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24(9):56-63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2篇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区会所;建筑设计;居住环境;

首先,小区会所选址是筹建一个新住宅小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好的选址,有利于充分发挥会所的作用和使用效率,方便居民,降低造价;而不好的选址,可能会使建筑费用增高,甚至留下后患,造成使用不便。小区会所建筑应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小区总体规划原则,又要兼顾会所建筑的功能、流线等自身的要求及今后发展的余地。负责建筑设计的人员在接到设计任务书之后要对居住小区用地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充分利用它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

1.选址要有利于交通便利。小区会所是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物质生活与体育、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小区文化的培养基地,因此必须体现以居民为中心的思想。选址要位置适宜,交通方便,方便居民使用。将会所修建在为其服务的居民的中心地带,方便居民的交流。

2.选址要留有扩建的余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休闲娱乐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的功能单一的康体娱乐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日常休闲的需要,目前的小区会所包含内容虽然很多,但仍不可能充分符合人们的休闲方式增长的需要,因此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预先保留将来需要扩建的用地。

3.将会所建设与户外括动场地统筹考虑。容积率高的住宅小区,房子全部卖完、业主入住以后,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将明显不足。在会所面积先天不足.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不够的情况下,必须将两者的规划建设互相结合,统筹考虑。

4.场地设计要因地制宜、集中紧凑、节约用地。场地设计要根据现场地形和面积,尽量将会所建的集中紧凑,以方便居民的使用。同时,要考虑节约用地的原则,场地设计要尽量节约土地,以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可节约开发成本。

其次,小区会所功能定位要符合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居民开始出现阶层消费,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把居民需求作为小区会所的功能设置的唯一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居民在选择小区时.需要根据个人偏好以及支付能力对住宅面积、户型、区位环境、相关设施和价格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以追求居住效用的最大化。由于居住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所以同一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基本位于同一水平.小区会所功能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居民需求,还要考虑小区内和小区附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比如在消费高的小区内,需要设置一些高消费的场所,才能吸引居民的消费,如果层次太低,居民宁愿去其他地方消费。同样,如果小区居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会所中设置一些高消费的场所,结果就会没有人去消费,不仅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也影响会所的营业利润。

最后,会所建筑在居住区内不仅是建筑实体,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灰空间,住区会所及周遍环境是规划区内景观的主体,青山绿水,花卉草木自有其景观功能。会所本身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景观。它与其它居住区要素结合,形成独特的区域风貌,成为一个社区的形象代表。人们在社区中活动往往以会所建筑为参照物,使之成为形成社区独特印象的重要场所。以会所为主体的景观系统,增加了社区建筑艺术效果,许多环境优美的社区,均具有与其住区建筑群体有密切联系的会所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通过视觉方面,还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传递空间环境信息,并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人对环境的感知是总体性的,作为环境的主体的人的活动是整体感官的一个方面,没有人的活动和参与,环境就失去了意义,尤其对于住区会所而言,应在会所外安排一些可供人们交流、游戏、活动的室外空间,应考虑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对活动场所、小品及其设施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环境设计、空间布局、建筑小品与设施对应不同的居民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要想使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1](P71)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住区的整体规划入手,将整个居住区甚至与之相关的周边环境统一在一起进行分析。保护和尊重原有生态环境,切忌先破坏,再人工建设的做法。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设计改造这块土地,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绿化布置方面,应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尽可能地丰富和绿化环境。设置具有动态和静态的不同水体,动态水体有喷泉和壁泉,静态水体有装饰等,其中动态水体的落水声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抚平人们烦躁的心情,给人以愉悦和幸福感。室外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方面:会所往往布置在小区的中心位置,与中心绿地结台,其周围往往设运动场地。最常见的是室外游泳池,应布置在安静的空间.不应与小区道路接近,同时,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阴影区内,周围应设有休息区。雕塑,小品布置方面,由于住区会所是小区居民交流活动的中心,因此,会所周围的小品很多,如花架、座位、灯柱、标志、广告牌、山石及亭廊等。小品的处理,应以会所建筑为主体,因地制宜,或置予路旁,或置于高处、广场之中,与建筑融为一体,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闯。小品的装饰和色彩应结合会所整体环境精心雕刻,要体现奇、巧、妙、新的特征和亲切感。此外,对于小品的尺度把握也很重要,符合人性尺度的小品及设施既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使用性能,又可为空间本身提供良好懂得尺度感和亲切感。例如;精巧的花架为居民创造自由的交流场所,石头、木桩小溪自由的组景及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人们聚会的好场所。

