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勘探的现状

地震勘探的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 地质勘探 现状 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勘探技术正在走向精细化、集成化,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勘探体系,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的勘探技术为手段,并逐步渗透到油气开发领域。在整个综合勘探体系中,地质综合研究形成了以盆地分析为基础、以含油气系统为思路和方法、以目标评价系统为手段的一整套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石油地质勘探现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油气勘探正在向勘探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精细化、集成化发展,油气勘探研究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1.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自地震勘探技术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之后,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维地震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当时的油气发现数量与储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油藏地震描述技术、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迅速发展,它们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区勘探的成功率,也给老区勘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阶段,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促使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设备制造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成像技术和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应用,使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更加广泛,三维地震、井眼地震、地震油藏描述与监测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均已在油气勘探与生产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采收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迹象表明,各种方法技术的集成与生产问题的实时解决,是这些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将出现的关键技术包括:部署永久性地震传感器排列系统,实施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实现油田生产仪表化(电子化)管理;发展实时深度成像技术,实施随钻地震成像,实现钻井进程可视化控制;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岩性和直接流体判别勘探;建立数据处理- 解释- 评价- 决策过程可视化综合系统,全面提升多学科工作组的研究能力和资产评估组的决策准确性。

2.测井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对测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机械、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测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测井仪器已经从数控测井仪器向成像测井仪器方向发展,成像测井仪器可以以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送更多的测量数据;一次下井可以组合更多的下井仪器;一个仪器有更多的探测器,扩大了井眼的覆盖范围,进行成像测量;仪器具有更高的采样率、更高的分辨率和多种探测深度。除了成像测井技术外,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和快速平台测井技术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近期关键的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得到了不断改进,测井精度和测量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现场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效果越来越明显。随钻测井仪器正在向着阵列化成像方向发展,某些随钻测井项目已经实现成像测量,而且成像测井仪器更加配套,仪器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且使常规测井仪器向着多组合、小尺寸、高可靠、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测井平台可以缩短测井时间,降低测井中的故障率,并大大节省了占用井场的时间。与成像测井仪相比,其成本低得多,服务价格可以大大下降。这一系列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3.钻井技术

由于钻井费用占了石油工业勘探开发费用的50%~80%,所以,研究和发展先进适用的钻井技术是国外大石油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有:欠平衡钻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加拿大,欠平衡钻井技术可减轻地层损害,提高机械钻速,克服漏失和卡钻,是开发枯竭油层的一种好方法。但欠平衡钻井技术要比常规钻井技术复杂,首先要增加一系列的设备,并且在安全和防腐方面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技术主要用于以较少的平台开发海上油气田和从陆上开发近海油气田。多分支井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能由多个储层同时泄油到一个主要井眼。储层和地下环境要求确定主井眼与多分支水平井的连接规范。目前在国际上一致承认的是TAML对多分支井完井系统的分级。TAML把多分支水平井的完井分为6个级,其中第三级里包括一个亚级,多分支水平井是提高油井产量和产能的一种方法。

二、石油地质勘探创新探讨

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新路径,对提高石油产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增强石油勘探的实效性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深海拖缆及OBC 勘探技术、海洋电磁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发展,逐步实现物探技术应用和服务方式的延伸:一是技术发展实现从构造向岩性、从叠后向叠前、从时间域向深度域、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从储层预测向烃类检测、从事后向事前的延伸;二是技术链从勘探向开发延伸,形成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贯穿油田勘探开发的生命周期;三是业务链向油藏、海域、软硬件、信息等多领域延伸,全面提升中国石油勘探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在全球资源日趋枯竭,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的

今天,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油气产量,保护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更有效的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唐东磊.中国石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实践与未来[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 多波地震勘探 采集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80-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的浅层和中层油藏情况已经被探明,部分已经处于开发过程中。由于部分油区非常接近于高含水期,深度开发含油盆地深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运而生。它成功解决了难以获得深层地质反射信号的难题,受到了石油勘探相关工作者的青睐。

1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1.1观测系统和特点

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包括最大炮检距、覆盖次数、道间距、最小炮检距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重要的参数

(1)最大炮检距

目的层深度和转波反射系统是影响最大跑检距选取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转换波需要在大入射角的情况下,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能量,因此,普通情况下的最大炮检距离均大于纵波勘探最大炮检距离。

(2)覆盖次数和道间距

相关著作显示,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换波覆盖次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并且常规面元大小并不适合转换波。转换波面元的大小和速度比值存在一定联系。

