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病理学的看法

对病理学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我校对病理学教授情况和授课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整个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演练场[1]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目的不但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要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连贯性教学。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病理学实验课作为考查课的形式设置,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年引进了Motif显微数码互动系统[2,3]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观察疾病镜下病理学特点的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加强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实践操作,成绩结构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0.1,其评定方法按照学生完成课上作图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予以评定。实践操作考试的考核方法为识图答题,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播放幻灯片,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10张镜下图片及大体标本图片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作答。

(二)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堪忧

在长期的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认为病理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倦情绪。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的教学影片比较陈旧,授课内容及形式也比较保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该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学生及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

这种教学效果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致使病理实验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依据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需求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效果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第二,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程度不够,造成实验课程中学生难以消化全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第四,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考核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一些改进。

由于该课程自身就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等特征,学习理解中的困难是学习该课程的客观现实。所以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更形象的方式简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一要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成绩权重来诱导学生与教师提高对课程的重视,改变从前的错误看法

二要丰富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更新颖。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

三要调整考核形式,增加平时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课程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新型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形式

我校积极应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病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首先,课程性质由原来的考察课改为考试课,将改革后的病理学实验课命名为:《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4],它是一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以 PBL 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和病理尸检观摩的课程。

显微形态学在我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考核方案:

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实验报告(20%)、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60%)(详见表1)。

各部分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最终按加权比例形成最终总成绩(X)。具体计算方法为:

X=实验报告成绩×0.2+平时成绩×0.2+期末考试成绩×0.6

课程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36分(60%),而总成绩达到60分,仍按不及格认定,无故缺勤4次(含4次)以上者本门课程计为0分。

考核内容的要求 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课上完成;要保证出勤率及保持课堂纪律;下课必须做好卫生值日工作;临床病例讨论。

(四)新型教学形式的设定依据

这次新型的教学形式的设定的针对性很强,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以及PBL教学形式的引入,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气氛更活跃。

在考核方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平时撰写报告与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新型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原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态度,真正做到“授之予渔”。

同时,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显微形态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纳入了学生平时成绩,其中包括纪律、卫生等考核项目。武则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完成病理学实验的大胆改革,在师资力量上我校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对改革前、后病理学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及格率较改革前提高了10%,改革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基础医学生来说,病理学实验课乃是检验病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唯一场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的观察来认识疾病,我们还开设了病理尸检观摩板块,了解尸体解剖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跟踪和参与医疗事故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切片制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拓宽了视野,为今后培养临床工作者或者法医打下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更改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对医学前沿知识的了解。病理学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杰,张秉义,马思敏,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开创了形态实验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2篇

【摘要】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艺术性;尊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病理 教学 方法

病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门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开辟了新的前景。因此,如何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的学习。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病理学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向前,这种发展对病理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1 教师注重自身素质

1.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使课堂教学淋漓尽致 教师应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同时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还应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等,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一个新档次,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完整性。当一位病理学教师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的临床知识,多彩的社会知识,在授课中会胸有成竹,应用自如,信手拈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之情,也是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1.2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对于病理学这门涉及相关知识较广的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炼性及艺术性,而机械地将书面上的语言搬到课堂上,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心生厌烦,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病理教学中,将病理学中一些枯燥无味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准确的描述,严密的逻辑推理,巧妙、灵活、形象的表现出来,使课堂生动活泼,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血栓形成的原因时,可以把血流速度的缓慢比作一个水流缓慢的水渠,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就容易血栓形成。在讲炎症时,可以把细胞渗出过程比作穿过铁栅栏围墙的小孩,白血细胞穿过血管壁时作变形运动。

2 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尊重每一位学生,使课堂教学平等互助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学生全方位情况的眼睛,留心学生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学生主动性会大大削弱,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这种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讲课方法,补充相关知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1重视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动物实验的观察,力求融会贯通,使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步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巩固、验证理论知识。