2.从小区住户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出发设计,以人类活动的尺度、视角、距离等为依据来确定设计的空间尺度,以形成良好的场所感和领域归属感,忌讳盲目的把空间作大。

3.注重景观环境的可进入和可参与性,避免把景观环境做成只能看的“视觉景观”。要强调人与环境交融的体验,一个人可以进入,能休闲散步的林荫步道比一大片不能进入的所谓“景观’’要友好实用得多。“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P39)

4.在室外环境设计中注重无障碍设计,使一些高龄人和残障人士也能享受室外优美的自然环境。如步道应选用防滑、反射性能不强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闽南; 古建筑; 装饰样式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075-03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Architectures’ Characteristics of Decorative Forms of the South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GAO Yun(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350202, China)

Abstract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decorative styles come from art treatment and expression of the building parts, the parts belong to actual architectures, and reflect the aesthetic ideas of ethnic and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world divers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have affect on the south areas architectures of Fujian for a long time, the ones show us a charming and marvelous tradi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al forms. The excellent and diverse architectures’decorative forms help researchers to study the rich culture and artistic significance which is implied in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that is of great value.

Key words :the south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ancient architectures; decorative forms

Internet :.cn

前言

建筑是人们合理生存与生活的物质载体,它是人们跟随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创造出的技术产物,它有力得证实了时代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风水宝地,正因它的地界特殊,多山、多丘陵、多河流、近海,以及气候湿润等条件极早奠定了其不同种类、风格、文化种类的古建筑形式。由于泉州刺桐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点,所以以泉州为辐射原点,闽南多地吸收消化了来自世界多处异域建筑风格,不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形态都产生了建筑艺术文化基因的大融合,其中建筑装饰元素的多样性为后人提供了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宝贵的艺术价值。

闽南传统古建筑的建筑装饰是附着于建筑本体之上的各种类型的装饰物,它包含了与建筑本体之间的使用功能联系、制作工艺技法、动态装饰文化、民族审美取向、民间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形态,标志性的纹样特征和符号语言赋予了闽南古建筑极大的文化生命力,也是闽地民族与地域艺术特性的直接体现。其中,针对集中主要的古建筑装饰构件进行以下研究:

一、梁架、狮座、斗拱、雀替、垂花

中国古建筑以梁柱承重结构闻名于世,与天花接近的梁架不仅有承重功能,也越来越具有装饰意味,穿斗式、抬梁式、叠斗式的梁架造型形式都出现在闽南古建筑中,梁架构件运用上漆彩绘、木作、石作的造型工艺比比皆是。

狮座,是加强梁柱稳定的木作建筑结构,让其保持不易变形。狮座的整体雕刻既是凶猛的狮兽造型,通常以彩绘为主,彩漆或是金漆,更显得其雍容华丽(图1)。

斗拱具有承重、抗震、装饰、显示门第等级的基本作用。自元代以后,斗拱渐渐变小,由原本的建筑承重力学构件功能渐渐沦为了建筑装饰。闽南因宗教种类多,各类宗教建筑的数量在国内堪称一二,清代以后,宗教建筑中的斗拱样式彻底改变为了美化与装饰。泉州开元寺大殿内的斗拱造型是仙女飞天;泉州关岳庙内彩绘斗拱及梁架造型粗犷,颜色运用主要出自关羽的个人形象的色调,横梁上的宣教意义画作;泉州元妙观殿外的斗拱承托外部屋檐使其能更向远处伸展,造型是用泉州著名的南音戏曲演奏的乐器,以仙女吹奏乐器“伎乐飞天”为形态作为斗拱装饰,紧扣地方主题特色(图2)。

