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川南旅游业的目前状况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 经济 及 交通 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 发展 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心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 自然 、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 历史 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和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摘要:(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新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 工业 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美丽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摘要:第一川南“

(二)川南 旅游 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摘要:

1.实用品又分为摘要: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摘要: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 艺术 品又分为摘要: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重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重摘要: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 自然 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喜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摘要: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办法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 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 交通 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非凡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非凡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 科学 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和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和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和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和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 经济 的腾飞。

参考 文献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增长 协整 Granger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池州人文积淀深,厚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1]。在“十二五”期间,池州市提出了“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以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这充分体现了池州这座“森林城市”对于今后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那么,池州市国民经济和旅游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①,利用CPI指数法,通过修正得到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数据,并用TY和TGDF分别表示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成相应的直方图1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4年池州市旅游总收入TY和国内生产总值TGDF都显著增长,并且TY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TGDF。同时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到2014年已达到83.76%,这充分说明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以上简要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下面本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借助Eviews7.0,深入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的内在机理,也对池州市今后制定或调整旅游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国内有不少学者结合了全国或某些具体省市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周旋、干晓蓉(2010)利用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对陕西1990~2007年间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陕西经济增长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3]。赵朋佳(2014)结合陕西省1995~2011年间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数据实证分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关系,得出了旅游总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要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陈友龙(2006)以全国为研究样本,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且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而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却并不明显的结论[5]。

本文在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的大背景下,选取全国典型旅游城市池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这一研究将对安徽省内实行旅游业“区域联动发展”的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数据选取处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选取处理

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通过剔除价格因素,得到了实际旅游总收入TY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TGDF。为了便于数据处理与问题分析,本文选取TY代表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TGDF衡量池州市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或减少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避免某些特殊时段上(比如说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机)数据的剧烈波动,本文分别对TY和TGDF取对数,即生成变量LNTY和LNTGDF,且经过这种数据处理后能反映出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弹性关系,更便于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同时,用ΔLNTY和ΔLNTGDF分别表示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Δ2LNTY和Δ2LNTGDP分别表示其二阶差分序列。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为基础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所以在运用OLS法之前需要先对该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计量分析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根检验

在进行OLS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结果,有必要对时间序列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6]。

(1)NLTGDF和LNTY随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由图2、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LNTGDF和LNTY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所以不能直接对变量进行OLS分析,需要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2)ADF检验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 国家层面

于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长,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解决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应加大旅游业重视程度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如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各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国内与国际游客的需求等等,而要解决旅游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改革开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对旅游业进行综合提升,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从《意见》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旅游产业在目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其更大的带动作用的过程中,旅游人才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大量层次高、专业素养高的管理、经营、服务人才。所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新疆旅游人才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数量上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外,还要提高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2) 新疆层面

2011 年 5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国家旅游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新疆旅游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从各个方面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政策和条件,为新疆旅游业确立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新疆旅游业据此提出了到国家“十二五”末,必须实现“三个一”的倍增计划:接待国内旅游者一亿人次、旅游总收入 1000 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区 GDP 总量的10%。然而,要实现此计划,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大力支持。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国外关于旅游业人才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是:第一,分析旅游人才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分析研究旅游教育及其现状;第三,研究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第四,对旅游人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和与旅游专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相对竞争优势,在就业分析中,呈现相对较高的就业率的状态,但是,较高的就业率并非体现在旅游行业中,却出现相对较高的旅游人才流失率。J.John Lennon 提出了在旅游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结合旅游教育的知识性、职业相关性与实践适用性,对三者要保持较高的重视程度,促进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的高就业均衡发展。

与J.John Lennon 研究观点一致的还有Adele Ladkin,有关旅游教育和就业的研究,他认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是旅游学生的就业,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就业应指导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旅游教育的前进步伐,以行业的需求方向决定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忽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教育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和应用教育。

