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人们思想道德存在客观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为构建走向大众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强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2.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将高中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人才保证。在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选择的途径关注不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以中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积极探索适合于中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中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的影响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接受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过程,使中学生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
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例分析
张明是某中学高三学生。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校实验提高班,并任班级临时负责人。由于对网络形成依赖后,对现实对学业很迷茫,产生了厌学心理,已不能正常的进行学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出发,引导其自身行为的反思,并辅之以感恩教育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家人以及老师带来的消极后果。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出发,从经济上控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工作;让他当学生干部激发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失时机地赞扬他的每一次进步。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自然会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恋。
一、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我市经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新突破,尤其在教育创强“强校舍、强师资、强管理,强质量”的新形势下,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我校作为市重点中学,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诚信缺失等现象愈演愈烈,给正在形成“三观”的高中生造成严重困惑。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之欲出。
(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然而,在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的开发;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形式上,较简单粗暴,未能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
(三)高中生自身特点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代高中生思想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思辨与表达能力。但多亲情淡薄,缺乏集体协作和奉献精神,且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结合高中生身心理特点,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对社会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二、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郭秉文指出:“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迅速掀起宣传学习热潮。
1.树立典型化宣传对象。
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在官方网站设置宣传核心价值观浮窗,在报刊的重要版面持续刊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点宣传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如: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以美德储蓄卡助推“日行一善事”“周树一榜样”、举行专题讲座、编写书籍《我的价值观———百篇小故事》等。
2.建立常规化宣传阵地。
运用社会媒介宣传,协调各部门利用各类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宾馆饭店、个体门面、商场、小区,运用电子屏、楼宇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介,围绕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宣传,将这种宣传模式常态化、长效化。如在市区中心广场、道路桥梁两侧,随处可见醒目的“24个字”。
3.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
在学校开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栏、展示窗等,张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在墙壁张贴标语,在文化长廊塑造主题雕像。通过广覆盖、高频率、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中生领会其基本内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夫之倡导身教重于言传。指出:“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是其对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
1.以言语行动感化学生心灵。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修正作用。教师言行是教师内在素养的体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浓郁的爱国情结,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以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行为。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担负教书育人,传播文明的重任,其中“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我校教师素有“拼命三郎”之称,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巾帼文明岗”。
3.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圆梦。
学校举行做“四有教师”师德师风活动,组织开展“讲自己的故事,说身边的故事”教师演讲比赛,向学生讲述青春故事、分享人生感悟,传递奋斗成就梦想的正能量。教师如果能在教育中展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产生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三)构建特色主题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开展特色主题课程教育活动。
1.关注社会热点,内化中国梦教育。
丁尼生说:“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学校通过中国梦主题课程强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国旗下讲话、以“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礼、“中国梦我的梦”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画摄影作文大赛,依托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平台,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还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组织教师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运用典型事例,制作网络微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追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2.搭建实践平台,助推公民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学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主题课程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由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活动,利用节假日到交通岗和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还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管理制度,倡导“我校园,我管理”理念。每周以班为单位值周,成立自律队,开展课间楼层值日,防止踩踏事故。校运会从主持到裁判均由学生组织,培养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学校拟推行“代村长、代居委主任、代厂长”参与社会管理改革,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将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探索“家庭学校村(居)委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3.强化养成教育,培养道德情操。
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学校通过养成教育主题课程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第一,爱国从爱校、爱老师、爱家人开始,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如“热爱祖国、尊师爱校”的系列班会、手抄报、演讲和征文比赛;第二,敬业从培养责任心和做事态度开始,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专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学生认真搞好每一处卫生,专心听每一节课;第三,诚信从不说谎、不欺诈、不作弊开始,通过观看优秀电影电视,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故事会、宣誓仪式、辩论会等,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第四,友善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开展观看纪录片、“感动学校十大学生人物”、“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培养友善品质,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德育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是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融入各个环节,长期坚持下去。
