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下,我国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孕育了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内涵

所谓金融会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金融和会计二者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的单一模式进行创新,完成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而形成监督和核算的过程。金融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整体投资方向,还包括了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属于一项基础性活动。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和谐,成为其障碍。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金融会计进行风险防范就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在整个时展和社会发展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化,基于此,金融会计的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以及特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就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展状态,真正掌握和了解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够进一步健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体系和模式,从而避免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1]。

(二)金融会计风险表现

首先,金融会计属于一项基本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会计核算的及时、高效、安全、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确保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其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因此,一旦整个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影响整个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行业日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金融会计管理机构涵盖的内容日益增多。例如,凭证受理、中介、账户登录以及现金收支等项目都属于金融会计的范畴,随着业务的增多,各种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日益增多。其次,金融会计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监督职能弱化,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风险。有很多银行其自身职能较低,不注重存款,盲目提高利率,从而导致银行自身就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和状态,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会计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不到位[2]。最后,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结算业务管理不到位,这也是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若有很多的银行利用支付结算工资来实现对金钱的转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将导致金融会计结算业务发生了很大的风险。例如,在整个票据填写的过程中,很多票据填写不够清楚,从而带来一些意外的风险;在整个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风险;对于结算业务的票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会造成结算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问题

(一)市场竞争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在其中的竞争十分激烈,金融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优势和好处,但是也会导致其弊端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不健全性,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导致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二)运行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另一方面,会计监督化。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已经逐步实现了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会计监督化也没有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无论是人员还是体系都不健全和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会计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3]。

(三)管理体系单一缺乏

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很多地方政府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保护政策,但是往往会被滥用,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手段,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会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从小的方面来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能力较低,存在金融会计信息不健全、不真实、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发展。

(四)管理人员能力较低

在金融会计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的情况发生。一些相关金融会计管理人员属于实际操控者,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较低,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成本。还有很多金融会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无法满足金融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阻碍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一)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属于金融行业内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防范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全面性、多样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最好各个业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管理,进一步提高和化解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问题,创新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4]。

(二)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

由于金融会计具有两大职能,分别是监督和核算职能,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金融会计产生风险的原因,还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完整性、独立性、以及公平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优势。综合采用多部门、多人员共同监督,在确保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采用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风险,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也有利于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资金浪费。

(三)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

相关金融行业要摒弃过去传统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每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不同的发展方案,但是一定要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方法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广泛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风险防范的内容,从而丰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内涵和体系,吸收和学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

金融会计相关管理人员作为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包括服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还可以组织对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和质量[5]。

(五)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

在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会计资源共享库,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金融会计标准,这样才能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弥补传统金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真正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提高金融会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金融会计管理能够安全平稳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金融会计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之外,还应该丰富金融会计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管理资源化,为金融会计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这对于金融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存在着市场竞争突出、运行模式较为落后、管理体系单一缺乏、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等问题,但是通过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方法。总之,要想做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就需要党和国家、相关金融会计机构以及金融会计行业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洪,刘佳新.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经之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业,2013,(36).

[2]赵云栋.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

[3]丁光维.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5,(2).

[4]刘博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5,(27).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1.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核心目标

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产品方面,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消费需求。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挖掘产品的内在价值,这就需要制造商有创新精神及其工匠精神。制造商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制造模式,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制造方法和制造工艺,在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更新以满足消费需求;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信誉的利剑;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和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是制造业供给质量的保证。在企业层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质量,提高企业活力。企业在质不在量,要对无作为企业进行处理,降低制造业的经营成本,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流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简政放权,让企业和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减少政府干预。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优化内部结构的制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行为,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

2.以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为关键任务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大变革,如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成为了能够替代人工的动力,较之前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节省了人力;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营运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满足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生产提供了更强的动力支持;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和发展,使人类并不止步于简单机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给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产业结构需要根据发展环境进行变革以满足时代要求,适应时展,才能持续存在,否则必将淘汰。产业融合体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端化程度不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相对较大,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不够高,服务业中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以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为主的增长趋势,造成整体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不够;而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结合也不够,也就是服务型制造发展不够。转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助关系,融合发展。在调整工业和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同时,还要关注产业运营的状况,着眼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收益情况,努力营造工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服务业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服务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而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不够,没有找到适合双方发展的模式体系,未建立起长效发展的合作模式。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导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稳定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07年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为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国家还没有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然而,美国经济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金融体系运行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仍健康运行。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体系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市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而是融入了全球金融市场中,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已于2006年就全面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国外金融机构已陆续落户中国,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对手,对中国金融稳定带来较大考验。金融错配和低效率除了制约经济的发展,还会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除了顶层设计缺陷,由高校人才培养不到位所造成的金融人才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具体要求。中国高校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必由之路。

一、迅猛发展的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素质的要求

虽然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但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显示,2011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为69.66万亿美元,而同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总额将近700万亿美元,中国也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股指期货。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亟需大量金融人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对金融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素质。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

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是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理论也获得较快发展,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支撑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如布莱克和斯科尔斯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B-S期权定价模型,芝加哥交易所迅速将该模型应用于该期权交易所,时至今日,该模型及它的一些变形已被全球大多数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金融基础理论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全面了解金融法规、金融机构运作流程、金融产品的设计方法及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等基础理论知识。

