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字】植物多样性;人居环境;绿化覆盖;改善环境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长期居住在此环境下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此,我国在近年来大力开展城市园林建设,增大城市绿化面积,以期通过植物的功能作用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目前,很多城市都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景观,也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园林建设中,对于植物的合理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景观同质化现象,也就是植物的种类严重匮乏,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建设中采用的植物种类过于雷同,很多其他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植物品种都没有被充分运用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对植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做出以下思考。

1、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应用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绿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很多城市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现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长92万hm2,覆盖率提高11.6%。据截止到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大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5m2/人。

1.2城市绿地园林植物多样性提高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花卉和栽培花卉资源,是许多花卉的世界分布中心。据统计,在近15年内全国城市应用的植物种类平均增加了80%以上。例如:北京市园林绿化植物从400余种增加到732多种,上海市城市绿化常用植物种类增加到820种。

1.3城市绿化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绿化质量从之前选择单一树种到现在开始注重群落结构,绿化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外,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人们开始思考怎样从单纯美观到注重生态质量与低成本维护;如何能够做到从单一景观到四季景观的变化,从平面绿化到立体绿化,从注重城市中心区绿化到城乡—体化绿化等。

2、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在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单调统一的园林植物应用是不能满足人类优良居住环境的需求的。为此,可以分析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应用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地带性植物种类缺乏,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的同时,存在非地带性植物引种数量过多,国外引种数量比例过大等问题。这不仅导致管理成本提高,还使得城市之间树种的选择趋于雷同,阻碍了城市园林个性和风格的塑造。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骨干树种只由3-4个乔木树种构成,很难形成城市自己的植物景观特色。另外,数据显示,在我国120余种常用的花境材料中,90%以上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5种常用种类占我国一二年生草花用量的近25%。

2.2缺乏标准化工程苗木生产技术,高质量大苗严重不足

园林植物繁殖栽培技术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容器大苗生产技术体系,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还造成了野生大规格树木,甚至古树名木的盲目采伐,濒危植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已经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用容器大苗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实现植物景观的四季营造。

2.3园林植物研究重视不够,植物新品种匮乏

纵观国家三大科技计划,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科研项目,加之新花卉作物研究开发的周期长,导致人居环境建设中鲜见观赏乔木、花灌木、多年生花卉等的新品种。过去20年中,我国培育的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仅172个,经国家林业局审定、各省市审定、鉴定花卉新品种也仅有400余个。

3、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特点,营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植物种类资源的植物大国,不同地区都着其各自不同的植物种类特色,这也是形成丰富多样的地方景观的基础。为了改变当前城市园林植物应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打造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特色的生存环境,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的植物品种,积极发展当地特色植物的应用,营造最佳的本土人居环境。

3.1充分认识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特点

乡土植物是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园林城市景观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乡土植物在形成地区特色景观作用,才能够构建出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稳定植物群落,从而降低城市绿地养护成本,提高城市建设中植物群落的综合功能。

3.2科学地进行城市树种规划和苗木规划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开展区域(地带)性植物物种规划,从本区域自然分布的野生观赏植物中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植物,构建本区域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另外,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植物,提高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植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安全性,保证植物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地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新的材料。

3.3加强园林植物繁殖、工程绿化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我国目前高品质的花卉和园林绿化苗木供不应求,大规格的标准化苗木供不应求,而低质量的花卉和苗木过剩。为此在我国苗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管理养护研究,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优质材料,尤其要注重标准化无性繁殖技术的应用,保证批量生产—致规格的绿化苗木;推广大型容器苗栽培技术,精准进行肥水管理,缩短大型园林绿化苗木的成型时间,确保定干分枝一致。

3.4加强新花卉研发和园林植物新品种研究,建立长期研究基地

在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同步开展新花卉的研发工作,加强花卉育种工作,做到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并举,突出中国特色花卉的育种研究及我国重要生态景观植物新品种的选育。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字:风景园林;植物多样性;人居环境;绿化覆盖;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长期居住在此环境下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此,我国在近年来大力开展城市园林建设,增大城市绿化面积,以期通过植物的功能作用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目前,很多城市都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景观,也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园林建设中,对于植物的合理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景观同质化现象,也就是植物的种类严重匮乏,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建设中采用的植物种类过于雷同,很多其他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植物品种都没有被充分运用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对植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做出以下思考。

一、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植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

1.1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植物约有55万种,其中有花植物为23.5万种。西班牙植物园主任戴维・布拉姆韦尔(2002)估计地球的有花植物应为419 682种。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

1.2生境多样性

平原,高山,沙漠,戈壁滩,盐碱地,赤道,极地,江河湖海及大气,无一处无植物生长。一滴水、生物体内外,都有可能是某些植物生活的场所。植物和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相结合,构成一个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综合协调的生物系统。

