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模块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语文教材中涉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模块,是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语言能力在教学期间体现在倾听、口语交流、文字写作、文本阅读上。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语言由思维的指导而完成,属于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显示。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语文思维对个体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在分析语法上,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通过文字讯息来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联。语文教材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化价值理念,而且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编排文化内涵板块,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文话题理念,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提升审美情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小学语文微课程系统性设计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微课程在开发及设计上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其在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小学语文属于义务阶段中的必修课程,因此其科目的微课程极富应用价值。从设计体系上来看,当前语文微课程中的“课前分析”及“课后评价”模块缺乏完善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注重开发设计的系统性,就本质属性而言,其单位为课程,不仅应兼顾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外部环境的设计,而且要关注调节课程的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在研发微课程期间,应尽量使小学语文微课程互相协调,?亩?提高微课程应用效率;在微课程素养设计上,为了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应注重将情感价值渗透于课程体系中。在语文教材的选取上,不应全面吸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删减,保障微课程教学内容能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体现微课程应用价值。

(二)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程良好融合

就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微课程而言,在开发上还未充分体现价值追求。当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微课程中,能使开发者明确价值理念,为了落实好这一工作,开发者需要注重下列几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标,将其划分于微课程中,使主题模块构成以下几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上述板块符合小学语文素养内涵,并且使语文内容能对应主题微课程体现的观点,开发者在整合优化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微课程评价属于微课程开发设计中的关键板块,能监控调整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一旦技术人员发现其中的问题应进行立即修改。“微课程评价”以某个指向为基础,通过描述小学语文微课程的核心素养,能使其与微课程良好融合,使微课程评价更具科学合理性。还需要开发小学语文微课程中的交互功能,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其次课程中应指出交互任务,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当语文微课程学习结束后,应执行对应的任务巩固知识。在微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间能互相沟通交流,分享优质资源。所以为了促进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发展,开发人员应增设评价功能,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评价。当开发人员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改善不足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质量。

(三)构建完善的微课程应用平台

微课程属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微课程基于特定的信息技术平台,但是现有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资源不多,多数网络平台源于互联网公司建设。笔者通过在小学微课程资源查找上,发现微课程网站上的系统功能设计区不够完善,并且每个学科涵盖较多的微课程作品,难以快速寻找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应用平台应加强优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选择。纵观当前的微课程应用平台,主要涵盖下列几种:微课程视频作为课堂教学使用;将网站建设为载体,发展成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环境中,多类应用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PAD、微信等。为延伸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区域,在应用平台建设时应保证丰富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减少功能区,能使界面更加简洁,同时将各类菜单清晰呈现于网页上,包括导入教学、点拨视频、测试联系等,并注重资源间的逻辑条理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改革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国家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OBE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模式,对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OBE理念,是当前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OBE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是对教育结果进行系统评估和衡量,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立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原则

1.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本科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适应,贴近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契合。为此,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出发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才能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2.制订灵活的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制订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实践,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确保教学顺利实施。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把握好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目标。

3.实施积极的评估激励机制。当前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比较担忧,通常缺乏自信心,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做出反省,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1.分解教学目标。有了符合当前发展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对课程整体的良好把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努力。知识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能力目标需要学生了解岗位操作规范和职业操守,提升实践技能;素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沟通能力,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基础。

2.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在本科教学中,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分析,为教学评估提供清晰的数据。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和综合运用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切身体会教学活动对培养实践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确的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评估,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建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细致整合各项评估内容,评估的内容应该包含知识目标考核和教学过程考核等。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并适当加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OBE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OBE教学模式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围绕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组织开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OBE教学模式融入本科教学课程中,进一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符合当前高校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赵毅,崔良乐.基于OBE教学模式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以应用随机过程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5(34):149-150.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实践

1.引言

针对高职学生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低问题主要是职业素养、学生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通过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各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从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制定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以具有汽车技术服务能力、汽车营销技巧及汽车后服务管理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为汽车后服务行业提供后备中高层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与核心工作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的知识和CAD/CAM软件,会模具加工设备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与实施,具备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的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核心工作能力:具备模具零部件的材料及工艺分析与加工能力;各类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并突出CAD/CAE/CAM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力。

