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主要特点;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7日

尽管随着全球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和规划,世界太阳能电池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太阳能电池行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及信息产业政策也对行业发展起到较强的稳定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量逐月攀升,出口均价持续回落。2013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月度出口量环比持续增加,6月当月出口5,738万个,同比增加34.2%,环比增加9.5%。与此同时,出口均价大幅回落,6月当月为每个14.5美元,同比下跌46.8%,环比下跌9.8%。

(二)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13年上半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太阳能电池2亿个,增加65.7%,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8.6%;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962万个,增加4.2%,占19.7%。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2013年上半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太阳能电池1.8亿个,增加58.9%,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3.1%;民营企业出口6,174万个,增加28.2%;国有企业出口597.5万个,减少23%。

(四)对欧盟出口大幅减少,对日本等新兴市场出口倍增。2013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5,522万个,减少42.5%;对日本、加拿大、韩国、中国香港和印度分别出口3,825万、3,012万、2,892万、2,699万和2,641万个,分别增加3.6倍、1.4倍、1.1倍、1.5倍和1.4倍;上述六者合计占同期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81.7%。

二、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出现量增价跌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需求提升拉动出口增加。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以及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上升,光伏产业正从单纯依赖欧洲市场转向全球化,日本、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逐渐成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据太阳能市场研究机构NPD Solarbuzz预测,在新兴市场的带动下,2013年上半年全球光伏需求达到15GW,较去年同期提高9%。国际市场需求提升拉动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增加。

(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低价竞争。来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多晶硅组件产能为60.3GW,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仅30.5GW,预计2013年全球光伏需求仅35.1GW左右。全球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一些德国公司在欧盟的销售价格已低于每瓦0.58欧元。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维持低价竞争态势。

三、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光伏产品低价竞争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遭遇困境。随着美国和欧盟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制裁,我国太阳能电池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企业开始寄希望于潜力巨大的日本市场来弥补。但是,与其他市场将价格因素摆在重要位置不同,日本市场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与服务,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非常高。企业只有获得J-PEC认证才能承接住宅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而获得JET认证才能承接大型屋顶、地面电站项目。目前,国内只有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阿特斯等少数光伏企业获得了J-PEC或JET认证。欧、美、日的市场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单纯依靠低价竞争已经越来越难获得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光伏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和质量作为支撑。

(二)中欧光伏价格承诺谈判前景难料,部分企业暂停对欧出口。欧盟2013年6月初公布了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税率后,我国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与欧委会的沟通和谈判,争取以价格承诺方式换取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6月中下旬中欧双方已连续开展了两轮价格承诺谈判,但双方在对我输欧光伏产品提价幅度上存在很大分歧,谈判前景难料。据了解,虽然一些德国企业在欧光伏组件售价已不到每瓦0.58欧元,但欧方仍要求我国输欧光伏组件价格不得低于每瓦0.65欧元,而我方认为每瓦0.5欧元更易接受,双方分歧过大导致谈判困难重重。由于反倾销税率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晶澳、英利已停止向欧洲运输组件,正泰太阳能也计划停止对欧出口,是否重新供货要看中欧双方的谈判结果。

四、产业发展建议

(一)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尽快改变产品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不利格局。在企业层面,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太阳能光伏产品转化效率,降低成本;在国家层面,应营造良好的鼓励国内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使国内光伏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尽快制定太阳能电池标准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美国的UL标准以及欧盟的IEC标准一直是全球光伏产业的国际通用光伏模组检验标准,而我国光伏产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标准化进程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竞争力明显降低,缺少应对竞争手段。所以,应重视光伏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相关标准;实现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产品的认证监测制度,打造中国光伏产业的优质形象;完善光伏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的行业监管,避免劣质贴牌产品流入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加强光伏产品组件回收,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出台发展光伏产业的持政策。把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立项、土地、税收、投入等方面。给予光伏产业重点倾斜,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向上积极申请,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整合创业创新要素资源,向光伏产业倾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雷,郭焱.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外能源,2010.9.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光伏产业绿色制造

