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废污染治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9年,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区认真组织、积极推进年度各项任务,齐头并进打好蓝天保卫、治水提升、治土清废三大硬战,年度任务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环境质量稳步提高。现将我区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情况自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情况
2019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9%,较2018年上升1.8%;全年XX区PM2.5平均浓度28μg/m3,较2018年下降4μg/m3。马家桥、汶溪、广源桥、游山断面均为Ⅲ类,贵驷断面为Ⅳ类,市控断面浓度均值功能区达标率为100%,Ⅲ类以上达标率为80%,与2018年持平。XX区生态环境满意度为83.02%。
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制定《XX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2020年行动方案》和《2019年XX区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计划》。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并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新改扩建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VOCs新增排放量实行区域内排放量减量替代。完成落后产能淘汰12个、“散乱污”整治101家(市级任务100家)。完成落后产能淘汰19家(市级任务15家)。完成重污染企业搬迁关停1家。
(二)深化工业废气治理。
按规定时限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烟粉尘)、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包装印刷、有色、铸造等12个重点行业废气治理。持续推进有机废气治理,提前完成市级工业企业VOCs治理年度整治任务(18家?)。继续在70余家石化化工企业推行LDAR工作,已完成224万个点检测,泄漏率0.35%,按要求开展修复工作。2016年至今累计削减有机废气约4000吨。组织开展并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核查。开展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提标改造,已完成28台(市级任务19台)。开展有色金属、铸造等行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已完成16家(市级任务16家)。
(三)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XX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重点开展“三尘”(工地扬尘、煤尘和道路扬尘)防控,突出抓好拆除作业、建筑施工、道路施工、露天堆场、渣土及物料运输车辆管理等各类扬尘污染源综合治理;全区各地建设工程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的扬尘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措施,并与有关主管部门联网。对煤场实施作业管理、设施维护、场区管理、卡口管理等全过程监督监控,同时结合整体规划开展整合搬迁;强化道路保洁作业,全区城市主干路机械化清扫率保持100%,建筑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平装率100%,最大限度抑制道路扬尘。协同推进“四气”(工业废气、垃圾秸秆焚烧烟气、餐饮烟气和车船尾气)治理。运用城郊烟气监控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及时发现、消除垃圾秸秆焚烧现象。实施废弃矿山整治,完成年度任务7家(市级任务7家)。年度开展扬尘防治工作督查5次。
(四)开展机排废气治理。
开展重柴车辆路面执法检查。多次联合交警等相关部门在辖区内不同道口、分时段开展重柴车辆尾气排放检测,累计出动54人次,人工检测158辆,整改处罚58辆。自5月份开展机动车年检数据审核
4235辆,审核率96%。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64辆(市定任务),已完成297辆。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审核工作,本年度完成881辆。
(五)强化应急联动和监控。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更新工作。按要求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加强与气象、建交、综合执法和经信等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对,督促企业按上级指令落实相应减排措施。截止2019年底,已投用企业常规废气在线监测点位49个,VOCs排口117个,VOCs厂界54个;环境在线监控网格化扬尘61套,有机特殊因子区域站4套。基本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和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完善了镇(街道)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三、水污染防治行动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投资181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17.3公里,雨水管网4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试点建设5个(市级任务4个)。6个镇街道和2个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部通过市级考核验收。1800余家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北区污水处理厂、XX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5.5%,总磷浓度下降16.7%,高锰酸钾指数浓度下降17.7%,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深入开展行业整治。
制定《XX区金属表面处理等5个行业深化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督促推进5大行业深化整治提升,完成涉水行业整治76家(市级任务73家),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5个。8家电镀企业电镀线整治已完成6家;推进蛟川电镀污水处理站废水提标异地迁建工程。
(三)继续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的规范整治提升,所有入海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并设立标志牌,组织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定位;督促乐金甬兴、海德漂染(南洪)完成废水排放去向更改,停用入海排污口。开展直排海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实施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安装和对原有在线监控设施加装总氮监测指标工程,全区重点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控实现全覆盖并稳定达标,达到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提升验收标准。推进入海河流污染总量控制,对主要入海河流进行常规动态监测。
(四)多管齐下,确保治水工作不反弹。
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督促辖区内加油站加快油罐更新改造进度,已全面完成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任务(市级任务8个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改造34个(市级任务34个)。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完成美丽河湖创建1条,100%完成市定任务。加强城镇污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15万吨/日扩建及二期提标工程启动,华清环保提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XX污水处理厂类四类提标改造工程可研初稿完成。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完成1条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1家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区已全面完成。
