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物流总结

智能物流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能物流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物流;捆绑技术;智能绑带

[中图分类号] F426.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1~3]

目前,国内运输捆绑大多采用传统的尼龙绳、麻绳、钢丝、木棒加铁钉,几乎没有使用破断强度达到要求的捆绑器的消费习惯;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铁运[2006]161号文件规定的捆绑材料仍然是镀锌铁线、盘条、铁丝、铁棒、麻绳、方木等,垫付材料仍然是稻草等,这种传统的捆绑方式,在车辆高速行驶,或者急转弯、刹车时,都可能导致物体晃动,力量失衡,造成翻车或货物散落,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除了普通物流运输外,特殊运输的领域,如军事运输、抢险救援、灾难事故等。目前,也还在沿袭传统的落后捆绑方式,导致运输时速慢,安全隐患严重。

在物流运载需求高速膨胀的今天,中国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完善的现代捆绑安全体系,来弥补物流运输安全方面的不足,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几率,保证货物的安全。

鉴于此,北京必创科技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绑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捆绑货物,而且可以自动判别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松紧状态及车辆位置。该系统已经在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应用并推广。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是对传统物流捆绑技术的一次革新。

2 系统总体设计[4~6]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整体工作结构如图2所示。智能绑带设备安装在货物车上,每根绑带拉紧出放置一套,该智能绑带设备有用来拉紧绑带的电机、测量绑带松紧程度的力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及无线通讯单元组成;驾驶室控制设备是驾驶员察看绑带松紧状态及控制拉紧或放松板带的设备,该设备可以监控本车上所有智能绑带设备,同时,该设备带有GPS定位功能和GPRS通讯功能,将货车位置、绑带状态等信息发送给远程监控主机。远程监控主机安装有监控软件,可以监控所有该监管中心需要监管的物流车辆信息。

3 智能绑带设备

在货物车上,每根绑带拉紧处都固定一套智能绑带设备,在货物装载好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设备控制面板启动电机,拉紧绑带。在货车运行过程中,该设备实时将绑带的拉力值发送到驾驶室内的控制设备上。该设备主要有电源管理模块、电动机、电动机驱动控制接口、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CPU、控制面板及无线通讯单元1组成,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电动机是用来拉紧或放松绑带的设备,力传感器是用来测量绑带拉力的器件,电源管理单元负责给所有工作电路供电,控制面板有指示灯和控制按键组成,来显示、管理整个设备的工作状态,无线通讯单元1是有2.4G的无线射频模块组成,主要是完成该设备与驾驶室内控制设备的通讯,将绑带信息发送给驾驶室控制装置,并接受驾驶员的控制命令。

4 驾驶室控制设备

驾驶室控制设备是放置在驾驶室,接受本车各智能绑带设备的信息,并发送控制,命令控制本车各智能绑带设备,同时将货车位置及智能绑带信息发送给远程监控主机。本设备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有电源管理单元,无线通讯模块1,无线通讯模块2,GPS定位单元,CUP及控制面板组成,电源管理单元负责给本设备各电路提供电源,无线通讯模块1是2.4G射频电路组成,负责和智能绑带设备通讯,无线通讯单元2是有GPRS模块组成,负责将本设备采集的相关信息发送给远程监控主机。

本设备实物照如图6所示,数据显示及控制界面采用7英寸触摸屏,CUP采用ARM9,操作系统采用随机附带的Windows CE,在此平台上运行自主开发的监控软件。

1真空吸盘;2支架;3支架托槽;4监控软件。

5 监控软件

监控软件安装在驾驶室控制设备上,主要是供驾驶人员用来控制本车智能绑带设备的收紧或放松,以及实时监测本车各智能绑带的状态,将状态信息显示在屏幕上。监控软件主要有用户登录界面、货物捆绑状态显示界面以及绑带松紧控制界面组成。

用户登录界面,如图7所示。用户在该界面选中车号,然后输入组号及授权密码,可进入本系统控制界面。

绑紧系统显示界面,如图8所示。本界面主要显示一些各通道的测量力值,每个通道代表一套智能绑带设备。考虑到一辆车绑带数最多不可能超过24个,故本界面最多可显示24个通道。对于每一个通道来说,需要显示以下值:(1)绑带号。(2)场强值,当10秒内无线号时显示断线,有线号时显示为信号场强最大。(3)锁定状态:在锁定时图标为锁锁字态,在打开时,图标为锁开锁状。锁定状态时,系统参数不能修改。(4)设定捆绑力值。(5)实际捆绑力值。(6)指针式转盘:采用以图形化显示控件,可显示实际值在设定值的位置,偏大偏小都会有警告。

绑紧系统重设定界面,如图9所示。在绑紧系统显示界面中,如需要对某下位终端进行操作,请点击相应终端的设定按钮以进入绑紧系统重设定界面。操作功能包括设定捆绑力值和启动/停止。设定捆绑力值:点击设定按钮,设定捆绑力值框会出现选中状态,点击增加或减少按钮可以修改捆绑力值的设定。每点击一次增加或减少键,力值会相应变化10 kg。当力值变化到用户预想值时,点击确定按钮离开设定状态,或等6秒钟直接退出设定状态。启动/停止操作:在下位终端工作状态,点击增加/启动按钮,该下位终端电机启动;点击减少/停止按钮,该下位终端电机停止(上位机无电机方向开关)。按返回系统按钮,软件在回到上一层界面。

6 总结

本文深入调研了物流绑带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研究设计出一种基于新型智能绑带系统。对系统整体结构及设备做了详细论述。该系统的设计,为物流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货物捆绑技术。该系统已近在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应用,并且成功推向国外市场。通过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系统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货物物流的安全性及智能化程度,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铁运[2006]161号文件.