1.光伏产业发展背景

生态价值观是处理生态、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我国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1]生态价值观要求科技既要满足人类经济利益需求,又要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容,实现生态进化、人类发展的稳态变迁。在实现全球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应对全球变暖,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已探明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以及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普遍可利用性,可视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能源。

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光伏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激励措施,针对地方政府、光伏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在政策制定、生产活动、研发活动和消费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1光伏产业发展形势

上世纪90年代,日、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启动“屋顶计划”、“电价补贴”等项目,扶持光伏市场,拉动了光伏技术和产业的发展。[2]1997-2007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41.3%。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强大的国际需求背景下发展迅速,于2007年超越欧盟、日本,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经历几年高速扩张后,2011年10月,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洲在2012年11月正式宣布对华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立案。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导致包括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在内的欧洲多国削减光伏补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产值和销售额均下降,光伏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增长。

面对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和内部产业危机,我国2012年起颁布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发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潜力。快速扩张的光伏企业在积极消化前期过剩产能同时,也急需调整发展布局,加强技术创新,统筹生态环境,促进全产业链稳态升级。

2.2光伏产业污染问题

目前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是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作为重要原料,生产过程极可能外溢的三氯氢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对人眼睛、呼吸道有严重刺激性。大批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和回收工艺不够成熟,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隐患。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碲化镉电池的制造成本低,转化效率较高,但是有毒元素镉以及镉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砷化镓电池也是目前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能电池,但其原料砷加工过程中如不慎接触皮肤或吸入烟雾,也会导致中毒。

边远农牧区可造成环境污染的光伏产品主要是废弃铅酸蓄电池内的铅、镉、硫酸和荧光灯内的液体汞。居民对危险废物污染的严重性不够了解加之废弃物量较小,一般做法就是随处丢弃堆放,掩埋。[3]这种污染目前虽然较为分散,但不及时采取措施统一回收处理,污染物积累到土壤、地下水中,将对居民健康,农业、畜牧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太阳能本身是洁净、绿色、可再生能源,但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背离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初衷,所以在发展光伏产业时需要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实现综合效益协调最优化、推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 光伏产业发展政策

3.1国外光伏产业政策

光伏制造、应用大国在本国光伏产业发展阶段,纷纷制定激励、补贴政策以及绿色生产法规,开拓光伏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开展绿色制造、引导生态消费。

日本是最早制定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197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 1994年对家庭安装光伏系统提供补贴,1997年“七万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1998年对政府、学校等公共建筑的示范性光伏项目进行补贴。[4]这些政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光伏生产与安装第一国家,直到2005年取消屋顶光伏系统补贴后市场萎缩,2006年被德国赶超。2008年日本的“福田愿景”再次启动了国内市场。政府给予财政、政策支持的同时,成立研发机构,负责光伏技术综合研究,集中全国的研发力量促进技术创新。

社会效益方面,日本2008年开始向安装光伏系统的用户颁发绿色电力证书,给予相应补贴。在校园实施生态校园示范项目,向消费者实施绿色行动积分工程,促进消费者购买节能绿色产品。国家要求电气产品零售商回收旧产品,运输到回收站,给予补贴。

德国2000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2008年进行修订,形成在上网电价基础上的长期市场激励体系,成为光伏激励政策中最科学有效的政策。在政策引导下, “1000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和 “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得以保障,形成了从家庭起步的光伏市场机制,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激励政策促使德国超越日本,连续几年光伏发电安装量世界第一。2011年德国大幅削减太阳能光电补助费率,使得德国光伏装机量增幅下降,体现近年德国逐步退出政府财政激励、增强市场调控机制的倾向。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在全球生态环境方面法律最为完善。2003年2月,欧盟建立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限制有害物质指令(ROHS)。欧洲光伏企业联合会和德国商业联合会启动的“光伏循环项目”,建立了欧洲范围内的回收循环和再利用体系。[5]

