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第1篇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700)

摘要:服饰,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审美倾向、美学思想,同时沟通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信息,服饰的变迁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日益丰富,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从保暖、驱寒更多的转向为:审美,自由,修养。[1]而教师,更是直观的展现出社会对服饰的影响。通过对国内教师服饰的研究,为现代小学语文老师的穿着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内;小学语文教师;服饰

“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就说明服饰的重要性。教师的服饰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态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展乃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专家学者进行相应的调查,从小学开始,就有学生关注并背后议论教师的服饰,而初中生中,议论和关注教师服饰的多大59%,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会关注教师的服饰,在高中,这个比例则会上升到86%。恰当的服饰能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积极的诱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渊博,而且与教师服饰所衬托而出的教师的外在影响呈明显的相关。

一、古代教师服饰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的悠久,或许在两个原始人传授打猎采摘之事,那种与生俱来的必然要求成就了教师这一沉重的职业,它身兼传承生活知识,递接人类历史。教孔子授生存技能多职。那时的服饰或许仅仅是保暖的功能,但是这个保暖的功能,也是教师所教授的!

(一)儒家服饰。秉殷之辂,服周之冕,从大周纷争以南迁后至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以此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儒家的:尊师重道,和谐的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而教师的服饰犹为直观。儒者,为师也,师者,君子也,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即必须要按照礼法的准则来规定穿戴。即不僭上,又不逼下,意为中庸。以此为系列,形成了一系列儒家学者服饰的规范,也就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师者服饰的典范。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服饰变迁

1.第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在汉初,一方面,经过秦汉征战,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朝廷倡导道家“无为而治”,恢复民力。而君子服饰亦受其影响,讲究:寡素,能够尽力的与民中庸。

2.第二次大规模的服饰变迁是在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华和复苏,经济生产力和 科学技术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所以君子之饰也开始缤纷起来,颜色和款式都有了更新,种类也多起来了。

3.第三次大规模的变革是在清初时期,随着清军入关,满清为了防止汉人王朝复辟,大肆破坏汉族传统文化相关产物,儒家的君子之服也深受其害,转入低下。

(三)民国时期的教师服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教师服饰也逐渐变的多样化开来,不再局限于受儒家的形象,变得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符合实用性和现代审美观,也对学生的启蒙和学习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现代教师服饰现状

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较为重视素质教育,追求内在的内涵成长,而忽视外在、外表的影响因素,仅仅把服饰作为一种穿着,没有在乎服饰上的精神。

现在教师对服饰的忽视往往体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显得“不在意”,教师穿着多以轻松、合适为主,仅仅把服饰当作一种工具,使用的是服装的基本属性,没有将其进行文化内涵的传统的延伸,也没有显现出教师服饰所代表的历史传承和礼仪的传承[2]。

三、影响教师服饰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教师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在其流传期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历史的因素影响,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统治阶级的掌控下所呈现出来的服饰展示也各有不同,有的较为豪放,有的较为严谨,历史因素是影响教师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教师服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由于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较为容易受到思想学派、文化的影响,当儒学盛行的时候往往教师服饰所代表的是“尊师重道”,而道学思想开拓之时往往更多的是“天人合一”,不同的文化因素都会对教师服饰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地区因素。地区对服饰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气候、生态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首先要有一个最基础的功能,也是服饰本身所自带的属性:保暖。保暖是服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服饰再多样化,不保暖,不实用,那么注定其发展会受到局限性,发展不起来。所以地区因素不得不承认是影响教师服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个人因素。教师服饰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是受使用者本身的观念所影响,使用者是教师服饰的主体和客体,教师服饰是注定为了教师服饰的,教师个人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服饰的因素之一,有的教师较为喜欢宽松,或许就会引领一股“宽松式”教师服饰的风潮,有的教师较为喜欢“飘逸”,也有可能意料之外的引出一阵“飘逸”之风,属于一定量的不可预测,受当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较大。