(四)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突出强调了生活实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
1.在服务和奉献中学会感恩。
学校组织学生义务献血、慰问敬老院、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同时,在家庭参与“孝父母、知感恩”道德实践、在社会参与“爱家园、懂礼仪”道德实践,引导高中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在道德和传统中寻找“善根”。
我市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一批批感人的道德楷模。如身患残疾的陈超新老师独守深山36年,被评为“中国好人”;雷锋式的好校长刘海被评为“茂名好人”,他们都是高中生身边最熟悉的道德模范和榜样。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找寻善的力量,要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春节、中秋、国庆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如:鼓励高中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家乡的风俗习惯,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激发其爱国爱家的情怀。
3.在科技和艺术中培育情操。
一方面,我校以科技活动为契机,配备专门实验室、器材和指导老师,开展“智识奇用”科技大赛,评选“科技之班”。同时派代表参加全国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总决赛,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赢得价值50万元的“探索奖”,并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该奖的获得,在全市掀起科技创新热潮。另一方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学校依托生活主题活动开展以乐促智、以技促能系列活动,把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三、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思想
有些学校重形式轻内容,满足于完成任务。如在德育教育中只留下文字和图片,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不得而知。另外,由于经济不平衡,不少城市缺乏像样的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天文台等场所,使科技教育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流于形式,从中得到的价值观教育就大打折扣。
(二)媒体舆论导向存在偏差
当今社会,媒体担任重要的宣传角色。然而,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噱头,对新闻时事过当的报道不断地激发医患矛盾、城乡矛盾、贫富矛盾等。就如不久前“学生为老师撑伞”一事也拿出来炒作,影响师生关系,未能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家校、社区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Y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实践模式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对高中学生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因而,高中学校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现阶段,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且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有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教育,以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一、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使得学生友善价值观意识较为淡薄。虽然许多学生认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值得弘扬和继承,但多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有效落实。尤其对于90后高中生而言,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于溺爱,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逐渐降低。因此,学校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很有必要。
二、影响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因素
现阶段,多数学生的友善价值观意识较弱,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究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过强,弱化了集体意识。许多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该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增加了难度。其次,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对高中生思想观念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进而为学校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最后,贯彻和落实新教育思想理念经常流于形式,对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对学生友善教育较少落到实处。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对策
1.增强学校领导对友善价值观的重视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要更好地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必须增强领导及教师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和重视,深入开展教育工作。首先,有关部门鼓励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思想。其次,通过微信、腾讯QQ等网络社交工具建立群组,要求领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友善的互动,加强学校管理。最后,鼓励全体教师人员利用网络查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资料,并进行科研探究。
2.利用新媒体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
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师对学生加强友善价值观宣传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班主任要更好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使学生了解友善价值观产生的背景。因而,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关于友善价值观的资料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传授,为深入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充分利用好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在主题班会上引人德育微课,学生亲自拍摄、制作、观看宣传友善待人的微课,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友善价值观的熏陶。最后,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积极渗透友善价值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该文章表达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情感,因而可深入挖掘,渗透友善价值观。
3.利用新媒体深化友善价值观的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深入友善价值观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利用LED显示屏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友善思想观。其次,学校在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内容为背景,设置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主界面,推进友善教育,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有效教材,友善是该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中学校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新媒体为高中学校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而且能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文章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的行为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着力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文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黄梅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研究 儒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引领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宽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5-24.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中国化研究,2013.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4]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问题;创新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而且各种价值观相互冲撞,这就迫切要求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为学生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所以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生考试的必然科目,也是养成高中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才能够对学生带来素质上的益处,否则这门课仅仅成为一种教学和考试的目的,是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能够在创新中发展,并针对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建立高中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的成长只能说是处于半成熟状态,在各个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状态,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够透彻,在思想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作为目的和动力要素,它既决定着接受的目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着接受过程的效率。尤其在个体思想咨询中,这种需求的作用更为明显,往往点上的思想健康教育有更明确的需求对应。其接受动力决定着高职生接受的积极性、选择性和层次性。这里的观念体系不仅仅指以主体世界观为核心的内在导向系统,还包括以社会价值导向为核心的外在导向系统。这两个层次的观念体系引发着高职生的需要和接受动机,规定着接受活动的态度和立场,影响着高中生对信息接受的择取,推动或抑制高中生认识的发展并吸纳和改造着思想健康教育信息,以此直接来影响和决定高职生对思想健康教育目标的接受及其运行方向。
