多了,时间有点不够用。”李某是龙赛中学的高二学生。他说,在得知自己将成为“新高考”首批参加考试的学生时,也有点紧张,还是感觉心里有根弦―直紧绷着。

“选三门,任务太重,怕影响各科复习。”骆驼中学高二学生徐某说,出于谨慎考虑,她在本次“学考”中只挑选了地理、物理两门课程,“这次考试,将来可能会和高考成绩挂钩,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

在这次首秀中,与“学考”同步的还有一个名词是“选考”,这其实才是大家最感兴趣也最关心的考试,因为和2017年高考成绩直接挂钩。也正是因为事关重大,统计出来的数据,这次参加“选考”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只占考生总数的3%左右。

这些报名“选考”的考生,被同学们戏称为“勇士”。

03 文理不分科再次成为焦点

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是这次高考改革中最核心的―个环节。

把“新高考”和之前的“旧高考”进行一个比较,不难看出这种变化。

简单地说,之前的高考是这样的:高中三年毕业后,参加高考,试卷由自己所在省(市)决定是自主命题还是采用全国卷;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考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选择;

文科考试科目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文科综合300分(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试科目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综合300分(包含物理、化学、生物)。

“新高考”的考试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不再分文理科,更多地采用全国统一试卷;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考试,按等级给分,选考科目和成绩直接用于高校录取;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选考科目每年也可以考2次,采用其中最好的1次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不分文理科”和“选考科目”,也是其中争议最大最多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除了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还有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山东虽不是这次考试的试点省,一位名叫胡乐乐的老师,也公布发表了《高考改革岂能不分文理科》的文章,表达他的担心。

这位胡老师认为,每个人的天赋、爱好和实际学力都是有显著差异的,有的人天生就对文科更感兴趣,有的人则天生就对理科更有兴趣,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和实际学力,自主选择将来是参加高考文科类,还是理科类。一旦取消“文理分科”,事情会是怎样呢?

胡老师指出了考试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单从考试的技术操作角度来看,不分文理科的话,数学应该如何考?毕竟,文科生的数学能力无法与理科生的相提并论。如果按照对理科生的数学要求出卷,那么文科生肯定绝大多数被‘秒杀’。但若是按照文科的数学要求出卷,那么显然无法区分出理科生的水平,导致人人高分。”

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各界长期一直争论的一个焦点。

04 “选考科目”是真的很茫然

至于“选考科目”,则直接和未来高校录取紧密相关。很多家长都认为,这并不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反是增加了巨大的学习负担。

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高中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可能连语文、数学的基础都还没有学好,就要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按照新高考的录取规则,学生的“选考科目”,将直接成为大学的专业录取依据。

在浙江的这次新高考首考中,参加选考的学生人数,占比非常低,也足以说明学生们对此的慎重和小心。

2015年10月30日,第―天第―科历史考试结束后,参加了这场考试的航丞(化名)就被围住了,问题的重点都是有关“选考”的。

“我们考场有14个同学,有一小拨考生提前交卷了。我感觉做题还算顺手,时间也足够检查。不过最终成绩如何,心里没数。”航丞说,整张卷子的“学考”部分细节题比较多,这和模拟考时的趋势也比较接近,“选考”的题目则属于纵深类型。

“大家都觉得我挺冒险的,不过冒险不也等于机会吗?”航丞说。他还同时参加了另外两门物理和化学的“选考”。

而在以往的考试科目中,历史是属于文科的,物理、化学是属于理科的,这种文理课的思维方法差别还是很大的。但在新高考中模中,这三科被―个学生选在了―起。

航丞说,如果这次能考出好成绩,以后就可以专心复习物理、化学了,不用再在两种思维方式间切换,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像航丞这样的选考“勇士”外,特别的是一些国际班或者艺术类考生,他们是选考的“大户”,他们有的要在三天里连考四科甚至五六科。