(五)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师服饰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其服饰的形式、内容等都刚有特点。教师服饰尽管出现的很早,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教师服饰的内容很简单,其发展变化十分缓慢,教师服饰变化范围很小,周期长。当今社会,随着服饰的多样化和流行话,教师服饰的表现也显得多种多样。

由此看来,教师服饰一方面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穿的服饰,更是承载着教师服饰所代表的寓意、内涵,它即有教育、辅导的作用,又有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的作用,合适的教师服饰能够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3]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服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服饰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适宜的教师服饰极为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的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教师服饰的关系,才能够在后来的教学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起来良好的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从教师服饰中学习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教会学生欣赏并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历史、对文化的认知力!教师服饰不仅仅只是服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历史的展现。

四、通过对服饰变迁的调查研究,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女性老师穿着不能太暴露,这样对小学生来说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二)不能打扮成男性风格,这样会给小学生造成性别模糊的概念;(三)小学语文男性老师不能不顾形象只穿一件背心上课,这样会损害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四)小学语文教师穿着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宣传现代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五)教师的服饰应具有多种风格,与实际教学相搭配[4]。

参考文献:

[1]龙宝新. 论教师服饰文化的变革[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

[2]朱昕. 教师礼仪――谈教师服饰礼仪[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第2篇

1.乡土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近代乡村教育运动是多种因素推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外思潮的影响。近代以来,外患不断,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而封建帝制的并没有把中国人带上民主自由的生活大道,连年战争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乡村破坏尤甚,“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I]兵祸与天灾交织,内忧与外患并存,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农村生产力极度疲软。在“五•四”的涤荡下,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西方各种思想纷至沓来,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和教育界。于是,一些爱国人士开始思考和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和方法,他们把教育当作解救中国乡村的一剂良方,“惟中国农民,知识低下,生活枯窘,故必赖教育才能提高其知识,改善其生活,且农村组织不良,文化落后,又必赖教育才能改良其组织,促进其文化,我国谋建设农村,势必注意到乡村教育。”[2】河南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创办的《乡村改造》,是这样论述乡村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对于中国的适宜性的:“德意志国仇的报复,基础是教育的力量;苏俄革命的成功,开始于乡村的工作。至于土耳其的建国,波兰的复兴,莫不是着手于教育与乡村运动。其他如一切社会运动的实验和开拓,也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以乡村为起点,拿教育作为手段的。这些事实都是证明乡村教育对于民族、国家,有极大的关系的可信任的凭据。而且,乡村教育运动的进行,比较与他同一性质的,也较为容易;因为他有现成的阵营——乡村小学,不必另起炉灶。而且阵营是星罗棋布似地到处皆有,所以工作推行的力量,是普及而广大的,并不拘于一隅。因此,我们深信乡村教育是目前解除国难,复兴民族,唯一无二,最经济捷易的方法。”

2.民国时期河南乡村教育概况

民国时期的河南,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农村一片凋敝。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能接受教育的儿童寥寥无几,贫穷不可怕,无知更可怕。河南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广大乡村的贫穷及村民的愚昧落后,从2O世纪2O年代开始,就有一些人士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在河南进行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当推王拱璧“青年村”的新村建设和新村教育实验。同时,在地方自治的刺激下,河南民众教育兴起。民国十八年,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百泉建立,梁漱溟任村治学院教务长,一年以后,此学院奉命解散,梁漱溟离开百泉村治学院到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村治学院停办后,村治人士于汲县成立村治同学会,在香泉寺下创办香泉小学校。1931年,梁漱溟莅临汲县,指示于小学校附近创办民众学校7处(后又有增多),并捐款5O元作为创办费。而为了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性,亟需为乡村教育培训师资,在村治学院建立的同时,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省立民众实验学校在开封成立,一年半之后,省立民众师范院迁往辉县百泉,更名为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而2O世纪30年代河南省教育厅为改造初等教育及为更好地进行民众教育而设立的教育实验区实质上也是乡村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杞县教育实验区、开封教育实验区与洛阳教育实验区。

