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Studies, USA

Charles H. Nilo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SA

Karen S. Hollweg, The National

Academi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USA (Eds.)

Understanding

Urban Ecosystems

A New Frontier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3, 523pp.

Softcover EUR 39.95

ISBN 0-387-95237-3

艾伦 R.波克维斯,查尔斯 H.尼龙,卡瑞 S.好来威格编

本书是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新书。城市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城市的生态系统应该建立在社会、生物和物理成分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本书从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等几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阐述。

全书除引言外,共4章。引言阐述了理解生态系统是理解城市的一个关键。第1章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为什么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在地区开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很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也很重要。第2章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前沿,详细阐述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给出了一个模拟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提出了用具有相似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模型方法来理解城市,这是一个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前景,介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框架和概念的历史渊源,并从已有文献、先例、重要概念和前景方面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列举中国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模型。第3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因此,不仅需要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生态学的前景;书中介绍了“从为城市的孩子”和“为孩子的城市”两方面来了解和关心城市生态系统,并用以色列的模型提出“生态考虑”,这一模型是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工具,可以阐述系统思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从一个环境教育者的角度和经历来分析芝加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方法,提出把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环境教育的一门课程,生态系统管理教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认为用环境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更好的全面理解南非德班的城市生态系统。第4章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展望,城市生态系统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需要,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教育对可持续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并对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未来10年城市生态系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本书写作清晰流畅,注重经验事实的讨论,具有管理学特色。本书对研究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本好书,对于学习一般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的研究生也是值得推荐的教科书。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1.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直接联系,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生产资料、生活物品、新型能源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多样性以其自身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等影响着城市价值观体系,构成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内涵提升的精神基础。

1.2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4]。生物多样性能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循环路径、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较高的自产能力,使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在自我发展中趋于稳定,加之生物多样性能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可提高城市的自我调控能力。这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3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绿化、景观化的标志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构成[8]。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本底,也是城市景观得以存在的基础。城市中的各种生物拥有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可形成多种景观格局与景观形态,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如防护林、景观带、生态绿网等。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的建设中融入生物多样性建设,对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城市的自然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影响下的人造产物,是地域文化特征的物化形式和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城市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均与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4]。

2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实例分析

以英国城市和我国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及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1英国的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1制定科学性的绿地系统规划

英国政府把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的绿地空间来进行规划安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且规划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民主性等特点。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城市中心多依托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合理规划街旁绿地、住宅绿地等;在郊区建立森林公园或植物园,以科普教育和保存物种为主要任务;城市远郊则建立国家自然公园[5],并以生态绿廊的形式将城内、城郊、远郊的绿地进行连接,构成广义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2.1.2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指导

英国政府倡导“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归回自然”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模拟自然环境状态,遵循自然界群落的生长模式,建立多维度的物种生存空间和多层次的生物群落,使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真正做到让城市回归自然。

2.1.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编制工作均由政府来主持,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和步骤,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法制监管,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规划建设条例一但经过审批就进入法制监管程序,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对一些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自然地还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部门,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一旦有人违反将严格依法惩戒。

2.1.4重视植物园的建设

在欧洲,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的植物种类最多,拥有活植物5.5万种,并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的基因银行,于1987年成立专门从事研究并利用本国野生花卉资源的“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6-7],同时向国际推荐本国新种,介绍栽植方法。

2.2深圳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

经过33年的风雨历程,深圳由昔日的边陲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也令世界瞩目。截至2011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5m2,均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在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圳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城市的规划、法制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等方面协调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2.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为保护城市中稀有的绿地资源,深圳推出了建设“公园之城”的目标,对城市中较具规模的绿地以建立公园的形式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深圳以“生态园林”“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引导全市风景园林建设,全面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丰富物种多样性。从2010年起,深圳市依托《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开启城市绿道建设之旅,完善了城市绿网,优化了绿地空间格局。

2.2.2制定城市绿化地方标准

从1999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着手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截至2005年,已有《园林绿化管养规范》、《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立交桥悬挂绿化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正式,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现已成为制定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指引[8]。

2.2.3重视本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与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深圳园林植物科研人员就已开始对深圳市内的植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编制《深圳植物志》,共5卷,预计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收录植物种类约2800余种[9]。同时,深圳市积极开展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课题研究,收集、驯化观赏价值较高且拥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的野生植物品种,并在城市绿化中推广运用。

3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问题

3.1原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加之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非法占用农地、侵占湿地、大规模开挖山坡地等,造成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3.2城市规划理念落后

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追求集中式的规模化发展,往往让城市变成自然环境中的隔离区,又因城市中缺乏生态廊道的建设,使得城市中的绿地斑块也独自隔离成片,减弱了彼此间的物种迁移与能量交换,破坏了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难以持续发展。

