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以市场为依据,根据课程特点,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3级:导论课程和毕业设计为1级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2级项目包含1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以知识能力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来划分,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3级项目是为单门课程而设的项目,是2级项目的支撑课程,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

根据商业空间的功能特征:展示性、促销性、服务性、文化性、科技性,可以把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定义为2级项目。但是它又不同于居住空间专题设计、公共空间专题设计这一类2级项目,因为居住空间专题设计和公共空间专题设计,是以空间研究为主,空间设计占较大的课时比例;而商业空间设计包括CI(Corporate Identity)策划和空间研究,因此,对于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而言,理念(Mind Identity)设计、行为(Behavior Identity)设计、视觉(Visual Identity)设计、装置设计等内容和空间设计同等重要,必须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它们的课时比例。

1. 以一人一题,打造自主品牌的方式作为导向

以往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是以商业空间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展览馆、商场、步行街、超市、宾馆、餐饮店、专卖店等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虽然能站在市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空间的本质进行研究,但过于流水账的教学安排,在有限的课时下,每一个内容都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另外,如餐饮店、专卖店等空间设计,虽然类型不同,但毕竟都是以商业用途为主,放在1个课程内讲解,会导致很多方面的知识点重复;其次,不同的学生喜欢的空间类型不一样,以灌输的方式把所有类型的商业空间讲解一遍,不符合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不能合理的贯穿支撑该2级项目的课程群体系。

因此,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应以“一人一题”作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商业空间类型作为设计的课题。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会因自主选择而容易产生责任感,因喜欢而容易掌握知识,更好达到让学生了解商业空间设计的要求和流程,掌握商业空间设计方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一人一题”的方式会出现2种情况:第1种,服务于市场上现有的品牌;第2种,服务于自主品牌。根据《硬球》的作者克里思马修斯“你在一个人身上付出越多,你对他就会变得越忠诚”的思想,打造自主品牌比服务现有品牌更好,因为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学生所要付出的努力多于服务现有品牌.付出越多,就不会因遇到困难而轻易放弃;另外,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学生能比较深入地了解CI策划过程,体验品牌的出生与成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现有品牌服务,只仅仅锻炼分析能力而已;其次,自主品牌的分析比现有品牌的分析容易,因为现有品牌有很多数据属于商业秘密,他们不轻易透露,无法查阅,成为分析的障碍;再有,对于服务现有品牌而言,自主品牌的自由度比较大,适合给学生作为课题使用,例如,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加入新的标准色,只需要在自主品牌的标准色中多增加一个色标就行了,但是如果为现有品牌服务,那么标准色就必须严格根据该品牌的规定执行,无法改变。

2. 以市场为依据,结合课程群,构建新教学体系

根据目前市场上商业空间设计的程序:第1步,与业主充分交流;第2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第3步,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第4步,设计方案研究与对比;第5步,再次交流与沟通逐步完善并确定方案,这5步作为新教学体系的依据;以一人一题,打造自主品牌的方式作为导向;去掉过往流水账式的教学安排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删减课程中的重复内容;结合CI策划、编排设计、建筑外观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课程相关知识;构建新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体系(表1)。

表1 商业空间专题设计教学计划

教学环节 学时 教学内容 教学特点

第1部分 CI策划 40 第1章 CI设计概念

第2章 相关品牌CI调研

第3章 自主品牌分析

第4章 自主品牌VI设计

考核:自主品牌成果讲座 明确品牌概念

品牌资料收集

讨论、分析与演讲

讨论与设计

学生讲座

第2部分 空间设计 48 第5章 市场调研

第6章 相关设计分析

第7章 建筑外观设计

第8章 室内空间设计

考核:空间设计成果讲座 选址和相关资料收集

讨论、分析与演讲

讨论与设计

讨论与设计

学生讲座

第3部分 图册与展板设计 16 第9章 编排设计

第10章 图册设计

第11章 展板设计

考核:作品展示 讲解演示编排技巧

讨论与设计

讨论与设计

展示设计

整个课程体系的执行,重点把握2个方面:

(1)与市场接轨为核心,以体验设计过程为宗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走入市场,进行相关类型品牌的调研、资料收集和分析,例如,选择服装专卖店设计作为课题的学生,以市场上的已有服装品牌的专卖店设计作为参考资料,增加对市场品牌成功案例的分析,便于学生的借鉴,分析这些品牌的CI策划和专卖店设计特点,分析它们如何把CI运用到专卖店的空间设计中;并根据这些资料和分析结果,完成自己的设计。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从中总结出商业空间设计的规律,掌握商业空间设计的方法。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课题开展,而学生的课题进度,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完成。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讨论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不断交换意见,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相互帮助,教师的教学也主要以和学生讨论为主,演示案例为辅。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CI策划还是CI在空间中的运用,所有环节都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CI策划和商业空间设计方面实际应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并且通过多次讨论和演讲,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商业空间设计的市场状况,观摩众多竞争对手的设计方法,深入了解行业知识和发展趋势。

以讨论和演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以往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教师教学就是分析一些案例,讲一些理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课题,示范也只是片段,极少教师愿意和学生一起从草图开始到整套方案完成,演示一套完整的方案设计过程.实际上,这种演示是必须的,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演示教学部分,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开展.教师在演示方案设计的过程时,重点把握3个方面:

(1)教师必需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以便通过学生能观摩设计过程,来了解教师设计时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师演示过程中允许犯错,但必须说明错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人无完人,没有犯错就不会有成功,犯错不是问题,问题是当知道哪里错了,就需要学会改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犯错才有真正的价值,所以演示犯错过程和改正过程也是必须的一环;

(3)保持进度与学生平均水平一致,教师演示的方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不要在课后进行,以便让学生尽可能看到最完整的效果,除非出现滞后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后进行进度调整。

教师以共同参与课题设计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示教学改革,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以便建立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防止学生缺课现象,因为进度控制一致,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课题讨论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2.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

虽然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是“以一人一题”作为导向,但不代表不合作、不讨论,反而更需要合作和讨论,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合作和讨论效果。

当“一题多人”的时候,因为分工合作的原因,会出现两个问题:第1是分工后的工作量不平均,有些学生工作量大,有些学生工作量少,一但出现不公平现象,很容易掉入“囚犯困境(Prisoner dilemma)”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第2是分工后,会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完整的设计流程,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一人一题”的好处是保证学生无法偷懒和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完整的设计流程。