(3)最小炮检距

转换波在距离炮检距较近的区域内,反射能力会相对较弱。因此,一般情况下会把偏移距离加大。这里所说的偏移距离就是最小炮检距。同时,由于需要接收纵波反射,最小炮检距离不能过大。大多数情况下都以纵波观测系统最小炮检距为准。

1.2采集设备

能够产生横波和纵波相关震源设备是多波地震勘探的必备条件。比较而言,纵波震源相关设备相对容易获得。横波震源相关设备大多会导致剪切力,因而需要具备能够专门产生横波的震源设备。但是,这样的设备大多价格较贵且相对笨重,会对野外施工造成一定困难。目前,我国的多波采集设备在产品性能、产品质量、采集资料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2当前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应用现状

2.1国外应用实例

近年来,OBC(海底电缆采集技术)被被广泛应用,促进了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SEG和EAGE相关专题研究表明,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正在快速进步与发展中。

著名的北海AIba油田多波工作的重点是该油田某一侧线横波剖面相关对比分析图。纵横波能使横、纵波对岩层产生不同的地震响应。分析图显示,转换波在气层中能够产生极强的反射界面,影响纵波形态在气层界面中的清晰度。通过测线纵、横波剖面相关对比分析图能够看出气对纵波具有一定影响。比如:导致纵波形态模糊,边界不够明显等。但它对转换波的反射不产生任何影响。转换波剖面中气层所在位置地层反射非常清晰,构造形态也很明显,有利于精确地确定构造具置,了解构造的大小和反射特点。

2.2国内应用实例

我国最早接触多波勘探的相关研究是在陆地一些工业区开展比较分散的实验。由于资料有限,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陆地上的多波勘探研究还未能进入商业化勘探领域。但可喜的是,在我国南海等海域开展的多波勘探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1)1998年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采集了第一批次的二维四分量相关地震数据。经过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2000年又成功采集到了第二批二维四分量相关地震数据。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致力于多波勘探相关研究实验。裂缝性气藏多波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内容,其选址于四川盆地。通过国家地震局、四川地调出、石油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研究,终于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2001年6月顺利通过集团公司的测试与验收。

(3)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石化和中国天然气两大集团公司确立了我国东部深层地震攻关技术项目。在该项目的深层资料相关解释方面,技术人员努力提高深层资料质量,详细解释并提出了钻探目标,促进该项目的顺利完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石油勘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石油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对物探技术和相关装备也提出了新要求。多波地震勘探凭借其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被逐渐应用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动态监测显示、非均质性储层含油量预测、油藏详细描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这些优势与潜力正是二十一世纪物探技术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多波地震技术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多波资料研究地下介质方向,探测裂缝、研究各项异性等。第二,充分利用横波速度较小的特征,取得分辨率更高的地震资料,从而准确的判断小构造、地层尖灭、薄层、小断层等较小地质现象。第三,充分利用横波信息成像效果较好的优势,有效减少和避免高速碳酸岩、硬海底、火成岩等对纵波能力产生的不良影响。第四,多波资料信息量较大,可以提出更多的物性相关参数,从而精确预测储层线性,有时甚至能够直接识别藏油情况。

另外,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光纤传感器和石油勘探遥测技术的应用是其最新应用进展,成功克服了传统勘探技术的诸多不足之处,其特殊性、高可靠性和经济优势是我国石油勘探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被成功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工作者应当在熟悉并掌握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越性,满足不断增大的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浩. 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3:159.

[2]李怀良. 复杂山地多波宽频带地震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页岩气 勘探开发 现状 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油气资源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宠。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的另一类资源,其埋藏、赋存状态与常规油气资源有较大的差别,开发难度大、费用高。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的页岩气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一、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2006年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476.44×108T,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页岩油探明储量为20×108T,主要分布在吉林、广东、辽宁等省。我国油砂资源量为59.7×108T,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和东部盆地,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中。11个主要盆地占全国油砂地质资源总量的97.6%,可采资源总量的97.5%。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其中1000m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6.27×1012m3。资源量大于1×1012m3的8个盆地合计煤层气资源量为28×1012m3,占总资源量的76%。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页岩气的远景资源量可达100×1012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我国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约为12×1012m3,部分与常规气存在着交叉。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油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可以弥补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

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难题

当前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认识,没有系统的配套技术,面临着诸多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页岩气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资源各具特点。油页岩和致密砂岩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极低。煤层气储层具有含气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低等特点。