就读于杭州某中学国际班的男生许某,就一口气考了历史、技术学考和物理选考: “我早就计划好出国,我的目标就是尽快考完,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准备出国。”

而“艺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本来就不高,“选考”模式其实对这类学生相对更有利。只要能顺利通过考试,后面他们就能集中精力学习绘画、播音等专业类课程,毕竟那才是艺考生的“重头戏”。

在“选考”的科目中,物理和化学,是选择最多的。参考的同学,给出的理由也出奇地一致:因为还没有想好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所以干脆选择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等填志愿时再慢慢选。传统强势科目,在这里成了相对保险的―种选择。

只有不多的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未来较为明确的职业理想。在和航丞交谈的现场,―位选考了地理、历史和化学的男生表示,他以后想学历史专业,另一位女生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医生,所以选考了生物。

05 “35种组合”与“走班上课”

“新高考”的―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当很多考生在纠结选考哪一科的时候,和他们一样承受着同样压力的还有老师们。

按照方案,浙江省内2015年9月上高二的学生,今年秋季开学,就都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学校调查的心态是,老师“一片悲观”,有的老师更是“极度恐慌”。

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这都是―次全新的挑战。

取消文理分科以后,选考的科目多达7种,按照“7选3”的组合,共有35种科目选择组合。一所学校里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每个学生选择的考试科目也是干差万别,对学校的管理而言,“新高考”实行后最大的改变就是“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科听课,行政班的传统格局将被逐步淡化或打破。

更为让人纠结的是,高―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必须对新高二课程做出选择,且选择组合方案一旦上报不可逆转,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以后的学生,也从根本上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杭州市第二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在新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选择,无所适从,一些家长也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选课。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个时候说得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龙赛中学高二年段分管负责人也介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在“7选3”中做出合理选择,学校开齐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10门课程。

“‘7选3’理论上会产生35种组合,根据每个学生选择的不同,―个班级40个人可能会出现40张不同的课表。”龙赛中学―名教授物理课的陈老师说。

虽然可以自主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能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挑选,开放度更高,自主性也更强,但是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学习负荷也是超强的。要让每一个科都能排到,让学生学好,有的时候―个星期学校会排到37节课。这届参加首考的高二学生,在开学后的这两月里,就是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中。

随着“走班制”的推行,不少学校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小插曲”。“之前我教两个行政班,现在实行走班了,来听课的同学来自不同班级,点名就成了一个难题。”一位高二物理老师说,他为怎么管理学生这事很伤神。最形象的是,在一位地理老师办公桌上,横竖正反不同排列了14摞作业本,这就等于他上了14个不同组别的学生的地理课,一旦这些作业本搞混,就无法准确发到学生手里了。

而且, “新高考”的选考模式,也让传统的科任老师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这样的科才是主科,而史地政生则是“副课”,“新高考”则有可能让一大批曾经“被埋没的”史地政生老师们迎来春天,他们将会咸鱼翻身,受到很多学校的热捧。

因为,相信未来的“00后”考生们,在决定自己人生的这场大考中,选择这几科进行组合的学生,―定不会是少数。

06 高一就要开始“职业规划”

要想在“新高考”模式下,选择好自己的选考科目,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选考科目组合时,与大学相关专业的要求相匹配,才有可能,b愿达成。

“职业规划”,这个原本遥远的新词,随着新高考来临,突然开始在高中校园流行起来,而且是大热。毕竟,对中国的很多大学生来说,这都是―个很陌生的词语,更遑论是还少不更事的高中生了。

为了应对高考变化,浙江的一些高中,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不过,多数学生表示,在“选考”“实战”时,还是摸不着方向。毕竟除了几个名词和―些抽象空洞的理论,“职业”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过于庞杂和遥远了。

