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并购的动因

公司并购的动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资并购;公司绩效;研究现状;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外资并购影响公司绩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资并购的动因以及外资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方面。

(一)外资并购动因研究

R.G.Vernon于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化而作出的决策。这一理论解释了跨国并购首先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然后才出现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并购投资的现象。

Hamlah.L&Kay.J在1977年提出了企业价值低估论,而Vasconcellos和Kish在1998年发表的《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假说》证明了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是其成为跨国公司并购目标的重要原因。

(二)外资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Healy,Palepu,Ruback(1992)以1979-1984年美国公开行业公司中50家最大并购案为样本,验证并购后企业的业绩。研究结果表明发生与行业相关并购的企业生产率有显著提高,得到了较高的并购后运营现金流收入,发生并购企业增长的现金流收入和股票异常收益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

Groff,James(2007)通过DEA方法检验了医院之间并购对其绩效的影响,发现第一年内医院绩效没有改善,但是第二年则有大幅改进。

与此相反的是,Goldberg(1983)在参考了从1935-1980年发表的20篇重要文献之后认为,通过并购,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绩效却并没有改善;有过并购行为的企业利润率并不高于没有并购行为的企业;虽然被并购企业的股东偶尔可能获利,但并购发起方企业的股东却会因为并购而招致损失。而且并购交易结束后,企业从并购中获得的收益会逐渐下降。

Ricardo Correa(2008)通过财务分析法分析并购对目标银行的影响,涉及到了1994-2003年间的226个案例,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绩效低下的小国银行容易成为跨国并购目标对象,而与本地金融机构相比,跨国并购并不能提高目标银行的绩效水平。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外资并购动因研究

叶勤(2002)认为,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的不熟悉,另一方面又由于东道国相关产业政策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跨国公司难以突破较高的规模技术和政策壁垒,以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因此只能采取并购投资的形式。

吴华明(2006)认为,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过剩资源的转移,并通过资源的获得与利,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吴玉、文卫(2010)认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包括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国际动因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国内动因主要有我国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加入WTO、我国巨大的投资潜力。

(二)外资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朱宝宪和王怡凯(2002)以1998年发生的67起控制权转移事件为样本,利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指标,以并购前两年和后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公司业绩在并购后得到改善。

李梅(2008)利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的49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企业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外资并购在前后40个工作日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并购增加了我国上市企业的股东财富。

与此相反的是,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来衡量并购发生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分析和检验了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从总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并购类型在并购前后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陈桂华(2010)以2003-2007年度发生在我国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对公司财务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并购当年的公司经营业绩有升有降,而且部分公司并购业绩的持续性较差。

三、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相关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方面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己经在跨国并购动因以及并购绩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并购活动起步较晚,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尚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在分类别研究中,存在部分类别样本数过少的问题,同时,部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值得考验。

2.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方面,多数理论侧重于从单一角度解释并购动因。实际上,企业的并购动因是复杂以及隐藏的,而且常常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理论就不能完全准确地解释现实并购活动中企业具体的并购动因,因而对企业并购实践指导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展望

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今后的研究中可对下列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1.由于我国外资并购发展的时间限制,可进行实证分析的上市公司样本依然偏少,导致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从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并购案例、样本可用来分析,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准确性。

2.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着重于分析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而对外资并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竞争、行业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还不足,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有利于全面反映外资并购绩效,为政府制定相关外资并购政策或者法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此方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Mueller,D.C.,Mergers:Causes,Effects and Poli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89(7):1-10.

[2]Groff,James E,Lien,Donald,Su,Jiwei,Measuring efficiency gains from hospital mergers[J].Research in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Jan 1,2007.

[3]UNCTAD.WIR2010:Investing in a Low-Carbon Economy,2010.

[4]朱宝宪,王怡凯.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2(11).