2.部分开发技术适用性差,不成熟目前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主要借鉴常规油气的经验,尚未形成独特的技术。对于压裂增产施工过程中裂缝形成机理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存在分支井钻井失败率高,未进行过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现场试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很难对油砂层进行识别等难题。

3.综合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在油砂、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提出有力的应对措施。

三、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建议

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下面的方面来研究:开展页岩层系地震属性分析,探索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技术。以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地震应特征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页岩气层预测的技术方法,充分利用成熟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开展测井分析-地震(包括地震反演和属性提取)-地质解释三位一体的研究,进行页岩层系的识别和含气性检测。

1.利用相关地区已有钻井资料、电测井资料和VSP测井资料进行古生界泥、页岩层系地球物理特征统计分析,确定研究区内古生界泥页岩层系的测井响应特征、组合特征及物性变化特征;并完成目的层页岩层系在地震资料上的层位精确标定和各类地震属性标定。

2.通过测井曲线地质解释及地震资料多属性的提取分析,研究地震属性(振幅、频率、相位及衍生信息等)对页岩层系的响应特征,总结前人在页岩层系方面进行地震特殊处理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地震属性提取方法,进一步优化研究区页岩层系地震识别及预测方法。

3.采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选择最适合地区页岩层系地质特征、资料密度和品质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进行波阻抗反演,研究泥页岩层系波阻抗变化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对有利泥页岩层系进行识别并预测其平面分布范围。

4.利用已钻井资料,研究含气泥页岩层系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即研究各类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频率等)对泥页岩层系含气的敏感性,并总结出泥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方法。

5.综合评价泥页岩层系预测及含气性检测结果,确定良好页岩气的分布范围,并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实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要抱有一种正确认识,不断改善措施,采取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不能见低产就放弃,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有改变。针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应该形成配套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1.发展特色技术,开发难采资源

非常规油气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不同地区储层差异性较大,国外的一些开发技术和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地质特点。因此必须研发适合我国油气储层特点的开发技术。

2.创新地质理论,找到优质资源

针对不同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成矿)特点及储层特征,研究其不同的富集成藏(成矿)主控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层评价技术,优选出高产富集有利区。

3.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取得新效果

国内现有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勘探开发技术多借鉴了常规油气经验或引进国外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适用性较差,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研发低成本、低污染,适合于不同储层地质条件的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

4.转变理念,加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寻找非常规油气高产富集区、优质资源区进行先导开发试验。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改进已有工艺技术,创新技术理论,解决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展望;未来发展

Pick to:

As the lack of the world's energy, about oil war also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a country's strategic blueprint, oil i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ecurity of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 In terms of oil demand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dependence on foreign imports. And the world price of oil rising, also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to China's oil supply. This series of reasons, are demanding we face up to th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best of the maximum improve its oi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oil output, for the growing consumer demand. ,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oi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in constant updates and creation, this article is to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future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a certain extent, makes China's petroleum technology into the new step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中途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一、石油的勘探开发

(一)石油勘探开发的含义

顾名思义,石油的勘探开发就是利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勘探开发技术手段来进行有关的地质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进行评估选择,选择出适合勘探开发的有利地方,最终寻找出适合开采利用的油气田,作为石油开发的资源基地,以供后期的开发利用。

(二)我国石油能源的产油现状

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本国的石油产出量。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产石油量再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中国渐渐的开始依赖于进口石油。而我国目前的石油产出现状是中国大陆上的大多数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的开采阶段。我国东部地区的油田的产量目前正在面临递减的现状,累计减产量越来越高,照这样下去,未来的石油产量减幅也将会越来越大,实现东部石油稳定产油的原始目标的实现将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吗,如果我国未来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继续落后,勘探开发再无新的发现的话,我国石油的采储量也不会有更大的增加。这一切的条件,都在要求中国未来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要发展,中国未来有的勘探开发技术将会被重点关注,而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投资资金也将会越来越多。关于讨论中国未来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展望