3.2重视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善于总结和改进实验方法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色感受,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相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基础更扎实,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升;留学生;皮肤组织病理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85-02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亦不断扩延,当今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规模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如何在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提高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留学生教学工作应具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留学生培养需要有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相应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机构之上,由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教学管理部门是该体系的构建调控和指导者。

二、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留学生教学管理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学生教育观念、管理思想落后,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到位,监督与反馈机制欠缺,这会使留学生教学管理相对滞后,最终导致高校留学生包括化学在内的各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皮肤组织病理学教学任务的实施

1.皮肤组织病理学的理论课较抽象,特别是外国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因此需要用一些图像、动画的描述来加深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教育时空界限的特点,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把病理学的切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觉到切片色彩、线条、细胞的变化,从而产生对病变组织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皮肤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专业术语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且专业词汇大多较生僻,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皮肤组织病理学都是较难的课程,因此用英文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注意发音的准确,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将难懂的皮肤组织病理学专业术语教给学生。任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应具有丰富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教学经验。

3.熟悉大纲和教材是完成留学生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留学生与在校本科生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人施教。在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教材为中心,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我们选用国际国内编译的英文版专著作为初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逻辑上与本科规划教材进行互补,在备课过程中重新整理,补充必要的、适合留学生的内容,努力寻求能加深留学生理解的课堂理论知识体系。

4.试讲很重要,每位任课教师必须试讲。试讲不仅能够熟悉教学内容和课件,对克服内心的紧张也大有益处。担任皮肤组织病理学留学生课程的教师都有多年本学科教学经验,但由于是初次开展全英语授课,必然会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表现在教学语言不够口语化、不够生动、英语表达不够规范、流畅等,这些问题通过课下的试讲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讲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首先是教研室集体备课和内部试讲,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讨论,保证内容的正确,然后邀请学院的英语教师听课,并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保证了课程的质量。

5.注重课堂内外教学。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留学生的教学特点,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知识范围、知识深度、知识结构等进行教学,杜绝教学的盲目性。鼓励留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留学生自学相关的皮肤病与性病学知识,课上首先让学生对自学的内容简述其看法,然后再授课,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带着在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听课,有利于知识的深入。

四、重视实践教学

认真讲授实验课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实验操作。采用小组的形式,充分发挥留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见习课教学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巩固和运用,见习时间虽然较短,却十分重要。

五、注重教学互动

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他们在课堂上较自由,有时会交头接耳,随意提问,有时还可能中断教师的讲课。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课中应加以适当的压力,如进行随意点名提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注意听讲,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了学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利于教学的互动。定期进行留学生座谈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可以了解留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希望得到的帮助,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共同分析探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和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提升留学生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是提升留学生皮肤组织病理学水平的关键,要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英文听说能力,要保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状况,在课堂上用熟练的英文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并及时准确的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内知识的传授,课内外师生的交流,语言是有效的媒介。给留学生讲授皮肤组织病理学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英语表达能力等的要求都比较高,我们要下大力气提升自身的专业和外语水平。

留学生的医学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完善留学生教学模式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是我们今后教学的工作要点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促进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占义,董陆陆.高等医学院校留学生有机化学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3,(10):37-38.

[2]崔艳华.中外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比较之思考[J].科学之友,2009,12(36):30-31.

[3]滕京.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6):469-470.

[4]杨建,热依拉・的力夏提,艾来提・米吉提,等.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2,(10):446-447.

[5]于燕,杨爱民,张振军.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2,11(1):60-61.

[6]杨鑫,肖万凤,李福秋.多媒体技术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90-91.

[7]颜世军,孙连坤,徐庆辉.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模式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26):4637-4639.

[8]覃玉宇,唐峥华.留学生心理学全英语教学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68-69.

