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发扬;高职院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采用的是心口相传、口耳相传、一对一甚至是家族传承的模式,难以进行大规模传承,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亮起了“红灯”,濒临后继无人的窘况。如何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做到和而不同,如何避免文化传承同质化、单一化和重复雷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民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据全国院校的相关调查显示,民间技艺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形势不容乐观。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加快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做大做强传统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需要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共同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模

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分批次聘请传承人进课堂教学,采用双师(教师+传承人)分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民间技艺实操演示、开放式课堂、专题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学联合展览、研讨会等,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之道,全面开拓“广、深、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思路。

二、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美术资源和工艺智库、拓展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研究以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的抢救、集聚、整理和研究为基础,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资源和工艺智库,转化为艺术学院教学课程设置与学术知识资源库,并将其渗透到艺术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让传统与当代结合、本土与全球结合,形成职业学院教育特性,提升学院艺术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三、有效转化西南地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于职业教育与应用实践在学院教学与应用实践中逐步把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物思想和工艺特征、民间美术智慧应用于系列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产品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思路,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学院尝试邀请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朱五一参与课堂教学,在教授学生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漆器类文化创意产品。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在深刻了解了传统漆画的工艺步骤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结合所学知识,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学校要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开辟校园活动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职业院校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除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校园文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关注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汲取艺术精髓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在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学院手工社团可以引导社团成员了解和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部分传统技艺,并制作成作品进行巡展和传播。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产品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有着一定的关联,搞清楚二者的关联,有利于对设计水准有进一步的提升。为此,本文将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同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共进入手,研究承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代表着现代设计理念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承载与体现,并就现代设计理念较比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承载了更多的艺术内涵展开研究。

一、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同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共进

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将传统工艺美术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1.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艺术代表之一,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有着其独创性和民族性,在中国日益注重同域外各国深化文化交流的当下,工艺美术技艺对现代设计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举例而言,中国传统山水画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术画作,更囊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理念、价值理念以及人生理念,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内涵发掘,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理念,为广大艺术设计者提供全新的设计空间与设计思路。2.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造血”效能作为诞生于中华大地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而言,其形成与产生乃是深深地根植于华夏大地这片艺术土壤之中。因此,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其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生态特色,进而反映出中华各族人民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与艺术审美观,如中华传统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等,同其所产生的艺术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公众的意识、思维、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情形之下,工艺美术技艺必然随之发生自我创新,并对同其相关的周边美术作品产生影响,此即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所体现和承载的“造血”功能。

二、承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代表着现代设计理念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承载与体现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诞生、发展与演变的漫长过程之中,必然形成该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本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衍生出本民族独具特质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正如张道一指出的那样,工艺美术技艺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表征之一,其更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彰显出中华各族所独有的艺术格调和审美观。随着上世纪后八十年代我国同域外各国加大了文化交流频次,从而使得现代设计理念得以传入中国,并迅速实现了对传统美术领域的影响。不过需要看到的是,现代设计理念最初缘起于西方,因而其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质,故而其有着同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相异的艺术表征,有鉴于此,国内工艺美术设计者在重视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吸收与应用过程之中,应当思考如何实现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对接,如此方才能够在有效地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彰显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中国现代设计的精神语言与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产业,设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产品,让负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设计真正走入世界先进行列。因此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中要的意义,也对我国的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现代设计理念较比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承载了更多的艺术内涵

从内涵层面加以审视能够发现,现代设计理念的实质在于依托现代化社会生产活动,借助科学的设计步骤与精巧的设计过程,从而实现了技术应用同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完美契合,进而确保所设计出的产品同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质。具体来看,现代设计理念涵盖下述三点内容:第一,产品设计。此种设计最为显著的特质便在于其实现了外观造型同工业生产的结合,进而在确保产品实用性的同时,使产品的外观、形状、结构更为契合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诉求。此种设计乃是现代设计领域最为典型的代表。第二,环境设计。环境设计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包括很多的方面。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大块。在室内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可以分为“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等很多方向,同样在室外方面也可以分为“园林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多个方向。造型、光色、比例、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词汇,功能、声音、温度、气味甚至是空气流向,都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这也正是这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地方,它集视觉、听觉、嗅觉为一身,将动态美和静态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样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创造”。第三,视觉设计。此种设计通常在实践中又被称之为平面设计,诸如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均在此列。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下,视觉设计已然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范畴,其通过对光线、色彩、图文等要素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设计载体的跨越,进而将设计领域扩展和延伸到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之中。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表述极不准确的“装潢设计”。其实,从这时起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类型。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同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共进入手,分析了承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代表着现代设计理念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承载与体现,对现代设计理念较比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承载了更多的艺术内涵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广大读者朋友深入理解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胜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区别、共性之探析[J].艺术教育,2014(7).

