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由于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严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学习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态。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叛逆心理突出

有叛逆心理倾向的留守儿童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的赞扬也看成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五)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因为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无靠,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形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很多家长很少联系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使得他们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叛逆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二) 学校教育不完善

目前,由于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的学校、老师仅仅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作为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

(三) 监护人的管教不严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心理问题。

(四)社会因素

社会也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制度不够完善,使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法之徒,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五) 自律能力差

由于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他们很容易从其他渠道接受并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导致行为偏差。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

(三)加强村委会职能,施以爱心

各个村委会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村委会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与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协助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管教。

(四)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坚决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严厉打击,对于犯罪的,要绳之以法。政府应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五、总述

我们必须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1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均进城务工以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进而促使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一族。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进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长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象,从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如果此时不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或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其是关系着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应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三者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2]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分析

一、引言

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农民背井离乡,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情缺失

家庭亲情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了一些限制。

(2) 学校教育缺失

据调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比较多,学业成绩差。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3)村委会和政府部门关注不够

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从县级和镇级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

2.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

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

(3)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其意志力。第三,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村委会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

总之,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并查阅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献及相关文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未来,是农村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慎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中州学刊,2006,3.23-25。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0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马场村为例说明)

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现象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儿童的数目没有减少,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所增加。

以马场村为例,马场村是原州区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笔者教书的地方。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300人,占全村人数的57.8%。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留守儿童成为教学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难题。在上课之余,笔者对马场村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3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7.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6.2%;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5%。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5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60%,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种因素以及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造成了“隔代教育”、 “单亲教育” 、“寄养教育”等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执教期间,笔者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在平常上课时对他们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单独的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都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不利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这些不利的心理问题使得有的学生难以管教、有的喜欢打架,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这些辍学之后的孩子,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是对全体农村教师的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传统的知识和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来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的小学也无法开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笔者在平常教学之余自学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用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以及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技巧:1. 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扫视并且和特定的学生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2. 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学生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让学生了解你的关注。教师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学生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知道。3. 鼓励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一些学生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教师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其次,笔者认为疏通留守儿童心理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也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爱,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长、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小丽是一个小学生,一个看上去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同样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长大。由于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希望开导开导她,让她打开心结,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三)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四)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

2.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6篇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1]。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甘肃礼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据调查分析,青少年发展需求中,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例如在遇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青春期问题时)”,大约占11.8%。①随着近年来各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凸显,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和心理专家们的重视。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更是如此。据资料显示,全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超过三成都存在心理问题。②据此,我们小组对甘肃礼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与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的比较分析,对调查结果予以概括总结,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礼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1.1 礼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全县总人口51.78万人,常住人口为49.75万人。礼县是劳务大县,每年输出劳动力在12万人左右,共有留守儿童3.97万人。因此,当地政府在很多乡镇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和“留守儿童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力图集大家之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但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不容乐观。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小组深入礼县近八个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式,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

1.2 礼县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从数据分析来看,调查问卷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尽管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但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占到近70%。他们自己认为是平时努力不够造成的,究其深层原因,一是父母长期在外,学习上无人监管、督促,本身自控力较差;二是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解决,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三是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数据显示:在生活中,他们遇到问题时,有近60%以上的孩子都愿意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解决。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但由于与父母不能长久地近距离地进行沟通交流,加之监护人年龄较大,很少顾及孩子心理,家庭温暖的缺失使他们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一般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多寄希望于朋友、同学,亦渴望能得到老师的悉心关爱;在行为上,他们比一般儿童更任性,由于正常的家庭环境缺失、农村周边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自我特征和行为缺陷。在学校常常出现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的局面。

综上,无论是从学习、生活、还是行为上,都隐隐透着他们因缺乏悉心照顾和情感交流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2 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悉心照顾,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直接的是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成长中缺乏指导、在遭遇伤害时缺乏庇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亦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压力。根据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数千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③

2.2 心理障碍多,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他们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老人和孩子的思想观念有极大的差异,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老人无法顾及孩子的情感变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在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长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自我封闭、思想极端等,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有的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给孩子增加零花钱,提供过度的消费条件,养成孩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毛病。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亲情交流,心理障碍比较多。再加之礼县多为山区,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对外交流少,农村校园文化又很单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为普遍。

2.3 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难以监管,祖辈又对孩子很溺爱,很少对孩子进行严格约束。留守儿童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正确引导,辨别能力降低,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影响。加之他们自控力差,多数时候难以自我约束,更不清楚哪些事情为法律所禁止,很多儿童在这种缺乏或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很多农村学校的不详细统计表明,留守儿童常有违规、违纪现象,甚至有违法行为,而非留守儿童学生中,发生此类情况的机率就低。④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脱了贫穷,但误了后代,绝非幸事;对一个社会而言,放任一个缺乏管教的孩子不仅会毁了一个家庭,而且在贻害社会。⑤