在对旅游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跨专业的研究。例如,深入访谈旅游专业的学生(希腊大学),通过关于学生对本专业—酒店管理所持有的态度的分析, Evangelos 提出了有关希腊大学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G1enn F.Ross(1992,1994,1997)通过四次问卷调查分析澳大利亚高中生以及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被调查的学生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旅游业对其的吸引力、个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是高校的学生,研究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四个方面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

2.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新疆旅游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在 2009 年新疆旅游业受到“7.5”事件冲击急剧回落之后,经过 2010 和2011 年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的高位。进入 2012 年,这样的增长势头逐渐回归,在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不断向好的外部环境下,使新疆旅游产业依然延续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逐渐提高,详见:表2—1:

直至 2012 年,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继续提高,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 542 亿元,占全疆 GDP 的比重由 2011 年的 6.2%提高到 7.2%,说明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0.96 个百分点。如果按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8%的比重来看,新疆旅游业距离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仅差0.8个百分点。另外,2012 年旅游总收入比 2011 年增长 31.9%,远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长 12%的速度,也说明新疆旅游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巨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突显。

2.2 新疆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2.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1)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

在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于2013年7月4日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从一定程度上对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方面指出了发展道路,在展开旅游开发行为之前,相关单位需要和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合作对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从而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开发行为,以保障旅游产业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与体制

我国旅游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作为我国面对中亚、欧洲各国的门户,具有良好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旅游产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步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 融合多元文化,创新产业品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多种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以“歌舞之乡、瓜果之乡”而着称。其旅游资源基础扎实,例如,民族民俗文化深厚,自然资源具有独特性等等。然而,产业品牌不够突出,人文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4)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是当前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新疆旅游产业应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对新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疆旅游产业的创新需求对其旅游人才从硬件、软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撑,诸如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服务技能、管理模式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驱动力。

3.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分析 .............. 14

3.1 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 14

3.2 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 .............. 14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 32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 32

5. 结论与展望 ............... 45

5.1 研究总结 ................ 45

5.2 研究不足 .................. 45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在新疆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业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笔者结合前文的分析,在新疆旅游人才供需结构的基础上,为实现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使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更加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疆旅游人才竞争力,建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旅游人才数据库提供参考。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4.1.1 平衡发展战略

新疆由于幅员辽阔,旅游人才在全疆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上的旅游人才质量和数量层次较高,沿边高寒地区和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缺少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因此,旅游人才区域内平衡发展,是新疆“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 在空间上,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加强中西部地区、南北疆区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为旅游业发展薄弱的地区培养紧缺的相关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对旅游人才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乌昌都市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喀什地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已步入成熟发展期,是新疆旅游发展的领军力量,这些地区的旅游人才数量已初具规模,通过相关措施,使旅游人才在空间分布上达到平衡状态。

(2) 在供需上,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旅游人才供给方旅游高校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机构通过拓宽培养渠道,结合本地培养和大力引进,使新疆旅游人才的供需达到平衡,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文在对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对新疆旅游人才的需求结构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新疆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的原因,通过构建新疆旅游人才需求——供给结构和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名录,提出平衡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建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 新疆旅游业在全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在全疆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目前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多层结构,形式结构从正规化到在职化、继续化,人才民族类型结构从窄口径到宽口径,而要满足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新疆相关部门应依据旅游人才需求特点,调整旅游人才供给结构。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鄂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旅游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这也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2008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这项方案的实施为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和作为先行区的鄂州带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很有限,开发的方向也不是很明确,城市景观建设也不协调,开发强度也不适当,有些景区开发过度,有些景区开发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对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总之,虽然鄂州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影响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

二、鄂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鄂州市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对旅游区发展进行规划,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化运作筹备工作,鄂州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与国内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在开发力度和能力,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的。