我们都知道科技进步始终是推进技术改革进步的最大动力。当石油产量较高时,资金大量投入用于推进技术的进步创新,而在现在石油产量较低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最小成本范围内,创造出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使我国的石油产业能够保持持续的盈利。而现在,由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支持和相关的科学技术人才的精心研究,大大的推进了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还刚刚起步,有的还只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出现于上世纪的80年代。无源地震技术能够对天然或者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的地震,一般来说是一到二级的地震或者说是更小的地震进行分析,实现考量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其效果的地球物理技术。微弱地震一般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破坏,这些地震的信号很难用常规方法记录下来。无源地震监测能够在油藏位置记录这种微地震的地震强度(通常称为微震活动性),从而识别井筒周围断层和裂缝的分布,勘测远离井位的流体通道。这项技术无需振荡器或炸药等震源即可完成监测。无源地震技术通过设置检波仪来接有地震信号以及地震信息,记录由于生产活动诱发的微小地震。

无源地震监测技术不会像四维地震一样发生延时,能够实时监测油藏,且为分析和监测油藏流体运移引入了一种潜在的新技术,将油藏开发效率推向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无源地震监测技术主要用于油田开发的油田的动态监测,出游层的断裂面监测,可以有效的识别出断层裂缝,识别油田中的潜在的不稳定的区域,确定新的有效开采点。尽管现在无源地震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上还未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它以其较突出的优点,渐渐地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相信未来无源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监测的结果将会越来越精确。

(二)全自动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劳动者价值和成本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生活的高要求使得未来的石油的勘探开发技术必然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无需人工看守与操作。

虽然现在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 也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智能化的水平,但现在的智能化程度远远是不够的,现在的智能化仅仅能做到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或者是根据实际信息对油田进行相关的管理,实现油田的整体监控。

而未来的全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是自动化更加全面化和综合化。新型的全自动化不仅能够将地下油田信息进行监控,还可以通过有关软件对油田的油藏进行模拟演练,通过预演,可以得到最佳的注采比,然后根据最佳注采比,通过控制装置,对每个油井发送有关,实现油井的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的智能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人工风险,还可以石油开发更趋精准化。

(三)可以深入到储藏层的纳米侦探测量技术

该技术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微型纳米机器人来实现的,该种机器人十分微小,总体积估计只有人体发丝的百分之一,肉眼很难看到。在实际的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每次将会有大量的机器人注入地下,进入油田储存层,实施侦探开发。在下行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应到油田的流体压力,油田温度,油田形态等,他们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安装在在他们身上的芯片中,在它们完成整个的勘探测量过程之后,经过对芯片进行分析,筛选,得到有关油田的相关重要信息,科技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信息画出整个的油藏图。

纳米机器人可以取代现在的地质导向一,在实施钻井前,经纳米机器人放在钻头中,在钻头下行的过程中,这些机器人可以被送入油井中,通过地面的远程信息连接装置,来了解钻井的下行位置以及下行的具体情形,可以以此来确定油井的边界和油井的油水分隔层。

纳米机器人以及纳米传感技术现在正在快速的发展,将纳米机器人实现工业化生产,已经被很多的国家的技术人员所重视,相关的实验和开发工作也在实施。在世界石油储量大国沙特,这项技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构想,相关的设计构想工作也已经开始着手办理,相信不久的将来,微型机器人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中国在这一块领域上也能占据一席之位。

(四)数字化油田勘探开发技术

这种概念的提出是根据数字地球而来的。数字勘探开发技术所要求的科学信息众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数字化技术比较的困难,而且概念的提出非常新颖,现阶段很难将数字化技术完全实现。而这种假象目前也仅处于理论阶段。

结语:

石油工业的未来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多构想来充分的实现技术上的更大变革。本文所介绍的几种技术仅仅占众多技术构想或者说还不成熟的但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的技术中的一小部分,每一项技术都在起步,而且都被工作人员所关注,但是现阶段的技术开发工作最困难的是很多技术问题在现阶段都是无法实现的,我相信,随着未来科学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完善,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现在的很多假象也都将会变成事实,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必定是高科技信息的渗透为前提的,没有技术信息的带动,根本无法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玫.数字油田:现状与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02).

[2] 李剑锋,李恕中,张志檩.数字油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7).

