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微课程 农村党员干部 远程教育 质量保证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D262.3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数字科技与现代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逐步形成数字化网络教学体系。其中,教育与数字科技融合的经典之作莫过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诞生,其不仅行之有效的确保了校园教育的科学开展,对社会教育发展也拥有卓越的贡献。这在现代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拥有充分的体现,并形成了促进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关键。对此,为保证微课程应用能借助其短小精炼,概括性强等特点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效果,本文将以强调微课程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为基础,拟定科学的微课程应用方案,以此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质量提升。

1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微课程作为现代课程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到极致的科学教育手段,其短小精悍、精炼直观的特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掌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详细分析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精简直观促使党员干部知识点快速记忆

微课程的优势之一是其篇幅短、内容精索,概括性极强,这对于忙于政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而言是极为贴心的教育手段。借助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很多农村党员干部可更直观、更高效的了解需求的知识点,并借助微课程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来记住与内化相应的知识点。这对于年龄较大,记忆力与学习精力有限的农村党员干部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学习方法。

1.2时长较短有利党员干部闲暇时快速浏览

微课程其不仅能借助自身的短小精炼令农村党员干部更快的学习与记住相应的教育知识点,其内容短小,借助数字技术可随时随地浏览,用时较短等特点可为忙于实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并可利用闲暇之余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

1.3信息即时保证党员干部培训中思想构建

微课程在保证知识内容科学落实的基础上,其作为数字技术下的科学产物,在信息内容更新上也具备即时性的特点。无论是社会主义传统思想的理念解读,亦或是现代市政体系中“两学一做”的渗透,再或是先进技术、管理技巧及实施政策的解读,微课件都可随着时展的变化而获得更新。可以说,与时俱进的微课程可将更多的先进的思想引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之中,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培育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2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案

农村党员干部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可更好的掌握时代思想,更快速的学习现代化知识。对此,为确保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发挥作用,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

2.1思政思想的贯彻落实

思政教育是现代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传统的马哲思想、毛邓概论,还包括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两学一做”等众多党政重要思想,其科学贯彻入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在科学的党政思想引领下开展农村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科学发展。因此,微课程在其课程教育内容中应注重加强现代党政思想的融入,及时有效的更新现代思政理念与思政意识,确保包括“两学一做”等重要的现代党员思政理念融入微课程之中,普及到农村党员干部之中。利用微课程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融入现代党政思维才能真正的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政觉悟与党政素养。

2.2先进知识的深入浅出

除思政理念的有效落实外,融入先进知识入微课件之中也十分必要。对现代农村党员干部来说,仅仅有良好的思政思想并不足够,其还需要拥有对先进知识的敏感度与理解性,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先进科技的认知,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工作之中如何应用科技来保证农村建设。对此,微课程的应用本身便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是技术理解度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课件的短小及远程教育的随时性来加强先进技术的讲解,促使农村党员干部了解先进技术的操作价值,有助于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数字技术,基础农业建设时指导农民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农村建设向科学化、高效化转型。

综合而论,微课程无论是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能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质量,所以,充实思政思想与先进知识入微课程之中,并将其融汇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里,将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科学,知识技能丰富,行之有效的协助农村经济与文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甘乐平.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3):145-147.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台湾高校;教学资源;生活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78-02

在人民传统的意识中家庭生活的能力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都始终生活在家庭当中,“怎么过日子”是不用学的。然而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如何让家人吃得健康?”“妻子更年期时有什么心理变化?”这些都是生活科学要研究的课题。因此生活科学教育在我国台湾高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很多学校有专门的学系,例如:台湾空中大学设有生活科学系;台湾实践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设有民生学院等等。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大陆居民也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充满期待。于是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从2010年春季开始,先后从台湾空中大学引进了五门生活科学类课程,面向天津地区大学专科层次的开放教育学员开出,开启了大陆地区生活科学教育进大学的先河。课程一经开出便受到了学员的普遍欢迎,但在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教学案例适用性,如何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教学平台使其更加适应终身学的需要等问题。

一、天津电大开设生活科学类课程的实践

(一)天津电大开设生活科学类课程的缘起

早在2005年天津电大派团赴台湾空中大学学访期间,便发现空大生活科学系开设的课程旨在提高为学习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指导,且生科系课程受到空大学员的普遍欢迎,同时还与台湾诸多普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全日制大学在校生开设生活科学类选修课程。而当时大陆地区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陆地区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始陆续制作生活科学类栏目,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例如:江苏卫视2007年开播了情感类事件栏目《人间》,讲述和帮助委托人处理家庭情感事件;2008年3月开始悄然创下收视率新高的北京电视台《谁在说?》以及充斥荧屏的各类养生保健栏目等等。于是我们认为作为天津地区唯一一所面向成人学生的远程开放大学,我们有责任将生活科学教育引入大学课堂。于是,两校便达成交流合作意向,并于同年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经过两校的不断努力推动,2010年春季学期两校合作的首批课程《婚姻与家人关系》和《预防保健》面向天津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开设。随后,我们又相继开出了两校合作的《健康心理学》、《健康管理》和《食品营养与健康》三门课程,均受到学员的欢迎。

(二)生活科学类课程教学管理模式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管理

天津电大生活科学类课程积极引进台湾空大相关教学资源,采用天津电大教改试点项目“教学管考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和管理。学员注册取得学籍后即可进入电大在线平台,利用课程主页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进入论坛与教师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学员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到课程论坛提问,责任教师会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给出解答。这个平台还可为学生提供形成性考核测试,系统自动记录成绩,并统计师生教学情况。

2.课程资源与互动

电大在线的课程主页开设八个规定栏目:(1)课程说明:介绍课程的内容和特点;(2)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3)教师介绍:教师基本学习经历、教学经历、科研状况、联系方式;(4)实施方案: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公布教学(研)活动信息;(5)教学指导:针对每一章节重难点的文字指导文件;(6)多媒体资源:目前该栏目的音视频教学资源均由台湾空大制作;(7)作业讲评:针对五次形成性考核的讲评;(8)考试指南:考核说明、期末复习方法指导、历年试卷分析。

此外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还可开设选开栏目,如《婚姻与家人关系》课程主页就增开了“知识拓展”栏目,将大陆地区调整和规范婚姻与家人关系的相关法律放在这一栏目,便于学员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考核与测评

课程采取双及格模式对学员成绩进行评定。学员满足在线学习时间及次数的要求后方可在网上进行形成性考核,通过全部五次形成性考核后才可获得参加终结性考核的资格。课程考核成绩由过程性测试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各占综合成绩的50%。

(三)学员反馈及教学效果

生活科学类课程一经开出便在广大开放教育学员中引起积极反响,截至2011年秋季学期,累计选课人数达到了22 934人次。在2011年底的教学满意度调查中显示,多数学员认为选修生活科学类课程,对提高自身的家庭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帮其解决了很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员对生活科学类课程责任教师的满意率高达97.47%。教师们甚至在课程论坛里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预防保健》课程论坛中出现了“秋季如何预防小儿感冒?”“糖尿病老人的日常保健”等讨论主题;在《婚姻与家人关系》课程论坛中出现了“夹在妈妈和媳妇中间我该怎么办?”“双城夫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讨论主题。

