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中和的理念

碳中和的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1篇

近日,全国林业厅局长会宣布会议要实现“碳中和”,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11250元在陕西省延安市开建“碳中和”林,在未来10年内将本次会议造成的49.84吨碳排放全部吸收。

2010年底,在由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国际论坛”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在内蒙多伦县植树造林,将本届论坛产生碳排放在未来5年内全部吸收,实现本届论坛“碳中和”的目标。这是该基金会实施的继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碳中和”后又两次“碳中和”公益活动。在此之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5000亩“碳中和”林已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营造完毕。

继低碳之后,“碳中和”又一次成为热门词汇。碳中和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式去抵消个人或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会议碳中和”正成为中国及国际众多形式的“碳中和”家族中新的一员。不断出现的会议“碳中和”事件,对展会实现低碳化带来了新思考。会议上倡导碳中和,未来的前景如何?为实现低碳办展,国家会否将来出台展会碳排放强制性标准?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育材。

中国对外贸易:请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会议上倡导碳中和,您认为未来的前景如何?

李育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碳汇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碳汇基金会已经建立了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包括碳汇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的标准体系。企业和个人均可捐资到本基金会,实施碳汇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项目。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记入企业和个人碳汇账户并在网上公示。碳汇账户上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有一片相对应的树林。这片树林除了吸收二氧化碳外,还具有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动大型会议的“碳中和”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唤起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贡献。通过植树造林实现国际会议的“碳中和”目标,是当今国际会议的流行做法。我们认为开展会议的“碳中和”公益活动具有光明的前景。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个障碍是资金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会议主办方给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开展这类公益活动。

中国对外贸易:为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从今年开始,以捐资开展碳汇造林的方式,将每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办成“碳中和”会议。关于计算会议中的碳排放,碳汇基金会如何保证结果的客观和可信?

李育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会议造成的碳排放进行科学计量,计量结果要经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审核,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和可信。

比如全国林业厅局长是经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计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审核,会议的碳排放共计49.84吨二氧化碳当量。碳中和林除了实现会议“碳中和”目标外,还将发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效益。

中国对外贸易:您是否希望将会议碳中和的公益活动推广到展会上?

李育材:根据章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希望将“碳中和”公益活动推广到展会中。如果展会主办方或企业愿意捐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很乐意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组织实施展会的“碳中和”活动。

中国对外贸易:今后让展会的组织者实行低碳办展,您认为是否有可能国家将来出台关于展会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

李育材:开展低碳办展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树立展会的绿色形象。低碳办展,顺应时代需求,意义重大,值得提倡。但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限排指标。所以,我个人认为国家近期还不会出台关于展会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

中国对外贸易:各种会议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与会者吃、往、行都要消耗许多的资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让会议低碳化,或者用植树造林的方式中和掉会议所排放的碳,有人说应该成为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会者的一种责任与义务。虽然“会议碳中和”目前还未实现从前卫到普遍的转换,但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展会行业是碳汇的潜在买家,您认为他们目前购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李育材:如果这种减碳、消碳趋势向着包括“两会”在内的各种大大小小会议蔓延,将不仅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还将为实践低碳会展提供一种新路径。

为开展展会的“碳中和”活动,展会行业可能购买林业碳汇,成为碳汇的潜在买家。目前,他们的购买动力不足,我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展会业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要求,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展会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汇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到位,对“碳中和”活动的重要宣传价值认识也不到位。

中国对外贸易:“会议碳中和”是碳汇基金会超前的做法,顺应了低碳的潮流,您认为要实现从前卫到普遍实施的转变,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就碳汇基金会来说,未来会做哪些工作来进一步推动“会议碳中和”?

李育材:我认为,“会议碳中和”要实现从前卫到普遍实施的转换,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制工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来说,今后将从两个方面推动“会议碳中和”,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借助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力量,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以及开展“会议碳中和”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宣传普及工作;二是积极倡导企业、会议主办方捐资开展一系列有影响力国际、国内会议的“碳中和”活动。

湖南

林业工作会议实现“碳中和”

1月21日,湖南省林业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省林业厅党组倡议与会代表自觉捐资1.8万元,在革命圣地韶山营造碳中和林15亩,把本次会议造成的碳排放吸收,实现本次会议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使此次会议成为全省首个名副其实的“诋碳会议”。

经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计量,2011年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共300人、160台车辆往返和会议用电等消耗,共排放二氧化碳28.12吨。通过专家参考湖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核查一生物量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严密计

算,需营造针阔混交林15亩,才能实现会议的“碳中和”。这15亩针阔混交的“碳中和”林,可在未来10年内吸收本次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低碳会议”的目标。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表示,为传播低碳绿色理念,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湖南省林业会议将从今年开始,以捐资营造碳汇林的方式,将每年的林业工作会议开成“碳中和”会议。“碳中和”林除了实现会议“碳中和”目标外,还将发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效益。同时,也为建设绿色湖南、推进富民强省开创新形式。

展会推荐

第14届海博会

展会时间:2011年4月18日-21日

展会地点:福建石狮

承办单位:泉州市人民政府 石狮市人民政府

推荐理由:该展已成为国内规模大、规格高、富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盛会,本届海博会将延续“两岸、规模、专业、休闲、时尚”的主题并将呈现四个亮点:一、两岸携手合作,深化产业对接。二、汇集创意资源,引领时尚潮流。三、延伸展会时空,凸显闽派特色。四、强化产销对接,本届海博会将充分发挥石狮作为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的优势,重点打造两个对接活动:一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组织约50家中国上市、重点纺织企业与台湾业界进行交流对接;二是由中国服装协会组织近100家中国优秀服装采购买手与当地服装企业、协会的产销对接。

联系人:高培榕、纪雅辉、邱安妮

电话:+86-595-88703999

2011年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展会时间:2011年11月13日到19日(两年一届)

展会地点:汉诺威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农业协会DLG e.V.