[2]倪红英.现代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6(35).

[3]罗石涌.传统工艺美术“三美”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5).

[4]张健.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1).

[5]刘晓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中旬),2009(12).

[6]向旭.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J].台声.新视角,2005(05).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一、振兴戏曲艺术是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

当前,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一批新创现代戏搬上城乡舞台。戏曲队伍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许多年轻新秀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戏曲探索成长,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一是传艺,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如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二是传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把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来,把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传承下去。三是传德,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当然,对传统戏曲也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一是贴近时代,打造精品。在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关注现实题材,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环节。必须重视创作,集聚各方创作资源,发掘社会创作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剧本阶段的一度创作,抓好导演、音乐、舞美等的二度创作,上演之后还要精心打磨、反复锤炼,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并蓄,创新流派。很多大艺术家,都是身体力行推动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典范。京剧二百多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还有“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等,都是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广泛学习借鉴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名家的经验,转益多师、化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创造出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是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这些年,大量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介入,让戏曲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戏曲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应当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剧有益成果。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戏曲发展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当代国外戏剧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推动戏曲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华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华服本意指华丽的服装,专门指代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时,汉服、汉装即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本文中所指当代华服即贯通千年华夏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具有现代时尚感的华夏礼服。

2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3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华服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除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它包含更为庞杂的内容:篆刻、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秦砖汉瓦、甲骨文、茶、剪纸、龙凤纹样、祥云图案、中国织绣、陶艺、中国瓷器、青铜器鼎,花卉、民俗民礼民风、服饰以及民间百艺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发展,留下的丰富文化元素,是中国当代华服设计必不可少的养料。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给华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将兴起新的华服。中国服装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运用于当代华服的设计中,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在向受众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

3.1 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造纸术和纸张发明以前,剪纸性质的艺术活动就已经开始流行,劳动人民在绢、树叶、皮革、金箔等薄形材料上雕刻镂空,为民间剪纸的产生积累了原始的形态。其中,妇女妆饰、刺绣底样和蓝印花布的镂版是剪纸在传统服饰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纺织科技水平以及艺术审美的标准①。当代华服设计又将古朴绝妙的剪纸工艺融入到新的设计之中。

3.2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又是其中的翘楚,别具民族特色,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青花瓷”作为重要的元素运用于当代华服设计中。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当代华服设计从元青花萃取灵感,并用现念重新演绎。

3.3 吉祥图案纹样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纹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实质,是一种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营造吉兆环境,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包括自然观念、宗教观念生活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体现。传统的吉祥图案与纹样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使它们大量的移植到当代华服设计中。

3.4 国画

国画即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②它的发展如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画中融合的是东方美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它也是当代华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灵感。将《仕女图》及《瑞鹤图》运用于当代华服设计中。

3.5 篆书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③。当代华服设计中以篆书作为为蓝本,将中国文字表现的淋漓尽致。

3.6 花卉

中国的传统花卉纹样蕴涵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中华民族历经了十多个朝代,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自唐以后,花卉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独领,得到深刻的发展。它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像似有形又无形的影响着人们、弥漫着一种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气息。将传统纹样文化融入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在当代华服设计中注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是对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一种诠释与开拓。

3.7 传统工艺

当代华服设计中还传承运用了很多传统技艺,被誉为“织中圣”的缂丝技艺在中国拥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世之作甚少,又因当今传人屈指可数,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缂丝被称为“雕刻过的丝绸”,并为中国历代皇家所世袭垄断。缂丝工艺后被传入日本,一直被运用在日本国服和服之上,足见其珍稀之特质。

结语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无穷的传统文化资源,诸如彩陶纹样、青铜纹饰、雕梁画栋、民间技艺等艺术和手工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瑰宝,这些民间资源传承到今天,与现代的气息相融合,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视觉语言,这为当代华服设计提供当代设计灵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入当代华服设计中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

为了更好地传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华服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并找寻设计灵感,更通过传统手工艺创新再现,去传承中华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并实现设计、工艺上的创新。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的同时,坚持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的前提下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金}.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J].装饰,2006(07).

