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 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乡村旅游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田间树下的葱茏之美、当地居民的纯朴之美,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的风土民俗等,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人文资源。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农家乐、野外游等,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选择。加之政府、旅行社等加大了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这也成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将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就目前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使乡村低碳旅游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农业经济交相辉映,是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周围的低碳似乎随处可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工业、低碳农业等,被冠以低碳的词汇不胜枚举。尤其在当前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业中,为了使乡村绿色、天然、纯朴、归真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乡村低碳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旅行社以低碳为卖点吸引游客,多数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低碳理念,很多乡村旅游地也推出了低碳的旅游产品。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理念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二)创新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各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发乡村低碳旅游时,不能千人一面,全部采取一种模式开发,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剂,在借鉴国内外乡村低碳旅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开发乡村低碳旅游的模式便大相径庭,在具体模式选择时,不能将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硬套在本地区,而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周边受众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导向等,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

(三)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业是乡村生存之根本,乡村低碳旅游应以低碳农业为突破口,打造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基地。而后再以循环农业为立足点,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低碳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低碳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双泉村以沼气为循环资源开发了低碳旅游产业链。将鱼塘、果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垂钓、采摘,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旅游特色产品,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双泉村还利用清洁能源解决出行问题,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居民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最后成为生成沼气的原料,将低碳贯彻到旅游中的每个环节。双泉村这种将种植、养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做法,使该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低碳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开发低碳乡村社区

开发低碳乡村社区是促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另一有效方法,不但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能拓宽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乡村社区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保持乡村住宅的原貌,这一举措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发低碳乡村社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政府应鼓励乡村实行低碳生活,并向社区居民示范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力求将低碳乡村社区打造为一个集休闲与低碳为一体的生活体验区。

(五)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

乡村低碳旅游离开政府的支持便会孤掌难鸣,所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政策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明灯,能够照亮前行之路,使乡村低碳旅游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合理的规划下科学有序、有的放矢的向前推进。三是政府应给予乡村低碳旅游以资金支持,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资金无忧乡村低碳旅游才会发展无忧。四是应加强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要将低碳理念根植到每位经营者、游客、工作人员的心中,才会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景点设置上,应布置一些低碳宣传的标语,使游客在游玩中能够自觉的行低碳之举。

三、结论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典型案例;比较研究;应用策略

一、乡村旅游涵义

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放松的场所。乡村旅游不同与其他旅游产品,它的实质内涵主要是体验乡村生活和深入了解乡村。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对乡村旅游的界定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可见乡村旅游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乡村旅游的范围和活动内容。首先,从乡村旅游的范围来看,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应发生在乡村地区,其行政建制应落实到村、屯,而不应包括都市人眼中的县城、县级市及以上建制单位。其次,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应是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是以乡村生活、生产为特色的,也是以其为限制的。如果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过于泛化,则既会混淆不同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发,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记忆和需求。许多建立在城市地域的农业观光园、或者地理位置在乡村,但其游览活动内容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是不能划为乡

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发展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探索阶段,由初期的村村相似到现在的各有特色。90年代末至今,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文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和成功案例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了种模式,并做以相应探讨。

需要明确的是以下几种模式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成功是多种模式的融合,但往往有一种方向为主导,这一种主导方向往往就是其发展的独到之处。

(一)生态―观光型

此种类型的乡村通常将“生态-观光-休闲-专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旅游功能。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1.以生态科技为活力

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在生态产业的开发方面,科技含量较高。而这一点也正满足了特定旅游市场的需求,如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展。这一类型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其旅游产品设计中通常至少包含两大主题,即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有的还可结合具体的地域性和乡村性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发展较早的宁波腾头村是这一类型的旅游开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处在于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腾头把最适合环境保护的苗木业、绿色蔬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力发展的产业。和其他乡村旅游不同的是,腾头走的是以“旅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其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展中,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旅游”的特点。

2.以自然风光为基准

这一类型的乡村自然景观丰富,游客在选择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时多是因为其自然审美价值,或开阔视野,或陶冶情操,但其开发中也多结合各有特色的乡风民俗。纵观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村落,其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其丰厚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则在于借助乡土资源成功的造势。前者往往具有资源的独占性和垄断性,其审美价值相当于风景名胜区,但又并非单纯的风景名胜区。如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婺源的自然景观包括多种组合,如山、水、竹、石、滩、舟渡、古民居等,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目前,婺源已成为江西省金牌旅游产品。后者则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重庆走马镇金马村凭借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让乡亲们的生活步步登高。在连续举办了多届“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之后,走马镇已经今非昔比。