中国组团: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展览中心

推荐理由: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是全世界最大的专业针对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机械、设备的国际性展览。在所有的参观者中,商业农场主超过了一半,另外还有将近3万名农机经销商,2.6万名农机制造商和2.省略.省略

2011日本电子、机械零配件及材料博览会

展会时间:2011年7月20日-22日(一年一届)

展会地点:日本东京国际展示场(Tokyo Big Sight)

主办单位:日本能率协会(JMA)

推荐理由:TECHNO-FRONTIER是日本最大的各类零配件专业展览会,该展会包括十一个部分,其中的电机技术部分作为展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8届;电源系统部分、EMC噪声对策技术部分也都有着连续20年以上成功举办的历史。在TECHNO-FRONTIER上,还举办供参展商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论坛,供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与买家交流最新的行业信息。在2010年的展会上,共有456家参展企业参展,展会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专业参观者。展会的中国参展商目前有来自山东、广东、浙江、香港、四川、天津等地的二十多家企业,中国参展商对此展会的兴趣呈不断上升趋势。

联系人:王兰荣 刘凯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2篇

作为无烟行业的汇丰银行同样面临环保重任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气候和我们居住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关系到整个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命运,需要整个世界竭尽全力,共同应对。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银行也应该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环保责任。作为在中国创立的银行,汇丰相信,其自身的业务发展与中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因此,汇丰中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方式经营业务,尽可能确保银行贷款的项目是负责经营的。

汇丰中国的环保措施及成效

汇丰的环境贷款指引

汇丰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贷款指引,以支持汇丰履行对环境保护的承诺。这些指引涵盖了对环境敏感的行业,并列明了汇丰准备和不准备提供财务支持的领域。自2004年起,汇丰根据国际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先后了5项行业指引,分别是森林土地与森林产品、淡水基建、化工、能源和矿产与金属。

在中国内地,汇丰中国积极实施环境贷款指引,并严格遵守国际标准,支持环境保护。2007年3月,汇丰中国进一步加强信贷评估功能,设立全职岗位并特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士,以加强对银行贷款和客户业务的环境评估与监督,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汇丰集团环境贷款指引,以及中国的环境保护条例。

此外,汇丰中国制定环境监测一览表,以协助银行贷款人员更加全面地评估贷款方案的环境风险,特别针对高耗能与高污染行业,以及汇丰集团环境贷款指引所涉及的其他环境敏感行业。同时,汇丰中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提高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加员工对集团环境指引的了解,并提高员工对技术知识的掌握。

汇丰率先采纳并实施“赤道原则”

2003年汇丰银行就率先采纳了“赤道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产业的项目融资都实行该原则,包括采矿、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林业等。实行“赤道原则”后,银行保证只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即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汇丰相信,保护环境是确保我们的地球保持长久健康与繁荣的关键,汇丰中国致力于在内部运营与参与方面,推广教育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汇丰深知,企业必须与政府和民众一同分担环境的责任,将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包括降低对土地、水与空气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损耗。

汇丰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汇丰于2005年10月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型银行,比预期提早了3个月达标。汇丰的碳中和计划包括三部分:第一,管理并减少能源耗用量从而减少直接碳排放;第二,购买“绿色电力”,减少使用的电力的碳排放系数;第三,以投资碳排放减免项目,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达到碳中和。

汇丰中国在自身运营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碳中和”计划的实施。汇丰中国装有视频与电话会议设施,以减少出差的需求;使用双面打印机,减少纸张的使用;实施夏季员工商务便装安排,调高空调的温度,帮助减少能耗。

“汇丰气候伙伴”计划助推中国节能减排

2007年12月4日,正值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气候工作制定新的“路线图”之际,在北京,汇丰联合4家全球性环境组织:气候组织、地球守望组织、史密森尼热带研究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举行了“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中国项目启动仪式。中国项目总额为2179万美元。它是于2007年5月正式启动,总捐赠额为1亿美元, 跨度5年的“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全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丰与其4个合作伙伴将配合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联合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市民大众,在森林、淡水、城市、人员参与等方面开展工作,到2011年,预计获得以下成果:

森林:在中国亚热带及温带森林开展“碳储藏库”研究,为了解中国的森林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可靠数据;同时,在中国成立地区性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不同树种的生态功能,探索可持续森林管理模式,使中国的植树造林工作和森林面积的增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淡水:在长江中下游恢复3000平方公里湿地,大大提高全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极端气候造成灾害的可能性,以及为入海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渔业模式,在提高农民、渔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农渔生产对气候的影响。

在北京、上海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节能城市模式研究,提高三角洲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主要城市协助企业和政府发展节能策略,在中国发展一个志愿性质的“碳”市场,以部分抵消碳排放量。

为近400名汇丰亚太区员工和150名各界人士提供两个星期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气候先锋”,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贡献,并在各自社区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同时,开展各种活动,吸引2000万中国人参与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事业中来。

尽管气候变化短期内不可逆转,但是汇丰开创性地通过提高淡水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抵抗力,帮助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及其它生物带来的不利后果。

