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排降碳

节能减排降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能减排降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尿素 能源 节能减排 影响因素

前言

大庆石化分公司化肥厂尿素装置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荷兰STAMICARBON公司引进的CO2气提法尿素生产工艺技术,该装置由荷兰大陆公司总承包,国内设计院完成配套工程的设计,于1976年建成投产。2005年,通过引进荷兰STAMICARBON公司的并联中压技术对尿素装置进行了扩能改造,使装置的生产能力由原设计1620吨/天提高至2300吨/天。扩能改造中新增一套并联中压系统外,还新增了一台CO2增压机、一台高压离心氨泵、一台高压离心甲铵泵以及一套蒸发系统,另外还对高压洗涤器进行了更新,这是国内首家利用并联中压技术对CO2气提法尿素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并取得成功的装置。

一、尿素生产中的影响因素及操作优化

1、尿素合成反应机理及热力学模型

2、尿素生产操作优化

(1)选择最佳操作温度:温度是影响尿素平衡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尿素合成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超过一定值后,转化率又会下降,因此,存在一个最佳的操作温度。要得到最大的转化率,尿素合成塔应尽可能控制在最佳操作温度下运行。

(2) 提高氨碳比:提高原料的氨碳比,可以提高尿素合成的转化率。当有过剩氨存在时,不仅有利于提高转化率,还可以抑制某些副反应。氮碳比可以通过进料调节机构进行调节,不过高氨碳比虽然能够提高尿素合成转化率,但太多过剩氨也会造成系统利用效率下降,并使能耗升高,增大后续设备的负荷,同时也将提高系统的平衡压力,因此实际操作时氨碳比也有一个合理的最优选择范围。

(3)降低水碳比:研究表明降低水碳比,可以大幅度提高尿素转化率,水碳比每降低0.1,转化率就可提高1%以上,因此应当尽可能地降低水碳比。要控制系统的水碳比,只能通过低压甲铵液的含水量来控制,而控制低压甲铵液的含水量又要通过对低压循环吸收系统、0.7MPa系统和水解系统进行综合调整来实现。

(4)延长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反应是否达到或接近化学平衡有关。反应越接近化学平衡,转化率就越高。尿素合成反应最少需要40^50分钟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接近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率。如果反应时间少于40分钟,则转化率明显降低。但过长的时间也是不利的,因为一般来说,虽然得到较高的转化率,但整个合成塔的生产强度却降低了,故操作中可选取1小时左右的反应时间。

二、尿素装置节能减排潜力

节能就是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有效的利用能源。所以,节能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少用能源,其实质是充分有效地发挥能源的作用,使同样数量的能源可以提供更多的有效能,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润。尿素工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等多家大氮肥装置都经历了扩能改造,虽然改造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产量,能耗和物耗也有所下降。

三、尿素装置节能减排措施

经过分析尿素装置的热力学系统和物料平衡的原则,尿素装置节能减排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提高生产装置的长周期、满负荷运行能力,降低产品的单耗。装置大型化,集约化是未来化工装置降低能耗的基础,对现有装置的扩容改造也有降低产品单耗的能力,但是这会增加设备投资费用,要合理把握装置投资费用和生产费用的平衡。而长周期稳定的生产工况降低的能源和材料的浪费,保证了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工艺的持续改进,优化操作,不断优化参数,提高主产物收率,减少低价甚至无用的副产物产量。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波动时不可避免的,如原料的成分、温度、产量、蒸汽需求量等,如果生产优化条件能随着这些参数的变化相应的变化,将能取得很大的节能效果。为了产品生产的合格率,我们装置内一些设备留有颇大的设计裕度,这些设计裕度如果控制不准确会大大增加能耗。

3、提高能源利用率,分三方面:(1)提高动力蒸汽能的利用效率;(2)提高换热介质的利用率;(3)对生产电力系统进行整体节能改造,如采用安装变频器的方式给压缩机组或大型电机提高效率。

4、提高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尽可能回收利用废水,将之转化为可利用物质。水解系统处理出的水解水可以循环利用,尽量实现“零排放”严格管理标准。