[5]叶勤.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

[6]吴华明.跨国并购动因探讨[J].特区经济,2006(01).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现有企业的并购动因理论进行回顾,并探讨了期权在企业并购中的运用,认为期权价值是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企业并购期权期权价值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以现金、证券和其他方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产权,使目标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从而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实证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后的二三年内经营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多数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还出现了下滑趋势。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并购理论来进行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从期权价值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现有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存在许多具体原因。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对并购活动加以解释,形成多种并购理论。Brouther(1998)认为,并购动因可以分为经济动因、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Weston等(1998)将现有文献中的并购动机分为战略驱动的并购、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管理层利益驱动的并购以及股市无效驱动的并购四类。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企业并购动因归为:实现管理协同、追求市场控制能力、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增加管理特权等。

现有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为正确认识企业并购动因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适用于理想状况下的并购,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越演越烈的并购浪潮。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并购中的期权价值不可低估。

二、基于期权视角的企业并购活动分析

期权是赋予持有人以指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收购目标企业(标的物)是存在风险的。因为在整合过程中,企业内外环境时刻在变化,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的计划。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变化,企业便拥有了选择创造价值的权利。

这种可能的期权包括扩张(或紧缩)的期权和放弃的期权。扩张(或紧缩)的期权是指当条件有利时,它允许目标公司扩大生产,当条件不利时,它则允许目标公司紧缩生产。由于这种期权的存在,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并购也成为可能。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期权对并购的影响,现假设有一企业,预期的各年现金流量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为简化问题,假定现金流量都已经贴现。如果用常规的净现值法来评估这起并购,净现金流NPV1=-1000000-50000+2000000×25%+1000000×50%-100000×25%=-75000<0。计算结果为负,该起并购并不可行。但是倘若目标企业的生产能力有足够的弹性,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通过扩大生产来增加销售,现金流也随之增加。如表中的现金流由2000000调整为2500000。当市场萎缩或前景黯淡时,可适当抽离资金,压缩生产线,缩小损失幅度。如表中的现金流由-100000调整为-50000。调整后的净现金流为:NPV2=-1000000-50000+2500000×25%+1000000×50%-50000×25%=62500>0。这充分说明拥有了这种扩张(或紧缩)的期权之后,表面上没有价值的并购完全是可行的,特别是那些净现金流量虽为负值,但只是略低于零的并购。

放弃的期权是指并购某目标企业之后又出售该企业或转到其他行业,当出售所得即企业的放弃价值大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或转行所创造的现金流量时,企业便应该行使放弃的期权。在并购案例中,部分企业因整合不力等原因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的时候,并购方会通过出售该资产套现,转投到资产收益率更高的行业中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使放弃期权其实也是企业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仍以上述企业为例,一旦拥有了目标企业的处置权,就为放弃期权创造了条件。假设三年后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400000元,转行提供其他商品或服务经估算能带来正的现金流600000元。那么转行提供其他商品或服务对本企业有利(选择Max(400000,600000)=600000)。如上表最后一列所示,调整后的净现金流NPV3=-1000000-50000+2000000×25%+1000000×50%+600000×25%=100000>0。这起并购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三、相关启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期权价值是企业并购活动中不可忽略了重要因素。并购企业更应该关注目标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与应变能力,在并购之前,应做好目标企业的评估工作,判断是否存在着期权,期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参考文献:

[1]王: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论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并购的动因。文章以我国的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在并购实务中能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第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4%。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第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4%。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FDI)有“绿地投资”和并购两种方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03年全球外资并购占当年全球FDI金额的比重为90.01%,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对我国的系统化投资逐步展开。但是,截止到2005年2月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700多亿美元,其中只有5%通过跨国并购完成。1995年北旅股份(现名航天长峰,600855)并购案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序幕。从表1统计数据可知,1995年至2002年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并购数量处于低落状态,每年零星发生几笔。2002年底国家政策开始松动,导致2003年~2006年间外资并购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多是针对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进攻型的战略性并购,如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案、利伊洛瓦收购张裕案、达能与S.I.Food Products Limited收购光明乳业、高盛投资收购双汇等等。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区域等方面的限制正逐步消除,我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活动将更积极、范围更广。

表11995年~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案数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并购的涵义

从目前中外成文法、经济学及法学学术论文对并购概念的应用来看,正在淡化兼并和收购的区别,而趋于将二者统称为并购(M&A)。本文将并购定义为:某一企业或法人机构通过吸收或购买的方式获取另一企业或法人机构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和股权,从而取得该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行为。

2.跨国并购与外资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持手段,取得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或完全)的控制行为。UNCTAD(2000)以交易主体的属地标准来确定跨国并购是否发生,即发生在东道国内资企业与外国某企业之间,或是东道国外资企业与第三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为跨国并购交易。