(二)较强的学习能力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而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法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获取。虽然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会定期不定期给员工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但毕竟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新的理论知识需要金融从业人员自己去利用工作之余获取,现达的网络为其提供了方便的学习机会[]。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众多金融机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使金融市场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7月,中央提出2020年中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创新也是金融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最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多是借鉴模仿国外已有产品,如股指期货,然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不但要守住国内市场,还要走出去,在国内外两块阵地上和国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因此,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将是赢得将来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

(四)敏锐的洞察能力

一个经济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金融又是经济体的核心,金融稳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财务和金融等领域的知识,正确判断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准确评估金融市场和自己所从事业的金融风险,确保收益的最大化和损失的最小化。

(五)坚韧不拔的意志

由于金融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所以金融系统必须是高效的,金融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作为重要金融业务之一的投资银行业务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选择好的项目,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和同业去竞争获取项目,项目签订协议后需要经历漫长而繁琐的上市业务辅导,最后还要经过层层报批争取辅导企业上市,这个过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放式基金的投资人可以随时要求基金公司赎回股份,回报率成为基金正常运营的唯一指标,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如何甄选和配置绩优证券以保证较高的回报率同时降低风险都使基金经理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理念不先进,培养目标模糊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除了极少数研究型人才搞基础性研究,绝大多数金融人才都是为机构服务,因此,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显得非常重要。从目前看,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非常小、培养计划严重脱离市场需求等方面[1]。专科生和本科生作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的课程过多,注重了宽口径,但专业技能训练不够;研究生培养方面,基础过程开设过多,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不系统,部分内容陈旧

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面向市场设计课程内容是毕业生快速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工作岗位并创造效益的重要保证。目前,除了极少数知名的高校外,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差异很小,高校内部课程体系设置普通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以本科教学为例,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现融资、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都是金融学专业必修的课程,但不事先规划而同时开设这些课程必然会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为各个课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重复和交叉的内容较多,若专业负责人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科学设置授课时间和授课量,必然会使部分内容衔接不住,部分内容又重复,降低学生听课的效率。课程内容方面,多数教材都是根据前几年,甚至十多年前的文献资料编写的,与当前市场脱节,导致毕业生知识体系陈旧,无法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方法手段传统

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保证教学效果。我国自2000以来大规模扩招,绝大多数高校师资力量不够,导致大班授课成为主流,然而大班授课必然会使教师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差。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许多高校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纷纷开设金融专业,结果教师自身素质难以保证,教学多是照本宣科,更不用说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考核体系不科学,考核内容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牢固程度的重要手段。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只有极少数的高校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了灵活的考核方式,其它高校则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的问题。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有些学校虽然也采用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的办法,但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是考勤,失去了平时成绩存在的意义。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进行突击,不对的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便不会举一反三,扼杀了创新能力。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管理者为了简化管理,不提倡教师考核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工作量大,也不愿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和短缺的金融人才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但培养出数量众多,素质不高毕业生反而浪费社会资源并制约金融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就是指挥棒,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一)建立先进教育理念,强调市场导向功能

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来自外部的竞争和风险使中国金融人才问题凸现。打破常规,解放思路,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金融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发达国家的金融学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由于中外金融学教育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并不能照搬这些国家的经验,只能借鉴先进经验并建立适合自已的教育理念。针对当前金融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在金融学人才培养理念应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和前瞻性,并重视市场导向功能。与时俱进是指应根据金融业发展及金融学教育发展的动态及时更新观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重构课程系统并更新课程内容;开放性是指开门办学,与社会取得更多联系,让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学用相长;国际性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将中国金融市场视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设计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前瞻性是指对金融业及金融学教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金融人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是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层次、数量和质量,以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是否合理,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金融业需要每个层次的人才,而不同层次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不同[2]。以银行为例,前台工作人员主要进行日常业务工作,需要更多具体业务操作技能,强调执行能力,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能胜任;而后台工作人员主要进行业务战略规划、业务管理和产品设计等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研究生更为合适。针对不同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锻炼不同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专业负责人统筹规划,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信息量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安排授课时间及课时量,保证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阶段的学生都有自我学习能力,教师所指定的教材学生可以花较短的时间就能自习,若教师完全按教材组织课堂内容就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金融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最基础的金融理论,大部分金融理论都源于实践,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引入案例,介绍理论的应用范围及价值,并引导学生解析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最好能够留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或专题分析,必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每门课程至少安排两个教师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教师的考核与选课学生的多少挂钩,这种倒逼机制也会促使教师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科学设计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部分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更重要在于学生的努力,课程考核会督促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原有把考试作为唯一考核手段会促使学生应试学习,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遏制创新性思考,因此,高校应在金融人才培养考核环节科学设计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金融学考核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减少基础理论考试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加大理论应用环节所占比重,除了正常的期末考试,教师应设计课堂讨论、课后案例情景分析及金融业务操作方案设计等内容,将前沿理论和当前热点问题融入到考核体系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专业实践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机构去进行专业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业务技能,实现高校到工作单位的无缝链接。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用人单位也可以利用实习机会发现具有潜力的且可塑性强的金融人才,提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期这些人才留在本单位,实现人才供需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53-155.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如Goldsmith,1966,1969;Gurly&Shaw,1955,