二、乡村教育与乡土教材的关系

乡村教育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乡土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土教材。首先,从乡村教育的目的来看,乡村教育运动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以改良农村现状,解决农村各种实际问题为目的。乡村教育“从生产教育方面来说,应以乡土教育为目标乡土教育实施的最后目标,也就在改进乡土的生产生活教育的实施,应由乡土出发,以乡土经验作基础。”【4]其次,从乡村教育的内容看,乡村教育的内容是实践的、实用的,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全部。1930年,河南二师附小教师韩照远提出乡村教育教授科目主要为乡土科,“乡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因它们的环境不同,乡村教育所授科目也不应同于城市。具体内容为:国语要注意民间的歌谣、故事、童话、谜语和乡村的特殊性,以及田地契约的写法,书信的格式等;算术要注意日常的应用,如田亩计算,粮价计算,税款计算珠算尤为重要,以养成儿童对于社会生活的应用;社会,讲地理,应先讲乡土地理,讲历史,要先讨论乡土史,以及现在农村生活的改进,渐次推到远的大的地方去”¨]可见,当时乡村教育的内容的确是广泛而不狭隘、实用而不空泛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事实上是一种包括生产技术、政治观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以及自卫教育等多个层面的乡村社会的整体重建运动。最后,从乡土教材方面来看,乡土教材中蕴含的乡土文化更易于民众接受,因此,适宜于乡村教育的需要。这些乡土文化通常以民间歌谣、谚语、俗语、戏曲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事教育多年,热心于社会教育事业的赵质辰先生十分重视歌谣、谚语作为乡村教育教材的价值,他说:“中国旧日歌谣、谚语中,包括不少至理名言,且通俗叶龋,教导学生时,加以解释,学生即能琅琅上口,其感人之深,记忆之易,运用之适,实较现今小学教科书,强百倍也。虽此等教材,不免有不合理及带迷信者,教者可慎加选择,或略加修饰,亦未尝不可。”他曾于村夫野叟之口旁搜博采,历时6年汇集编辑成《河南谚语集》作为民众教育教科书。此外,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物《乡村改造》设有“乡村歌谣”特辑,在特辑中,收录了百泉歌谣106首,民间歌谣l0首。歌谣来自社会最底层,反映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借此作为宣传的手段和内容,便更易为民间所接受。根据民国河南乡村教育中乡土教材的内容,可以把民国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中的乡土教材分为3类:一类是农事农俗教育,以王拱璧在西华县孝武营村的试验为主;第二类是民生教育及乡土活动,主要体现在省立民众师范院和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第三类是乡土调查和民众读物,主要体现在省立教育实验区的民众教育活动中。

三、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王拱璧新村教育及其自编教材

王拱璧①于20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进行了一种新村教育实验,从最直接的因素来看,这种新村教育实验是受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日本新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内部因素看,更多的是不满北洋政府统治、拒绝官治的一种被动的农村自治的应对。自1920年,王拱璧在孝武营村渐进开始自治改革,成立青年自治会,改孝武营村为“青年村”。在村自治会的支持下,王拱璧将其父创办的“崇实小学堂”改名为“青年公学”,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具体道路。新村教育把教育与农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教合一”的新教育体制。教师讲课使用自编教材,教材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上注重农事教育和农村风俗改良教育,以“劳动”、“健康”教育为中心。王拱璧还亲自编写“好人”手册作为乡民的训练材料。