当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题时,他们更加渴望能通过和别人的讨论中得到有用的资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灵感需要相互激发.老师应根据学生课题的类型划分小组,以便开展讨论和实行教学管理。

但是,“一人一题”会出现2类情况:第1是热门课题,选择该类型的人数过多,例如餐饮店设计和专卖店设计;第2是冷门课题,选择该类型的人数只有1-2人,例如宾馆设计、超市设计等.当热门课题人数过多时,应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在3-6人;而选择冷门课题的同学,适当整合到一些热门课题小组中,或者独立成为一个小组。

另外,每次讨论,小组的结构应适当调整,主要把握2点:

(1)进度快的学生和进度慢的学生尽量安排在一起,可以让进度慢的学生得到帮助,不会落下太多;

(2)每组尽量混合1-2名不同课题的学生,以便听取第三方的意见,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进行阶段汇报

改革后的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实行2种形式的汇报,1种是阶段性的进度汇报,在课堂上完成,第2种是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面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讲座。

阶段性汇报是根据教学计划,每1章任务完成后,下1章开始时开展,要求每位学生在5-10分钟内把上1章完成的情况作简单的总结,学生需要上台演讲,陈述当前的方案情况。因阶段性汇报的实施,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因此学生课题的进度可以得到保证;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能随时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赋予解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产生竞争意识;并且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能以汇报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当CI策划或空间设计部份完成后,会根据阶段汇报的情况,从中挑选10-12位优秀的学生,开展面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讲座.学生能获得讲座的演讲名额,是对其学习成绩的肯定,使之得到更多鼓励;其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整个课程共有2次讲座机会,在有限的名额情况下,第2次讲座的演讲名额竞争会比第1次激烈,所以更好的达到促进课题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讲座是面对各个专业的,以班为单位承办,虽然大部分同学没能得到演讲名额,但是他们都会积极参与到组织工作当中,同样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因为演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班集体的形象和实力。

通过1个学期多次的工作汇报和讲座的开展,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充分体验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特别是学生讲座的开展,能让其他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得到学习的机会。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商业空间专题设计的考核分为2个部分:1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2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学生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CI策划成绩、空间设计成绩和图册展板成绩4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CI策划成绩30%、空间设计成绩30%、图册展板成绩10%,但因为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例如,女生普遍CI策划能力比较强,而男生则是空间设计能力较强.成绩不是一种惩罚的工具,而是一种鼓励的手段,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CI策划部分和空间设计部分的成绩比例,不会导致偏科的学生在成绩上产生太大的差距,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获得相应的鼓励;为让评分公平进行,最后还会实行对学生公开成绩考核标准的措施,最终成绩需学生签名同意,方可落实。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是根据5个方面:

(1)各个阶段,学生的课题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

(2)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按时进行并顺利完成;

(3)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良好;

(4)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5)对于课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及时改进.

结语

因为商业活动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商业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商业空间专题设计课程因结合多个课程群,所以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必须不断的探讨和研究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单纯从1个专业的角度去寻找改革方案,是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所以必须整合各个课程的资源,通过所有的教师共努力,才能科学有效得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1.定位。

对环艺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就业形势以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讨论,将室内设计课程类放在环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并且把室内空间类课程主要设定在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娱乐空间设计这四门课程。原有的课程设计没有把这四门课程分主次,这在新的改革中把居住空间设计和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作为主要课程,办公空间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作为辅助课程。

2.明确教学理念。

以往教师在安排课题时,常常是以“概念课题”为主,鼓励学生以创意为主。这样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作品表现往往只追求创意、个性,却忽略了作品的可行性。在新的改革中提出结合市场需要,以工程项目为主。新的室内空间类把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娱乐空间设计这四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作调整,以实践工程项目为主。现以两门主要课程为例展开说明。

(1)居住空间设计——以小户型空间工程项目为主。

结合市场考察,如2012年引领家居潮流“宜家家居”推出了小户型居住空间搭配样板方案,其中面积主要是以35m2、55m2、65m2等小面积为主。所以在新的改革中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实践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工程项目为主。这样学生能明确设计方向,不再是天马行空地进行设计。小户型的空间设计锻炼学生根据室内空间功能的需要,合理的划分空间,准确地选择适合小户型的家具,使课程明确的与市场需要相结合。这样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课题,对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中小型主题餐厅工程项目设计。

不管社会是如何发展,餐饮业总是在蓬勃发展。人们对就餐环境和氛围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课程还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和元素。餐厅的功能性、专业性、复杂性要求都比较高,这样对学生来说,接触到这样的项目,能让学生完整了解餐厅的设计流程、餐厅平面空间的划分、如何做到风格统一、餐厅的专业规范等。考虑到这个项目难度大,原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现在进行了新的改革。第一,以小组为单位2~4个学生为一组,以搭配合作的形式完成课题。用手绘、软件的表现形式,把餐厅设计的内容表现出来。并做出相应的展板,最后以作品展的形式结课。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考核学生的成绩。第二,结合学生的实践出发,学生对餐厅功能性、专业性、复杂性了解还是很模糊。教学方式上单靠课堂的案例图片讲解,不及在实践中考察更加直观有效。所以开展第二课堂,我们与柳州五星级丽笙酒店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把丽笙酒店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到丽笙酒店参观考察,请酒店相关负责人讲解餐厅设计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课堂走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的学习。

二、合理安排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课时分配

通过合理安排课时分配,可以有序地、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原室内空间类课程课时安排: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16课时。新的改革方案把四门主要课程课时作出以下调整:理论课时按原计划不变,实践32课时。因为空间设计类课程都是以实践为主,这样更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实行模块化的专题内容教学,主要以项目分析法以及小组实训教学为主。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项目分析法主要是教师介绍项目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项目的讨论、研究、设计。教师进行实践部分指导。这样能让学生接触实践项目,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交流学习。si