就连上“职业规划”这门课的老师也承认,对一个还是懵懵懂懂的学生来说,突然就要他回答想要做什么,确实很难。对此,有人认为,与之前的“一考定终生”相比,这似乎又变成了“一选定终生”,压力不仅没有前移,反而分散到了高中的各个阶段。

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次变革,是历次高考改革中最完整和最系统的一次变革。不管现行的设计模式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对最后的“90后”和“00后”们来说,这都是一场“革命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未来,只有最好的祝福,祝愿他们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享受到更多的公平,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拥抱自己的梦想。

这些问题你得明白

1、学考和选考

答:“学考”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选考”是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7门学考科目中,选定3门科目考试,也就是“7选3”,这是大学专业录取你的依据。

2、分数问题

答:新高考的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

3、新高考实施后,艺术、体育考生怎样报考?

答:艺术、体育专业招生仍实行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相结合办法。艺术类专业考试,在新规定未出台之前,按现行办法实施,文化课参加统―高考,3门必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

4、考生选考科目选定后可以变化调整吗?

答:进考科目由考生在考前自行选择,报考时确定。选考科目选定后不可变化调整。

5、新高考录取不再分批次,怎样进行投档和录取?

答:考生按照“专业+学校”填报志愿,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刚开始将按考生威绩从高到低,分段进行;今后待条件成熟时,考虑不分分数段进行。

6、选考成绩如果不理想,可以再考一次吗

答:可以。选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7、选考科目考完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学了?

答:―般来说,既然是选考科目,―定是考生感兴趣的科目,也是将来目标大学及专业招生录取时有要求的科目,不大可能完全“弃之不顾”。

8、文理不分科后对哪类学生更有利?

答: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

9、哪些选考科目组合比较热门?

答:根据上海的统计情况看,上海市37所本科高校,2017年共设置1096个的专业(类)中,提出3门科目要求的有281个。3门科目要求中最多的组合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再次是物理、化学、地理组合;2门科目要求的仅有物理、化学―种组合,没有其他科目组合要求;提出1门科目要求的全部仅对物理提出要求,涉及专业(类)主要有工科、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类等。所有专业(类)中,物理是被提出要求最多的进考科目。

调查

维护公平:超八成受访者支持高考统―命题

之前高考采用的是全国卷和地方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新高考”的一大变化,就是将逐步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区域,通俗地说,就是全国考生用同―张试卷,以求体现更多的公平。

对于高考统―命题,《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显示,83.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67.4%的受访者认为这可以维护高考公平,49.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使高考试题更加科学规范,40.7%的受访者表示会推进异地高考,36.8%的受访者表示会降低舞弊、漏题风险。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调研取经

专家们调研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高考形式,分析发现,尽管各国及地区在具体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但究其核心,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在选拔学生时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相应体现在*高考新方案的制定中。

国内已实施新高考的省市也是命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在此之前,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从20*年起,考试院新高考方案调研组的专家们奔赴各试验区,对各省市新高考施行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包括对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详细对比,形成了一系列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与高考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

与此同时,在*市,一项在4000名高中生和2000名高中教师中展开的问卷调查也在铺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市高考改革调研报告》应运而生。在强大的调研数据支持下,*新高考方案轮廓逐渐形成——扩大高校招生自、为学生减负、分类考试、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等关键词出现在方案制定者们的思路中。

第2

理论论证

“*高考新方案经历了六个方面的调研。”昨天,在*新高考方案的会上,*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介绍起两年来考试院在制定高考新方案时经历的一系列工作,如数家珍。

早在20*年,*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时就宣布,3年后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将是一份由教研专家、一线教师、招生考试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科学、可行的方案。

如何体现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作为方案主要制定部门的*教育考试院开始了周密而细致的调研工作。臧铁军是*教育考试院主管高考命题的副院长,据他回忆,方案在制定伊始是理论论证工作。“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