正因为汇丰一贯坚持“环保理念”并把该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中,重视气候转变带来的风险和商机,率先达到了“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它被评为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可持续发展银行”,并登上“2006年气候领导指数”银行业排名榜首。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3篇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起并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大会9月17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褚平、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胡恒洋、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王成安、牙买加驻华大使拉尔夫·托马斯、哥斯达黎加驻华参赞和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经济、国际贸易及投资发展厅副厅长等嘉宾出会并做主旨演讲。

据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大会是中国举办的首个生态文明领域大型国际活动,旨在传播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打造城市和企业绿色竞争力,促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国家级、国际性生态领域对话平台与合作机制。自2008年开展以来,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打造成了一个高端、权威、涵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知名国际活动品牌,有效促进了政府、企业、学术界交流与合作,成功构建了思想、成果、资源与资本相互整合的平台。同时大会组委会完成了建设300亩示范林、为灾区捐款400万元、为应对气候变化捐款1000万元、设立国际生态园区等多项社会活动。本次大会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转型为主题,重点就“从黑色文明到绿色文明”、“新型城市化”、企业社会责任、生态建设与绿色竞争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代表就相关环保和生态项目进行了合作接洽。

大会授予大同市、赣州市、龙岩市、宿迁市和邹城市等5个城市为“2013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作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会对本次会议实施了“碳中和”。据了解,本次会议共计排放温室气体31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使用大同晋银矿业有限公司1.6万元捐款,在大同市营造16亩碳汇林,经过5年的生长可将本次会议造成的碳排放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

本届大会由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大同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贸促会承办,打造了一个思想,资源与成果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4篇

“位于上海世博会企业展馆区的万科馆内,有7座金灿灿的‘麦垛’,那是由天然麦秸秆为材料建成的相互独立的筒状建筑。这7座‘麦垛’不仅仅是我们所承诺的节省9000公顷的森林,我们是在引领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阳光、绿色、平等、关爱、健康、丰盛。尽到企业公民责任,鼓励人们在‘不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经济作用。这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场景。”

万科董事长王石如此诠释万科低碳的“野性精神”。

事实上,低碳生活绝不是贵族生活,相反越是简单的、接近于原生态的生活越健康,是一种粗茶淡饭、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平民生活。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绝对是一种贵族文化,这需要的是一种节制、平衡、自然的气质。因此,王石所向往的低碳生活是用贵族的精神去过平民的生活。

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下一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而由新技术推动的清洁能源和能效行业,将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全球性产业。根据《斯特恩报告》预测,全球低碳商品和服务行业每年的营业额将达50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航天和防务工业的收入总和,增幅达到75%,到202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因此,全面实现低碳消费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而如王石这样的明星企业家们更需要改变一些固有的消费理念去引导消费者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王石一样都很认同乐活的价值观,认可了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适度结合。现实生活中,企业家们总是贪多求快,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健康。而低碳生活倡导的正是他们在为企业设立的目标,应该懂得适度、可持续性理念。就是说,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突破生命的极限,人生应该在加减之间寻求平衡,创造财富时需要一些加法,但管理财富往往来自减法,如朴素而清静的生活。因为你所创造的价值还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持续性地延续着,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海外低碳生活方式识趣

【乡村生活超市】

法国为追求健康消费生活而推出的面向乡村的专业生活超市,由业界知名乡村企业专业打造,真正小成本、低耗能、高回报的商业运作。

【低碳垃圾分类】

在英国,剩饭菜的处理成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政府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这样做等于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减碳型住房】

日本发起了“碳中和”行动,在挑选住房时会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而且还倡导国民计算自己的排碳量,并为此埋单。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震灾害;生态系统;低碳均衡;重建模式;统筹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1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02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大面积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堰塞湖,大面积地表覆盖被摧毁,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地震间接影响气候环境。地震及由其造成的次生灾害毁坏作为碳循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造成灾区CO2吸收能力下降,碳循环失衡。地震中死亡的大量动植物残体在腐败过程中,滋生大量生态流行病虫害,比如炭疽、疟疾、鼠疫等等,排放出大量CO2,生态均衡被打破。地震成为自然灾害中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最强烈的灾害类型之一。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上频繁的地震灾害,生态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全球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本文将针对汶川地震生态结构表现出的高碳化问题,运用生态碳循环理论,采用统筹方法,构建灾后生态低碳均衡模式,通过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实现灾区生态系统的低碳化目标。

1 灾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1.1生态要素系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汶川、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北川、都江堰、茂县、平武、青川、文县、理县、江油、崇庆等14个重灾县的遥感数据显示了汶川地震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见表1)。

1.1.1森林生态系统

汶川灾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多样:该地震带南端的云南省有“植物王国”和“植物区系的摇篮”之称;四川的被子植物、蕨类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裸子植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与其他植被组成相比,由于树木生活周期较长,形体更大,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占有较大的生态位置,具有较高的碳贮存密度,能够长期和大量地影响大气碳库,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碳蓄积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调控作用。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林业受损严重(见表2),全省林地损毁493万亩,受损林木蓄积1947万m3,森林覆盖率下降0.5%。

1.1.2草地生态系统

四川草地面积约为0.2亿hm2,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2.0%,是四川省绿色植被生态环境中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四川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盆地四周边远山区,其中80%以上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四川草地分布区正是汶川大地震主要区域。草地植被固定了大气中相当大一部分c02,对调节全球气候发挥重大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不明显,其碳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土壤中。地表土层的破坏将会摧毁草地的根系系统,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的大量释放。地震是影响内陆草原土壤碳储量最为剧烈的自然活动因素。汶川地震造成的滑坡分布区域面积约48678km2,滑坡总面积711.8km2。大面积滑坡破坏草地的根系系统,使原来固定在草被中的碳素全部释放到大气中;滑坡破坏了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充分暴露在空气中,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1.1.3农田生态系统