四、实现室内空间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师之间实现包括讲义、课件、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五、小结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独立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另外,独立院校的教学资源也稍为丰富一些。依托母体学校,教学资源共享是优势,但是不能一味依赖母体学校,应考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不能照本宣科。独立院校教学设备的落后与不足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扰,没有设备去支撑教学或者说更好地完成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削弱。此外,学校所在城市行业资源缺乏,室内设计行业混乱,实力参差不齐,能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就业学习平台较少,学生不能在一个好的设计行业环境中学习,对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工作室与设计专业的互助

为了应对社会的高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让设计专任教师开设项目工作室,把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在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室内公共空间的理论知识,还可把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分为办公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分类分阶段进行授课内容,每个阶段空间设计理论知识讲完,相对应地给出实际项目任务供学生做练习,让学生在专业工作室进行课题训练、手绘或者电脑制图,教师负责指导直至课题完成。工作室教学模式仅停留在提供真实课题,学生设计能力稍微差点的也仅仅体现在作业阶段,设计方案不能真正实现。

整个教学过程还有部分实践课程,由两部分组成,课程内实践学时和设计考察实习学时。课程内实践学时设在课程授课过程阶段中,比如讲授完商业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对本地区商业中心的不同商业进行考察,如商业街、专卖店、餐饮店等,对有吸引力的、设计感强的空间进行调研,并整理一份调查报告,从空间功能分区、色彩灯光设计、装饰材料使用、顶立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优秀案例中学习。设计考察实习的范围扩大,在规定实践时间期间到一线城市广州学习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比如去太古汇商业中心,学习高端一线品牌的商业及展示设计等,在不同档次的品牌商业或展示空间中收集资料并整理,为以后的学习和设计提供优秀的案例素材,提供设计灵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学环境有限,所以有必要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校合作,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创新。

采用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后,学生在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知识的学习中,也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优秀高校的资源以及高校所在环境中的行业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协同育人的效果。

3.协同育人教学探索动态

开展校校协同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一致,在突出办学特色的情况下,校校之间制订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合适的教学计划,在培养方案中满足各方的教学需求,使各方学生在设计行业中能满足不同优秀资源的外部环境需求,同时也需要双方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接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设计行业的教育,双方共同成为教育主体,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行业负责,对设计行业负责。尝试协同育人毕竟是一个开端,会出现一些弊端。因此,要关注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的效果,关注设计行业的发展,关注与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方面,把行业发展的势、动态纳入教学过程或指导教学。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升级,让学生对实际设计项目不再感到束手无策,使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项目中,并取得一定成效。

重视设计教学的前瞻性,把教学升级,将设计项目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协同育人。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扩展学生知识面并正确引导学生,不盲目参与,让学生少走弯路,培养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品牌;柱网空间;空间交错与切割构成;花盆花朵元素;陈列展示

目前服装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提升品牌的在消费这心中的形象,从而增强产品的忠诚度以及购买欲望成为越来越多商家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此前提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除了各种促销手段之外,良好的卖场环境设计同样能够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那么卖场环境设计如何才能达到吸引消费的目的?KENZO服装店概念设计与产品本身的联系进行一一讨论。

1 KENZO服装店品牌分析与空间构成1

1.1 品牌意识与服装店空间的关系

品牌意识概念服装卖场是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部分构成)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卖场空间是消费者对于服装本身最直观的展示,从引起注意,再到进入卖场,体验服饰,一个好的卖场环境设计能够增强消费者对于服装的印象,从而这种不断印象加深的过程中产生购买欲望。

其服装店空间的限制主要是现有空间的柱网构成造成人们在一进门就会被中间的大柱子遮挡视线。

1.2 KENZO服装店设计理念及元素

KENZO是由高田贤三在法国创立的女装品牌,结合了东方文化的沉稳意境、拉丁民族的热情活泼,大胆创新的融合了缤纷色彩与花朵,创造出活泼明亮、优雅独特的作品。

其服饰让人联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自然,这种自然是灵动、跳跃的各种自然化场景,采撷自大自然的猫、鸟、蝴蝶、鱼等美丽的小生物和花的结合,像一幅幅美丽的油画。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色彩,自然中的色彩不言而喻,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鲜艳亮丽颜色统一于其中。而KENZO的服装更是强调了这种颜色的变化,火红或是海蓝,鲜艳亮丽或是清新淡雅,是含苞待放、或葳蕤盛开。以超高的饱和度将其溶于服装之中。用花卉尽情展现绽放生命的热情,充满朝气与喜悦。

我们由其服装设计的理念提取出承载自然地载体——花盆,这也是我们运用到整个空间构成的主要元素,这个元素在空间的各个角落进行延伸,使整个空间的主题性更加强,突出了其品牌意识,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品牌形象。

2 KENZO服装店空间设计分析

2.1 具体空间结构分析

服饰空间的专属性就说明其空间要凸显加强KENZO服饰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花朵和生命的向往,展现出各种色彩的碰撞与协调,同时又犹如舞台式的效果,是服饰本身能够在幕前尽情的跳舞,空间只是起到强调与烘托的作用。

KENZO服装概念店的设计以花盆为载体,服饰本身就是娇艳欲滴的花,花的生长需要承载,而服饰空间是对这一朵朵花的承载。服装店就像一个花圃,孕育着,展示着这片花园。在这片花园里,每一朵KENZO之花都有一个属于它的花盆,承载着她的生长。

因为珍贵,所以需要呵护,以花盆为元素意在表达衣服的珍贵。KENZO之花,种植在花盆里,是生命的延续,象征着不断生长,一方面预示着KENZO这个品牌的不断进步,服装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承载着KENZO本身坚持,向上的精神。再者,花盆的精致,别具一格,以小而精来预示珍惜,这与自然相融合的生长,正是都市生活中一抹大自然的清新。

2.2 空间改造的依据

以功能需求为出发点,要适应服饰展示陈列销售试衣储藏等功能为基础。空间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是对空间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这是对商业展示活动所需的功能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空间分析, 使不同的空间满足各自功能的需求。该服饰空间需要的功能空间为收银台,展柜,展架,试衣间,储藏间。

2.3 改造的方式以及元素的应用

根据花盆的概念进行空间的切割与变化,满足不同空间的不同需求,营造出来不同空间的围合感受。根据珍贵花盆的概念运用到空间的体块构成方式上,通过高低错落的展台与独享花盆的结合,使整个空间的服饰品牌意识更加强烈——珍贵。