第3

集思广益

经过一年半的广泛调研、酝酿,*市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渐渐浮出水面。2008年秋季起,对*高考新方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渐次展开。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征求意见的人士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区县教委主任、教研员、高中校长、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的人数已无从算起,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的意见都被考试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成为方案充实、修改的参考。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李燕玲作为区县教委负责人代表曾参与过其中一次座谈会,她清楚地记得那次座谈上,各区县教委主任们在谈到“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究竟占多少比重”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高考方案应该体现这个变化,但在具体操作形式上产生了分歧。臧铁军也参与了那次座谈会,他一一听取了各位负责人的意见后,谈了他的看法:“综合素质评价确实重要,但它的可信度如何保证?若是作为录取的实际参考,那么算多少分才合适?”两个问题抛出,问得刚发完言的李燕玲哑口无言。确实,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简单地把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到高考录取中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第4

稳中求变

初次拿到*新高考方案,很多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改革的力度似乎小了点。”但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看来,这恰好是*方案的一大亮点。<,o:p>

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区,*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稳步推进”的概念。在昨天的新闻会上,臧铁军也表示,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是*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精神。

高职招生是方案中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也是突破口,这个变化经过了3年的磨合试验。20*年,*市首次在9所高职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完全脱离高考成绩招生,考生根据专业学习意愿选报学校,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笔试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新的招考模式在当年被称为“吹响了高考改革的号角”。

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进行了3年,考试院跟踪调研也进行了3年。专家们发现,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与专业很好结合,学校在招生时能对学生个性特长进行甄别,确定他们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求,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新生报到率低的状况。于是,由考试院起草的一部20万字的针对高职招生改革的报告出台了,这为新方案中高职改革方向提供了最为科学、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今年初,经市委市政府、教育部审批后,*高考新方案正式公布。

教师摸索中等待新方案

两年前的9月,随着高一学生开学,*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于在一线授课的教师而言,这两年的教学生涯带给他们很大的挑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新高考到底怎样考”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各种版本的消息经常传来,但官方却一直未正式。两年来,从混乱到紧张,从满怀期待到从容等待,教师们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

尝试

开启“研究性学习”

“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

最近与一家辅导学校签订教学协议后,陶定一直很闲。学校说如有学生需要辅导,就给他打电话,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对方却没有回音。

两个月前,陶定从*十四中的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20*年5月底参加*新课改教师培训的情景。授课人是新课标的编者,地点在九华山庄,当时他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培训针对各科老师分开进行,新课标的编者们就新课程的构思过程和想法与老师们详谈。那次培训规模小、时间短,但是,却给对新课改没有任何概念的高中老师们“第一次感性认识”。

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新课程内容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内容。

新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让老师们充满了新奇感,对课改前景满怀向往。“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陶定说。

新课改也不全是无章可循。根据新课改内容,高中新课程每科都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没有范例可借鉴,老师们就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自己的理解尝试着来。

实践

40多个“阿Q精神”

“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

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陶定身体力行,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上下了很大工夫。

一套研究性学习的大概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正音正字。阅读后分成讨论小组,议题由老师指定。下一步,各小组阐述自己的结论和理由。最后,老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奖励。

“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传》。”陶定说。

当时他提出的要求是,让每个小组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阿Q精神”的细节。学生们共找出四十多处,除了类似于“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之类明显的言语和动作,学生们将许多先前教案没有提到的细节也拎了出来。

有一个学生指出“哭丧棒”的情节。“哭丧棒怎么能体现阿Q精神呢?”陶定有些奇怪,学生解释道,哭丧棒是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阿Q骂“假洋鬼子”拿的手杖是哭丧棒,意思就是“儿子打老子”,本来是被别人欺负,现在反而成了“孝子哭父亲”,这是经常体现在阿Q身上的自欺欺人。

“我后来特别表扬了他,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陶定高兴地说,学生能够主动丰富课外知识、愿意开动脑筋,这是新课程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取得的明显进步。