3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此,可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的“四位一体”长效机制。

3.1 家庭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亲子交流关系

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在一起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⑥

首先,父母应改变务工方式,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到务工所在地就读;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其次,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的教育经验和指导,并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孩子的倾诉,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⑦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⑧

3.2 学校参与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度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所以,应以此为据,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首先,应建立文明校园。寄宿生的“家”在学校,为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环境的优美、生活的快乐,应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每一幅标语都能激励人奋进,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建设“会说话的墙壁”;其次,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课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⑨再次,在方法上,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压力进行疏导,排除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同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最后,农村学校应狠抓硬件建设,搞好农村学校寄宿生管理,要以改善校舍条件作保证,建设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及辅助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生活服务用房,为寄宿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⑩但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所以,必须坚持分级办学、分级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理念,来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校舍条件。

3.3 学校、社会配合实施帮扶、赞助活动

一方面,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政府可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协会”,直接负责本地区留守儿童工作,协会应加大宣传、试拉赞助,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基金,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固定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避免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突出。而在学校内部可组成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其动态信息,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可与留守儿童开展谈心活动,也可定期与监护人见面交流,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沟通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同时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传授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宣传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指导监护人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进行具有社会覆盖效应的帮扶活动。首先,教师、志愿者等都可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帮助活动,主要进行心理开导、生活赞助,真诚地走进孩子内心,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积压的内心阴影。其次可以充分发挥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动员和组织村委会和学校成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健全校外辅导网络,做好社会关爱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再次,可开展“写一封亲情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读一本好书”等活动,动员和吸引留守儿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共同提高,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架起连心桥,凝聚亲情,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最后,还可利用寒暑假及重大节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走访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到有很多人关爱他们,他们并不孤独。

3.4 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留守儿童防护能力较弱,法制意识淡薄,易受外在侵害。学校可组织教师,或者聘请资深人士定期开展讲座,对于留守儿童易遇到的侵害、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心理障碍进行细致分析,给予针对意见,让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留守儿童之家也可聘请法制辅导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以发生在他们身边以及校园内外的鲜明案例为例,深入介绍如何有效克服不良心理、预防犯罪、自我保护合法权益等内容,特别强调留守儿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做。讲座还可宣传国家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落实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联系网络的危害、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青少年犯法等实际事例,讲述青少年违法的特点,使学生知道从小就应远离网吧、不跟陌生人走、怎样安全过马路等跟自身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制知识。

3.5 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其次,应着力制定保障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在农民工输入地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降低入学门槛,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户政策,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再次,政府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培训。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吸引更多教师走进留守儿童之家。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第一,可以借鉴其他地方有效的措施,省级专管部门可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每年安排专款,组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指定高校免费集中培训。以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培训。第二,可针对性地进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培训等专项培训,着重解决农村师资培训队伍薄弱的问题,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矛盾。第三,创新教师交流机制。可实施 “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一是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送教下乡;二是每年组织名师及其所在学校对口支援一个农村县(市)教育工作;三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四是实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

最后,地方政府应努力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游戏室、网吧等营业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 董小苹,华桦.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发展问题新思考[J].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刊,2012.2.

②③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首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2010-05-26.

④ 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共青团湖南省委,2006.4.

⑤ 于林才.留守在安徽的孩子们[J].法律与生活,2007.7.

⑥ 潘华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教育,2011(5).

⑦ 兰兴妞,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⑧ 罗利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零陵区委党校.