[2]卢庆龄,李庆全.中国捆绑器市场发展前景良好[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6):32-35.

[3]卢庆龄,李庆全.世界捆绑器制造加速向亚洲转移[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11):23-25.

[4]刘潇潇.物流信息技术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王再英.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汤书森.嵌入式系统(基于ARM)实验与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得民(1982.4-),男,工学硕士,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及工业测试技术。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2篇

所谓物联网是美国提出的内涵丰富的物物相连的一种互联网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第一,互联网是物联网的主要基础,而物联网又是互联网的延伸。第二,物物之间的联系通信是对用户端进行的延伸和拓展。现代社会,物联网可以充分体现对物的是被、控制、感知,将智能处理和网络化互联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有利于高智能决策的形成。物联网技术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组网技术智能服务以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经历了二十年的更新和升级产生了物联网的物联传输技术、感知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定位技术。

2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制造业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主要从产品的智能化,智能物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的管理等四个具体的方面表现出来。

(1)产品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智能化以及产品本身体现的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融入产品设计的过程,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设计,电脑动画设计,数码设计,远程设计以及图文特技等,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指的是在产品中融入电子技术,比如植入芯片,记录产品静态信息,以及通过模数转换,传感器,来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使产品可以实现功能上的智能化。在智能冰箱中植入芯片,可以让冰箱通过条形码完成视频的识别,可以提示使用者每天需要食用的食品,还可以提示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理,提示商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缺少食物的时候还可以提示应该及时补充购买。

(2)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产品的生产线,可以实行实时的坚决空,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生产线上的质量信息,生产信息,产量信息,异常信息,公示信息,监控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生产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化管理,借以实现产生流程的可视化,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设备的监控,是通过现场总线来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对异常现象进行维护、诊断以及调整。

(3)职能物流。现阶段,通过物联网科技,例如条形码、RFID等,可以实现物料以及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位置等信息进行转却的周期监控,从物流拓展到工厂残酷的庆典,产品的配送,车辆的调度,物流的结算,车辆的跟踪,物流的监控等,借以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降低库存,实现特殊要求货品的检测和防伪。

(4)售后服务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获取产品的运行信息,借以实现在线售后,提高服务水准。

3物联网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物联网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对于制造业具有十分总要的影响,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物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积极的应对变革中的新形势,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2)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自造企业自身来讲,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信息化建设,借以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动力。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柔性和敏捷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费研发实践,成本、环境以及知识含量等。

(3)物联网必须注重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局域网或者专网来运行,网络的本身对外来信号进行了评比,阻挡了外部潜在攻击,为满足实时性会导致工业通信会倾向于将加密放在第二位功能上。在物联网的大环境下,很多设备信号需要通过公共网络来实现,这就造成了制造企业网络的巨大隐患。要想确保信息安全,首先,要确保感知节点安全。其次,要确保客户隐私安全以及数据安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都容易受到非法竞争者的破坏和盗窃,如果不能充分的加以重视,就会带来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4总结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Agent技术;冷链物流;智能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94-05

Abstract: Due to the advanced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not be promoted,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has no reliable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leading to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d data analysis cannot be synchron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ustomers at any time to master the status of the goods, the resulting food safety issues are also frequent.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based on MAS environmen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AS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and complex logistics monitoring system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 simple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small but closely linked Agent component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he cold chain products in the logistics process, it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cold chain products.

Key words: Multi Agent Technology; Cold Chain Logistics;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化向现代的多样化、快捷化转变。对时鲜产品的要求也越发严格,既要求产品卫生、营养且品种多样化,还要求产品具有新鲜、安全、快捷等特性。这就导致时鲜产品的物流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冷链物流开始兴起并逐渐深入到时鲜产品的生产与运输过程中。目前,冷链物流问题是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前沿研究课题,是学术界、商业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国外学者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指出现代冷链物流应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以冷链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为核心,建立高度协调运作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国内学者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起步阶段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物流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较低;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3)冷链物流技术得不到广泛推广;4)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5)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6)缺乏政府引导和统一规划;7)冷链处在断链状态[1-3]。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一体化保障冷链产品质量成为我国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其中,生鲜类冷链产品由于其保质期短、需求量大、储运技术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对其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特别关注的重要性。因此,应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从而真正实现从产品采集到销售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与有效监控。在冷链物流系统中应用Multi-Agent System技术,来实现对冷链物流各环节物流环境的监测与调控,这正是本文考虑的研究问题。本文研究一种基于MAS的冷链物流智能监控系统;第一部分阐述了MAS以及冷链物流的特点;第二部分阐述了MAS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优势并构建了基于MAS的冷链物流智能监控系统结构,并分析了系统结构中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及处理过程,以及论述了多智能体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的协调控制;最后给出结论。