四、民生教育与乡土活动: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乡土教材

1.民生教育:省立民众师范院的乡土教材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百泉乡村师范学院是前后发展的关系,民国十八年秋,河南省教育厅于开封建立省立民众师范院,建院1年,成效甚微。师范院人士鉴于乡村教育之需要,自动呈请教育厅,建议将学校迁往辉县百泉。在成立一年半之后,民众师范院迁至新乡辉县百泉村治学院旧址,初仍称民众师范院,后更名为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省立民众师范院迁至百泉后,把教育目标确定为解除民众痛苦,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民众知识,增进民众健康。目标确定之后,师范院即着手编辑教材,其中一些是与民众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乡土教材,如关于生计教育的《百泉农谚集》。农谚是流行在乡村里的一种语言,其形式素朴、简单,而且多数是有韵的,内容是农民积若干年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经验。师范院教师汇集农谚100余条,并按照季节的顺序和内容将它们罗列起来,一一地加以简明的注释,编纂成《百泉农谚集》,J、册子。从语言方面看,《百泉农谚集》里的农谚语句组织非常简短,最长的不过8句,最短的仅有1句或2句;从内容上看,农谚中蕴含的知识主要有下列几种:种植和收获各种作物的时期,例:椿花落地,麦子断气。预测旱涝(雨量)的方法,例:日头穿鞋不过三;社后雷声发,大旱一百八。预测收成好劣的方法,例:稀麦稠秋坑死人;八月十五云遮月,到了年来好收麦。季节变动的认识,例:清明到小满,一百零五天;蟋蟀叫,秋天到。作物、果树的长成与家畜孕的期限,例:秋四麦六;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胡桃等九年。总而言之,不外乎是对自然变迁与农产收成的关系的描述。除正常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外,遇有特殊的生活场景,民众师范院还就地取材,编辑供民众学习的小册子,如在百泉乡四月药材会开始之前编辑的《新刻泉会招牌歌》。此招牌歌共分44节,有字496个,生字301个,重复的字约达50%的比例。歌中除了介绍药材会上最常见的招牌以外,同时也介绍了若干用语、数目字及度量衡的名称,以适应赶会人的需要。在《招牌歌》的后面,还附有一个《招牌歌教授法》。

2.乡土活动材料: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乡土教材百泉乡村师范学院是当时省教育厅设立专门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唯一一所师范学校。确切地说,它是一个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区,企图通过乡村教育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普及农村教育,振兴农业生产,改造农村社会[。百泉乡师的教育理念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其教育内容多与活动相结合。“乡村民校的教材是要以民众的生活作根据,民众生活需要什么,什么就是应有的教材中国幅员是如此广大,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南北风俗不同,东西环境各异,因此各地的民众生活自难相同,民众经验亦属各异,所以乡村民众教材,自当因地制宜,随域而异,乡村民校教材应有地宜性的。从此看来,乡村民校的教材应当是活动的,而非固定的。”[8为此,百泉乡师研究部编辑了《乡村里的儿童节活动》、《应用歌曲集》等乡村教育类丛书,以及《天爷会调查》、《四月会调查》等乡村社会调查类丛书。乡师下属民众学校所进行的乡土教育也多体现于乡土活动中,教材多是一些乡土活动类,内容主要兼顾两方面:一是国家特殊日纪念活动,二是乡土农事民俗活动。如,稻田乡校在乡村收获节时,举办了收获节活动——游艺会,编写了《应当取缔的私塾》、《不识字的害处》、《放足运动》3本话剧;演出歌剧《学生与农夫》、《收获节歌》;编排“锄头舞”;编写歌曲《美丽的秋天》、《田家四季歌》、《不识字的痛苦》、《怎样种田》等。剧本、歌曲与舞蹈都是以民众生活为背景,以民众生产生活为内容,期望“在这个混沌的、动乱的、战云迷漫的时代,通过游艺会来把这些无知无识的民众唤醒,改良风俗,增进生产,提倡读书与爱国的种种事情,给他们一种刺激。”③对于儿童而言,更具有吸引力的就是乡村游戏,“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就好玩。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行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所以我们应当说他有适当的游戏。并且当教师的应该想出方法来领导他们游戏,或作他们游戏的伙伴。利用他们这种好游戏的精神,来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游戏性的教育,是现在新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研究的。”|9]实验研究部曾就“当地之乡土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与各乡校进行讨论,各乡校就本乡适合于教学的儿童游戏进行说明,由研究部汇集统整为文字材料。如百泉乡校提供的“老鹰捉小鸡”、“开当钱”、“轮转钱和赢牛”;稻田乡校提供的“织十字布”、“老和尚受罪”;等等。各乡校不仅对于游戏的方法、规则、人数及应注意事项等一一作介绍,并说明了该游戏适合于何种年级,应用于何科教学,有何作用等。