美国联邦政府对光伏产业干预较少,激励政策体现在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推出贷款补贴和税收政策。各个州政府的政策力度较大,例如加利福利亚州,实行了补贴退款、上网电价和净计费等。美国十分重视光伏技术研发创新,制订了太阳能技术计划,提供大量研发资金,促进产学研合作机会,为光伏示范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2013年美国太阳能光伏新安装量达到4.2GW,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市场。

在生态环境方面,1986年美国建立了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毒化学品报告制度。依据《联邦资源保护及恢复法案》以及各州的法律对光伏产品进行废料处理、回收、再利用、储藏和分解。美国环保署制定《废弃物毒性特性溶出程序》(TCLP),用以确保潜在的有毒物质无法进入垃圾处理站附近的地下水。

3.2我国光伏产业政策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行,随后两年陆续出台了配套实施细则,为可再生能源入网提供了法律依据。2009年 “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等大型计划的实施,显示了政府发展光伏国内市场的决心。

2012年7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上调“十二五”光伏发电规划装机规模至21GW。2013年7月下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装机规模再次调整到35GW。随后,密集出台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的文件。其中,发改委2013年8月颁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确定了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的补贴电价。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成为新兴光伏应用大国,受益于政策拉动成效显著。

作为国内光伏制造和应用第一大省,江苏省2009年5月《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成为地方首部新能源规划。2012年11月初了《关于落实新一轮促进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明确了2012年至2015年的上网电价。2013年底江苏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容量达65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也是该省注重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

光伏制造大省河北2010年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托产业优势,发挥市场资源配置。2012年河北省召开光伏产业银企对接会议,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和光伏企业对接,解决光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2014年《关于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光伏制造企业每月15号之前将光伏产品的产销存情况报送主管部门,严控产能过剩。

光伏应用大省青海2011年5月,推出了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当年9月30日前建成的光伏电站享受1.15元/度的上网电价,吸引大批光伏企业投资,拉动了光伏电站为主的应用项目大规模建设。2013年,青海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占到全国累计装机的19%。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核算体系。

4.光伏产业政策评价与建议

通过分析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光伏相关政策,结合截止至2013年的累计安装量,可以得知这些国家在政策激励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机制中优先受益,并形成了稳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值得我国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借鉴。上述国家在光伏绿色制造、回收和民众绿色消费方面的约束和激励政策相当成熟有效,较大程度发挥了光伏产业的综合效益,也为我国推进光伏产业绿色制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范路径。

国内选取的三个省份,分别处于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不同的光照资源、导致其发展路径也有不同特点。江苏作为光伏制造和应用大省,各方面政策相对完善,并且光伏创新研究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也相应完善;河北作为光伏制造大省,在继续发挥产业示范同时,大力扶植本省光伏应用市场,积极消化过剩产能;青海凭借其丰富的光照资源以及率先推出光伏上网补贴政策,奠定了全国光伏市场领先地位。在光伏绿色制造方面,我国目前没有特定政策,但随着国家和各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也将逐步完善。

2013年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回暖,但供需矛盾,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布局,实现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相关政府、企业以及研发部门和每一个消费者思考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密切关注国际光伏市场动向,做好光伏形势预判。扩大光伏屋顶工程、光伏下乡工程和学校,行政机构的光伏项目建设,做到需求引领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使上网电价真正发挥其最大化作用。鼓励银企合作,发挥市场金融杠杆作用,确保光伏企业正常运行。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研发制造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环境友好的光伏产品。制定相关条例促进创建绿色生产,建立包括光伏产品在内的电子垃圾回收政策。加强绿色、环保意识宣传,组织研发机构和媒体,对民众开展科普、宣传,和激励绿色消费的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内需铺路。