(一)在资金投入方面,鄂州旅游业投入资金有限

鄂州有一部分开发比较早的旅游景点,如莲花山,西山等等,这些景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其产品缺乏创新与包装,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工作也没做足,旅游体制也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同时,鄂州是新兴工业城市,冶金,服装,化工等工业已经逐渐成为鄂州产业支柱,这些工业产业经济效益明显,相关部门对工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鄂州旅游业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鄂州旅游业在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资源开发强度也不适当。也就是说,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例如,在鄂州旅游区内的梁子湖,洋澜湖,红莲湖等,湖面上大规模养殖,岛上建筑密集,湖面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大量九点和休闲寓所的开发都对湖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反的,对鄂州“三山”,天平山,清风山和沼山的开发却不足,仅仅是小规模的寺庙开发,在产品提升和项目创新等方面都缺乏亮点。

(三)鄂州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形象宣传水平有待提高

鄂州毗邻武汉,这是其发展旅游业和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区位优势。然而,鄂州旅游景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例如,葛山—白雉山—三山湖—梁子湖的环状交通还没有形成,部分路段的路况非常差,这就说明鄂州旅游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鄂州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鄂州有“百湖之市,武昌鱼之乡,冶金之都,古铜镜之乡和优秀旅游城市,书画之乡,中国药谷”等多重形象,多重的形象就容易让游客产生混乱的感觉,宣传主题不够鲜明,其“千年吴王古都,万顷梦里水乡”的主题形象也被显得不够突出。

三、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鄂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切实促进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区域外的资金,还可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联系。要积极创新旅游投入产出创新机制,在吸引资金方面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吸引投资者对鄂州旅游业共同参与开发,还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扩大资金渠道,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对鄂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西山风景区主要以观光为主,这就直接导致其市场吸引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开发,例如,加快对寒溪广场的建设进程,其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西山旅游区的对外宣传和开发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对梁子湖等湖区景观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开发过度,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鄂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各景区之间交通要道,实现旅游一体化工程。可以兴建改造升级通往梁子湖,天平山和红莲湖等重点景区的道路,交通站点进行绿化和美化工程,要能呈现吴楚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加强鄂州至黄冈,黄山等地的城际快速干道建设,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宣传水平

鄂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其在开发品牌旅游及特色旅游等方面还很不足。同时,相关部门在对外进行宣传的时候,宣传的主题也明确。因此,鄂州旅游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景点特色,开发具有鄂州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鄂州是三国赤壁文化和吴王古迹文化发源地,相关部门就可以以古文化为基础,加强对特色三国文化和吴王文化的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明确主题,宣传鄂州古文化。

四、结语

鄂州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宣传水平,明确宣传主题,促进鄂州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娟.鄂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06).

[2]吴仙云.鄂州旅游业发现现状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9(07).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市政协视察团:

首先,热烈欢迎市政协视察团各位领导来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按照市政协通知要求,把我县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的有关情况,向视察团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位于松原市东部,吉、黑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境内有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穿越而过。京哈铁路、102国道、长余高速公路、科铁公路与县内乡间公路连网贯通,为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宽阔的松花江,秀美的珠尔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得胜陀颂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子古城遗址,万善石桥,还有三清宫、三山寺、慈云寺、圆通观等。由于这些景区弱、小、散以及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初,自县旅游局成立以来。旅游局严格依据《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千方百计协调资金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创建了国家级景区六处,其中国家aa级景区1处,国家a级景区5处,星级宾馆1家,松原市旅游推荐饭店2家,松原市农家乐接待户2家,旅行社2家。随着扶余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已经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吉林省旅游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走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道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我县在旅游业行业管理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条例》,积极宣传《条例》,努力贯彻落实《条例》。几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宁可不开发,不可乱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并以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旅游市场规范管理的力度,做到扶持与规范并重,管理与发展同步,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保护资源为前提,突出规划管理。为突出规划管理,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了规划的编制。一是聘请东北师大旅游研究所的专家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它是县第一个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依据《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和指导作用。

