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敏感行业和区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面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只有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现有的科学认识,研究和选择积极主动的适应方法和技术,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1-7]。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重点领域为对象,通过分析上述行业和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所作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以期为适应技术清单的建立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主要影响[8-16]

1.1 农业领域影响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频发;地力下降;适应性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模式和结构改变;旱情加剧等。

1.2 林业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林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林业灾害频发(火灾、病虫害等);林业生长周期和生长界限改变;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林业碳汇功能减弱等。

1.3 水资源领域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性,如干旱灾害和洪水灾害等频发,温度和降雨量或蒸发量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等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冰川积雪融水加剧等。

1.4 海岸带领域影响

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后,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岸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体现。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围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坏等。

1.5 生态系统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普遍改写人类及其它地球生命体所熟悉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服务和资源供给能力,威胁发展的生态基础。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通道和周期改变;外来物种侵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等。

1.6 人体健康领域影响

极端气温和致命热带疾病将成为更多地区和更多人口的严重困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压力正不断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将因贫困和增加的健康风险而限于更为窘迫的发展状态。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热浪频发;流行疾病频发和潜在区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增加;贫困地区死亡率增加等。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17-24]

2.1 农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产量波动加大。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调整农业发展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模式;优选农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控农业病虫害;研发先进装备工具;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模拟和预测等。

2.2 林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林业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林业的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林业灾害预警、动态监测与防治;恢复和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建设;加强林业保护立法等。

2.3 水资源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是在水资源量上更加短缺,还包括水质量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灾害频发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发展节水集水技术;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有步骤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展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社会宣传等。

2.4 海岸带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如海洋风暴潮以及海岸地质灾害频发;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蚀倒灌现象严重;三是海岸带滩涂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海岸带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和防治;建设海岸带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区;做好海岸带开发利用规划等。

2.5 生态系统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特征,如沙漠绿洲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森力生态系统病虫灾害增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生态系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站点;加强灾害预警和防止;保护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立法等。

2.6 人体健康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死亡、营养不良和意外伤害的增加,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和疾病负担的加重以及空气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统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响应更为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人体健康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气候变化致病机理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预警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负担和成本效益评估;公共卫生环境条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辅导等。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构建

3.1 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原则和依据

(1)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2)适应技术表达方式要方向明确;

(3)适应技术应用措施要切实可行和可操作;

(4)适应技术要易于检索和选择。

3.2 适应技术框架的表达

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种类丰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描述适应技术,就需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表达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应技术框架,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和科学的技术选择。综合对所收集的上万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果分析归纳,对各领域适应技术门类归纳为11项表达方式。

(1)预警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预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适应技术之一,预警技术主要在对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基础上创建的,属于规划适应技术范畴。

(2)工程方向技术(研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种类最为丰富,具有多方向性特点,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所研发和实施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动态监测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响应和反馈,是基于“3S”技术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方式。

(4)评估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技术主要是灾害评估,即包括灾害预测评估还包括灾后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灾害评估体系的科学建立可以为更大可能的减缓灾害影响和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技术提供服务保障。

(5)灾害防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灾害防控技术主要针对各类频发灾害所做的具体研发技术,灾害防控的适应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6)适应空间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空间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空间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

(7)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效性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时间阶段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时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模型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表达在相关性分析、各种预测、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模型表达方式主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理论为支撑。

(9)重大工程方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设计属于国家战略规划范畴,投资规模较大、设计标准较高,对气候变化响应和影响程度较为长远。

(10)各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主要是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技术规程、标准、法规以及政策,从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适应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11)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主要是提高人们认识和使用适应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破坏气候资源的不良行为,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

3.3 适应技术框架的构建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包括两方面表述内容,一方面明确表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适应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明确表述各领域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归类和选择。综合相关文献分析[1,2,5],本研究共划分6大重点领域和11种类型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对专利检索的上万条技术数据进行归类表达,具体如表1所示。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清单选择

4.1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一般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根据适应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应技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文献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选择和分析适应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充分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确表达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对策和措施;

第三,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选择适应技术并示范及推广应用。

4.2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的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综合分析,目前,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利技术数量庞大,但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和具体的适应技术措施还比较单一,仅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可选择性不强,而且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适应性效果分析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建立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保障适应技术表达清晰、归类明确、选择科学、依据充分。

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应用于海平面上升、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区域项目评估中,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很有