光伏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增强生产效率,合理调整布局。在保障光伏产品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降低能耗,同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加强企业间合作交流力度,制定产业集聚化目标,在规模平台上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规范太阳能光伏企业责任延伸,设计并制造易于安全回收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整个光伏产业和供应链中确保工人和居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光伏产业研发机构要提高研发水平,为企业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做出技术指导。加大力度研制转换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生产过程安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减少并最终在生产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质。对新兴材料与生产过程进行大量广泛的安全性测试,提早确保其安全性。

民众要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理念。购买太阳能电池板之前,查明企业是否愿意回收再利用使用过的太阳能电池板。了解太阳能电池板中有毒物质的信息,以及这些物质的潜在危害。在处理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电子产品时,确保通过可靠的方式循环再利用,而不是将电子产品随意丢弃。

参考文献:

[1]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胜红.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J].电器工业,2004.10.

[3] 王恒生,尼玛江才.对青海光伏废弃物污染状况的调查[J].青海社会科学,2007.9.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光伏产业 挑战 对策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 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

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

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盟;反倾销;光伏产品

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90%都出口到海外市场,并且欧盟是我们国家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光伏产品也是欧盟国内大力发展的产业,由于我们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在欧洲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欧盟一些国家就认为是我国的光伏产品对他们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伤害,进而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光伏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以及相关建议这两个方面。

1、我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1.1国内原因

1.1.1我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低。在2007年底,我国大约30几个省、市、自治区都将发展光伏行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各地政府都纷纷支持光伏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光伏产业产能短时间内有了飞速的增长量。有的企业投资光伏产业,自己出资所占比重很少,大多数项目都是有政府和银行控制的,光伏企业大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结果就是价格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的大规模补贴和投入,总的来说,相比于欧盟市场,我国的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确比较低。

1.1.2应诉不力,反制措施滞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对我国反倾销已经由来已久,20世纪中期,欧美已经对我国有了数次的反倾销调查纠纷, 2011年欧州以及美国又开始向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当遭受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中国很多企业经常都不想或不敢应诉,这就致使对我国地反倾销措施很多都被很容易确认。此外,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中国政府使用的措施比较滞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这么迅速的同时,也没有创建光伏产业的损害预警体系制,缺乏重点商品、重点国家的行业损害程度监管机制。

1.1.3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市场非常小,大部分都是出口到国外,并且我国光伏产业最初开始发展壮大也是由于欧美光伏产业带来的。因为欧洲和美国本国的光伏企业不能够满足本国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这也是中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以及美国的主要原因。欧盟国家的进口量可以占到我国出口总量的70 %,我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绝对的竞争优势导致致欧盟国内光伏企业严重不满。欧盟一些国家认为是我国光伏产品的大量出口损害了国内的光伏产业。即欧盟向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措施,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光伏产品对欧盟市场依赖性太强,光伏产品出口结构太过于集中。

1.2国外原因

1.2.1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目前国际环境来分析,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遭遇反倾销调查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纷纷开始保护国内产业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所有国家有目共睹的, 我国于2010超过日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光伏行业,我国又已经处于到国际领先地位,欧盟又是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之家一,所以我国就被欧盟视为光伏产业竞争的对手,也成为欧盟比较警惕的国家。欧盟国家也都认为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会对其国内光伏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才向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本国自身地经济利益。欧盟就是想把本国的内部矛盾往外部发展,想把自己内部的问题转移到其他国家。借着向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机会来抑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给国内的光伏企业的成长赢得足够机会。

1.2.2欧盟政策性歧视我国。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难题就是“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并且还是许多国家向我国进行贸易调查地一个“利器”。欧盟这次坚定地向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也是源于这个歧视性的政策。我国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市议定书》。按照该项规定,中国加入WTO15年之内的时间里,对我国出口商品正常价值确认时,其余国家能够使用替代国的生产成本来测算倾销幅度。欧盟就是利用这条规定,运用对我国无利的替代国的数据价格进行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认定,这样得出来的“正常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的真实价格,所以我们面对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一直都位于很被动的位置。欧盟没有认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地位。也希望以此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欧盟对我国的政策性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2、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2.1 政府层面。目前看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兴旺与衰退对银行贷款、地方税收、本地就业等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若是企业大规模的倒闭的话,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政府出手势在必行。