五、乡村调查与民众读物:教育实验区民众教育的乡土教材

1.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

杞县教育实验区于民国二十三年成立,目的是通过教育“积极创造其国民适应新环境之生活能力,以达于新形态建设完成之境。”[J0.教育形式是民众教育与短期义务教育相结合。实验区设有调查编辑股,负责社会调查及教材编辑工作。教材编辑既要满足民众教育的需要,又要适合短期义务教育使用。乡土状况调查是进行乡村改造与乡村教育的基础。教育实验区负责人赵邦俊认为,大至国家,小至乡村,都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欲改造之,必先弄清其自身结构、生存之方式与环境是否相适应[11]。为此,调查编辑股进行了农村社会调查、庙会调查和杞县概况调查等乡土调查活动。庙会调查包括对淮阳太吴陵庙会的调查和杞县张庄孟姜女庙会的调查,淮阳太吴陵庙会的调查成果集成《陈州太吴陵庙会概况》一书。书中对太吴陵庙会进行了全景式地扫描,包括“淮阳的历史沿革”;“太吴陵的基本情况如陵墓及建筑、陵园的碑、传说中的人祖爷、朝祖进香等”、“赶会的群众及其交通,如群众人数、组织、经济来源、活动内容及交通状况等”、“庙会中的商业活动,如固定摊铺的统计、各街的买卖分类及总计、商业经营的方法、民间读物、民间游艺”;“庙会管理及税收”等均作了详细的统计和说明。最后阐明了太昊陵庙会的发展,并调查收录了大量流行于民间的关于太吴陵的神话传说。该书籍既是当时实验区进行民众教育的乡土教材,更是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实验区自编教材以应用于民众教育为主,所编民众教材与民众教学,俱为结合杞县实际,“农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教材采取适合新生活运动者,教授以家族伦理的道德,及对社会、国家,世界应有的新知识;农民不知卫生的方法,教授以个人及公共卫生的常识,与养成勤劳整洁的习惯农民不知病虫害之防御,教授以防御及驱除病虫害的方法;农民不知农产合作的关系,教授以贩卖合作、生产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的利益;农民不知自治的运用,教授以团体自治和自卫的组织,使运用团体,以谋农村的建设。”[实验区短期义务教育是在经费困难,初级小学不易普及之时,为救济年长失学儿童的一种教育。与民众教育相比,短期义务教育中使用的自编教材相对较少,但教材除各地方及各书商翻印教育部编辑课本外,并编辑有补充教材,加入含有地方性农工商业的乡土材料}j3]。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第3篇

金秋十月,你如果乘飞机飞过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上空,不禁会为一幅壮丽的田间美图所吸引。在一块4亩见方的稻田里,赫然出现一张中国地图,它的左上角有一枚“天圆地方”的古钱币,旁边还有“枫泾地图”和枫泾的象征“白牛”。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由一株株生长着的麦穗构成的“稻田画”。“这是国庆给祖国的献礼。”“稻田画”的作者陈锦祥说道。

与麦田怪圈通过碾压麦子作画不同,“稻田画”保留了麦穗的生命力。在金山,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创新还有很多。

生态创新处处见

在枫泾古镇,随处可见的是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古朴的青石小路、古色古香的亭台木榭、富有历史感的石拱桥……你以为这只是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小镇。然而,当你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古朴的小镇处处有新意。 古镇水乡 枫泾古镇中随处可见的是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古朴的青石小路、古色古香的亭台木榭、富有历史感的石拱桥。