受灾地区共有农田20504km2,其中旱地11018km2,水田9486km2。由于灾区农田总面积70.23%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区,因此本次地震对农田的破坏不大。直接损毁农田33.59km2,其中旱地损毁28.94km2,占损毁农田面积的86.16%,水田损毁4.65km2,占损毁农田面积的13.84%。受损农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其中北川县和平武县农田损毁比较严重,农田损毁面积占了灾区损毁农田的70%。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是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态系统碳流动过程。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一部分合成有机质,以食物、饲料等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然后通过人和动物的消耗排放到大气中;一部分成为工业原料储存起来;还有一部分直接用于植物的呼吸消耗、残体腐烂分解释放CO2到大气中,形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1.1.4湿地生态系统

四川湿地总面积42089.57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7%。四川省大于1km2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面积20518.22k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48.78%,是本次地震的主灾区。四川湿地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兼有灌木和乔木,共有68科150属299种;湿地动物主要包括122种鸟类,224种鱼类,12种兽类,36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湿地是地球上生物产量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栖息地,是重要的碳汇,被破坏的湿地会释放大量的c02等温室气体。湿地生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生态环境参量

灾区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或上游区。地震引起地质滑坡、泥石流增加,泥沙与砾石滑入河流,淤塞河道水库,抬高河床,破坏水体与水库容量,削弱区域防洪能力。灾区气候环境复杂、山体滑坡规模大、水体存在隐患、森林破坏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2.1气候参量

在全球的陆地气候环境中,除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和极地冰盖气候外,受纬度带谱和垂直带谱影响,该地震带上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季风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气候,北亚热带季风落叶常绿阔叶林气候,高原高山寒温带气候,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气候,高原高山亚热带季风气候等等,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独特气候环境。

1.2.2山体参量

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大规模滑坡受地震烈度、地形结构、土质及构造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四川、陕西和甘肃山区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表3显示,地震烈度越

高,造成滑坡体面积越大,但滑坡个数却不是最多;地震烈度在9度时,造成的崩塌滑坡个数最多,占整个滑坡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地震重灾区汶川县境内产生滑坡体206.5km2,151.08km2林地、16.13km2草地、5.11km2耕地遭破坏,崩塌的滑坡体填充的河流面积3.45km2,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损失22646万元。

1.2.3水体参量

汶川大地震产生近200个堰塞湖,较大的有35个,其中33个在四川。从短期来看,3―5年的时间里,这些堰塞湖不稳定,余震、雨季都有可能造成溃堤,对生态带来次生灾害。地震造成398座水库出现险情,库堤开裂受损,附属设施受到破坏,水库排水不畅;山崩和大量泥石倾泻到低洼地区的水库中,抬高水库的水位,考验堤坝承受能力。地震引发放射性元素活跃性增强、重金属分布被打破以及化工原料泄露等事件,径流、湖泊水体质量受影响。

1.2.4森林参量

森林具有二重性:当森林发挥稳固水土资源、调节气候的功能时,森林属于环境系统要素之一;当森林特指林木,作为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时,森林属于生态系统要素之一。5・12地震使受灾区森林植被毁损严重,不少地方昔日青山如今满目疮痍。据四川省林业厅统计,地震造成四川地区泥石流堆积灾害迹地达343万亩,堆积量达42.96亿m3,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降低30.24亿t,水土流失潜在条件将使进人长江的泥沙达到10.74亿m3;森林碳汇储备能力每年损失78.1万t,损失价值2.5亿元,森林释放氧气能力降低67.38万t,损失价值2.7亿元。

1.3生态系统整体特征

灾区生态系统要素和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在灾区开展生态系统恢复重建,需要结合国际生态发展趋势和国内生态发展战略。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重建工程,涉及到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包括灾后恢复的保障系统、环境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因此,灾区生态系统是与国内外发展环境息息相关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涌现性、开放性、复杂性、巨量性,如图1所示。

1.3.1余震不断,熵值增大化

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大,受灾情况严重,受灾地区地形复杂、山体植被损毁严重、水资源受污染、农耕田大面积破坏等复杂的情况,导致生态恢复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余震不断,土壤中存贮的CO2被释放出来;山体、植被、水资源被反复破坏,泥石流掩埋了大量生命体,这些生命体在分解过程中向大气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自然生态的碳平衡在余震中不断被破坏,新的平衡重建过程必然伴随人类使用大量石化能源,对灾区进行能量的输入,造成碳排放增加。这些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打破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有序性,系统内混乱程度加大,熵值增大。要克服熵值增大,就要以生态低碳为目标重建灾区碳循环模式,减少系统熵值,实现整个生态系统有序化。

1.3.2环境开放,结构高碳化

生态系统不断地与其所处环境发生物质一能量一信息交换,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地震释放出地质深处大量有害气体,增加了大气中高碳气体总量;地震损毁大片地表植被,削弱了灾区植被固碳能力;重建资金主要投向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重建,对林木、草地等植被的重建资金投入不足。灾后人类生产和生活快速恢复,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缓慢,灾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结构高碳化。灾后生态恢复,应该以人工生态高碳结构调整为主,发展高技术、低能耗的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及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宣传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消费,构建生态系统的低碳结构。