1 Agent技术及冷链物流简介

1.1 Agent技术

从Agent技术产生到现在,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描述Agent。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Minsky是最早提出Agent概念并应用在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他认为Agent是一个通过协商来处理复杂问题的个体。这一理论使得Agent技术有了更理性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4]。目前虽然没有对Agent的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各专家对Agent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将Agent的定义概括如下:Agent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的,具有自主性、反应性、交互性、进化性、通信性、移动性等特点的智能实体。Agent实体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任务接受情况、对外界的信息收集能力、相关知识体系等特性来获得外部信息,然后通过逻辑分析、资源计算等手段来实现对问题的求解,并且依据结论作出适当的反馈,它具有极强的自我治理能力。

1.2 多Agent系统(MAS)

MAS (Multi-Agent System)是一个Agent的组合,其组成元素是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Agent个体。每个Agent拥有自己的职责,自身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功能,各个Agent之间相互独立、行为和目标不受其他Agent的限制,各个Agent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求解。MAS是在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通过MAS来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通过分布式问题求解方式进行的[4-5]。在MAS中,系统需要完成繁复的工作程序,这些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任务的分配、目标的高度统一、冲突的识别和消解、建立其他Agent模型、通信管理、个体Agent推理等。一个多Agent系统通常为多范围的区域分布结构,每个Agent成员之间是相互对等的合作关系,不存在被控制或者是归属权关系。它们拥有自己的目标、意愿、行为,可以自主选择合作对象,接受或者拒绝任务。基于以上情形,当系统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时,Agent成员需要通过自己的推断学习能力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来解决系统遇到的问题。MAS系统的一般构造包括树形结构和非树形结构,例如星形结构、单线结构等等。MAS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Agent技术的快速发展,MAS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用来解决许多工业、商业、娱乐和医疗中的实际问题。

1.3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在产品(主要为生鲜产品、药品、冷藏冷冻产品以及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产品)采购、加工、存储、运输及配送等的过程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时刻对产品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控的一种特殊物品流通过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目前适合冷链供应的产品包括在 0?C~7?C保鲜的新鲜果蔬、乳制饮料、加工肉类、药品;在-2?C~2?C下保存的冰冻肉制品;在-18?C以下的冷冻食品;在-50?C以下保存的超冷链食品等。由此可见冷链物流在整个供应过程中对产品所处的环境温度要求严格,对于产品配送、库存所需设备也有较高要求[6-8]。这些条件决定了冷链物流产业具有与其他物流方式不同的特点:产品全程温度监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服务水平要求严格、行业跨度大,专业需求广。

2 基于MAS的冷链物流实时智能监控系统

MAS是由一组功能各异的Agent所组成,不同功能的Agent代表不同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权利和能力,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而冷链物流是由不同环节和设备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控制和系统的角度来看,是一类典型的分布式系统。冷链物流上的各环节都有自己的资源、能力以及目标,在冷链的管理下相互协作,使冷链物流系统上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通畅地流动,为用户提品和服务[9-10]。冷链物流系统与MAS之间相辅相成,可以应用MAS对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进行优化协调,进一步保障冷链产品的最终质量。

2.1系统设计思路

MAS可以将大而复杂的冷链监控系统建立成小的、易于管理的简单系统;MAS对冷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智能控制,容易实现冷链各环节的高组织协调性;由于MAS具有远程分布数据处理能力,采用基于MAS的远程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不仅避免了监控系统数据流量较大时,远程监控主机负荷较重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更关键的是减少了远程监控主机与各监控点间频繁的数据交换,避免了网络延时带来的监控延时,降低了应用对网络连接的带宽及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远程实时交互性及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为冷链物流的运输、加工、冷藏仓储等环节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控信息。

冷链物流根据冷链产品的流通过程,可分为产品采购、低温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以及冷冻销售等环节。冷链物流智能实时监控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实时智能监控系统中包含了多种Agent,它们担负不同的任务,根据Agent的功能进行分类,基于MAS的冷链物流智能实时监控系统中的Agent可以分为管理Agent、通讯Agent、决策Agent、监视Agent、执行Agent。整个监控系统由管理Agent进行协调;监视Agent感知系统环境,从各监控点通过传感器采集监控过程的各种实时信息,并转化成统一格式存入实时数据文件,发送给决策Agent和通讯Agent;决策Agent具有信息处理器、推理机、规则集、知识库以及Agent通信机制,在获得监视Agent发出的实时数据后,将其与自己的知识库和规则集进行比较判断,然后将决策信息传送给执行Agent,并反馈决策结果;通讯Agent负责其他各Agent之间的数据通讯,并将实时监控信息发送给系统操作人员;执行Agent在接受管理Agent以及决策Agent发出的信息后,调用相应的数据和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在每个监控点都安放了多种智能传感器,通过各传感器来实时获取监控点的环境信息数据,并通过“有线网+无线网”的组合方式传输给智能监控系统。例如,在产品的采购、加工、存储等物流环节中,为了节省成本,可以采用有线网进行传输;而在产品运输、配送等环节中,可以采用无线移动网络来实现实时传输。

2.2 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

考虑到冷链物流实时智能监控系统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自适应性,以确保系统可以适用于多种环境场合中对多种物流产品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设计时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通过面向对象的技术保证系统的扩展性;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保证系统通信的实时性;通过多线程技术来确保系统出现大量数据时的稳定运行,防止系统阻塞[11]。系统中各核心模块的设计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思想,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与健壮性,并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1) 物流中心操作模块