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引发的思考

两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切实的问题,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提高引进资源课程教学质量,推动生活科学类课程进大学的深入思考。

(一)关于两岸的地域文化差异问题

台湾和天津一南一北,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甚至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目前适用的法律规范也不同。因此30.38%的学员在接受调查时建议课程文字教材增加适合大陆地区实际的案例,26.58%的学员建议文字教材增加适合大陆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此看来这种地域文化差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学习。于是,如何在充分发挥空大引进教学资源可读性强、贴近实际、更适合远程学习者等优势的同时,将地域文化差异对学员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有三。

首选方案是由两岸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出版新的教材。这里谈的新教材编写出版绝不是简单的空大版的教材翻版,也不是编一本适用于天津学员的教材。而是要通过研究寻找两岸学科的共通性,研究编写出版在中华文明语境下适合两岸学员的主教材,同时辅以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辅阅读材料。通过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推动两岸生活科学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文化融合。

其次,我们还可以在现有空大版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大陆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对其中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的部分进行整合修改,正式出版空大教材的天津版。这个方案比起首选方案来工作量要小很多,出版的速度也会快很多。但从研究的学术价值讲比这更倾向于首选的方案。

最后,我们还可以暂时以最快的速度为大陆学员编写适合大陆地域文化的辅助教材读本。例如:《两岸学术名词对照表》《婚姻法学概论》《卫生法学概论》等等。但这样的工作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

(二)关于如何改进我们的课程平台,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在对我们已有的学习支持服务表示满意的同时,也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课程平台的功能,在给出学习进度建议的同时,能通过短信等方式对学员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提醒;更多的学员还希望在课程平台上能找到按照学习进度的教学录像资料。

(三)积极探索适合远程教育环境的实践教学途径

生活是现实的,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实践。因此生活科学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学习、网上讨论、测评考试上。我们应该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远程教育环境的实践教学途径。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师生准分离性、学生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性等特点,我们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面向学员集中开设面授形式的实训课似乎不大现实。但我们可以借鉴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小组模式,在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员中组织志愿者队伍,利用“五一”“十一”小长假和双休日,组织学员进社区开展生活科学宣传和指导等丰富多彩的实训活动。

(四)积极建立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尽快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生活科学教育在大陆远程教育界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台湾高校课程资源的引进开拓了学员的视野,同时也为我们尽快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出了要求。

在两年来的引进资源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以课程教学为单位、以市校责任教师为核心、以各分校面授导学教师为主体、以台湾空大主讲教师和天津是知名专家为指导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引进资源课程建设的深入推动,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课程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等方式和渠道将现有的教学团队尽快提升为一支具有较高生活科学相关学科学术水平、生活科学学科科研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远程教育教学能力的,既能服务远程教育教学一线,又能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陈松柏.两岸远程教育合作方案之探讨——以台湾空中大学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术交流合作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09,(12).

[2]张伟远,杨婷婷,黄慈.单一模式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的比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1).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3篇

本课题属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校内研究项目,2007年12月向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申请立项,2008年3月获得由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正式立项。本课题对阿勒泰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究。面授辅导仍然是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各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不强、到课率较低、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有些学生不主动利用教学媒体、网上资源或者利用有限等问题。为了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完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评价机制,我们在做了前期理论学习和在阿勒泰地区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一些见解,以期能对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的教学做一些探索。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深化改革的需要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这种教学形式应置于何种位置,教师、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怎样,以及面授辅导教学的效果如何等情况,目前处在一种不完整的认识状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它不仅有别于传统教育,也有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它强调并依赖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绩的取得并不惟一地因教育资源的丰富而自动实现,最终学生知识的取得、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完善往往依赖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动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平时教学环节是否带来实际效果,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能力,是否能主动掌握而不是滞留于传统课堂的惯性。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如何构建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就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面授辅导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手段、学习网上教育资源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安排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一定量辅导的教学活动。面授辅导教学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辅导中的师生互动性,突出辅导内容的针对性,是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必要补充。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生源广泛,基础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他们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仍然较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不够,这些都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设计带来了许多困难,也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带来许多问题。从这一层面上看,如何构建一种既突出远程教育特色,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又切合远程教育学生实际,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成为必需。而这中间,既能讲授重难点、开展面对面交流,又能进行一定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面授辅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如何适应现状的需要

在现实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往往只强调面授辅导课的“量”,而忽视“质”的提高,致使大部分面授辅导课起不到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画龙点睛”、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助一臂之力的作用,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一是面面俱到式。具体表现为面授辅导教师持着“知识无巨细,惟恐讲不全”的观点,面授辅导无重点,对该讲的疑难问题解释不清,学生听课乏味;二是一讲到底式。具体表现为面授辅导课上一讲到底,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三是脱离实际式。具体表现为辅导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变通性,没有新意。另外,在组织形式上一般只单纯地采用集中面授讲解,教师怕麻烦,就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代价,拒绝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其他教学形式。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中的以上不良现象,不仅需要面授辅导教师认清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明确电大发展目标、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学习观念,而且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质量主体机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应该侧重学习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供助学服务等教学活动,其中辅导教师还要通过适当的媒体组合,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面授辅导应是学习者与媒体或教材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也是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实现互动学习、展现学生鲜活个性的必要教学组织形式。

(三)提高电大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从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直接服务于本地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电大的主要任务。这其中不仅需要电大通过不断建设网络资源来满足大家的广泛需要,而且适当安排既能弥补网络学习缺陷,又能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面授辅导也将是客观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查找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边进行实践探索,边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12—2008.5)在2007年12月申报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就已经酝酿进行现代远程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情况的研究。12月份课题组成员在认真研读有关远程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并进行分工,最后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8.6———2008.12)课题组成员在设计出了问卷调查的初稿,并对阿勒泰电大开放教育部分教师、学生就面授辅导教学情况进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之后,课题组成员又经过讨论研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二次修改并定稿。通过随机抽样,在阿勒泰电大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随后又进行了个别访谈,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了面授辅导教学新模式,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索。

3、成果形成阶段(2009.1———2009.12)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学习中外远程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积极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面授辅导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写成了论文、调查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观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面授导学环节,重点是将面授导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面授导学的质量。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面授导学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及效果要开展专题研究,根据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面授导学形式,推进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对面授导学提出指导性意见。面授导学的设计与组织,应突出导学和助学的作用,重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要注重多种媒体在面授教学中的合理而有效的应用,将面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网上教学、实践教学、形成性考核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网上教学中探索远程面授导学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面授导学的组织和管理,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水平的任课教师,并通过听课、检查、查阅面授记录、学生调查等方式,保证面授导学环节的落实和效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是在学生接受各种媒体资源刺激产生反应后,通过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刺激和更准确的反应,它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必要辅导,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现由部分到整体的渐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是帮助学生组织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动机的激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要充分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教学支持和服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又要及时通过网络、电话和面授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在辅导过程中营造良好气氛,注重师生互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开展,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再学习,“导”为“学”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科实际安排适当的面授辅导非常必要。同时,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必须是开放的、互动的,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多种媒体助学为手段,否则就会陷入一般面授辅导的行列而抹杀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质。