1.3营养方式多样性

绝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叶绿素及类似的色素,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自行制造养料,他们被称为自养植物或绿色植物。另外有一部分植物,其体内无叶绿素,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他们寄生在其他植物体上,从寄主身上吸取现成的养料而生活,如菟丝子,被称为寄生植物。还有些植物是从动植物尸体上摄取养料,称为腐生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也称为异养植物。异养植物不含叶绿素,通常称为非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中也有少数种类,如硫细菌、铁细菌,以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自行制造养分,他们属于化学自养植物。

1.4生命周期多样性

有的细菌仅生活20―30min,即可分裂产生新个体。种子植物有木本和草本两种类型。木本植物都是多年生的,有的木本植物的树龄可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如松、柏。龙血树等。草本植物根据植株生存年限长短,可分为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三类。在一个生长季完成全部发育周期,也就是说,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实直至枯萎死亡都在一个生长季完成的植物,称为一年生植物,如水稻、玉米、高粱、黄瓜、大豆、烟草和向日葵等。有些草本植物,需要经过两个生长季才能完成他们的发育周期。第一年只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把养分贮积起来,越冬后第二年才开花结实直至死亡,这些植物称为二年生植物,如白菜、萝卜、胡萝卜、菠菜和洋葱等。还有些草本植物,每年开花结实,果实成熟后,地上部分虽然枯死,地下部分却仍然活着,来年又出芽,产生地上枝这样可生活两年以上的植物,称为多年生植物,如菊、大丽花、薄荷、百合、马铃薯、棉花和莎草等。

二、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应用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绿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很多城市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现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长92万hm2,覆盖率提高11.6%。据截止到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大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5m2/人。

2.2城市绿地园林植物多样性提高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花卉和栽培花卉资源,是许多花卉的世界分布中心。据统计,在近15年内全国城市应用的植物种类平均增加了80%以上。例如:北京市园林绿化植物从400余种增加到732多种,上海市城市绿化常用植物种类增加到820种。

2.3城市绿化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绿化质量从之前选择单一树种到现在开始注重群落结构,绿化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外,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人们开始思考怎样从单纯美观到注重生态质量与低成本维护;如何能够做到从单一景观到四季景观的变化,从平面绿化到立体绿化,从注重城市中心区绿化到城乡―体化绿化等。

三、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在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单调统一的园林植物应用是不能满足人类优良居住环境的需求的。为此,可以分析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应用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地带性植物种类缺乏,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的同时,存在非地带性植物引种数量过多,国外引种数量比例过大等问题。这不仅导致管理成本提高,还使得城市之间树种的选择趋于雷同,阻碍了城市园林个性和风格的塑造。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骨干树种只由3-4个乔木树种构成,很难形成城市自己的植物景观特色。另外,数据显示,在我国120余种常用的花境材料中,90%以上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5种常用种类占我国一二年生草花用量的近25%。

3.2缺乏标准化工程苗木生产技术,高质量大苗严重不足

园林植物繁殖栽培技术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容器大苗生产技术体系,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还造成了野生大规格树木,甚至古树名木的盲目采伐,濒危植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已经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用容器大苗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实现植物景观的四季营造。

四、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特点,营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植物种类资源的植物大国,不同地区都着其各自不同的植物种类特色,这也是形成丰富多样的地方景观的基础。为了改变当前城市园林植物应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打造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特色的生存环境,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的植物品种,积极发展当地特色植物的应用,营造最佳的本土人居环境。

4.1充分认识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特点

乡土植物是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园林城市景观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乡土植物在形成地区特色景观作用,才能够构建出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稳定植物群落,从而降低城市绿地养护成本,提高城市建设中植物群落的综合功能。

4.2科学地进行城市树种规划和苗木规划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开展区域(地带)性植物物种规划,从本区域自然分布的野生观赏植物中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植物,构建本区域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另外,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植物,提高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植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安全性,保证植物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地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新的材料。

五、结语

为了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植物品种所带来的园林景观,同时使植物多样性发挥更好的植物生态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环境;除了上述几种措施方法以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植物多样性应用的研发力度,提高植物多样性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其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高大观赏性树木的栽培、耐旱、耐阴芳香型、功能型的花卉品种培育以及与植物栽培相关的新型无污染农药、化肥、栽培基质、盆器等。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植物多样性;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plant diversity. Talk about some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lant diversi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使城市的园林绿地具备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可以丰富城市绿地色彩季相变化和观赏景观。城市园林植物多样}生的应用和规划是增加城市适生植物物种、种类和数量,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性循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绿化植物引进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引种方式上,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檀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不经试验直接引进的现象。尽管短期内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这种无序的植物引进存在诸多问题。