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Goldsmith,1966;King,Robert.G. & Levine,Ross,1993,2003;周立、胡鞍钢,2002;李雪琴,方先明,2010;邓向荣,杨彩丽,201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是什么因素引起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定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理论界分别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不同方面探讨了不同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试图用多种理论来阐明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 和Vishny(LLSV,1997,1998,2000)认为不同的法律框架会影响到外部融资以及资源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之间的配置情况,只有当金融体系处于健全的制度框架之下时,金融发展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Rajan和Zingales(2002,2003)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会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而采取一些阻扰金融发展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使得各国的金融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Coffee(2001)指出一国金融发展是由社会规范而不是由法律规则来塑造和决定的,社会凝聚和同质会使更多的人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司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会使得金融体系得到良好的发展。而Putnam(1993),Guiso,Sapienza和Zingales(2001)则认为社会资本才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内在原因,社会资本可以增进信任水平,有助于形成道德观念,从而使得融资更加有效,这样社会资本的高低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Stulz和Williamson(2003)的研究认为,文化和宗教差异是导致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和宗教会影响各国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发展。Allen(2000,2005)等人对中国的研究认为,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非正式融资渠道和治理机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述学者的工作虽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的背后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仅仅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结论的信服力有限,对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吴敬琏(2004)和何小星(2005)等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euz and Oberholzer-Gee(2006)、Fan(2009,2011)以及Jiang(2010)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地方政府质量会对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考察政府质量对于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文献对政府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质量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如李稻葵,2002;周黎安,2004,2005,2007),关于政府质量对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少。

政府质量究竟是不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依然值得深入的探讨。在上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考察政府质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政府质量对于金融发展的作用,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探讨,试图寻求理论依据;然后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LLSV等认为一国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力度会影响该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投资者受到的赋予其收回资金的权利的法律保护力度越大,则该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LLSV(1998)对不同法律渊源的国家投资者保护进行研究之后提供的证据表明,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力度越大,则资本市场发展越完善、企业公开上市的速度越快、所有权结构会更加分散,从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在LLSV(1998)之后,许多经济学家(Demirguc-Kunt和Levine,2001;Friedman,Johnson和Mitton,2003;La Porta等2000,2002)的经验证据进一步支持了金融发展的法律渊源理论所持的法律渊源与投资者保护、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的观点。尽管LLSV等的研究只是揭示了法律渊源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处于法律体系中心的政府来说,政府质量无疑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法律执行,从而对金融发展产生作用。Guiso,Sapienza和Zingales(2004)等认为高质量的政府可以增进信任水平,不遵守规范的人受到惩罚的概率比较大,因而人们更愿意遵守规范,从而使得人们彼此更加信任。另外,高质量的政府有助于道德观念的形成,政府质量越高,对公民的教育和引导越多,越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信任的增加又会促进地区金融往来的增加,从而促进金融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期高质量的地方政府能够促进投资,吸引外部融资,从而促进金融发展。

由此提出假设1:地方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政府能够促进金融发展。

Rajan和Zingales(2002,2003)等提出的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会通过一些非生产的经济活动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阻挠金融发展。Olson(1965)和Becker(1983)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分析了利益集团的游说对政府决策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为了换取利益集团手中的选票和捐款,追求私利的政府官员会给这些利益集团一些有利的资源再分配的方式。Pagano、Marco和PaoloVolpin(2001)的研究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金融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因而政府干预力度越大,则金融发展水平越低,即政府干预力度与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ajan和Zingales(2002,2003)指出,尽管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会影响政府决策,从而对金融发展产生影响,但全方位的贸易市场开放会带来国内和国外的竞争,既得利益者由于竞争导致的利润下降和新投资需求,需要外部融资,同时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当地政府向既得利益集团提供信贷补贴的可能,政府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信贷扩张得到限制,从而使既得利益者有激励推动金融发展。由此我们预期,贸易开放和资本流动会削弱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政治压力,政府的信贷补贴和干预能力受到限 制。因此,在贸易市场开放的情况下,高质量的政府越不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从而政府质量对金融发展的作用会增强。

由此提出假设2:贸易开放会增强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9—2007年我国省际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来源。考虑到西藏自治区统计数据存在缺失,所以本文剔除了西藏自治区的数据,只选择了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政府质量数据、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数据、贸易开放数据和其他一些控制变量的数据。其中政府质量数据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数据来自樊纲、王小鲁、朱恒鹏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度报告》,该报告中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是本文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贸易开放的数据是根据2000—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教育程度以及法律,其中人均GDP和教育水平的数据也是根据2000—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法律的数据来自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度报告》,以樊纲等(2011)的市场化指数中的“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作为法律的替代变量。

2、研究变量的定义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质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金融发展,解释变量为政府质量、贸易开放,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人均GDP、教育水平和法律。