四、治土清废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一)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编制《XX区工业固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指导固废底数摸排、处置通道疏通、规范化考核、信息化申报等四个方面工作;疏通了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渠道,与城市综合执法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由中科绿电、华清环保为企业提供填埋和协同焚烧处置服务;统计并上报一般工业固废申请,最终我区36家单位,每年2670吨一般工业固废焚烧需求获市垃圾应急办同意。
(二)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固废重点项目的建设,督促并协助XX亿星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7万吨/年一般工业污泥综合利用项目、XX格林兰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5万吨/年一般工业污泥干化项目、XX甬力环保有限公司1.5万吨/年废桶综合利用项目、XX市XX新东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七水硫酸锌(1万吨/年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XX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6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土建部分已基本完成。
(三)开展规范化考核和专项整治。
完成省厅开展的2019年度XX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考核;完成2019年度69家重点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印发《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检查企业67家;完成33家单位工业固废核查;开展汽修行业专项检查,责令9家进行整改;进行紧固件企业废矿物油规范化处置协调,下发《告废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书》、《企业废矿物油规范处置及整改情况说明》和《危险废物规范处置承诺书》,要求企业开展自查、进行整改;对44家重点废油单位开展摸排,约谈22家。开展污泥行业提升整治,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区10家年产1000吨以上工业企业出厂污泥含水率低于60%。
(四)协助小微产废单位危废处置。
联合各镇(街道)环保所开展危废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由大地环保危废综合经营单位开展“公交化”拼车转运服务,并提供现场管理、台账制作、系统申报指导等延伸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拼车转运服务140余家次;与区教育部门协商,委托大地环保为区内中小学提供实验室废液处置服务,截至目前已安全处置废液298公斤。
(五)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和监测。
完成14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完成2件单位采样方案编制;完成全区5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污染自行监测;完成XX区污染地块名录内6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调。完成7个功能调整为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块调查工作部署;完成庄市华美线业宿舍区域、骆驼老棉纺厂等其他土地功能变更地块调查工作;完成22个农用地超标点位对账消号工作。
(六)进行土壤治理修复。
督促九龙湖政府开展九龙湖吕岙山塘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该项目已通过效果评估。完成金甬腈纶厂退役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根据调查结论要求属地加强该地块风险管控措施。
(七)开展重金属减排。
督促辖区内重金属排放单位采取工艺提升,排放提标,转型升级等措施,到2020年底前全区重金属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减排10%。
关键词 合成革;循环经济;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皮革的需求成倍增长,动物原皮资源却出现全球性匮乏,加工成本迅速提升并伴以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天然皮革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合成革的问世和发展弥补了天然皮革在数量上的不足。合成革(含人造革)是指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布、不织布、二层皮革等材料的基布(也包括没有基布的)上形成聚氯酯、聚氯乙烯等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料。随着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问世,合成革在品种、花色、款式、价格和性能等方面有着天然皮革无法比拟的优势。
世界上从20世纪30至50年代开始生产pvc人造革(聚氯乙烯-pvc,为第一代人工皮革),60年代开始生产pu人造革(聚氯酯pu,为第二代人工皮革),70年代开始生产超细纤维合成革(简称“超纤”,为第三代人工皮革)。近十年来,我国合成革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合成革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出口贸易大国。我国合成革的生产集中在浙江温州,山东烟台、浙江丽水、广东佛山和湖南长沙等地。2008年全国合成革企业有2000多家,拥有干法、湿法和压延生产设备主线1274条和7200多条辅助生产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00多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值超450亿元。
合成革行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①气污染。主要是合成革生产过程排放的有机工艺废气,如二甲基甲酰胺(dm f)、甲苯、丁酮、二甲胺等废气。②水污染。合成革行业的废水主要有水鞣废水、dmf回收精馏塔塔顶水、锅炉冲灰水、生活污水等③废渣污染。主要是dmf回收精馏残渣,平均一条生产线一天产生残渣300公斤左右。这种残渣成分复杂,属于危险废物,废渣如若随生活垃圾随意随地丢弃,随雨水冲刷则会严重污染河道。
二、中国合成革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中国合成革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无治理直接排放阶段、dmf回收创效益阶段和三废治理垒面治理探索和提高阶段。
无治理直接排放阶段(1958年-2001年):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合成革行业以“低、小、散”为特征,因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创新程度低,治污设备跟不上,合成革企业处境相当困难。90年代中期后,中国合成革企业抓住改制脱困的机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行业逐步实现扭亏增盈,并逐步进入高利润和加速扩张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和企业全力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合成革企业三废无序排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