3 KENZO服装店设计传递品牌形象

3.1方体变化在整个空间上的展示

空间的元素衍生,抽象演变过程,根据服饰的活泼感与构成感,对方体的空间进行切割演化,推导出平面关系,再由平面关系进行延伸到立面、天篷的关系,进行纵向的延伸。

在空间的不断分隔的同时,进行这各种渗透、纵身关系的体现。譬如,展示设计就是如此,它是将空间开阔的矩形展厅利用展板、展墙等部件或其他空间造型元素将其分割成若干展位、展区,而这些展位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这是典型的将大空间像切蛋糕似地分切成若干小空间的例子。

空间组织原理空间组织的本质意义是让空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在流线上引导人们步步浏览,渐入KENZO自然佳境的作用。

3.2方体变化在功能分区上的展示

依据“前展后卖”的展示销售模式特点(引用理念的出处)把整体的空间功能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展示区以及后面的试衣区。

展示区交错多变,空间重叠。橱窗展示区案例中空间变换的方式: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通过橱窗进行内部空间的延展。

入口展示区形象的元素衍生:具体的陈列展示空间设计以及VI系统的设计通过斜着的入口方式引导人们进入空间的多变模式,同时运用花盆的元素加深人们对整个服饰空间花盆概念的第一入位定位。多重的镂空组合空间给人们营造出视觉上的多变与层叠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延伸使方体的变换与交错不断深入空间内部,达到围合与功能的相结合。

收银台展示区与展台和座椅的相结合又有展示陈列的功能又有休息座椅的功能,同时花盆元素的结合使整个空间元素统一。收银台与展台的立面展示上主要是采用KENZO服饰的花朵元素进行统一,大胆的通过一枝花的延伸使整个空间贯通流畅。

单独的展墙前的摆放走秀款服饰,采用的是KENZO2012年春夏款服饰的色彩经典搭配,红绿色和黄蓝色的搭配组合,在视觉冲击力上的表现也更加强烈,这也是KENZO服饰的精髓所在就是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混搭。

试衣区与展台及休息区的结合通过空间的天棚地面墙体的结合是元素的贯通。

4 结论

在物质与精神并驾齐驱的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人们对空间品位的感受定位,特别是在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商业空间的设计中,更应该加强品牌服饰的空间设计感。从KENZO服装店的概念设计中,为品牌的特有性而设计的理念体现更加明确,使消费者走入这个服饰卖场就感受到浓浓的品牌感觉,并陶醉在这种空间的营造氛围下。服饰品牌与空间的结合需要从实际的空间构造中体现,充分利用空间的构造,打造独有的品牌意识空间,才能提高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它情有独钟,也是其销售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蒲茜. 拓扑“水滴”结构设计解析——以Carlos Miele服装店为例[J].2011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2011,卷(期):42-45

[2] 李付兰.与品牌相匹配的店面设计——从Miss sixty专卖店看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 [J]. 2011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C].出版地,2011.

[3] 薇薇.功能的延伸24ISSEYMIYAKE服装店设计[J].2012id+c(5),036-039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 关键词 ] 城市商业空间 厦门中山路 明发商业广场 商圈

一、商圈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商业开放空间模式是“街”或“街”十“场”的混合形态。所谓商圈,是指以商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的,能吸顾客的范围。

二、 区位概况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乃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处于辐射力、吸引力强大的中心地位。

五大商圈

中山路商圈―― 最知名的百年老街

中山路商圈作为厦门商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并且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始终站在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火车站商圈――最时尚的主题商业

走时尚主题性商业路线,打造地上、地下联体商业,规划地下商业街连接贯通整个火车站商圈,突破交通因素制约。

SM商圈 ――最立体的大型购物中心

扼守着厦门进出岛两大交通主干道嘉禾路、仙岳路,6层的立体商业规划,独特的地理位置,适中的商业体量,最早的ShoppingMall倡导者。

东部商圈――最社区化的商业中心

以岛内东部瑞景、前埔大型社区为依托,走大社区型商业路线。 填补了东部片区大型商业的空白,极大程度提升东部商业价值。

三、案例研究

以中山路和明发商业广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分析探讨二者组构特征,检验其公共空间组织的功能合理性,从而得出一些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建议。

1. 中山路现状分析

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是一条直接通向大海的商业街。它直指鼓浪屿,形成一条旅游观光线路。它是厦门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1)优势 中山商圈除了与生俱来的区位优势,还有独特的人文积淀,体现出厦门商业兼容并茂、开拓进取的风格;

(2)困境 近年中山路由于一些先天缺陷在新兴商业体的冲击下渐渐失色。

①业态同质化成发展瓶颈。中山路上大部分商铺都以服装、首饰和茶叶为主,商铺类型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商业街区的行业最合理的结构应是‘三足鼎立’式结构――即购物40%,餐饮30%,休闲娱乐30%。而目前中山路街区餐饮业、宾馆酒店业、文化娱乐业等在中山路的比重低,仅占1.34%,餐饮业、酒吧等娱乐休闲场所少之又少,竟不足1%;②新兴商业区冲击 客流量急剧减少。随着厦门市民居住区域的扩大,中山路这个老市区的中心地带对于新市区的一些市民来说,早已成了边缘地带,在新商圈出现之后,中山路由此不再续写其作为厦门全体市民购物中心的历史,而只能与其他商圈“平起平坐”;③附属设施不健全 交通拥挤。由于中山路及其附近片区,主要交通路线较少,再加上原本的道路宽度不够,周边近距离除了鹭江道以及思明路没有其他街道可以分散人流,疏散交通,导致中山路及其周边商区十分拥挤。

(3)应对措施 。尽管面临困境,但谈到未来的发展,中山路商圈依旧是一块闪光的黄金,社会各界对中山路商圈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

①由单纯的商业街向综合商业区转型 老店的翻新,一系列新商城的崛起对中山路单一的业态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中山路应该逐渐超越了单一业态,形成丰富多样的商业内涵;②市政规划 激活中山路。中华城等周边商业广场的兴建不仅可以停车压力,也为中山路向综合商业街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2. 关于明发商业广场的现状分析