对政府质量的评价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参照La Porta等(1999)对政府质量的界定,高质量的政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提供良好的产权保护,保持较低的税负,即政府是非干预者;廉洁和办事高效;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La Porta等选取了产权保护指数、腐败指数、官僚延误等指标来评价政府质量。陈德球、李思飞和王丛(2011)根据世界银行(2006)的调研数据,选取了产权保护水平、当地企业对法庭的信心、企业娱乐开支和企业跟政府打交道的时间维度来测度地方政府质量。根据上述对政府质量的界定和相关研究,本文以樊纲等(2011)的市场化指数中的“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Int)、“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Tax)以及“缩小政府规模”(Scale)来度量政府质量。

以往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往往采用金融相关率、M2/GDP以及银行金融资产/GDP等来测度,张军和金煜(2005)等的研究表明,这些指标会高估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本文没有采用上述指标来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而是利用樊纲等(2011)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度报告》中的数据,以该报告中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作为本文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该指数值越大代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解维敏等,2011;Wang等,2008;朱红军等,2006;李涛等,2005)。

借鉴Rajan和Zingales(2003b)的研究,我们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来衡量贸易开发水平,即贸易开发(Trade)=进出口总额/GDP。

为了消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差异以及法律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将人均GDP、教育水平和法律作为控制变量。人均GDP(Lngdp)采用的是名义量,并对其取对数处理。教育水平借鉴陈晖(2008)的方法,其计算针对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计算方法为:教育水平(Edu)=未上过学的人口比例×0+小学人口比例×6+初中人口比例×9+高中或者中专人口比例×12+大专以上人口比例×16。前文已经详细讨论过已有文献对法律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以樊纲等(2011)的市场化指数中的“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Law)作为法律的替代变量。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应用Eviews6.0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发现作为评价政府质量的三个指标的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Int)、减少企业对外税费负担(Tax)和缩小政府规模(Scale),金融发展(Findex),贸易开发(Trade),教育水平(Edu)以及法律(Law)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都不存在单位根。同时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Pedroni检验的Panel v统计量、Panel rho统计量以及Group rho统计量的p值都趋于或者等于1,说明金融发展(Findex)与政府质量的三个衡量指标(Int,Tax,Scale)、贸易开放(Trade)和各控制变量(Lngdp,Edu,Law)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表1给出了静态面板的回归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前和之后大部分回归结果都显示出衡量政府质量的三个指标的系数值为正,而且系数普遍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而可以认为政府质量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回归系数都至少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从模型的拟合程度看,各回归模型调整的R2都达到了57%以上,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另外,各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都比较大,且在1%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因此,三个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能够真实地反映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政府质量的提高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验证了假设1的正确性,即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质量越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

加入贸易开放后,(III)中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与之前没有引入贸易开放的(II)中的回归结果相比,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明显增大,这充分说明了贸易开放使得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增强,验证了假设2的正确性。

由于静态面板模型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而静态面板模型没法消除解释变量的这种潜在内生性。为了得到更加稳健有效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动态面板与静态面板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政府质量与金融发 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质量越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而且贸易开放使得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增强。从Arellano-Bond检验结果来看,扰动项的差分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Sargan检验结果则说明所有模型均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的问题,因此工具变量的构造总体上是合理有效的。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控制了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质量越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而且贸易开放会增强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1999—2007年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地方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质量越高,则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贸易开放会增强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贸易开放程度越大的地方,政府质量对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

本文通过考察地方政府质量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为研究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地区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提供了新的借鉴,也为探索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地区金融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提高服务质量,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地方政府的质量提高了,才能促进金融体系更好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贸易开放程度,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这样地方政府质量的提高才能够促进地区金融体系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月刊),2011(11).

.华东师范大学,2008.

.经济学(季刊),2002(1).

[4] 何晓星:再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5] 李稻葵:官僚体制的改革理论[J].比较,2002(7).

[6]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财经研究,2005(4).

[8] 张亚兰、孔祥毅:从山西票号看信任半径、信誉均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6(8).

.经济研究,2004(6).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 先进文化 服务团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对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是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的共性文化在横向上反映为各民族的具体文化,比如中华文化;在纵向上反映为各领域的特殊文化,比如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人类共性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金融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核心,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开展金融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用先进的金融文化来支撑金融事业的发展。而所谓先进的金融文化就是指为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代表金融制度自身发展规律的,为金融业人员所遵从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理念、道德模式、职业品质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明成果。

一、金融文化建设的现状

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支优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我国的金融事业由于处于垄断地位或优势地位,服务的本位意识不强,特别是一线的部分同志,对待客户存在冷、硬、横的态度,使金融工作顺利开展带来障碍。一些金融从业人员本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近年来由于由于金融业只追求股东的利益,忽视对客户利益的保障,加之金融事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氛围,使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金融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一个团队的发展壮大,首先要建设先进的文化。就我国金融文化现状而言,目前,仍处于盲目性、无序性,缺乏成熟的金融文化建设的经验,金融文化对许多金融机构和金融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新事物、新现象,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丰富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具体表现为:

一是利益本位,服务意识不强。首先表现在收取不当的手续费,建立了收名目繁多的费项目,比如个人零钞清点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银行业的一条焦点新闻当属个人零钞清点费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工作一直在外界的非议和责难声中“奋勇前行”,其抗压能力着实令人钦佩。只是银行这种“没完没了”的收费不仅疏远了与民众的情感距离,甚至让自己成为民众的对立面。