dmf回收创效益阶段(2002年-2005年):2002年,温州市环保局率先启动合成革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在垒国范围内征集废气治理技术,经筛选比较,选择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设计方案,并在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进行了dmf废气净化回收装置试点。200 3年3月,试点工程获得成功,使dmf回收率达到60%。由于dmf是合成革企业中成本较高的原料之一,回收利用后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20 05年,几家合成革公司联手专业治理公司重新研究并改善了回收装置,实施了一塔一线,使dmf回收率达到9 5%,这一做法也在全行业迅速得到推广。据温州合成革商会统计,温州合成革行业每年仅dmf回收再利用这一块就可降低生产成本近1亿元,体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三废全面治理探索和提高阶段(2006年至今):随着民众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中国政府于2006年后陆续出台系列针对合成革行业清洁生产的系列政策和法规。合成革企业在重重压力之下,也逐步意识到要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解决好环保问题,秉承“主攻废气、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始把治理废气污染作为环保治理的重点,废水和废渣污染治理同步推进。这一阶段,合成革企业除进一步完善dmf回收技术外,开始治理散发恶臭的二甲胺,回收并循环利用dop,提高燃煤锅炉脱硫技术,开始关注和研究对苯、甲苯、二甲苯和丁酮等有机溶剂的回收技术;与此同时,合成革行业废水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理过的废水重新流入生产线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企业水资源的成本,2008年后,全行业展开废水治理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固废残液这一难题,2007年4月温州率先引入民营资本,委托人立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对固废采用高温集中燃烧方式处理。当前,环保部门要求合成革企业逐步实行“四合一”全天候在线电子监控,一旦发现环保不达标就立即责令整改。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中国合成革行业正在逐步走出“高污染、高排放”的阴影,但循环经济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 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和建议
当前,合成革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生产工艺、治理技术、治理成本和人为等原因,使得台成革行业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根据课题组2008年5月的一次合成革聚集区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居民认为合成革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和不严重的比重分别占19%、38%、35%和8%;59%的被调查者迫切要求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合成革行业污染的监督和治理力度。本文针对这一情况,从技术和管理等角度提出合成革行业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推进废气治理,确保大气质量
(1)dmf废气治理对策
按照环评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计算结果,只有dmf实际集气效率达97.2%以上,才可以保证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影响。根据工程分析特点,课题组针对各排放点设置dmf废气治理措施如下:①配料间是整个产区废气密集度最高的地点,需实施垒封闭,操作人员戴防毒面具进行配料。配料缸上方设集气罩,集气后的废气进废气喷淋吸收塔。配料缸需要加盖特制透明有机盖子可减少溶剂挥发,并且不影响配料时调色观察。②在预含浸、六辊烫平、涂台和水洗槽上方设置有效集气罩和功率足够大、引风方向科学设计的引风机,使废气捕集率达98.5%以上,产生的dmf废气经集气后一并进入喷淋吸收塔处理。③对于废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干法生产线,现阶段,建议全面推广浙江金大利皮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干法生产线封闭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科学设置风量和风力形成集气罩内气压差,从而达到低耗能高效率的集气效果。④水环真空泵尾气排气管通入水溶液液面下,约1个月之内更换一次,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站,避免循环水中dmf积聚过多。
(2)二甲胺废气治理对策
二甲胺的治理是合成革行业的一大难题,其治理工艺有多种,有的工艺治理治理效果好,但耗煤量大,处理成本高。二甲胺处理技术于2008年在温州市取得了巨大突破,二甲胺治理的试点单位之一温州隆兴皮革有限公司在400万大卡的锅炉旁安装两台蒸气发生器,利用锅炉排出烟气的余热来加热循环水,使其变为110℃以上的水蒸气,进入脱胺塔,保证了脱胺塔的足量热能供给,脱胺效果较好。经环保部门检测,改变供热方式的脱胺塔设备处理后的二甲胺含量只有2 3ppm/m3,符合环保标准,与其他回收方法比较一年可节省成本1 00万元。另一种回收二甲胺废气的治理方法由烟台东洁环保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申请了专利,它包括:预热、脱胺、排水几个步骤,最后二甲胺尾气由真空泵抽出后最后送往锅炉焚烧,节能减排效果良好,与同类装置相比,所需热量和冷却水有所降低。建议环保部门比较方法,择优进行推广。
(3)苯类废气治理对策
由于合成革生产过程中大量使dmf、用苯,甲苯、二甲苯和丁酮等有机溶剂(生产线已经禁用甲苯,但树脂原料中仍含有甲苯),目前dmf通过喷淋吸收处理基本可以达标排放,但苯类、丁酮等物质,由于其不溶干水,只溶干部分有机溶剂,对其处理难度较大,部分企业排放浓度严重超标。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和环龙环保科学研究院结合多年对有机废气回收治理的经验,组织专家开展科技攻关。设计并开发出专门针对合成革生产企业的苯类物质的回收治理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活性炭能对大多数物质进行高效率吸附,吸附后通过蒸汽解吸,经冷凝,分离后得到纯度较高的苯类混合液,混合液经调整比例后可直接回用生产。由于苯类废气的治理受成本的限制,国内企业治理效果不理想,苯类废气的治理应该成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
2 规范管理,巩固和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合成革企业已经配备废水回收系统,但仍有部分企业废水系统处理能力和企业生产能力不匹配,环保部门要鼓励企业定期进行技改,配置大小合适的dmf废液储罐和塔顶水存储罐,鼓励采用合成革废水节能回收新工艺。此外,由于部分企业对生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导致使用不当造成生化系统破坏,影响废水处理效果。例如,洗塔水和原料桶冲洗水用量少但cod浓度严重超标,洗塔后一次性直接注入集水池会直接致死生化菌,必须单建蓄水池,然后每天将蓄水池中一定量的洗塔水混合其他废水再进行生化处理。即按照单次收集,每天少量处理原则,降低cod浓度维持生化系统平衡。
3 研究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技术,降低固废危害性
企业要对固废进行分类,对于一般固废尽可能回收利用。如离型纸可由专业厂家生产木质粉或造纸,对于精馏残渣、过滤固形物等属危险废物,不能进行简单拌煤燃烧,应该委托有资质的环保公司统一进行处置。当前环保公司仍采用高温燃烧的方式,未能找出更有效的回收方法,建议政府、商会和企业联手设置固废无害化处理技术攻关项目,彻底解决合成革固废循环利用的难题。
Abstract: It is inherently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is severely affected.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luted industrial trait and controlledactual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of three regions――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research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vestment scale, capital sources,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regions is figured out, and problem-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is finally proposed.
关键词: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对策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ial pollu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26-04
0 引言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4月24日,我国通过了新环保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跨区域环境污染需采用联合防治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污染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且污染严重性渐重不减。因此,以京津冀区域为对象,研究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及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环保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工业污染及治理的总体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及特征