当前的高中学习中还存在着部分学生思想发展和认识上的水平不够,或是发展的不协调性,与教育的真正原则背道而驰了,所以要能够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师队伍还不完善,在此基础上要培养一批好的教师很重要。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进一步的从中领悟出对学生有效地方案和方法来,否则教育只是一句空话,而在跟多的时候,除了良好的专业技能以外,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决定着政治思想教师能不能很好的教授这门功课,真正给予学生心灵的启发和素质的培养。
二、创新模式探讨
在高中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的基础条件下,要创新教育模式,就要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德育渗透
一、英Z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德育价值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以英语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学生情感、态度或价值观,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现。程晓堂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由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等要素组成。他还强调: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情感和意志品格等精神特质,也是德育的基本范畴,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必然举措。
二、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语言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多借助于现在发行的英语教材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教材的内容承载文化、传递思想。其中有大量的德育内容,涉及保护环境、珍爱动物、个人关系、世界与环境、学校生活等各方面,如理想教育、安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行为礼仪教育、团结友爱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以及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等。英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性化的关注等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学量相关篇章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个性,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他们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素质,拓宽视野,增强爱国情怀,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学习,积极调试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包括学习态度、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方法和策略等维度表征。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圆桌会议、调查访谈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同伴互助,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德育目的才会得到充分实现。
3.文化品格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所了解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持续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从而实现德育的最优化。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作营造英语德育环境的平台。我校公众号设有TED演讲、每日谚语、歌曲欣赏等栏目。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追求梦想做自己》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我的女儿马拉拉》更能教会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谚语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Never too old to learn. Never give up.其次,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歌曲比赛、英语角和戏剧社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产生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参加戏剧社的学生更是通过在研读剧本、扮演角色和分享体会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者,可以倡导学生参加阅读深耕计划和写作工作坊活动,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创作大量的文学经典。如,指导学生利用两周时间,阅读《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与学生共同探讨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再指导学生以If I have only one hundred day to live...为题创作文章,让他们提炼自身对于生命价值的观点,有利于他们文化品格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英语教师要将学生科学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也要适时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自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英语教学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善于把握契机,适度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其次,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半开放性命题作文――以约120个词进行议论,内容包括:
(1)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为什么?
(2)你今后应当如何做?
另外,还可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据此书写不同观点的作文。如,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关于很多人在广场上打羽毛球是否会留下隐患的问卷,要求学生就调查情况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包括调查的结果、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可根据话题引导学生树立公德心,不做因一时之欢而危害广场其他使用者的事情。
高中英语课堂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应该把高中英语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寓德育于高中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使学生智育与德育同时发展。但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心理需求和喜好等,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2]黄义娟.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着力点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5(5).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任教授您好,您能否谈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呢?
任友群: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修订是在2003版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技术变革、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情况下开始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其二,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变革加快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生态环境,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就是针对新技术环境下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高国家数字化竞争力,促进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三,满足全体高中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新学科,其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本世纪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就有人质疑新世纪未必能快速进入信息时代,没有必要专门以一门课程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学习,然而事实证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当时开设这门课是必要而及时的;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也有专家质疑,伴随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天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既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那么为什么还要专门以课程的方式开展呢?针对这种质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数字土著”到“数字公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后天的教化和n程学习。“数字土著”一代尽管在日常生活和应用中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缺少了针对性的教育,在数字化环境中也会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弱、沉溺网络游戏、不负责任地网络信息等问题,而且单靠“土著”那种原生态式的自发摸索,也难以让全体学生完成适应信息时代所必备的计算思维的养成。因此,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就是按照数字土著一代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需要,引导全体高中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与十年前相比,当前学生成长环境、学生个人需求以及国家对学生的发展期望都发生了变化。您能否介绍一下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是怎样的?