二是金融行业的诚信意识不强,储户大都经历过去银行取款,被称停电、电脑系统升级等情况拖延支付,甚至拒付的情况,这合法吗?会给银行带来什么责任呢?此类潜规则的行为严惩影响了金融工作的信誉。

三是金融行业缺少文化氛围,金融从业人员缺少团队意识,工作只凭经验,不注重与同行的沟通和交流,对金融事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没有物质刺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四是金融行业的应变创新意识不强。金融业是一个专业性强行业,相对于客户而言,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公开性不强,因此,有时对于维护客户利益的行为及客户的投诉反馈,不能及时化解和处理,致使客户对金融行业产生不满。

二、建设金融文化的必要性

加强金融服务队伍的文化建设,是金融制度实施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客户是否得到真正满意的服务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金融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金融行业部门已经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已着力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条件来丰富金融文化生活。

(一)金融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金融文化建设,提高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献策。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正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全民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推进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载体。要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当前正在着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金融文化的价值取向,贯彻于金融文化建设的具体环节中。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金融文化建设,教育助金融从业人员培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引导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树立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工作理念、专业品牌、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保障金融队伍的健康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金融文化建设水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二)金融文化是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社会在长期社会生产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富有特色的优秀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金融事业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应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金融文化精神的培育、呵护和发展,并不断赋予她新的文化内涵,做到用凝聚力铸就创造力,用文化力锻造竞争力,形成金融文化,从而走出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使金融事业在吸取国内外发展的合理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融合优秀的社会文化,使其保持强健生命力。

(三)建设金融文化是建设优质金融队伍的重要途径

金融文化是金融工作者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中国金融事业的确立,也是中国金融文化建立之时,应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金融文化应成为全体金融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它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动力,将推动我国金融事业进入一个快速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使我国的金融文化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阶段。金融从业人员应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随着社会对金融事业的关心和迫切需要,金融行业应进一步升华和弘扬金融精神,赋予其更新的内涵,使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锻造出一流的金融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如何提高金融的文化魅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金融文化说复杂非常复杂,涉及一个金融理论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创立。从某个角度来讲,“金融”包括“金融物”和“金融人”。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资金是人的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因此说到底资金融通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就蕴含着文化。因此,金融文化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要有诚信执业的道德观念,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在金融业务中能拓展领域,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管理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具有责任、诚信、协作、创新的核心理念。为此,为了打造一流的金融队伍,发扬金融文化,应着重对金融从业人员培养和发扬富有时代感和金融工作特性的“团队精神”、“诚信意识”、“服务能力”和“创新观念”。

(一)增强金融队伍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有效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它是激励团队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巨大精神动力。在社会日常工作中,单位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释放,以满腔热情关心金融从业人员的疾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以增强金融队伍的凝聚力。同时注重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培育团队精神入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思想扎根,刻骨铭心。因此不断加强金融团队文化建设,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与金融事业共荣辱,进而为从事金融事业而自豪。

(二)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着力培养诚信意识

市场经济也是信誉经济。金融工作要努力强化用诚信铸就品牌、用实力赢得客户满意的意识,坚持把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力来认识。目前,国内金融业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大、中、小各类银行做同样的事,缺乏创新,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打造“金融品牌”,金融工作要做到:一是要定位好服务对象,针对服务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二是在差异化经营上做出做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是紧紧围绕宏观经济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战略布局,合理把握发展节奏,持续改革创新业务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的品牌;三是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对差异化经营形成有力支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存”。金融事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牢固树立诚信的思想,并用自己的诚实行动践诺履誓。要进一步提高金融的服务水平,保证客户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坚持金融服务以人为本,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以有效保护客户的利益为最终目的。

(三)增强金融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加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训,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让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核,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对待客户要热情,诚恳,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二是通过培训、教育,逐步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专家型金融家和其他有专长的金融服务队伍。要尽力满足客户的合法合理的要求,以客户的满意作为衡量金融工作的重要标准。三是要树立为人民群众,特别是为客户服务的思想。

(四)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创新观念,努力拓展金融新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用创新的思维研究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只有抓好人的观念的转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才能实现社会新的跨越。因此作为金融行业员工应当发挥主动性,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仔细调研金融的现状,认清金融工作的规律。这里的金融管理创新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一是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二要实现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主要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三要实现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四要实现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五要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四、提高文化魅力,打造优质金融队伍的几个措施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力宣传金融制度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金融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做好金融宣传工作,一要大力宣传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让金融从业人员以自己的事业为荣。二要扩大内部宣传途径,建立长效宣传机制。为了使金融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得到广泛运用,就要着眼于将来,丰富宣传途径,建立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三要加大宣传工作成绩,使其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从政策上得到保障,从社会上获得支持,以便寻求更加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四是要加大制度宣传,建立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金融的各项工作。金融事业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规范化,加强各项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发展,在增金融行业的服务能力,激发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其合法权利,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