(二)民族民俗型

民俗文化观光是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我国民俗乡村旅游的开展主要依托独到的民族民俗风情,比较成功的有云南、贵州的乡村和北京的民俗村等。此类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是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这也正是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亮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前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在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乡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优势,即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村落景观及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黔东南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和安顺屯堡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在接待国内外游人时颇受好评。这两处旅游区成功的关键就是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

(三)休闲娱乐型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已不再满足于观光、审美,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游客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中来,并借助旅游环境自己创造快乐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该类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的休闲体验,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通常属于这一类型。针对“农家乐”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农家乐”的发展不能过于粗放化。如我国部分乡村农家乐的主打项目只是吃饭和打麻将,这样的旅游开发一没有特色,二没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替代,另外也需要继续完善旅游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细节的管理工作,包括卫生、交通、娱乐各个方面。

(四)复合开发型

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原生态性和它的原野性。在具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结合不同的资源特色,往往存在复合开发这一特征。即依据资源特色,组合出多种复合型乡村旅游空间为人们所感知,并开展体验、游憩活动,唤起人们对乡村空间的场所意识、乡土意识,赋予乡村空间新活力与生命力,以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如北京市周边乡村的乡村旅游最早也是和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但它的旅游吸引力不仅仅依靠民族民俗,而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为依托,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属于复合型。

(五)特色资源型

这种类型是对上述几种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依据除了一般的乡土资源之外,还拥有独到的资源特征,且多是历史、人文资源。如我国的红色旅游根据地,以其拥有的浓郁革命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乡村也属此列,如濮阳的东北庄村是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号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东北庄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东北庄村的旅游业也逐渐开展起来。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立足根本,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的“立命之本”就在于不同于城市居民日常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注意对其“乡土性”的保持,使“乡土”、“乡趣”、“乡味”真正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1.“乡土”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土”即为保持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在旅游乡村的设施建设方面,应力图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改善相应接待设施。

2.“乡趣”

“乡趣”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亲自参与的部分,如原始农具的使用、“渔家乐”中对海产品的捕捞和垂钓,生态观光园中农产品的采摘等。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应保证游客自由、舒适、干净、专业等多种快乐体验的获得。

3.“乡味”

“乡味”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六要素中“吃”――“农家菜”特色的保持这一方面。从各种反馈来看,乡村旅游者对农家菜的要求不在于“精”,而在于“香”,所谓“乡土香”正是体现了农家菜的特色。除乡土特色外,农家菜的基本保证则是干净、卫生,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府适当引导扶持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可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着重要的作用,如制定多项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如从宏观调控上,北京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设立了可行的行业规范,使北京市的乡村旅游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其乡村游的品位和档次将因此得以提升。有的乡村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等。

(三)明确乡村旅游的收益者

乡村旅游的收益者应包含当地居民,政府需要通过相应措施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只有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致富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要畅,卫生要净。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就近原则在其目的地的选择中往往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在乡村旅游的初期发展阶段,交通往往成为第一影响因素。另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最大担心之处往往就是卫生条件,这种担心或是期待贯穿整个旅游过程,大到食宿、道路交通,小到厕所。

(五)依托资源,结合客源,准确定位。

乡村旅游的开发多以近距离中心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游览时间通常为一日一夜,活动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游客的亲自参与和自娱自乐。对于资源特征突出,旅游影响力达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旅游乡村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可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地域和乡土资源特色,主要依托附近中心城市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发,其产品的地方乡土性和综合性更浓,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稍长一些。

四、结论与启示

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本文主要结合资源的类型和游客的参与程度对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了划分。鉴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征,因此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整体来看,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我国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这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城乡互动的作用。但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并获得成功,其影响因素众多,如特色、资源、环境、人文文化等。故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一轰而上,在同一地域环境内尤忌产品雷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有统一的旅游规划,在具体开发中应有层次、有方向、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55.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2):38-42

[4]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6) :6907- 6908)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9-72

[6]孟琳琳.空间导向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年第5期:182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第二期:38-42

[8]乡村旅游:中国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新华网,2004年10月19日

[9]石培基,张胜武.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J].开发研究,2007年4期:105-107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6篇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7篇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范文第8篇

