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意识的形成

环保意识的形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5-01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环保教育越来受到重视,但较多出现在地理、化学、生物等与环保联系紧密的学科。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不少的可以用于环保教学的教学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是可行的。但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困难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环保问题并未过多的涉及。通观全文,对环保有所涉及的仅为在课程性质上的叙述:“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课标上我们可以看出, 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关注人文方面,而对于环保和自然给与的关注较少。

其次,教材的环保材料缺乏,隐形材料多于显性材料。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对环保也有所忽略。就高中人教版教材来说,更多的是史实的罗列,而进一步的延伸,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这种隐性资料就需要教师自己挖掘。笔者通观人教版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中的学习延伸中明确提到了环保问题。要渗透环保意识,需要教师的不断挖掘,这为高中历史课环保意识的渗透增加了困难。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保意识的缺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现阶段高中教学活动,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历史课的作用,这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条件

虽然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但是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众多的环保材料。在历史上因为过度破坏环境而导致恶果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今天沟壑林立,水土流失严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水草丰美的的中华故地,通过对比,学生能得出这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速,过度垦殖的结果,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

其次,历史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渗透。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担负着一定的德育作用,每一个历史课都不应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忆课,而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能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历史课的要求,也是突破新课改的新的增长点。

最后,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仅仅罗列史实,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把历史课当成了简单的记忆课,所以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史实相结合,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三、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策略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呢?总的原则是不能盲目地使用,而要分课程内容来使用,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这样不仅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总的说来,应该从以下方面操作。

首先,教师要注意挖掘隐性材料。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双重限制,历史教材上的环保材料并不多,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去挖掘,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比较可行的。第一,尽量使用教材的图片和资料。当有材料就没有必要再补充多余的材料,这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必修二是经济史的内容,人类从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而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必修二教材主要叙述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这其中有许多材料可以用于渗透环保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注意学科交叉内容。在学科交叉中,才能碰撞出火花。尤其要注意与地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比如讲到手工业的发展时,可以使用河南出土的象尊,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何寒冷干燥河南地区会有象群的出现,再结合河南的简称“豫”,这说明在商周时代河南地区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4]。那为什么会演变到现在的样子呢?除了自然变化的原因,还有人类自身过度垦殖和开发的恶果,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历史是一门记录过去的学科,大部分的历史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尤其是环保意识的渗透,更需要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付诸实践。所以,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联系实际,以史为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的新亮点,历史老师要注意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实际,渗透环保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阎丽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A].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1-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效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要求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肆意践踏花草……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中学政治教学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广泛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阵地

关注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且充分体现在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如高中《经济常识》中关于“科学消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哲学常识》中关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人类共同的课题”等内容,此外,高考时政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学,都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材。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人类的朋友、自然的哭泣、做大自然的朋友等方面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知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

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指导农村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理念。

二、报刊媒体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供广阔视角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

机网络以及学校、村社订阅的报刊杂志,为我们查找环保资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上网、翻阅报刊,搜集环保信息,关注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忧患意识;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环境保护及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环境问题,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切身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关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广阔农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阵地

广大农村是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依托。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环境问题、反思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就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围绕环境问题,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服务活动,明确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形成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确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交叉点,走出单纯的说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人格教育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01-01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在革新。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如何在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已经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毕竟这是一项极富现实意义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呢?笔者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经验,经过实践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一系列的看法,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几点参考。

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培养环保意识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给予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人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是同步的,和谐和统一的。人不能够破坏自然,不能够污染环境。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一切美丽的自然对我们的视觉是一种美的愉悦,对生活也是一种渲染。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切历史的自然和一切自然的历史,都折射出环保的精髓 。比如国画中山水画,以及花鸟画,无不取自于自然。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保护。达到激发爱环境观念,达到激发爱祖国的情怀。

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课堂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