要破除一些因循守旧的形而上学世界观,误以为金融文化一经形成,就能长此以往,百年不变,甚至一劳永逸。殊不知创建金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育员工的创新精神,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强化外部的竞争力。一是把政治理论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灌输,落脚在培训、各种会议及日常工作等载体上;二是把实现社会目标与实现个人价值的要求与发展,定位在日常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三是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畅谈思想感受,发表个人见解,探讨发展思路的重要阵地。引导金融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运用集中宣讲、重点培训、专题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的教育,促使其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勤奋工作。在此基础上,金融中心要始终坚持把金融从业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建立职业道德建设保证体系入手,使之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力结合点。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6篇

一强化举措,确保信贷总量持续增长

1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今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虽然受到调节和控制,但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县内各商业银行要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衔接,如实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荐优质项目,争取更多信贷指标支持,确保年度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贷款增量突破10亿元,争取达到12亿元。

2拓展金融支持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直接融资。要通过上级行直贷银团联合贷款票据融资以及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支持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支持县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推广退税权质押贷款。

3准确把握投放节奏,着力调优信贷结构。准确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有效控制好信贷投放节奏,重视月度间季度间贷款的平稳投放,减缓贷款季末月末时点及月度间波动幅度,提高信贷支持的质量与效率。

二合理调节,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1突出支持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大对县工业园金龙新区中国()轻工产业园漕溪港产业新区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要主动加强交流合作,搞好项目对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积极支持园区落户企业发展。同时,要加快信贷产品创新,要努力拓展外汇贷款贸易融资和融资担保等多种外汇服务产品,支持企业“走出去”,助推进出口业务做大做强,力争年重点项目贷款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单独安排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各金融机构要在资金营运计划中单独安排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预留更多信贷增长空间,确保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明显高于全市同行平均水平。二是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的分类信用评级标准,调整准入门槛。三是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发放较好且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客户经理,要给予相应奖励。四是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要通过多种融资抵押担保等方式,创新发展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尽量满足企业信贷需求。

3加大“三农”信贷投放。一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专长。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做好支持粮棉油收购与储备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商业性金融业务;农业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重点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规模种养殖专业户的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重点开拓农户保证农户联保商户保证商户联保等小额贷款业务。二是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全面推广“金穗惠农卡”“信贷+保险”贷款业务,创新开展油茶林权农户住房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三是要适当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支持涉农投放比例高资金相对不足的法人金融机构增强贷款能力,切实加强对种养板块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四是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县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推进以产权制改革,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4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做好物流业文化传播业信息通信业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服务工作。要通过供应链贷款法人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漕溪港物流园建设。要大力支持光伏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5改善“民生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做好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一是在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要将贷款对象延伸至城镇失业妇女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扩大贷款受益面。同时,积极尝试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二是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范整顿金融市场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及时认真处理各类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完善机制,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1健全“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制定适合本行特点的“绿色信贷”目录。对鼓励类项目要积极给予信贷扶持;对限制类项目,要立足于县内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淘汰类项目,要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

2完善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县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突出对重点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经济服务“绿色信贷”扶贫扶弱等领域的信贷政策落实情况,结合县情实际,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合理确定评分标准,及时准确反映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情况,及时向各商业银行上级行县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通报评估结果。

3不断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审批时效,贷款审批周期一般应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要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大力推广退税权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和货权质押贷款,有序开展股权质押贷款,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与本外埠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合作,扩大担保合作覆盖面。要加强再贴现管理,对县工业园区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或持有的票据以及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四合力共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协调建立企业环保税务公用事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与银行信用信息之间的共享机制。各金融机构要按规定及时录入更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充分运用信用信息系统,提高信贷服务效率;引导企业和个人客户查询维护信用记录。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81-02

近年来,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不良资产压力增大,使得商业银行获利难度不断攀升。加之,外资银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并以其拥有的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机制以及前沿的经营理念,对国内商业银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之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了金融产品创新,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席卷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创新既保证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又使得客户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利益,但同时也会带来金融风险。我们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审计,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市场健康、高效、稳定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审计对自身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质量难以保证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机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商业银行与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的交叉合作日益频繁,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无疑增加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审计的难度,在一定时间里,随着金融创新产品审计工作难度和强度的不断上升,势必会降低内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审计质量,无法发现其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很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我国有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传统审计工作依赖《审计法》中对传统业务的指导,然而,《审计法》上的条款已经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因而审计人员不能依靠现有法律法规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有效地审计。其他法律法规同样不能适应我国金融环境变化,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如《商业银行法》中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约束多集中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足,审计方法、技术落后

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数据信息化,势必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适应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要求,从事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业务的人才还较缺乏,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还需大大的提高。以往我们对金融产品进行审计时,往往采用账簿式审计方法,分析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异常变动来查找问题。但金融产品创新涉及很多如信托投资、保险、证券等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风险大、透明性差,风险一旦爆发,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现有的审计方法已无法完全发挥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软件开发及网络平台的建立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也加大了审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技术难度,传统的审计软件已无法应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化。

二、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增加了银行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和难度