限。应推进相关研究, 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应技术框架中,适应技术在空间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表述和归类还较为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适应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范围内的适应技术研究也是未来适应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张兵,张宁,张轶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齐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考[J].林业经济,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军,Thomas Tanner,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赵慧霞,吴绍洪,姜鲁光.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华,侯振宏,张小全.气候变化对中国林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韩雪.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让,曹明奎,於,等.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许吟隆,等.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实施框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28]彭仲仁,路庆昌.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2,(1):7-12.[Peng Zhongren,Lu Qingchang. Adaption Planning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J]. Journal of Modern City,2012,(1):7-12.]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 Stern,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c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 Stern.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 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着。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转贴于 (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0.5 -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城市化;碳排放;低碳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11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同时也已经并正在产生着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不仅仅局限于正在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同时由于各国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之而产生的利益分歧及对损失的规避等一系列的行动,均可能进一步引起国家之间尖锐的经济、政治冲突。而城市既是CO2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又是减排的重点领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稀缺、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1]。

纵观近两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危害程度上越来越严重,已从点源污染发展为目前大范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切引起了全球碳平衡的失调,进而抬升了全球的温度。同时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当前城市竞争也在日趋生态化,探求城市发展的生态之路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再一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CO2的排放和环境问题。中国的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和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都在不断升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 ℃-0.8 ℃,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2.5 mm,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这些数字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全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城市化、碳排放、气候变化三者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因此,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碳排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城市以一种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格局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是唯一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

1 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它可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能源供给,还可能会扰乱当地经济并使城市居民遭受生计和财产损失,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尤其是极端天气对全球各地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很多变化通过气候影响的累积效应显露出来,并且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5篇

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当今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生产出各类农作物秸秆约7亿t,畜禽粪便约40亿t,每年农业对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总的化肥消耗量中约占25%;全球农业用地大量释放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当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50亿t[3]。高碳农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与此相比,循环农业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少却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属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农业,其特征是高效、节约、安全[4]。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必然选择

据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将导致降水减少,使农业生产缺少水资源;使害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生产能力可能会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总水平将比2000年的5亿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大的下降幅度达到37%,我国将来出现的粮食缺口将达到7%~8%[5]。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环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唯一选择。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策。

2发展循环农业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初见端倪,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已经迫在眉睫。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农业机械,降低“石油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态文明型技术为支撑,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洁、安全的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2.3发展循环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及资源消耗大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效益,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而循环农业生产的核心为节能减排,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节约利用进行强调,以达到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经济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产方式的实现。因而,对循环农业进行大力发展,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

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

要对循环农业进行发展,应在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产业体系中综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目的,将种植业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养殖业中进行有效利用,以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牲畜粪便,使之成为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以对废弃物进行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可有效地减少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6篇

1气候变化特征

本文选用气象资料序列完整且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甘南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年(月)气温、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常规统计方法、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季节划分标准为,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站点位置47°56′N,123°30′E。

1.1气温变化特征统计1961—2010年气象资料,得出甘南逐年平均气温,并进行5年滑动平均,从中看出近50年来甘南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甘南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冷暖阶段性转折变化,1959~1988年年平均气温增温平缓,以每10年0.2℃的幅度缓慢上升,1987~2008年近20年增温趋势明显,达到每10年0.6℃,其中尤其以1987~1996年增温最为显著,达到0.9℃。可见甘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阶段变化具有多层次性。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961~1974年为偏冷阶段,1975年开始气温明显升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变化比较平缓,比多年平均值偏低,其中60年代后期为最冷时段;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其中2001年以来为最暖时段。最暖年为2007年,最冷年为1966年。

1.2年降水量统计分析近50年逐年的降水量,结果显示近50年来甘南的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有一个3~5年的变化周期。甘南近50年平均降水量为452.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98年的981.3mm,最小年降水量为2004年的198.6mm,最大年降水量比最小年降水量多782.7mm。7月份降水量从1990年开始减少特别显著。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看,降水量略呈现下降趋势,1999~2008年降水量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甘南连续出现两年降水量偏少的概率较大,在60%以上。甘南各月的平均降水量变率波动幅度较大,大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波动幅度。冬季、春季、秋季降水量均略有增加,但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近10年平均降水量比60年代平均减少54.1mm;而同期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略呈有上升趋势。从甘南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分析,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秋季约占14%、春季约占12%、冬季约占2%。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种植业结构调整气候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按照气候变暖的实际状况,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于甘南来说,可利用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积温增加、生育期延长、低温冷害减轻的有利条件,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增加喜温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初霜晚年份,扩大晚熟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培育耐旱、耐高温农作物新品种,增加马铃薯、大豆、水稻的种植面积。由于温度升高可将水稻、大豆的种植日期适时提前,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复种的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对光、热能的利用,充分利用延长了的生长季,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2.2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及虫害的影响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从而使产量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农业产量;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气候现象,会导致太平洋中东部以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发生频频洪涝灾害,同时也会导致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对于中国来说,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全球气压场和经向环流的减弱,首先造成冬季北方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势力变弱,经常影响中国的冬季风也就相应变弱,冷锋过境减少,出现暖冬、少降水的天气;其次是夏季,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造成夏季风势力变弱,北上的速度变缓,南方的江淮等地多雨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出现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各地区天气的影响