[2]李克瑜.华服在身,包容在心[J].美术观察,2006(03).

[3]安妮,周莉.画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J].纺织学报,2010(04).

[4]魏静.华服设计的再认识[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05).

[5]冯悦.当代华服设计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04).

[6]锦绣国色华夏礼服2008NE・TIGER高级华服[J].新华航空,2007(12).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展览,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说,“我们要在发展中传承文化生态,在开放中保护文化生态,在创新中培育文化生态,在包含中涵养文化生态,在传播中弘扬文化生态。”

文字艺术展:通过汉字梳理中华文化

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从仓颉庙到伏羲台,文字承接了7000多年的中华文化,亦是中国艺术的源泉。

这次中国文字艺术国际展,邀请了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李学勤先生、王守常先生,以及李宇明、谭平、冯克坚、黄德宽、王敏、高荣生、郭线庐、潘鲁生等国内知名艺术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专员、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研究员林志宏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陈伟邦博士等,作为学术顾问。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在致辞中说:“这次活动,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寻找。”

文字艺术是什么?

鲁迅曾说: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中国文字艺术作品以中国文字为主题,通过视觉艺术设计、数码影像、装置及符形书象艺术等形式,挖掘阐发了中国汉字所承载的思想精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的文明国度。在7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构筑起这个文明的基础与核心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字,各民族通过语言文字世代传承凝聚成中国精神与智慧,记载并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创造。

现知有据可依的汉字达74854个。这些汉字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

汉字特有的笔画元素和间架结构,使汉字在语言功能基础上又被赋予更多意义和内涵,这也使得在汉字进行艺术表达时,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装饰,它还能直通宇宙自然、直通社会人间、直达生命灵魂深处,成为一种艺术哲学形态。汉字这种特有的构形、特有的意义、特有的艺术构成了其“语言、文字、艺术三位一体”又三足鼎立的特定学理存在,由此也产生了多样视觉艺术表达,如书法、篆刻,现在更加入设计等多维度的运用。

500多幅文字艺术作品亮相河北省博物馆

5月17日的河北省博物馆,将人们带进了一个中华文字的世界。

“这幅作品写的是心有天游,是用了一个形式感很强的,块面的关系来表现的。”李冬,公安部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人志》艺术总监,他不仅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还一并解读相邻的其他作品。“这是铁路公安的文联主席创作的作品,很有意思。上边开始是阴阳,世界万物,先有阴阳,有水有植物、太阳月亮、有动物,才有男女。有6个格,就是第6天,上帝创造完人类,第7天休息,所以,人的起源,东西方有很多讲法,但很多东西是一致的,很有意思。”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充满文字的元素。香港艺术家李林先的作品《人生三步曲》,都是以“人生”字样创作的图画,有的地方,被处理成树叶的形状。“叶状物象征人生,因为有叶子的地方就有生机。”

按照李林先的解读,他的《人生三步曲》,中间一幅比较清晰,代表人生的明确性,左右两幅模糊,代表人生在有所选择时的状态。

对于观众来说,展出的作品充满乐趣和思考,而重要的是,作者在旁亲自解读。“我的作品是用‘乾’、‘坤’、‘喜喜’、‘道’等汉字和阴阳鱼、八卦图案构成,意思是阴与阳两极的平衡带来幸福,通向幸福之道。”法国艺术家季勇介绍道。

这是第二届中国文字艺术国际展。此次展览汇集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等20多所艺术院校的美术师生,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以及法国、德国艺术家的500多幅作品。