2016年9月26日,枫泾古镇格外热闹,20对新人身着红色的中式婚礼服,缓缓步入用喜庆红色装饰一新的“枫泾古镇”大门。而后他们乘坐画舫,巡游河上,既饱览了古戏台、三百园、中国农民画村“荷风嬉鱼”等特色民俗景点,也将娶亲、送亲、婚典、颁证、婚宴、婚庆等中国传统民俗婚典的特定流程有机融入其中。

这是上海旅游节一年一度的重大主题活动,也是风景古镇的保留节目――“吴根越角”水乡婚典。今年已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十二个年头了。经过12年的发展,虽然挑选的新人人数仍为20对,但他们来自,而且婚礼还与时俱进,融入了奥运元素,通过设置“爱的力量”、“爱的传递”“爱的出发”等6个主题活动与奥运项目一一对应。

“凤冠霞帔、古装婚船、充满历史感的石板桥,这些都是我们水乡人特有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继承并发扬传统中国婚俗文化。”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道。在他看来,水乡婚典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凝聚一种文化认同。

枫泾古镇的水乡婚礼热热闹闹,作为其游览重点的农民画村也大有来头。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每一粒稻穗都凝聚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和劳动,不过在金山这片土地上,农民除了在农忙时挥洒汗水,在农闲时他们还喜欢用画笔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热烈的颜色描绘在图纸上,作成特色的农民画。随着画作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越来越多有天赋的农民投身其中,甚至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家前来落户。由此,在金山诞生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农民画村”。

画村中还有一户“农民画世家”。之所以称为“世家”,是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枫泾镇中红村村民陈富林就开始创作农民画,他的爱好不仅影响了周围人,而且很好地传承下来,如今一家世代九人都以农民画为生,不仅作画,还讲故事,“我们还和日本出版社合作,通过农民画来讲述中日民间友谊的故事。”陈富林的孙女陈惠芳介绍道。

实际上,陈锦祥的稻田版“中国地图”也受到了农民画的启发,他的女婿陆永忠也是农民画的传人,他在金山区山阳镇用水稻创作了一幅“巨龙舞梦”。在画作旁还可以看到几十块错落有致的试验田中种着颜色不一的稻米,据陈锦祥介绍,他经过40多年的培育与摸索,如今已经搜集到了800多个不同品种的稻米样本。

除了作画,离枫泾镇不远,被称为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金山嘴渔村也把打鱼变出了新花样。“上世纪70、80年代是我们的辉煌时期。那时候,我们有17队34艘船,一共有400多名渔民。”金山嘴渔村原书记陆雪云说道。然而,随着捕鱼成本的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捕鱼业渐渐萎缩,如今只留下不到10艘渔船,捕鱼范围也从远海缩小到近海,这该怎么办?

金山嘴渔村很快就转变方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而他们赖以为生的捕鱼业就是一个聚宝盆。在渔民老宅陈列馆里,保留了渔民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不仅有渔网的编制方法、下海的龙裤,还有搜集雨水的淡水瓮以及捕鱼的全套工具。此外,这里还有上海第一家妈祖文化馆,在海渔文化馆里还能学习到上海远古以来海岸线变化的历史。如今,被评为3A级景区的金山嘴渔村已成为感受上海渔村文化的绝佳去处。

实际上,这样的生态创新还体现在波兰倒置屋、廊下“田园马拉松小镇”、廊下生态园等诸多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中,这也正是金山城市功能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文化有传承

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创新尤其如此。金山这片土地上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态创新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而小学教育作为开蒙养正的重要阶段,尤为关键,在廊下镇就有一所传承百年、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校――廊下小学。

1904年,金山教育先驱何静渊鉴于平民文化落后,在廊下镇斗姥阁创办了开智初等学校,而后5年间,又创办了2所小学,后合并为“廊下小学”。然而,由于积劳成疾,他于1910年就不幸过世,但他的办学精神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后经朱志贤、何震生、夏平森等几任校长的苦心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现任校长朱保良从2002年起就任廊下小学校长,他对廊下小学的感情不言而喻。

廊下小学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核心办学理念,以“文渊德厚,志行远近”为校训。如今的廊下小学,除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操场,各种别具匠心又底蕴深厚的环境布局也让人过目难忘。