2.1 绿化植物引进制度缺失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已经发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经济,由于新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新奇性及较高商业价值,园林行业的很多单位纷纷涉足该领域,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竞相引进,大量推广。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引进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和生态风险大的工作,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试验和风险评估之后,方可引进。但目前除了《植物检验检疫条例》外,尚无其他法律和法规可依据,至于园林植物引进的规范性细则更是缺乏。由于制度的缺失,加之高利益的驱使,盲目引进外来植物渐成一种时尚,其背后隐藏了很大的风险。这方面案例不少,如三裂蟛蜞菊、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目前均已对城乡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

2.2 植物种类单一

尽管各地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并没有达到真正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效果,引进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种类的增多。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我国除了个别城市在植物园或者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之中园林植物应用的种类超过1 000种,大多数城市的物种数量在200~400种,至于能够种植在街道两侧的树种则更少。

近年来大规模弓1进的外地绿化植物,主要集中在少数品种,跟风和盲从的现象表现突出,尤其是行道树更甚。纵观长江中下游城市,行道树主要选择香樟、女贞、国槐、栾树、合欢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种。植物种类的单调,易导致生态系统脆弱。

2.3 植物种类特色不明显

城市的绿化应当因地制宜,在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上要首先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其次要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品味及其功能划分。可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了一种可怕的抄袭现象,各城市之间的园林绿化存在惊人的雷同和相似,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表现更为明显,省会城市选择引进的某些品种,几年后则会漫延到中、小城市。如果自然条件相近的城市相互借鉴还情有可原,但气候、土壤条件根本不同的城市间照搬照抄,只会造成植物生长不适,导致极大浪费。这种盲目跟风引进植物品种还易造成城市自身特色和城市品味的弱化。

一个城市的植物种类是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相对稳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引进种类和数量与当地植物的比例要恰当,切不可超越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设置较高的“门槛”,形成准入机制。

2.4 对本地物种重视不足

城市绿化是新兴产业,市民、城市绿化工作者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不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而同时,许多本地物种并没有在城市绿化中得到普遍应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其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营造高效、稳定的生态绿地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2.5 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3应对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对策

3.1 地理环境与植物特性相结合

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的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只有选对了植物种类,园林建设才能多、快、好、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具有特殊的小气候及土壤条件,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城市行道树选择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既能够忍耐城市街道强烈的辐射热,又能忍耐瘠薄的土壤。

3.2 保住地域特色底线

选择的园林植物一定要有地域代表性,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风貌,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品味。本土植物的使用量及其与外来植物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城市的基调树种是外来树种,那么这个城市的园林风貌很难体现其地域特征。

3.3 运用植物品种多样性提高生态安全性

单调意味着危险陛的增加,多样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植物品种越多,其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群落越丰富,则其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只有物种多样化,才能保证城市园林具有较强的抗拒外来干扰的能力,构建丰富的园林景观风貌。

4 结语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绿地;城市植物群落;建筑设计;分析

1、建筑绿地的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在进行建筑绿色的设计时,过于追求彩画多、色彩美化而忽视了植物的生物特征。比如在银川以及以北地区的许多小城市中,种植的城市林木大多是杨树,但是由于“天牛”的传染而逐渐消失。有许多城市过于追求“一次成型”的视觉美感而忽视了植被的生态功能,使得绿地的稳定性差、功能单一、维护费用高、已退化等问题十分普遍。

第二,看重建筑绿地率等硬性指标,而没有对植物的实际生态效能进行足够的考虑。比如在许多城市现行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绿地系统的规定主要是针对绿地率的硬性指标,在城市的新建区和旧城区中对绿地率指标分别规定在30%和25%,这样看来虽然绿地的面积不小,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绿地的实际生态效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常常造成对一些绿地的维护过于精细化,使得绿地本身的生态效能低但是对其的花费却很高。

第三,对建设前期的考虑多,而对建成后期维护的考虑少。以往的建筑绿地,在对其进行设计、建设和维护时通常都是需要能够在将绿地交付使用时就可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视觉效果,以至于大多采用包括移植大树等方法,这样一来对植物的生态功能考虑不周,非常容易对绿地的后期养护造成一些困难。

2、城市植物群落

城市植物群落指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地域内,以林木为主,草坪和灌木为辅的植被体系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一起构成的生态系统。城市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是城市系统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是使城市居民接触自然,提高生态意识,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场所。城市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类、水源涵养类、景观类、物种保持类和自然边界类等。它的主要特征是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建筑设计结合植物群落