1.3.3物种多样,生态复杂化

灾区地势上属青藏高原边缘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向海拔1000―2000的中级台阶四川盆地的垂直过渡区,其物种多样,生态丰富:植物种类占全国的85%,滇北、川西有大量原始森林;动物种类多达1000种以上,其中兽类近200种,占全国的1/2,鸟类776种,占全国的66%,爬行类和两栖类有600多种,鱼类200余种。地震后,动物行为方式是否发生转变,物种基因是否发生突变,食物链是否发生改变,物种生存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等等不确定性,使灾区生态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生态重建要对灾后生态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受灾地区的岩石、土壤、空气质量、水质等多方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分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以及人类社会震后的相互关系分析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在灾后恢复中妥善处理,重新确立生态均衡关系,避免灾后生态系统失衡。

1.3.4对象太多,系统巨量化

灾后生态重建的低碳统筹复杂巨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三个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其中,自然环境子系统包括水、空气、岩石、无机盐和有机质;生物群落子系统涉及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人类社会子系统包括低碳农业系统、低碳经济系统、低碳制度系统、低碳文化系统等等。可见,这一系统是一个具有很高维度的复杂巨系统。面对这样的复杂巨系统,应该按照统筹方法,对灾后生态系统的巨量性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实现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2 灾区生态重建的模式框架

灾后生态重建,是面对结构遭到重创的生态系统,按照生态碳循环理论实施的一项以建设低碳均衡结构为目标的生态重建工程。在灾区开展生态重建低碳工程,比在其他地区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再重建低碳生态更节约成本。这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灾区生态的各个层次,需要按照统一的指导思想,遵循生态碳循环的规律,在多方协调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生态低碳均衡结构。如图2所示。

2.1统筹思想

低碳重建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恢复方式,就是在灾后重建的实践中运用低碳均衡理论组织生态重建,实现生态恢复的低碳发展模式。这一创造性的重建模式,必须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思想,对灾后生态系统进行统筹恢复重建,寻找新均衡,实现灾区生态从简单恢复提升为科学发展式修复重建。灾后生态重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为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统筹兼顾为方法,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系统重塑均衡,建设和谐生态。低碳统筹模式从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维度展开,针对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碳循环的不同特点,以自然生态的增汇和人工生态的减源作为实践方向,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前提,在灾区发展典型的生态统筹重建模式。基于生态碳循环的观点,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人手,通过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碳中和,实现低碳均衡。碳中和的实现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在源上的替代、减少、提高效率,二是在汇处的吸纳、中和、末端处理。碳源处理,一般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来实现的,而碳汇则更多依靠制度手段,如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CO2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

之一。

2.2生态循环

生态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清楚这种循环规律,并改善生态碳循环,将有利于解决生态高碳化问题,建立生态均衡结构。生态碳循环过程中形成了许多CO2、CH4和N2O构成的碳源和碳汇。碳源对应碳排放过程,碳汇对应碳存储过程。碳存储和碳排放是两个具有相反运动方向的过程,构成封闭的碳循环。如图3所示。通过对碳存储和碳排放过程的人工干预,可以改变碳存储和碳排放的速度,从而影响作为环境参量的大气CO2混合比例。

从地球空间角度来看,不妨将存在大气中的碳统称为碳气圈,存在于地表土壤和岩石中的碳统称为碳壳圈,存在于地表以下的碳(比如煤炭、石油等石化资源)统称为碳核圈。那么,碳从碳气圈碳壳圈碳核圈的过程,即为碳存储;反方向的运动过程即为碳排放。这样就构成了碳在生态地球空间的循环,如图4所示。地球生态碳循环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碳循环和人工生态碳循环两个部分。

自然生态碳循环过程中,绿色植被在光合作用下从碳气圈吸收CO2,将空气中的碳固定在碳壳圈,碳壳圈的碳经过地质运动,被深埋入碳核圈,经过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形成石化资源。这样完成了自然生态的碳存储过程。煤层自燃、天然气溢出等自然作用,将会把碳从碳核圈释放到碳气圈;林木燃烧、腐烂等自然作用,将把碳从碳壳圈释放到碳气圈:这些都是自然生态的碳排放过程。在当前自然生态碳循环中,碳存储速度快于碳排放速度,碳存储规模大于碳排放规模。

人工生态碳循环过程中,人类大量开采碳核固的石化资源,并燃烧石化资源向碳气圈排出大量CO2;人类劈山开路、开垦荒地,破坏了碳壳圈,释放出CO2。这就是人工生态碳排放过程。人类通过CCUS(CO2 Capture and Using/Storage)技术,将生产、生活、运输等过程产生的碳捕获下来,进行二次循环利用或封存到碳核圈,这就是人工生态碳存储过程。当前人类对石化能源依赖很强,消费很大,而碳处理技术尚不成熟,碳排放速度远远快于碳存储速度,碳排放规模远远大于碳存储规模。

由此可见,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子系统内碳循环不协调,子系统间不均衡。因此,有必要综合统筹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子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均衡结构。

2.3均衡结构

生态碳均衡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间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能够健康发展,任何一个系统的碳循环发生改变都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碳均衡可以从人工生态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两个方面来阐述,如图5所示。在人工生态子系统内,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并决定人类的能源消费模式和人类向大气的碳排放量。人工子系统碳循环以废物、废气、废水的形式向外排放出大量碳,通过垃圾站、污水站以及碳捕获站等方式将碳收集起来,集中排放到自然生态子系统。自然生态子系统通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物理一化学作用,构成子系统内碳循环,同时降解和吸收人工生态子系统排出的废物、废气、废水,尤其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减少温室气体。排出人工生态子系统循环外多余的碳排放和自然生态子系统循环富余的碳存储合在一起,就是碳中和。碳中和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碳排放量多于碳存储量,碳中和后仍有多余的碳排放量;二是碳排放量少于碳存储量,碳中和后仍有多余的碳存储量;三是碳排放量与碳存储量相当,人工生态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形成完全碳中和。如果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结果长期处于第一种情况,那么多余的碳排放量将随时间累积起来,发挥累积效果,形成温室效应;如果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结果长期处于第二种情况,那么多余的碳存储能力将吸收以前排放的温室气体;如果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结果是第三种情况,那么生态系统实现碳循环平衡。