5、加强巡检。细心检查装置的运行状况,检查到一处“跑、冒、滴、漏”处理一处,一切事故都是有先兆的,都是可以控制的,要在事故发生前及时排除。加强巡检保障装置平稳运行,降低了设备和原料的损耗,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6、与同类型的厂交流学习,学习其他厂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节能减排措施,并结合自身装置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改进。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广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绿色采购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策措施协同欠缺、手段运用不充分、绿色采购无法落实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需从提高政策措施协同性、丰富政策手段、加强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财政 政策 广西

广西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现状

(一)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

1.广西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预算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整合现有涉及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创新财政补贴方式等政策手段。一是增加节能减排财政支出。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2008年2.1亿,2009年达到3.5亿,增幅66.7%;二是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向节能减排倾斜。广西整合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保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水资源费等各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企业技改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以及节能减排监测能力建设等;三是创新财政补贴方式。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出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实行财政奖励资金量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方式。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2.1亿元节能减排奖励资金与全区当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挂钩,重点支持6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317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或前期经费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2.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年要实现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20亿元,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为支持新能源发展,广西自治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积极出台扶持性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以及核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城市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的支持等。具体财政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农村沼气建设财政投资和补助。2001-2006年,广西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每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4.7%。2006年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用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达9800万元。2008年又投入资金1.1亿元,新建20万座沼气池;对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木薯生产,依照国家有关原料基地补贴和示范基地补贴的规定每亩补贴180元。

(二)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0年,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税收征管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下列税收优惠:对自治区级以上(含本级)主管部门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2010年底前,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类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为节能减排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和产品等原因,导致自用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免照顾。另外,为支持新能源发展,自治区积极向国家申请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2008年3月1日起享受以下税收优惠:免征消费税,已征的消费税予以退还;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

(三)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2004年底,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广西也出台了一系列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政策,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内部制定了鼓励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政策,从招标文件的制定以及评标环节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分,鼓励采购人购买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为了规范节能产品采购,广西还实施了一系列地方节能标准,如《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检测规范》、《路灯节能装置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成效与不足

(一)支持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

广西自治区财政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发展,包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淘汰“两高一次”落后产能、推进城乡建筑节能、鼓励高效节能产品使用、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得益于上述财政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节能减排方面,“十一五”前四年广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9.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13%,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3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76%,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2.1%,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2010年10月29日,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2010年1-9月,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1%。全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416户重点耗能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为1.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93%,累计节约能源116.89万吨标准煤。自治区财政2010年安排节能、清洁生产专项奖励资金9500万元,支持了全区实施重点工程的节能、清洁生产项目124项,这些项目和去年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广西自治区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3.93%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沼气池入户率已超过40%,为全国沼气池入户率最高的省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利用,全区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核电开发也进入实施阶段。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已经投产。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方面,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2008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采购占到同类产品采购比例的25%以上。而在2007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为770万,仅占到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13%,节能空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比重仅为2%,只有5.4万元。

(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的不足

1.政策措施协同性欠缺。使公共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最大化的关键是最大化相关政策的协同作用,最小化相关政策的制约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运用公共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欠缺,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从广西当前采取的一些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来看,各项政策措施相对孤立,措施间缺乏相应的协同促进能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导致政策措施结构断层和功能失衡,抑制了低碳经济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1+1>2”的政策效果。

2.政策手段运用不充分。我国低碳政策工具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也造成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财税政策运用较单一。广西同样也存在财政政策手段较单一的问题。譬如,对新能源的税收优惠形式过于单一,以减税和免税为主,没有将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应用于新能源税收优惠中。

3.政府绿色采购无法真正落实。虽然广西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对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绿色采购成本过高、采购人员绿色采购意识不到位,以及采购人员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等原因,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采购。

优化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协同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模式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要注意政策的纵向上下衔接、横向相互协调。

从广西当前公共财政政策情况来看,要提高政策协调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征企业排碳费。碳税是国外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约束性财政政策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碳税,建议先开征企业排碳费,对高耗能企业征收排碳费,如高耗能企业能完成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则对其免征。王金南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征收碳税对GDP的影响有限,最高只有0.45%左右,同样,开征企业排碳费对GDP影响也是有限的。但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发展会形成制约,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较明显。二是完善低碳财政补贴结构,增加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为促进低碳消费,国外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较普遍。广西应采取对居民低碳消费财政补贴的方式,来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可以对居民安装太阳能设备等低碳消费给予适度的地方财政直接补贴。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广西公共财政政策协调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用。