京津冀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1.1 京津冀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污染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与其经济总量和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一定阶段,伴随京津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2013年区域生产总值为23889.86亿元、62172.1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605.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410.25亿元,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0.21%,和37.65%。区域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发展期:河北许多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行业密集,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1];北京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工业的转移迁出,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渐小,但总体环境污染现状压力大;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型,但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压力仍很大。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剧了现存的矛盾――大量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即工业污染是矛盾的重要来源。
1.1.2 京津冀工业污染特征
①污染程度深且复合。2012年9月国务院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其中京津冀区域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域。据统计,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在201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6倍[2];从表1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2.6%。
②污染行业面广且叠加。区域内有很多高耗能工业行业,以情况显著的河北省为例(表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幅度最大,达到了77.8%,2012年的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比2011年增长48.0%。工业污染防治成效不显著的时候,这种增长只会加剧污染的严重性。
③污染危害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靠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1.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京津冀把污染治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开展多样有效的工业污染治理行动。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治理投资来实现,从治理投资和治理效果两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1.2.1 治理投资总体现状
环保治理投资是指为了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相关治理主体筹集用于支付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资金。用总量、比重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京津冀整体治理投资量及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量如表3。
由表3可知:
①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又增态势。2006-2007年治理投资总量稳步上升,2009-2010年均下降,2011-2013年投资总量回热上升,2013年是2010年的2倍多。
②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GDP比重关系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均先下降后上升。2006-2010年持续下降,自2011年开始上升。
③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近。弹性系数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京津冀及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呈阶段性变化,且相差不大,详见图1。其中2013年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11.54、12.85;小于1的系数普遍存在,表明治理投资并不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治理投资的随意性普遍较大。
1.2.2 治理效果总体现状
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可从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废物处置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4]。(表4)
京津冀工业生产总值在2006-2008年间递增,增速最低的是1.53%。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6-2009年递减,后递增,但增速都小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2011年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后两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效果不够好,排放量增减不稳定,有的增速远高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工业废物处置量先递增至780万吨后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废物治理总体情况相比废气效果要好但仍需加强。
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较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方面来分析。
2.1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
投资规模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程度。近年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情况如表5所示。
对比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可看出:
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方面。北京自2006年投资量一直呈下降态势至2011年,从10.1亿元降为1.1亿元,后提高至2013年的4.3亿元;天津的投资总量维持在15亿元左右呈阶段性变化,2006-2009年一直升至18.0亿元,后降至2012年的12.6亿元,2013年又升至14.8亿元,总体变化比北京小;河北的投资总额大多年份都达到了20亿元以上,数额最多的是2013年的51.2亿元。
②京津冀三地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情况。
天津的防治投资比重一直下降,从0.65%降到0.22%;北京和河北都是先降后升,北京降到2011年的0.04%后升到2013年的0.12%,河北降到2010年的0.11%后升到0.39%。在转型发展新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治理投资比重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河北省低很多。
③从投资比重的弹性指标看出三地的投资弹性系数负值偏多,表明投资额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反而还有降低的情况。三地的污染治理投资随意性大,“边发展,边防治”的思路体现得不够明显。
2.2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资金来源体现了各行为主体在投资机制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自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银行借贷)和企业自筹(不含银行借贷)四种途径[5]。其资金来源结构如图2所示。