⑨ 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他们的子女或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或带在身边成为流动儿童。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16岁以下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跟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不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差于城市常住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而这些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带来较多社会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了解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问题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以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测查工具,量表共80个项目,包含“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以及特种障碍”八个因子,每个题目分0、1、2三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问题越严重。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八个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相关系数为0.542(p<0.001),抽样充分性描述,KMO=0.856,bartlett球型检验统计量(p<0.001),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查样本对象为重庆市涪陵区玉峰学校的流动儿童、黔江区五里中心小学和青龙湾小学的留守儿童,共发出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42份,回收率为85.5%。其中,流动儿童182人,占53.2%,留守儿童160人,占46.8%;男生186人,占54.4%;女生156人,占45.6%;四年级108人,占31.6%,五年级108人,占31.6%,六年级123人,占36.0%。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比较分析(1)问题检出率。量表平均得分大于1的问题检出率,在总体及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品德障碍因子上留守儿童大于流动儿童,其余因子流动儿童大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是性格缺陷(7.14%)、情绪障碍(5.49%)、社会适应障碍(4.40%);留守儿童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是学习障碍(14.38%)、性格缺陷(10.63%)、情绪障碍(5.00%)。检出率大于10%的留守儿童有2项;大于5%的留守儿童3项,流动儿童2项。可见,总体上留守儿童检出率大于流动儿童。(2)与常模比较结果。①通过流动儿童测查得分平均数加减标准差(M±SD)与常模进行差异显著性t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从总体到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在不良习惯(p<0.001)、学习障碍(p<0.01)和社会适应障碍(p<0.05)三个因子差异显著;②留守儿童得分与常模差异t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到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且总体差异显著(p<0.01),在8项因子中,学习障碍、情绪障碍(p<0.001)、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p<0.05)六个因子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比较结果。通过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发现,留守儿童总体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并在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1)、及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p>0.05)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流动儿童,但在不良习惯因子上流动儿童显著高于留守儿童(p<0.001),其余三个因子差异不显著。(4)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又显著低于流动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可能主要是缺乏情亲关爱、监护和教育管教不力所致。流动儿童虽然不缺亲情关爱,但父母管教能力有限,加上打工子女学校条件有限,得不到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学校教育,环境不熟,甚至受到人歧视等原因,心理健康水平也不乐观。从具体问题看,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各不相同。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这说明流动儿童比较难于融入城市之中,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环境条件、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往往给儿童带来较大压力和困扰;而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爱、教管辅导与督促,监护不力等会对儿童健康成长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2、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1)性别差异的比较分析①流动男童与留守男童比较。流动男童与留守男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除不良习惯因子流动男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p<0.05)外,在总体得分和其余七个因子上留守男童得分都高于流动男童,且在学习障碍(p<0.001)和情绪障碍(p<0.05)上差异显著。②流动女童与留守女童比较。流动女童与留守女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学习障碍上留守女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女童(p<0.01)。③分析讨论。综合以上结果可知,留守儿童问题大于流动儿童、男生差异大于女生,流动男童的突出问题是不良习惯;留守男童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留守女童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可见,流动女童没有相对突出的问题,留守男童问题最多;留守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这告诉我们:在流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确实存在性别差异,要更加关注男生、特别是留守男生的心理健康,过去相对比较强调关心女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可能更多是出于生理方面的考虑;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有可能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2)年级差异的比较分析①四年级比较。四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情绪障碍(p<0.01)和学习障碍(p<0.05)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不良习惯(p<0.05)上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②五年级比较。五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习障碍和品德障碍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01),在行为障碍上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p<0.05)。③六年级比较。六年级比较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p=0.05)及学习障碍(p<0.001)和行为障碍(p<0.05)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④分析讨论。综上结果表明,各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总体上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六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六年级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而又没有家长在身边指导所致。(3)是否独生子的差异比较分析①独生子女比较。独生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和多数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流动儿童,但差异都不显著。②非独生子女比较。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P<0.05)及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1)、品德缺陷(P<0.05)三个因子得分上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③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差异主要表现在非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显著大于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品德缺陷三个方面;独生子女方面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可见,非独生子女、特别是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于独生子女。这与人们“独生子女心理问题要多于非独生子女”的通常看法有出入,原因可能是因为多个孩子的管理教育比一个更乏力,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在缺乏管教的情况下,多个不成熟、年龄又有差异的孩子在一起,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放大,正面影响缩小,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欺凌现象、教唆干坏事等。(4)学习成绩差异的比较分析①后进生间比较。后进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各因子得分留守儿童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②中等生间比较。中等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多数因子得分留守儿童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学习障碍(p<0.001)、情绪障碍(p<0.05)和品德缺陷(p<0.05)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优秀生间比较。优秀生流动与留守儿童得分差异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和多数因子流动儿童得分高于留守儿童,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在不良习惯因子上差异显著(p<0.01)。④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学习成绩中等及其以下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比流动儿童严重,主要表现在总体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三个因子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比留守儿童严重,主要表现在不良习惯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孤独的留守中、在缺少情亲和管教的环境中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在孤独的留守中学会了自立自强,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能干。

四、结论

1、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全国常模。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显著大于流动儿童。3、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具体问题有区别,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等。4、性别差异总体不显著,但具体问题上各有不同,留守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总的来说男生差异大于女生,留守男童问题最多。5、总体上各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均高于流动儿童,且在六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级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学习障碍。6、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心理流动儿童。7、学习成绩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著比流动儿童严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比留守儿童严重。五、建议为了促进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别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支持体系。2、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和具体问题加强教育辅导。对留守儿童应着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品德缺陷的教育辅导;对流动儿童应着重不良习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和性格缺陷的辅导。3、注重男生、非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因为,总的来说男生问题多于女生,留守儿童多于流动儿童,流动女童问题最少,留守男童问题最多;非独生子女心理问题高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差的儿童心理问题越严重。

参考文献:

[1]陈琴.重庆市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J].决策咨询,2013,(1).

[2]夏维海.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王芳梅.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4]赵苗苗.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

[5]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

[6]王水珍.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