(二)丰富公共财政政策手段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政策手段,如预算拨款、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税收政策手段,碳税或类似税收、低碳税收优惠等;基金收费政策手段,如专项基金、排放费等。丰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设立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各级财政应当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专门立项,并且要保证每年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项目。该项目资金具体用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宣传与服务支出。支持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扩大低碳地方税收优惠。对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除享受自治区高科技企业所享受的全部税收减免优惠之外,还应允许这些企业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用于购置低碳设备的投资,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并对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低碳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另外,对低碳技术开发投资实行投资退税。对于节能服务产业,要落实2010年4月发改委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税收扶持政策,暂免征收营业税、减免所得税。另外,还应将节能服务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自治区政府投资的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政府绿色采购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等绿色采购相关文件精神,提高采购人员环保意识;其次,要落实好优购政策、首购政策和订购政策,敦促采购人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应建全绿色采购标准,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绿色采购清单,公开绿色采购信息等措施;第三,自治区应采取一些减税措施来降低“绿色产品”采购成本,各级政府应支持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成立绿色采购网络组织,推动成立各地绿色采购团。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3篇

一、以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分析

(一)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作为国际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支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科技能力和产业结构还无法快速转向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轨道,高碳运行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节能减排的内外部压力也将长期存在。因此,通过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最终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处理能力。

(二)利用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与庇古的税收理论不同,科斯认为,在产权明确或可协商的情况下,包括污染在内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得到解决。此后,克罗克尔和戴尔斯分别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在界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权利的前提下,通过排放许可证的交易,可以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蒙哥马利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市场的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排污收费环境治理政策。美国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确立了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许可证发放和交易制度。从1990―2007年,通过排放权交易,美国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43%,这一目标的实现比预定计划提前了3年,成本只有预算的1/4。

(三)建设国内节能减排市场,增加国际碳定价的话语权

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排放交易市场将达1900亿美元,可能超过石油期货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2006―2008年全球碳市场成交额增幅为187.5%、101.7%和100.5%,2009年已经达到1440亿美元。作为全球碳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碳交易却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是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碳交易价格仅为国际价格的30―50%,一些国际买家低价从中国获得减排指标高价转手倒卖给发达国家。二是以项目为基础CDM机制在2012年之后缺乏明确的机制保障,并且由于联合国CDM机制僵化和对于节能类项目投入力度小,导致审查周期不断延长,严重影响了中国申请CDM项目的时效性。同时,由于国内外理念的差异,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风电和大水电CDM项目遭到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和欧盟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内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建立独立的碳定价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二、以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可行性分析

(一)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有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如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通行的一种市场节能方式,此外,无论是政府管制的排放总量许可或企业的自愿减排(VER),都可以通过市场上的排放(污)权交易实现。如欧盟2005年创建的“欧盟地区的排放交易制度(EU-ETS)”(表1),通过欧盟区域内的排放权交易,实现了总体排放量的下降。

(二)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碳资源供给国。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随着节能减排市场容量的扩大,能源合同管理公司和能源环境交易机构大量涌现。2008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昆明和大连等地已经建立了八家区域性的能源与环境交易机构及多家节能减排中心。

但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障碍:一是交易品种少,各地交易所主要以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为标的的排污权交易为主,只有上海等地开展了少量的以二氧化碳为标的的排放权交易;二是减排手段缺乏,除了少量的自愿减排,实施核证减排(CER)的条件还亟待完善;三是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国内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叫好不叫座”,面临的市场诚信、资金回收、第三方评估等诸多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全国与区域两级减排交易市场,实施分级管理

建立全国统一的节能减排交易机制有助于改变当前各地交易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各地的资源和环境交易所都是由当地政府批准成立,随着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扩大,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所带来的利益也会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不仅没有建立交易所的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建立交易机构,而且已设立的省份也会防止本省企业到其他省份进行交易。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减排交易市场,可能会出现各地混战的局面。因此设立一个全国性的交易机构,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统筹全国的大宗排放(污)权和跨区域的减排指标交易。对于地方政府设立的环境交易机构,根据其平台建设、交易能力和区位环境等指标综合评价,赋予不同级别的交易权限,实施分级管理。