从资金来源看,京津冀三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比重基本达到80%以上。银行贷款只占较小比重,大部分来自不含银行贷款,最高是2009年天津占其总资金来源的96.2%,体现出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污染者承担,看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积极承担防治责任。
从政府其他补助角度来看,北京的补助相对天津、河北二地较多,2006、2009年北京的政府其他补助占到20.1%、34.3%,2009年的北京占比是天津占比的10倍,是河北占比的13.7倍。
排污补助费在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小。京津冀三地每年的排污补助费中北京属最少,2008-2010年占比均是0;占比较高的是河北,其2008年占比为4%,天津为0.2%。由此看出河北发展依赖工业,排污大,补助费多。
2.3 投资结构比较分析
投资结构是不同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的比重,反映的是治理投资方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投资是总污染投资的主要部分。治理投资结构如表6所示。
通过观察表6可知,京津冀地区用于工业废水、废气、固废“三废”的治理投资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废气治理占用的资金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且没有太大变化。2006-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先增后减再增变化,于2013年达最大值70.29亿元。虽总额在增减变化,但废水、废气治理投资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均值22.1%、58.6% 左右。噪声和其他污染投资的比重相对“三废”较小,平均比重为0.37%和17.3%,因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广泛性比“三废”小。
3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持续变化,没有根据自身的污染严重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而是一种惯常的趋从国家整体状况。投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社会公众没有承担其治理的责任,治理投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能耗高的工业为主,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污染治理[6]。
3.2 区域间企业转移造成区域污染失控
京津冀作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整体,北京在新时期内积极转型,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加上其不具备技术和监管上的优势,导致河北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更加严重。伴随着污染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河北加大治理投资来弥补缺口,但是这种区域圈内的工业企业转移并不能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3.3 治理机制不合理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政府及环境部门在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中治理投资增长率与工业GDP增长率比值普遍小于1,即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内生增长机制[7]。缺乏与治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治污企业得不到专业的污染治理服务。从京津冀整体的治理情况来说,“三废”的排放还会增加,治理效果短期得不到改善,污染在近期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防治。
4 完善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4.1 加强机构协调,促进联防联治
京津冀污染治理需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动,一起开展预防工作。建立环保机构并确定隶属的上下级,扩大其在环保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各机构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组织定期专业培训。不同地区的防治机构制定联防政策,对跨区域合作的机构建立办公地点,随时把握环保变化动向,高效审查其运作过程。
4.2 加大立法保障,强化协同监管
为了协同管理必须落实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并实时监察执行情况。在实际调查和政府支持基础上,制定跨区域环境纠纷处理程序、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政府机构需严格监管企业环保标准如:污染排放标准、污染收费标准等。建立环境审计和终身追责制度,加大京津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让制度空转、法律闲置。通过这些方法,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4.3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市场化
京津冀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模仿欧美国家,建立跨区域环保基金会,让落后地区参与基金活动[8],并对处理污染事件提供资金帮助。其次,环境经济市场化,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区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政府应大力扶持,允许通过环保证券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维合力。
4.4 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应力求低耗能、优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环境改善。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研发和推广使用治污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对工业的依赖较大,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和洁净度,注意煤炭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4.5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公众参与环保不能只是空谈的口号,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公众有咨询和参与决策的法定权利,可以直接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项目的数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9]。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互动的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增进公共利益,强化治理成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伟.京津冀合作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营报,2013(24):20-22.
[2]戴红昆.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278-279.
[3]于小鹏,郭伟.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4):274-280.
[4]王鑫,昌敦虎.“十一五”环保投资及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11,24:1-10.
[5]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6]宋晓梅,徐剑琦.对京津冀大气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J].中国统计,2014,5:27-28.
[7]吴舜泽,朱建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的实证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6-79.
[8]朱玲,万玉秋.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2):76-78.