(二)以资源普查为基础,强化了项目策划。根据《条例》的规定,我县认真履行了合理保护资源、科学评估资源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工作。几年来,我们会同省旅游资源普查小组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评价。共计普查旅游单体300多个,初步确定5级旅游单体1处(大金得胜陀颂碑),4级旅游单体4处(沙洲森林公园、江山度假村、增盛“四粒红”花生和完颜阿骨打雕像),3级旅游单体37处。进一步整合全县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我县精心策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旅游业专项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一是为了加快瓮泉山旅游区项目建设进程,我们聘请省旅游投资公司的专家编制了《城际皇苑商业计划书》。二是聘请专业人士编制重点景区项目。共编制近10个旅游项目。为有效搞好旅游业宣传促销提供了准备。

(三)以理顺管理为目标,逐步规范旅游市场。为使扶余旅游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按照《条例》要求,我县从多方面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旅的道路。一是成立相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从组织上、政策上保障了行业的顺利发展。成立了扶余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县旅游业管理办法》。二是狠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条例》要求,我县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把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工作重点。近几年来,我县多方协调资金,完成了瓮泉山旅游区内三清宫和三山寺的扩建;完成了景区内的部分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了旅游区内绿化、美化、亮化和得胜亭、大金展览馆的建设;完成了江山度假村内宾馆、停车场的改建;完成了度假村内珍禽观赏园、戏水池、采摘园和游客中心的建设;规范部分景区的标识,完善景区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健全各项应急预案系统和处理措施。三是扶持和规范旅行社的发展。为规范旅行社行为,支持和培育旅行社的壮大,我们严格进行市场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逐步规范了旅行社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正式注册“县天翼旅行社”和“扶余县青年旅行社”两家 旅行社,且运行状态良好。四是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几年来,我们强化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导游员、旅游行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优秀的旅游业服务人员。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素质。五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我们联合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物价等多个部门,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条例》的各种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坚决打击,确保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正当利益。

(四)以拓宽客源市场为目的,狠抓宣传促销工作。为扩大旅游业的知名度,拓宽客源市场,我们始终把宣传扶余旅游整体形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开通了扶余县旅游网和江山度假村景区网站。二是编印了扶余旅游宣传画册。三是举行了旅游线路一日游启动暨国家a级景区揭牌仪式。四是参加旅游交易会和项目洽谈等招商会议。加强与周边及省内外的联合推介,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三、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在贯彻《条例》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扶余县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的利用尚处于无序状态,总体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与资源的优势方面结合程度不高也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重点景区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并且能够反映当地资源优势的整体旅游形象,弱化了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景点的通达性不强。扶余县目前的旅游服务体系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程度不高,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部门,如旅游营销、服务接待、旅游人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发展也非常“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尤其突出,与主要旅游资源联系的道路等级水平低、通达性差,且远离中心城镇。严重制约扶余县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由于县域经济薄弱,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不足,旅游发展资金匮乏。致使旅游业的块头小、发展慢;旅游产业链不长、不紧;宣传投入不够,宣传力度小,客源市场拓展难。

四是旅游产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县当前仅能提供一些低层次、原生态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也不够,缺乏特色鲜明,且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

五是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旅游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旅游行业和景区景点管理水平低,旅游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懂业务、会管理、精外语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旅游人才培训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建议市里多制定一些有利于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规章和制度,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财力多安排一些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等。

2、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建议市里强化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要注重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景点内部道路建设和维护,延长道路使用期限,降低旅游产业的投入成本。二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

3、强化旅游业宣传促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在于宣传促销。建议市里要立足,放眼全省、全国,将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融入大旅游市场。要把资源推介出去,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推介松原市旅游资源,利用别人的钱发展松原市的旅游业。搞好县、市间和市内与市外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争取周边客源来市旅游,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状况;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8

湖南是中部旅游大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崛起,旅游业对湖南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受到各界关注。当前,湖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总结旅游业发展优势与不足,探寻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提出可行建议,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1湖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1旅游业总量情况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看,2013年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81.86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30.92亿元,同比增长20.9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30.6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同比增长18.31%。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部六省中上水平。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居全国11位,国内旅游者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处于全国12和14位,具有比较优势。

1.2旅游业增速情况

从连续六年国内旅游收入全国和我省的增长速度来看,除2011年全国增速高于我省,其余各年份我省的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我省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态势,增长速度维持在20%以上。