3.3绿化树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绿化中,普遍存在园林树种单一的现象,种植模式也较为简单,多为“乔—草”“灌—草”种植模式。部分城市为满足其对形式上的美学追求,改变植物的原生形态,如对绿化树种的过度修剪、草坪上单一植物组成的模纹花坛等,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增加了因物种单一引发病虫害的几率。

3.4科研资金投入少

我国对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侧重于政策的制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研究范围也相对狭窄,加之植物园建设薄弱,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在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以及对外科普方面的作用。

3.5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薄弱

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目前还尚未在城市人群产生充分的共识,部分人群依旧未能较好地理解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内涵。公民保护意识薄弱,破坏自然、侵扰城市生物生存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城市中生物的安全。

4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1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为设计指导

为提高城市的自然度,为城市的生物提供丰富稳定的生存环境,需要以生态学理念为景观设计指导,遵循地带性植被群落生长模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及层次,营造多种生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发挥城市生态系统高效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减少因人工群落所带来的管护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自于《中国城市林业》杂志。《中国城市林业》杂志简介详见.)

4.2以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前提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整合城市中较分散的斑块,并与城郊的天然绿地如森林公园、苗圃等,通过生态绿廊、水廊连接起来,形成点网相连、廓带相通的环网式[10]城市绿网,以恢复生物的栖息地,便利城市内部各绿地之间以及与城郊之间的物种迁徙,从而增加城市的物种多样性。

4.3以保护和引种相结合为途径

4.3.1开展城市生物摸底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首先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并编目,结合城市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面积、现状、管理模式等,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并建立检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2],实时跟踪并掌握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信息管理,以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3.2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是指针对城市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物种群落或承载丰富的动、植物或野生生物种类栖息的荒废地、湿地、沙地、自然河湖等生态脆弱地建立保护地,并针对保护区中各类生态因子的生存状态划定核心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城市生物及其基本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是指依托城市的植物园、动物园、专类园、苗木基地和基因库等对珍惜动植物、濒危生物或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发挥其科普教育、观赏功能,借助基地的科技人员、技术和研发平台等,有力促进珍惜生物资源的移地保护、优势种驯化与应用实验等工作的开展[4]。

4.3.3开发并引入当地的野生植物种类

开发和利用野生植物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景观度、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我国已开展了部分地区、省市的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工作。据调查,福建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可供城市园林绿化的野生植物有171科669属1506种[11]。另外,福建、海南、湖南等地还开展了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专项调查等。据统计,福建省现有野生兰科植物65属151种。有关部门已启动“千种新花卉计划”等工作,这将有力促进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程。

4.4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

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中主要侧重于规划与编制,对城市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力较低,且缺少明确的奖惩制度。今后应继续加强与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目标在于控制水流来满足人们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要求,但是在水工建筑物发挥其功能的同时,生态环境已经一步一步遭受破坏,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失衡。而生态水利指的是水利建设过程中,既重视水利枢纽建设,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生态水利的实现不仅应该研究和掌握水利水文特性、生物种群特性、河流特性等,并河流湖泊等节能型开发和利用,不仅仅重视水利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重视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研究,重视水体的特性研究以及流域的循环特性研究。

1、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要想提高河道治理的效果,除了要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水平,在满足人类用水、灌溉、航运以及防洪等需求外,还需要加大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开发力度。一般而言,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防止了河流断流、植被退化、水生物减少等各种生态问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循环系统;第二,在有些地区,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大大降低了自然生态自动修复功能,也影响到了人类生存。所以,只有稳定生态发展,才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三,生态水利工程把水土和人放在一个统一范围中考虑,兼顾了自然和人的利益。同时,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以施工过程中,加入了多样化和自然化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河道治理内容。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建设原则

2.1 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能够创造更多的物种生存环境,提高物种生存环境质量,从而让多种物种得以和谐、平衡共存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各种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形态,使其变得渠道化,尽管在短期内,会为我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期的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发展来看,还是不尽合理的。

另一方面,人们对河道自然环境的过多干预,使得河道多样化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得单一,长此以往,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将会有一定的退化,从而引发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针对河道的整体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注重提高河道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即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此外,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还要保证对河道环境的保护,从而为提高河道形态空间异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我们要将景观尺度、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实用性等目标结合在一起,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大景观尺度,相较于小尺度,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具有更高的修复效率。而生态水利的整体性原则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对河道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注重与保护,还应在了解河道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实施修护河道生态环境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建设措施。