比如初进校门看到的“能歌善舞”铜像,4个小孩正在“打莲湘”,莲湘文化已在金山口授传承300余年,而这座铜像则是世界知名雕塑大师何鄂所创作。何鄂将自己亲切地称为“廊下女儿”,她心系故土的教育事业,不仅亲自到廊下小学为学生启蒙雕塑艺术,还捐献了自己的很多作品建立了雕塑馆供师生参观。

还有2014年新建的斗姥阁,不仅沿袭了旧斗姥阁的建筑风貌,还作为校史馆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不仅有过去使用过的算盘、笔砚、小钢琴、大喇叭、打字机、怀表等教学工具,甚至还有一套民国时期的教材。“斗姥阁是百年廊小文化内涵的缩影,是对学生历史教育、感恩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朱保良说道。

寓教于行,除了这些建筑,廊下小学在百年的发展历史沉淀下,在校园里还形成了包括“开智石”、“何朱两先生纪念堂遗址”、“老房子”、“西校门”、“鲜军雕像”、“书山有路”等十大人文景点。很多家长还以“学长”自居,向自己孩子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成为一方特色。

金山不仅重视教育,也是新思想的启蒙地,南社便是其代表。南社发轫于张堰镇,是20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的全国性进步文化社团,它的创始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他们以倡导民族民主革命为己任,以清王朝封建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思潮。

当时,南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以文字鼓吹革命”,据不完全统计,由南社人创办、主编或撰稿的报刊有二百种之多,而且还出了一批诸如邵飘萍、林白水等有巨大影响力的舆论先锋。在文学上,南社也产生了像周树人、沈雁冰等一大批传承传统文学,下启的大家。在科学上,南社也网罗了包括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中国科学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杨铨在内的诸多名家。

有这么多大师,南社成员自然十分注重教育兴邦,不仅有诸如、于右任等著名的大学校长,也有像王培孙、沈钧儒等优秀的中学校长,还有像张汉英、张佚凡等创办女学的先进人士。正因为有如此多有识之士,南社在中国近代追求真理、发扬民主、提倡男女平等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今,南社先人的思想仍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解放后,曾任南社主任的姚光先生的两个儿子就遵循父亲遗愿将其珍藏的五万册藏书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使普通百姓都有翻阅的机会,而其中不乏名人的珍贵手稿。

在农村,也有这样的传承,除了口授相传的“打莲湘”外,在金山卫镇还有世代传承的“田山歌”。在秋收季节,农民们用金山本地话嘹亮地唱着歌曲,卖力地收割稻谷,以歌会友,欢庆丰收时节,也期待明年的好收成。

此外,在金山规划馆里还有包括冈身遗址、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金山卫抗战等更多有关金山历史的记载和陈列。正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了金山人民如今美好生活的基石。

社会治理助和谐

金山生态创新的落脚点无疑是人民幸福,它在社会治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廊下镇的特色民居家园,记者看到在一条小河边整整齐齐竖立着一排排乡村别墅,它们以白墙黑瓦为主要建筑风格,显得十分大气。社区道路非常干净,路两边种植着各种绿植,看着十分舒服。一细问,原来这是廊下镇特色新农村建设项目。

在硬件之外,特色民居家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社区治理,它的秘诀就是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其中的代表莫过于“乐善之家”。

走进“乐善之家”夏德英老人家中,三层楼的别墅装修精致而温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进门处的学习天地。“这个学习天地是由镇委员会出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新居民普及知识和道德规范。”廊下镇委员会委员李晔红说道。

“乐善廊下”学习板主要是弘扬好家风,夏德英在上面写下了自己家的家风“做人要讲规矩,懂礼节,邻里要和气,相互多帮忙”。在“精彩生活”学习板上,夏德英贴上了他们一家参加社区活动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标注一小段说明文字。此外,还有一块宅基地学习板。“社区里很多邻居经常来学习。”夏德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