[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石油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6).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赛驱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教学方法

“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技术院校长期以来较为重视,在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1]。其教学模式应用的直接效果是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2]。近些年,在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集体或分组实践是主要的形式,其教学效果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的集体实习、以及讲多练少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应用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激情。为此,将理工科大学生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协调开展与推进,对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3]。目前,在教育部、团中央、高校研究所及各学科专业协会等部门的主办下,不同级别和不同形式的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各高校相关部门在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也呈现积极发展态势,这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将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高度协调和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和课程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协同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以中国矿业大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本课程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意义

探索和应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课程教学方法[4],使课堂教学、上机实验与学科竞赛协同推进,建立“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教学氛围[5],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是,实施以“竞赛驱动”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通过参加竞赛,使教师了解一流学校该课程教学动向,调整“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清楚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二是,将专业比赛及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训练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缩小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差距。三是,通过探索“竞赛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够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技能掌握的实际要求,提高学生对专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创新[6]。四是,通过组织、指导竞赛,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提升相关课程教师团队的授课水平及专业素养,实现“以赛促教”的目的[7]。

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现状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通常是本科生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并重[8]。其课程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前国内外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使用的算法原理,深刻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和含义,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能运用简单的地震处理软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预处理、数字滤波与反褶积、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和偏移成像。地震勘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三个环节,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国内外地球物理学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大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均要求“数字信号处理”“弹性波动力学”及“地震勘探原理”等课程作为前期基础课,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各具特色。教学形式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该课程主要在石油、金属矿山和煤田系统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其中以石油系统高校教学质量最高,引领“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煤田地球物理高技术人才,“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于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但长期以来,该门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重视度不够。对于在校本科生,对专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不够了解,学习主动性不足。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当有关。二是,上机实验教学环节学时有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欠缺。“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特征是数理基础要求高、理论性强、难度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资料处理能力。目前,课程设置的上机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三是,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不利于实践教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第六学期末暑假生产实习内容要求到实习单位观摩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和练习实践,这需要一定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理论做铺垫,然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不利于提高生产实习效果,且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等压力,课程学习难以全身心投入。

三、构建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

1.全面搭建竞赛平台对学习“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通过介绍和宣传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o-cietyofExplorationGeophysicists,SEG)的发展历史及贡献,鼓励他们申请SEG学生会员,从而享受免费下载SEG官方网站提供的如《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前缘》(TheLeadingEdge)等勘探地球物理领域最高级别杂志的文献资料,了解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尖端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申报成立SEG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分会,建立大赛分赛区,为参加“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提供强有力的竞赛平台。“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以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为主,一个工区的地震数据最大可达几十GB,加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数据,其数据大小甚至可达几TB,因此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此外,地震处理运算量非常大,要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必须要快。为此,建立可用于比赛训练的数据处理平台十分重要。利用校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8节点计算机集群和大量工作站。在大赛赞助方的支持下,成功安装了比赛指定使用的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软件GeoEast,创建了大赛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室,为参赛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竞赛学习平台。2.精心组织学生竞赛组织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竞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依托“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学习,以地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根据本科生在基础理论认识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多的实际情况,鼓励通过“研究生+本科生”的混合组队方式报名参赛,开展协同训练。这种“一对一的帮带”组队方式,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参加竞赛得到锻炼并取得良好成效,从而对低年级学生产生较好的“辐射”引导作用,激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形成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参赛的良好循环模式。3.教学与竞赛协调发展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勘探大赛包含两大块内容:理论笔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合大赛笔试知识点,补充“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媒体材料,增加最新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接触到前沿知识,又为参加竞赛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大赛训练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融合。通过大赛训练,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实际问题,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侧重理论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能力,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边教、边学、边赛,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将学与赛、赛与教密切结合,真正做到“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四、“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保障机制方案建设

1.过程保障机制(1)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具体内容与“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内容相互匹配,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形成与教学与竞赛的同步。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是以地震数据处理为内容的大型年度赛事,大赛环节包括笔试、资料处理和答辩,由初赛和决赛组成。(2)“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与大赛时间同步,有利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协同推进。新一轮地球物理专业培养方案将从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开设,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每年报名时间为3月初,初赛时间为5月中旬,决赛时间为8月下旬。(3)课程实验与大赛训练指导教师团队由研究所选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通过小组指导的形式,能够保障学生实践学习效果。(4)参加比赛发生的资料费和差旅费由优势学科建设等项目提供经费保障。2.奖励保障机制(1)学生奖励保障措施:对竞赛获奖学生,学校建立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在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评优等活动中予以优先考量。(2)教师奖励制度措施:对指导竞赛获得奖励的教师,院校均制定相关的教学绩效奖励政策和在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考量的政策。

五、初步成效

中国矿业大学通过上述“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在2016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中,中国矿业大学参赛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作品奖2项。获奖学生明显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榜样和鼓舞作用,使在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更高,表现在出勤率大幅度提高、课堂氛围更加良好、实践环节学习愿望更加强烈、学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了协同开展和无缝对接。下一步将对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和竞赛锻炼三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胡明顺 董守华 刘志新 潘冬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明鑫,卢丹萍,蔡欢欢.基于电子竞赛探索高职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3):152-154.