1.3发展潜力大

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2013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其中5A级景区全国共有153家,我省6家,在中部六省中次于河南(9家)、湖北(7家)位列第三。自然保护区情况见下表,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自然保护区增加3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五年前增加15.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增加08个百分点。

2湖南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研究我省旅游业竞争力,即研究在宏观经济、自然、社会环境下,区域旅游业如何以旅游资源、区位等因素为基础,通过产业管理等生产过程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通过筛选相关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进行有关测算与评价。

2.1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

本模型依据旅游业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不同,将构成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1.1环境竞争力因素

反映一个国家的大环境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以及旅游关联带动性。它包括整体经济状况、科教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区域安全状况,旅游产业在这些宏观环境影响下运行,控制和影响能力都很少,是被动接受的产业发展条件。

2.1.2基础竞争力因素

它决定着未来竞争实力的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障和支持作用。主要反映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状况,即:从旅游的投入或效益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一国的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对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2.1.3核心竞争力因素

构建核心竞争力因素指标直接反映一国能够创造的旅游产品和收回旅游收入的能力。它包括国际旅游竞争力、国内旅游竞争力两部分。

2.2构建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2.2.1收集数据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湖南省统计年鉴》中获得相关数据。

2.2.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7大要素、26个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恩格尔系数与废气处理项目完成投资/GDP为逆指标。

2.2.3选择评价方法并确定指标权重

(1)选择评价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2)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所构建的竞争力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选取的各指标数据,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并且考查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确定选取的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3)计算统计数据。

由于在选取的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数量级差别也较大,故,需要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为正态标准化。公式如下:

x′=(x-)∑(x-)2/n

x代表原始值,为指标的平均值。

(4)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本实证研究选用2013年国内各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指标数据,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湖南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竞争主体,分别从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三大方面评价了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状况,具体见表1。

(5)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指标排名居中。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排名第二,浙江排名第三。湖南省国内旅游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湖南省应该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从指标排名可见,广东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北京排名第二位,浙江排名第三。而湖南省环境竞争力排名第13位,基础竞争力排名第10位,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湖南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提升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湖南整体旅游业发展趋势较好,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任重道远。提出以下建议:

3.1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把旅游业纳入转型升级提质的系统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型升级提质上下功夫。一要坚持差别化发展。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区域、分地区、分产业,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二要坚持融合发展。旅游吸引的是人,要促进人流带来信息流和资金流,就要坚持融合式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现代金融、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三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规律,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2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把保护置于首位,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开发。第一,要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发。要精心测算最佳游客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等,避免游客“一拥而上”,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二,要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是促进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和保护的有利途径。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避免短期行为,避免豆腐渣工程,避免急功近利的工程,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开发,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3.3坚持以人为本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让老百姓真正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力大、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有效带动居民就业和增收。一引导居民围绕旅游发展配套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要让游客满意。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倡导诚信旅游,提升服务质量,保证旅游安全,让广大游客明白消费、健康消费。三要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感。要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力推进服务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4加大营销力度

有效推动入境旅游市场提升不仅是推进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打造湖南旅游升级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针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宣传还有待加强,尤其需加强对主要入境市场客源地游客偏好的研究,采取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促销手法,立足品牌打造,提升整体形象,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创新升级。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居民收入对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最终选择城镇居民收入这一主要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采用1999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定量研究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获得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收入逐年增长,直至2009年,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97.69亿元。贵州省旅游快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省内居民内在需求对本省旅游发展起重要作用,省内居民收入对贵州省旅游收入有重要影响。同时,贵州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很低,2007年、2008年、2009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8.97%、19.46%、21.55%,说明贵州旅游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贵州省居民收入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对保持贵州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扩大省内旅游市场需求、拉动省内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实证分析

1、模型的构建

目前,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主要还以国内旅游为主,选取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其数值能反映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取1990年到2009年共20年的数据如表1所示。考虑到价格因素对旅游收入及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有相同的影响,故不对数据作价格因素处理。