在低碳均衡结构中,人工生态子系统通过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和低碳制度改变人类的物质和能源消费方式,减少子系统的碳消耗,减少排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高碳废物、废气、废水;运用CCUS技术,增强子系统内的碳存储能力。自然生态子系统通过增加生物群落中的绿色生产者,增强碳吸收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减少子系统内的碳排放。通过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合理调节,可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碳均衡。

3 生态重建工程的运行模式

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开放系统,在受到地震破坏后,可以通过自身动态调节达到平衡,但时间非常漫长。低碳生态重建是以低碳方式定向加速生态系统改善并达到生物群落和谐共存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过程是不可逆的,但可以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加快演替速度,缩短演替进程。

3.1运行演化

地震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碳均衡结构,土壤、动植物残骸、人类社会等排放出大量CO2,生态系统瞬间跃迁高碳区间振荡。如图6所示。在3―5年内,生态将处在高碳区间振荡。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将形成新的生态有序结构。通过低碳技术对生态进行重构,将引导生态系统朝着低碳均衡方向演化,逐步形成低碳均衡生态新结构。因此地震灾后的生态恢复,是一个生态混乱程度不断降低,系统熵值不断减小的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树木尚需十年,动物的回归、食物链的修复、生态系统的恢复、低碳生态均衡的建立,则是一个更长久过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开展生态低碳重建工程,将会大大缩短生态系统结构调整时间,加速实现生态系统低碳均衡结构。

3.2重建工程

生态重建系统工程就是基于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及背景,充分发挥已经确立的或潜在的社会经济优势,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社会物质和能量投入进行统筹优化,达到灾区生态系统效果最优化。它是以灾区人类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的,通过在关键环节投入物资和能量,对灾区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整理和重组,形成一种有利于人类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如图7所示:灾区的植被、动物活动、人类生产生活规律被地震打破,生态系统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大于CO2吸收量;通过植被恢复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城市改造工程,建设低碳生态工业、低碳生态农业、低碳生态城市,实现灾区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的重建,最终达到灾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低碳均衡。

3.2.1生态城市低碳化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关系。生态城市低碳化是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经济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

式及方向、政府公务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化进程。地震给四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灾区的重建又是一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参与重建的政府、企业等各方单位都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使得新建的城镇更加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四川广元位于川陕甘三省交汇处,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是明确提出低碳重建的城市。依靠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广元提出了能源转化行动,35家大中型企业的能源供应将逐渐从煤转化为天然气,预计每年可减少CO2排放123万t。到2015年,广元九成的出租车和公交车动力能源也将采用天然气。为增加碳汇,广元市计划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48%增加到53%,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将向旅游业、茶产业、电子业等低碳产业转型。广元市对污水处理重建采用了蚯蚓生物滤池,数百条经过特殊培育的蚯蚓“清洁工”对进入滤池的污水和污泥进行生物净化,净化后的清水排入江河,处理后的污泥则变成了无害的蚯蚓粪,用作农田肥料。

3.2.2生态工业低碳化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是以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模式。生态工业低碳化是在生态工业的基础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工业生产模式升级,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生态工业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灾区工业百废待兴,其建设成本远低于工业发达地区。在重建过程中,应该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大力发展低碳工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灾区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灾区工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抓好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和气候友好技术,尤其是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3.2.3生态农业低碳化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化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低碳能源为建设动力,将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到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在灾区发展低碳生态农业,应该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并注重生态环境经营,同时积极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低碳化调整、优化和升级。安全优质农产品应该满足国家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标准。有机农产品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绿色农产品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少用化学合成物,多用有机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灾区发展低碳生态农业十分有利。

3.3政策保障

生态低碳均衡模式的着眼点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核心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低碳均衡,本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灾区开展低碳均衡模式实践,应该结合灾区生态的实际情况,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重建为辅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保障低碳生态的实现。

(1)总体规划,综合恢复,实施低碳政策。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灾区江河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考虑低碳化进程,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碳汇管理和经营体制,引导灾区群众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过低碳生活。

(2)退耕修养,还林还草,实现低碳生产。阿坝州、山州、甘孜州、雅安、广元等灾区山多坡陡,在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应坚决杜绝开荒,已开垦的地段应尽快退耕还林;在绵阳、德阳、都江堰等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区,土壤和水利条件较好、坡度较缓、水土流失潜在威胁较小,应实行林业和农业综合规划,推行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实行低碳生产。

(3)发展林木,建管结合,构建碳汇基地。大力发展灾区林木业,林木建设和管理相结合。对灾区,主要是尽可能多地保护现存森林碳库,改变天然林的采伐机制;在无林地上营造人工林;促进次生林的天然或人工更新,并加以保护;在农田和牧场上增种树木,发展农林综合经营系统;扩大人工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发展速生丰产林,加强人工林的集约经营、提高生产力、增加碳汇,增加耐久木材产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加快防护林和公益林建设。