[关键词]固体废物 污染现状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73-01
一、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德兴市认真贯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污染防治原则,不断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德兴市固体废物产生的现状和特点
德兴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等行业,2012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4008.45万吨;分别比2010年、2011年增长3.82%和9.95%;从产生区域来看,德兴铜矿居全市之首,2012年产生3666.04万吨,占全市产生量的91.46%;从固体废物的构成来看,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以废石和尾矿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8.5%和65.5%。但随着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较大幅度地低于产生量,排放总量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按行业统计,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居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首,占总量的91%,其次为有色金属冶炼业,占总量的3.5%。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固体废物潜在经济价值的不断重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2012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了24%,比2011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金山矿业居全市之首,综合利用45万吨,占全市综合利用量的54.97%。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全市以矿产资源开采的产业结构影响,加之一些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资源、能源、物料消耗高等原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贮存处置还不到位,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与国家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的临时贮存场所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易发生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散落,造成的环境隐患不容忽视。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多,技术含量较低,综合利用率还不够高。目前主要是对废石、尾矿、炉渣等进行综合利用,多用于制造水泥、部分新型墙体材料及基建铺路,但受观念、资金、产业链等制约,废物综合利用的规模还比较小,固体废物堆存量在逐年增加。另外,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废物综合利用政策,未能促进废物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3、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涉及面比较宽,需要环保、城管、卫生、医院、厂矿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对策
1、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了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力度。要求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土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固废产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未实现达标排放,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目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已被列为全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每年开展专题执法检查。在今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污染隐患严重和有重、特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2、加快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步伐。德兴铜矿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企业。经统计,建矿以来该矿坚持贫富兼采的原则,已利用了10637万t表外矿矿石(含铜金属量约22万t),充分回收利用了国家宝贵的矿产资源。该矿采用当量品位及合理配矿,入选矿石品位从设计的0.3%下降到0.2%,每年利用低品位矿石800万t,回收铜金属量2万t。对于低品位含铜废石,通过集中堆放,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技术每年从废石中回收电解铜1300t。该矿把杨桃坞酸性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将其输送到祝家矿山废石场用于堆浸喷淋,扩大喷淋面,不仅处理酸性废水,而且提高了电积铜产量,年产电积铜约1002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银山铅锌矿钙化砖厂利用尾矿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钙化砖,年产量15万块,年均消耗选矿尾矿34000吨,目前该产品已广泛被周边市场接受。该产品符合《掺工业废渣建筑材料产品放射性物质控制标准》的要求,并获得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证书。银山建设总公司绢云母厂生产的MCA系列绢云母粉是利用本矿选厂浮选回收金属产品后的选矿尾矿,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砂和绢云母,其中绢云母矿物的含量约为30-35%,银山矿每年产生几十万吨尾矿,堆积在尾矿库中,是矿山安全、环保的重大隐患,该矿与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合作,从选矿尾矿中回收绢云母,目前年产量已达5000吨,该项目属三废回收利用项目,同时缓解矿山每年对尾矿库扩容的压力。
五、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
当前,固体废物的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贯彻力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领导的教育力度,使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减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按照绿色CDP的核算体系,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2.强化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监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固废污染的日常监督查处力度,对固体废物产生、储存、综合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对暂不能利用的固废,要求产废单位分类贮存,严厉查处乱摊、滥倒行为。加大对危险废物应用单位和医疗单位的环境监管力度,强制要求医疗单位到规定地点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
3.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活。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立法步伐,建立并完善固废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的投入激励机制,出台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环境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污和规范贮存,激发企业治理固废污染、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支持企业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路,建立企业良性生产的产业链,发展后续产业,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
参考文献:
[1] 鲍负[1];常前发[2].尾矿利用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矿业快报.2000.3-5.
[2] 王运敏;常前发.当前我国铁矿尾矿的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及工作方向.金属矿山.1999.1-6.