明发商业广场是莲坂旧城改造催生的商业项目,位于厦门市中心旺地,西面和南面分别接临主要城市干道嘉禾路、莲前路与莲坂转盘相对。属于“城市中心型”购物中心。

(1)优势。与其他商业中心不同,明发商业广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步行街区与西方室内购物中心相结合的模式。功能上以购物、旅游、休闲、游乐四大体系为主导,同时涵盖超市、百货、大型餐饮、大型游乐等多种经营业态。

(2)困境。作为一个目前全球最大的市中心商业MALL,明发商业广场对于整个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冷冷清清的广场、街道以及悠闲的店员映射出一个落寞的购物中心。

① 市政道路规划。区位条件如此优越为何人流都进不来,主要原因是隔着城市两大主干道嘉禾路与莲前大道,这两条干道都是双向8车道,车流量大,人流由此被隔断。综上因素,明发商业广场虽有好的区位,却缺乏顺位的商业动线;② 政府硬规。政府硬规里该地块必须建设纯商业,导致商业规模达到40万平方米。对厦门消费能力的错误估计,一律贪大,违背商业规律,导致了今天的失败;③ 高售价与高租金的矛盾。据了解明发商业广场独立店的销售单价高额, 1层平均每平7、8万元,地下1层每平2、3万元,而高租金高经营成本已经把大部分商家阻挡在外;④ 总平规划的缺陷。据采访了解,众多顾客反映进明发就像逛迷宫,走道、分岔口多,这样的购物环境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四、总结

在我们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 与城市结合、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同时力求最大范围地为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塑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做出贡献,为市民提供一个成功的休闲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 高力峰: 探讨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以厦门明发商业广场为例 [J].中国青年建筑师,2007(5): 59,61.

[2]沈劲宇:浅析Mall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 [J].安徽建筑,2006(3):22,23.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加坡 商业街 空间特征 建设经验

引言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突破传统的商业空间模式,不仅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发展与开放,还表现在建筑与建筑构成的整体连结和流线组织方式,强调以步行者的动线组织串连起商业街两边的建筑群体,促发商业建筑打破自我封闭的服务系统,向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体验的同时,增强消费者休闲、娱乐、餐饮、交往体验(金静宇,2006)。

在商业空间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有活力的商业街空间,如何通过提升空间的品质与特性来提高商业街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对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结合城市设计及消费心理等原理,对商业街空间应有特性和活力展开研究,并探讨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商业街空间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乌节路商业街的发展概况

乌节路商业街位于新加坡城市中心区,以Tanglin Road为西北端起点,一直延伸到东南端的Bras Basah Road,全长2.2公里,是由近800,000平方米商场、餐厅组成的综合商业街区。乌节路最初以种植肉豆蔻和辣椒的种植园而得名,19世纪末在种植园没落后分割成为小型的地块作为住宅使用,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成为商铺的汇聚地,50年代时出现第一家购物中心,后逐步发展成购物、餐饮、娱乐多元化的综合商业区。至今,乌节路商业街有超过5000家商店汇集于此,使这里成为新加坡的中央购物区,也是全球最有魅力的十大商业街区购物中心之一。在这里拥有最新的时装、电影,最好的酒店、商场、餐厅和艺术画廊,吸引着年轻的人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乌节路如同传输能量的管道和脉络,连结着建筑机房和城市生活场所、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城市公共中心的话语权,对整个新加坡公共开放空间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展现新加坡人民都市生活的门户。

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特征

(一)整体街道空间

乌节路商业街区横贯新加坡版图的中心位置,从平面形态上看为一条狭长的城市交通带。道路宽度约为40m,其断面保留20m为机动车道,两侧各10m为人与非机动车共有空间。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模式引导的街道空间设计以人和车的特性为基本点展开。

1.街道横向空间。乌节路商界业街截面呈现一个碗型,从外侧最高的商业建筑,通过建筑裙房、通廊、前广场、台地等空间逐渐降低高度至步行道,形成一种具有内聚力的空间形态(赵齐,2011)。有研究表明,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为1∶1可形成良好尺度的空间(芦原义信等,1985)。显然,乌节路街道过于开阔,在道路中间设计绿化带,一方面分隔人流车流,一方面美化街道景观。从乌节路商业街横截面可以看出其空间序列呈现:“车行道―绿化带―步行道―铺装休闲带―建筑通廊―室内空间”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融为一体,建筑边界被弱化,随着边界上的活动变化形成连贯的各有特色的商业街道景观(见图1)。

2.街道纵向空间。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般人的步行活动半径为400―500m(运迎霞等,2008)。乌节路2.2公里的长度不免使人感到疲劳,设计措施是通过绿地、开敞空间、横向街道与建筑主体穿插,形成完整而有节奏的空间景观序列,使人在心理上张弛有致,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沿街建筑高度错落不一的天际线变化也减少了高大建筑综合体对街道产生的压抑感(邵莉等,2003)。

(二)街区功能空间

由临街建筑的外立面围合出乌节路街道的空间轮廓,为消费者带来具可辨识性的整体认知。为方便进一步研究乌节路商业街区的建筑组织关系及内部空间形态特征,按照功能划分为四个具体空间:商业消费空间、交通组织空间、休闲活动空间、绿色景观空间(闫晓璐,2013)。

1.商业消费空间。凯文・林奇指出,空间序列上具有一定的韵律会使人对城市环境印象深刻,“组成需要一定时间间隔来体验的形态”。

链式结构特征:乌节路两边的各类建筑设施作为主体置于街道中心、起点或结束点,与绿化空间、街道广场相结合,串连起来构成链式形态,形成乌节路整体空间的外在结构化表现。与传统商业的封闭状态不同,乌节路商业街的建筑综合体多为开放性空间,通过中庭、内庭院、门厅过厅等公共空间丰富自身的购物环境,并延伸至入口广场、街边绿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链式结构上的一环(见图2)。各大建筑主体及入口广场担任乌节路空间序列中转换的节点,连接、导向人们的行为和视线,引领人们购物的序幕、发展、、结尾等角色(张翼飞,2007)。这种链式结构促使乌节路整条轴向的延伸空间看起来更加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感,再通过结构上的环形拓展空间,使人们深入到各建筑内部的消费空间。