[9]周玮,熊正爱,周虹,等.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31-332.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kin Tissue Pathology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EN Ming,YAN Dan*,DU Yu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4篇

1法医学的学科现状

1.1人员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校法医学教研室仅3名专职人员,均为法医学专业出生,2名具有临床医学背景,其中仅1名为高级职称, 2名为中级职称(博士在读),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结构急待完善。为了教学需要以及服务社会,成立了法医学鉴定所,鉴定人员有22名,除了本教研室的3名专职人员,其余均为兼职人员,虽然兼职人员均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而且大部分是所在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但由于学科的差异,学科任务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分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法医学病理学鉴定,侧重于损伤形态、损伤机制、致伤物、死亡原因等,而临床病理学更侧重于病理诊断,当临床病理医生参与刑事案件的病理学鉴定时,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1.2教学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 我校法医学隶属于基础医学,但目前仍为选修课,受重视程度不如病理学等其它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学校层面和教师自身未充分认识到法医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没有大的改进,目前为止没有一门精品课程,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没有开设实验课。此外,由于人员有限,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没有将学科资源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法医学尸体解剖经常可以碰到典型的病变,这些是病理学等教学所必须的,而且相应学科又缺乏相应的资源。科研力量薄弱,不仅体现在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陈旧,更体现在人员的科研素养上,思维狭隘,科研视野局限于传统的法医病理学,缺乏对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的了解,例如,脑挫裂伤后并发癫痫是法医临床鉴定中常见的案例,但很少关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此方面的研究,对其它学科的借鉴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发掘研究项目和开拓研究领域。

1.3品牌宣传意识不强 作为一所211高校,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可利用的仪器设备,省内其它单位无法相比,但过分强调教学和科研,忽视了法医学的社会效应,对外宣传不足,我校的法医学,包括法医学鉴定研究所在省内的知名度不高,鉴定业务一直没有大的增长,鉴定项目没有得到扩充,未充分实现学科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1.4设置新专业可能性不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招收法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2013年已达40余所,涵盖本-硕-博各个专业,每年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招收法医学毕业生的下降,加之我国《医生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年版)》的规定,非临床医学方向和临床科学学位严禁参照临床执业医生考试[1],法医学专业学生失去了转行做临床医生的途径。此外,社会司法鉴定机构接纳的毕业生有限,同时社会鉴定机构,特别是一些私立的鉴定机构,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会出现相应变动,不稳定因素多,非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去向。再者,法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学生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报考法医学专业的意愿下降,即使进入法医学专业学习,思想情绪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法医学专业面临着招生和就业两难。基于高校法医学专业发展的大环境,结合我校的现状,短期内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开设法医学本科专业的可能性极小,需要从其它方面寻求学科的发展。

2法医学发展的对策

2.1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发挥学科优势,逐渐加强本专业的地位 ①将法医学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法医病理学检案,增加学生观摩尸检甚至参与尸检的机会,弥补解剖课尸源不足,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将尸检中的典型病理标本制作成教学标本或者图像资料,用于病理学教学。②法医学由选修课逐渐发展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健全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加强,加之媒体的发达和普通老百姓和医务人员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不对等,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医疗纠纷案例,使医学生理解职业的特殊性,治病救人的同时,注意职业的高风险性,了解常见的医疗纠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今后走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再者,加强与临床联系。将医疗纠纷案例反馈给临床,为医务人员如何预防和应对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有效的保全医学证据、科学的诊疗疾病和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信息[2],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和医院的管理水平。利用法医学的特殊性为临床医生的培养提供平台,例如,外科医生必须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而法医病理学尸检为医生观察以及更好的掌握人体结构创造了条件。

2.2加强人员培养 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对兼职人员进行法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专职人员加强本科学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关注国内外法医学的新进展,不断充实自己。学会拿来主义,借鉴他人的经验发展自身,切勿闭门造车。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但是法医学博士以及业内成绩突出的专业人员有限,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自身人员的培养尤为重要。