基于东道国而言的跨国并购即为外资并购。我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暂行规定》(2003)指出,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也称“股权并购”);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且运营境内企业资产,或外商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也称“资产并购”)。

三、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动因分析

1.境外并购方的动因分析

境外投资者的界定。对境外投资者的判断标准,我国政策制定机构在实践中一直混合采用“设立地标准”和“资本来源地标准”两种标准。所谓“设立地标准”,即在中国注册设立,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外商投资者为中国法人,反之就是境外投资者。《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均采用该标准。所谓“资本来源地标准”,是根据公司设立资金的来源来判断是否属于外国投资者。原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制定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规定,国内企业仅指在中国本土(大陆)的企业,中国本土之外的投资者(包括我国港澳台)为境外投资者。

2.外国投资者的动因分析

目前跨国并购动因研究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用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直接适用于跨国并购,代表性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问题等等;二是应用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诠释跨国并购动因,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等;三是跨国并购理论也对其动因进行了更独立的理论解释,比如钱德勒提出的“获取速度的经济性”。本文认为上述理论只能部分地解释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外资并购活动的动因,最重要的动因是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资源、做好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战略布局、实现本土化、饶过政策限制、避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等。

(1)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从2001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罕见的同步衰退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主要经济体涉及其中,相对过剩的国际资本需要新的、安全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近几年来,中国GDP、进出口贸易一直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为外资提供了利润增长的空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按2004年重新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90年~2005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4%,其中1995年~2005年间,增长速度保持着相对平稳的态势,最大变动幅率在3.4%。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进出口额在1990年~2005年间也出现明显的周期波动现象,但从整个时序来看,年平均增长率为18.22%,增长迅猛且远高于GDP平均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见表2。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4年我国进口和出口总额均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我国在能源、交通、通讯、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等各方面建设投资很大,已能为制造业提供比较充分的配套设施。

表21990年~2005年我国GDP和进出口增长趋势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税务局相关数据整理。

(2)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我国国民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居民收入状况也得到了改善。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比1990年增加了近7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990年的4.7倍。这为满足消费需求上升提供了物质保障。1990年~2005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基本按10%左右的速度增加,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对我国国民经济也有拉动作用。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分别下降到40%和50%以下,进入了小康和温饱阶段。除食品支出外,其他支出前三位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通信和居住,其比重基本都超过了10%。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高档化,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新的消费结构也将引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市场的形成。

根据钱德勒“获取速度的经济性”理论,并购比新建投资能更快取得目标企业的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的资源。“市场势力论”认为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这一点在横向并购中尤为突出。中国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是众多跨国竞争对手的主要战场,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并购中国企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虽然一直以较小的幅度在递增,但劳动力专业技术技能也日趋熟练,相对成本优势仍然明显。2002年我国非农部门平均劳动力成本为0.69美元每小时,只相当于美国的4.8%。外资投资于我国企业,可以借助相对低廉、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最终获取成本优势。

表3中美非农部门雇员工资比较

注:①每小时报酬=非农部分雇员从业人均年报酬÷(45小时/周×4周/月×12月)÷当年汇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4)获取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资源。2004年,纽卡斯尔公司与重庆啤酒集团的股权转让活动创造了320%的收购溢价率。根据有关统计,我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平均溢价率从2003年以前的32.81%增至2003年以后的49.88%,远高20%的国际平均溢价率。外资这样急于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与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特性和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有很大关联。

与非上市企业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度和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处于所属行业的国内前列甚至龙头地位,拥有大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比如拥有良好的品牌优势、较完善的本地营销网络或进入许可等等。在解决公司产权及治理结构问题的基础上,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内部化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又可以借助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因此上市公司群体在国内企业中具有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国际资本选择上市公司可以实现其直接投资的内部化优势和垄断优势。

(5)做好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战略布局。随着我国法律、政策等制度环境的逐步完善,政策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远高于流通股,但定价机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其转让价格比流通股要低许多。因此,在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收购非流通股可以获取大量资本溢价。

自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历经了5年的低迷状态,股价已回落到正常水平,估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天软金融分析报告(2003)以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3年累计收益率为标准划分样本群体,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样本群体的平均每股收益,结论表明股价收益与公司业绩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目前由于政策的推动、大量非上市公司利润资本化和整合效益产生,我国股市投资温度开始回升。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牛市与并购活动相生相伴,加上股权全流通,并购活动将更积极,外资通过并购行为可以实现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和资本布局,甚至是获取投机收益。