(4)生态核算,效益补偿,建立碳汇市场。尽快建立经济生态核算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鉴于灾区生态工程建设的长期性和全局性,通过政策、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参与碳市场交易,按照森林生态效益的高低对经营者实行补偿,这不仅对提高经营者经营的积极性是有益的,同时对提高灾区的生态意识,以全新的碳交易观念评价森林都是必需的,应尽快加以实施。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发展,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建设的不可或缺性与能源短缺的社会现实,已经成为亟待调和的矛盾。低碳城市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园林绿地就是城市居民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因此, 建立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发展模式,是发展低碳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之一[1,2]。

2 城市园林建设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功能特点

2.1 降低城市园林建设中的能源消耗:城市园林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贯穿在从园林材料的生产到园林的施工以及后期运行、拆除、更新等各个阶段。城市园林营造可从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1)通过本地或就近选择材料;(2)通过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3)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4)以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5)拒绝仅仅为所谓景观效果而设计高耗能的建筑或构筑物[3,4]。

2.2 提高城市园林营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效率: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运用采伐木材、新材料,并且进行频繁更新,又对“旧”的材料弃之不用、移除重建。而低碳园林建设则提倡对园林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寻求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装、重构等创新设计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园林材料得以循环再利用。各种园林材料在工程前、工程中和工程后的多次利用无形中就可提高其所包含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风景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6,7]。

2.3 增强城市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植物根际或土壤中——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之一。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具体体现在多建生态景观,少建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林荫地等,并保留自然山体、河湖水景等在城区的原始位置,借此方法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8,9]。

3 城市园林建设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研究内容

3.1 “低碳”的园林设计理念

改进风景园林营造方式和设计师的表达手段,合理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能源消耗总量。结合我国 “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适宜地利用土地、多建生态景观,形成持久的自然美感。

3.2 “低碳”园林植物的应用

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储存于植物根际或土壤中,如注重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低养护、节约型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

固碳能力高的园林植物种类根据前人的测量数据发现,某些植物种类在固碳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固碳能力较高的园林植物如垂柳、糙叶树等。 低养护、节约型园林植物种类除了考量单纯直接的植物固碳能力之外,还要结合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低排放、高能效”,因此低养护、节约型的植物即符合这一要求。园林绿化中应大力推广耐旱、耐瘠薄、节水、易养护、岩生植物以及优良的乡土树种等各类养护管理简单的园林植物,植物种类越为丰富,其整体的固碳能力就越高[10]。

3.3 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

在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越丰富,其整体的固碳能力就越高。通过科学配置,使不同植物在固碳能力方面的优势互补, 努力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灌木树种在固碳释氧能力方面要显着高于乔木树种;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释氧量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应用比率,并且两者可搭配使用。(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种植,既可有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长久良好的植物景观与生态效。(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适当增加彩叶植物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常绿植物要强的多。

3.4 立体绿化方式

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城市面积十分紧张,在有限面积中种植吸收CO2较多的植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同时,在有限面积中利用建筑物的屋顶、墙体,立交桥、大型车库的立面搞立体园林绿地,也将增加更多的植物,吸收更多的CO2。

3.5 “低碳”园林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通过本地或就近选择材料,可大幅度降低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由此带来总体能源消耗的减少;通过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拒绝仅仅为所谓景观效果而设计高耗能(如大面积的玻璃墙,易散热的薄墙体,不必要的大空间等)的建筑或构筑物。

3.6 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各种势能、风能等)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及其产品在风景园林中的推广应用(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来照明等)。

3.7 城市水管理

城市中的绿地系统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达到较好的排水、储水、净水和补充地下水源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的雨洪管理还可大大地节省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方面的人力、物力消耗,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以一种更加经济和生态的方式解决城市排水问题。

3.8 降低园林维护的碳成本

园林项目在施工期间的碳成本通常是一次性成本,而维护时期的碳成本则是持续的(如灌溉、施肥、修剪等)。利用可持续的和自维持的方法及手段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如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等),就可能把风景园林长期维持所需的碳成本控制在相对低的标准之下。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的今天,以低碳为目标的城市景观营造将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必然选择。构思城市园林建设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对城市减排、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谷永新,李洪欣.“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节能. 2008,8

[2] 李芸; 李静; 张浪. 低碳园林的营建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4

[3] 黎玉才. 低碳园林,强化“减排”的生态景观[J].林业与生态. 2011,7

[4] 李淑玲. 浅谈住宅区低碳景观的营造[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1)

[5] 孟素维,李慧峰.低碳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1)

[6] 刘南方,刘伍生.低碳经济环境对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思考[J]. 才智. 2010(08)

[7] 胡维佳,杨柳青.浅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J]. 北方园艺. 2011(06)

[8]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02)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7篇

一直以来, IT业被寄予了带领人类走向未来的希望。但是,高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并极大地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摩洛哥电子环保专家•布达哈姆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由此而产生的电子垃圾每年在以18%的速度增长。电子产品元件含有铅、溴、铍、铬、镉等几百种高度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电子垃圾正在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其中,由于电脑是大众消费品,再加上由于追逐新技术而不断加速的升级潮流,其巨大的污染规模更远非重工业行业所能比拟。

除了产品本身含有的毒害物质外,IT产品使用所需消耗的电能更是制造环境负面影响的隐形杀手。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每年平均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有50%是IT产品能源消耗。各种电子产品的最低能耗排名中,电脑主机高居榜首。