我国如今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生态系统也比较脆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用地呈现出规模扩大,种类复杂的表象,其隐性的生态效益需要被重视起来,要想充分发辉绿地的生态功能,关键是要将城市植物群落与建筑设计结合,注重建筑绿地的面积、位置、形状、生态效应、功能等问题。

3.1面积

在结合城市植物群落进行建筑绿地的设计时,要注意绿地面积、最小表现面积效应的问题,需要依据不同的绿地面积来设计相对应的植物群落。

3.1.1植物群落的最小表现面积

每个植物群落都有其表现面积,这是群落发育和保持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在对建筑绿地进行设计时,应该首先将整块绿地的用地面积增大,使植物群落的分布面积和物种数量尽可能多的增加,以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这样还可以减少建筑用地过多的硬化装备,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将植物群落生长的地下空间得到扩大。另外,如果建筑设计中有大面积的绿地可以将其规划成城市森林,这样更有利于生态功能的发挥。

3.1.2植物群落的面积效应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量的扩大绿地斑块,因为绿地板块越大它所包含的养分和能量就会越多。而且对于建筑场地中的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来说,也需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尽可能的保留原生态斑块,因为原生态物种的种类多少和它的面积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即使原生态斑块很小,但是其生态效益重大。如果建筑的用地面积较小,或者是在绿地较为分散的居住区,就应该选择用地面积较小的低矮乔木或者灌木等,而且应当遵循“以集中绿地为主,分散绿地为辅”的设计远原则。城市绿地应该通过绿地网络将绿地斑块、城市绿带、居住区道路绿地和城市干道绿地等廊道相连通,形成城市物种的超种群,使城市生态基础得以构建。

3.2形状与功能

建筑场所里的植物群落斑块一般是非连续的,如果可以对植物群落斑块形态进行重点设计的话,就可以利用其形状和功能影响场地中物种的数量及物种的扩散。在建筑设计时,植物群落斑块的形状和分布有着类似于岛屿栖息地的特征,要对其进行综合的考虑。

3.2.1形状结合自然

在建筑设计中常见的绿地多是方形、长形和圆形的,而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绿地形状都是星型、水滴型、扇形等不规则形态,城市植物群落虽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着地带性植被的特征。对建筑绿地的设计应该充分与自然相结合。例如靠近山体的建筑绿地要和山体结合,这样一来有利于将超种群。

3.2.2形状与功能结合城市生物习性

建筑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植被的类型、斑块面积、形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中鸟类等野生动物对于栖息地有着较强的选择性,需要在对建筑绿地进行设计时综合考虑绿地的植被盖度、形状、微栖息地类型以及人为的干扰等因素。而对于城市小型绿地斑块的设计,要求要有利于居民的实际使用。

3.3位置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对绿地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当注意在建筑及其环境中促进物种的进化和演替,要将本地植物作为城市植物群落的种源,并在注意较大的城市斑块的结构异质性。

3.3.1设计结合群落生境

建筑绿地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动物们对于栖息地的要求,要方便它们在不同的生境中的迁移。另外,要十分注重尺度较小的单个的建筑群的设计,要保证绿地系统之间拥有较好的连通性,使之形成较大的群落表现面积。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人为干扰。

3.3.2绿地结合环境

要正确利用城市的生境资源进行建筑设计,例如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在进行总平面的设计时就利用选址中的污水库进行治理,那些湿地、野草地盐碱地虽然栽植条件差,视觉质量低,但是在促进城市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当地的生境资源。

3.3.3结合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在以往的绿地设计中,由于过度关注绿地的整齐、美化而忽略了植被的生长和演进,使得许多很有价值的植物被当做杂草拔除,常导致植物群落被破坏, 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结合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充分考虑日照、通风、湿度、温度等条件,对建筑中的各种空间进行正确的利用。

小 结

城市植物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建筑绿地进行设计时充分结合城市植物群落可将城市植物群落的价值充分发挥,达到保护城市及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文,王海洋. 关于城市木本植物群落性质的认识[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 王晓明,李贞,蒋昕,廖文波.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估[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4)