[2]解家欣.“竞赛式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4):86-87.

[3]李苏北.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教学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174-177.

[4]顾文豪,齐元胜,赵世英.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科竞赛平台的辩证发展关系[J].大学教育,2013(3):19-20.

[5]杨昌洪,尹长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3):63.

[6]闻炳海,黎艳玲,何冰,等.计算机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6(7):99-100.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6篇

1 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依赖于现代能源物质支持,近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随着石油开发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作为最基础的能源物质,石油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石油产业的发展,相应的也会使得我国地质勘探技术在石油开采行业取得更大的技术进步。但依照当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越来越少的石油储量,石油企业想要生产更加优质的石油铲平提高油气产能,就必须以现实的发展状况作为基础,对勘探技术进行创新。

2 技术创新

石油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持,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于开采技术要求也逐步的提升,这就要求技术不断的创新。尤其在作为开采前提条件的地质勘探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勘探精度,为钻井以及开采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基础。

2.1 钻井技术方面

石油开采前必须对开采区域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工作所耗费的成本费用将会占到石油钻井成本开支的一半以上。因此,如何降低钻井成本,地质勘探成本投入成为了关键。而降低钻井成本则是降低石油开发总成本的关键,因此钻井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技术研发核心内容。传统的钻井技术是欠平衡钻井技术,它起源于加拿大,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减轻对地层的损坏,通过使用该种技术使得钻井速度更快,并且钻井的过程中卡钻、遗漏现象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对于开采枯竭油层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该种技术的劣势也十分明显:由于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各类设备作为支持,在使用技术时设备的仿佛以及技术的安全性相对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得以完善。目前较为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中,相对较为先进的技术主要有: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技术、可视化钻井技术、三维钻井技术、特殊工艺钻井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分枝钻井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建设、开发油气藏的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极大的提升了钻井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钻井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石油产业买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2.2 物探技术方面

物探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物探能有效了解石油开发区域地层的结构特点。常用的物探方式主要为地震勘探技术,依照技术特点不同,其技术又分为三维地震技术以及反射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地震勘探中逐步的引入了计算机技术,高频分辨地震技术由此出现,随着出现的还包括四维地震监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以及油藏地震描述等先进的勘探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石油勘探技术的成功率更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发展迅速。

现代社会对石油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而石油行业的发展则需要更高水平的地质勘探技术作为基础,因而地质勘探技术创新成为了石油业刻不容缓的内容。在数据的采集、解释、处理以及设备制造等内容中地质勘探技术飞速发展。而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的勘探技术不断涌现,目前投入使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经验技术以及油藏检测描述和三维地震技术等。还有一些正在研发的技术,一旦能够投入使用将会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桥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实时进行油藏的检测以及石油生产的监测,或对油井的钻探实施可视化监控,从而更好的评估油田地质状况,更好的为石油的开采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3 测井技术方面

随着计算机水平及电子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技术也在逐步的应用到石油勘探工作中,主要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测井工作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解释方面,使得测井技术由数据型转变为成像型,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测量数据的传输速度变得更加快捷,在每次下井测量时还可以将多个下井仪器组合在一起,以便扩大井眼覆盖范围,提高探测深度及采样率。

近些年,一些测井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核磁共振技术、快速平台技术、套管技术、随钻技术等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其较高的测量精度及速度受到广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工作者的青睐。快速平台测井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测井时间的缩短,也降低了测井工作中的故障率,为测井工作节约了很多时间。随钻测井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尺寸小、成本低、可靠度高、组合随意,渐渐地发展到了阵列化成像方向,这也使得测量数据的可靠度更高。

3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以提高勘探质量;采用可膨胀套管技术,以降低勘探成本;多维发展,以提高石油综合勘探水平;加强新方法的研究,以提高石油勘探的时效性等等。近些年,全球的资源日渐枯竭,而能源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如今,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的意义显得颇为明显。创新研究,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的引入,这对于石油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油气产量的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的保护、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油田应用 地震散射波 散射理论 非均匀性