2.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在历史课堂上,随着历史教学的推进,会遇到一些有关于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就是有机地将环保问题跟历史知识链接起来。进而达到渗透环保观念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到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的时候,就可以渗透环保意识,毕竟这些历史人物,有过一些主张。他们曾经鼓励着对人口多的过度看重,也因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认为人口多,力量大。然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口的过度膨胀造成我们生存环境的日益紧张和恶化。一些系列的环境问题出来了。比如资源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环保观念得以增强,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2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革新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式上积极给予革新。其中在教学里,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有着强大的呈现功能。即有着强大的视频、动画、文字、音频功能。在教学中,如果有机地整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将一些不能够细腻表达的环境现象,运用多媒体惊心动魄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在思想里形成震撼和产生热爱环境的共鸣,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比如在讲述到蔡伦的时候,既可以有机地关联到废水污染问题,也可以关联到树木砍伐导致的灾害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将极其尖锐的现实境况呈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自我形成一种环保的意识。

2.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将现实与历史有机地对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现实中,所爆发的环境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就这些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与历史教学进行有机地对接,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出路,以达到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之目的。比如,近年日本的核泄露事件爆发后,对世界造成的轰动极其强烈。尤其是进行现代科技技术革命教学的时候,充分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人类的进步,同时所有的科技文明,都有着负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对环境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明白科技的双刃性,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故而,我们在利用科技,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处理好科技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相关联系。

2.4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掘历史中有关环境中的材料

尽管历史教材内容及其丰富,但是历史教材不是由环保脉络来贯穿起来的,这就有必要让我们的教师,积极地对历史教材进行发掘,发现历史教材中的若隐若现的一些环保脉络,给予一定高度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剖析。比如,古人的钻木取火、洞穴居住、陶器制作等,这些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的劳动,以及到后来的黄河改道、以及的自然大破坏等等,这些人类进步的足迹和破坏自然的进度,它们在某些程度上说,几乎成为了正比例。我们在积极地对历史中的材料进行发掘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些历史材料中,不断地强化环保意识,形成健全的环保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环境观念的培养。首先有必要加强对环保意识意义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课堂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革新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将现实与历史有机地对接,积极地发掘历史中有关于环境中的材料,都是良好的教学策略,进而达到培养初中学生环保意识之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爱珍.环境保护意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

(上旬),2011(07).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

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着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

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

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5篇

森林是地球之肺。可是在一些地方成片成片地砍伐森林,甚至连幼林也难以幸免;一些企业在建厂时就没有环保意识,把河流变成了他们的排污池;一些厂矿排污严重超标,他们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把污染物排入空中、排入河流;公共场所或马路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出了车门就不再有环保意识,把车厢里的垃圾往马路上扫;有些清洁工为图方便,把路面垃圾扫进下水道里;一些街头饭馆,剩饭剩菜连同污水倒得马路遍地都是……这一幕幕,确实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虑。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人加强环保意识,不去制止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叶墨西哥城严重大气污染导致许多居民罹患疾病的悲剧,将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环境与人类唇齿相依。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爱护环境,环境施惠于人的过程。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采取几项措施,新闻单位广为宣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我们的每一位公民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报答我们。就像一位著名的环保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爱护地球像爱护我们自己,地球也将奉献给我们她所有的一切。

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环境。这时,人的环保意识便显得十分关键。废旧电器该如何处置,“白色污染”该怎样解决,乃至如何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说到底都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所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

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面对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的措施也最终围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弱反映了公民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环保专家,但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又要从枝枝节节做起,只能是润物细无声,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是抓住媒体(这一宣传阵地。这是进行环保宣传的有效载体,它覆盖面广,能够辐射各阶层,各年龄段。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形成四者的互动与交融。比如多设立环保网站,宣传环保知识,设立环保论坛;另外,作一些环保的纪录片、公益广告等,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必然得到增强。

其次是抓好教育这块领地,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人人重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将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必将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把有关环境的知识写进教材,可以多在大学校园组织环保讲座。这样,从青年学生抓起,环境保护便有了后劲,便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还有,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从上到下,统一意识,树立宣传栏、宣传牌,发放传单,让环保知识、环保意识进农村、进社区;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出台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还要立法;对于破坏环境的“人类公敌”进行有力处罚,以儆世人。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具体化,对工业排污、农业污染、生活用品污染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提到法制日程上来。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环保意识 培养策略