2.3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尤为重要,但本科室由于人员、设备等原因,没有国家级课题中标,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今后需开阔思路,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法医学本身,局限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的法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方法不断创新,学科渗透不断加强。加强与学校其他专业联系,从交叉学科着手。本校具有雄厚科研实力,例如转化医学研究院和附属医院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生理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团队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将人员送出去,加强合作,打破科研困境。

2.4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以参加CNAS评审为契机,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同时加强与其它单位如医院神经电生理等科室的联系,严把鉴定质量,及时与法院等委托单位沟通,积极改进工作,力求鉴定意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同时,整合学校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毒物检验等社会鉴定机构开展困难的项目。加强与地方公检法等机构的联系,利用高校优势,举办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或学术活动,将学科建设为地方性的法医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PBL 内科教学 效果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叫。它强词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界实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囟。我国最早在1986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入,90年代以后,引入PBL教学法的院校逐渐增多。

二、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弊端较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尝试在内科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经过2年多的实践,发现该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受到学生欢迎。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的好坏是PBL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设计问题,并于课前一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所设计的问题最好是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涉及该病有关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领域知识。如在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一周,笔者给学生提供―个病例:王某,女,25岁。因头昏、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半年,发热3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常感头昏、乏力,动则心悸、气促,伴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四肢皮肤经常出现“乌青块”,晨起刷牙时常有牙龈出血,月经过多,时有感冒。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打喷嚏等症状,体温38―39。C。半年前因腹泻曾自服氯霉素治疗而愈。体检:体温38.8℃,心率88次份,呼吸25次/分,血压12/7Kpa。皮肤黏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四肢皮肤见多处瘀斑。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I罗音。心律齐,无杂音,心界无明显增大。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血象:红细胞2.1x10U/L,血红蛋白559/L,白细胞2.5×109/L,血小板计数22×109/L,网织红细胞0.001,呈正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增生减低,红系、粒系、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笔者设计如下问题:(1)本病例应诊断为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2)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引发本病?(3)本病例的血象是否正常?原因何在?有何相应的临床表现?(4)本病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5)输血能否作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为什么?

(二)自学

学生课前能否积极、主动、深入地自学,直接影响到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首先,以8一10人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围绕学习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预习教材、查阅参考文献、请教教师等方式,寻求最佳答案。之后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个比较完整、统一的观点。教师对自学的整个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协助各组制订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特点,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及时了解各组自学进度,对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如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5)的看法产生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是因为全血细胞减少,输血补充血细胞可改善症状,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因为教材提到多次输血有可能导致继发血色病,但不明白为何海洋性贫血可在输血的同时采用去铁治疗。笔者引导学生从再障和海洋性贫血的发病机理、药物治疗效果及输血的利弊进行分析,学生豁然开朗。

(三)阐述

此环节在课堂上进行。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自在自学中形成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作补充。各组阐述完后,互相点评。学生在阐述观点和互相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参与探索与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可将自由发言与点名发言相结合,使课堂充满质疑、探究、讨论、争辩的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问题带出其他相关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在阐述问题(3)后,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与探讨。

(四)忌结

教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和讨论情况进行讲评。对教学重点进行精讲,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概括。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学教学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问题的顺利解答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进一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进取心。据调查,88.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独特、新颖、易于接受新知识,84.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81.O%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有82.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四、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在PBL教学法中,常规的“病因一发病机理一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一防治”这一讲授顺序被打破,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文献检索、资料归纳、观点提炼、人际沟通等能力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循序渐进,合理搭配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课时比例;二是协同配合,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要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全程指导。教师对PBL教学法每个环节尤其是自学环节要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PBL教学法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及业务水平等要求较高。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设计问题;需掌握多系统、多学科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内科学知识;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形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病案讨论 PBL教学