[3] 傅徽楠,严玲璋,张连全,高峻. 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J]. 中国园林. 2010(02)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园林植物设计》 教学改革 美术专业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最具自然亲和力与表现力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水石、雕塑等其他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景观设计图[1]。《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就是以园林植物为研究主体,研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植物的绘图特点,植物的美学特征、设计表现与方法等,是美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必修课程。然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虽然植物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的主体,但是美学专业的学生在其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并不涉及与植物相关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主要的农业类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缺乏关于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形态特征、生态系统与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景观设计综合效果与功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渗透,其是考察设计者综合能力和设计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植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标志,植物在景观规划中不仅起到美学观赏功能,而且是环境生态系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如何扭转美术专业学生只注重植物图面布置与美化,而忽略植物特有的生长特征、环境因素、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发掘的局面,是当前美术专业类师生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在景观设计的构图艺术中,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美学特性相结合。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应用主体,其首要功能就是满足景观构图、立意的需要,表达出美的韵味和意境。景观美的展现是一个综合要素的表现,绝不仅仅局限于植物,但是植物自身具有的美感不容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植物形态、特性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中存在难以理解、厌倦和被动接受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植物的美多姿多彩,包括远观,静看,树形、树姿、叶片、花果及茎根都是观赏的范畴,远观时我们看的是植物的外形轮廓,这个轮廓就是植物的的树形特征,或高壮挺拔,或娇小玲珑,或富态风雅,或纤弱扶风。植物树形的特征是植物选配构图的基础,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的是不同的景观效果。叶片虽然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直观形态,但是学生可能对叶片的季相变化不太清楚,简单地应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可使学生产生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植物的花果在景观构图中起的是点睛聚焦的景观效果,人们对花果的视觉感应比对植物的其他形态特征如树形、树姿、根茎等更为敏感与喜爱,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观花或观果的细致构思,往往更能引人入胜。植物的根茎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在地面上部的根茎也能给人带来全新的美感与震撼,纵横交错、盘旋纠缠的根也蕴含着蹉跎与力量。此外,利用植物特别是粗壮乔木树干皮层的条状斑裂或凸凹不平的眼状皮孔的质感,做景观局部的细化处理,也是设计者可考虑的素材。

教师在讲授植物特性这部分内容时,不应该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独立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总体来说都是围绕植物的高低、树形、叶片、花果等进行分类的,内容较为空洞和乏味,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即使是农业类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都感到犯晕,更不要说是没有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学生。可将植物配置的布景与植物的美学特性知识相结合。笔者认为授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传授给他们一种观点,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具有美感,而且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多维美感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此外,可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或古典园林中植物布景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美学的理解。

二、以植物配置的方法为纽带,将生态学的概念与之融会贯通。

植物不仅是优美环境的载体,而且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原始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有害废气废液的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空气中灰尘粒度增多,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环境问题在不断考验人类的环境耐受力。这些问题,通过植物的种植能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除要遵循美学法则外,更应该遵循生态学原则。在园林植物设计中所涉及的生态学的知识很少,主要有群落的性质特征和环境生态学保护这两部分内容,关于这两部分的讲解最好是放在植物配置的方式方法中阐述,植物配置的过程就是人工植物群落组合的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述,更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群落就是不同植物种的群集,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们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竞争,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生存空间的竞争。在这个群体里面哪些种与种的配合优胜于其他种,主要由所利用的环境空间范围决定。这里就需要引入生态位的概念,如果生态位重叠,就会产生竞争排斥,因而在植物配置方式上,要选择高低搭配,如乔木与灌木组合,灌木与草坪组合等,就是为了避开生态位的重叠,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此外,合理布置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也是从生态位的观点出发建立的,因为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变大,它们之间的生态位交叠的可能性就变小,有利于避免植物的竞争。此外,在植物配置方式上,设计者会引入多种植物进行景观配置,一方面满足构图美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印证生态位的另一个观点,植物的多样性群落中植物的种类越多,植物利用外界环境资源的效率就越高,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

此外,植物群落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演替,通俗地讲,就是原始的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新兴的植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稳定的顶级群落。关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讲解得浅显易懂,将理论简单化,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否则,一些学生可能对演替并不理解,认为园林植物就生长在那里,怎么可能被别的物种取代呢?其实,演替理论是在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对同一区域的群落跟踪调查推导的,演替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改变有关,例如突遇雪灾,或者自然地地址灾害等,原初群落就会消失,新生的群落就会出现,通过代代更替,最终产生了适应环境条件的稳定群落。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对园林设计者的启发就表现得比较明显:设计者选择树种时应该多考虑选用本地树种,因而它们是经过了当地环境世代变迁后存活下来的宝贵的遗产,它们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在景观设计时,保留和使用地方品种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又是能源效益最大化的表现。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加深对植物品性特征的理解。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多进行实地调查,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吸收与转化知识。针对不同知识,开展不同实地的调查,如要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可到当地的植物生态园,植物资源保护区进行调查,如对水生植物进行调查,可到湿地公园等进行观摩等,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会有较大收获。在实地调查中,还可开展部分简单的实验测量,如对野生的植被开展多样性的统计,对荫下植物进行光合与光度的测定,对土壤有机质、pH、湿度等的调查等,这些环境的因素都是反映植物品性的重要特征,只有基本把握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才能因地制宜地配置需要的植物。