雀替,是梁柱垂直交接处的三角形建筑构件,起到帮助结构稳定的重要作用,形状不大,常以精美的雕饰上彩为主。垂花也称作吊筒,是一种与梁下悬着的短柱末端相连接的建筑构件,装饰意味极强,闽地建筑的垂花装饰常以宗教题材的图案作为主题。南安蔡氏古民居的斗拱造型是瑞狮戏珠,两侧的雀替是原木作的木雕工艺,花草形状的传统图案,镂空处细节精彩绝伦。垂花是圆球形状,也是利用重复几何纹样与花草图案为主(图3)。

二、柱、柱础、龙柱

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要构件,它承托梁架或屋顶等其自身上方物件的重量。闽系古建筑中,多为木作柱,间有石作柱。直径较柱子稍大,大多为厚重感十足的石质,造型种类多样,圆状方状皆有,紧紧包裹住柱子与地面相接的部分,极好得防止闽地的潮湿水气对木作柱的侵入。装饰方面来说,荷花、如意、瓜果、草叶、人物、动物都可雕刻于柱础之上,雕刻手法也十分多样,常用的有浮雕、线雕、阴刻。闽地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石作龙柱,亦可称蟠龙柱(图4)。石柱形式分为单龙盘柱和双龙盘柱,双龙则多为龙王造型,柱础部分配合以云纹、水族纹样作为装饰。龙头与龙身位置多为从上至下,给人一种腾云驾雾,向上升腾的视觉感受。龙首龙身的造型气势磅礴,石刻工艺亦简单流畅亦复杂多变。石作、石雕体现了闽南地域突出的手工工艺特征,石作工匠将其非常自然地与建筑构件进行融合,打造人居社会环境,使得闽南得天独厚的石作的建筑工艺特色广泛流传与应用,为人所知。

三、门、门板、门楣、门罩、门枕石

福建传统文化中注重“门面”“门脸”,不论是官邸、宗教、祠堂还是民宅,户主对门头的装饰与形式都极其的重视,因为它代表着主人家的声望地位以及权势的轻重。从功能角度阐述,门和窗都是划分建筑室内空间的重要构件,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门、窗的大小、形状、朝向在闽南建筑中反映了风水和礼制等社会民俗文化。

与门相关的建筑构件还包括门板、门楣、门罩、门枕石。门板也叫做门扇、门扉,例如泉州杨家祠堂的门板彩画;又如泉州承天寺的木雕花格栅的装饰纹样门扇,此种门扇也称作“笼扇”,在闽南民居建筑中,它们大多是开向天井方向的门扇。笼扇结构轻巧,门板较薄,便于启闭。门枕石,以一个整体低矮石块的造型蹲卧在大门两侧的边框之下,与地连接,主要作用在于承接门面的开合启闭。石台的上半部分大多为圆形带有雕花装饰的石鼓,下半部分多为花叶草树、飞禽走兽、甚至人物图案为装饰,形态有趣多样。门框上的横向装饰称作门楣,可有木作,可有石制,泉州淮通关岳庙内的附庙侧门上的石刻门楣,其绘画内容大致是体现历史文化故事,有宣教意义。门罩一般是与大门的梁与柱相交接,悬挂与廊柱之间,门罩在闽地建筑的做法并不多见,大多出现在梁枋上,以整块木料雕饰成的落挂进行体现,其上雕刻有花纹植物、飞禽走兽等等精妙绝伦的图案。

四、墙面、窗、悬鱼、水车堵、墀头

闽系建筑以语言分布为根据可以划分出传统建筑的大致类型,被誉为“红砖文化区”的闽南民居群,独有大面积的红砖墙面反映其地域的风格特性,正身墙面称作“镜面墙”,侧面称作“大壁”,极其对称有序、庄严规整,体现闽南的封闭、主次尊卑、风水理念等等闽南的民俗文化特征。泉州亭店乡杨阿苗故居,红墙铺面,墙面上有圆形或方向的墙砖饰品,饰品上是对称的飞鸟图案。

窗在墙体上有取景、采光、通风、装饰的功能,闽南古建筑的窗体以方形、圆形、矩形等规矩形态居多,木作、石作居多,石雕图案通常选择彩绘的装饰手法,花卉植物、飞禽走兽、阴阳八卦、祥云寿字、规则重复纹样等等图纹精美无比。