“今天展出的作品是3月份去法国前的作品,是最近期的作品,专门为这个展览创作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强说,“文字艺术就是用文字信息来讲述人类发展到今天的历程。文字最原始是涂鸦式,涂鸦式是感情的交流,是最真心的。”

中华文字发源地:从仓颉庙到伏羲台

两年前,第一届中国文字艺术国际展在西安举行。“第一次在陕西,是因为仓颉庙在那里。第二届在河北,是因为伏羲台在这里。”活动总策划,中央美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孙亚光说。

仓颉是中国神话的人物,陕西白水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称仓颉先师、仓颉圣人、制字先师、制字先圣、左史仓圣人、仓颉至圣。

除了仓颉造字之外,伏羲造字是汉字起源传说中最早的。古代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我们纪念伏羲,他将中华文明提前了近3000年,到7800年前。中国文字是唯一保存下来,没有间断的文化延续。另外,伏羲文化也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亚光说。

最初举办展览,有人误解为书法展,而孙亚光强调,文字艺术和书法艺术是两个概念。“中国文字是所有中国艺术的源泉,而书法只是中国文字派生出来的书写方式,汉字不等于书法。”孙亚光说,“作为视觉艺术家,希望通过汉字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梳理。”

让中华文化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作为承载着中国人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人文精神的最为重要的文化标识,中国汉字以其特有的符号语言和视觉表达,是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的最为主要的载体,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印记,能够最为直接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蕴。

今年以来,河北省文化厅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在全省文化系统开展了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主题实践活动,这次中华文字艺术展就是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展览既挖掘阐发了中国汉字所承载的思想精华,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创新、发展、弘扬了中国文字艺术所展现的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自然造化的神秀灵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

展览期间,观众一直络绎不绝,并给予此次展览极高评价。“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展览的消息,是特地来学习的。因为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这些作品很好,有的能借助说明文字看懂,看不懂的我也拍下来,回去慢慢琢磨。”70岁的退休大学教师张先生说。

申先生和妻子特地带孩子来参观。“让孩子对汉字多少有所了解。今天周日,上午孩子上美术班,下午就来这里看看汉字艺术。我觉得这样对孩子学习有好处。”

“搞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和认同感,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汉字在国际上的地位。”展览总策划、中央美院客座研究员孙亚光说。

艺术家谈文字艺术: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第二届仓颉碑中国文字艺术国际展,集合了国内著名文字艺术家的作品。在开幕当天,许多艺术家亲临现场,为观众和媒体解读自己的作品,并普及文字艺术的有关知识。谈到文字艺术,艺术家们认为公众对之的了解并不够多,也不准确,需要文字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去普及和宣传。

王离湘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提是文化复兴。这也是十提出的核心问题。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孙亚光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搞这样的活动,首先是因为自己作为中国人,具有文化自尊心和认同感。其次是为了提升汉字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河北省文化厅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金日龙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中华民族离不开文字,就像脊梁骨一样。文字在各个方面展现的可能性很多,很多国外艺术家研究我们的文字,我们自己为什么扔掉呢?这就是国际一流的东西。文字能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有责任去发掘和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需要文化支撑。最大的国际化是什么?就是这个(文字艺术),这是我们继续发展下去的文化优势。

吴华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文字艺术)是理念化、符号化,已经不是字了,是理念,是思绪,是心态,是心灵的表达。现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远远不如我们的认识更充分,他们就知道中国的一点汉字、书法还有绘画,别的就不知道了。我们则是全方位的,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表里到内核,全方位地表达和推广。我们在搞中国艺术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季勇 法国艺术家