四、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一)开展调查分析,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现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现状如何,这是课题组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因此,课题组利用大量时间设计问卷,并对阿勒泰地区范围内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下面一些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认为,本次参与调查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专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居住在距离学校10公里以内的城镇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是居住在20公里以上的农村,县级电大的学生比校本部的学生多。在学习上,大部分学生是本着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来参加学习的,不反对参加面授辅导,但更愿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等多媒体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可以经常参加面授辅导,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保证按时来上课,只要有时间,大家还是希望能参加辅导课,辅导课最好安排两周一次。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面授辅导对自己有帮助,对辅导课的效果还是很满意的。

2.学生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看法根据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辅导教师对上课内容还是精心准备了的,内容丰富,安排合理,比较注重学生的反映。辅导教师不仅面授辅导答疑,还能运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对上课效果比较满意。

3.学生对面授辅导课程的看法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对于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而像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可以相应减少一些课时。教师在辅导时多增加师生的互动,遵照教学大纲,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提供周到细致的教学支持服务。总之,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感觉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如:(1)学生普遍对面授辅导表示欢迎,但一些学生上课时间不能保证;(2)面授辅导教学形式较单一,缺少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3)辅导没有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师生互动的辅导氛围没有真正形成,也没有真正体现面授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有地位;(4)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没有能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5)一些辅导教师辅导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把握不太准;(6)学校对面授辅导教学情况缺少有效评价机制等。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备课过程的开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仅是对“学”的革命,同时也是对“教”的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辅导教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的性质要求教师备课准备的过程必须要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史类专业,很多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电大网上教学资源。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掌握所授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学习网上辅导的内容,同时对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的公开辅导课的内容也要有所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而且在面授辅导时也能够做到有所结合,有所取舍。其次,备课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进程。比如说,如果是专升本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中有多少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样,在面授辅导教学中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同时,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课程一学期中安排2-4次面授,这样就要求辅导教师在面授课之前就要建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在面授辅导教学时能够按部就班实施。再次,备课时还要多和上级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由于面授辅导课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学生会提出许多在日常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作出权威的解释,就要及时和上级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请他们作出相应的解释。

2.辅导形式要多样合理的辅导形式才能使辅导过程最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学灵活性、开放性较大,对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的利用更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可以体现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根据我们的实践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效面授辅导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学形式有所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讨论式:课前出示讨论题目,学生自学自学基础上分组讨论全班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2)辩论式:确定辩题,自学教材分组讨论、准备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3)集中式:课前确定自学范围学生质疑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解释、小结。这几种面授辅导课形式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学形式而言,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也能较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文学课的面授辅导。但同时,这几种面授辅导课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充分准备,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对面授辅导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3.辅导内容要精炼面授辅导课应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终结性考核相联系。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平时靠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要抓住每一章节的学科重点,进行系统讲解,对一般的知识只作适当的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但电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困难是我们的学生年龄偏大,工学矛盾突出。“解惑’,对任何一种层次的电大的教学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电大的成人学生尤其显得重要,这是由他们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决定的。学科重点和考试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师讲课不一定都要详细展开,有些易懂的内容只要稍加提示,学生自己会去掌握,所以电大教师上面授辅导课还应考虑什么是难点,如何讲透难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的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因此,面授辅导课应尽可能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终结性考核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进一步感受到面授辅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积极参与,提高实效。

4.情感交流要加强作为地区级电大的课程面授辅导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学生可以直接的实时的交流。电大的学生多为成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因素经常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所以,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利用一些网络手段,如建立一个本课程的QQ群,开展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效果。

(三)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管理,科学的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程

1.采取措施加强对面授辅导过程的检测,强化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是电大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电大教学管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容易将自主式学习软化为放任的自由式学习。为了能使学员在电大教学整体过程中不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集中面授辅导课必须要加强随机检测,以强化形成性考核。面授辅导必须加强辅导过程中的检测,使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切实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保“考”。面授辅导课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很好的场合和机会,学生参加面授辅导课的情况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较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优劣。同时,将参加面授辅导课的情况列入形成性考核范围也使学生更加重视,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来参加面授辅导,并能为上好面授辅导课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提高互动效果。此举增强了面授辅导教师在学生形成性考核中的作用,无疑也赋予了辅导教师更大的责任和教学自,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形成个性化的教与学。

2.根据课程特点,科学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程根据本次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加大对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课时数。有50%的学生认为应该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课,有45%左右的学生认为应该两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课。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电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面授辅导一般安排一学期两次面授辅导时间,开学一次,期末一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和重视学生上网学习,对面授辅导教学有所忽略和轻视,倡导多数学生有效的利用网络学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专题和文学理论类的课程,应当适当增加面授辅导课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科学的安排面授辅导课程,适当增加课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网上学习,而且对电大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大有裨益。

3.面授辅导与课程实践环节结合,拓展面授辅导课的空间课程实践环节是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课程都设有课程实践环节。我们认为可以在有些课程中将面授辅导与课程实践环节结合,拓展面授辅导课的空间。从调查研究和现实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远程开放教育中不能少了面授辅导,反而要重新审视其作用和地位。但需要强调的是,它的重要性不应该体现在面授辅导课的“量”上,而应该在“质”上下功夫,这个“质”的关键就在转变面授辅导教师的观念。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加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部分汉语言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实践与探索成果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情况,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以期获得理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面授辅导教学实践(1)在实施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按地域或学习层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和知识功底较厚的学生为组长;每个学习小组均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做好活动记录;要求每个学生要制订出本学期的个人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学习进度。(2)面授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答疑和讨论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和分层教学。按照一体化设计方案,上好面授辅导课。面授辅导课应尽可能紧密联系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面授辅导课中,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效率。(3)正考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为学生提供历届考题,要求学生自我测试,辅导教师进行讲评,并公布标准答案。这为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做好考前集中辅导及考前冲刺,为迎接期末考试做好了充分准备。(4)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面授辅导教学评价机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也就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评定。对教师分别从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的挂网时间、面授辅导课学生到课率、网上期中测试挂网时间、期中试卷的批改情况、成绩分析和考试总结、布置及批改形成性考核册的情况、考前辅导学生到课率、组织学习小组学习情况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助服务是否及时到位等方面着手考评。对于学生则是参加几次面授辅导课,网上期中测试完成情况、成绩如何,形成性考核册完成情况,发贴、上网、电话问询次数及参与小组活动次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活动参与率,学习质量、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和学习个性的发挥等方面着手考评。根据实践情况,课题组得出结论:要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师队伍,必须打造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必须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现代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面授辅导教学评价体系。