四、引入园林植物新素材,创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多为乔木、灌木、植被等多年生植物,观赏价值各异,但是由于一些树种的单价较高,虽然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却因为预算成本费用高,而制约了它们的应用,如香樟、桂花等或一些名贵树木。近年来,随着农业新品种的引种与选育,一些外形新颖、造型奇特的观赏蔬菜步入了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美感。如羽衣甘蓝,是由蔬菜中甘蓝种的变种选育出来的观赏植物,由于其叶丛颜色里外不一,外形似牡丹花,被称为“叶牡丹”,该种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可适应的地域较广,非常适合作为园林植物[2]。观赏瓜类也从农业可食用蔬菜中分离出来,成为景观生态园的新宠。真正让人震撼惊叹的景观还是大自然的创造,观察和发现大地蕴含的无限生机与美丽,并将这些灵感应用到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发现美,并进行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专业方面出现的新方向,园林植物新材料还在不断开发,任何美的植物都可能是创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常熟;道路绿化;物种;分析

1 调查区地貌

常熟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介于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30ˊ~31°50ˊ之间,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紧临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大中城市。总面积1266km2,人口106万,下辖11个镇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招商城。 常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境内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历史上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素有“江南福地”、“鱼米之乡”的美称。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常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10年年平均气温16.5℃,比历年平均偏高 0.3℃,年极端最高气温(8月13日)38.9℃,极端最低气温(1月14日)-5.4℃。全年日照时数1906.2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92.7小时。全年降雨日数125天,比历年平均偏多1.4天,总降水量1134.7mm,比历年平均降水量偏少0.7mm。

常熟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7.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96m2,已列入国家太湖风景区。

2 调查方法

2.1 样地调查法

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常熟市区的主要街道、生活区和商业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抽样调查,从中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景观效果较好的道路绿化带,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进行调查取样,并加以整理和分析。

由于绿化带植物配置的差异,在进行样方的选取时,样方的长度和宽度也有所不同,但是统一了样方的面积,每一个样方面积均设定为200m2。

本次调查共设置了48个具代表性的样地,总面积约9600m2,涉及常熟市区的主要道路,包括新世纪大道、黄河路、珠江路、长江路、南沙路、海虞北路、虞山北路、报慈北路、南沙路、昭文路、泰山路、琴湖路、深圳路、苏州路、青墩塘路等15条道路,记录的内容包括样地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势和频度等,其中,乔木和大灌木按株数统计,而小灌木和草本花卉按德鲁特的等级划分标准,分为极多、多、较多、少、稀少、单株6个等级。

2.2 植物群落性研究方法

作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手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出群落的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以及组织化水平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即是通过采用简单的数值来表示一个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程度,并以此判断群落的稳定性的一项指标。马克平(1994)2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物种丰富度指数。作为最简单、最古老的测度方法,物种丰富度指数通过计算确定的地区或确定的面积上的物种数目来测度物种的丰富度,可以提供很有用的信息。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在所研究的区域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是可控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此,通常考察单位面积的物种数目(物种密度)或者一定数量的个体或者生物量中的物种数目(数量丰度)。

2.2.2 物种的相对多度模型。通过考察一个群体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的差异,来测度每一种物种对于群落多样性的贡献,这就是物种相对多度模型的基本思想。事实上, 大多数生物群落都由许多物种组成, 而且这些种在其多度方面可以从非常普遍到极为罕见而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物种多度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建立“种——多度”分布曲线,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研究,提出了包括几何级数分布、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分割线段模型等多种模型,丰富了人们对于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的认识。

3 调查结果

经统计,在所调查的48个样地共计9600m2的范围内,共有绿化植物在所调查的样地范围内,共有绿化植物133 种, 其中乔木26 科45 属69 种, 灌木19 科25属34种, 草本15 科23 属30 种。在调查的105 种木本植物中, 其中裸子植物3 种, 占总种数约3%, 乡土植物70 种, 占总种数的67%。

在被调查的乔木中,应用种类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桑科、棕榈科、桃金娘科、苏木科、木棉科和漆树科,虽然六者的乔木树种科只占乔木树种总科数的30%,但是树种数占到了总树种数的73%。其中桑科和棕榈科分布占到总种树的23%和17%,在常熟市道路绿化中应用广泛。

在被调查的灌木中, 棕榈科应用最多,为5属7种,其次是龙舌兰科(4属5种)、锦葵科(2属4种)、马鞭草科(2属3种)和五加科(1属2种)。

最后,在草本植物中,经统计主要包括天南星科、百合科、石蒜科以及竹芋科集中。不过,这些草本植物多应用于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而分车带和人行道树下应用则较少。