我20岁时就对中国的《易经》感兴趣,看《易经》,了解“八卦”“阴阳”的概念,觉得是一套很神奇的理论。对我来说,这样的中国文化,代表着高深的智慧和一种生活方式。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当下中国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是高校实践立德树人的一项关键举措。对此问题,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多聚焦于理论研究,探讨其价值意义、创新路径与教育路径等,围绕具体个案的深入探讨较为缺乏,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普通高等院校具体实践案例的研究更为鲜见。针对这一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困境与问题,本文聚焦中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晋中学院,作为个案研究,以期为学界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学校等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之上。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内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核心目的是鼓励高校建立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传承教育基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力量,将其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与拓展校园文化,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高校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推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高校不仅要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要担负起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责任。因此,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都应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和社会文化发展资源。它在高校思政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它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着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精神文化品质和物质文化质量等重大问题。因此,高校育人体系和文化建设既需要追本溯源,也需要开拓创新。追本溯源是为了激活高等教育的“源头活水”,推动高校内部的学科、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是为了实践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创新发展之源一方面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欧洲在发掘、弘扬和复兴自己古代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发生了“文艺复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形成了“双轨制”(1)的发展模式。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根系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用世界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巨大的社会财富,从中吸取当代创新发展的营养,以此来落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思路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培育什么样的学生,建构什么样的育人机制”。面对这一问题,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进行了积极实践,并产生了不同的主张。晋中学院提出了“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机制构建思路,具体来说,就是指以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三者相结合的和谐并举、相互砥砺的育人模式。这一机制的建立,是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承之间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伴随着晋中学院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实践而产生的。晋中学院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依托“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整合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和体育系以及全校文化艺术类学科,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舞蹈、美术、体育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积极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创新“非遗”教学团队运行机制、非遗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以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对地方高校来讲,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要继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晋中学院在团队建设和“非遗”进校园方面的探索对地方高校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一方面,聘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大师进校园担任特聘教授,参与“非遗”课堂教学,并为其成立了“非遗”大师艺术工作室,请他们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为当代大学生展示了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师生中的传承,培养并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的研究成果及时编入教材、更新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实现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和艺术传承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有机衔接。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活力除了体现在进课堂、加强团队建设外,还离不开与高校科学研究的深入结合。各地方高校应立足鼓励教师、学生深入科研,将其做深做强,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加强跨学科的结合力度,不断推动成果创新,增强自身在地方社会的话语影响力,建构自身的学术共同体。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不断地充实完善教育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打造系列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将传承性保护和创新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进入人们的生活体系。综上,晋中学院注重科学研究,提倡“非遗大师”进校园、“非遗”进课堂,合理调配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多方面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地方高等学校借鉴与推广。对此,各类地方院校应以自身立足的区域为根基,走出校园、服务地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体系中“源头活水”的作用,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共建,鼓励师生走向田野、走进非遗第一线与传承人、与存在的环境相结合,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非遗”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