悬鱼,因其最早的装饰造型是鱼形,因此得名,但根据地方特色与人居文化的改变它日渐脱离了鱼形,所以现在大多数的闽地古建筑上的悬鱼都非原始形状。悬鱼是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房檐之下,采用彩色泥塑、剪粘、交趾陶等等作出的古建筑装饰元素,造型多变,常见的有蕉叶、云纹、狮龙、如意、书卷、花篮、蝙蝠等等。福建的民居古建筑中最常得见,色彩艳丽,与红砖瓦的山墙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地方特色。泉州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其山墙悬鱼丰富多态,以云纹与蝙蝠造型居多(图5)。

所谓水车堵,处在屋檐之下,山墙与屋檐交界之处有一条层层出挑的水平装饰带,它顺沿着屋檐的直线走向,在不同宽度的灰色底边上,使用灰泥与交趾陶绘制色彩多变的传统造型,塑造出灵活生动的戏剧人物、故事传说、山川河流、花卉鸟兽,做工精巧华丽,工匠技法娴熟,手法细腻。陶作工艺大多会使用在水车堵、墀头、屋顶正脊与脊饰等福建的传统古建筑装饰构件上。交趾陶是彩色软陶的一种,是汉族的传统雕塑艺术工艺,是台湾地区的古建筑中一直推崇的装饰手法,由此隐射出闽台两岸建筑装饰方面同根同源的追溯意义。水车堵通常会连通墀头收尾,墀头是四面垂脊延伸下来,靠近屋檐口突出的窄墙,墙面上多层砖线围合成一个框,框中是整幅立体的彩绘与雕刻、交趾陶结合的人物、动物和器物纹饰(图6)。墀头主要的刻画主题是亭台楼阁、祥瑞景物、忠孝节义,工艺精良,秀丽醒目,极具闽地古建筑传统装饰特色。

五、屋顶、屋脊、垂脊、脊饰

福建建筑多为宗庙、民居,屋顶样式以硬山顶与悬山顶居多,尤其是民居。正脊,是指建筑前后面屋顶面相交接而形成的屋脊。闽南建筑的正脊都相对较细窄、狭长,装饰有细腻精巧的图案,宗庙类的建筑,其正脊会显得大气一些。屋脊的主要作用在于压住瓦片与抵挡风压。燕尾脊,是闽南特有的弯曲的屋脊,处在正脊之位,两端分叉上翘,状似燕子的尾端,因此得名。屋面与屋脊的形状,状似轻巧升腾,与天相接,与北方建筑的屋顶传递给人们的负重感压迫感相当不同,也表现了闽地民众仍守旧着老祖宗坚持的“天地人和合”民俗风情。庙宇与官宅多用,脊端上扬得越长越高,代表门第越旺越高。福建的房屋垂脊,大致分为尖脊、圆脊两种。尖脊呈人字形;圆脊采用卷曲形状,视觉上看起来较为柔和,也被俗称做“马背脊”。 马背脊的形状与闽地民俗中的风水五行形制相挂钩,出现了“金木水火土”五种象形的山墙造型,别具一格。

闽南的社会民俗文化在整个中国都是极具特色的,当地人从祖先开始就以龙、蛇为原始崇拜,所以在古建筑构件中龙、蛇的造型元素始终贯穿其中,尤其以龙形脊饰为装饰重点。除了最基本的泥塑造型工艺之外,剪黏,是福建古建筑装饰工艺中最能区别于其他地区古建筑的制作手法之一,相当具有代表性。在闽南地区,它也被称作“剪花”、“贴瓷”“堆剪”等等。它需要剪花匠将瓷碗打碎,然后仔细剪去碎片棱角,修剪成所需要贴片的造型,一般是三角形或是龙鳞状,然后将这些色彩华丽的贴片黏在事先制作完成的泥塑造型之上。以泉州淮通关岳庙脊饰为例,闽南众多古建筑的脊饰色彩艳丽,两端高耸翘起,翘起处正是以陶塑龙头龙身黏贴彩色瓷片的方法加以制作。正脊以宝塔或太阳为中心,双侧呈现“双龙戏珠”或“双凤朝阳”的装饰样式,生动壮观(图7)。垂脊、戗脊题材多样,造型多元化,多用花草卷曲、历史人物、仙人坐骑、花卉祥云、麒麟龙凤等造型作为生动装饰,极具地方特色。