(二)发展碳金融,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定价机制

碳定价机制是建立排放权交易的核心。当前全球通用的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以排放权交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以碳税和气候税为主的税收模式和政府发放排放许可的管制模式三种(Stern,2006)。在我国目前的碳定价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和议价能力。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开发碳产品的场内交易产品及期货等多种衍生品交易,完善国内的碳定价机制,改变目前以境外买方市场为主的单边定价模式。此外,择机开征碳税及进行相关配套税收改革,改革高碳时代的税制结构,强化资源环境对于企业的硬约束,推动向低碳社会的转型。

(三)积极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推动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专业性节能减排机构,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由于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度低,运行规范性差,一些专业机构难以为续。因此发展节能减排中介市场,推动节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三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通过反商业贿赂等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二是鼓励专业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大力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培育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推动能源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能源审计和低碳技术孵化机构等领域的专业公司成长。三是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认证体系建设,推行更为严格的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特别是针对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认证制度,推动企业采用低碳技术。

(四)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标准制定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7202

1引言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信息产业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较之传统产业,能耗低、排放少,是低碳经济下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重庆位于西部内陆地区。由运输距离形成的物流成本,会抵消任何劳动力、土地、煤电油低成本的优势,没有办法像沿海城市那样,依靠便利的水运条件做来料加工。这也是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上万亿元的加工贸易规模中99%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很少向内陆成功转移的制约因素所在。“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垂直整合一体化模式”随即浮出水面,即沿袭销售市场“一头在外”的同时,将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全部实现本地化,聚集在同一城市和地区,大大降低了进项物流成本。此举以创新模式解决了物流成本、产业配套等问题,形成全产业链的近距离紧密且稳固联系的IT产业聚集,为重庆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开辟了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路径。

近年来,笔记本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迅速增大,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和碳排放如何变化,对重庆节能减排带来哪些好处和压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本文基于2007-2012年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能耗数据,在研究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特征与碳排放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对于重庆工业和全市整体能源效率水平的影响,分析了其碳排放与产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和关系,以期为未来企业和政府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特别说明,本研究中的碳排放均指二氧化碳排放。

2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分析

2.1能耗总量增长迅猛,未来将给重庆带来不小的能源压力

研究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8-2013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分析重庆市信息设备制造业能耗和碳排放时主要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数据代替。能源种类选用年鉴中归纳出的主要部分,包括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各年份能源消耗数据见表1。在计算信息设备制造业能耗时,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把除电力之外的各能源单位统一成标准煤,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见表2。电力的折算按照电力等价值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其折标准煤系数为0.404千克标准煤/千瓦时。2007-2012年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重庆市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总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2.797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2年的29.839万吨标准煤。特别是2009年之后,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总量增长尤其迅猛,2010年同比增长117%,2011年同比增长132.6%,2012年同比增长40%。其能耗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0.058%增长到2012年的0.36%,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0.11%增长到2012年的0.85%。可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耗比例的不断增加。按照重庆“十二五”规划的笔电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的发展目标,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将占工业能耗比较大的比重。

从主要能源消耗来看,电力和天然气增长相对快速,尤其是电力的消耗从2007年的6351万千瓦时增长到2012年的6749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60.43%。而重庆本身电能供给不足,全市电能消费的30%需从市外送入。加上水电是季节性电能,与重庆电网缺电特性不一致,持续性不强。随着笔电产业的发展,能源消耗的进一步增大,必定给重庆带来不小的能源压力。

2.2能耗强度远小于工业、全市能源消耗强度

研究选取万元产值能耗为能耗强度指标来分析信息设备制造业能耗强度变化特征。万元产值能耗指每万元工业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用能耗总量与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万元产值能耗越低,说明能源的使用经济效益越高,利用效率越高。2007-2012年信息设备制造业、工业、全市能源消耗强度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2007年到2012年中,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远小于全市、工业的能耗强度。2012年,三者的能耗强度分别为0.02、0.886、0.27t/万元。这说明,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源效率水平高于工业整体水平,也高于全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因此提高信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有助于提高重庆工业和全市整体能源效率水平。

虽然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很小,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2007年,美国和加拿大的能耗强度就已经低于0.02t/万元,表明该行业仍存在一定的节能空间,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环境,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广泛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培育自身企业的创新能力是重庆提高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

由表4可知,重庆市信息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信息设备制造业2012年碳排放总量为43.682万t,比2007年增加了942.3%,年均增长59.8%。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增长尤为迅速,同比增长115.9%、1302%。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代替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对比能源消耗碳排放与总产值。由图3可知,两者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变化趋势,2009-2012年间,随着信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碳排放增长尤为迅速。虽然碳排放总量是逐年增长的,且增长幅度比较大,但是其碳排放强度是逐年下降的,如图4所示。从2007年的0077t/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0.029t/万元,下降了623%,年均下降17.7%。结合其能源消耗来看,这与其天然气与电能消耗大幅增长是分不开的。