三、“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种模式的建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具刘小旦,李山岗“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晋中学院为例体的检验。“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一个人为的积极的构建过程,它由自发到自觉,由个体到群体,由一个学科到多个学科,是在长期的实践与努力中逐渐积累而来的,体现了服务立德树人目标与推动地方高校发展的双重目标,其具有以下特点:(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创新非遗课堂教学新模式。1.开设非遗特色课程,促进非遗的教学与传承。课堂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是高校传统文化建设的第一平台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高校在深挖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方面,首先要积极调动教师群体的主动性,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开设相关课程。如晋中学院的一部分教师承担了“非遗”项目的科研课题,也担当了非遗传承与教学的具体任务。经过多年积累,晋中学院已形成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晋商“三雕”装饰艺术、陶艺、刺绣、剪纸、祁太秧歌、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等为教学内容的专业选修和专业实践课程。其次要注重“校园”+“田野”两个课堂的建设,用“显性”的课堂教学生抽象的理论、具象的知识,用“隐性”的田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真正对传统文化有所触摸和了解。再次要做深传统文化保护与教学工作,打造品牌活动,让“无形的文化”变为“有形的实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将“非遗”相关选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设计等工作。譬如晋中学院美术系开设的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课程,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向当代大学师生展示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好评。2.打造“非遗大师”工作坊,创新非遗课程教学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要深翻好这块土壤,培育好高校的传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此,晋中学院的成功做法是创设“非遗大师”工作坊,发挥名师作用,创新非遗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教学研究模式。晋中学院鼓励各系积极引进相关人才,优化人才梯队。如美术系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先生担任校“非遗”传统工艺特聘教授,并建立了平遥推光漆器大师工作室;音乐系聘请了“羊倌歌王”石占明、“小花戏泰斗”李明珍、“开花调歌后”刘改鱼担任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特聘教授,并建立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大师传承工作室;体育系聘请了形意拳武术宗师梁晓峰担任传统体育特聘教授,并建立了形意拳传承大师工作室。通过持续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非遗”传承人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制度,学生可以在校园内选修研学“非遗”各项技能。可以说,这一模式优化了学校教学团队的结构,形成了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双赢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传统文化进高校丰富了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017年,晋中学院印发了《晋中学院关于专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校内文化艺术类专业集群建设工作,使“文化艺术类”专业力量形成集群优势,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地方文化传承能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凸显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1.夯实科学研究基础,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科学研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所在。如何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一直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融合发展”最为关键。具体而言,第一步要夯实科学研究基础,搭建好科研平台。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推动教书与育人的良性互动。晋中学院积极配合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2010年成立了“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设立了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所、民间艺术研究所、民俗研究所、非遗旅游资源研究所,在校内相应的教学单位设立各类民间艺术研究室。以此为依托,还建立起相关数据库,制作完成了《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名录图》和《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据库架构图》,为“非遗”系列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也为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科学研究是生产力最为直接的转换因素。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落脚点在保护,开拓点在传承,这一“传承”并不是单纯的延续,而是指在文化发展中的“创新性”发展。晋中学院在校内建立视听演艺模拟舞台、陶艺基地、书画装裱实训基地、漆艺实训基地,在校外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研究院、平遥古城、清徐葡萄酒厂、介休张壁古堡旅游公司、灵尚绣品等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逐步形成了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锻炼、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多赢成效。3.以学生为主体,传承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引入传统文化的目标是为了育人,所以在此环节中,尤其注意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好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开拓创新的精神。2007年至今,晋中学院在美术系成立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艺术爱好者工作坊,在音乐系成立了“亲圪蛋”大学生民间音乐艺术团和“亲圪蛋”民族风组合,在体育系成立了“形意拳”非遗传习工作坊和大学生毽球协会。如定期聘请“非遗”大师举办非遗讲座,组织同学观看博物馆“非遗”专题展览活动,参与“非遗”品牌策划、参加“非遗”志愿者实践,很多同学由此逐渐地成为中华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重视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把握机遇,营造生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在现实中激活传统文化,关照大学生的诉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谦,高波,康灿,袁寿其.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62-263.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7篇

从北京到上海,“薪技艺”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惊喜。本次“燃――首届‘薪技艺’国家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让海内外青年工艺美术家、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薪火传承”。

“薪技艺”来源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批热爱艺术教育,执着手艺理想的青年教师,连同国内外友好院校青年艺术家的倡导。这两所学校都立足于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和艺术精华,提倡以人为本的手工文化,关注人类生活品质,重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本次“薪技艺”展览和研讨会将进一步深化两校的共同理念和交流合作,以此为契机探索完善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学术结合体系,促进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蓬勃发展。

“薪技艺”是一个充满活力、尊重传统、孕育新知的团体。他们倡导在继承文化和工艺血脉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和新观念;他们努力将民族技艺与个人情怀相融合,用双手去感受、去制作;他们抛开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桎梏,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审美的“手艺理想”……我想,这正是“薪技艺”这群青年学者和艺术家对两所学院传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本次展览以“薪技艺”为核心,以“燃”为主题,寓意引燃开端。陶艺、金属、玻璃、漆艺、染织纤维等作品运用火元素抒发艺术真情,激发创意火花。“薪技艺”展出了12个国家的109名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内的探索实验之作。这些作品表达了“薪技艺”这个团体的学术主张的价值标准,但为大家提供了审视的素材。希望各方主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和交流,促进当代工艺美术繁荣创作,启迪思考。