通过该模块实现冷链物流产品信息数据采集、各监控环境参数设置;完成信息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的组态;实时显示当前各监控点的监控信息,绘制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图。通过该模块,操作人员还可以对系统中各监控硬件参数初始化,可以选择关闭不使用的监控点,以及监视各监控点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

2) Agent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的核心,它包含了管理Agent、决策Agent、通讯Agent、监视Agent、执行Agent等构件。该模块负责对物流产品实施实时监测以及智能控制,绘制监控环境变化波形图。

管理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监督、控制与管理,并协调、调度其他Agent之间的工作,因此采用混合逻辑型Agent表示。模块结构图如图3所示。

通讯Agent采用了基于经典逻辑的混合型Agent表示,根据FIPA协议,按照其规范要求,表现不同的信息动作过程。该模型自底向上共分7层:网络基础设施层、传输层、报文传输协议层、消息封装层、Agent通信语言层、内容语言层、会话层[12]。其基础语义可以表示为:

决策Agent采用基于决策理论的Agent表示,在接收到监视Agent发出的异常监控数据后,与知识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决策。并将异常数据打包生成数据簇后以波形图的方式显示,便于观察。同时,将决策结果发送给执行Agent。其结构如图4所示。

监视Agent采用基于决策理论的Agent表示,监视Agent中采用了多线程技术,使用每个监视串口的工作线程实时地监视串口状态,一旦有数据到达就立即读取,解析处理后将异常数据传送给决策Agent。其结构如图5所示。.

执行Agent也采用基于决策理论的Agent表示,它在收到决策Agent发出的信息后,对监控环境中的控制器(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进行自动调节。执行Agent模块结构如图6所示 。

3) 故障报警模块

当系统运行中持续出现某项指标超过了正常值,自动报警,生成记录文件;当监控设备出现故障,发出故障信号或者失控时,监控系统发出警报显示,自动存储警报数据。模块结构如图7所示。

4) 数据存储和报表生成模块

通过该模块自动生成各种信息统计报表,形成监控数据文件,存入监控数据库,需要时还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输出,方便查阅。

2.3 MAS冷链物流智能监控系统的协调机制

由于冷链物流各环节环境信息复杂,单个Agent的智能性有限,受物流环境条件的约束无法完成环境信息的监控,因此需要考虑多个Agent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冷链物流监控环境中,由于各个Agent的属性不一样,因此要选择最佳的Agent来完成监测任务,例如考虑Agent的资源利用率高的因素,这就是Agent的协调问题。在复杂的监测问题及监测系统中,基于多Agent的理论和技术,必须对复杂问题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这就是多Agent如何使用的问题。为了实现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智能监控,需要所有Agent的团结协作,因此要求Agent之间对彼此的功能、效率充分了解[13]。在系统设计时,必须收集、归纳所有Agent的资料集中于数据库内,当实际情况变化时Agent能够对涉及自身的数据进行修改,并重新寻找合作对象解决问题。

各Agent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算法表现出来。其中既包括单个Agent行为又包括由多个Agent合作的行为。它用传递函数,实现各Agent间的信息交换,多Agent系统中问题求解过程中协作算法如下所示。

设S为所有Agent的集合,S={s1,s2,…,sn},则Si,Sj表示S的不同的子集,Si、Sj∈S。具体的协作算法如下流程图8所示。

在上述协作算法中的,每个Agent所代表的任务执行的内容不同,所完成的时间不同,所付出的代价也存在差异,因此存在多种任务不同执行时间的调度方案。本着效率最优原则,在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应寻找最短任务执行时间的调度方案。调度算法设计如下:

设有一项任务可划分为n个子任务,分别由n个任务执行Agent,任务的执行时间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区域,凡在此区域外完成的任务都要付出额外代价[14]。一个任务执行Agent j包含三个重要的指标(Aj , Bj , Pj),其中Aj是任务j在时间窗口之前完成所需代价,Bj是任务j在时间窗口后完成所需的代价,Pj是执行任务j所需的时间。完成总任务的时间窗口为[ t - a, t+ a ],其中2a为窗口大小,t为最佳完成任务时刻,t值待定。通过调度模块求解适当的时间安排方案,使执行该任务的额外代价最少。其目标函数表示为:

S = [[Aj・q( t - a - tj ) + Bj・q(tj-a- t) ]] (1)

其中,t j是任务j的完成时间, q( x) =[0 X0] 。

依次假定其中的每项任务完成时刻,作为共同完成任务时间窗口的开始时刻。它作为此次调度中在时间窗口内完成的一个任务,选取n个子问题中目标函数值最小的值作S的一个最优值,并确定S的最优解。算法求解步骤如下:

步骤1 令L = { 1, 2, ..., n} , i = i* = 1, Sj =min{ Aj , Bj }

( j ∈L ) , f=[j=1nSj]。 (2)

步骤2 令L i= L\ { i} ( L中除去i后的集合),求解相应的最大准时完成的任务数可看作0 - 1背包问题,即求:

max[j ∈ LiSjXj ] ,

s. t. [j ∈ LiPjXj ≤2a],X j ∈{ 0, 1} ( j∈L i ) (3)

的最优值,记为Ti ,并令

f i =[j=1nSj - Si - Ti]。 (4)