结语

装饰一词在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的《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阐述为: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改变和美化事物,形成合乎人类需要、与人类审美理想相统一相和谐的美的形态[1]。建筑无不例外地也需要装饰艺术的处理与表达,以此更贴近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精神层面,达到人的审美理想。“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对闽南多地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闽南古建筑中的门窗、梁柱、墙面、屋顶,及其细致的装饰部件都充满了社会人文、宗教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浓郁的异域气息。

闽南古建筑广泛的题材与内容、丰富多彩的建筑色彩形态、精彩绝伦的装饰纹样与带有传统中国文化特征与居住观念相结合,多维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极大程度地美化了人们的视觉与心理,深刻彰显了闽南独特的地域文化,较之中国其他省市的古建筑,区别甚大,研究价值也颇为丰富。研究闽南古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样式,也可以将其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多种方面中,丰富现代设计观念,古新结合,古物新用,新物古做,上升现代设计的高度。

注释:

①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 戴志坚.传统建筑装饰解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abstract】has discussed the county 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 generalized analysis importance, asked the present existence 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county 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 generalized analysis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就是科学地解释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并合理地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和其相应的技术,并且还是一门以信息、系统论为指导的,专门研究监测住处流通规律及效应的综合技术,是环境监测学的组成部分,属软科学的范畴。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手段之一。它包括环境监测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和环境质量表征技术三部分。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内涵也得到不断明确,现已发展成为综合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多门科学的综合性技术。

1 重要性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为环境决策管理服务水平的标志,它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是用数据说话,它通过对监测部门取得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规类整理、统计计算,以环境质量报告的形式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箅服务。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中心任务是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政府部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环境监测站综合分析水平就是其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县级环境监测站按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为三级站,相对一、二级站,县级环境监测站数量大,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监测设备相对落后,加强先进站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的关键。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及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县级站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现就唐山市各县区环境监测站简要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县级站进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仅靠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够全面。

由于受人员、技术等限制,环境质量报告还停留在就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论质量,不能与污染源监测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与排污状况有机地结合,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准确解释。

受服务收费等因素限制,环境监测站缺乏与其它部门的支持配合,例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缺乏气象部门提供的环境质量监测对应的同步气象数据,使得环境质量报告缺乏说服力。

2.2 低水平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受资金技术限制,县级站的信息化建设很不平衡,计算机技术在县级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应用不广泛,不深入。县级站的监测数据收集传输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时效要求,不能迅速向社会和一、二级站提供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环境质量报告的表征形式以文字报告为主,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声像报告基本没有,报告形式单调,信息量小、实效性差,失去了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意义。

2.3 环境质量报告的质量及数据汇总处理。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采样频次不统一导致监测数据结构、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影响环境质量报告的质量,同时增加了上级监测站数据汇总、处理的难度。

目前,各站承担的监测任务较为明确,但各站监测能力、监测设备不平衡,例如水环境质量监测中部分县区项目的开展及部分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采样时间的差异造成同一河流的环境质量报告可比性不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部分条件好的县市已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有的采用隔日采样,有的县市还采用每月12次采样甚至5次采样,影响了环境质量报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4 各站综合分析队伍建设急待加强。

受机构人员编制限制,县级站人员少,知识更新相对滞后,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既需要熟悉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学等知识,又需要精通计算机知识,会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大型网络数据库等技术,会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声像环境质量报告。县级站缺乏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尤其缺乏既精通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全能型综合分析人才。

2.5 评价方法问题。

另外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还存在缺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单要素评价阶段,只能作一些横向比较和年际比较,在主要污染因子的筛选、污染程度的判别、污染趋势分析等方面显得不足。例如定量评价中,既对某河流将污染指标的浓度数值无量纲化,用综合污染指数的高低表示污染程度时,污染指数受参与评价的污染因子的不同而具有不确定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投入,提高监测站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为监测站配备必须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必要的软件系统,将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灵活多样的采用多种表征形式制作环境质量报告。