1.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的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是一条从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病原学等一系列学科作为基础,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乃至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与代谢的动态变化与发生机理,最终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繁杂且信息量大,因此成为历届学生公认的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不仅要有基础医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已成为评价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虽然多媒体形式在目前教学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手段,但其教学模式是以教科书、教案和板书幻灯为主,简言之就是将昨天的黑板变成今天的电子屏幕。这种静态或平面的教学方法时间长了难免会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大都是涉及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单调枯燥,另一方面又由于授课学时有限,涉及的概念较多,学生很难掌握。例如在讲授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学生一是因为以前就没听说过此概念,二是在基础课程的学习里未接触过临床,故很难理解DIC的患者临床表现是什么,DIC的危害有多大,DIC的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为什么会出血,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概念抽象,最终只能通过死记硬背DIC的临床表现和导致出血的机制。这样,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显然这不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者,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2.病案讨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开展

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基本结束。因此在即将步入临床学习之际,病理生理学课程里还会额外增加类似临床病例的“病案讨论”的教学课程,一方面可以对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做一名医生。通过病案讨论的学习,学生掌握病例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能全面复习病理生理学所学知识,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于病例分析讨论中。可以说,上好病案讨论是做好一个医生的开始。

我校病案讨论的课程一般安排如下:学生按照实验课安排分为6人/组,并推选组长进行后续工作的详细分工。提前一周在课堂上讲授某种疾病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将这类疾病的病案和相关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能够利用教材、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参考书目或文献,做好讨论准备。在课堂上以类似答辩的方式讨论该临床病例。首先每组由组长选出发言代表主讲病例,并根据病例中给出的问题提出本组的观点看法。每组发言完毕后,各组相互对其他组的观点和判断依据提出不同意见,予以反驳或补充,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最后由任课教师总结。课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归纳比较分析自己的不足。

3.P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有不少弊端: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不强;教学后的自主学习方法欠缺;综合课程较少,课程体系缺乏横向及纵向整合;考核方法单一,对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差;早期接触临床受限、批判性思维不足;人文素养、沟通技能、群体健康意识等有待提高,等等。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能不断改变实践方法以跟得上不断变化的信息、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发展速度。因此,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授教之”相比,“使学之”才显得尤为重要。“授教之”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即被动地接受知识,着眼点往往只是获得现成的知识;而“使学之”的最终目的是“会学”,即要求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瞄准的是未知的知识,锻炼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具体来说就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它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上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在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上一流大学里广泛运用。在PBL模式里,始终贯彻“怎样学”的理念。

病理生理学中的PBL教学是这样开展的:首先要挑选有代表性的病案,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做适当的修改,从而保障了病案的质量和真实性及教学实践的需要。接着提前一到两周将病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能够利用教材、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参考书目或文献。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整个病案的分析。乍一看PBL教学与病案讨论十分相似,均是以病案为基础,均是以学生主动分析讨论。二者在很多时候都被混为一谈。如果能够认清PBL教学的本质——教师的地位,便能很好地将二者区分开来。

在病案讨论的教学中,虽然学生也能主动思考分析病例,但还是以教师总结归纳为主。学生不管分析如何,最终还是由教师主讲来完成。在PBL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明显的转换。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病案讨论的教学模式是依附于学科的课程之内的,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增强思辨能力为目标;而PBL教学模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建立为目标。如果说病案讨论的教师的角色类似主持人或顾问的话,PBL的教师则更像是一位旁听者或教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减弱,而是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主讲变成了主导,从台前隐向了台后。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教师不仅对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认知与学习,而且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对PBL教学的效果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病案讨论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如果在各章节中采用PBL教学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临床病案讨论的分析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就能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接下来的临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Hendry GD.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s’conceptions of their development as tutors[J].Med Teach,2009.31:145-150.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优点;不足;改进建议