困难

课时明显不够用

“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几次研究性学习下来,教学课堂由“一言堂”变成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的集体学习,知识点掌握也更加牢固。但是在实践中,老师们在欣喜之余也同时发现,新课程开展中遇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不够。

“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留给其他章节的课时就相当紧张了。”十四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说。数学科目调整后,学习内容注重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模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覆盖面更广。高一高二每周只有四个课时的数学课,让老师感觉教学压力徒增。

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老师们在课堂上就不能像以前专门留出时间讲解题方法、深挖知识点,而只能“点到为止”。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基本上没有时间单独讲题。进入高三后,课时比较充裕,老师才能进行系统的巩固加深。

和数学相比,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占用时间更长,每次都需要四到五个课时,以至于下次讲课时,老师只能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节课讲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备课量的增加。

按照平常的进度,课文通读,给学生讲一下文章中的几个重点,然后指出课文主旨、人物特点就可以了。

研究性学习可没这么简单,老师要把整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全部了解清楚,仅仅翻看教参根本无法应付。

陶定是有着1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但每准备一次研究性教学都会耗费很长时间,老师还要留出精力掌握整体进度。所以“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慢慢地,研究性学习不像前两年那么火了。”陶定说。

探索

培训每一位老师

“教师们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年12月敲定实施时间到20*年9月正式启动,*市教委联合各个部门做了周密的准备。首都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在20*年、20*年深入课改实验区几十次,了解课改进展情况。

即使这样紧锣密鼓地筹备,接手新高一,老师们还是感觉到了“混乱”。

对于新课本,*有自己的想法:新课本扩充了知识,但体系不如老课本完备,有些模块之间衔接不上,且模块内容需要课时长。

相比之下,学生的负担骤然减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比以前容易。但是,学习变轻松也会带来问题——许多学生高一高二很快乐地过去了,到高三压力突然上来,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不了。

种种情况的变化接踵而至,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不安,他们不清楚*市的新高考会有哪些变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

对此,教委、学校和老师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正式实行的前一年半,*就对外了“安民告示”:*市2010年的高考将以“稳定”为主,总体难度将不会超过旧高考。

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后,*市教委组织各方面专家、教研员、命题者和培训者共同制订了16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每一位老师教授新课程之前都要进行“培训”,各区和学校一次次请调研专家、编者解读新课程,听双方讲述编写意图和情况。

教师们在这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比如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数学科目集中做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由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原理等等。

在看不到指挥棒的两年多时间里,*300多所高中的老师与学生只能慢慢探索。

忧虑

担心学生受不了

“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今年9月开学,高三的教学计划已经制定完毕,但高考方案依旧不见,老师们只好“边计划边等待”。从新高一到新高三,*担心了两年——学生们学得如此轻松,高考的难度却有可能不会降低。尽管两年中大家都不曾掉以轻心,他仍坦言,对明年的高考“没信心”。

“高一高二快马加鞭学新知识,高三开始消化,但消化完还没来得及深化,就该上战场了。”*说,老师的压力极大。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盲目,不知道考试的重难点和方向;其次,轻松度过高一高二的学生能承受最后一年的磨砺吗?

高三开学后一周,很多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毕竟是有着13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过短暂的慌乱和重压之后,*的心态已经趋于从容,“该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学,包括学生考得不好老师怎么帮助,只怕学生们突然置于高三的重压之下,他们会承受不了”。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高考查分时间已经陆续出来,考生一定要谨慎决定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不要轻易不服从,否则即使考生达到了某高校投档分数线,仍可能因为他的专业志愿不能满足而落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河南省2021高考查分时间公布,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河南省2021高考查分时间高考评卷工作

由省招委统一组织管理

实行网上评卷

高考成绩将于6月25日零时起通知考生

新高考怎么填报志愿2021新高考改革,随着产生的选科、填报志愿规则发生变化,对于学生、家长都是新的挑战。新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情一定要有家长的参与和操心!志愿填报决定了孩子以后大学四年的学习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

目前能确定的是,院校+专业组会有很多,因此梯度的拉开要比老高考模式下梯度更加明显,以江苏省为例,老高考模式下8个志愿的梯度保持在15分左右就非常高了,常见的都是设3个梯度,冲、稳、保之间3分作为梯度,新高考下这个梯度就需要加大,总分变为750之后,考生的成绩密度就没有480时候那么集中,因此要在梯度上下大工夫!