2.3 服务社会原则

我们在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即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及对洪涝灾害的防治。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人类生活、生产进行服务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利工程是其稳固发展的根本与基础。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建立在水利工程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使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在现代河道治理工程中,为了使河道具有生命力,河道治理设计将建立在环境学和水利工程学、生物学和生态学,以及美学为一体的基础上,借助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提供优美富有灵魂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采用生态护坡、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以供沉水和湿生植物、水边和直立水生植物,以及动物生长、栖息、繁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1 生态护坡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3. 2 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以排涝泄洪为目的,结合景观美化作用,为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构建一个软性休闲和游息的空间。同时,为了使河道更具自然风情,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将势在必行。可以设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临水的台阶、各种野生水体植物和动物等。不仅具有生态美化效果,而且还能够尊重水循环系统调节水量、滞洪和补充水量,使河道水量平衡,促进动植物对水体的自净功能,河水将更具生命力。

3. 3 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此外,作为城市河道,不仅仅需要防洪等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在生态水利构建河道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河道周围的景观建设。可通过栽种花草,美化水面来实现。

3.4 水生植被与动物种群的构建

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如黑藻、金鱼藻等,以及浮叶植物睡莲,以提高河道水体对N、P、K 等多种营养物的吸收与转化,从而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抑制各种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河道水环境中多样化生物的繁衍、生存提供更加良好、稳定的环境。

现今河道水体中,各种浮游生物、腐碎以及大量微生物的增多,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河道内水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而适当地增多鲢鱼、鲫鱼等种群的数量,提高其对浮游生物、腐碎以及微生物的消耗,可稳定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进一步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通过将生态水利应用在河道治理中,在不影响河道防洪蓄水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增加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丁林,张新民,李元红,成自勇. 生态水利学研究进展[J]. 节水灌溉. 2009(06)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补偿;森林;市场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早在2001年,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试点范围包括河北、辽宁等11个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位于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2004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建立,其补偿基金数额由10亿元增加到20亿元,补偿面积由0.13亿hm2增加到0.26亿hm2,纳入补偿范围的由11个省区扩大到全国。截止到2012年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已达90亿元。

目前,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75元/hm2,其中67.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7.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公共管护支出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区域区划的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森林生态补偿不仅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对商品林也应实施补偿,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自然保护区林等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进行补偿。整合林业内部及跨部门的森林生态补偿范畴,为森林生态补偿拓宽其应有的资金来源,逐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非商品化价值,实现生态公平。通过分步骤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原则,根据森林投入及损失的机会成本,跨越到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补偿,实现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量――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生态补偿时间的跨度。

2市场化的碳汇交易方式

碳汇是森林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启动,碳交易作为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一种企业减排的措施,逐渐发展、完善。《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或增汇项目获得减排指标,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额。这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低于国内减排成本的减排途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除了以往的林产品、木材产品这些可见的实物外,森林的“碳汇”功能也可以进行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

早在2003年底,我国碳汇工作就开始起步,在加强碳汇知识的普及宣传、推动地方能力建设、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推进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特别是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等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宗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推进中国林业碳汇工作和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方面开展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从生态补偿的角度看,碳汇交易制度实际上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补偿,使得具有很强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态效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交易手段实现了效益内部化。这也正是当今国际上正在推进的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实现形式,对我国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立私人企业的激励机制

生态效益市场化应促进私人企业作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加入到市场中来。私人企业在生态保护的管理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效益服务市场中存在各种各样潜在的商业机会,能够被私人企业所开发和挖掘。在保护区中,如果管理者与私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给生态保护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私人企业能够平衡保护区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为私人企业进行保护区的开发活动提供一定的准入机制,发展与各级政府、社团组织的多级关系。其次,转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仅提供资金转变为提供技术、创新手段、培训机制等商业模式。最后,多样化私人企业的参与方式,包括商业规划、风险资本投资、特许经营模式(concession arrangements)以及私人管理生态保护区。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保护区的企业必须深入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生态保护作为企业使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通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通辽028000;2通辽市生态建设办公室,通辽028000)

摘 要: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是地球卜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为了切实保护好通辽市湿地资源,文章从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执法、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简介:柴永江(1960 -),男,内蒙古通辽市人,正高级工程师,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包括了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他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因此,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他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他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洪涝灾害,净化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天堂”。

1 通辽市湿地现状和湿地资源保护情况

通辽市是湿地资源最多的盟市之一。据2010年第2次湿地资源调查资料,通辽市现有湿地面积227647.4hm2,其中:河流湿地面积57715.8hm2,湖泊湿地面积22640.lhm2,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面积65072.5hm2,库塘湿地面积82219hm2。