[3] 王亚平[1];王苏明[2].矿山固体废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矿产综合利用.1998.30-3.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机动车环检机构、加油站油气回收、机动车销售单位的监管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宿迁市2020年固废辐射与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实时监控尾气检测数据。2016年我市全面接入省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目前,全市23家环检机构检测数据实现省、市、县区实时联网传输,对检测和监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切实提高机动车环保监管科学化水平。三是强化执法检查。采取“双随机”检查、明查暗访及重点督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检机构、加油站油气回收、机动车销售单位的执法检查,严格查处涉嫌数据造假、不按规定开展检测等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5家机动车环检机构。
(二)加强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数据应用
2019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市县区的10套固定水平式和1套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积极探索机动车尾气污染方式方法,采取“机动与定点”监测监管相结合,建立“环保出数据、公安作处罚”模式,加大对遥感监测不合格车辆的监测处罚力度,推进机动车遥感执法的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制定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超标车辆认定办法,结合机动车自身状况,在国家规定的排放限值基础上上浮20%,综合判定不合格车辆。截至目前,共移交公安实施处罚不合格车辆约700辆次。
(三)积极推进柴油货车污染防治重点工作
根据《江苏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苏污防攻坚指办〔2019〕40号)要求,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部分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完成36台重型柴油货车监控装置试装工作;全市共摸底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10497台,在用柴油车路检路测897辆次,入户抽测358辆次、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抽测404辆次,全部达到省厅任务要求;同时,结合机动车检测机构监管平台开展重点车辆排放检测数据核查,核查排放检测数据9858条,核查率为100%。
二、特色工作
一是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设备顺利通过计量认证(CMA)专家评审。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以来,我局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积极与省市场监管局对接,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数据的计量认证上提出新思路、迈出新步伐。12月2-3日,省市场监管局委派专家组对我市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进行现场评审,并认定基本符合计量认证要求,这一步标志着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将成为柴油货车污染防治重要抓手,同时,将全面激活全国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的应用。
二是中心城区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改造实现全覆盖。制定出台《宿迁市城市建成区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37座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实现了中心城区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改造全覆盖。目前,国控站点1KM范围内加油站已全部改造到位。
三是开展排放不合格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油品抽测。今年以来,我市率先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抽测、油品抽测工作,重点加大对国控站点2KM范围内建筑工地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抽测力度,对抽测排放超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采取限制进场作业等措施。同时,对机械使用的油品进行抽测,督促车辆所有人提供油品购买发票,如油品检测超标将及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查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建立重点车辆污染防治综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平台的作用,对市区高排放限制区内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定位装置并与市级平网,重点对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排放抽测,严格限制排放不达标、未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场作业;同时,建立重点车辆超标排放“随手拍”群众举报平台,在非道路移动机械、商砼混凝土、渣土车等重点排放车辆上粘贴举报平台二维码,严厉查处冒黑烟、带泥上路等污染环境车辆。
赤湖皮革园集控区东面、南面靠台湾海峡,周边附近最近的亭里村距离有1800m,周边没有敏感点,选址较为合理。园区首先定位为皮革生产专业园区,按照“总量控制、分期推进、逐一审批、宁缺勿滥”的原则,提高入园企业的门槛,淘汰产能低于30万标张/a的企业,坚决清退或关闭不符合准入园的企业。从原有64家入园企业中严格筛选12家作为首批入园企业,产能达650万张,已全部通过省环保厅环评审批,其中瑞森公司为上市企业,泰庆公司是全球最大皮革集团企业。这此企业达产后产值80亿元,税收可达4亿元。
2打造好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园区已投入土地开发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8亿元。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平整统一招商,水、电、路、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园区管排污管网、深海排放管道、排洪防护附属设施等也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3做好污水、废气、固废污染的防治
集控区实行“四集中,三统一,一控制”的防控措施。“四集中”为废水集中处理、废水集中深海排放、固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三统一”为园区统一供水,统一供电,统一供汽。“一控制”为污染物排污实行总量控制。
3.1废水污染的防控措施含铬废水、含硫废水、综合废水和员工生活废水、雨水统称“五水”,所有入园的皮革企业实行“五水分流”分治及车间、厂区、园区“三级防控”措施。车间防控主要从源头控制,生产车间要求高浓度含硫浸灰废液、含铬的铬鞣废液循环回用,其余的分质分流后,要求废水中铬、硫污染物必须于车间或设施出口处理达标,达标后的废水纳入综合废水由自建污水站进一步治理;厂区的防控即为废水中污染物于企业内污水处理站自行处理,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符合园区的纳管标准后方可排入园区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总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化处理,处理后废水部份回用生产企业,部份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后进行深海排放。由于染色加脂工序的废水偶尔会有铬超标,园区为确保铬污染物在第一车间达标和综合污泥不是危废,特别要求制革企业必须把染色加脂废水纳入铬水预处理系统处理和监控。
3.2大气污染防治
3.2.1园区统一由供热站供蒸汽,该供热站的锅炉配套炉内、炉外脱硫环保设施,并安装废气在线监控设备,燃煤产生的废气治理可控性强,处理较为彻底,可避免园区内烟囱林立,废气面源难治理,对周边大气产生影响。
3.2.2企业生产工艺废气防控工艺废气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为磨革产生的含粉尘废气;二为涂饰工艺产生的含非甲烷总烃废气;三为去肉、浸灰脱毛等前处理工序,原皮仓库,污水处理设施,固废临时场所等部位散发的含硫化氢、氨气的恶臭气体。磨革废气由袋式除尘装置处理、涂饰废气采用水和活性炭吸收装置处理。制革企业的污水处理站、原皮库、水场车间都分别建设恶臭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站的调节池、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提升格栅、污泥房等恶臭点源部位都采用封盖隔离密闭,通过引风机收集送至恶臭废气处理设施处理;原皮库采用低温冷藏、库内负压并配套卸货廊桥抽气等恶臭废气收集系统;水场车间采用在去肉片皮工序封罩抽气、鼓内抽气等方式收集恶臭废气。恶臭气体经抽风集气装置收集后采用传统工艺“酸式吸收+次氯酸钠氧化+碱式吸收”化学除臭法进行处理。