家长要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学习各种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不要考虑以往的专业优先、院校品牌优先、大学所在城市优先等人为设置的因素,给孩子把大方向定下来,设置不同层次的方向院校作为备选,专业选择上要多元化准备,城市也是一样,要关注更多的城市和大学。

新高考志愿填报技巧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高考志愿专业应该如何填报1.根据性格选专业

性格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性格外向的——爱说、想说、敢说,这种考生适合报政、经、管等所谓的社会学科;

性格内向的——不爱说,不想说,不敢说,这种考生适合学文、史、哲这些研究性的;

动手能力特别强——爱动、好动,这种考生擅长学工科;

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建议学理科。

2.排除法选专业

我国高校现行有12个学科门类,它们是:(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

首先考生确定是学哪一个大类,然后再把大门类下的学科列出来进行选择选。如果不好选,可以采用排除法,把不喜欢的排除。

同时,家长也需要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给考生,供考生参考,不能不了解而随意选取。各专业相关知识大致包括5个方面:

1.了解专业内涵;

2.了解课程设置;

3.专业的就业方向;

4.专业的就业形势等情况;

5.本专业将来有无读研的必要。

3.看兴趣爱好等选专业

1.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志向等选专业

可以用职业测评,看看以后适合干什么,要知道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的去向。是考研?是出国?还是要就业?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别盲目跟风,追求热门。

2.还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

考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录取,考生应参照教育部和卫生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自己的体检结果填报志愿,对因身体条件学校不予录取的专业,或者考生不宜选报、就读的专业,要谨慎填报。

3.家庭经济条件

就是看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这也是填报志愿必须考虑的因素,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

4.家长的人脉关系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一、准确把握命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

临近高考,考前复习效率和效果显得更重要,应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特点,强化考前复习针对性。新高考考查内容更紧扣主干知识;高考地理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呈现,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对考生从图形、文字和表格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迁移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考查;试题风格力求更能体现时代性,不回避热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更多考查身边的地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学会应用地理视觉分析问题,明确自身社会责任;高考命题突出能力立意,试题中往往运用地理学科研究思路、热点问题争论等材料,创设新颖实用的情境,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三大层次以及四大目标与要求(即《考试说明》要求)。这些特点均对目前学生高考地理复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 逐个扫描主干考点,避免知识遗漏

第一、二轮复习之后,很多学生已经有了较多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积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和放松心理,导致提升受阻。笔者觉得应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依据《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考试要求,结合近三年高考试题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依据涉及的频率进行排列分类,清楚高考常考的重要主干考点,对其进行全面的“深挖”,力争达到“理解透”的程度,实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复习效果。在此过程中应尽量将需要记忆的内容借助图形、表格进行整理,如在记忆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防御措施时可将分布在图形上标注出来,将防御措施用表格进行比较,不仅能加强记忆效果,更会提升图文转换能力(如表1)。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6篇

日期

时间

语文

6月7日

9:00-11:30

数学

6月7日

15:00-17:00

文综/理综

6月8日

9:00-11:30

外语

6月8日

15:00-17:00

【德州高考2018年使用什么试卷】2018年山东高考全部科目均使用全国Ⅰ卷,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去年,山东语文和数学是自主命题,今年全部使用新课标一卷,大家要多做历年全国1卷真题。

通常情况下,全国Ⅰ卷会比全国Ⅱ卷稍难一些,但考全国卷的省份都会根据考试大纲命题,不会因地区或教材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考生。文史类考生: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考生: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德州高考怎么改革】1、取消批次,合并一二本录取