2.探索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面授辅导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和必然要求,因此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路:一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发生;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本着此思路,探索并尝试建立“导学为主,助学结合,多向互动”的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即以良好的网路环境为支撑,导学、助学相结合,以多向互动为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摆正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有效开展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育人环境。(1)导学。导学环节的设计思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入手,以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导学包括一体化导学和章节导学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多向互动为手段开展导学。如兴趣导学、系统导学、章节导学。对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教学时,先兴趣导学,再系统导学,最后章节导学。(2)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面授辅导的助学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基础上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助学服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具体表现如下:A.集中面授辅导。集中面授辅导是对重点难点讲解,包括课程设计、大纲辅导、重难点讲解,作业辅导等,对以上重点难点的讲解按照“要求-方法-运用”这样的顺序组织安排,使之脉络清晰。B.个别化自主学习辅导。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分离,但师生关系依然存在。集中面授辅导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但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各异,所以,由教师进行“助学”既要注意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个体差异,体现个性化助学服务。C.指导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学习基础、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D.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助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在线和离线两种。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助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也能学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3.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出发,针对本科阶段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选择多种授课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业余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层次不一,主要在于学生生源广泛;其次,学生的自身硬件条件不一,主要表现为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一;最后,本专业学生主要是在职工作人员,工学矛盾突出等等。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在面授辅导时选择不同的授课方法。(1)理论教学方面,要因材施教。面授辅导一般不铺陈课程的内容,而是侧重于学习指导。具体讲,就是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解疑答难。就教材而言,有的章节可以细讲,有点章节可以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自学。(2)归纳比较,找出差异,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将教学内容中相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方法、原理等归纳起来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同中之异,分类归纳,以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实质。(3)合作教学法。所谓合作教学法,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容易错或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来供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否则就要耗费较多时间,影响辅导课的顺利开展。(4)突出学习方法的讲解即导学法。其一,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归纳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二,让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其三,加强自学,加强实践练习。加强实践对于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学概论课程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来悟透。

五、远程驾驭模式下面授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精心做好辅导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辅导教师应精心做好辅导教学设计,其主要含课程导学面授设计、具体章节面授辅导教学设计、期末复习面授设计,也即课前要认真研定“教”与“学”活动的一体化设计方案。根据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组织、引导,如课程介绍、教学进度安排、作业处理、小组活动设计安排等。同时,辅导教师要尽可能结合课程教学,介绍、示范如分析法、综合法等基本学习方法的应用,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能真正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辅导教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不喜欢某些课程;第二,认为有些课程枯燥难学。要解决学生的这两个思想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考。因此,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4篇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思路

1.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背景。受地区差异影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陕北、陕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应用型专门人才匮乏;陕西还有许多军工、航空、电子等国营大型企业分布于边远山区,往往留不住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尽管陕西是个教育大省,但是在陕南、陕北这些边远地区、“三线”企业和广大基层单位、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仍然是分不去、留不住。这些地方急需的人才,特别是广大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大培养。电大也正是以“为基层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地位。陕西电大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后,抓住工商管理专业及课程应用型、操作性强的特点,以21世纪学科基本规范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敏锐捕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结合西部发展的客观需求,为提高西部边远地区生产服务能力,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发挥我校作为陕西省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主力的优势,确立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的目标:发挥开放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陕西电大在借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指导思想下,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指路、自学为主、助学支持、督学保证、测学反馈、多元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和改进,提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面向西部经济发展,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具有特色专业方向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形成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系统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教学工作。

二、成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管理能力课程群针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层次不同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应用能力体现。

2.加大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完成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1)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解决经济管理教学中无实验室,实地实习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全面贯通经济管理知识的问题,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将以往教学、辅导、考试诸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实现在计算机的引导下交互学习、实践并完成考核测试。目前的实验室能容纳50人同时上课,《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软件是通过模拟迪宝乐有限公司这一加工装配型企业的运作,使学生在参与营销、技术、采购、设备、生产、品质、仓库、财务、人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之间是怎样相互协调关系。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并能整合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工具与方法。经过三年的应用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部分构成。

A课程实践。工商管理类课程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加大课堂实践学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涉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多数都安排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与其支撑理论的联系上,训练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推广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应用型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讲述一些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知识,督促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英语技能考试、人力资源、通用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

B专业实践。开放教育的毕业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商专业教师非常重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管理,论文指导初期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撰写专业论文,如何登录期刊网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论文题目,方便学生准确把握本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指导中期充分利用分校论文指导软件系统、QQ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定稿后帮助学生或指导学生按照论文写作规范及要求排版打印、填写毕业论文评审表;最后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答辩完成专业实践环节。

C工作实践。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区县,学习集中在学校、家庭和工作单位三个点上,并且以成人在职业余学生为主。学生普遍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差异较大,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交流会,以学生为主,介绍学生工作单位,选择合适的企业为案例展开讨论,针对企业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改革办法,既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竞争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搞好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设施服务、信息服务、资源服务、自学(修)服务、教(导、助)学服务等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1)充分利用学校“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有赖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大的投入。为此,陕西电大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和互联网站,少数分校建成了校园网或局域网,本科试点单位基本上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视听阅览室,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建成了VBI数据广播接收系统,陕西省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遵循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印刷、音像和计算机网页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与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BBS网上讨论等多种辅导手段综合应用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并按照这一基本框架,充分利用“天网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选择、确立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基本教学模式。从总体上看,根据我省地域分布特点,我们认为在关中经济发达地区及各地区中心城市,应确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地市以下的县乡、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应确立以卫星电视、音像媒体为主,计算机及网络为辅的教与学模式。

(2)提供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工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主编、参编了管理类很多的教材,如《现代经济学主要学派》、《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股份制经济概论》等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们还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CAI课件、IP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如《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基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每一学期教师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更新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网络课程面授和网上教学辅导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简便、易掌握的学习资源。

(3)采取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是尝试网上直播实时授课,通过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系统,授课老师在学校授课室上课,校外教学点的学生在听课室听课;二是VOD视频点播,教师上课的实况制成VOD课件,存放在VOD服务器上,校外教学点可在网上点播或下载到教学点的VOD服务器上,播放录像上课;三是Web方式,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网站,浏览访问Web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网上讨论和辅导答疑。四是提供光碟,制作网络课程光碟、VCD录像光碟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辅助手段;五是开展网上答辩,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金虎软件系统,教师在办公室就可以给基层分校的学生进行网上课程教学答疑和毕业论文答辩,提高了答辩效率、降低了答辩成本。

三、创新点

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这些理念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地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育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新生事物,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一样,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本教材,而是要时刻关注其前沿动态,广泛搜集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计划学时有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内容新、范围广的知识。如《财政学》每章后的时政材料和国家最新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效果的材料提供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指导学生体验数字证书的认证、电子邮件的加密、文档的数字签名等。

2.教学过程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方面,开放教育与网络紧密相连,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这就要求其教学必须突出个性化和交互性。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管理工作实际展开分析、研究和讨论,穿插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个性化和交互性才得以实现。

3.注重实践操作训练。在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证券投资分析》课堂上,老师通过实时股票软件,把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对大盘和股票的看法与操作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大量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些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股票买卖模拟实战,老师对每个人所推荐股票进行点评和后市预测,并在下一次面授课程中进行检阅,总结得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实战氛围的熏陶和锻炼。