3.2 引进人才和增加培训与交流。

引进人才,同时加强综合分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组织综合分析工作人员到上级监测站及其它县级站学习、考察,学习其它站在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学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特色及先进多样的表征手段和表征方法,培养符合型、全能型的综合分析人才。

3.3 组织与协调。

加强协调,做好与其它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资料齐全。与相关部门联系,以全局上加强合作,为上层决策改善人居环境,服务人民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忠勇.环境监测综合技术概论.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现状及发展方向[r].1999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基石,做好国有企业社区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创建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可以密切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是能稳定职工队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深入,居民与所在关系愈来愈密切。通过抓社区建设,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控制在社区,做到日常事务不出社区;就能得到解决;解除了职工的后随着顾之忧;使职工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岗位;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报效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是能提升企业形象。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袪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通过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都能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安全和谐、文明繁荣的社区,是企业实力的最好体现。

三是能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通过社区建设,管好职工的吃、喝、拉、撒、睡,使职工有了困难,多找社区,少找单位领导,这样,企业领导就可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当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些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从而对生产经营起到保证、支持作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对待国有企业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企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广大职工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国有企业社区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对社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纵深推进,企业逐步分离办社会职能,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会来承接,对社区建设提出了社会化职能的要求。随着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逐步密切,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会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二是企业社区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城市大型商业社区不断涌现,其规模、设施、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凸显。而企业社区大多建设年代较久,实施陈旧,规模受限,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实施严重不足,文体活动和娱乐场所相对缺乏。加上相关政策的约束,与新型社区相比存在差距。

三是企业社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职工住宅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老社区共存,内外人员混居的现象普遍存在。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也开始进入社区,人员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强化措施,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和谐社区建设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企业要充当主要角色,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准确定位,发挥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打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建设安全社区。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治安防控能力,从根本上确保社区治安稳定,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增强居民的自防自保意识,健全警务、保安、群防群治三支队伍,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通过发挥整体效能,建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确保治安稳定。完善重点场所和小区的电子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社区治安防控能力。二要重视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緑色社区,建好图书室、休闲广场、居民活动室等基础施,加强对相关设施的养护,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养护队伍,加强对社区环境的治理和监督。优化布局设计,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工程,体现出园林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风格,使社区面貌焕燃一新,为职工群众创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大力整治各种环境污染损害居民利益、破坏人居环境的行为。三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人文社区。要坚持服务社会化,运营市场化,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服务中发展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增强社区服务的生命力,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四要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建设规范社区,坚持把有基层工作经念、善于做群众工作、热爱社区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派到社区工作,充实社区领导力量。把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各级党委干部培训总体规划,每年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区干部不断增强群众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本领和综合素质。五要推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建设文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以及企业的各类文化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在社区之间、小区之间开展文化竞赛,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入、相互统一、相互补充,体现出活动的主题性、广泛性、群众性和娱乐性,努力繁荣社区文化,促进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把社区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正气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定维武编著《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社出版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室内设计 色彩 表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物越来越向高密集方向发展,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整天生活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善于设计、利用室内空间,把有限的空间布置更加合理、美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色彩无疑是首选的元素,它较之构图、造型及其它表现语言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更能发挥其诱人的魔力。再者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传统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因此,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设计师还必须较好地运用色彩设计对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进行完整、准确的阐释。

一、色彩的知觉与情感

色彩本身并没有知觉与情感,也没有绝对的美与不美,它的美在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之中体现的,当配色形式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这就是色彩的知觉与情感。它会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而不同,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色彩的爱好也有变化。因此在室内色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利用人们对色彩的知觉与情感来支配色彩在室内中的分布。

二、室内色彩的表现

室内色彩构成是一个多空间、多物体的变化、组合。因其空间物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色彩环境,又因受其使用功能、光线、装饰材料等因素的影响,使室内空间的色彩,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色彩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主色调。主色调的形成往往是利用天花板、地面、墙面、家具等要素的面积优势和色彩组合形成,它在室内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要力求反映室内设计主题,体现室内空间的功能,又表现出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明快而又偏暖的主色调给人以温馨、幸福、愉快、轻松的感觉;易给人亲切、安逸的感觉,让卧室变得温馨、浪漫。冷色调表现透明、镇静、凉爽、理智的特性,易给人宁静、深邃的感觉。让书房的思考赋有智慧。居室色调从实用角度主要是黄、白、灰色调运用广泛。黄色调营造出典雅、温暖、明朗的气氛,配合红色尽显富丽堂皇;配合白或灰色调尽情释放文静典雅。因此,在室内色彩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形成的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1)色彩与空间特性的对比