此外,对于乡土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乔本植物中,乡土植物所占比重为56.5%,而在灌木和草本中,乡土植物相对偏少,分别占到30%和33.3%。总体上看,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乡土植物所占的比例为44.4%,低于外来植物的55.6%。表1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表1 常熟市道路绿化植物类型比例分析表

根据以上的调查,我们对植物的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数量生态学中的频度的概念,经计算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在乔木中,出现次数大于等于15次的乔木共计12种,占乔木总种树的17%。频度大于6的共计21种,占乔木总种树的30.4%。在灌木中,频度大于20%的为9种,占灌木总种树的26.5%。可以发现,乔木在各条道路上重复的次数较少,这样有利于各条道路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绿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

4 结论

通过对于常熟市主要城市道路的绿化进行较长时期的调查,并对采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增加乡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对常熟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进行的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乡土植物所占比例不如外来植物。在所进行的样本调查中,乡土植物所占比例不足50%。由于乡土植物属于本地所特有,能充分适应本地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城市道路绿化过程中增加乡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4.2 协调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特色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乔木和灌木的应用多集中于少数几个物种上,多数种类的物种仍然应用不高,频度较低,这不利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塑造。因此,在今后的城市道路绿化中,注意协调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特色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波,王丽莉.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李晓征,蒋昌杰.南宁市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5)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设计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重要。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以植物设计为首要的原则,这也符合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才能让植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本文重点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其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如何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希望那个通过文章的论述以后,可以让人们得到更加有益的参考。

1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首先在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加强对园林景观的规划,就要重视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在娱乐、休闲方面的要求,这样人们在欣赏景观时,才能感到身心的放松,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想设计好一个园林景观,不能单纯的从设计者以及决策者的进行考虑,更重要的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考虑,如果单纯的只考虑设计的美观,而忽略了人们的喜好以及舒适程度,那么就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意义。无论是在人们所居住的小区住宅中,还是在城市的公园中,都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综上所述,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重视人们的生理需要,从理性以及感性两个方面出发对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熟悉人们的生活规律,掌握人们的行为规律,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达到舒适性以及服务型的效果,同时还具备了艺术性的特点,让人们的身体以及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 要符合科学合理性原则

2.1 选择植物要适种

在不同的园林中,植物景观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是无论是何种变化,都要保证主体颜色是绿色,因为绿色总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绿色还能给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要求,所以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从科学化的角度入手,满足适种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栽种效果,让植物景观更好的满足现实的需要,以达到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且不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对植物品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那么就会有效的避免因为水土不服而造成的现象,同时还能w现出当地所具有的特色,在今后的植物种植过程中,这是相关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

2.2 选择植物要因地、因时制宜

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时间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区域的场地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从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栽种,环境条件的重要性是应该得到认识,例如环境、温度以及光照条件等,这些都是需要在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植物还有改善环境的效果,以金鱼草为例,适当的栽种这类植物,可以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可以去除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栽种合欢等植物,能够改善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此外,在对植物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群落所蕴含的自然规律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植物所具有的关系是十分多样的,例如寄生关系,或者生物化学关系等,所以在植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促进群落景观性与生态性的提高,才能防止出现植物的不利生长现象。

3 要符合艺术性原则

植物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遵从科学性的原则以外,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艺术性的原则,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需要经过细致规划才能得以实现的过程。需要根据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艺术构图,进行艺术搭配,达到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

4 要注重景观生态性

植物是有生命的,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是存在同环境间的“互动”的,所以会对其所处的空间、生态环境有所影响和改变,比如树林的除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湿度、清除毒物等功能,所以在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特点,要尽可能使配置后的植物能够发挥其对环境的生态作用,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入手,然后结合景观场地的规划特点、建筑风格以及规划地的气候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要符合景观生态性。

5 要注重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不同的地区具备不同的气候及土壤的特点,这些差别造就了不同的城市风情、文化传承及园林特色,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一定要遵循当地的文化,按照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进行设计规划。不要盲目引进,也不要生搬硬套,否则达不到设计初衷,反而会弄巧成拙。只有重视景观资源的传承,按历史的文脉,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把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元素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才能体现景观的特色,才能容易识别,避免“千城一面”的设计出现,才能体现地域的文化特点。

6 要注重植物景观设计的经济性

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经济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成本的投入,不可无限增加,一定要兼顾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按厉行节约、方便管理的原则,结合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少花钱、多办事,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出现盲目的“高、大、上”的情况。