4.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业多为联系实际的计算、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开展解难释疑的讨论活动,完成课后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财政学》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核与客观分析研究试题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考核方式由闭卷考核为开卷考核,《电子商务》课程在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网上操作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增加案例考试和实践分析、论证试题的考核比例等。

四、应用情况和效果

1.校内应用情况和效果

(1)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经过三年的运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98%的学员在做过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实验和考核后都反映说很好,清楚明白了现代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对实际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考试改革后的通过率比课程考试改革前有所提高且比率合理,符合课程教学实际。如《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分析》和《电子商务》等分别为78%、83%、75%、50%、80%,说明我们的课程考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3)《财政学》时政小论文写作、《证券投资分析》实盘买卖点分析,这一类试题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学期中间必须认真利用课程的各种教学媒体资源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注意查阅大量相关实证、实盘资料,从历年评阅试卷情况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材料丰富、结论措施有许多创新思想与观念,证券买卖实盘操作的研判能力增强。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都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应用情况和效果

(1)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为了尽快推广,工商教研室专门组织全省工商类教师实验软件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基层教师如何使用软件,基层电大反映良好。

(2)工商管理教师开发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学》、《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件和CAI课件分别被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奖、中央电大三等奖、省教育厅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3)《财政学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获中央电大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奖,《市场营销》、《财政学》两门课程分别获得中央电大第一届、第三届教学创新奖。

(4)相关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如李西凤教授主持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规模效益与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承担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软件工程;MOOC;应用型本科;教师;信息素养;教学再设计;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74-07

MOOC(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当前远程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兴在线学习模式,是新形势下教育理念融合信息技术的产物。MOOC具有开放性、大规模学习人群参与、高品质微视频、完整的课程组织结构、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等本质特征[1]。自2012年美国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典型MOOC平台兴起,我国一些知名大学也纷纷加入MOOC行列(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加盟Courser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edX),同时国内也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爱课程”“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果壳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通识课平台”等[2][3]一系列中文MOOC平台,充分显示出MOOC强大的发展潜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地方性高校也积极尝试自主开发MOOC平台,或对校内原有的传统网络教学或学习系统进行改进,增添“集社交网络与教育教学为一体”的MOOC功能,以适应建设开放课程的需要。以美国巴布森调查研究集团(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为主的调查机构于2013年度联合公布的调查报告《改变课程:美国在线教育的十年跟踪》中指出,在线学习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4]。同样,MOOC优质课程在国内同样拥有庞大的学习者群体,国内的本科高校中只有6.7%的学生不进行网上学习,而大多数学生会通过电脑和移动终端进行网络学习[5][6]。关于MOOC的研究也已成为当前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一、MOOC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

伴随着“名课+名师+教学新理念”与信息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的深入融合,目前有关MOOC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表1从研究主题、代表文献及关键字三个方面就近三年MOOC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

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体来说,当前关于MOOC的研究成果还是以理论探讨或基于经验研究居多,缺少从实践层面上对MOOC的聚焦与关注,更缺乏就某一特定领域及其群体的特点做相应实证研究来深化对该领域的了解 。尽管也有学者以问卷调查(或基于学习个案分析)方式,从MOOC学习者的角度对其学习动机、认知特点、资源使用偏好、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取得“MOOC平台需要系统化、规范化地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进行科学引导,学习者需要树立起基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动机并真正掌握开放环境下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者对MOOC课程的认同感,MOOC平台还需整合更多的交互功能”等研究成果[43]。但是,从另外一个关注角度,即从MOOC课程组织者――教师的角度,在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内开展MOOC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收获分析等实证方面的研究则较少。

基于此,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特定研究背景,选取作者所在城市的5所省属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以实证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从事该课程MOOC教学的现状,分析MOOC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

在所选的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含2所民办性质高校),采用随机抽样,对在2014-2015年度内使用MOOC组织《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活动的14位计算机及软件类专业一线主讲教师(不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辅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随机访谈。被调查者年龄分布为28~56岁,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均在硕士及以上,其中,具有初级职称者1位、中级职称8位、高级职称5位。

(一)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目标

在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特征、教学动机、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困难、教学收获5个方面对当前正采取MOOC教学方式的该课程主讲教师进行调研,并制定问卷调查的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2.问卷调查设计

由目标体系设计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软件工程》MOOC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问卷表中包含22道题目,其中,14道单选题,9道不定项选择题。在内部小范围试用基础上,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Cronbachα系数检测,α值约为0.75,符合良好效度和信度要求。

(二)访谈提纲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MOOC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有:教师采用MOOC教学的原因、组织《软件工程》课程MOOC教学方式的流程、课程单元设计以及学习讨论主题、MOOC教学与开展项目实践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比较、教学时间安排、MOOC资源利用状况、教学答疑安排、学习单元中小测验的设计、如何看待教学反馈及其实施情况、MOOC教学困难及其对个人的帮助等。

(三)研究实施

问卷调查与访谈均采用匿名方式,14位教师均认真填写了电子问卷并通过网络接受访谈,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回收有效问卷14份,保证实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基于数据统计的结果

(一)教师对MOOC相关知识的预研(了解、储备)情况

14名教师在2013-2015年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对MOOC的概念、发展现状有所了解,其中,有13人在此期间参加了至少2次以上省内外举办的有关MOOC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学研讨会,阅读过相关文献资料。然而,在开展《软件工程》MOOC教学之前已从事过其它MOOC课程建设实际工作的教师只有3人,并且都是中级职称。其中,2人在此之前从事过所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公共课程的MOOC教学活动,并亲自制作课程视频资源;另1人主要是在暑期深入国内某教育企业进行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参与某中文MOOC平台的后台维护工作。其余11位教师对MOOC教学活动的知识储备还只是局限在阅读文献资料、聆听讲座、接受培训、参与研讨等理论层面,缺乏实际MOOC课程的动手开发经验,更没有亲自通过专业软件设计或制作过《软件工程》MOOC教学短视频。针对前期开展《软件工程》MOOC教学准备情况,也仅有4人事先把要求学生学习的MOOC课程自己观看了一遍。

(二)MOOC教学的动机

使用MOOC教学的动机,14位教师主要持三种观点:有3人认为,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知识内容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厌学情绪,而尝试采取新型MOOC教学方式期待是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由此来推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9人则是因为个人近三年承担(参与)了省级或国家级关于MOOC课程建设方面的纵向课题,探索该课程MOOC教学方式与本人在研的课题有关,在持这种MOOC教学动机的9位教师中,高级职称者却占到了3位;还有2人是由于参与了某软件企业有关MOOC平台设计的横向研发课题,需要借助MOOC平台组织《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活动来验证该平台的关键技术实现及其应用情况等,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组织MOOC教学活动