3.3严格管控防腐防渗工程制革企业的铬鞣区、化料区、危化品库、危废暂贮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的集水井、调节池、事故池以及相应管沟的防腐防渗工程和隐蔽工程实行重点监理、规范施工、建档备案。
3.4固体废物的分别集中统一处理园区综合污泥焚烧中心依托供热站建设,设备配套已到位;园区配套的铬泥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由福建微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采用解毒固化的处置工艺,处理铬泥及废毛屑100t/d,综合利用废油脂150t/d;此外漳浦银邦环保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的年产2000t工业半成品油脂生产项目也已通过环评审批,在抓紧建设。园区内这些配套项目落成后,皮革企业产生的普通污泥、铬泥、皮屑、毛渣、油脂等废物能就地得到消化处理,可避免废物运出区外,对环境产生影响。
4强化环境监控监管措施
按照《赤湖皮革园区皮革企业建设期间环境监管实施方案》,聘请华侨大学对在建项目实行环境工程全程监理,环境监理公司严格实行先设计后施工和一厂一档、一日一查制度,从车间及隐蔽工程抓起,强化管道管沟、防腐防渗、防臭除臭等环保设施现场监理,保证污染防治工程质量和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同时在园区设立赤湖环保分局,分局设置环境监控中心和中心实验室,便于环境就近监管;园区污水处理厂、供热站和所有皮革企业的污水处理站都在规定位置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和视频监控仪,与分局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实时监控,并与省、市环境信息中心对接联网。
5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应急
预案园区所有皮革企业建设,环保设施配套到位完成后,必须按照规定组织编写、评审环境应急预案;企业在环保设施、环境监理和环境应急预案都落实后,须通过市环保局核查同意后方可投入试产。
6集控区卫生防护距离和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出席会议并作题为《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和持久战 确保“塞上江南”天蓝地绿水清》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十二五”既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环境保护的攻坚时期,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宁夏为抓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打好环境保护持久战和污染减排攻坚战,确保塞上江南天蓝地绿水清,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王正伟指出,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宁夏为目标,以每年办10件环保实事为抓手,出台节能减排“十大铁律”,狠抓污染减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正伟要求,从宁夏生态建设的实际出发,既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又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宁夏环境竞争力。
王正伟说,“十二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污染减排压力持续加大;二是环境质量改善难度持续加大;三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加大;四是满足人民群众环境诉求的压力持续加大。他说,“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区环保工作态势良好,整体进展较为顺利,“十二五”后三年,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把污染减排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要求不降,全力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
王正伟在讲话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区环保工作的三大任务:一是要推进工业、城市和农村三大重点领域环保工作;二是要突出抓好大气、水体、土壤、固废危险物和重金属污染五项重点污染治理工作;三是要强化五项重点环保措施,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环保设施建设、把好环境影响评价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好资源开发区的环境。
在谈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王正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 推动农村环保取得新突破。
近几年,自治区对农村环保见事早、动手快、敢作为,通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使农村环保从无到有,实现了较大跨越。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保要抓好的重点工作。狠抓面源污染治理。通过污染减排工程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今年要在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立足长远发展,高起点、高标准的谋划一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争取把宁夏纳入国家新一轮示范省区建设范围,使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计划,特别是川区农村、沿黄各市县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塞上新农村建设的配套内容,统筹抓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良好、生活文明。狠抓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农村环保设施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最终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能不能稳定和长期发挥效益。各级政府要把治污设施管理作为农村环保的大事,抓紧落实人员、经费、制度,尽快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管理网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要坚持用解决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办法,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切实解决废水、粉尘等污染农作物、影响农民收入的问题,坚持查处一起,足额补偿一起,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 突出水污染综合防治。
王正伟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要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治理历史遗留问题,努力不欠新账,争取多还旧账。2013年年底前,完成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严格控制现有水源地保护区调整,禁止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及畜禽、水产养殖等活动,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
三、 突出土壤污染治理。
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和畜禽养殖产生的废物与日俱增,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区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测算,到2015年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将远高于工业和城市产生量,已严重威胁到我们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集中开展土壤监测和治理工作,通过生物、工程、管理等诸多措施,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减少生活、生产垃圾和有害废物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水平,保护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