                            表1 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与居民收入数据表 

年份

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份

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990

0.19

1399.36

435.14

2000

57.95

5121.22

1374.16

1991

0.66

1593.54

465.53

2001

75.81

5451.91

1411.73

1992

2.21

1887.51

506.13

2002

99.86

5944.02

1489.91

1993

4.29

2300.38

579.67

2003

114.36

6569.2

1564.66

1994

4.28

3196.06

786.84

2004

161.02

7322.04

1721.55

1995

7.18

3916.25

1086.62

2005

242.83

8147.13

1877.00

1996

8.53

4210.74

1276.67

2006

377.79

9116.61

1984.62

1997

30.81

4438.05

1298.54

2007

504.04

10678.40

2373.99

1998

35.14

4566.17

1334.46

2008

643.82

11758.76

2796.93

1999

43.75

4935.47

1363.07

2009

797.69

12862.53

3005.41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贵州省统计年鉴》整理

首先建立模型(1),其中为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为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为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考虑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线性相关,为避免引起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现对、作简单相关系数检验,计算其相关系数为 =0.989956,说明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高度线性相关,模型中应剔除一个变量。分别用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与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回归分析,可决系数和-Statistic值如下:

显然,从上结果可看出,对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更好、系数显著性检验通过且值更大,因此选择保留变量。这也说明现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贵州省旅游收入影响更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要小,这也预示着对农村居民这一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剔除变量,获得模型(2):,其中为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为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模型估计及检验

采用Eviews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依据表1中的数据对模型(2)进行估计,结果如下:其中,,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分别为-5.6756和11.2445,其绝对值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临界值,参数显著不为零,可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有显著影响。

    模型自相关检验:由DW=0.126196,查表知当样本容量、取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模型存在正自相关,需进行修正。采用广义差分法修正自相关(,获得差分后的模型:

以上结果中,可判断以上模型已无自相关,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的-Statistic值为8.7239,大于临界值,可知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进一步采用White检验法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由,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根据以上广义差分法修正后的模型,计算原模型的参数

获得最终修正后的模型为。

由此可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全省国内旅游收入有显著影响,平均说来,当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全省国内旅游收入可增加0.1094亿元。       

三.结论和建议

    贵州省国内旅游支出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见贵州省居民收入的提高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起重大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省旅游收入,一方面应该进一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省内居民旅游需求,以提高居民收入对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有助于贵州省经济增长、提高全省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稳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贵州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从居民收入对全省旅游收入影响的幅度看来,这个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同类水平,这说明,贵州省内居民旅游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应进一步扩大省内旅游市场需求。文中分析还显示,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对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要小,这也说明针对贵州省农村居民的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目前,贵州省有70.1%的农村人口数,这是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应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加强农村居民的旅游意识,打造适合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以提高农村居民对全省旅游收入的贡献率。

    目前,贵州省省内居民收入主要影响着全省旅游收入,要加强省外游客对贵州省旅游收入的贡献,还需加强全省旅游市场相关产业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低层次开发阶段、“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远离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区位以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等不良因素,制定相关对策,发挥旅游业的积极效应,推动贵州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乾志.贵州旅游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4)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岛县;旅游业;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78-02

海岛地处中国海防前沿,军事地位重要,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加之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海岛旅游发展一直极为缓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中国海岛旅游业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各地政府认识到发展海岛旅游的巨大潜力和经济价值,纷纷投资海岛旅游业,许多海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如海南岛、福建的湄洲岛、浙江的普陀山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海岛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海岛旅游事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

本文选取通常较熟知的12个海岛县,进行海岛县旅游业整体发展情况分析,找出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海岛县进行聚类分析,对比各海岛县之间旅游业发展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本文数据来源于各海岛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海岛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分析