1.教学行为

14位教师均对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基本信息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且事先做过MOOC教学难易度的评估。与该课程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相比较,认为采用MOOC教学的难度会加大的有9人,认为难易度大体持平的有2人,认为难易度会降低的有3人。关于MOOC教学的时间安排,一个课程教学周期被安排在2个月及其以下的有3人,2~4个月的有10人,4个月及以上的只有1人。在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上,4人采取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登陆指定的MOOC平台按照进度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课程测验合格即算修完课程,教师不定期登陆MOOC平台查看学生学习结果予以验证;9人采取要求学生登陆MOOC平台,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交流发帖等形式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召集学生在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等地安排课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以项目实践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大作业、任务等,并以此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还有1人把MOOC教学活动作为对正常《软件工程》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要求学生课外学习MOOC课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程考核仍以教师布置的为准。关于MOOC教学合作情况,只有3人表示在自己的MOOC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进行过合作教学。

2.资源利用

14位教师中,8人选取的是国内应用较为成熟的中文MOOC平台,如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并将知名高校现成的课程教学短视频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5人选用的是新增了MOOC功能的校内网络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的“升级版”作为MOOC平台,其中1人亲自录制、制作并上传课程教学短视频,其余4人均利用网络上现成的视频进行上传;还有1人选用的则是所在高校委托第三方教育软件类企业为其“量身制作”的MOOC平台,同时提供相关教学视频。由于14位教师都是计算机或软件类专业出身,均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软件操作能力。但是在采用MOOC教学方式完成《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任务所花费的时间、耗费精力等却不相同。平均一周花费10小时以上在MOOC平台上回答或解释学生在线/离线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学习讨论活动的有1人,5~10小时的有4人,其余9人均在5小时以下。

3.教学设计

关于开展MOOC教学期间教师进行学习单元(主题)设计活动情况,其中,有8人使用MOOC平台上的现成的《软件工程》课程学习单元,有6人则自主设计课程学习单元。但是在这6人中,有4人大体按照市面上《软件工程》教材固定的章节标题顺序来设计学习单元,有2人是按照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结合软件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来设计学习单元。亲自录制与制作精短MOOC课程视频的教师只有1人,其余13人均采取“拿来主义”,利用已有MOOC平台上的课程教学视频,或从网络上、一些课程教材所附课程光盘中获取现成的学习视频加以时间上的剪辑处理,制作成MOOC教学视频,或直接委托第三方付费完成制作。教师所的讨论主题,有5人选取的讨论主题直接摘自课本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有5人从一些国内知名学习辅导网站或百度贴吧里选取一些热门话题或精华帖,稍作改动后作为讨论主题,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自己精心设计讨论主题的有4人。14位教师中有6人进行了MOOC课程的作业与测验设计等,其余8人利用已有MOOC平台上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附带的作业与测验题目作为对学生的测评。有4人把学生在MOOC平台上完成的测验情况作为学生最终的课程测评成绩,有8人把学生于MOOC平台上完成作业与测验的情况作为类似于占一定考核比率的平时成绩,或者作为设置命题考试难易度的参考,实际上还是要以自己布置的理论或实践形式的考试作为最终考核依据。

4.教学互动

课程学习期间共学习相关讨论主题的数量超过20个的有3人,讨论主题的数量在10~20个的有9人,小于10个的有2人。所有教师在MOOC平台上均选择课程论坛作为主要的交流互动工具。除了课程论坛之外,还使用虚拟教室的有2人、使用QQ的有3人、使用自己的博客或微博撰写与转载课程学习相关博文的仅有1人。

5.教学反馈

在MOOC教学期间,有4位教师会定期根据MOOC平台后台统计出的学生学习行为相关数据,如某学习讨论贴的回复次数、哪一个时段学习者人数最多,教学短视频中的哪一段观看者最多等进行学情分析,并依此采取相应教学改进措施。有8人认为,学生课外会存在一定幅度的“从众”现象,MOOC平台统计出的数据尽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是作为教学改进措施的参考更为适合。有2人认为,相对普通本科层次的学生,高职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平台上统计出的数据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状况。

(四)MOOC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调查反馈,14位教师均表示在MOOC教学中遇到了至少某一方面甚至多方面的困难。13人认为利用Premiere等视频制作类软件熟练地制作与编辑精短MOOC教学短视频存在困难。有7人认为,因受实际环境制约,教师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需不间断地对各种丰富教学资源进行“再组织”活动会存在困难。有5人认为,在对MOOC平台的具体操作上会遇到问题,主要表现在平台的易用性方面。有9人认为,由于还要承担其他课程教学或科研等任务,无法每天抽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登陆MOOC平台利用论坛或人际交流工具组织或参与学生互动讨论、在线/离线答疑等。有8人认为,学生在MOOC平台上的学习情况或取得的课程测评成绩未必是真实的,会存在“他人代劳”情况,因此在有效针对教学改进措施方面存在困惑。

(五)MOOC教学收获

个人教学水平方面。有5人认为,采取MOOC教学方式使个人教学水平会有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教学设计层面。有8人认为,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特点与实际环境制约,MOOC教学更适合作为对该课程普遍采用的案例驱动教学、项目实践教学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MOOC教学方式本身对提高个人实际教学水平极其有限。有1人认为,该课程采用MOOC教学方式或许能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对真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大。

教育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方面。有14人都认为,MOOC教学方式会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关于MOOC某一领域的内容,从而更方便地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个人信息素养方面。认为仅在个人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所提高的有1人,认为仅在专业技能、应用技术、资源再组织等实践能力方面会有所提高的有8人,认为两方面都会提高的有5人。

四、研究结论

(一)教师对运用MOOC教学手段的适应性缺乏调研,采用MOOC教学的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对MOOC及其如何应用于《软件工程》这一具体课程的教学环节未做充分的适应性调研,对MOOC的内涵、运作流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只是局限于理论层面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无实际MOOC经验。半数以上的教师选择开设MOOC课程的动机,不是真正的去探索更佳的教学效果,而是为了方便开展相关的科教研课题,或纯粹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或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以增加本人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当然也不排除有教师会存在将采用MOOC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成果与今后个人职业发展、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因素挂钩的思想。

(二)MOOC适合作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通过反馈数据,多数教师认为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更新快、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学生如何把主流开发技术运用到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中才是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MOOC教学,MOOC也无法取代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而开设的一些工科实践类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实习实训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企业项目为依托,在实习实训场所“模拟实战环境”下的项目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MOOC不适合作为《软件工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形成翻转课堂,但是适合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有效补充,为学生课外提供学习支持,并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资源再设计能力普遍不强

MOOC学习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使得MOOC课程的设计和发展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44]。反馈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主讲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亲自设计出一段5分钟以内、能够指向某个目标、解决某个问题,或具体讲述软件工程一个特定学习主题的“微课程”教学视频,更不用说在视频中穿插设计反馈性测验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了。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接受信息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机会有限,导致其教学设计能力普遍不强,更不可能具备自如的使用混合式、颠倒式等教学模式而所需的教学资源再设计能力。二是在传统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一般作为项目组织者,其主要精力放在资源提供环节,充当的是资源提供者角色。而MOOC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反馈,在线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且充分开放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的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再组织、再设计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即教师需要充当资源组织者角色。由最初“原始资源提供”到“资源筛选”,再经“资源设计优化”,最后到“资源重新组织”这一系列角色的转变使得许多来自地方性普通高校、教学设计能力有限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备课期间投入资源再设计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只能选择网上已有的MOOC资源。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急需提高