重庆信息设备制造业2012年的碳排放强度为0.029t/万元,远小于工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可见信息产业低排放的产业优势,重庆借助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助于重庆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控制以及减排目标的实现。

4结论及其新一轮发展对策研究

4.1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能源供应

尽管重庆市信息设备制造业能耗强度远小于全市、工业的能耗强度,但随着以笔电产业为代表的信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总量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电力和天然气消耗量的增长。能源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能源供应:一是加大电力建设力度,增强自产电力保障能力;二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增加可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如电能不足所带来的能源压力;三是加大节能降耗新技术研究开发,如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输变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天然气净化等。

4.2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能耗和碳减排强度

信息设备制造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远小于工业、全市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属于低能耗、低排放的行业。但也要看到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节能空间。以PC产业为例,设计、生产芯片和基础软件是利润高、能耗低的一头,应用和系统集成也是利润高、能耗低的一头,整机的加工组装附加值低、能耗高。其中,电子真空器件、光电源、印制电路板、信息化学材料等细分领域能耗均高于信息设备制造业平均水平。重庆在产品的研发设计这一块,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仅为18%。企业生产应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进一步提高能耗、碳减排强度。此外,改进产业引进方式,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要广泛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也能不断提高产业能源效率。

4.3鼓励创新,保持信息产业对节能减排的良性作用

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提高重庆工业和全市整体能源效率水平。但也要看到,“垂直整合”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人力资源、生产资料的比较优势。随着产业的发展,会造成比较优势的消失,为保持其对能源效率水平的良性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依托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基础大力发展如云计算、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三是利用信息产业的高渗透性,与传统工业技术相融合,为信息设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4.4制定优惠政策,助力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发展

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投资节能减排项目、对购买节能减排设备、对有关研发投入、因节能减排增加的经济效益等在税收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减免优惠等等。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企业新上的节能环保项目,引导和带动企业、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快推进大型节能环保工程项目。三是建立信息和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碳排放等重要信息的数据库,牢固掌握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标准化的数据。提高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的相关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整体的能源解决方案,助力落实和开展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亢,张桂林,汤耀国.“垂直整合”:发展模式创意[N].瞭望,20100419.

[2]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8(8):2327.

[3]吕可文,苗长虹,尚文英.工业能源消耗排放行业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12(12):1520.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5篇

组织人员精心制定并出台了《2014年自治县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方案》,总体规划好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各项工作。6月9日,县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周密部署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单位职责,形成部门各司其责,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工作扎实开展。

二、组织好宣传周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

6月10日上午8:30,在县城繁华地段的建行前面举行了以“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为主题的2014年县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县政府办、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国资委、县总工会、共青团县委、质量技术监督局、供电局等主办单位和县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1名领导和2名业务人员共12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县政府吴冬副县长在启动仪式上做重要的讲话。仪式启动后,各主办单位以宣传画板、摊位展示、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宣传我省和我县节能减排降碳成就和典型案例、我省和我县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及限塑规定等,开展节能减碳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咨询4500多人次,发放《节能减排低碳宣传手册》、《节约用电小窍门》等宣传材料3800多本(张),悬挂宣传横幅10条。

三、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

(一)开展“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0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全县各公共机构举办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以停开四层以下办公楼电梯、关停办公区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开展能源紧缺体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等绿色出行形式践行节能减排;工作人员通过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即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办公室无人时及时关灯,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铅笔、再生纸等绿色办公用品,以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支持节能工作。

(二)开展节能政策法规宣讲。6月11日,各公共机构安排专门时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和《“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节能政策法规,做到分管节能工作的领导要亲自宣讲节能政策法规,工作人员认真听讲、做好笔录,开展学习讨论。

(三)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宣传活动。县商务局组织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宣传活动。引导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形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培养节能环保理念,提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提高每个公民、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引领和带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