此外,实现本土化发展、饶过政策限制、避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是外国投资者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动因之一。

3.国内目标企业的动因

对我国的目标上市公司而言,最根本的动因是通过嫁接外资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资并购带来的产权交易可以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继续完善、效率继续改进,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可以增强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在海通集团、美罗药业、张裕等并购案中,上市公司还实现了管理层持股等目标。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外资并购是一件既有战略意义、又有商业利益的行为。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动因;竞争优势

一、前言

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的步伐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稳。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曾在《通向垄断和寡头之路――兼并》一书中提到,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完全通过内部扩张来成长起来,它们都需要某种程度及某种方式的并购来完成。中国的跨国并购之路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及快速扩张阶段等三个阶段。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16年》显示,中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金额在2009年为234.02亿美元,而最新统计的2015年并购金额已达到436.53亿美元,是2009年的1倍之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金额的不断增长意味着什么?是什么促使着中国企业不断进行跨国并购?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一)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为了鼓励中国企业能够顺利地进行跨国并购,把“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行结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2008年政府相继了《关于凭纸质出口报关单办理经贸收结汇有关问题的通知》、《共和国外汇管理调理》、《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收汇风险防范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外汇风险进行完善与规范。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将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源审查和资金汇出核准,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汇需求。另外,2008年中国政府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2年中国政府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视程度。政府通过采用信贷及利率优惠等金融优惠的政策形式,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进行促进、引导及扶持,使得企业能够更为顺利、和谐的进行跨国并购。

(二)拓展市场与品牌的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多,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产能过剩现象日益变得严重。在此背景下,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跨国并购寻求解决之道。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外国当地的企业,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取对方的技术,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从而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拓展新市场。另一方面,众多中国品牌为国人所熟知,在国际上却没有什么知名度。如果要重新打造一个品牌,则需要巨额的广告投入及营销,虽然中国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却会由于并购动机等因素而遭受当地消费者的质疑,而相同地位的当地品牌因为有着长时间的经营与渗透而更容易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外国当地的相关企业, 利用当地企业现有的资源与品牌,加上资产重组后的协同效应,快速切入当地市场,从而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如海尔并购GE,就是通过GE的知名度克服了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而更快更准地切入市场。

(三)获取自然资源

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而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金属等重要能源与资源的需求逐年上升。国内的能源与资源的总量有限,中国企业如果只是在国内竞争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从国际上不断寻求跨国并购的机会。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企业,能够获得海外矿源资源,来弥补中国资源与能源不足的问题,保证自己获得相对稳定的原材料,避免了价格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形成市场规模,从而有足够的筹码与世界大型能源公司来谈判资源与能源的定价权,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资源与能源具有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有些矿产资源具有区域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了国际比较经济利益。中国跨国并购当中对外并购中有一定比例就是对国外资源与能源的并购。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2009年中国石化花费75.02亿美元对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进行了收购等。

(四)获取先进技术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每年有大量的产品为“中国制造”,但我国出口产品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及经济附加价值可言。在当今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商业经济中,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就很难有企业独立生存的价值。在竞争局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前沿技术的获得也并非是能够轻而易举买到的。即使通过购买许可证获得了技术,也很难保证技术的实用性,时效性及先进性。因而,很多中国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这样可以以金钱换取时间,节约研发成本与时间,向行业领先企业看齐。而且一部分企业在并购了国外企业之后,将原先的科研人员与自身企业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一个研发中心,能够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互补,持续获得研发成果。如宁波民企均胜集团收购世界顶级企业电子企业德国普瑞,从而突破了技术壁垒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结论

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及实力的增强注定使中国在第六次并购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在于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本身对于自身发展所考虑的市场拓展与品牌获得的需要,寻求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与能源,以及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其根本性动力,而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谋得自身发展,这是由多种动因共同作用而成的。因而,不同阶段跨国并购的动因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黄琬乔,杨超.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6:19-20+23.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公司并购;投资者非理性;管理者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4-02

一、引言

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借助的基本观点有:市场是有效的,公司管理者和市场投资者是理性、信息充分、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和风险回避的,能获得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作出无偏估计,实现最优化决策等。然而,这些基本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满足的。