199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粗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

环保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的目标。在幼儿园准备实施环保教育前,首先考虑的应是从幼儿身心出发,根据本园、本地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教育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教育才有了方向,才能在具体实施中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有效避免有些教师在自行选择环保教育内容时,忽略幼儿心理、生理特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从幼儿理解能力出发,而只是从自身良好的愿望出发,造成知识的深度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当今,幼儿园提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与关爱。

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很广,大到高科技的内容,小到节约一滴水及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爱护花草、爱护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新《纲要》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理解绿色真谛、播撒绿色希望、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教育口号,丰富了“人与自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长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如何进行幼儿环保教育呢?不但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更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配合。

一、幼儿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

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于仅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呵护已经超过了不可逾越的界限——溺爱。孩子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长都一一满足,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父母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除了把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落实环保教育这项工作做好,还要提升专业技能,往往教师的不专业会让教师本身的不良行为在无形中传递给幼儿。园内环保资源缺乏,环保教育无从下手,对于目前的幼儿园来说,部分幼儿园没有安排相应的环保课程和储备类似书籍,幼儿很难接触到环保类的知识。虽然教师有时会讲一些,但是不成系统,幼儿听得很零散,只会形成瞬时记忆或短暂记忆。幼儿无法深层次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

二、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1.家园合作,纠正幼儿恶习。

家长要想培养幼儿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就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塑造幼儿的思想,用实际行动纠正幼儿的恶习。幼儿除去在家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教师的在园教育就非常重要,通过家园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近年来,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一些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已逐渐走上专业化道路,幼儿园整体格局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幼儿园基础设施专业化。然而对一些市县的部分幼儿园来说,除设施没能达到专业化外,幼儿教师也未达到专业化,教师知识技能匮乏,导致幼儿环保意识淡化。如果教师环保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时时留意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那么幼儿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3.园内拓展环保课程,严格规范教师队伍。

幼儿园应积极拓展环保类课程,这种课程可以是以教授课本的形式传递环保知识,也可以以亲身实践的形式传递。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告诉了幼儿如何保护环境,一箭双雕。幼儿园在规范教师队伍时,应增加一些全方位的培训,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给幼儿上课时的盲目性。

总之,关于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是幼儿园值得关注和可以开发的新课题,通过上述三方的配合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环保教育体系,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今天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将决定我国未来环境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因此,加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把下一代培养成热爱地球、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地球人”、“中国人”,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绍笳.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7篇

周雪梅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好孩子幼儿园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教师,从小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

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他们从小萌发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生成专门的主题活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意识、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这对大自然和人类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对此,我进行了一系列

的环境保护教育探索,使幼儿从小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学会做环保的小主人。

关键词:环保;教育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素

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 是明天地球的主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育,面临着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科

学教育。

我们认为环保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应该把“环保教育”作为

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

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使他们从小就

在心灵中留下“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深刻印迹,为将来投身

社会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素质与义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一项

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为此,我园开展了“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

研究”,其中我们大班开展了子课题“环境保护促进幼儿发展的

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的经验。

一、生成专门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为了让大班幼儿对环保知识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们生成了主