2、综合评价招生高校或增加

3、取消少数名族加分项目

山东省除语文、数学科目高考考卷仍是山东版外,其它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7年秋季是首批受改革影响的学生,2020年迎来新高考。

合并批次主要为了淡化现在高校批次的概念,不再人为的把高校分批分层。虽然批次之差将不复存在,但是学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还是有区别的,此时考研的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眼力了。可能以前二本的院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以前的二本。。。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7篇

目前,我市中考科目主要有七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另外,地理、生物、体育学科分别提前结业,并以不同分值比重计入中考成绩。

为了使设计出的方案更加合理,我查找了国内一些主要城市中考学科的分值比重分配方案,以供参照。现呈列如下(括号内为该学科分值):

上海: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30w,总分630分。

广州: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政治v100w、物理v100w、化学v100w、体育v60w,总分810分。

济南: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60w,总分570分。

沈阳: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85w、化学v65w、政治v40w、历史v60w、生物v50w、地理v40w、体育与健康v60w,总分760分。

杭州: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科学v180w、体育v30w,总分570分。

武汉: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70w、化学v50w、政治v40w、体育v30w,总分550分。

兰州: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120w、化学v100w,总分670分。

成都: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70w、化学v50w、体育v50w、政治v20w、历史v20w、地理v20w、生物v20w,总分700分。

哈尔滨: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00w、物理v70w、化学v70w,卷面总分480分。

比较各地中考学科的分值比重配置方案,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之处:

1.语文、数学、外语是中考的核心学科。各地均给予了语、数、外三科最为突出的分值比重。这不仅是对以往传统的延续,也与即将全面实施的新高考方案相一致。

2.在分值比重的分配上,基本形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体育的格局。由于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高中不再文理分科,转而施行“3+3”的灵活选科制度,给中考带来的影响也许会使物理、化学学科与政、史、地、生学科的分值比重进一步拉近。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明确我市中考考试的改革方向:

1.改进学科间的分值比重。我市各地目前施行的考试方案,虽略有差别,但总体相似。生物、地理、历史学科的分值比重过低,客观上造成上述学科在师生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基础薄弱,不利于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

2.学生备考强度过大。目前的高考考程仅为两天。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高考”阶段集中考试的科目仅为语文和数学,学生的备考强度会进一步减轻。相比之下,我市目前的中考考程长达三天半,集中参考的科目多达七门,出现了中考难于高考的不合理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过早地透支了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没有益处。

虽然目前各地的中考科目普遍多于高考科目,但缩短考程,减少集中备考的科目,减轻学生的备考压力应该是大势所趋。全国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市,率先对中考做出了重大改革和调整。2014年始,特长生招生比例下降;2016年始,语文卷分值将增加至150分,英语卷分值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化学卷分值减至60分,数学和物理的分值不变,考试时长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到两天。

我市的中考改革也理应按此趋势进行。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一个设置应是:在八年级期末完成生物、地理学科的结业考试。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完成历史、政治学科的结业考试。上述四门学科的结业成绩按权重折分后,计入考生的中考总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参加最后阶段的“中考”升学考试。这样安排,可以明显降低学生的备考强度,改变学生的畏学、畏考心理。

当前,乘着高考改革的春风,我市应抓住时机,着手中考改革。由于2017年的高中新生将面临不分文理和选科制度,所以我市的中考新方案最早应在2017年的中考相应实施。

结合上述原则及参考外地市的经验,现设计两套中考学科分值比重的设计方案:

方案A: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120w、化学v100w、体育v30w、政治v50w、历史v50w、生物v50w,地理v50w,总分900分。

方案B: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30w、政治v30w、历史v30w、生物v30w,地理v30w,总分660分。