空间特性即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同的功能空间有不同的要求。仅室内空间就包括商业购物、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餐饮休息等诸要素。这些功能空间的性质不同,色彩倾向也随之改变。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天性好动,观察事物多以感性为主,对色彩的感觉更为单纯敏感。儿童的活动空间宜采用明亮、轻快活泼的对比色为主的粉红与粉绿、米黄与浅紫、淡蓝与橙黄等对比色等,再配置新颖活泼的图案、色彩鲜艳的玩具,适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特征,以利于儿童天真浪漫的身心健康;启发儿童的心灵智慧,创造出与大自然同为一体的儿童天地;相反以商业经营为主的内部环境,色彩布置应体现白色和淡灰色为主的优雅色调,以此来衬托色彩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在照明设计上,除满足室内的正常光照外,还应加强色彩光的配置,吸引注意力,刺激购买欲望。与商业购物环境相比,餐饮、娱乐环境的色彩设计就应活跃得多。尤其是娱乐性的空间环境色彩,一般以强烈而富有兴奋感的色彩为主调,这类色彩纯度较高,如红、黄、绿,在各种有色光的闪烁照射下,大部分空间的凝重和光的跳跃以及室内色彩的强烈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动”之感。

(2)室内色彩的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再是单向的、一元的认识世界,而是多向的、多元的网络反馈。因而,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需要多种文化并存,这种多种并存的需求反映在室内色彩设计中,就使其带上浓郁的文化属性。这是我们进行室内设计时着重考虑色彩表现的原因所在。

(3)室内环境色彩的个性

室内设计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室内设计必须别开生面具有独到之处,只有这样的设计方案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室内设计色彩的个性讲究的是新颖、独特、醒目。如何创造色彩的个性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要使自己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首先必须在色彩上必须从常规和禁忌中突破出来,求其大胆创新和个性化,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与变异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异,从定势中寻求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使用色彩,使其新奇而不怪异,独特而不另类,从而拓展色彩空间、充实色彩内涵、丰富色彩语言,促使设计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另外,设计师要敢于向新的领域开发,要辩证全面地理解各种色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室内设计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要广开思路,在其姊妹艺术中寻找灵感,开发色彩的源泉,扩大色彩的设计领域,从中寻找设计色彩气氛、意境和情调,了解、分析、研究色彩对人的心理感觉所产生的影响,是设计者把握室内设计色彩格调的依据,有利于拓展色彩设计思维,使人居环境的色彩关系趋于理想和完美。

三、结束语

室内环境的色彩表现是一个综合很多因素的课题,上述的论述也只是对其局部知识的一点探讨。室内色彩表现应以人为本,从整体上入手,把握好色彩的特性、个性,正确处理好色彩的对比与统一,积极认知、实践、开拓、利用时代的固有色, 把室内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以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达到满足和平衡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巍编著.设计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姚晓东编著.色彩传递【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3] 张化荣.家居装饰的色彩运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殷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安阳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商文化以炫目的光彩引起世人的注目。如此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宝藏,却犹如笼罩着一层迷人面纱,并不为人所深知。殷墟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使命——如何使殷商文化得到发展与保护。

一、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文化资源

殷墟大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殷墟宫殿宗庙建筑、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宫殿、陵墓建筑的代表作。殷墟为中国早期城市、文字、古代信仰提供了确切的物证。殷墟在安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殷商文化的核心、伴生和衍生资源都已得到了持续开发,但在文化资源仍有深度挖掘潜力。主要依托殷墟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核心资源,紧密结合夏商周历史,加强夏商周文明的信史感,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把遗址及历史地段所构成的形态特征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创造的景观资源,经过转化“借用”进新的设计中去,在城市和建筑尺度的层面上实现历史景观的渐进式发展。进一步加强甲骨文、青铜器等殷商器物的创意开发,丰富创意产品衍生资源:全面挖掘殷商的生活模式,包括饮食、服饰等,加强历史的传承感。