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夏季中国南方共出现18次暴雨过程,总体来说,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其中长江下游地区大约超过2成以上,局部地区超过5成。夏季,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黄淮西部和东南部等地降水量明显减少2~5成,造成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宁夏等地夏旱严重。

有专家预测称当年冬季会出现“暖冬”,然而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2016年1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受极冷空气影响,气温降幅达到10~15摄氏度,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贵州、湖南等地出现冻雨,浙江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雪天气,极寒天气持续十多天。

2016年,虽然台风登陆姗姗来迟,强度却不容小觑。自2016年7月9日起“尼伯特”到10月21日登陆的“海马”,陆续6次台风来袭,对我国西南沿海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同时,7月19日受厄尔尼诺影响,导致河北省邢台地区短时强降雨,至20日16时,邢台市平均降水达到167.7毫米,临城上围寺最大降水量达到673.5毫米,沙河、内丘、临城、邢台市区、邢台县、隆尧、南和多地出现350毫米以上降水量。这次强降雨历时长、强度大、面积广,对邢台地区的农业及城市建设造成重创。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行业经济的影响

(一)对旅游业的影响。呼伦贝尔完善冬季旅游景区建造,打造精品路线,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作为旅游热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2016年1月份的世纪寒流使内蒙古地区气温降至零下47℃,与往年相比,罕有前来欣赏呼伦贝尔冬季美景的游客,并且大部景区大都因罕有游客而暂停营业,当地开旅馆、饭店的村民也因此只能关门歇业。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迎来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为上海起到激活作用,使上海经济发展迸发出更大的活力。然而,暑期正值旺季的上海迪士尼游乐园也因2016年7月9日登陆的“尼伯特”而不得不暂停户外景点。同样,9月14日中午12时厦门市21家A级景区因莫兰蒂台风全部关闭,同时涉及258个旅行团的3,000多人行程取消或者改签。台风过境后,厦门多数景区可谓满目疮痍。以古龙酱文化园为例,古龙酱文化园的迷宫景观被毁,古早酱缸大量破损,大量酱油半成品流失,总损失预计在1,500万元左右。而同安影视城树林绿化基本无存,大门、牌坊景观被刮倒,直接损失预计在400万元左右,间接损失约为100万元。

由于极端天气,不少景区考虑到游客游玩时的安全问题不得不暂停营业,例如暴风暴雨天气,一些山区风景区就会选择封山,禁止游客攀登游玩;游乐场的娱乐设施也不得不停止运行。并且,在这些极端天气影响下,游客就会放弃出行计划,景区游客数量骤减,如果继续营业,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远远达不到为了维持整个景区正常运营所需要的支出。同时,具有破坏性的极端天气可能会对旅游景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对旅游城市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其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可见,对于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来说,极端天气在不同季节对城市的经济影响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段,极端天气的发生会导致游客数量锐减,从而造成该地区全年经济数据的大幅度下滑。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同时会带动当地的宾馆住宿、饮食娱乐、公共交通等行业的收入增长,所以在极端天气影响下,城市其他产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工业的影响。“莫兰蒂”造成了厦门电网毁灭性的破坏,除了有三座220千伏的大型铁塔被吹倒之外,还有一座500千伏的高压铁塔拦腰斩断,这也造成全市的大面积停电,厦门市供电公司当即从福建全省调集了大批人力修复电路。但由于树木倒伏、交通受阻,完全修复消耗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电网破坏,地区工厂被迫停止生产作业,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同时,受台风天气影响,不仅陆路运输受到影响,海运、航运交通都被迫停运,或者由于冰雪天气导致高速封路,工厂原材料、产品等运输由此受到影响,被迫延迟生产或者改变生产计划,这对工业制造产业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三)对农业的影响。新闻报道:大风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农田受淹,中晚稻出现倒伏,葡萄、柚子等果树出现落果甚至倒伏,绿化树被连根拔起,设施大棚受损严重,农业经济损失较为严重。2016年夏季以来,多起台风以及邢台7・19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毁坏,对该地农业产量以及经济收入造成严重损失。