结束语

园林景观设计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更是千头万绪,这些情况都会给规划设计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这也是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但究其实质,还是对于其设计原则的忽视,所以为了避免和减少植物景观设计中出现更多问题,作为设计者和决策者一定要对这些设计中的基本原则要了然于胸,并且真正的运用在设计上,在设计决策时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些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做出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的植物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玲璐,张德顺,张慧文,刘哲,李科科.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2).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优化配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使用的园林植物有很多,有灌木、乔木,还有各种花卉植物等等,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性,加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生态气候不同,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一些城市在园林建设上没有认识到植物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想当然地种植和使用植物,不仅没有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甚至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一、目前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1、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结构简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需求也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建设,一方面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放松场所,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城市生态现状,为此,园林景观建设也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受国际化园林景观思想的影响,许多城市进行盲目的借鉴和应用,引进大量名贵树种以及外来物种,且没有对实际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既无法有效保证物种的存活率,也使得园林植物配置结构简单,造成园林生态稳定性严重不足,大大降低了园林景观的建设效果。

2、植物搭配混乱,缺乏观赏性

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园林植物配置的层次分明,以强调园林景观的空间感,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但是,目前我国园林景观施工存在一定的混乱性,从植物选择到植物配制之中,都缺乏良好的统筹性和特色性,植物色彩单一、植物搭配尤为不协调,色觉亮点不明显,给人以凌乱的感觉,缺乏植物的多样性,使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大大降低,容易造成厌恶感或视觉疲劳,严重影响到了园林景观的实际作用效果。

二、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1、配置植物要考虑到了植物对景区的吸污性能

在对植物品种的选取时,不仅考虑到美观性,适地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植物对景区的吸污性能等。在缓坡及园路周围主要以种植常绿乔木为主,配以低矮灌木丛,如:香樟、松树、银杏、桂花、红枫、紫木、海桐球等,以群落和小组团的方式大面积种植,群落的种植方式还原了该区域原有的野生趣味性,构筑了均衡的生态绿地系统;在陆地与水域交接的湿地有着复杂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属于生态交错区域,此区域的设计,除了修复自然原有的缓坡护岸外,还相应的配置了湿生植物,如:水杉、美人蕉等,挺水植物鸢尾、芦苇、香蒲、水葱、灯心草、芦荻等,这不仅能起到以绿化美化堤岸的作用,更大的意义在于与周遭的其他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原本丰富的自然景观形态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为了加强水体的自然净化速度,在水域内种植了适量的浮叶植物如:满江红、菱,以及沉水植物:荷花、菹草、金鱼藻、苦草等,通过这些水生植物来营建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水境,从而使水域的生物和谐共生。

2、从不同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配置是植物造景的基本技艺,它不同于纯功能性的农田防护林带或纯经济用途的人工林、果园及苗圃等园林植物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相互之间的配合。在选择植物、配置植物时上述两方面都应考虑。要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要求,园林意境等,因地制宜配置各类植物,充分发挥它们的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2.1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就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2.2水体与植物配置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同时人又具有亲水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所以,在园林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进行合理的依水景观设计和处理。

3、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

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4、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三、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策略

1、加强对环境的勘察和分析

在园林植物配置之前,首先要对园林景观建设环境进行充分的勘察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物种进行种植,提高植物成活率,增强植物环境适应能力,进而提升园林景观建设的实际效果。环境勘察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酸碱度,这些数据对于植物种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名贵物种,如果不做好必要的温度调查工作而盲目进行植物的引进,容易造成植物的死亡,给园林建设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做好对降水量的调查和分析,并针对降水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避免雨水对植株的损伤,以造成植物存活能力的下降。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地区环境质量对植被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园林植物配置时,既要保证植物的有效存活和生长,也应该注意植物的实际作用效果。比如,对于靠近居民区的园林景观,应该适当增加侧柏、龙柏等树木,以提高植物对粉尘的吸收效率,减少粉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于工业污染气体较多的地区,则应该选择广玉兰、棕榈等树木,保证植物的存活率,并提高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

2、重视生物多样性原则

物种多样性,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稳定性,减少外界因素对园林景观的破坏和影响,提高园林景观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修复能力。比如,对于海边园林植物配置,多采用椰子树、剑麻、水鬼蕉、草皮等多物种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空间利用率,也能够有效避免植物之间的影响,提高植物观赏性的同时,也有效丰富了园林景观的物种数量,提高了园林景观的生态稳定性,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3、加强地方物种的应用

地方物种的合理利用,对于园林景观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过程中,往往注重对外来物种和名贵物种的引进,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提升园林景观的美观度。但是,在外来物种引进过程中,采购费用和运输成本都大大增加,且维护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增加了园林景观的建设难度。地方物种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物种的环境适应性,保证物种的存活,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园林景观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重对地方植物的应用,挑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物种,提高园林物种丰富度,对于我国园林景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总之,园林植物的配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求园林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植物学、园林景观学知识,并要详细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在植物配置中严格遵守配置原则,并将艺术手法融入到搭配中,保证人工植物群落的生态性、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丽娜,李璇.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