1 地震散射波及其研究意义

地震散射波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广义而言,由任何三维非均匀性介质引起的地震波变化都称为散射波。但是,一般把可以用几何光学(射线理论)处理的,而由大尺度非均匀性引起的走时和振幅变化摒除于散射领域之外,只研究狭义的地震波散射现象。地震散射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它是探测地球不均匀性的有力工具,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情况。

2 地震散射波的发展与现状

地震散射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Chernov运用随机介质中的标量波传播理论处理了地震散射波问题,同年,Miles用Born近似公式对Rayleigh散射求出了显式表达式。Aki提出岩石层内的非均匀性引起的逆散射是尾波;1972年,Haddon提出PKIKP波的前驱波PKP波是核幔边界附近非均匀介质引起的散射波。1983年高龙生等将散射波理论推广应用于各向多次散射问题。1988~1990年,吴如山和安艺敬一系统收集总结了国际上研究地震波散射的最新成果,共同主编了相关文集。在国内,现在地震散射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散射波数值模拟和处理技术,关于散射衰减,逆散射,金属矿勘探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

3 地震散射波的研究领域

3.1 正演数值模拟方法

在现有散射波数值模拟方法中,Wu等曾用相位屏算子计算过二维垂直变背景情况下的散射场,符立耘等给出了配置法求解体积分方程的数值方法。David W.Eaton采用Born 近似及射线理论近似计算了背景场和格林函数的三维弹性波弱散射场,孙明(2001)采用高斯射线束的方法进行简单块状模拟。黄雪继(2003)基于微扰论,采用FK域积分公式进行了正演模拟;秦雪霏(2007)采用六阶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刘铁华(2010)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扰论的FK域积分法,在散射场的二次震源和空间能量衰减处理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3.2 多重散射理论

多重散射波对相干波的影响很重要,特别是在波长和散射体尺度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多重散射强度与离散散射体分布密度有关,弱散射体之间的多重散射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在散射体的体积比较大时,必须考虑多重散射的效应。李小凡曾对大陆延伸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全弹性多次散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构造了一个基于非均匀薄层或非均匀相屏单次散射迭代法的多次散射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弹性波多次散射的能通量及处理散射衰减问题。

3.3 压制散射噪音

Ernst(1999)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波理论消除地震资料中近地表散射影响的方法,基本原理是估算近地表散射体的分布后把散射波从地震资料上消除。杨旭明等(2002)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近地表地震散射模型,提出了近地表散射噪声的正反演方法,用来衰减近地表地震散射噪声,提高叠前地震资料信噪比;郭向宇(2002)等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压制近地表散射波噪声的方法,韩佳君等(2010)在杨旭明方法的基础上,将散射波场与面波通过波阻抗差函数联系起来。但这些方法并不能把干扰波从数据中处理干净,损失有效波,有待更好的方法提出。

3.4 散射波成像

在散射波成像方面,Bancroft等提出了基于等效偏移距概念的共散射点道集成像方法理论,根据地震旅行时的双平方根方程,采用叠前Kirchhoff积分偏移原理,将地震道按产生的散射点,在给定的偏移距范围内映射出共散射点道集,随后基于共散射点道集进行数据处理。王勇(2000),王伟(2005)等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像效果,尤其是针对低信噪比数据。尹军杰等(2009)基于EOM方法尝试将其应用到低信噪比数据的成像处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该方法的一些不足,影响成像效果。

3.5 逆散射理论

逆散射问题通过散射体外部场的探测来估计其内部结构信息。随波动方程逆散射研究不断深入,该理论被应用到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逆散射理论开始与地震勘探成像联系起来,在研究中逐渐以小扰动理论和Born近似为理论基础,利用Fourier变换等方法进行速度反演。以逐渐进行逆散射理论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多次波,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的研究。国内在逆散射方面发展比较晚,也过一些研究。逆散射理论能在制多次波,进行奇性反演,深度成像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大扰动成像方面等仍然存在很多难题。

4 地震散射波在油田等的应用

地震波揭示的非均匀性尺度跨越达8个等级,利用地震波前向散射可以研究介质的随机特性。国内外在利用散射波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了解都有成果产生。

系统的研究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金属矿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八五期间提出利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寻找隐伏金属矿。孙明进行了金属矿地震散射波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徐明才、高景华等研究了金属矿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综合解释的方法技术。在应用技术方面、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成像方面,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证明散射波理论在金属矿地震勘探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煤田方面,煤炭储层相对较浅,煤层的横向变化较大,生产中的突水问题与断层构造、陷落柱等存在必然的联系,生产后形成的塌陷区对后期勘探深部煤炭资源是强干扰区,散射理论是个比较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把散射波理论应用到深部矿井成像和煤层采空区的研究中。