步骤3 若fi < f ,则令i* = i ,f= fi 。 (5)

步骤4 若i< n,则置i+1i ,转步骤2;若i=n,则最优值是f 。

步骤5 对[L*i] = L \ { i* } ,求解相应的0-1背包问题:

max[j∈L*iSj Xj ], (6)

s. t . [j∈L*iPjXj] ≤2a, X j∈{ 0, 1} ( j∈L*i) ;

并求出式(6)的最优解,记V1={ k|K∈L*i , Xk= 1},V2={ k|k∈L*i ,Xk = 0} ,V21 = { k| k∈V*2 ,Aj < Bj } ,V22 = { k | k∈V*2,Aj≥Bj } 。

步骤6 确定最优完成任务的时刻解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4篇

先后参加了《工业4.0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 、《BWA和数字化海事解决方案》、《海洋工程领域的国家标准》 、《工业4.0的实施及面临的障碍》等面授课程;同时还实地走访考察了贝壳尔船舶系统有限公司、迈克尔造船厂、空客德国汉堡工厂、汉堡智慧港、通快集团、奥迪汽车智能工厂、西门子--MF--K制造工厂、巴鲁夫传感器制造公司、博世智能工厂。

一、学习考察总结感受:

德国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步骤或三大板块: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及数字化生产系统和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设备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全面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资源供应的效率,而需求方则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1.柔性生产

该生产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生产实现最大的柔性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实现柔性定制个性化生产的手段。

从实地考察的几家智能工厂来看,AGV小车将上道工序准产品推入待加工区域,而这些准产品的尺寸大小等参数都是不同的,按照顶点顺序进行排列,符合JIO理念。而JIO(Just in order)是继JIT(Just in time )准时制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供应商不仅按时将零部件送抵生产现场,还要求不同规格零部件的顺序按照要求排列,以便满足混线生产的要求。

这样不同型号的产品在装配时,不会因为零件顺序错落而发生装配错误的问题。丰田的JIT只适合单一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而JIO则是混线生产,柔性制造模式所必需的供应链运作机制,是生产模式的变革。

德国工业4.0 与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意义相近。但目前国内的自动化项目都号称4.0,但绝大部分无法实现柔性制造;这是目前我们与德国工业4.0主要差距之一。

2.数据追踪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检测、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很多数据,即所谓的大数据。制造商需要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对产品进行跟踪,以了解产品的状态;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动态售后服务等。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虽不尽相同,但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实际上,两国之间已经开始有了对接应用实例。比如,博世公司正在与机器制造商就可预见的维护进行合作,当零配件需要更新时就会通过登记系统自动发出新的订购指令。又如,SAP公司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标签用于产品,当彼此有危险的货物被相邻存储时就会发生自动报警。

二、考察学习启示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5篇

某钢铁企业,在近年持续扩大生产,从一个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成长到了年产15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主体工厂坐落在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海运交通相当便利,物流成本和效率是其重要的市场竞争优势因素。在项目启动的一年时间内,乙方项目组及甲方企业进行了新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MnagementSystem,简称LMS)的一期建设工作。系统的一期建设,仅仅是进行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完成了企业内部的产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等几个最重要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但是这样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于厂内外之间互通的物流信息并不能进行直观的管控。因此,甲方用户在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管控要求:他们不仅想要继续提升业务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水平,同时,对于能够产生影响的企业外部物流业务,也能够进行信息的获取,甚至进而能有一定的管控功能。[2]在图1出厂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运输业务的事前计划,就是根据ERP系统提供的发货通知单,进行总体的运输计划的编制。发货通知单的编制规则是,必须是同一个运输方式、交货地点、收货单位的产成品组合在一个发货通知单中。这样的计划,就可以给承运商提供同一个流向的运输需求,容易调配运输资源,同时可以用拼车的形式做到运输资源利用最大化。步骤1:运输业务的总体事前计划: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根据产成品的库存情况和合同交货期进行运力和库存情况的平衡,在物流信息系统,选择同一个运输方式、交货地点、收货单位的产成品,开具发货通知单(即提单)。步骤2:运输业务的每车的事前计划:企业的物流业务人员,根据当天库存、仓库吞吐量等具体情况,对之前编制的发货通知单进行分解,生成分配到每车的装车任务并点击下发。企业物流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装车计划信息从信息系统服务器分配给承运商司机的移动智能终端。这样,承运商及司机可以提前获取到将要执行的运输任务。承运商能够及时调整手中的运输资源,防止造成重复派车或者无车可派的情况。司机也可以提前做好到厂的准备,防止仓库的出入库业务产生拥堵。[3]步骤3:司机利用已申请的账号登陆移动智能终端,查询到本日分配给他的装车任务(界面请见图2),在厂区附近时,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应用模块获取到本机的经纬度,司机点击终端的签到按钮,进行车辆报到。步骤4:车辆报道后,该车进入厂区门口的排队队列中。同时,司机驾车到厂区门口的实际排队区域中,等待门卫的显示大屏以及叫号。步骤5:当门口排队队列轮到该报到车辆时,门卫显示大屏并且叫号。司机驾车过厂门口,此时厂门口的RFID系统检测到车辆的信息,传送检验进厂信息给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通知门禁系统做自动抬杆处理。步骤6:车辆进厂后,车辆去磅秤进行称重,获取车辆的皮重。然后司机根据移动智能终端上的装车任务信息,驾车到指定仓库区域排队,同时点击车辆到库区的排队按钮。步骤7:在仓库的队列排到该车后,司机提供提货单给库管人员,然后驾车进库到库内车道装点,进行吊装作业。司机驾车出库,到磅秤进行称重,获取车辆毛重后,物流信息系统计算出车辆的载重,如果货物重量在装载产品的重量偏差范围内,则系统允许车辆出厂。步骤8:车辆行驶到厂区的出口,门卫检查货物无误后,车辆来到RFID识别区,RFID系统检测到车辆的信息,物流信息系统根据上一步的允许该车出厂标志,通知门禁系统进行自动抬杆。同时,物流信息系统通过短信,发送该车的装载产成品信息给收货人,该信息亦同时带上该车次的唯一验证码。步骤9:司机出厂后,驾车将产成品运送到交货地点。此时,车载的GPS应用模块,定时发送车辆的位置信息给物流管控系统。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可以在物流信息系统上,跟踪所有在途车辆及货物的位置信息。步骤10:司机将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送货人将短信上的验证码提供给司机,司机在智能移动终端上输入该车次的验证码,进行到货确认处理。上述各方运输业务人员的直接和间接操作,保证了运输计划的顺利执行。在企业物流业务人员利用物流系统集群,对企业运输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物流信息系统中获取到全程物流业务数据。车载移动终端与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交互(防火墙和DMZ区负责网络安全),其他三个系统之间通过内网进行交互。互联网交互,需要考虑到数据传递和开发的快捷性,因此项目组选用JSON格式的Webservice方式进行交互,即物流信息系统提供服务,智能移动终端的APP进行调用;而内网交互的三个系统,则使用传统的异步电文SOCKET传输方式,目的是保证信息传输稳定性和异构系统之间的通用性。[4]具体的部署方案参见图3。在新的物流系统集群整体实施后,企业的物流业务比先前有了很大的效率提升,部分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减少了人工校验的环节,同时处理准确性也有所提升。新系统集群间的无缝信息流转,取代了部分纸质单据的流转,一部分人工确认的工作也由系统自动校验替代,从而实现了物流业务效率的整体提升,同时也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业务操作失误,大大改善了企业的整体物流业务流程。