由下图1可以看出,海岛县旅游人次浙江普陀区、定海区和玉环县排名前三,长海县、南澳县和平潭县排后三名。海岛旅游收入普陀区、玉环县和定海区排名前三,崇明县、南澳县和平潭县排后三名。整体来讲,浙江省海岛县和山东省长岛县旅游业发展较好,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较高;福建省和广东省海岛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差,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较低;而北方的长海县由于地域面积较小,制约了旅游容量的大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由上页图2可以看出,只有平潭县和崇明县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较小外,其他各海岛县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或接近10%,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中普陀区、南澳县、洞头县和长岛县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甚至远超过20%,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从中可以看出,长岛县、普陀区、嵊泗县、洞头县和长海县的旅游人次相当于本地人口达到10倍以上,其中长岛县和普陀区更是达到了30多倍,这显示出海岛旅游发展规模逐步在扩大,但旅游规模的扩大也为当地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对海岛地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

二、对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的聚类分析

本文根据各海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取GDP、人口、人均GDP、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旅游人均花费、旅游规模和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作为主要指标。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快速样本聚类,通过比较分析五类比较合理。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全国12个海岛县分为五类,将平潭县、东山县和崇明县归为第一类,命名为旅游发展落后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总量较高,人口数量多,但人均GDP较低,旅游收入、人次和人均花费最少,旅游规模和占GDP比重最少,属于经济欠发达,旅游发展水平最差的地区;将定海区和玉环县第二类,命名为旅游发展优区,经济总量高,人口数量多,人均GDP高,旅游收入和人次较高,旅游人均花费较高,属于经济发达,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将长海县、长岛县、岱山县、嵊泗县第三类,命名为旅游发展成长型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总量较小,人口数量少,但人均GDP高,旅游收入和人次总量较好,旅游花费中等,但旅游规模较高,占GDP比重较高,属于经济总量小,人均指数高,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将洞头县和南澳县归为第四类,命名为旅游发展潜力型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总量最小,人口少,人均GDP最少,旅游收入和人次总量一般,人均花费较少,但旅游对经济贡献率较高;普陀区为第五类,命名为旅游发展成熟型地区,这类地区特点是经济总量较高,人均GDP较高,旅游收入和人次高,人均花费高,旅游规模大,对经济贡献率高,属于经济发达、旅游发达的旅游化地区。

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对各类海岛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1.针对不同类型竞争力海岛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第一,对于普陀区这类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宗教旅游,积极实行旅游精品战略,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开展高端的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好上海这一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加大旅游市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第二,对于定海区和玉环县这类旅游发展优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展较好,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商务旅游和度假旅游。第三,对于长海县、长岛县、岱山县和嵊泗县这类旅游发展成长型地区,应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当地的旅游竞争力,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岱山县和嵊泗县,尽管靠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区位条件较好,但是位于普陀区和定海区的阴影之下,旅游竞争力不强,因此,岱山县和嵊泗县应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的差异化发展。第四,对于洞头县和南澳县这类旅游发展潜力型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的结构和特点,针对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劣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通过提供具有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既要有目的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又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旅游产业链条,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旅游投资环境,促进旅游投资经营的多元化,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克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促进本区域旅游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第五,对于崇明县、平潭县和东山县这类旅游发展落后地区,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同时改变旅游资源部门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系统、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发本地客源市场和周边地区客源市场。

2.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增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各类海岛地区在保持竞争的同时,更应注重各地区之间、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推动海岛县之间的合作,在产品开发、线路组合、旅游促销上打破区划限制,实现互连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的共赢效果 [1]。中国海岛县地域组合状况较为明显,可以实现小区域内旅游业的整合发展,如北方地区的长海县和长岛县,东海地区的崇明县、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和普陀县,浙闽交界的玉环县、洞头县和平潭县以及潮汕地区的南澳县和东山县,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近,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类似,可以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间的整合发展。

3.实施精品战略,整合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海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旅游承载力较小,而目前海岛地区旅游产品多为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产品档次较低,旅游收益率不高,远低于全国水平及周边地区水平,同时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也给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影响了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岛地区应积极开发和培育高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并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2]。

4.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海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海岛地区旅游环境容量较小,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对旅游业发展限制的问题,因此,海岛地区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克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海岛地区旅游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