威盛曾在“中国绿色制造年会 ”上提供了这样一组参考数据:1千瓦时电将要消耗0.4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并产生0.272千克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这样的数据,如果与2007年IT产品高达300亿~500亿千瓦时的预计总耗电量联系到一起,将是多么触目惊心。

近几十年来IT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带给环境的是满目苍痍,这并不是IT发展的初衷。如果习惯于拿技术进步来作为衡定发展的主要指标,收获发展喜悦的同时也就容易放松对于环境影响的预警,忽略对于未来责任的谨慎。而IT偏偏又是这样一个以高加速度进行发展与更新的行业,于是,从植入隐患到浮现问题会快到让人措手不及,而从冷静思考到力挽狂澜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得多的过程。

在大连召开的全球新领军者年会上,我遇到了中国第一个购买个人碳排量的个人――CCTV主播芮成钢。此前,我曾看到有关报导,他购买了自己一年开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特殊的礼物献给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我告诉他,威盛也购买了自己的碳排量,成为了第一家公开购买碳排量的华人企业,不同的是我们在为威盛处理器运行所产生的碳排量买单。

在一次经济盛会上收获这样的小插曲,无疑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而且,我相信,威盛和芮成钢都不会感到孤单。当碳排量、环保等词汇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不断被提及和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绿色、环保、节能这个话题已不再是空洞的词汇,它将在每个行业掀起新的热潮。

从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的关注考虑,节能环保已经成为IT产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以至于目前的IT行业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抉择:如果不能承担起企业的绿色责任,设计、生产更符合全人类需要的产品,就会失去参与未来世界竞争的资格。

值得自豪的是,威盛在10年前就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绿色节能作为技术方向和发展理念,并在10年间始终致力于环保节能的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威盛还以追求科技与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为目标,主持推动包括“无碳净氧”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回馈社会的主题行动,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作为对于威盛绿色计算主题行动的支持,威盛开始为自己的CPU消耗买单(尽管它们的功耗在业界是最小的),并投入巨大资金建造再造林、使用替代能源、保护能源……来抵消耗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推行绿色计算对于威盛而言,在许多方面都是创纪录的。我们与英国Carbon Footpint公司联合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无碳净氧处理器――C7-D,并成功被英国政府部门采用;从年初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电脑出货来看,蝉联排行榜的就是节能优势明显、采用威盛 中国芯C7-M处理器的Everex StepNote NC1500笔记本电脑……

所以,威盛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只有一个原因――准确判断并坚持IT行业回归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让IT回归人类最本真的需求。相信随着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IT产业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环境效益上来。

由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碳中和”(Carbonneutral)一词应运而生,也就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计算出抵消这些气体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为此付款给专门机构,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量。这个词成为去年《新牛津英语字典》的年度词汇。

据我了解,北京奥组委已经启动了旨在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留住美好自然,成就绿色中国”活动。事实上,包括汇丰银行、普华永道在内的很多跨国企业,都在实行碳中和的计划,甚至把它提升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过的,“减少碳排放已经不再是做秀,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和IC平台节能设计的领导者,威盛更深刻地认识到抵消碳排放所造成的影响只是努力的一个方面,如何从设计的源头主动解读消费者需求,从研发的源头先期降低能耗的规格,从制造的源头严格控制污染的影响,才是改善环境、节能减排的釜底抽薪之策。

为此,我们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倡导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冷静低噪为目标的技术理念,旗下C7系列、Eden等处理器为业界树立了很好的“每瓦性能”标准。

我们相信,未来真正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一定是能够真正体现用户潜在需求的产品,是能够为绿色明天做出贡献的技术。绿色IT正在成为市场的潮流和共识,因为对生存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关怀,已经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编者按:小就是美

威盛目前是全球三大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与其他两家公司相比,威盛在处理器方面走的是一条比较新的路。

威盛把绿色节能和小就是美作为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首要原则。绿色节能的原则已经在主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而小就是美则指专注于怎样把PC越做越小、功耗越做越低,而且同样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对成本有很好的控制。

陈文琦认为,未来这种低功耗和高集成性的趋势将会继续持续,产品也会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小。虽然威盛不是全球处理器最大的厂商,但是相对而言,威盛在小和节能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而他也据此对威盛的未来信心十足。

威盛统计的数字显示,全球15岁以上使用网络的人数已达6.94亿,换算成全球的普及率为15%。全球至少还有85%的人(也就是50亿)无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沟通、接受教育和进行商务咨询并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在中国,网络的普及率则仅有9.4%。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体系;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全民意识;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34-04

一、低碳经济体系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人们对低碳认知的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蓬勃,对低碳经济体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低碳经济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碳交易为手段,低碳城市建设为核心,全民意识的提高为动力,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的全新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经济概念,它伴随着低碳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低碳经济体系的构成

(一)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所谓低碳技术创新,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在宏观层面是以低碳发展为创新方向,在中观层面以节能减排为创新方式,在微观层面体现在能源、交通、建筑等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

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当前很多领域的碳排放量都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的总和。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不断促进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低碳技术创新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节能减排、社会生态和谐等为基本目标,以降低大气中CO(h2)含量为最终目的的。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因气候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记录不断刷新,低碳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提上议程,谁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谁将占领未来低碳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未来发展低碳技术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前途,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二)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手段

所谓碳交易是世界各国为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效应,减少全球C0(h2)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名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C0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CO(h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人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碳排放量就是通过碳交易这一经济手段实现其金融价值,使得其能够在不同国家和行业之间进行流通。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的正确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人,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会形成强大的激励和惩罚效应,国家和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其环境影响,CO(h2)的排放量必将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就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碳交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