二、殷墟保护区范围内经济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突出表现为大遗址保护与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城市建设的冲突日益凸显,与传统保护理念和模式的不协调日益凸显。敬畏历史文化遗产,时代赋予天职,殷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任重而道远。

(一)面临困境的保护区范围内经济现状

殷墟保护区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存在村庄、企业、政府、商店、学校、金融机构等不同性质的组织。殷都区涉及殷墟保护区有3个乡,16个村庄。共计6514户,21916人,土地总面积21726.37亩,耕地面积15030.95亩。

2010年保护区内人均收入3080元,保护区外附近范家庄人均收入7466元。保护区外村民人均收入是保护区内的两倍,这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不相符,造成原因也有很多。保护区内外经济环境有较大差距是由于在保护区中单纯强调保护遗址,而限制各种经济行为的结果。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很容易为大遗址的保护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

(二)制约保护区内经济发展的因素

制约保护区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对原有企业的制约。根据遗址保护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不能发展工业。自殷墟申遗以来,保护区内的78家集体企业、市场全部被拆除,变成了一片绿化用地,保护区内许多村庄集体收入由原来的几十万变成了零。2010年小屯村的村办企业已经全部退出,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经济发展。申遗后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申遗前保护区内外村落原经济生活状况相似,申遗后保护区内经济严重落后于保护区外经济。同地区申遗前后集体收入也有较大变化,小屯村申遗前集体收入60万元,申遗后减少到2万元。花园庄村申遗前集体收入200万元,申遗后减少到5万元。

其次,是对农业和服务业的制约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只能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但保护区内居民达21916人,耕地面积只有15030.95亩,人均耕地仅0.68亩,很显然发展农业不是出路。而仅仅围绕现有的殷墟博物苑发展服务业,由于景点单调、游客稀少,而难以形成规模、产生效益。殷墟保护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采取了地下封存与地表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殷墟遗址现有展示手段单一,可观性、参与性、娱乐性不强 ,现有的展示内容和方式未能体现其整体格局和文化特色,展示解说系统过于简单,展示路线未能充分实现殷墟遗址功能区的有机联系,现有旅游服务设施不能完全满足遗址展示需要。而依托景点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因游客数量不足发展滞后,目前在纪念品市场比较有影响的企业,其年销售额也只有几百万。

三、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

(一)大遗址公园概念及保护目标

考古大遗址公园的概念的主旨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景观规划相结合,面对需要保护的遗址,我们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合理的科学方法,对遗址进行保护、修复以及维护,并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需要规划的公园,我们要结合当代的文化生活以及审美需求,体现当代的景观设计思路。安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她的任务首先是文物保护,进而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最终达到文化遗产和当代城市有机融合文化遗产将成为城市的标志,而城市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

(二)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原则及思路

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城市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保护和开发要遵从对待历史遗产的原则。文化保护必须与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相结合。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主体思路是:搬迁村庄、以内带外、以外保内。

解决保护区村民生存发展问题,光靠政府临时性补贴是不行的,因为这只是临时的、治标不治本的,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搬迁村庄”。这不仅可以解决保护区村民因宅基地停止审批带来的住房困难,减少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对文物的损害,更可以为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腾出大量建设用地。是村民生存发展、文物保护和经济城市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在保护区内,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和大面积的绿地,建设中华文明圣地-文物保护大区域,带动周边地价升值。只有保护区内部建好了,才能带动保护区地价升值,群众才愿意搬出去。

用保护区外边城市建设的收益来确保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保护区经济建设不能永远单一依靠国家出资,应该建立“以外保内”机制,国家一次大规模投资后,就不需要国家长期大规模的投资了,可提供长期的经济保障和文物保护保障。

结语

政府在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具有制定规划方案,组织实施管理的作用。我们要以中华文明圣地为定位规划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承托的载体。旗帜鲜明地向所有海内外华人讲述中华文明的源头在“殷墟”,寄托所有海内外华人对先祖创造的辉煌文化的拜祭,将不负中央提出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标志”的战略性任务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2] 李允禾.华夏意匠.[M]香港:香港镜像出版社,1987

[3] 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