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以及完善反倾销有关组织机构的建设,明晰反倾销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办事效率。设立良性行业协调机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那些应诉比较积极的企业和尤其是胜诉的企业,可以给予激励和奖励措施;而对于应诉不利企业,就应该实施一定的处罚,以此来建立长远有用的鼓励以及约束制度。

2.2 行业层面。设立反倾销专用基金,担当起反倾销的组织者。凡是在涉案企业需要消耗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成本的反倾销案件中,绝多数企业会考虑到没有能力承担大额诉讼费用而拒绝应诉。所以对于行业协会来说,要考虑到这种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成立反倾销应诉专用基金,用来提供给资金不足的应诉企业。

完善产业相关数据库,设立信息服务的平台。建立不同国别相同行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档案资料库,并对这些数据有意识的整理加工,总结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经验。

2.3 企业层面。光伏企业应提升应诉能力并有计策的踊跃应对反倾销调查。企业作为被反倾销调查的主体,具体来说,要增加应诉地踊跃性,加强有关反倾销意识,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国际上反倾销法等相关知识。而面对反倾销时,企业要对反倾销调查很快做出反应,并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来维护本身的利益。

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降低对外市场的过分依赖。我国光伏产品被欧盟实施反倾销,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所以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寻找新的市场来解决,在反倾销背景下,最可能和最靠谱的新市场就是国内未开发的市场,可以把外销产品转内销,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光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靠。

总之,我国光伏产品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仅仅因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就缓慢发展,相反,我们应该寻找更多的途径和机会来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探讨[J].企业文化,2012(7).

[2] 陈晓洁.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3(3).

[3] 申晓敏.光伏如何应对欧盟反倾销立案[N].法制日报,2012年09月11(009).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福建

1 福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拥有优质的硅矿资源,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福建省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前列,初步估算,全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4131万千瓦,技术开发量607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储量估计为陆地上的3-4倍,风能不仅是福建省最具优势和开发前景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也是可开发的重点。2000年,装机容量均为6000kW的平潭长江澳风电场和山东澳仔山风电场先后顺利并网投产,福建迈开了风电产业化开发的第一步。“十一五”时期,福建全省风电装机规模从2005年的5万千瓦,添加到2010年的73万千瓦,增速分别超越火电、水电等传统动力。2009年《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出台后,福建省加快风电资源利用,重点开发沿海陆地风能资源,在条件具备地区集中连片建设风电场,2011年全省总共建成20个风电场,福建省陆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03万千瓦,发电量超越21.9亿千瓦时,到2012年底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以上。

从资源角度来讲,福建特别适合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福建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在沼气、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福建生物柴油三代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第一代技术是以动植物废油脂为原料加工提炼成生物柴油。现已建成具有相当技术装备水平规模的生物柴油企业11家(其中5万t级生产能力3家、2万t级3家、1万t级6家),境外上市3家,形成年生产能力35万t左右。第二代技术以木本油料林的油脂为原料加工提炼成生物柴油。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多家民营、外资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小规模建立示范基地,繁育栽培优良树种,探索经济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三代技术是以海洋藻类和纤维素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在福建师大、厦门大学开展试验,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7年4月起,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太阳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7-2009》,《福建省新能源振兴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包括推进公共应用,奖励自主创新,推广ED和光伏产品,对产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和用电政策,鼓励优先采用省内生产的LED和光伏产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福建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矿山开采、粗晶冶炼、精制提纯、晶体制作、硅片切割、扩散印刷、组件封装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福建核电工作始于1983年,但经历了20多年的徘徊。2008年2月18日,宁德核电主体工程开工,宁德核电站选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备湾村,南距福州143公里、北距温州113公里,东临大海,是一个海岛,潮差大、人口少,区位地形和条件对发展核电都极为优越。宁德核电站的建设,对于支持海西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电网结构、拉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