上述两套方案,既可以较好地与初中各学科的现实地位、学习难度相对应,又与新高考方案形成相对合理的呼应。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重庆高考历史试题 复习备考 特点

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和对高中教学的指导,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有其传承性、稳定性。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认真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把握新高考试题的风格和试题考查的新动向对于2014年高考后期复习备考,特别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2013年重庆历史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并就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和分析

选择题:对纯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占三分之一,有1、2、3、11四个小题共计16分,其中最偏、最难的是11小题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内容;对学生纯阅读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4、5两题,共计8分,读懂材料就能完成;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占三分之一,有7、9、10、12题,共计16分,这四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与新材料结合,分析材料、甄别选择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是能力要求最难的;运用新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6、8两小题,共计8分,这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基础观点、主要矛盾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题:第一,阅读能力考查,即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或归纳材料的观点或大意,即根据材料作答有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二小问;第二大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一、三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一小问;两大题共7个小问,共计24分。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有13大题第一大问第三小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共4个小问,共计18分。第三,综合能力的考查,13、14大题的最后一问,共计10分。

二、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的特点

1.在平稳过渡保持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中学历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基准,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强调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好地实现历史三维目标的考查。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既突出重点,又兼顾知识覆盖面。试题设计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知识考查与情境设置兼顾不同版本的差别,同时试卷覆盖必修和选修六本教材。

3.试卷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现借史启智、以史为鉴。

4.史观统领,试卷注重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根据新的史学观分析、认识历史现象。

三、2014年高考历史后期复习备考的想法

1.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首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科特点,提高学科能力。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是在高三备考中短时间能具备的,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更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加强问题教学和材料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讲解,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通过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强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

其次,培养正确的历史意识。一是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历史,即回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融合几个模块的相关内容,摒弃思维定式,对历史问题进行真实的认知和思考。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思考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弄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即联系现实思考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从而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功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在历史教学备考中重视课标、考纲、考点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问题就是高中历史教材一纲多本、以纲为纲。这个纲就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初次迎接新高考,许多老师纠结于新教材多个版本,高考到底是怎么考的问题。其实,现在看来,课标、考纲、考点是解决我们困惑的最好方法。钻课标、研考纲、抓考点是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目标、方向,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对课标的学习研究,历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轻就重,抓大放小”,才能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做到既有进度又有效率。在高考备考中只有重视对考纲、考点的学习研究,才能解决新教材多个版本的困惑,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准确把握教学难度,从而取得好成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一步深刻领会课改目标和高考方案、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高考试题的导向,对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考量,而不是对已经过去的高考试题亦步亦趋,并据此制订出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案,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判断、思考和表述,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认真研究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高效使用教材进行复习教学。

3.后期复习通过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适应新历史高考的不二选择。英国历史教育学家蒂姆·洛马斯说:“要了解(材料)所提供的证据,需要对那个时代的境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掌握证据的意义和提出正确的意见之前,需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历史本身的认识,是不可能正确处理证据的。”新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淡化识记类型知识考查,但是完全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又是万万不可的。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完全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搞清“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或还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多引导学生采用概括、图示、列表、比较等方法掌握历史知识,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比如教师可指导和督促学生打破教材已有的体系,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加强历史特定时段即中外历史的几个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史实体系的构建,全面把握这几个社会转型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中材料题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三个题都是考查社会转型时期相关史实,分值比重很大。

4.后期对学生备考的心理辅导、复习策略和考场答题策略指导。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的考查,其中,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在知识的识记、习题演练及模拟考试中,对于学生出现焦虑、烦躁、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调整复习节奏,改进复习方法,指导学生调整复习策略,搞好错题研究,做好规范答题。客观分析失分原因。另一方面,利用课间多与学生交流,通过自身或以往学生的备考经验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以便让学生随时保持从容自信,以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后期的复习之中,从而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强.大渝特邀名师解析—2013年高考[DB/OL]腾讯·大渝网2013.6.8.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