一、贺兰山旅游区概况

目前,政府大力支持旅游区农家乐的建设,以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为立足点,突出乡村农家生活的特点,开发建设以景区为依托的景区辐射型、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的古村落型、以乡村田园生活为主的田园风光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注重乡村田园风光、自然环境、民俗特色、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到2018年宁夏境内将建成500家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家乐和庄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是宁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富集的核心地В旅游资源高密度叠加,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及沙漠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宁夏乡村旅游旅游的开发需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贺兰山东麓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大概沿贺兰山走向,主要知名旅游景区:5A级镇北堡西部影城;4A级西夏陵、苏峪口、贺兰山岩画;3A级北武当、巴格斯酒庄、2A级滚钟口。这里峰峦叠障,崖壁险峭,森林资源丰富,早在西夏王朝时期,就已被视为避暑胜地,“万壑松涛”与“贺兰睛雪”乃塞上奇景。

据统计,在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游客中,大多数游客都是以亲朋好友,多人结对方式组团而来,这就为该区农家乐休闲旅游提供很好的条件,大多住宿的游客会选择农家乐来体验民风民俗。从游客消费的水平证明,贺兰山旅游是宁夏的核心吸引力,有利于带动其他旅游形式,以及带动当地人的经济发展。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这一系列优势,为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二、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夏旅游区的乡村旅游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贺兰山旅游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周边的景区发展起来的。

(一)发展类型

以景区旅游委依托的景区旅游型是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在景区周边兴办以食宿为主的农家乐,主要接待前来景区旅游的游客。如贺兰山南麓的石头山庄,利用贺兰山的资源优势,以石头为特色资源,修建了别致的农家庭院,一方面体现了贺兰山独特的景色,同时营造了原生态的山村休闲场所。发展较好的如柳湾山庄是一家集休闲娱乐、特色养殖、名优种植(高档花木)、野味餐饮、住宿健身、奇石观赏、会议服务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山庄。其特有的农庄文化气息与现代餐饮文化融为一体,让久住城市喧嚣的人们真正体验到,回归到自然生活的境界。

(二)开发模式

目前,宁夏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部分是政府招商引资,企业投资开发农家乐,但主要还是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资金投入有限,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这样就导致区内目前农家乐在经营模式上滞后,农家乐发水平整体较低。通过现场的调研我们总结出宁夏目前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自主开发模式为主:他们借鉴开发成功农户的经验,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通过学习和借鉴,经历一定时期的磨合,发展自家的农家乐。代表有贺兰山旅游区的一些农家乐。

企业、政府和农户共同开发的模式在区内也比较常见,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将农户闲置的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这一模式在区内的代表主要有宁夏新牛庄园,红柳湾山庄,兰一休闲度假村。这三个庄园都位于西部影视城、苏峪口旅游区和贺兰山生态旅游区的交界位置,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负责规划、建设、招徕、营销、宣传和培训,农户通过土地入股,以打工的方式参与到农家乐的经营活动中。但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在开发、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后期需要继续改制。

(三)存在问题

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较稳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以及产品开放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其住宿餐饮的卫生状况相对较差,景区内缺少垃圾桶,公共卫生间,路灯灯设施等。同事,道路闭塞的道路交通也影响了农家了的发展,许多乡村通往农家乐的道路狭窄且不通畅,为自驾游带来许多不便。

其次、旅游产品特色不够鲜明,系列化程度不够。宁夏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自然观光、农家餐饮、垂钓、烧烤、时令采摘等阶段,对民俗文化、地域风情及游客参与性及深层次的体验项目开发不足。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地域建筑物文化欠缺。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有些经营户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对传统风貌的住房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装修,有的甚至将原有房屋拆除重建,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

三、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发展对策

首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贺兰山旅游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结合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旅游产品。每个庄园都应有自己的主题特色,有自己的品牌。如兰一山庄,就以会晤接待作为主题,承接各个单位组织培训,会晤及拓展训练,让久居城市、工作压力繁重的游客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体验乡村风光。未来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多元化、特色化,致力于营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西夏文化、回乡文化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好的展示回乡民俗文化、塞上江南田园生活和庄园农场生态经济等特色。

其次,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转变。依托贺兰山的自然景观,借助其旅游资源及市场的吸引力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增加客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未来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是要致力于将整个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声誉良好、服务质量高、产品独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再局限于现有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这对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整体发展环境的塑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扩大、提升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再次,调整营销模式,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全民化、普遍化的今天,人们的旅游体验要求日益增强,粗放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要求。人们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追求专程定制的旅游产品,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休闲游”、“一地深度游”、“特色游”和“个性游”等高品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