3.基于虚拟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

3.1 深化“理”“实”一体课程建设,形成模具专业课程的仿真实践化教学

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寻求多种合作,以课程开发、共建课程网站、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4步法”组织教学,即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来组织教学,通过“4步法”的实施,来实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虚拟工作过程教学与实践,为下一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练就基石。

3.2 运用典型模具设计与制造案例项目教学、分组讨论、引导文教学等方法来实施模具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

(1)项目教学:在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模具项目工作。确定的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面对一个典型的实践性的、真实的任务,学生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即不仅从认知上探索和理解,而且从行动上操作和执行,还要从感情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学生完成典型任务主要在课外完成,课堂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教与学的评价与探讨,从中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2)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在任务教学中,强调的是模具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让本专业的学生在单独与协作完成模具设计过程中取得进步。为配合模具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专业教师干扰,将专业教师的讲授材料、演示材料及演示示频,开发成指导专业学生独自完成模具设计过程的引导材料,供自主决定与参考。建议引导文的主要包括典型模具设计任务、典型模具设计学习目标、质量监控单、设计进度计划、专业相关资料来源指示单(如专业杂志、文献、技术资料、设计手册、安全规程和操作说明书)以及基于模具制造企业内部经验总结的辅材料。

(3)分组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让模具专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模具专业学生之间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典型模具设计内容讨论,可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理解。可培养并提高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使专业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本专业中《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模具CAD/CAM》《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都已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及分组讨论法,并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3.3 引企入校与校外基地深广度合作实现仿真教学实践途径

(1)全方位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模具产品设计水平接轨,模具专业课程新突破

学校可与利益共同体“示范基地”(众泰控股集团公司)或“一般基地”企业全面参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资料编写、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全方位营造真实工作情境,使教学贴近行业企业模具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并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一致,实现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具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能产出合格的产品;避免了“理论化”的模具产品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激情。

(2)确立模具专业学生主体地位,职业能力与素养同步培养

模具专业课程学习是产品设计为导向和开放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学生现状,符合行业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行动导向的4步教学法,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课程学习、职业资格考证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融教、学、做及理论、实践、生产于一体。

4.结束语

(1)提出了基于虚拟工作过程模具专业课程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引企入校与企业深广合作,以课程开发、课程网站建设、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

(2)校企深广度合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实践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了示范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的作用。同时,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与管理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参与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实训实习指导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实现教学做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76-77.

[3]杨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47-49.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计算机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52-01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思路

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优质全面的信息意识素养。同时,高中计算机课程涉及较多基础概念、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深入的理解,才能巩固实践技能水平。而该部分知识的传授,倘若无法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则较容易令学生感到乏味单一,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高中计算机教师应更新教学思路,摒弃传统灌输式、应试教育弊端,科学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基础。不应单一滞后,仅拿分数说话,这样只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引入信息安全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令学生深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无处不在,这样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体味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树立安全意识,自主的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掌握丰富的本领技巧。新课程视域下,高中计算机教师应在开展基础应用技能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渗透高深层次知识教学,令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掌握难点技巧、重点核心知识单元,进而拓宽学习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各类网络、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迅猛提升态势则对当前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新课程理念,课程教学应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能跟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步伐,体现时效性。因此,实践教学中,高中计算机教师应勇于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可引入优势明显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汇集生动丰富的音像、图形、文本、知识信息,借助计算机处理调控手段丰富体现教学内容。该类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验证不难看出,受到了高中学生的普遍欢迎,可令其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的跟上教师思路,捕捉知识信息,优化学习效果。当然,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手段的基础上,还应呈现更丰富的技术含量,开展良好的互动教学。因此,教师可借助教学课件、幻灯片、三维模拟技术进行丰富信息量教学,节省板书时间。同时还可引入Flash教学手段,将计算机各个硬件结构、程序编制、系统设计、图像图形显著特征更好的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主板硬件相关知识时,教师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硬件主板中包括有芯片组、调压装置、总线插槽、处理器、存储器插座以及I/O电路等。为令学生清楚明确各部件结构位置、加深印象,教师可借助三维动画模式为学生呈现细节知识,令其通过形象认识,掌握硬件排列,具体形式,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可免去主机部件拆卸的麻烦,令每一位学生均能仔细的观察、记录。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利用视频模拟技术为学生呈现国内外先进行业领域的现代化计算机知识技术。令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强大、无所不在,进而形成正面激励效应。另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拓展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光盘、贴近教学内容的学习软件工具,令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应用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形成勇于探索、不断拼搏进取的创新学习精神。