目前,通辽市有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其中:自治区级2个,市级2个,县级12个,分布于通辽市7个旗县区。湿地保护区总面积l79716hm2,其中,湿地面积近110000hm2,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61%。保护对象分别为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湿地水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湿地保护区内草原、湖泊、水库、沼泽、沙地、苇塘相间分布,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复杂,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科尔沁沙地平原上最具有生物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地域之一。湿地保护区滞留大量河水和雨水,对保障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保护区内主要动物有80余种,主要植物120余种。湿地多样复杂的环境类型,为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栖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场所,现已发现的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40余种,其中,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的有近10种之多,以鹤类为例子,全世界鹤类种类共15种,在我国记载有9种,东北地区仅有6种,而在通辽市湿地保护区发现的就达4种,分别为丹顶鹤、白鹤、灰鹤和蓑羽鹤。此外,大天鹅、白鹳、大鸨、金雕和大雁等在湿地保护区都有较大的种群分布。

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同年4月,通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定》。以此为契机,通辽市湿地资源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一五”期间,通辽市新建旗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新建保护面积3.8万hm2;扩建市县两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扩建总面积2.2万hm2;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1900万元,现正在建设中。通过重点工程实施,使部分重点保护区的湿地得到保护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水平、宣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湿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条例》的实施作为法律依据对通辽市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促进。近几年来,旗县市区政府认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地方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调整了土地和禁垦禁牧政策,对湿地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区内的有林面积大幅增加,保护区内及四周的林木列入国家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一些湿地保护区如荷叶花湿地水域实行机械围栏,重要湿地保护区实施了禁猎措施,禁止猎捕各种野生动物及鸟类,有的在珍禽经常出没的区域建立嘹望塔,加强巡察嘹望。林业执法部门定期执法,对保护区内滥捕、乱挖、滥采等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进行打击。对于湿地保护区的草场,每到防火期都有重兵把守,确保保护区安全。今年,科左后旗双合尔湿地自然保护区已于3月顺利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奈曼旗孟家段水库2万hm2湿地晋升自治区级保护区工作也已开始进入可研和规划设计阶段;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通过湿地基础建设,保护区周围设置围栏,采取河道疏浚、湿地保护补水工程等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

2 湿地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湿地保护意识淡薄

全社会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其功能与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缺乏理解和认知,对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思想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利用水利灌溉和水面养鱼养鸭的原始认知状态,直接导致湿地管理中的诸多缺失,更别提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保护湿地的手段和措施。

2.2 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资源总量锐减

近年来,由于连年降水量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加大,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境内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老哈河等主要外来河流常年断流,湿地外来水资源锐减,导致境内5座大型水库中的4座已完全干枯,13座中型水库仅有6座有水,5个湿地保护区水面完全消失,湿地数量和水资源总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由于一些水库和排水干渠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造成管理缺失,全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河水和自然降雨等水资源流向外省,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通辽市来说是非常大的浪费。

2.3 蚕食湿地,乱捕、乱猎、滥垦、滥牧现象严重

借湿地水面萎缩后在周边滥垦滥牧、开矿开发现象比较普遍,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由于习惯使然,湿地周边村屯群众甚至国家公职人员乱捕乱猎候鸟现象依然严重,多数国家一、二级保护候鸟因此而迁往别处栖息繁殖,严重影响了通辽市湿地资源的多样性保护,也使通辽市作为候鸟重要栖息地的现状受到严峻挑战。

2.4 监测体系不完善

缺乏对湿地常规和污染监测,特别是缺乏对开发利用后的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监测。

2.5 湿地保护资金缺乏,管理经费不足

由于湿地保护和管理资金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资金渠道无着落,各地湿地保护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队伍建设、湿地调查监测、科研、湿地保护宣教、执法、设施建设等方面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正常开展。滞留在保护区内的农户和牧户,没有资金将其迁出保护区,不利于湿地保护和管理。

2.6 湿地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综合协调机制

通辽市的8旗(县、市、区)都没有专职的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人员,无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粗放,日常工作疲于应付;湿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扯到林业、农业、水务、环保、国土资源等,多部门多头管理,具体开发利用湿地的开发商和承包者们开发利用的目的和目标不同,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湿地保护机构、开发利用机构与开发商承包者之间缺乏综合协调机制,没有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各行其是、各自为战;一些湿地处于根本无人问津、无人管理的无政府状态。

3 湿地保护和建设对策与措施

3.1 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

一是市、旗县市政府应该将湿地保护和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计划。

二是要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协调管理机制。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和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跨部门湿地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协调领导各部门积极配合湿地保护工作。

三是建立项目监督机构。由地方政府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及人大、政协联合建立项目监督机构,对项目资金使用、建设进度、措施落实、项目实施效果等进行监督。

四是做好现有重要湿地晋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晋级管理工作。

3.2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充实专业管理人员

应该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管理机构。市里可以考虑建立隶属于林业局的专业性强,职能全面的保护管理机构,专门司职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责任主体,着重加强制度执行和责任落实力度,兼顾湿地保护与利用。要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现有职工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应该聘用一批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充实到通辽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的队伍中,切实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3.3 探索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模式