题“我是环保小卫士”,让幼儿通过故事、参观、查询资料等活

动,萌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使幼儿初步了解污染环境的主要

因素,以及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

同时,我们布置了主题墙面“我是环保小卫士”,开展了一

系列活动,如“我和小鸟做朋友”、“节约用水”、“城市中的

废气”等,让幼儿收集图片、资料,观察、讨论,以此来萌发幼

儿关心、爱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并设立一个 “可利用废品回收箱”,

放入幼儿从家里带来的酸奶瓶、药瓶、包装盒等,让幼儿知道这

些废旧材料可以再生利用,既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污染,还可

以制作玩具,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

惯。另外,在教室里还建立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站”,告诉幼儿

废旧电池的危害,养成不乱扔废旧电池的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活

动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的环保意识

作为幼儿环保教育,单凭主题活动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在一

日活动中加以渗透。让幼儿在大量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实

践活动中获得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

们想方设法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多让幼儿充分

动手操作。如在综合活动“水为什么变脏了”,教师先出示清水,

让幼儿说出水的作用;再播放脏水的录象,让幼儿说出水变脏的

主要原因;从而讨论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最后大家合作制作宣传

画。

让幼儿成为环保的小主人,每周三我们大(3)班的小朋友

到幼儿园户外操场上进行拣垃圾活动。另外,还利用本班的自然

角让幼儿用心照料动、植物,关心他们的成长,培养幼儿爱护动

植物的情感。懂得优美的环境要大家一起来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

环保教育。如发现幼儿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或下课

后高声喧哗等现象,教师就及时地晓之以理,让幼儿既克服了自

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各类游戏都能有机结合进行环保教育,教师通过体

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都能有机

地进行环保教育。如音乐游戏“燕子捉虫”;体育游戏“小猫搬

家”;智力游戏“快乐碰碰响”等,让幼儿在玩中获得一些粗浅

的环保知识,从小就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爱这个世界,并用自

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巩固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幼儿

园与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唯有把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

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对于幼儿来

说,家园配合尤为重要,否则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幼儿环保教

育必须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可行

性。

我们在实施“我是环保小卫士”之前,便给家长每人发一份

告家长书,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一起制作环保

标志,指导孩子设计未来的小区等;举办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

与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击鼓传花”,教师挑选出一些关于环保

知识的题目,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回答、表演,家长们兴致很

高,能积极地参与此活动。通过此活动,不仅使幼儿增强了环保

意识,家长们反映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在主题活动初期,我们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新建小区,让他

们在优美的环境下散步,做游戏,体会优美、干净的环境给人带

来舒适的感觉;然后再带他们参观老区,形成对比,幼儿都说老

区的环境太差,要向他们宣传环保知识,让老区的人也来保护环

境,不乱扔垃圾。在此基础上,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

境可耻的观念。

通过大班开展“环境保护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发现环保

教育重在幼儿自身习惯和内在意识的形成,但外在环境的影响也

不可忽视。对幼儿而言,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身边的人,特别是老

师、家长和同伴。因此,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在他们面前树立

良好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总之,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通过经常持久的环保教育, 使幼儿确立环保意识, 形成环保观念,

提高环保觉悟,增强环保责任感,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第8篇

1 校园环保满意度不高。在115位受调查同学中,对校园环保态度一般者居多,占42.6%,对校园环保非常满意者较少,占3.5%。可见,当前大学生对校园环保满意度不高。进而,在对不满原因调查中可以发现,校园中乱丢垃圾、随意贴广告、草坪凌乱等是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对校园绿化不满的则较少。大学生认为,校园环保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卫生的不和谐。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拥有个绿色校园。有86.1%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拥有绿色草坪让人心情愉悦。绿葱葱的草坪,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减压,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2 环境保护态度不积极。统计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会摘花”时,78.3%的同学选择“不会摘花”,而在问及“是否会踩草坪”时,则只有32.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般不会、不会、从来不会”。摘花是为了把玩,踩草坪是为了“抄近道”。因此,很多同学“踩”而不“摘”。当问及“对待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时,仅有7.0%的同学选择“主动维护并劝阻”,而67.8%的受访者仅表示“心中反感”,还有很多同学表示“无动于衷”。可见,该校大学生虽有一定环保意识,但属于被动型环保,他们倾向于自律,而不能主动制止校园内的不环保行为。