(四)开展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活动。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节能低碳行动”,利用学校校报、校刊、广播、网络、黑板报等载体,大力宣传节能低碳知识,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低碳氛围。组织“三个一”活动,在中小学校举办一次能源资源国情报告会或气候变化、节能低碳、生态文明讲座,组织一次节电体验活动,开展一次有关节能低碳的团队活动或班会,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低碳创意思考和创作,树立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节能减排降碳理念和行为习惯,营造节约型绿色校园的良好氛围。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概念源于英国,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将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能源科技和政策革新,实现节能减排以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以及达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国外先进财税经验的分析借鉴,可以给我国的低碳财税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此在节省更多人力财力的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效益。

一、发达国家碳税征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低碳经济下发达国家征收碳税的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低碳减排的发展目标,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税收征收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这些国家主要的征税对象为高碳产品和高碳资源,提高这些产品和资源的成本曲线,以此减少其下游产品的消费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征收碳税是节能减排中最主要的政策手段。目前,世界上已经实施碳税征收的国家有意大利、荷兰、瑞典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征收碳税,但将碳税的征收内容包含在其他税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实行碳税且实行碳税国家最多的地区是北欧。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麦就开始征收能源消费税,并且在随后对家庭和企业征收碳税。丹麦在1996年也引进了一个包含二氧化碳税和能源税等的新税种,这种税收推行初期的税率较低,此后经过推行阶段的几次上调,企业供暖的二氧化碳税率在1999已经达到100欧元每吨。根据丹麦能源部统计,在推行碳税政策后整个国家的能源行业的CO2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排放量在5200万吨以上,至2005年已经减少到4900万吨左右。德国在荷兰之后引入碳税,同时增加了天然气和矿物质等生态税。

(二)低碳经济下实施碳税的启示

1、提高国家经济水平

实施碳税的国家如果想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必须将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推行该项政策。

2、逐步增加政策强度

从各国经验来看在碳税征收初期,一般碳税的税率都比较低,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或者返还,避免税收政策短期内对企业的巨大冲击。在税收推行中期,可以适当提高税率,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3、保持税收平衡

碳税制定和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并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适当返还部分税收给纳税者。例如,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障金等,但保持企业和个人的总体税负不变。

二、发达国家低碳补贴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补贴政策的实施策略

1、针对生产者的补助政策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生产者的补贴政策。为确保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地位,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且通过补贴的方式制衡了可再生能源成本过高的问题,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德国也确立了天然气优先的原则,授予管道运营商优先输送天然气的权利,并根据天然气的价格标准确定市场价格,以明确补助金额的范围。美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一些风能电能等项目进行了财政补贴,并且随着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补贴金额。

2、针对消费者的补助政策

发达国家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在汽车、房产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低碳补助政策。美国在2011年底对使用柴油汽车和混合动力的汽车消费者返还了3000美元以上的税收。美国在推行节能环保建筑减税政策的同时,也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建筑。规定如果新建筑的节能标准达到国家标准的50%左右,就能获得不高于3000美元的单套房屋低税收奖励,同时美国也减免了使用节能住宅设备居民的部分税收。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也对使用热水器等取暖设备的用户提供了高于30%的税收补助。下表为欧洲国家节能取暖设备的免税制度。

(二)低碳经济下实施低碳补贴的启示

低碳补贴应该运用扩张的形式,起到刺激低迷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时期,政府推行低碳补贴政策,能够有效推动低碳企业的发展,预防国家的整体经济衰退,以此获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中下游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是补贴的重点对象。生产者和消费者补贴分为下游产业和中游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汽车、家电等下游产业的最终需求决定了该行业的兴衰,所以采用补贴消费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中游产业如果有相同质量的产品,补贴的对象应该以生产者为主,鼓励生产者多使用各种节能减排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等。

三、结束语

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力度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应该将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税收政策的经济性作为关注重点,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碳税政策经验,实施低碳财政补贴并积极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充分掌握各种低碳技术的应用前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贺震川.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外财税政策经验借鉴[J].生态经济,2011(03)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7篇

世界范围内对碳标签的讨论始于2006年,并且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推广碳标签。其中,英国最早将针对产品的碳标签制度推向世界。为应对气候变化,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即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Trust)。2008年10月英国正式对外“PAS2050”标准。紧随英国,日本鼓励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详细标注在生命周期内产品各个阶段的碳足迹,将产品的碳排放量标签化。欧盟委员会在生物燃料碳足迹评价方面积极引入新规则。法国政府鼓励企业自发核算碳足迹,并签发了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韩国、泰国等国家也纷纷推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碳标签计划。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开展针对产品的低碳认证。