2.1 对开发新能源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

例如福建省拥有适合发展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特别是生物液体燃料中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均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但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为生物质能源在能源领域里所占的比重较小,生物能源成本较高,近期替代常规能源的潜力有限,无足轻重,因此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快发展、检查落实上都未引起足够重视。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没有为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建立如常规能源建设项目同等待遇的固定资金渠道。

2.2 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

新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是弱势产业,投资高、技术含量高。在发展初期,政府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应当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作为一项减少常规能源消费量和改善环境的措施加以扶持,并采取税收、补助、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建立风险基金、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以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3 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福建省的大部分相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原料来源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在不考虑常规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一部分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较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另外,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缺乏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缺乏熟悉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前景关系密切。福建省未完全掌握从工业硅到太阳能级高纯硅的生产技术,使发展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生产工艺是真空管型,而具有易与建筑物结合、适用于承压和二次循环的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仍在开发之中。

2.4 市场应用不够

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福建没有高纯多晶企业,光伏应用市场弱小,即外销工业硅——购进高纯多晶及电池片——外销电池组及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灯及工艺品),市场、原料均高度以来外部,市场风险大。

3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福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紧紧抓住世界能源结构转换的战略机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自主研发和引进提高、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业交流合作,以应用带需求,以需求促发展,重点推动生物能源产业、风电产业、新型环保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努力把福建省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3.1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政策补贴机制

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初衷在于降低发电成本、促进产业发展,补贴过高不利于新能源技术进步,而补贴过低则将挫伤投资者信心,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补贴标准必须适中,并应随新能源技术进步而动态调整,仅在新能源技术、产业尚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的特定阶段实行。同时不断降低补贴幅度,尽可能减轻因发展新能源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担。对商业化新能源项目补贴的对象,应是已经具有较为成熟技术且能够通过自身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规模扩大,不断降低成本的企业。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立竞争和比较机制,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新能源发电技术不断进步,积极为新能源发电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目前新能源尚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才能生存发展。政府应积极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和主管部门对新能源发电的认知度,自愿承担开发新能源的成本。落实并完善新能源“上网电价”实施细则,继续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扶持措施,鼓励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系统等加强沟通合作,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以'下乡、富民、支边、治荒'为目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重视电源电网协调同步发展,形成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互动的协同机制。通过合理的电价标准、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积极的金融扶持,积极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

3.3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资金、人员方面的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本土化新能源设备技术水平,以科技攻关或其他方式使有关企业在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巩固或达到领先地位,力争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提升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整体实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从新能源大国向新能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稳定投资者信心,以调动各方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投入。今后的发展方向,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和成本控制,把成本下降到可以商业化发电,平价上网,走到老百姓家中。

3.4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两岸合作

福建省具有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国家对“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定位将是推动两地开展产业先期合作的积极助推因素。随着闽台经贸交流的深入,闽台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并得以持续深化,在新能源领域亦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表的22 条“共同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全面合作”、“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链优化整合”、“建立两岸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等合作建议。闽台两地在政策、地缘、经贸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发展的条件上也具备较多的资源优势互补之处。福建省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政策、促进两地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构建闽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项目对接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延伸。支持两岸新能源合作,加快海峡两岸新能源合作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两岸新能源合作先行先试,促进闽台新能源产业对接。

3.5 创新金融制度,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应建立具有多渠道融资能力的融资平台,以利于产业发展的资金筹措,包括建立新能源产业的政府专项发展基金、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建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企业通过发行融资债券和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资模式、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机构支持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指导企业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CDM) 增加资源来源、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放宽行业的一些投资限制等等。政府应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目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培养一批装备研制和系统开发设计的带头人,摆脱目前在世界能源产业链上“加工厂”的地位,实现从代工型向创新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叶志:福建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发展研究》2010年12