在湿地保护过程中要跳出为了保护而保护的观念,灵活运用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置换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水草产业,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带动农牧民增收,形成湿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针对通辽市湿地现状,对于水域面积较小或没有水域的湿地,应尽量减少农牧业生产活动,加大现代畜牧业发展比例,实行舍饲禁牧制度,减少耕地面积,确保湿地环境能够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原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湿地,建议推广渔业养殖和水稻种植,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以确保湿地生态环境安全为原则,实现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3.4 搞好退化和消失湿地的恢复与重建

湿地恢复与重建,是指对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人工修复,再现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通辽市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湿地补水问题,首先对重要的湿地,通过建立水利工程,实施人工补水,扩大湿地水域面积,为此要重点做好引绰(绰尔河)济通工作,补充通辽市重要湿地如莫力庙水库、吐尔吉山水库等重要湿地水源,促进湿地恢复;其次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和蓄水工程建设力度,防止水资源外流,重点研究如何“留水”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水资源向外省流失的问题,留住水资源;最后要积极做好退耕还湿和退牧还湿工作,还原并重建昔日库塘湿地景观,逐步恢复和发挥湿地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复与重建科尔沁草原“鸟儿天堂”。

3.5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应该联合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构筑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用科学手段研究湿地资源和保护措施,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为做好湿地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要尽快建立湿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重点及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建立生态监控区,加强调查与监测。按照湿地功能区的划分,对湿地水质变化、地下水位动态、动植物群落、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土壤退化、有害生物危害情况等进行监测,及时评价湿地生态变化状况,通过监测网络的运行,掌握各类湿地变化动态、发展趋势,定期提供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严格湿地附近和周边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审查,坚决杜绝和制止影响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实施,对污水处理要坚持达标排放。

3.6 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

一是应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市、旗县级政府应尽快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将湿地保护资金列入两级财政预算,确保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湿地项目资金支持。

三是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湿地生态效益受益于全社会。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使湿地保护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所以,应尽快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湿地保护过程中来,积极捐赠资金。通过地方政府主导、争取国家投资、捐赠、基金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方式和渠道,加大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监测、救护、巡护、执法、防火等设备,使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3.7 加强湿地保护执法力度

林业公安、林政管理和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统一步调,协调一致,强化对滥垦滥牧、乱捕乱猎和破坏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执法和打击力度,特别是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和“自然保护区宣传月”等重要时段,在湿地所在村屯周边等重要地区组织保护野生动植物,尤其是保护候鸟的专项执法行动,坚决遏制滥捕滥猎候鸟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候鸟和湿地资源。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85-07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正在迅速而广泛的恶化,人类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速度已经超过认知的速度。人类对地球进行的大范围开发,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全球气候在变暖、土地的生产力在下降、水资源的短缺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在大范围改变(水生生态系统衰退、草原荒漠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环境质量在下降,伴随着这些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表现在:自然生产的食物越来越少、可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越来越少、许多相伴人类的动植物正濒临灭绝、灾难性的水旱灾害日益频繁、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河溪正变成奢侈品、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正在充斥和破坏着环境……,人类为对付这些问题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治理环境污染、恢复自然生态、控制旱涝灾害……),也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福祉是至关重要的,其蕴藏着的提高人类福祉的能力是巨大的且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生态系统服务[1]。

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贡献,保护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呼声愈来愈高,尤其是1997年Costanza等在Nature上发表的题为“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的文章[2]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国际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该文章的发表也引起了众多争论[3],但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急剧增加。

自1997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呈现指数水平上升,其中不乏简单套用Costanza(1997)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和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使国内一些学者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很多学者基于对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提出质疑的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如前所述,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贡献,在现阶段,扭转我国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否定态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进行重新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研究的兴起入手,结合对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争论,分析目前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些误区,并结合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我国当前和日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多元化建议,为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并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基础和补充。

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兴起和争论

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从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刚刚开始,而近10年来已经成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突出的特征就是的数量几乎呈指数上升[4]。Science,BioScience,Ecosystem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News,New York Times,Newsweek,US News,World Report等著名杂志都曾进行过讨论。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纷纷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3]。

杨光梅等: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局限性的思考及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反对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经济价值评估的代表人物Mark Sagoff指出:用渔船比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服务是渔船作为捕鱼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渔船对于捕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够根据鱼的价格来确定渔船的价格。即如果X对于Y的生产是重要的,并不能认为X的价格可由Y的价格得出,因为价格是由供需状况决定的[5]。

美国的两位生态学泰斗H.T.Odum和E.P.Odum也尖锐地指出用市场价格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将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到威胁。当土壤、森林和其他的环境产品丰富的时候,他们的贡献大,但是市场价值是低的。当环境产品稀少时,市场价值高[6]。也有些生态学家认为这是生态学向经济学的妥协,是生态学思想的倒退。