在油田方面主要是利用全波理论消除地震资料中的近地表散射,原理为先估算近地表散射波的分布,随后从地震资料中消除散射波。从长远来看,我国油气田在陆相环境沉积环境中形成,地下构造复杂,散射波勘探方法将大有可为。

5 结语

总体上来说,地震散射波在油田领域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但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许多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深度远远不够。地震散射波的理论和油田应用研究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吴如山,安艺敬一.地震波的散射与衰减[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地震勘探的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前景 地震相模式

1 地震沉积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震沉积学是目前油气精细勘探的热门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曾洪流等人最先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开创了地震沉积学。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于2005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激起了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林承焰等最先在国内引入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的手段结合井的资料进行宏观的岩石、地层、沉积史、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研究”。并对其关键方法技术加以完善。

陆永潮、杜学斌等人指出地震沉积学是一项识别沉积体系的几何形体、内部构成和沉积过程的新方法体系,是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露头和取芯资料建立的沉积相模式的综合反映。

魏嘉、朱文斌等人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体系以及沉积演化史等,认为地震沉积学是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层序地层框架和生成地层切片体。他们认为 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只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

总体上来说,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地球物理解释方法为手段,重点刻画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空间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石学。

2 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地震沉积学的主导思想是综合沉积学研究和现代高精度地震技术,从三维的角度对地下沉积体进行精细研究。研究思路是运用沉积学及沉积模式,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沉积体内部的三维形态,精细刻画古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2)结合地质模型和地震资料确立模型的地震响应;

(3)通过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搞清沉积体系的三维立体分布;

(4)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成像手段对储集岩体进行三维精细描述,指导有利区带的预测。

地震沉积学应用技术还有待发展,目前运用最多的有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段解释技术,这些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1)90°相位转换技术。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90°,可以建立起岩性地层与地震同相轴的联系。地震反射与砂岩层对称,也就是说地震反射的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相对应,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是地震属性在地质时间面上的显示。研究表明,地震地貌学可以作为沉积成像研究的有力工具。地震地貌成像是沿沉积界面提取振幅,可以反映工区内沉积体系的展布范围。这就是地层切片。

(3)分频解释技术。研究表明,低频和高频资料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低频中反射同相轴主要反映岩性界面信息,而高频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主要反映等时沉积界面信息。地震沉积学中使用的分频解释技术就是根据两者的差异进行解释的方法。

3 地震沉积学发展前景展望

地震沉积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国,地震沉积学在对复杂地层中沉积体和隐蔽性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推广地震沉积学既是陆相复杂储层研究的理论需求,也是增加我国油气后备储量现实需要。未来我国陆相地震沉积学发展方向有:

(1)发展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地震岩石学方法。我国陆相盆地的岩性分布复杂,波阻抗呈多极分布,岩性―波阻抗关系复杂,地层切片的岩性解释具多解性。陆相盆地湖平面升降频繁,物源多变,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受沉积旋回影响明显。为提高地层切片的岩性解释水平,应加强岩石物理理论和实验室研究。

(2)建立各类陆相盆地的地震沉积相模式。地震沉积相模式的建立对地震沉积学分析有指导作用。地震沉积相和沉积相关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资料综合研究。

(3)规范我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的研究。要根据我国陆相盆地特点、前人经验和研究实例,制定相应的研究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资料收集、研究内容和思路、预期成果和质量要求等。

4 结束语

地震沉积学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中国学者和科学家对其理论的引进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陆相盆地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的完善。近年来随着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和地球物理解释技术的进步,一门新学科的兴起已是必然的趋势,地震沉积学的出现与发展将促进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同样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与反演技术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地震沉积学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Zeng Hong-liu,Henry Stephen C,Riola John P.Strata slicing,partⅡ: Real 3-D seismic data[J].Geophysics,1998,63(2):514~522

[2] 曾洪流,地震沉积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沉积学报,2011,29(3):417-426

[3] 林承焰,张宪国等.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石油学报,2007,28(2):69-72

[4] 林正良,王华等.地震地层学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5):131-137

[5] 林承焰,张宪国.地震沉积学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40-1144

[6] 陆永潮,杜学斌等.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1):1-5

[7] 魏嘉、朱文斌等.地震沉积学―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31(2):417-425

[8] 董春梅,张宪国等.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