工艺美术应在学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使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在深思在构建更和谐、富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情趣的未来社会中还有许多缺失的部分。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以工艺美术为主导的学院,其实用美术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领头羊的角色。虽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中更关注现代设计,但一直将工艺美术当作重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要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的工艺美术系在近些年发展较好,且做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的学术活动。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和工艺美术行业的再兴起,也为地方合作与产业发展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清华大学的设计学科有七个系,面向传统的是工艺美术系,面向未来的是信息艺术设计系,另外五个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是面向当下的衣食住行,这些科系面向各行业和产业,并推动行业和产业的创新。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面向前沿的信息设计系或是面向当下产业的五个系,其实都和工艺美术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拉斯金和莫里斯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当时还是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学生的我对这一运动不理解,觉得这种思潮是不是社会的倒退。经过了三十年的沉浮,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在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忽然想到了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我们知道手工艺是将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密切联系的,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对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异化作用。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强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能以资源要素驱动,而改成以创新驱动,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所有生产者的身心健康。这些反过来也让我们想到了手工艺运动。

工艺美术应寄托情感、继承传统、回归生活

一个国家的文明的构建和承传没有中断,我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代表精英文化的典藏文物,另一方面是民间艺术,即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代表民间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方面,因为其继承了我们整个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转变发展,强调内涵发展,强调将人的情感注入生产环节和产品之中。我认为工艺美术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艺术。

工艺美术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我们也考察了许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到许多大师对于传统工艺的完全传承,但是在商场或展厅里有些则是模仿和尝试性的创新,但是我觉得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高度。

学校应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时期,继承传统文化,从理论构建基于当下生活的手工艺运动的范式,并做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作品。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工艺美术要想面向未来、持续发展,应回到初衷:与生活相关。否则工艺美术只是象牙塔,就无法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当中。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艺术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UD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整个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与我国人民的智慧、勤劳紧密相连,同时,与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密切相连。传统艺术教育,造就了历朝历代、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艺术家,传统艺术教育使得中华民族艺术文明得以传承。

一、传统艺术是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世界教科文组织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被世代传承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技能、工具以及表现形式等等。根据这一规定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第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比如说,各种表现艺术、民俗活动以及相关手工制品、器具等等。第二,文化空间,比如说,定期举行、展现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表述或传说,包括多种形式的语言媒介;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节庆、礼仪、社会风俗;关于宇宙的实践与探索;传统技能以及各种文化空间。传统艺术教育正是将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传统的重要方式。也正是由于传统艺术教育的存在,才使得我国古老的艺术文明得意源远流长。传统艺术教育可谓是绚烂多姿,包括老师在内的周朝大司乐就有1500人次;唐代“左右教坊”也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清朝南府中仅景山三学、外二学、内三学就超过了1500人次。另外,“宋画院”之类的学校,甚至没有定额要求。规模性的艺术教育造就了大批量的艺术人才,宣和年间画院,培养出了李瑞、卢章、刘益、孟应之等盛名一时的画家,南宋画院培养出的李从训、苏汉臣、李唐等数不胜数的艺术人才。艺术文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学校的出现,艺术教育又推动了艺术文化的革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向心力的一个精神纽带以及重要标识,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还有利于保护世界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

二、传统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中,美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也是传统艺术活动以及审美的最要要求与普遍标准。早在远古时代,《尚书》中就有记载“神人以和”的观点。在清朝初期,《溪山琴祝》一书中明确指出,琴乐以及一切艺术的中心就是“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孔夫子提出的“大同社会”、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等等,都孕育着“和”字的内涵与精神价值。传统艺术教育正是在“和”字中孕育而生,又将“和”字理念发扬光大,延续至今。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物质文明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受到越来越多腐朽思想的腐蚀以及诱惑,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在注重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人们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艺术修养,而且能够从中深刻感悟到“以和为美”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

三、传统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传统艺术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文明。由于风俗习惯以及地域性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文明各具特色。传统艺术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集中体现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格以及文化特征,深刻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与追求。例如,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以艺术追求境界的高雅、优美以及发展历史的悠久著称。并且作为优秀的民族艺术,被积极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殿堂,被更多的子孙后代学习、掌握与传承。比如说,东汉末年出现了一大批的“工书之人”,盛行刻字刻画之风,钟繇的楷书、刘德生的行书以及张芝的今草、武梁祠(山东济宁嘉祥)的刻石壁画,历朝历代的歌舞、书画、诗词等等,今人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瞬间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我国古代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以及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传统艺术是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传统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详细论述了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意义。传统艺术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精神财富,将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孔宪峰,周秀红.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及其载体意义[J].高教论坛,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