[2]林孟涛:加快发展福建省新能源产业的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2 年第3 期

[3]叶用成:福建省风电发展的研究《能源与环境》2006。5

[4]福建电力勘探设计院:福建风力开发计划2009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7篇

真正的投资标的,应该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并在未来有巨大的空间,且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享受国家补贴),以及受社会发展洪流推动的行业。

我们前面在说市场会进入一个小级别平台整理时,应该从结构上弃高就低考虑转换持仓。我们明确地指出,从今年2月到9月涨幅明显小于同期的文化传媒板块是应该关注的。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关注那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传媒企业的股票,一则是它们的结构处于相对低位;二则是它们的整体流动性比较好,主流基金集体抱团持仓且全国社保位列其中;三则是这类企业的发展方向明显属于社会发展洪流推动,并且业绩于三季报证明会有大幅增长。

我们极不建议投资人贪恋低市盈大盘权重股,因为,那些老蓝筹股尽管当期收益仍然能保证它的低市盈,但是,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仍然在衰退中,真正的产业低点预计要到明年三季才可能出现。如此在衰退性的产业中搏取估值修复,本来就是在天花板下舞蹈,螺丝壳里练功的行为,它算不上是投资。真正的投资标的,应该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并在未来有巨大的空间,且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享受国家补贴),以及受社会发展洪流推动的行业。

最近的原油价格下跌,令海外市场的新能源风能与光伏行业的个股下跌。国内的学院派基金经理人也开始看空并做空这些产业。对此,我觉得有必要理清一下思维逻辑。我们国内一直是个石油能源紧缺的国家,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内的原油需求对外依赖度达到近60%。原油价格的下跌对国内肯定是利好,但无论油品的价格怎么跌,外国的原油都不可能跑到我们国家的地底下来。国家经济的命门,就是能源对外依赖过大。因此,着力改变中国目前的能源格局,是地缘政治层面必须的国家战略。这样的国家战略,是不会因为原油价格的波动而改变。而海外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了,我们注意到光伏产业以德国装机容量最大,意大利的装机量在去年已经达到饱和平衡,欧洲各国里面,法国的装机容量小,那是因为法国的能源80%来自于核电。去年,日本的光伏装机量爆增,但日本的光伏电池组件大量是进口。欧美这些年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双反,造成中国大量光伏电池生产厂家巨亏,大量产能无法出口,使得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一类的大厂濒于破产,政府出巨资进场兜底。但欧美对中国光伏电池的双反,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就是中国产品从每瓦35元,跌到了6元之下。产品价格越低,越有利于中国大量产能的普及推广。最近,国家能源局连续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规范,以及明确了国家的每度返售电价的国家补贴。9月份,我在给浙江能源集团中高层培训时,特别讲到,按我们的分析预期,2015年将是中国光伏电站建设装机的爆量期,届时,可能中国现有的光伏电池组件产能都不够。所以,这个产业是不可能因原油的价格下跌而停滞发展的。现在,有一些高流动性的光伏个股仍然在低位。我们觉得投资最先产生现金流的光伏个股,一定是光电转换效率高,且涉及大规模电站建设的个股。我个人觉得,这种上下游自循环的企业,将是最先产生业绩增量的企业,也是当下就值得关注的东西。

至于后面的波动大框架,大指数我们认为仍然是一个中等级次的反弹结构上行末段。指数如果确认上行推动之后,回压不创新低时应该以持仓做多的心态参与。但参与末升段的操作策略是有讲究的,一方面持仓不能过重;另一方面持仓有利时,应该锁定部分利润与扩大浮盈。这样,未来即使市场再有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国家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4]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J].企业导报.2009(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