任友群: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调研和国际比较。课程标准组成员对我国24个地区、84所学校(抽样学校71所,参与学校13所)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完成《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实验稿)实施现状调研报告》(信息技术部分),梳理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高中与初中内容重复率高,缺少合理衔接”“必修模块的内容范围广、要求浅、课时过少”等问题。比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最新信息技术教育标准,借鉴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成果,概述出当前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计算思维教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安全与道德”等焦点内容。
第二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大概念的界定。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人与技术”“人、技术与问题解决”“人、技术与社会”等层面分析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界定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按照高中生认知特征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梳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按照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和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大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核心内涵,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概念体系。
第三阶段,是课程结构设计和标准成文。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建立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选修Ⅰ课程是根据学生升学需要、个性化发展需要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选修Ⅱ课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进行选学。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完成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实施建议。
第四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测试与课程标准完善。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实施要求,组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测试命题与测试”团队。设计完成6套三个等级的测试问卷,在广东、浙江、安徽、陕西、四川等地的实验学校,通过“纸笔测试”和“网络测试”的方式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其中,我们也通过座谈会和调研问卷的方式征求了高校专家、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的意见,针对测试结果和调研反馈进一步完善学科核心素养和内容标准,确保课程标准“好用、管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征和突破点是什么?
任友群:本次信息技术课程修订继承前期课程标准合理内核,针对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体系、项目学习方式、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一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界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建立核心素养分级体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突破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用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的建设。
二是,通过多元课程模块加强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从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升学需要、个人兴趣发展等方面出发,设计有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课程内容在保证每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同时,使得课程模块逻辑关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三是,渗透项目学习设计,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应用特征。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强、应用广的技术工具,如何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怎样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首先在内容标准陈述上,强调学习的实践条件和实践内容。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要通过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避免信息技术知识的机械接受。
四是,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建立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设计有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水平,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对每级的学习结果进行了详细描述,等级梯度按学习内容、认知程度逐级加深。同时,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对高校选拔人才的等级性测试进行了探索,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相适应的模块与内容,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必修部分是普通高中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那么它是如何体现“基础性”的呢?
任友群:在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设计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确保共同基础的学习。
第一,依据高中生在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精选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有用性。例如,在必修模块1中设计有“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R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发展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第二,按照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与实践,融入适合时展需要的信息技术。例如,在必修模块2中设计有“通过分析物联网应用实例,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联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既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技术专家”,而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去理解信息社会,能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去分析信息现象,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担负起信息社会应负的责任,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把握课程“综合性”的呢?
任友群:在修订过程中,也有专家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过于学科化、对课程综合性重视不够的质疑。事实上,课程标准修订组始终认为“综合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突出要点,按照课程综合发展特征,课程标准在跨学科、学习经验和活动形式等方面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把“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渗透其中。
首先,通过跨学科整合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例如,必修模块1中的教学提示指出“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表达思想、建构知识”。
其次,通过结合社会生活的内容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每一则内容标准中,都强调“在一定的情境和任务中学习”。此外,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通过项目活动的方式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把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工具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都强调了跨学科之间的学习,要求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综合活动和实践应用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为学知识技能而学知识技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要素,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呢?
任友群:为发展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课程标准在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方面都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要素,是要求每一位高中生能“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有效运用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提高学习质量”。
其次,在内容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要求。例如,必修模块2中要求“通过分析常见的信息系统,理解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借助软件工具与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学习要求。
再次,课程标准中专门设计有与创新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在选修模块1中设计有“三维设计与创意”“移动应用设计”“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创新课程。此外,教学建议中还突出强调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倡导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那么如何避免高中课程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呢?
任友群:确实如您所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还是依据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显然,这个“纲要”已很难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避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脱节,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专门设计了“预备级”的素养达标要求,为指导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做好准备。的确,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会受到“学段衔接”的影响,这里我们也呼吁要尽快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实现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建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什么建议呢?
任友群:首先,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继承了前期课程标准的实施成果,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经验,按照时展的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例如,针对创新人才的社会需要,课程内容设计了“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移动应用设计”等学科综合性模块。新技能、新模块的融入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力。
其次,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也会影响到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已较难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引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尽快调整教育技术学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好地服务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