3总结归纳

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开发中,项目组遇到了一些的技术问题。首先,虽然物流信息系统一期部署的系统及其服务器,能够较方便地提供WEBSERVICE接口。笔者项目组的公司具有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因此可以较方便地在DMZ区安装配置中间件服务器,并且对智能移动终端的客户端开发提供相应的轻量级交互组件。在之后的使用中发现,这样的配置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可靠性以及传输效率方面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在推广APP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司机安装困难的情况。提供下载网址固然可行,但是对于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的司机而言并不是方便快捷的安装方式。所幸近年的移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项目组最后采用的主要是二维码的推广方式。首先将打包生成的安装用APK放到云盘上,然后把云盘生成的二维码地址用纸张打印出来,发给承运商或者在厂门口贴示,这样可以方便地推广给司机使用。事实证明,智能移动终端还有很多新的功能,可以对物流信息服务提供更多的帮助,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发掘,并且在实际项目中积极地尝试。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检测算法

一、前言

供应者在将货物打包之后通过一定的交通方式远程传递给需求者,这就是物流。物流的空间与时间价值是极其巨大的,进而能够延伸出一定的经济利益。在我国的物流体系中,货物状态监测手段一直举步不前,在货物的包装、装车、运输的过程中一直需要由专人参与,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管理的效率,也给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增添了难度,在工作中时不时的出现由于人为原因出现的安全事故。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就诞生了全新的物流运输装备智能监控跟踪系统,在货物的整个物流过程中,做到全过程监控,准确的得到货物在物流当中的各种信息,以达到安全运输的目的。

二、物流的相关工作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在物流管理中也更多地运用到了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为主的计算机技术为物流系统的流畅运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构建起了一个健全的物流网络。

在物流信息领域当中,关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各方的重视。虽然如此,有关各方的研究方向仍然存在缺漏,应当将研究中心转移到如何在物流信息技术中有机的嵌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议题上。比如在农产品物流的追踪上,就应当构建起灵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来实时监控货舱内货物的温度是否处在合适范围。这就要求正在货舱内合理的位置布置好温度和湿度监控器,使用神经算法来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进行分类,就能更好地管理不同的物流货物。并且农作物的物流一般需要在低温的前提下进行,由于有了这样的先天条件,还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有关低温条件下的电池寿命以及通信质量的研究。[1]

由于农产品的运输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其物流过程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安装之后能够便于检测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环境湿度、温度等信息。

三、智能物流追踪系统的设计

智能物流追踪系统有几个不同的下级组成单位,首先是无线传感器监测系统,其次几个级别不同的监控中心,最后是数据传输网络。每个下级单位产生的物流数据由通讯基站接收与续传,并为数量众多的监控中心提供数据通信业务。再由监控终端对接收到的数据作下一步的解析工作,已达到全程掌控货物各种信息的目的。

作为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在日常运行中主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来判断货物是否正常。当检测发现货物出现异常,就要立刻将检验结果传给其他的监控中心,以便于及时作出战略部署。检测节点可以精确到货箱内的每一个货物,将不同的节点连接成一个大的网络来对货物进行管理。