MOOC时代,身为数字移民的教师自身比学生更加需要提高信息素养,在深度分析及加工数据、审视及理解他人想法、获取多维观点等方面超越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智者[45]。从反馈数据来看,多数教师学习主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只能使用单一的课程论坛组织学习讨论活动。不能做到周期性地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学情分析,来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学习目标与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及时利用多种网络化社会化学习工具或人际交流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少数教师对MOOC平台的动手操作不熟悉,不能将获取的信息及时归纳、整理并融入教学中。

(五)MOOC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作用不明显

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MOOC过程产生了师生分离现象,缺乏实践教学中的小组协作形式的教学互动行为,使得教与学活动变成了纯粹而僵硬的人机交互过程。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没有现场感知的冲击力[46]。教师也不能在固定的场所,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把言传身教与个人魅力及时而显现地传递给学生,通过现场得到的反馈反过来推动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对于一些以掌握体系概念或规律为主,要求训练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与突出团队协作意识的工科实践类课程,MOOC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MOOC教学理念

学生是开放学习的主力军,今后会成为MOOC课程的终身学习者、兴趣爱好者,对在线学习有着潜在的长远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MOOC教学理念,彰显出“以学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学反思意识,积极培养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传统课堂和MOOC互相融合。

(二)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作为数字移民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掌握学习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等知识,以培养高度的信息素养[47]。一方面,教师急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包括提高自身对信息内容的获取、分析、制作、筛选、传播、检索、评价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建立起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组织与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系统的使用、主流MOOC视频制作类软件的操作、相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线课程学习与分析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支持与服务。

(三)提高教师教学再设计能力

基于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的主要特点,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情况,精选合适的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再设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多数高校教师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与设计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单元),只重视现成的结论却忽视了不同的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缺乏针对学习对象的差异而开展教学再设计的意识。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再设计能力。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展开再设计与再优化活动,帮助学生设定适合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

(四)积极探索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交互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大学期间开设的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居多,为今后培养出更多的服务于地方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做准备。MOOC尽管具有随时随地提供免费开放优质资源的优势,但是却缺乏在实践层面上培养出完备的及系统化专业人才的功能,工科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并不适合采取MOOC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当前MOOC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传统课堂,积极探索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交互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就本文而言,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特征,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更好地探索与实施该课程“MOOC实现基础知识”的线上学习和“项目驱动+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多元评价”的线下学习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贺斌.洞察MOOC之“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41-43.

[2]程翥,李贵林,刘海涛.中国高等教育MOOC平台现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16-18.

[3]黄明,梁旭,谷晓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65-82.

[4]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5]贾寿迪,杨洋.MOOC模式带给我国开放课程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6-10.

[6]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 评析[J].黑龙江教育,2013(2):39-41.

[7]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8]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18.

[9]吴名星.慕课(MOOC)在软件开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57-59.

[10]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 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30-32.

[11]周莉涛,刘越,彭立宏,等.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A1期):118-119.

[12]刘继斌.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7-9.

[13]魏传光,洪志雄.超越与局限:MOOC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4):10-14.

[14]李华,龚艺,纪娟,等.面向 MOOC 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15]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5.

[16]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17]王秀婷.基于edX的MOOC互动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程璐楠,韩锡斌,程建钢.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2):58-62.

[19]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MOOCs 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4(1):45-49.

[20]殷丙山,李玉. 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9-34.

[21]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9-92.

[22]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97-99.

[23]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吴永和.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3-7.

[24]赵荣,马亮,张玉龙.MOOC的理性思考:兴起、发展与未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11-13.

[25]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6):5-9.

[26]约翰・巴格利,陈丽,年智英.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1):9-11.

[27]贾莹,王洪斌.MOOC潮流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与应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4.

[28]姜蔺.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54-56.

[29]杨振涛,李玉顺,卿竹君,等.我国学习者对MOOC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16-18.

[30]唐孙茹.MOOC学习者学习现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1]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8.

[32]陈向东,曹安琪.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9-13.

[33]祝智庭,刘名卓. 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2.

[34]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 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5.

[3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9-11.

[36]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3.

[37]董成国.MOOC: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新途径[J].技术与教育,2014(2):44-46.

[38]张艳婷,杨洋.中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4):154-156.

[39]王聪聪,MOOC运动及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4(4):54-57.

[40]张艳婷,付志义,刘青华,等.高校图书馆的MOOC服务探索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MOOC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77-79.

[41]崔蕾,蒋琪.企业MOOC:企业培训未来之大势所趋―国网网络大学陕西公司课件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0):56-57.

[42]李新娥.MOOC时代的企业员工培训:机遇和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3):12-14.

[43]刘杨,黄振中,张羽,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3.

[44]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9-140.

[45]阮滢.当“数字移民”遇到“原住民”[J].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0):3-4.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第6篇

初任教师 素养缺陷 师范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修养。理论上说,经过4年的大学师范教育,初任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那些经过4年师范大学教育,又通过教育部门考核的初任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具有结构性缺陷,分析这些缺陷,主要根源还在于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凸显其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的主要缺陷

(一)初任教师的实践能力缺失

有研究认为,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职中教育。职前教育的目的是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学科基础。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观点来看,他们希望新任职的教师能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不需要学校再进行长时间的培训。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的初任教师在教师实践维度上缺少如下能力:

1.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与教学设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师范教育课程开设中,除了课程与教育专业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设计外,其他学科类专业师范生只是通过学科教学法学习了粗浅的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并且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科教学法甚至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课程都是按照理论课的要求开设和讲授的。学生应用理论的实践能力没有内化,在任职后面对真实的问题情景,往往表现为无能为力或毫无章法,难以作出令自己和别人满意的教学设计。

2.课堂管理能力

有效教师的研究表明,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遗憾的是,师范教育课程中的课堂管理课要么是理论课,要么不开设。任职后,初任教师要单独面对班级,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传授,又要对班级中众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进行调节,需要对偶发事件进行处理,一时间不知所措,难以顾及。

3.教学研究能力

目前的师范教育却没有强调师范生也是研究者。通常,教育专业学生为了入职后教研的需要还开设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而其他专业的师范生则根本没有此类课程。面对学校频繁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新任教师往往没有多少思想准备,更别说有效地参与了,他们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没有发言权,甚至成为别人批评的靶子,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4.教师合作能力

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学生独立个性的张扬,还有教师职业的独角戏特点,新任教师在面对学校教师合作的变革中,往往选择逃避,致使他们成为教师发展的边缘人。检视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孤立的教师文化对师范生的影响。

5.课程开发能力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逐步落实,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求旺盛。由于原先课程管理政策的制约,教师的课程能力从意识到行动都很缺失。很多学校都寄希望于新任教师能在此领域能大显身手,但遗憾的是,新毕业的学生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初任教师在大学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没有接触过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表明师范类课程的设置与中小学的需要不能有效接轨。