清晰的建筑组织界面:乌节路商业街两端建筑类型迥异,东西风格均有,但感观上较为协调。建筑外观由实体结构特征占据主导力量,严格控制建筑立面上广告及标识设施,颜色、材质也与建筑风貌相协调。即芦原义信所谓第二次轮廓线的元素在这里被融合在第一次轮廓线中。因此在乌节路商业街中,建筑组织形成的商业空间边界是清晰有序的。

2.休闲活动空间。Coleman 认为当代商业区应提供现代的、方便的、大小适宜和多样的零售空间。由消费者特征引导下的街道空间商业属性不再是单一的购物环境,而是拥有便利化、现代化、综合性的公共空间。

鲜明的场所性格:乌节路商业街非常重视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的打造,如Shaw House充分利用建筑入口下沉区域设置台地咖啡座为人们打造一处消磨时间的休闲场所,The Paragon在入口广场设置雕塑渲染商业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注意力,Orchard Central建筑入口处设置动感十足的光圈环绕电梯(见图3),通行时如光临二次元世界。更多建筑内部空间利用错层变化、转角、材质和光线等手段在大空间内界定出二次空间,使人们拥有私密性的空间感受,又能够观赏外界景物。这些空间设施,注重功能和内容的补充,创造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和容易识别的场所,让人们停留在其中与之产生互动,以此提升空间活力并加强场所认同感,从而提升客源量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骑楼式建筑廊道:同新加坡住宅底层架空有异曲同工之处,乌节路商业街多处建筑一层沿街面带有通廊,一方面避免游客受到风吹日晒,一方面通过开敞的底层平台增加公共空间渗透,减少街道带来的压抑感。把原本和购物并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场所与购物空间的穿插、交织与并置,形成了乌节路商业街综合体各项设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这种商业空间中的功能混合模式,为商业街发展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聚效应(金静宇,2006)。

3.交通组织空间。城市交通的便捷性是城市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体化交通系统:通过多层次与多种类型的步行、车行和公共运输动线系统来组织商业街区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式(杨沛儒,2005)。新加坡首先构建了一套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Mass Rapid Transport),在乌节路商业街上共设有Orchard、Somerset及Dhoby Ghaut 3座地铁站(见图4),站与站之间相隔不足1公里,是新加坡轨道交通“南北线”上重要的一段。地铁站处开设通道直接到达商场内部,连接地下通道的周边开发商业街铺以增强新的商业价值。在乌节路商业街地面上则建有横跨机动车道的过街天桥,相邻大型建筑综合体之间有二层平台或廊道连接,实现行人和车辆的隔离,既保证交通的畅通,也可保证行人的安全。这些交通措施在国内的商业街中也有见到。

“通道树型”建筑综合体:为形成无缝衔接,一体化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乌节路商业街还建造了多处便利通车的建筑综合体。以ION Orchard为例,内部人流动线和城市交通系统通过地上、地下及建筑中庭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将建筑空间开拓到地下四层,停车场设置在地面五层以上,位于地下楼层的客流通道可以与隔路相望的彼岸建筑相连接,并设有通道直接通往地铁站,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交通体系(见图5)。毗邻ION商场左右两侧的乌节路和乌节林荫道上还有公共巴士路线,这不仅遵循了城市立体化原则,合理紧凑安排空间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为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带来更多的商机。Plaza Singapore 、Shaw House等建筑也同样能够直通地下的轨道换乘站,形成高效的商业交通机制。

4.绿色景观空间。立体绿化体系:新加坡早期就将“花园城市”作为城市生活主题代入规划中,紧密联系土地开发政策,以绿色空间引导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框架。乌节路商业街沿袭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脉络,将绿色渗入整条街区。如Shaw House、ION Orchard等建筑在顶楼上开发屋顶花园体系,The Cathay、Concorde Hotel & Shopping Mall则将建筑立面进行绿化,不仅增添新的视觉效果,而且优化了建筑结构。绿色网络: 乌节路商业街充分利用街道绿化减少高楼给人的压迫感和材质的冷硬感,对一些稍乱的街景起到遮掩和统一的作用,另将公园建设纳入整体的街景规划中,在乌节路商业街周边有Istana Park,Mount Emily Park,Fort Canning Park三处公园相邻,增强了绿色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提取公园及乌节路周围的绿地、道路绿化等绿色元素,可以看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绿色网络(见图6),成功实践了新加坡政府关于“公园联道系统”的规划理念。

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

(一)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1966年,新加坡城府颁布了《土地征用法》,该法令赋予了政府征收土地的权利,使土地国有化之后得以更好的执行城市发展策略。在新加坡精确计划的引导下,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和城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对商业设施的分配布局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保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有效整合。1974年,新加坡政府任命URA完成中央区的再发展和更新计划。这些关于土地利用分配、零售计划和城市发展的政策对乌节路商业街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空间分配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新加坡城市在强调城市土地分配时,坚持“花园城市”的精髓目标,求得城市合理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而,乌节路商业街的规划发展是始终作为新加坡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来完成的。它结合轨道交通系统,绿色网络系统,一起被纳入整片国土规划之中,在历史政策、规划意识形态和政治监管的协同作用下,保证与城市整体建设的统一性。

(二)详尽的城市设计导则

新加坡政府对土地的管控非常严格,每一寸国土利用都掌握在新加坡政府的精确规划和细致管制中,但最终实现设计方案使之落地还有赖于城市设计导则的构建。通过对建筑、景观、交通的研究分析,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框架来控制设计实施,从而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控制,取得预期效果。如运用新的三维表现技术,以及对现场地块的实验测试,可以直观的看到城市设计导则预期赋予空间的效果。详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导则亦可以在小的地块上预先构建实施,验证作用影响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发掘城市空间的潜在品质和了解更细致的设计需求(邵莉,2003)。乌节路商业街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城市设计导则在开发建设中的有效实施。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A)和新加坡旅游局(STB)公布《无限可能的乌节路》规划提案,并制定相关设计导则,从街道空间、建筑主体、交通系统三个层面,以定性、定量的方式组织和设计街道物质空间形态,激发商业街区空间应有的活力(王瑞瑞等,2012)。

(三)公民参与政策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公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市政组织,有效制衡政府权利,促进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民意需求。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或修改城市规划政策前,会通过相关部门公开相关文件,并组织专家研讨会、公众听证会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意见交流。新加坡政府针对乌节路成立发展委员会(ORDEC),形成一套完整的公众意见反馈、处理程序与机制,根据公众的满意程度来评估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制定获得更好的政策和决策执行。并且促使决策制定者获得公民的认可和同情,由此分担政府的责任,增强城市设计实践的综合效益(王瑞瑞等,2012)。