尽管将服务功能以经济价值的形式加以表现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3],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特定阶段,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人类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也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多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有用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误区

我国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工作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的兴起,我国的生态学者开始系统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的研究工作。分析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整体状况发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存在明显的单一化,过于局限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评估,而对于价值化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的探讨,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较差,致使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面临困境。

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内容单一,过于局限于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化评估

从1997年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进国内以后,我国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文章数量呈现指数水平上升(见图1)。但是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受到Costanza(1997)价值化评估的影响,研究内容单一,过于偏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评估的研究。

分析核心期刊(CSCD)中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见图1)发现:95%以上的文章是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核算,这很容易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使一些学者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必要性和有效性的争论,否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产生怀疑。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问题

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征仍然没有被完全认识。人们对于哪些特征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认识不足。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对人类行为后果的预测存在很大困难。对其进行分析时,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应选择哪些特征来进行评价,而这对于价值化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所以将其分成互不联系的组可能不现实[7,8]。更有学者提出:对服务价值的评估并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9]。更加增加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选择的主观性。

由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侧重[10]。由表1可以看出,同样是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研究者对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选择不同,除了固定CO2、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都包括外,其他服务的选择均有所不同。另外对于保持水土服务不同的研究也有所不同,如海南岛热带天然林主要考虑固土保肥和凋落物改良土壤的效益,重庆四面山森林主要计算保持土壤的功能。

由于不同的人对生态系统的产生服务功能的过程和机制的理解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无论是一般公民还是专家,当他的角色不同时,他可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所以到底应该参考哪些人的意见对评价结果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大量文献均指出每一种经济评估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不足[17],同时由于每一种生态系统服务通常可以有几种评估方法,使评估结果较大地依赖于不同方法的选择,从而使得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下降。

自然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认识能力而使得人类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往往滞后[18];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总价值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某些服务(如食物生产和原材料)具有实在的市场价值,但更多类型的服务却是无形的,因而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其价值进行主观确定[19];在许多概念和经验上存在固有的困难。因此,目前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公认的、完善的核算方法体系。不能囊括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公众的支付意愿受到认知能力的影响等,其测算值只能是粗略的,正如Costanza等所说,“考虑到涉及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永远也无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做出精确估价[2]。

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现实有效性问题

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20]。属于公共商品不通过市场经济机构即市场交换用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称为公共商品(Public Goods)。 公共商品的两大特点是:一是非涉它性,即一个人消费该商品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消费;二是非排它性,即没有理由排除一些人消费这些商品,如新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提供游憩、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和保护野生生物等。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商品。三是不属于市场行为,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交换,并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但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因为消费者都不愿意一个人支付公共商品的费用而让别人都来消费。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灯塔效应”和“免费搭车”。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提供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污染物质、净化大气等都属于公共商品,没有进入市场,因而生命支持系统服务不属于市场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价,计算所得的结果难以市场化,无人买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一般高于其现实交易价值10倍到几十倍以上,该数字在现实需求中的作用有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意义在于当人们对某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了解时,对其进行价值化评估将有助于人们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巨大价值,特别是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将会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阶段,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对具有已知重要性的生态系统计算出一个现实意义不大的“天文数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质疑。

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多元化的建议

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是由特定的时期和需要决定的,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手段。目前在国内普遍存在否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而否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从多种角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

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凸现,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支撑作用的研究存在迫切需求,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评估结果[21]的公布MA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它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它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项目理事会和评估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成果已经于2005年完成,并在全球8个城市同时,这份报告是全球有史以来有关生态环境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调查报告[22]。,使人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是生态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里程碑,其评估结果,使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成为现阶段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引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22]。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需求,结合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思考和对MA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需要重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经济、社会等的重要性认识提供一定参考,并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必要补充。

3.1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贡献的研究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状况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促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类福祉的变化。

3.1.1 人类的生存是如何依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或者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生存完全依靠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食物、洁净水、调控疾病、调节气候、精神满足和美学享受,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福祉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是受人类对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获取进行调节的。人类福祉既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也依赖于社会资本的供应及其质量状况、技术条件和人类制度。至于这些因素是如何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的,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仍存在争议,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类福祉的所有组成要素。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当某一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相对于需求来讲比较充裕时,一般情况下该服务的边际增长只能引起人类福祉的少量提高(或者甚至可能降低人类的福祉水平)。但是,当某一项服务相对稀缺时,其少数的减少就可能导致人类福祉的大幅度降低。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也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

3.1.2 生态系统服务对就业和经济活动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显然,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服务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具有最大的贡献。2000年食物生产的市场价值是9 81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产值的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生产在其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要远高于这一份额。除以上提到的食物生产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国家的经济活动也具有重要的贡献。它们包括木材、海洋渔业、消遣性的狩猎和捕鱼、可食用的森林产品、植物性药材和药用植物、最后,许多的其它工业产品和商品也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许多行业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直接的依赖性。例如,渔业资源的崩溃已经在工业化国家中对许多社区的人类福祉造成严重的损害。林业、农业、草业、渔业以及生态旅游行业的前景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状况直接相关。此外,就保险、银行以及卫生等行业而言,尽管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影响。

对于该问题的定性探讨和定量分析对于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补偿标准、主客体确定以及补偿资金多元化来源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绿色GDP核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1.3 贫困人群是如何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而生存的?