2中国碳标签缺失带来的问题

2.1碳排放指标增长的问题

从低碳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总体碳排放增长的势头绝不能单纯地从生产环节考虑降低碳排放量。荷兰环境评估机构2012年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碳排放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不同,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在高速增长。此外,在人均碳排放总量方面,中国的上升速度非常快。据国家“十二五”中期评估数据,2011—201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下降5.54%,这远远低于“十二五”要实现的目标值“16%”。

2.2消费和生产的减排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模式也随着居住、交通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改变,高碳消费呈现增长势头。就家用电器而言,中国节能电器的用电量并没有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而下降,用电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即使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关停调整高碳生产的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问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监管漏洞的存在,一些高碳生产的中小微企业不在整改范围之内。只要消费者选择高碳排放产品,高碳生产就无法制止。

2.3市场化减排工具作用的发挥问题

缺乏碳标签的辅助作用,市场化减排工具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碳税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但其要发挥减排作用,征税的范围应该延伸到居民消费领域。我国自2008年开始探索自愿减排市场,由于消费者缺乏参与热情,企业开发低碳消费市场的动力不足,加之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国际上受阻,自愿减排市场难以维持运转。2013年,强制性碳交易的试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但由于试点省市初始阶段存在较大比例的免费配额发放,实施之后若减少免费配额发放必然会遭到企业的阻力。

3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政策建议

目前,国际范围内碳标签主要应用于出口产品,经济全球化施加在我国企业的外部压力已越来越明显。从微观角度上,碳标签可以为企业或者组织控制产品生产过程或者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并帮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树立良好形象。对于消费者来说,碳标签可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碳信息的基本需求。从宏观角度上,碳标签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建设一个更有效率的市场体系,从而加快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第一,完善已有相关法规标准。一个完善的法律结构可以对碳标签制度的推行提供相应保障、确定具体的核算法则和标准。此外,国家标准对于碳标签认证、咨询、核发具有指导作用。第二,加强环保理念的推广。碳标签体系的建立需要广大企业或组织的积极参与,借助媒体舆论、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甚至是企业的力量,掀起关注气候变化的热潮,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三,大力倡导碳金融。碳金融,也叫“碳融资”,是指包括限制性温室气体排放在内的一系列与碳有关的金融活动。银行作为活动实施保障主体,应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措施,在对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做出努力。第四,紧密跟踪国际动态。在制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时,要放眼世界,密切关注国际最新动态,并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标准的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

4结论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环境危机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与核心要素

(一)低碳物流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定下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对于这一绿色承诺,中央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保增长、调结构”作为2010年的工作主题,这也是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路径。但是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目前的处理办法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全部倾向于乘客,向客流倾斜而不是物流倾斜,物流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但是,对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应对呢?很多企业只有采取规避的方法,然而,并非治本之策,政策应考虑到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由加工制造环节伸向两端,在现代服务业及高端技术产业方面需求增大。

(二)如何应对低碳物流的现实问题

1、量化低碳指标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如果低碳能让成本降低,就不需要国家倡导了,企业自身就会有动力去推动。但问题是:如果实现低碳物流需要企业提高成本,而低碳物流又确实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国家政策或是媒体来引导企业,让企业了解到――成本的上升换来的低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指标都需要进行量化。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已积极加入到支持碳减排的行列中。马士基物流亚太区供应链拓展部总经理Lee Stephne表示:“就马士基而言,为了减少碳排放,运营成本相对之前大概提高了15%左右。现在国外很重视‘低碳物流’。而国内客户对于‘低碳物流’的重视程度显得还不是很高,毕竟这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来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碳排放量和客户的运营成本直接挂钩,虽然企业很重视,但企业本身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哪种经营“成本”对企业自身更有利。不过,由于国外倡导“低碳”比较早,已有客户主动提出“非低碳不合作”。南航货运相关人士也强调:“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企业本身更需要有深刻的认识。”而在低碳技术上,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取得技术上的优势。