3 校园环保警示较关注。在关于环保警示牌的调查中,表示“从来不会注意警示牌”的同学仅占4.3%,绝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注意警示牌的警示。然警示牌是否发挥了作用呢?我们进而调查了“警示牌对受访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从来不受影响”的仅占5.2%,而“经常受警示牌影响”高达36.5%,这说明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当问及“安置警示牌是否有用”时,54.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只有6.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可见,诸如“假如踏上一步,美丽变成丑陋”类警示牌,会对环保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环境保护活动较支持。在全球呼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同时,人们是否只是把环境保护挂在嘴边而眼高手低呢?为此,问卷专门设计了“您如何看待环保活动”问题。在受访者中,认为环保活动“没意义”的占7.8%,认为“有意义”的占67.0%,大部分同学对于环保行动持肯定态度。同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如果需要,他们也会参与到环保行动之中。例如,该校环保协会组织的“爱护绿地、爱护草坪”行动,吸引了许多同学的加入,“从身边做起,从爱护草坪开始”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该校大学生环保积极性。

5.对破坏环境行为自责。破坏环境时的心理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个人的环保意识,为此,问卷设计了一道关于“破坏环境时心理感受如何”的问题。被调查的115位同学中,除18位弃选外,其余97位同学都做了回答。其中,41%的同学表示会“愧疚”,10%的同学表示会“紧张、担心被看到”,2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9%的同学表示有“其他”感受,而11%的同学选择了“轻松自在”。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把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尺,只有不到 半同学在破坏环境时会表示白责,可见,该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不强。

二、原因分析

1 学生环保意识差。从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环保知识虽有定了解,但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差强人意的因素众多,学校教育、新闻舆论、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定的问题。本次受访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当,生活条件也相似,但其环保意识强度却不尽相同,这与他们的环保经历与知识相关。那些不热衷于环境保护的同学,急需高校开展必要的环保教育,同时,还应进行环保价值观的培养。

2 学校绿地分布广。现代大学城建设的结果,导致了一所所面积庞大新校园的出现,这些面积庞大的新校园既给环境绿化带来难处,也给大学生上下课带来不便。很多校园中,寝室与教室之间隔着面积庞大的绿地,而为了美观,穿越绿地的是条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原本直线穿越很近的距离,在经由蜿蜒曲折的小道后增加了近一倍的路程,这让那些习惯晚起又急于赶到教室的同学很不适应,只要无人注意时,他们便横穿草坪“抄小道”。由此,各大学校园绿地上的“小道”比比皆是。

3 环境保护责任泛。虽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就学校绿化的维护,85.2%的同学认为学校所有人都有责任。然而,绿地保护责任不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其后果是:人人有责,人人又都推卸责任,最后的结果便是无人管理。从校园绿地保护现状就可发现,凡是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绿地,受到破坏程度就较高,而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如某个班级或是学院的,受到破坏程度就较低。因此,关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应该明确环境的责任主体,落实具体环境保护负责人,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环保问题。

4,绿地规划布局差。调查显示,有24.3%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不合理”,有53.9%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一般”。学校绿地布局到底应该体现自然之美,还是体现以人为本呢?对此,问卷设计了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56.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注重便捷性,有80.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美观性,有34.8%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经济性。可见,绿地规划不仅要体现美,还应体现人本意识。事实证明,单纯强调校园布局的整体性而忽视便捷性,往往成为绿地遭破坏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及出路 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社会方面。(1)全民环保教育。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严格执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告别不文明、不卫生”社区文艺演出等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引导公众重视环保、参与环保,感染和强化大学生环保意识。(2)社会舆论推动。通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氛围,引导年轻人参加环保行动,重视青年人在绿色环境创建中的作用,呼吁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植树、义务扫街等活动。

2 政府方面。(1)健全国家环境政策。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建立并健全相关环境政策,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公众行动方向。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项长期的、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和课题,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增进公众环保行为。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但缺少公众的广泛响应。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度低,使得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相对提高。因此,政府应通过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增进公众环保行为,使环保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3 学校方面。(1)开设环保公共课程。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高校应开设生态环保公共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2)组织各类环保活动。通过组织环保类活动,使大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实施环保课题研究。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研究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列。

4 家庭方面。(1)家庭环境教育不可忽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需要家庭的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巩固,也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因此,环境教育,家庭责无旁贷。(2)父母环境教育作用明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家庭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不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等等。若再经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极易成为环保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