关于农村贫困人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这方面的测算工作很少,因而在国家统计和贫困评估当中这方面的因素往往被忽略,结果在减贫方面导致了没有考虑环境作用的不合理战略决策。例如,MA综合了17个国家的数据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于林区的农村社区来讲,22%的家庭收入来自于收获野生食物、薪材、草料、药用植物和木材,但是这些收入来源都不在国家统计的范畴之内。与富裕家庭相比,以上收入在贫穷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往往较高,而且当其它生计来源出现可预见或者不可预见的短缺时,以上收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发展中国家干旱地区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干旱区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41%,生活着20多亿人口,其中90%以上属于发展中国家。20世界90年代干旱生态系统中(包括农村和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快。尽管干旱区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但是他们的可更新水资源供应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于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传输电能和管道调水的成本高,同时因为人口密度低而基础设施投入有限等方面原因,干旱地区的人们面临着许多生活方面的挑战,而且他们往往拥有最低的福祉水平,包括最低的人均GDP和最高的婴儿死亡率。环境条件变化快与人们贫困水平相对较高,这两种情况相结合,使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应对生态系统变化方面非常脆弱。

在干旱地区,一些生态系统服务已经超过了可持续的水平,如土壤形成和水资源的供应,生态系统的压力却在增加。目前,干旱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供应量仅为最低需求量的2/3。世界上大约10-20%的旱地已经退化,这已对当地居民造成了直接的损害。此外,通过生物物理方面的影响(如沙尘暴、温室气体排放和区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和贫困加剧有时导致地区冲突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发生),旱地退化也对更多的人口造成了间接的损害。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公众政策和发展策略。

3.2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现状的研究

在过去的50年中,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食物、洁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需求,人类对生态系统改变的规模与速度皆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造成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丧失,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变化虽然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福祉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或所有人群都从这种变化中获得了收益。事实上,许多地区或人群是以上变化的受害者。而且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收益的所有成本直到目前才是逐渐显现,而且获取效益的成本日益上升。

3.2.1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在GDP核算中如何体现问题

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都是人类的资本资产。但是,在传统的国家统计中没有对资源的耗损或者可更新淘汰的退化进行度量。结果即使某个国家可能砍伐森林和耗竭渔业资源,而出现资本资产的丧失,但是在它的统计数据中却只反映为GDP的正增加。此外,对于使用者来讲,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免费获取,因而它们的退化也没有在通常的经济度量当中反映出来。对于那些较强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讲,如果把它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耗费的自然资产以经济损失的形式计算到国家总财富当中的话,那么这些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已经出现了关于绿色GDP核算研究,但是退化生态系统如何体现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3.2.2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非线性风险问题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是逐渐变化的。然而,有些变化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一旦超越了变化的阀值,生态系统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这些非线性变化有时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有时他们也可能是指变化幅度巨大,因而恢复难度较大、恢复成本昂贵,甚至不存在恢复的可能性。根据不完全的证据表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正在加大生态系统发生非线性变化(包括变化加速、突变以及潜在的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对人类福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对非线性变化的预测能力正在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生态系统存在的潜在的非线性变化,当前的科技常常只能对变化风险的上升进行预计,对于发生非线性变化的阀值还不能预测,亟需进行研究。

3.2.3 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与贫富分化关系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正在损害世界上许多最为贫困的人民,有时它已经成为了引起贫困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变化导致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分布格局,尤其是生态系统变化对穷人、妇女以及当地居民的影响,在管理决策当中还没有全部被考虑进去。生态系统变化通常导致一部分人从中获得收益,而其他另外一部分人则因此失去了对有关资源的使用权。失去了原有的生计来源,或者遭受变化的外部效应影响。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穷人,妇女和居住居民往往容易成为生态系统变化的受害者。在某些情况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已经成为导致贫困和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退化在自然、经济或者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跨越行政边界的限制。例如,某个国家的土地退化,以及随之而生的沙尘暴,或者火灾可能导致附近其它国家的空气质量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常常加剧贫困状况,致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引发地区冲突和移民。上述问题需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3.3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当前,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怎样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过去人类在减缓和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状况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人类对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的改善通常没有赶上生态系统压力的增加和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增长。