检测节点应当在包装时就安装在货物的内包装里与开封位置相邻的地方,由多种硬件模块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有处理器模块、本地存储模块、门磁传感器模块以及无线通信模块。货物要经过仔细包装,确保各个模块工作正常,利用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合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模块能够以一定的工作原理以货物为中心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并且计算出在这三个方向上货物的加速度大小,进而准确的得到货物的目前信息。只要出现了异常情况,就能及时作出处理措施,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输。

GPS节点由处理器模块、功能模块以及导航模块等部分构成,应当在运输的过程中安装在运输工具上,确保数据的接收与发送正常。[2]GPS接收模块能够定期的发出位置的监控信息,并且通过卫星的接收与发送的方式来处理信号,GPS接收天线应当安装在汽车的外部。以此来得到货物的准确物流信息。

四、智能物流追踪系统的算法设计

4.1时间与地理的数据

只要GPS节点接收到一组完整的数据之后,就会向车的内部发送由经纬度数据、时间数据以及GPS节点编码数据组成的三组信标信息。并且采用Dip数据分发协议来确保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所有节点都能接受到信息数据,使用时间同步算法来确保每个节点同时受到数据,以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处理工作。当一个节点从上一个节点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便将地理位置参数更新一遍,并且用Flash等软件记录下来,逐渐形成完善的GPS日志。第一个节点所接收的原始数据必须要能够永久保存,以便于日后进行复查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出现问题也方便解决。并能够在已形成的数据记录中做更改,以便于加入报警信息等其他的采样信息,丰富日志的内容。

4.2如何计算货物的行为

想要计算货物具体行为,可以将原本永磁体与磁传感器模块靠在一起时的数据状态设为零,假若两者被分开了,也就是对货物作出正确动作后,这个数值就变成了非零的其他值。但是当门磁传感器模块与永磁体分开的时候,节点不会马上报警,而是智能化地再进行一次数据的检验以确定这种分开是否是正常行为,能够起到正确的报警作用。

4.3如何计算货物的完整性

在分析了货物行为之后,为了确保能够在普通行为中分析出货物的异常行为,有关部门设计出利用数学上的最大相似性来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形象的将数据体系比喻成一棵树,将三维加速度的各个数据作为树上的叶子,树枝的不同分支设定为系统中的节点,进而构成整个货物的行为空间。货物作出的相应行为都详细的表现在树的根部到树梢顶端的所有树枝节点上,货物作出的行为越是复杂,从根部到节点的路程就越长,反之货物的行为就越难以预测。而利用货物的最大相似性来确定货物状态的方法则是将收集到的数据依照相关规则进行排序,级别越高的货物就能被优先判定出来,在上述的数据树上,应该讲高级别的数据放在与根部较近的位置,从根系向上直到节点进行数据的匹配工作。[3]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匹配最大的相似性。

五、智能物流追踪系统实验分析

由于需要收集不同行为的三维加速度数据,因此就要适当的精简货物的检测系统。可以将四个三维加速度传感器、一个纸箱一个笔记本电脑组成,接着可以在晃动的地铁车厢内进行相关测试。一共设置二十次模拟实验,每次实验详细地记录货物的摇晃、翻滚等关键性数据。详细记录下每次异常行为发生的时间,并且将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储存在电脑硬盘内。

在监控中心收到的所有数据资料当中,包括了完整的时间与GPS信息,通过谷歌地图提供的方便的API接口,能够在电脑上方便地模拟出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并且绘制在地图上。使用浅色气泡来代表货物受到了碰撞,用深色气泡表示货物的包装被异常打开。实际试验中,记录下来的数据与实验结果高度符合。表1详细的记录下来了货物的四种异常状况的监测结果。

仔细分析表1,能够发现对货物的异常行为的记录是十分详细的。因为MSMCR算法的计算原理基于多特征识别体系,确保了首先被检测出来的就是出现异常的货物。并且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就能得到异常货物的三维加速度数据信号特征,

最后得出货物出现异常的原因所在。在检测中,所有细微的移动都没有划入到货物的异常范围之内;货物处于加速或是减速状态,或是出现轻微晃动的时候就会使其三维加速度出现变化,这也被纳入到了货物的移动当中。综上所述,MSMCR算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出货物的异常行为,笔者进行了八十次试验,出错的只有4次不到。[4]MSMCR算法也能形象地设计成分类树,在离根系越远的地方,货物的行为就越复杂,就越难以被检测到。

六、总结

在当下的物流体系中,呈现越来越重的网络化,这也是未来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物流管理中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的手机效率。并且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有较强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化的物流货物状态管理方法,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设计出完善的智能追踪系统。对货物的位置、状态、速度等信息能够快速地收集到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并作了相关验证性试验来确定理论的正确性,结果充分肯定了系统能够准确地发现货物所处的运动状态,当出现非正常开封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管理人员。

在自动跟踪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能够将和搜集到的信息准确地记录到计算机的硬盘数据库中,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能自主做出决断来保证安全。这样智能管理物流系统的方法有许多优点,但是要大规模地推广还有大量要面对的难题,由于过于高昂的成本,使其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十分广泛。有关部门应当大力推动新旧系统的更新换代工作,以便能够适应新的物流系统的需要。(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玉砚,杨红,刘卓华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物流跟踪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z2):343-349