随着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爆发式发展,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融资产品、理财产品、证券化产品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无形中扩大了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和内容。而且,新产品往往涉及证券、保险、基金等众多领域知识,内审人员对其评价监督过程更加复杂。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易引起业务部门之间的整合和部门间的交叉协作,新旧管理往往衔接不上,多部门的交叉合作也容易形成管理盲区,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预防可能出现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风险隐患,这些都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进而可能会降低内审部门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审计质量。

(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起步晚有关

短短的几十年,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过程,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而金融产品创新也处于摸索期。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金融产品创新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的培育,包括市场需求大,市场信用度高,投资者投资意识和相关知识技术强等等,而我国如今的市场环境很难满足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要求,相应的对金融产品创新的审计监管要求也不高,造成了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法律制度的步伐缓慢。如今,这些法律制度仍不健全。

(三)审计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金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学、统计学、审计、信息技术、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对审计人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现在职的审计人员年龄跨度大,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差别,老审计员的审计技能过硬但接受新学科新知识的能力低,新入职的从业人员虽然对各学科知识都有涉猎,但对知识深度掌握的不够,在对花样繁多,业务程度复杂多变的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仍显露出水平不足。

三、解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内部审计要树立创新意识,保持灵活性

内部审计不仅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内审人员的思维更要跟上产品创新的步伐,在对每一个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内审人员要向产品部门了解该产品的目标、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加强与设计部等其他部门的沟通,共同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提出控制创新产品风险的有效措施,保证金融创新产品的顺利发行。内部审计还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制定内审计划时留出时间来选择性地开展审计,特别是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适时调整审计重点,把握实质性风险。

(二)加快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方面法律制度建设

在我国现行金融法制框架中,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涉及到《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去除不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陈旧的法律条文,不断把新产品审计业务纳入法律法规中去,如将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纳入到审计范畴。只有这样,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才能按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处理和以法律的手段加以审计,保证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三)培养优秀的金融审计从业人员,创新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在技能方面,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邀请金融业骨干、跨学科专家、大学讲师对金审人员进行专业授课,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并运用网络资源,收集外部信息来补充学习。在审计思维方面,审计人员要突破传统审计业务框架,以“创新、发展、开放”的态度审视新产品的发展过程,强化宏观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前瞻性、系统性、敏锐性等职业思维,并根据金融形势不断调整审计思路,更好的发挥审计预警作用。在新审计方法、技术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鉴于我国金融创新产品是新型事物,无现成经验可以参考,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权威金融审计组织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高我创新速度,优化审计技术方法。而且,我国在金融审计技术方法研发运用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015年,审计署已统一组织全国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审计工作的发展,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云审计技术等多种新型技术手段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金融审计中。

此外,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质量。

1.加强与被审计商业银行的沟通协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可以对商业银行各岗位员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产品信息,或以专题谈话的形式听取各部门员工的观点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创新产品的种类和业务量,以及产品的研发设计、试点推广、业务流程、风险环节及内控制度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审计人员要与商业银行管理层保持密切沟通,事前告知其审计程序及创新产品质量控制要求,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之后通过定期开展审计人员与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两方会谈,交换信息、交流意见,保证审计过程顺利进行,确保创新产品的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还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关注审计部门提出的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措施是否及时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执行,实现审计部门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完全对接,形成审计合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审计质量。

2.合理把握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不同的创新型产品有着不同的发展和管理要求,如何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因地制宜地确定创新产品审计重点,在整个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起着事半功倍的决定性作用,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审计人员可以依据金融创新产品的收益大小、风险大小和销售情况等对产品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金融创新产品采取不同的审计措施。如对收益大、风险高的产品加强审计力度,增加审计次数,对收益小、风险低的产品可适当减少审计检查频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既保证各金融创新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审计,又保证了各产品的审计质量。

结语

金融产品创新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其具有的高杠杆性、高风险性、高复杂度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认真负责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要对以往的审计实践进行适时总结,要关注国外最新审计动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先进的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以审计工作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并减少甚至杜绝金融产品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谭力,赵圣伟.金融综合经营风险防控与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12,(1).

[2] 唐聪.浅谈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4,(12).

[3] 于海慧,叶明.金融危机后金融创新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2,(1).

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范文第8篇

目前,包括江苏省在内的我国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经验,在诸多h节上存在着风险,阻碍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银行机构、物流企业和农业企业等合作各方,需要将风险环节转变为业务能力,加强对应的业务运作,提高相应的业务水平,才能逐步克服和抑制风险,确保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其中,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成效进行准确、合理、有效地预测,才能减少业务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发生,避免风险损失。

在国内外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研究中,通常根据风险大小的相对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风险管理。笔者根据综合权重系数可知,在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过程中,可以将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分为五个级别:一级风险包括质押货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二级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诚信风险,三级风险包括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商品监管风险,四级风险包括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发展潜力风险、宏观环境风险,五级风险包括质押物存量控制不当风险、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与监督体制缺失风险、管理层决策失误风险。其中,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分别包括质押货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要素,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和企业诚信风险要素,企业组织机构设置风险、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和商品监管风险要素。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合作各方而言,为了提高业务的运作效率,需要逐步加强各风险所对应业务能力,即提高质押货物合法性和仓单管理安全性,增强法律法规适应性、质押物选择合理性、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准确性和农业企业诚信度,改进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物流企业员工素质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