2、充分利用低碳带来的机会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分给谁?分给企业的机会是最大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比较先进。在他们看来,碳排放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企业会有碳排放的交易――买卖碳排放量配额。IBM也是比较早地研究低碳物流的企业之一。而在中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也提出了“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决议。中远曾经做过两期的低碳物流项目。在第一期,他们考虑了三个因素:客户要什么样的服务;运输、库存相关的成本有多少;是运输的效率如何。到了第二期,就加入了碳排放量指标。如果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企业的效率、成本,甚至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可能都要做一些让步。因此,对物流行业而言,其行业格局将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发生深刻变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低碳物流――效率和绿色的结合体

低碳物流一方面是提高了企业效率,另一方面是倡导绿色。事实上,随着整个运输交通和技术的发展,地铁、公共交通工具等都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而业内人士也会在行业建设时注意到这些问题。以西安为例,2009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就已经制定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招商工作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区――为了这份绿色的承诺,仅仅2009当年,园区就已婉转谢绝了16家不符合国际港务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入区申请。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发展铁路物流的政策,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尽可能地用铁路,尽可能地实现低碳物流。

二、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为此,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海运业

1、海运业打响“绿色战役”

过去25年,90%的世界贸易运输都通过海运,海运业碳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的4%。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在此背景下,航运业、造船业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各国纷纷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船舶”。而作为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中远集团从2008年开始,首先以中远集运实施集装箱船队降速10%的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中远集团还研制并开发了集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船舶燃油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生产经营的科学统一。在技术节能方面,中远一直紧盯国际、国内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新动向,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消化和吸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2、港航企业也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港口领域以优化港口布局为主线,以引导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和研究、推广提高装卸设备效率的节能技术为重点,全国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12月3日,经过专家鉴定,“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研究”和“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两项科研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码头消毒由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行在盐田国际扩建闸口。此外,此次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是国内首次通过降低柴油机组转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研究项目。青岛港集团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超前意识,“青岛港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应用”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目前,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沿海大港的集装箱码头也都采用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

(二)铁路运输

据悉,最近“股神”巴菲特斥资260亿美元,同时承担100亿美元债务,收购美国铁路企业北伯林顿铁路公司77%的股份,这是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收购。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黎雪荣认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碳优势将是未来企业制胜法宝,提早布局,可以尽快占据领先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除了2003年有少许增长外,其他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4%到1990年的40.5%再到2007年的23.5%。客运和货运从低碳排放的铁路上转移到高碳的公路和航空上,对于中国节能减排不利,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发改委数据也显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000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将成为世界第一。

(三)航空业

航空业出路将是可替代性燃料。2009年,欧盟推出“绿色天空”计划,即从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必须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向欧盟缴纳排放费用。面对日益苛刻的环保标准,显然节油是最后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的救赎。更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新型可替代燃料的应用。据了解,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主要取材于麻风树、亚麻荠、藻类、盐生植物等,而且可以直接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而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设计引擎或飞机,航空公司和机场无需开发新的燃料运输系统。而对于航空运输业这类技术高度聚集的行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谁能更早一步掌握和利用新技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更容易取得明显的优势。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随着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必将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三、仓储业:打造低碳园区

(一)中国仓储业现状

1、中国仓储业实现了强有力的恢复性增长

日前,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亏损面为6.6%,亏损额比上年略有降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实现利润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货物吞吐量80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货物周转次数9.11次,基本与上年持平。从主要统计指标看,截至2009年底,中国仓储业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发展水平。

2、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纷纷扶持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证监会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支持物流中心和物流聚集区的发展。仓储企业在仓储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运输配送、贸易、加工、动产监管、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进厂物流等综合业务的业务量;并采取了降低价格、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维护好客户资源,稳定仓储市场。

3、低碳园区规模进扩大

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仓储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中国物流园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仓储面积保有量和需求量均实现持续增长。全国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3134万平方米;全国13座城市拥有仓储面积5456.6万平方米。

4、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升

随着期货交易品种迅速增加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实体仓库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的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有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仓储业继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指标的增幅将超过10%。不过,在世界产业转移和布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仍然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问题,单纯的出租库房或只提供简单服务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国仓储业发展策略

一是仓储企业要继续把业务综合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努力提升综合业务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比重;二是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为客户量身定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裁减冗余,节约成本;三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减少货物的迂流、减少车辆的空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打造低碳物流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推进综合业务和精细化管理作为两大抓手,仍是仓储业健康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结论

未来几年,国家有可能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通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方式创新,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运营及技术创新和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低碳物流以绿色的名义[N].东方烟草报,2010-04-14.

2、苏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低碳物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N].山西日报,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