结论

纵观国内外商业街在产生、衰落、复苏、发展的变化过程中,逐步重视步行者在商业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关注空间质量对人的意义(宋智,2002)。但现代模式的商业街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仍存在很多不足。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塑造及其建设经验,正可以作为当下国内商业街借鉴参考的一个经典案例。商业街建设应注意必须立足于整体的发展,认真考量商业空间形式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在政府协同各部门的合作下形成统一意见,指导建设既有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空间模式,使商业街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现代商业街建设还必须突破过去单一的营销界面,作为一处开放式、跨区域的商业空间群,通过内聚力和辐射力与城市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多元生活体验,包括展示、表演、休闲、娱乐、餐饮在内,给人们提供可以交流、休憩、欣赏的空间。通过空间人群的汇集创造有活力的氛围,同时刺激商业街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金静宇.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URA Singapor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Tender:Sale of site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n land parcel at orchard road[M].Singapor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4

3.Hee L. Singapore's Orchard Road as conduit: Between nostalgia and authenticity[J].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 2005, 17

4.赵齐.北京新街口商业街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 2011

5.芦原义信,尹培桐.建筑科学. 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运迎霞,于洋.商业步行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 (3)

7.邵莉,吕杰.重塑城市街道的生活空间―济南市泉城路商业街空间环境设计[J].建筑学报, 2003 (11)

8.闫晓璐.城市商圈的规划建设指引探索―基于人群, 空间和设施的特征与策略分析[J].建设科技, 2013 (15)

9.(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10.张翼飞.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1.Peter Coleman. Shopping environments : evolu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msterdam; Boston ;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12.杨沛儒.城市核心区设计: 新加坡的亚洲经验[J].城市规划, 2005,29(3)

13.Webb R. Urban forestry in Singapore[J]. Arboricultural Journal, 1998, 22(3)

14.Ooi G L. Urban policy and retailing trends in Singapore[J]. Urban Studies, 1991, 28(4)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广场;设计理念;平面布局;交通组织;外立面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商业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并向多元化的方面断续前进,在这种形势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大型商业项目建设越来越多。而由于商业建筑项目具有多功能性,层次性和地域性要求高等特点,从中给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为此,本文主要商业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工程案例探讨商业建筑设计中相关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国际商业广场,一共分为4栋,建筑总面积为3.94万m2,地上6层,地下2层,为地下停车场。地块的东面为黄杨河、南面为威铭豪苑住宅区,西面为银泰购物中心及临街商业、北面为数栋居住楼及一栋宾馆建筑。本项目集写字楼、超市、百货、影院、KTV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2 设计理念

本工程设计理念主要是创造时代化、高科技、造型现代的商业综合型建筑,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注重建筑的统一规划,在色彩上选用高新的玻璃,简洁大方,以提升人们的视觉效果,创造出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综合性建筑。

(1)营造新建筑精品,树立商业形象为目标,通过该项目设计提升该区域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地缘价值。

(2)在平面设计和功能布局上,主要以商业步行街为轴线,以贯穿连通各主力店,加强业态之间的联系。步行商业街是一个平面和竖向相互转换的空间,具有空间平台的作用,以方便各业态的联系。所有分界面和轴线交汇于中庭,在视觉上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密切性。

(3)体现城市文脉的传承、文化的厚重,满足合理、舒适、便捷的现代商业活动需求,采用时尚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设计,增加聚集人气的配套设施;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产品,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时尚生活体验。

3 规划布局

3.1 建筑总平面规划

(1)立体的多元的空间。一到七层设计结合多元化的消费活动主题和文化生活主题,创造多元的商业空间。

(2)贯串灵活的空间。建筑以中庭为中心布置灵活的各功能空间,中庭曲线给立体空间带来趣味,从地下一层通到屋顶,气势恢宏,空间开阔,聚集人气,提供观光休闲的场所。商业空间的设计,重复提供了灵活的功能要求,比如:6层的剧院,9米净高的整体空间,可以为装修提供完全的灵活度,这个空间是完全智能的。

(3)便利的交通组织优化的商业环境。面向商业街和广场,有醒目的位置设置出入口,和自动扶梯到各层,地下层的商业可以直接从中间的商业广场扶梯到达,也可以从车库直接进入,各层之间联系通过自动扶梯和电梯有便捷联系。电影院,游戏厅和KTV因为营业时间和其他部分商业不同,设置了可以供这些功能用的入出口和电梯。

(4)生态化建筑的营造。提供“宜人”的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和妥善处理垃圾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将自然引入建筑,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3.2 建筑布局

(1)建筑布置。本项目契合地形,布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型的商业综合中心,另外一部分是商业街,用中心商业街和商业广场相互有机联系。大型商业综合中心建筑面积超过8万平方,建筑高度为35米,屋顶布置屋顶停车场。

(2)场地布置。项目场地平整,设计标高略高于周围道路标高,地块东侧靠河边设置一个供市民休闲和商业活动的一个广场,在渡江路和中兴路口附近,设有一个入口的商业广场,渡江路口处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入口,在临时开辟的道路处设置一个地下车库出入口,服务于后勤的交通放于北侧,并在北侧设有一个地下车库出口。

(3)建筑退界。按照设计要点和相关的规划要求后退建筑控制线,并且进行日照分析,保证地块后面的3幢住宅保持良好的间距,符合日照要求和1/2建筑高度的要求。地下车库的范围除东侧规划允许靠用地红线外,其他都不超过规划给的建筑红线。

4 道路交通组织

建筑周围设计有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它们之间相互交接,以形成一个环行的交通体系,交通流线合理、明确。

(1)人行流线在此设计中非常畅通,能环绕所有的建筑,并且能从广场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地下商业,有效提高商业的综合性能。基地出人行出入口设置采用开放性,采用人车分流,让商业互动的主体更休闲,放松,安全,提高商业品质