作为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承担者,金融机构应具有业务成功的预测能力,根据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来实现对业务成功的合理预测,才能将物流金融的业务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经验,这是确保农产品物流金融从萌芽到成熟转变的关键性措施。

一、风险控制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预测模型设计

线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 models,简称LPM),是指因变量为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该模型也可以理解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因变量所代表的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在线性概率模型中,因变量具有二分性质,仅要求回答“是”或“否”。在这里,虚拟变量是指取值是0或1的变量。

基于线性概率模型(LPM)理论,在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到重要风险的影响,构建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预测的线性概率模型如下式所示。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β8x8i+β9x9i+ui]

在这里,当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取得预期的成效时,[y]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即[y]是二分变量,或虚拟变量。

在这里,各类变量名称所对应的变量符号、变量性质、对应系数和系数预期符号等模型信息如表1所示。

二、数据收集

笔者以江苏省境内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事件为样板进行数据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料,实现对各项指标的测评。对于解释变量,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法取值。对于业务的有效性,根据金融机构的收益来判断。如果金融机构按期收回本金,则说明该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是有成效的,业务有效性取值为1。相反,如果金融机构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则说明该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缺乏成效,业务成效值取值为0。

本次数据调查自2015年11月11日起,至2016年2月20日结束,历时100天,收集有效样本59份。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拟采用后向淘汰(backward elimination)回归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的线性概率模型进行检验。后向淘汰回归分析法,是逐步回归分析法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计量经济理论中,逐步回归分析法也称逐步选择法,是为了达到选用一系列有用的预报变量子集的目的,不断在初始模型中剔出或添加变量。

逐步回归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是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用户事先设定的界值,即设定的“α(Alpha)值,或F值”标准,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引入或剔除满足这个标准条件的自变量,从而最终建立起只含有对因变量有显著作用的那些自变量、而不包含对因变量没有显著作用的那些自变量的“最优”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如果采用逐步添加变量方法,就称为前向选择回归分析,如果采用逐步剔除变量的方法,就称为后向淘汰回归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得到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在该协方差矩阵中,尽管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程度不等的相关性,但从协方差矩阵的整体上看,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因而不需要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第一次回归分析中,法律法规适应性[x3]的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删除后进行第二次回归分析。在第二次回归分析中,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x7]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删除后进行第三次回归分析。在第三次回归分析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因此,回归分析结束。

在第三次回归分析中,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55.6%,总体检验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其中:仓单管理安全性[x2]和农业企业诚信度[x6]的系数值较高,对业务成效的影响较大;质押物选择合理性[x4]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x8]的系数值次之,对业务成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质押货物合法性[x1]、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准确性[x5]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x9]的系抵到系停对业务成效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风险控制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改进策略分析

首先,着力提高仓单管理的安全性,并培育农业企业的诚信度。农业企业诚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育措施,必将长久地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服务中,应对农业客户进行诚信宣传,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诚信促进措施。仓单管理水平主要受制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仓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来对待,制定专项仓单业务规章并进行严格监督。

其次,重视质押物的合理选择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开发。在现有的业务运作中,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关注了质押物的季节性,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影响等因素,导致质押物价值往往低于信贷额度,诱发了农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倾向。江苏省物流企业在招募员工时,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低,但是,由于不注重员工的培育和学习,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金融感到陌生,致使在许多业务环节上产生漏洞。

再次,关注质押物的合法性、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的提高。在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调查中,发现多起由于质押物不合法所引发的产权纠纷,最后导致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利益受损。如果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能够对质押物的合法性进行适度地关注,诚信意识较差的农业企业就很难蒙混过关。质押物市场价格的预测,不仅是物流企业的责任,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结合两者的力量,才能实现对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合理预测。在实现运作中,金融机构很少参与质押物价格波动的预测,反而为自身带来不确定风险。农产品质押物的监管不同于其他产品,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品特性也存在着差异,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对大宗农产品制定特殊的监管策略,尤其加强变质、发霉、脱水等自然属性的监管,才能在实质上提高监管能力。

最后,探索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并及时出台一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两个要素是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尽管在江苏省现有的业务中尚未体现,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潜在的风险迟早会发生或爆发。随着各种新型物流业务的兴起,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势在必行,如果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就会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江苏省尚不存在专项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法规条例,从长远看,必然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形成制约。

参考文献:

[1]张璐.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1):78-79.

[2]J Coulter, G Onumal. 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 Africa[J].Food Policy,2002,27(9):319-337.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5):116-119.

[4]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82-86.

[5]李巍.浅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金融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9):44-45.

[6]袁玉春.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60-18861.

[7]屈晓娟,张臻.因子分析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的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2014,33(3):163-165.

[8]郭薇.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发展模式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14(23):30-31.

[9]梁志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10-211.

[10]Bertil Sylvancler, Nathalie S B. The strategic turn of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 from a resource based to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of organic marketing initiatives[M].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6(8):1057-1922.

[11]杨蕾,张义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82-4284.

[12]许红莲,邓超.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9-72.

[13]许红莲.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分析[J].系统工程,2010(0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