三、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评价

为优化教学效果,高中计算机教师应持续探索,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明确核心知识点,构筑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框架,良好掌控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教学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激发正面影响效应。例如在讲授抽象知识概念、算法技巧知识环节中,可通过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观察,引入Flash游戏导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问题情境的营造,令学生调动思维,跟上教师思路。而后教师可令学生自由提出有关他类科目的相关问题,通过有效引导令学生基于算法程序自主编制处理相关问题。该类引入问题、任务手段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学习热情被良好的调动起来,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要性的日益显现,高中学校应继续优化教学考评,不仅应针对学生展开量化考核、标准要求,同时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水平,也应开展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价。可引入自动计算机考评模式,巩固学生实践应用技能,令其熟悉数据库应用、word统计与相关制作技能。同时,基于高中生年龄特征,考核标准不应片面重视简单实用,却令计算机语言的技能素养、特性打造不良忽视。可在课程教学中注重难度关卡的丰富设计,考量到各阶层水平的学生,满足其学习需求,注重弹性手段把握与空间延伸,进而促进考评流程的合理标准,引导学生优化提升综合实践技能与学习水平。

总之,基于新课程理念,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只有更新教学思路、把握学生需求特征,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实施良好的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其实现持续、良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编号XJK016CZY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行业背景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集团企业办学,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经过七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专业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就业的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热爱企业文化,掌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装配工具,运用工程机械通用装配技术及产品调试工艺方法,从事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下线检测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形成“123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2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作业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5大岗位:装配钳工、维修钳工、下线检测、调试以及班组管理。

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典型工作课程设置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的转换。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要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出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它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从而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

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到课程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位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既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同时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

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境中的基本单元是以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的,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学习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主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肩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使命。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

3.教学保障

(1)硬件条件。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实施车间生产线式教学。

(2)软件条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材编写。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学生评教、学习收获评价、行为变化评价和产生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析反馈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与不足,动态跟踪企I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创新

1前言

整合课程是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紧贴社会发展和医学生实际,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医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做法,也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表现为中心等多种整合课程模式。客观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课程整合上领先一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围绕素质教育,也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整合教学体系,如模块化课程整合模式、预先接触临床课程等做法。但总体上,国内医学课程的整合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特别是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升级版,对医学课程整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本校教学实际,立足学生“知识+能力+情商”,积极探索“学生主体化+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医学课程分散、临床联系不紧、教学功能脱节等弊端。

2整合课程可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效率和效果

知识大膨胀时代,医学生学习负荷越来越大。基础医学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医学知识广泛性与学习时间局限性的矛盾。该教什么、该学什么,应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着眼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也不能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是基础与临床医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针对传统基础医学专业性强且与临床交叉融合不够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整合为重点,围绕提高本科医学生综合素质,把基础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应用整体考虑,按照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规律,从“领域”到“课目”,再到“模块”,理论与实践“捆绑”教学,使医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在整合课程设计上,重点突出了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按照模块化要求,有机串联各课程教学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

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我们设置了医学基础总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代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与肿瘤等10余个模块,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学科重要内容,初步构建起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同时,按照“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研、立足于临床”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改革教学方式为切入点,针对传统教学观念落后、跨学科教师多等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定位,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大胆摒弃了传统灌输注入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兴趣愿望与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现代教学手段,区分“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的不同模块课程,强化“当堂训练”。通过教师展示临床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灵活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学热情,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此外,还通过加强双语教学的渗透和拓展,为出国留学、临床实践及业务沟通打下基础。