笔者从事不同层次(中专、高职高专、专升本)、不同专业(护理、医士、助产、中西医结合)的生理学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期间也曾多次担任过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由二者合并而成的正常人体结构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几年来由于课程改革,又一直从事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结构与功能”这一新的医学基础综合性学科的教学工作,以下笔者就该课程设置的利弊谈谈几点粗浅的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人体结构与功能”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胚胎发生以及生理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高职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掌握护理技术的先修课和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人体功能两大部分,即包括传统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年来课程设置门数越来越多,但总时数是不变的,只能通过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来平衡这一矛盾,相对而言教学时数的减少必然会给该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需加强技能操作实训,因此适当减少基础课学时,减轻学习负担,进行课程的重组和综合非常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许多从事医学基础课教学的同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早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是窦肇华主编,2000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使用的新教材。2003年7月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凤臣主编的《人体结构与功能》,试用几年后,赵老师带领的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听取同行意见和建议后,对原教材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新版本于2007年8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性质为供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及相关医学专业使用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护理系列规划教材,目前该书正在广泛应用,至2011年9月已第4次印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下就以该教材为例,谈谈教学体会和建议。

二、“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利与弊

1、优点

“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最突出的优点是增加学习的有效性,节省教学时数。《人体结构与功能》新版教材淡化了学科意识,充分体现“人体”的整体概念,将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即结构)与生理(即功能)进行了融合,尽可能使形态与功能紧密联系,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优化教学内容,侧重于讲授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高职传统教学模式是按学科分开教学,各学科知识相对独立,各自成书(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微缩版)、各自讲授。通常第一学期先讲授结构学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第二学期讲授功能学部分,讲解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两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人体整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2、不足之处

(1)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时数虽然比三门传统课程总学时数有了明显的减少,但仍需约150学时。由于历年来高职新生入学时间较晚,加上两周的军训及新生入学教育,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国庆节之后,学习周期为上、下学期共一学年。由于学生大三就要进入医院实习,在校两年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大多数学校把病理学课程也同时安排在第二学期,这样一来导致突出的矛盾是:有的系统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还没开始学,就要讲授其异常结构与功能了,这与课程内在的循序渐进规律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生理学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系统性欠完整。生理学是护理专业成人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的必考专业基础课程,现在社会各大医院虽然护理人才缺口较大,但急需的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所以高职生如果在校期间生理学知识学得不够系统,则对其日后的继续深造是不利的。

(3)编排顺序欠合理。《人体结构与功能》整体编排顺序为:第1章绪论、第2章细胞、第3章基本组织、第4章运动系统、第5章消化系统、第8章呼吸系统、第7章血液、第8章脉管系统、第9章泌尿系统、第10章生殖系统、第11章感觉器官、第12章神经系统、第13章内分泌系统、第14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15章胚胎发育。人体各系统的编排规律是先讲结构(大体――微观),然后讲其生理功能,而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这就与神经系统知识有关。按现有的编排顺序神经系统为第12章,前面在讲授消化、呼吸、脉管、泌尿等重要系统的功能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器官、系统的神经分布及其调节,学生往往会感到很迷茫。还有,血液及脉管系统编排在消化、呼吸系统的后面也不甚合理。

(4)选字措辞欠妥或错误、概念表述前后不一致。例如P253“肾小管滤过率”这一说法有误,只有“肾小球滤过率”之说,我认为此处改为 “球-管平衡” [1]更合适;又如在第9章泌尿系统中多次出现的是“集合小管”一词,而在第13章内分泌系统中出现的则是“集合管”,前后表述不一致。

三、改善措施及教学建议

1、改善措施

(1)适当调整编排顺序。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既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又要兼顾前后知识内在的关联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有部分内容要留到第二学期跟病理学同时开课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新的编排顺序应调整为:绪论、细胞、基本组织、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能量代谢与体温、胚胎发育。