[2]江峰.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物流中的设计分析[J].通信技术,2013,(5):34-36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化;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物流成本在国内才开始进入初步的研究和实验性管理阶段,到90年代末才开始重视物流成本的研究。因此,国内物流成本管理的教育起步更晚。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置上,很多学校都将物流成本管理定位为专业选修课。这些都导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本文在分析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对改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1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由于对物流成本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而且新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在不断的研究中,导致目前物流成本管理教材内容差别较大,而且教材中所附案例相对比较简单、内容零散,案例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不成系统。

(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物流成本管理课程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或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否则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3)课程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当前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实践通常都是通过一些简单案例来进行,而实际上物流成本管理涉及成本的预测、决策、核算及结果分析等一系列内容,导致学生缺少系统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只会背概念、零碎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物流成本管理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教学课程内容;通过企业调研调查制定物流成本管理综合应用实例,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2.1 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虽然不同作者编著的教材内容主线不同,但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基本一致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最根本条件,是学习的重点。

其次,加强学科前沿知识。从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学生毕业后会碰到和教材所阐述的不一样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

1)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科研项目或虚拟构建的项目为载体,教师提出数个适合教学内容的题目,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按照项目进行流程,每个小组自己查询资料,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整完成每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课程知识,又充分培养了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化理论对人的多项智能机智能的开发都做了探讨,这对于专门进行智能开发的大学教育来说起到大纲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教案进行分析,确定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利用了哪些智能,然后确定在个人能力方面,教学活动是重在培养哪方面的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智能施行补救性教学,学习者就可以获得学校教学材料的另一种方法。

3)双语教学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国际班的教学中,已经实行了双语教学。对非国际班,制作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3 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具体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考核:

1)平时教学考核。平时教学考核主要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比如将当前严重的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纳入考核。

2)综合实践考核。在教师给定或学生自拟题目的情况下,通过老师指导,从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3)期末考试考核。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题目等,重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

3 结论

物流成本管理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和双语教学式教学模式糅合在一起,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对解决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程.成人学习心理特征与任务型教学法[J].继续教育研究,2012(2):33-34.

智能物流总结范文第8篇

物流的职能信息化处理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首要方向与趋势。其中包含了对物流路线的分析、物流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以及现代物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正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征,现代化物流的信息化处理使物品与物品之间建立起相互连接的网络,二者相互依存并且形成绑定模式,从而推向消费市场,并不断的拓宽服务形式,增加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物流服务。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其中物流信息网络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大多体现在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计算机网络化和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三方面。通过这几方面的运行管理和操作,最终将物流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为庞大的物流信息库,将信息库两网投入运行,可对物流的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流程进行详尽的信息网络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将物流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享的模式,实现物流行业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可不断的扩充物流市场,在经营中优化物流管理网络。例如,应用物流职能信息化处理可对物流时间段、路段、交通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筛选,便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物流路线选择和配送的过程。因此,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智能信息化处理的推广,在优化物流整体产业结构的同时,推动了物流行业的时代新进步与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

2.1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协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无纸化和标准化最早被应用于美国的企业之间的业务贸易后来扩展到其他信息交换业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纸上贸易的传统模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成本,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送一份电子单证只需几秒钟就可轻松完成,可进一步提高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发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a.信息安全问题。在互联网EDI进行推广后,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商业机密被窃取的现象,这是由于信息安全系统存在漏洞导致机密的泄漏;b.标准化问题。在这一方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的认真方式很难得到统一标准,因此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c.效率效应问题。电子数据交换所提供的是电子单证,这在是否存在于纸面单证同样的法律效益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也是一个需要给予充分说明的问题。

2.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的最初设想是应用于书信认证上,并同时发明了条码识读设备和译码器。自20世纪80年代时才得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等领域,甚至还有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超市管理。传统的条码属于一维条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条码成为了当今的发展主流。PDF417二维条码管理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技术,在军械装备器材包装上都有着PDF417的二维条码,可对各种器材和产品进行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外观图、生产信息等大量信息进行编辑、整理和储存。二维条码还具有保密和防伪性能强的特点,在未来,PDF417二维条码将会在各行业领域中得以快速的发展,也将会成为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2.3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系统是一套能够进行全球范围内定位、导航的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卫星信号的搜索和探测,能够准确的锁定观测点的具置,并且将经度、纬度等详尽的位置资料进行整理,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实现对地表、大气表层各项数据的搜集和编辑,具有收集、储存、编辑、分析、处理、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在物流行业的信息管理中,大部分是需要进行地理位置的锁定。因此,GPS和GIS在物流的产业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GPS和GIS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快速定位、选择最优路线、路径导航、以及货物和车辆的实时跟踪等物流操作所需的相关服务。物流的具体动向也会通过GPS和GIS的应用,将信息传递到网路上,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了解。

2.4射频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射频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射频识别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门禁系统。同时在动物管理、药品管理、航空托运货物管理、车辆识别等领域也逐渐得到应用。其中单单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以及防止盗窃而避免的损失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再也不用在收银台前排着长队等待结帐。因为在消费者把一车商品推过收银台的短短几秒钟之内,系统已经完成了识别、录入、算账等所有功能。同时,射频识别技术也存在着成本高、识别准确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物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