四、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应建议

(一)将协整理论运用到评估气象因子对行业的影响。根据协整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气温对行业的长期以及短期影响,学习并运用该方法对今后项目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二)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气候(气象)要素对社会经济生产的影响的敏感性定量分析,可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受气象条件制约的敏感性。将气候因子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构建一个关于气象-经济敏感性的模型,可以据此做出相应的敏感性评估。

(三)通过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路径,可以在未来预测气象对于各产业会产生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范、抢救措施,避免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气象学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现今我们则更需要将其研究成果与经济领域结合起来,推测各种气象状况会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规避风险,帮助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五、农业应对措施

(一)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优化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优化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开发高效灌溉和节水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强化综合防治气象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选育抗逆品种发展生物技术是重要的应对策略。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等生物控制技术开发,培育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然而,作物育种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持续的研究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翟盘茂,余荣,郭艳君等.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J].气象学报,2016.74.3.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8篇

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巨大的人口压力对事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问题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如果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产量没有提高,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给社会及国家的安定带来隐患。农业生产如果单纯的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将更加激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方面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又造成了污染,这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生态平衡。但是,这样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扩大耕地面积,自然植物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物灭绝,水资源减少等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问题的加剧反过来会给农业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影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的必由之路,加大对农业服务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气象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基层气象工作人员,除了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还要帮助农民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气候对不同农作物的影响,根据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等等。要了解气象对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的关系。2.2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2.3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2.4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水田农业,北方为旱作农业。

2.5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气象部门对信息的预测越来越准确。通过及时的气象服务,可以尽早知道即将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和气象灾害。基层工作人员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农民及时掌握这些天气变化,可以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尽最大可能保障农业生产。

3.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及时为地区提供详细的气候变化。现在,我国的农业正朝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积极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然而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盲目改进产业结构,只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增长,严重的还有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其他作物生长。所以,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必须依靠气象服务提供准确的信息。

3.2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作物的生长必须依赖光、水、温度等必要的气候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很大变化,气温普遍提高,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生长气候,所以气候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可以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指导农民有效地根据气候变化改变作物的种植方法,同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不会影响作物生长,还会相应地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3对恶劣天气做出预警,防患于未然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气候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及时对恶劣天气变化做出预警,农民没有防范措施,气候将会给作物生长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颗粒无收。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对气象及时监控和准确预测,尽早通知农民做好防范措施,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保护了局部的生态环境。

3.4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气候,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作物生长发生变化,作物发生变化,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土壤、水资源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为农民提供详细的气候变化,农民依据这些有效的预测数据,可以对作物生长做出及时的判断,或者根据气候的变化转移种植方向。所以,气候保障服务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对气候的及时准确预测,达到保护现有耕地、避免开辟新耕地的目的。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等,气象保障服务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很大作用。

4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思考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涉及的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区域化、精细化。(1)发挥传统科研业务服务优势,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气象服务的职能和分工,扩充服务内容,互相补充。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渠道比较有效,需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对国家级业务单位,主要开展全国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和全国产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变化研究、粮食产量预报等开展国家粮食安全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生态质量评价等,国家级服务产品应更好地发挥对省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作用。(2)国家级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推进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观测资料的综合利用。根据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与安排,认真研究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与观测要素设计,既满足国家级新的业务发展服务的观测、科研需求,又给地方气象部门根据地方特色有机补充、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体系一定的自。(3)发挥基层单位面向生产一线、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和服务。对省级及以下科研业务单位:①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开展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不同农业生产对象的气象服务需求,进一步凝练和总结,以发现阻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机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服务工作;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省地县气象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服务专项,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研究、气象保障咨询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农民气象知识培训等工作。(4)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同农民的密切联系。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的保障服务,农民需要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同时,获得气象信息的通道要时刻保持畅通。这就需要基层气象人员同广大农民保持紧密联系。基层工作人员除了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还需要经常走进农村,帮助农民学习了解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对农作物的保护,普及气象知识。基层工作人员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