3整合课程能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核心素养”概念,我们理解,本质上就是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体。特别在当今“百度一下”时代和未来“机器人”时代,对医学生而言,哪些知识能真正转化临床能力,需在整合课程上重点体现和讲授。教学有多大格局,学生就有多大格局。相比传统教学,我们在整合课程上更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及提升学科视界。可以说,整合课程是一把“双刃剑”,既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压缩拼盘”,也不是各个学科内容面面俱到,而是促成相关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讲,就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坚实的跨学科知识框架,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理性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以及从不同视角分析认识问题、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在整合课程教学中,我们注重强化教师“卤水点豆腐”作用,将课程教学鲜明指向学生真实社会生活,以生活案例为先导、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理论概念和临床应用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删除陈旧、繁复、重复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按人体系统重新整合课程,分割成若干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教学中,主讲教师坚持先从宏观到微观递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然后分析形态和功能之间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果相关性;而后再从正常到异常,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能力,加强对疾病病变的认识理解;最后从疾病再到治疗药物介绍。如消化系统这一模块,我们先进行器官解剖介绍,再深入学习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并结合形态构造阐述生理功能,再由正常过渡到病理状态,剖析其病理结构及病理生理改变,最后讲授相关疾病的合理用药。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教育也是如此。与传统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更强调理解重要概念,而不是记忆更多信息;更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少而精”原则,筛选课程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引导医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我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转变,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积极鼓励医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理解、探索与实践,避免对医学知识的囫囵吞枣和一知半解。这些举措,更有助于启发提高学生思维,有效改善学生对基础医学概念枯燥乏味、教学听而不闻的被动局面。

4开展医学整合课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目的之一,重点在于协调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师和学生融合发展。实践认为,只有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高校才可能领导并开发出切合实际的整合课程,让教师更好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1)要突出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整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其实质就是回答医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核心素养对于整合课程教学,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围绕学生发展“五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总要求,让医学生清楚认识为何学、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2)要科学设计课程模块内容。在整合课程教学试验阶段,也客观存在局部课程内容不衔接、模块跨度大、学科知识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一定程度影响到整合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及时审视课程整合内容的合理性,并动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要处理好模块内部各学科内容、模块与模块、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整合课程与配套资源之间的关系,应突出临床岗位需求导向,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突出整合课程教师领导作用,真正实现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对接融通。

(3)要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由“初步整合-高度整合-完全整合”的逐渐过渡过程。高校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直接设计者和参与者,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学术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也要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创新医疗人才,因此加强教师言行培养对素质教育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有盛,刘子冬,王莉,董海莹,冀勇.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3(6).

[2]孟繁铭,吴云霞.整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增多,但是,从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缺失。虽然,很多院校认识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对应的专业。但是,优于缺乏教育经验,多数院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其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能力,自然在进入岗位后,会存在严重的技能缺失。因此,我院针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原理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了完成某项认为并且获得对应的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其具有完整性与目的性,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而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其本身就是一项为岗位服务的专业教学,其最终落脚点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建设工程管理为基本导向,并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各个岗位相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之为原理,最终形成该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2构建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该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参照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我院在相应专业的教学中,以建设工程管理为主线,对其所需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加以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全新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以成本估算技巧、进度计划把控与项目控制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形成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课程开展的指导。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策略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了基本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实现需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以行业、企业的需求着手

从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与跟踪来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以中小型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这部分单位的岗位需求作为基本参考,以保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

3.2以岗位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为参考

在目前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部分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工作内容更为简单,且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对于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而这部分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其岗位的工作内容会相对较多,但是对专业需求也会有所弱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可以适当的扩展专业课程的项目。

3.3以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为准

无论是何种专业,其都具有基本的专业课程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也不能忽略其基本的教育需求。因此,在课程设定上,也需要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

4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以管理才能为导向“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要求,跟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专业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第一准则所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要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打破传统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其进入岗位后具有对应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从根本上实现人才的满足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系统化安全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4~106.

[2]李理.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25~126.

[3]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2012(0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