(2)校正错误。P31、P292多处出现“耳郭”应改为“耳廓”;P153第4-5行“CO2的扩散速率是O2扩散速率的2倍”说法有误,“2倍”应改为“20倍”[2];P161“正常人血液中NPN含量为14.3~25.0mmol/L(20~35mg/100ml),其中尿素占1/3~1/2。”“尿素”应改为“尿素氮”;P369表13-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中的“因子”应改为“激素”;P167“红细胞在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变化规律是:细胞由小变大,细胞核从有到无,细胞质由嗜碱性到含血红蛋白的嗜酸性。”此说法有误,“细胞由小变大”应改成“细胞由大变小” [3];P249~250多处出现的“肾小体的滤过功能”、“肾小体有效滤过压”、“肾小体滤过率”等概念中的“肾小体”均应改为“肾小球”更为严谨。

2、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人体结构与功能》总教学时数约150学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后续课程病理学教学的不利影响,第一学期的授课计划可定为周8学时,这样一来,第一学期就可以完成学时总数的2/3,留到第二学期的授课内容就只有较少一部分了。

(2)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为了弥补教材每章后面思考题题型单一、知识涵盖不够全面的缺陷,可以编写配套的习题集,采用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改错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多样的题型,加强对学生“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教材内容,适应全国统一的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借阅《生理学》教材及参考书。

以上是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设置的看法,以及对赵凤臣2007年版《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利弊的分析和一些粗浅的建议,仅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商!

【参考文献】

[1] 周森林.生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75.

[2] 姚泰.生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49.

[3] 刘贤钊.组织学和胚胎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7.

对病理学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进展 研究方法

目前,发展心理学所呈现出的“从传统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扩展到对个体生命全过程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趋势,成为其发展中最突出的特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体制、研究方法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不断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病理学、发展心理社会学等学科);其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向个体生命两极延伸趋势。对个体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既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如社会老龄化倾向),又体现出了学科深入发展的需求。

2.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研究者日益注重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性,将研究直接与人类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林崇德教授的归纳,认为其中尤以下例研究为代表:对胎儿发音和优生问题的研究;关注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早期教育的研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对青少年生理变化的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对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电视与个体发展的研究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等。目前,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电视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莱特等指出,儿童对电视信息的加工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关键依赖于儿童接受的节目特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为: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强调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呈现生态化取向。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3.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的跨学科跨文化特点。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促进了发展心理学家的合作与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于解释人类心理、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发展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体现出综合化特征。具体说来,表现为如下方面:研究者逐渐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探讨特定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注意采用多变量的设计,以揭示个体心理发展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强调将横向和纵向设计相结合及注重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相结合。这些大大加深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性质的认识。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也日益体现出现代化特点。如录像、摄影、计算机及各种专门化的研究工具、手段。研究工具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精度和科学性水平。

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还体现出研究的数量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特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大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模型成为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点金术”。验证型多元回归分析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检验其合理性,成为一些研究者惯常用的究方式;数学领域的一些先进方法或思想也日益得到广泛使用;用数量化的方法改进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严谨,更具可比性(如元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三、对发展心理学未来的展望

目前,学者们对于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或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发展心理学的处境既不那么悲观,也不那么乐观,关键还在于心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并了解心理学存在的价值。首先,从人类存在的角度讲,“认识自己”是其永恒的追求;其次,从人类本能的角度说,“发展自己”是其根本的需求,使自己与社会协调相处,这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需要,则是发展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再次,大量现实的问题需要发展心理学家去解决。可见,发展心理学前景还是可观的。

当然,研究者们也指出,在看到发展心理学可观前景的同时,不可忽视几个不稳定因素:过分追求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使本来简单的东西变得很神秘;研究内容过分琐碎,仅凭个人兴趣;缺乏理论的事例只有零散的材料,这些问题不认真解决,就有可能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

至于发展心理学未来走向的问题,林崇德、申继亮等心理专家根据其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如下看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发展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上的变革。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从对心理现象的唯五性确证过渡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接受和容忍;在考察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时,由直接的单一线性联系过渡到多维线性联系。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将在已有的进展上(如前所述)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现场研究的大量采用,研究方法的综合程度的提高,研究手段更加现代化等。

3.在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上,研究主题的应用性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4.发展心理学研究将出现更大范围的整体化趋势。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