虽然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处于退化状况,但是如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采取那些对策的话,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程度将更加严重。例如,当前已经建立了100 000多个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保护区域和伐木场和狩猎区这些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而管理的区域),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1.7%。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保护区的分布非常有均衡,特别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区的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技术进步也有助于减缓因为单位面积上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上升而造成的生态系统压力的增长速度。例如,对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在过去的40年中,他们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了109%~208%。如果没有这些产量的增长的话,在此期间将会转变更多的栖息地用作农业生产。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原因和对策研究可以针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安排,包括腐败以及监管与责任系统弱;

(2)市场失灵和经济刺激不当;

(3)社会和行为因素,包括某些社会群体(例如穷人、妇女和原住居民群体)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缺失,而这些群体特别依存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状况,容易因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而受到损害;

(4)技术开发与推广可以提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生态系统变化的各种驱动力的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些方面的投资不足;

(5)缺乏既可提高资源收益又能保护资源的有关知识(包括对现有知识的利用水平较低),这些知识设计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政策、技术、行为和制度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未来的几十年,生态环境问题仍将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福祉、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合适的方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自然资本的变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衡量综合国力,有助于我们选择更好的提高综合国力的路径。

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表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自然资本变动,有助于我们进行比较、选择,可以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现行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中,并结合政府规章制度,制约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为生态系统服务划价,能够促使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丧失考虑进去,为自然环境和环境服务提供保护的依据。

但是对于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化评估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内容,目前同时需要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支撑作用、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和防止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人类的生存是如何依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的就业和经济活动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贫困人群是如何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而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在GDP核算中如何体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非线性风险问题、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与贫富分化关系问题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对策研究。通过上述领域的研究,更多地贴近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基础和补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aily, G.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253~260.

[3] 杨光梅,李文华,闵庆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国外学者观点[J].生态学报,2006,26(1):205~211.[ Yang Guangmei, Li Wenhua, Min Qingwen. Review of Foreign Opinions on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6(1):205~211]

[4] De Groot R S, Wilson M A, Boumans R M J.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393~408

[5] Mark Sagoff.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ference and Choice [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3(31):587~598

[6] Howard T. Odum, Eugene P. Odum.2000.The Energetic Basis for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J]. Ecosystems, 2000,3:21~23

[7] Gustafsson B.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4:259~274

[8] Costanza R ed.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9] 王伟,陆健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14~1316.[Wang Wei, Lu Jianjian.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10] 田永中,岳天祥. 生态系统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3,13(2):17~22.[ Tian Yongzhong, Yue Tianxiang. Discuss of Service Issues on Ecosystem Assessment.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 2003,13(2):17~22]

[11] 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Yu Xinxiao, Lu Shaowei, Jin Fang,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8)2096~2102]

[12] 康艳,刘康,李团胜等.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3):351~354.[ Kang Yan, Liu Kang, Li Tuansheng, et al.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in Shaanxi Province [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3):351~354]

[13] 李意德,陈步峰,周光益等.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生态公益林补偿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 2003,16(2):146~152.[ Li Yide, Chen Bufeng, Zhou Guangyi, et al. The Values for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Tropical Natural Forest in Hainan Island [J]. China Forest Research, 2003,16(2):146~152.]

[14] 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等.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2002,24(4):80~84. [Guan Wenbin, Wang Zili, Chen Jiancheng, et al.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Gongga Mountain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2,24(4):80~84. ]

[15] 饶良懿,朱金兆.重庆四面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初步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5~7.[ Yao Liangyi, Zhu Jinzhao. Evalu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Simian Mountain of Chongqing City [J] Journal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2003,17(5):5~7.]

[16] 李阳兵,王世杰,周德全.茂兰岩溶森林的生态服务研究[J].地 球 与 环 境2005,33(2):39~44.[ Li Yangbing, Wang Shijie, Zhou Dequan. Research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 Evaluation of Maolan Karst forest [J]. Earth and Environment,2005,33(2):39~44]

[17] Wilson M A, Howarth R. Discourse-bas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tablishing Fair Outcomes Through Group Deliber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1:431~443.

[18] Goulder L H.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Philosophical Bases and Empirical Methods [A]. Daily G.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19] Bengtsson J.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J]. Tree, 1997, 12 : 334~336

[20]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Ouyang Zhiyun, Wang Rusong, Zhao Jingzhu.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10(5):635~640.]

[21] 赵士洞,张永民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综合报告[M]. 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M].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2005.]

[22]赵士洞,张永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895~902. [Zhao Shidong, Zhang Yongmin.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the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6,21(9):895~902]

Reflection on the 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Studies in China 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YANG Guang-mei1,2 LI Wen-hua1 MIN Qing-wen1 ZHEN-Lin1 Mario Lucas3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d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3.Institute of Geography,

Aa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achen,52066,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