(2)沿北面设置一条后勤道路,装卸货物和其他后勤专用。

(3)地下停车场的入口有2处,一处在渡江路,另一处在自己开辟的那条道路上,出口也有2处,一处是北侧靠后勤道路出入口,另一处是东侧合用的出入口,地下停车位数量充足,并且出入方便,便于管理,是首选的停车场地。在北侧有屋顶停车场的出口和入口,当地下车位停车不足时候,可以选择屋顶的停车场,此处有340多个停车位。总体停车的数目超过规划要求10%,在未来的几年都能满足要求。

5 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绿化景观、硬质景观和环境设施,环境设施有户外标识及灯光的营造,以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户外空间,提升商业广场的形象。

(1)外街空间设计。外街空间设计主要以建筑外立面作为主要景观元素,以增加地面上的投影效果,同时,采用现代感和节奏感的铺装风格,统一了建筑外立面的形象,塑造了整个空间的个性。

(2)内街空间设计。在内街空间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水的设计元素,为了与硬朗的建筑的风格形成对比,采用了水流式的铺装,从中减弱了建筑的坚硬感,同时与室内空间相互连接,以增强各室内步行街入口和各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减弱了室内外空间的界线,从而使整个购物空间充满了活力。

(3)绿化设计。绿化设计采用简洁、精致为设计原则。在外街绿化设计时,通过采用整形的绿化并结合泛光照明,以体现商业氛围。在植物的选用上,为了区别于周边环境,选择了海藻类名贵植物。在商业广场局部以香樟进行点缀,并设置有移动绿化,以增加绿化效果,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6 外立面设计

在立面上,强调了虚实的对比,细化处理体块的凹凸感,这些手法随处可见,在材料上强调了石材和玻璃幕墙的对比,一种是世界上最老的材料,另一种是现代建筑中主题材料,中间我们用了一种褐色的,接近木材颜色的平易近人的颜色来调和。对立面的管理上,这些对比和和谐的处理,让建筑立面在使用中还能完整保持形象,不会因为商业活动中的广告受到影响。在主体建筑设计方面,以体现简洁、大气的时代特征,因此采用方形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确保使用面积的有效性,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7 结束语

随着城市商业项目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项目将会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综合性建筑的自身价值,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商业综合建筑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和建筑外立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强化建筑的平面功能与立面造型,以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商业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8篇

一、岭南文化背景下的软装教学实践

1.课程增加的限定因素“岭南文化背景”是给软装教学实践增加的限定性因素,为什么要增加限定因素?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不着边际的概念化设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关注本土文化、市场需求、资源现状,使软装课程与本地区的行业相结合。

2.开展多重调研多重调研包括文化调研、市场调研和趋势调研。文化调研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为了营造岭南传统风格,而是着重调研本地区人群的需求,软装课程参与家居、办公、商业等不同空间案例,对人的调研要有不同的侧重,最好把文化需求、商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综合起来考虑。另一重要内容是实地文化调研,如考察广东古建筑客家围屋、竹筒屋、西关大屋、祠堂、骑楼、碉楼、花园洋房等,对这些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建筑装饰实地调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理解。市场调研即是对软装行业现状的调研,广东地区市场上有什么具体的资源,学生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软装资源的门类、风格、价格、厂家等因素,涉及到高端定制,应与软装艺术家(工作室)共同开展专门调研。趋势调研并不是简单的市场调研,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不代表未来趋势,要用流行的眼光观察市场现象,把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现象等纳入调研内容中。

3.组织软装项目的实践教学(1)项目课题来源软装项目可以直接来源于市场,也可以是虚拟项目。真实项目往往受制于合同限制,有具体条例的要求,项目能否与课程时间结合起来是个问题,能否履行合同避免风险也是个问题。虚拟项目则没有各种限制,课程开展起来比较从容,但是虚拟项目最好是源于已经完成的真实项目。一方面课题具有真实模拟性,有市场的各种限定因素;另一方面,学生作业成果与项目实际成果可以形成比对。(2)课程实施首先,教师要设定软装项目实践的前提因素和系统程序。软装设计可以说是室内设计后期的内容,它是在室内设计的整体创意下深入具体的扩充设计,教师要明确作业的限定性条件,包括一般性设计程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优秀软装项目案例欣赏,可以是图片欣赏与实地体验相结合,也可以是鉴赏与批判相结合,要求学生撰写体验报告或项目改造设计方案。教师要把鉴赏案例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优秀案例最好能有项目要求、成本、周期、方案文本、实际效果、客户评价等系统内容。这个欣赏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要借鉴一些教学技巧,融入人文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软装设计的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艺术修养与品味。再次,结合项目课题,开展多重调研。按照文中“多重调研”的要求来做,形成与项目有关的调研报告,个别课题可以不做趋势调研。最后,项目实施与指导。软装项目实施一般分为:方案阶段、设计表现、制作施工、项目验收、维护和更新几个阶段。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风格定位;设计表现要结合市场调查资源,不能天马行空;施工素材最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项目验收要遵循合同要求,绘制完工图纸,注明项目后续的维护与更新。(3)课程评价与反馈软装项目课程评价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性评价,以市场的商业目的为准绳,有没有达到市场的价值需求,甲方或消费者的反馈是否积极;另一方面是艺术性评价,根据作品本身的定位,有没有形成空间意境,有没有文化价值,有没有艺术品味,在造型创新上有没有突破等。课程结束最终产生成绩,但教师的分数评价不代表最有意义的反馈,要让学生理解项目课题背后的市场行为,以及作品本身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教师主导的课程评价可以偏向于后者。

二、探讨软装课程体系的构建

1.探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如果软装课程作为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室内设计后期,装饰制作环节的室内设计师;若软装设计作为独立学科,则是培养具有一定人文艺术修养、能够整合多门类艺术资源,服务于室内空间艺术的软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设计人才,“了解艺术风格、熟悉市场、整合资源、营造空间氛围、设计表达与制作”是其主要的工作职责。

2.探讨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软装设计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住宅空间、餐饮空间等专题课程紧密关联,是丰富与完善室内空间后续设计的重要课程。同时,软装设计也可以独立于空间设计范畴,与装饰艺术专业形成交叉,与家纺艺术、装饰绘画、浮雕壁画、公共艺术等专题课程关联,是服务于空间设计的综合艺术课程。从这两个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其不同体系下构建软装设计课程都有合理性的一面。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