6.教育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院校的最大批评就是培养学科型的教师太多,培养出一专多能并把知识融化成责任、人格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太少。”批判的声音已经过去将近十年,然而,师范院校的情况却基本没有改观,相反却更加严重。专业知识的陈旧乏味,校园文化的功利庸俗、评价手段的单一、评价内容的片面等都使得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丰富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应有的舒展。

(二)初任教师的理论素养缺失

初任教师实践能力缺失是外显的,也是备受人们垢病的。但是,初任教师理论素养方面的缺失却较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初任教师理论素养存在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的根源。

1.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先天不足

我国师范类教育分散在各个学科或者学院进行,基于人事、工作量以及管理的需要,各学科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老三样上,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狭窄,教学方式僵化呆板,领导教师没有足够重视等原因导致的学生即使对这些“老三样”的学习态度也不够重视和学习兴趣低下,更别说对其他相关的或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自觉学习,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科教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存在先天不足。

2.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初任教师理论空泛破碎

与学科专业学生相对,师范教育中教育系学生则专业知识不足,出现了没有专业背景的尴尬,致使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依着。另外,由于师范教育中学科专业划分的细化,理论条块分割的现象存在,再加上缺乏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切实体悟和有效反思,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还存在支离破碎的情况,缺乏有效整合。

二、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缺陷的学校归因分析

导致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缺陷的原因很多,从外部因素来看,有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师职业有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关,也与学校变革的速度加快而导致的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不能有效适应目前中小学校的实际诉求有关,更与我国目前还较封闭保守的教师教育体制有关。

但是,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力应来自于组织本身,解读师范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在合格或者说令人满意的初任教师培养方面不能胜的原因,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落实

尽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宣称自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但由于教师教育模式的变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原因,很多师范院校基于增强竞争力和为学生就业考虑的目的,极力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不仅减少本来就不能再少的教育类课程,用学术的标准评价师生,而且在学生评价和教师任用上也“淡化了”师范性。评价学生好坏成功的尺度不是专业思想的牢固、专业技能的养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对青年教师的选择也是唯学历是举,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开放性有余,规范性不足;专业性很强,基本功不够;知识性不错,示范性不够”。其实,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整个教师教育,都应该是从各个方面强化教师职责和能力的教育,如教师意识、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技能及教师的培养培训内容、方法、手段等。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师范院校重学科课程而忽视教师专业课程,忽视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翻开师范院校所使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或到课堂里听一下这类课程,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者、教材的使用者基本上都将这些课程按照这些学科的逻辑结构或学科结构来编写、使用,考虑的是学科的科学性,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是在教师培养或培训中使用的,应在应用性或者实用性上努力。师范大学的教育系一窝蜂地改名为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科学研究院即是增强教育学诸学科科学性努力的典型表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一些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在实践中一显身手也就天经地义、不足为怪了。

(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僵化

除了课程设置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等课程,几乎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主要讲授的是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没有实践,缺少案例,缺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可能会使师范生们体会到教育学、心理学原来是这样的空洞和无力,没有什么用处。

三、突出师范性,坚持教育教学改革

时代的发展对师范院校作出选择和要求,师范院校必需改革以使其能最佳地与时展的要求相匹配。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1.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能确实培养、提高学生毕业以后从教的能力。使得学这些课程与不学这些课程的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表现有明显不同,使得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工作效能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能结合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练习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在理论学习中加深对实践的关切。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并将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形成他们主动探究的态度,促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需要理论的智慧,更需要实践的智慧;既是创造才能尽情发挥的舞台,更是实际才能不断展现的广场;教育不仅需要点子和创意,更需要实行和实现的能力,能够把思索的东西变成现实,而不至于在现实中眼高手低,甚至被认为“百无一用”。因此,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求遵循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提高师范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对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演讲、写作、电脑技术等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他们的专业情意。

(二)模块化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1.教育基础理论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育的本质和人们对教育的整体思考,培养学生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法律和政策层面看教育的能力,获得整体的教育认识。因此,应考虑开设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政策法规、中外教育改革、中外教育史等专题课程。

2.教学方法与技能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驾御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法选择、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应考虑开设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及其组织、校本课程及其开发、教材开发与教材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的测量与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技术应用等专题课程。

3.青少年辅导与管理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让师范生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管理。可考虑开设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班主任工作、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与帮助、课堂行为矫正等专题课程。

4.实践与专业发展模块

目的在于通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养成教育技能,提升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发展。应考虑设置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校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等专题课程,增加教育实习、见习时间,增强对教育实习、见习的指导。

(三)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达到课程的设计目标,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配,这里,除了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外,我们重点提出如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广泛收集中小学实践中成功的理论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教研案例、法治案例、行政案例、教育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剖析案例发生的背景、解决的策略和理论依据,使学生能在情境中内化理论学习,并获得理论应用的具体环境,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参与式、研究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模拟课堂模式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让师范生自己收集资料,讲述一些故事性强的基础课程如教育史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等会增加学生的体验。通过自己的讲述、教师的点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会获得站讲台的体验,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3.合作研究教学模式

教师采用各种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研究小组(最好是异质性人员组成,分担式的小组领导),引导学生依据教学目标,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小组合作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后得出研究结论,并将研究结论用课件的形式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此进行讨论和评价,最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和讲解。

4.考试和考评模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课下练习,或学院提供必要的练习场所,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和考评。

5.协作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教师培养的缺陷,教师教育的教师普遍缺少中小学实践的经历,有些还没有学科背景,只长于理论教学。为了弥补不足,可以采用聘用中小学实践教师与学院理论教师协作教学,既可以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也能提高教学的效能。

6.研究性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实习,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科研的氛围,激励学生捕捉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行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观察日志。在实习中每天写观察日志,日志不限内容,不拘形式。但要有感而发,在描述细节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研究的问题。(2)相互听课基础上的说课评课。在教师指导下,在实习中把说课变成教学反思的实验室,把评课变成高效的学术沙龙。(3)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4)实习结束后,组织论文答辩,并对优秀论文评奖。

研究性见习是指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中期或末期把学生安排在自己学校的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或其他中小学校里通过观察、访谈、讨论等方式,发现并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找到研究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出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范生关注教育、反思教育与研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7.认知学徒模式

认知学徒制是由柯林斯、布朗和纽曼(Collins,Brown,and Newman,1989)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而提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学徒制方法的新教育范型,主要特点是“显现专家实践的策略与技能,表现专家实践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情景中观察、参与、实践、创造或发现专家策略”。

整个情景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涵化的的学习过程。因此,如果能在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的时候采用认知学徒制,让中小学资深优良的能称得上专家的教师传承其知识技能、实践智慧、内隐知识,使得见习师范生能够在学习专家教师的专业风范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四、结语

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大的方面讲,需要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和大学的密切合作,需要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的有利保障,需要教育行政的强力支持。从小的方面讲,需要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动态,自觉主动地改革教学,有为中小学实践服务的意识自觉。本文的主题在于考察初任教师的素养缺陷,从而分析师范教育存在的固有疾患,并从课程与教学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夏斐.师范院校呼唤“教学大师”[N].光明日报,199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