行为金融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因素会对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假设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心理偏差使管理者很难完全理性地作出决策,证券的风险溢价并不完全取决于 系数,并且股票的市场价格通常会偏离它的内在价值。在公司资本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是影响公司决策的两大行为主体,他们的理性与非理性对公司的资本配置有不同影响。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的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研究主要关注的正是这两种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影响:一是强调投资者非理性,将投资决策看作是公司管理者对于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理性反应;二是强调管理者非理性,研究管理决策偏差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研究主线,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研究公司的并购问题也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公司并购动因

应用于公司并购活动中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市场驱动理论与过度自信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刚好相反,市场驱动理论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亦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收购公司的管理者是理性的。当一个公司的股票市值被市场高估,该公司就有收购其他公司的动机,并以换股的方式进行支付。而过度自信理论则认为,不理性的是收购公司的管理者,由于收购公司的管理人在并购过程中倾向于乐观估计和评价收购活动,这将导致他们过高支付收购价格,从而参与并不能创造财富的并购活动,招致“赢者的诅咒”。这两种理论可以看做是行为金融理论对控制权转移活动的解释。

1.基于投资者的非理性

在股票市场普遍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时,这种非理性的行动可能导致股票价格高估或者低估,股票的市场价格不能正常反映公司真实价值,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影响公司管理者的资本配置行为,在股票价格存在高估的前提下,公司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高估了的股票去并购其他公司,这就是说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公司股票价格被误定会对公司并购行为产生影响。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模型假定了市场是非有效的,管理者则是理性的,且充分掌握了信息,他们能从自己的公司和从并购对象的管理者角度准确把握估价。收购方的管理者意识到其股价被市场暂时高估,因此管理者会通过收购以相对廉价的方式(以换股支付)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转嫁未来价值下跌的风险。

2.基于管理者的非理性

并购方管理者的非理性,亦即在并购过程中的过度自信体现在易高估自身对证券价值的估价能力,而低估了估价过程中预测误差的方差。行为公司金融认为,部分公司并购产生的绩效低下并不一定是公司治理低效、激励不足等管理问题带来的,而是管理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质在决定公司并购时就产生了。因为这些管理者往往是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并购决策中,由于始终存在委托及其信息不对称性,公司经理人的行为特质很有可能影响资本配置,如经理人为实现自己的“帝国梦想”并购扩张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对公司购并活动的负面影响难以从根本上完全消除。但是,这一理论对于公司激励机制和购并决策机制的优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过度自信的公司管理者总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最大化公司价值,因而内部激励措施不可能修正他们的非理性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管理者处于内部董事决策机制的中心,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将影响其他内部董事的决策行为。因此,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并发挥其在项目评估与选择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带来的消极后果,进一步提高公司购并的质量。

三、结语

基于经典金融理论对公司并购动因的解释,其结果往往与现实产生偏误。正是这些“未解之谜”使得一些学者不仅依托经典金融理论对经济金融现象作出解释,而是结合了心理学对人们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和观察等作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的行为基础,开创了金融学研究的新领域——行为金融。

正是由于行为金融理论结合了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决策的心理因素,更贴近现实情境,其提供的理论依据便具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因而有助于分析公司并购的动因。更有助于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分析和探索思路。

行为金融以崭新的视角对公司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审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成熟,投资者的理性层次较低,管理者的非理突出,两者的结合很可能导致公司的非理性并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加以研究,对我国监管主体和市场行为主体都有重大意义。

[1]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2]艾青.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3]余明桂.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11).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黄金珠宝行业 并购重组 动因 模式 风险

一、黄金珠宝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黄金珠宝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珠宝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黄金协会的《中国黄金年鉴2015》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黄金生产平稳增长,黄金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3季度中国黄金产量356.93吨,同比增长1.48%。同期,黄金消费量同比增长7.83%至813.89吨。中国黄金协会预计 “2015年我国黄金消费将恢复增长趋势,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大国地位。”2015年1-3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中,首饰制造用金590.98吨,同比增长1.65%,金条制造用金141.58吨,同比增长18.55%,金币制造用金16.33吨,工业及其他用金65吨。Euromonitor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内地珠宝行业整体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至2013年间,中国内地珠宝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年复合增长率达21.49%,2014年度同比增长5.33%,增幅放缓,但整体仍保持上升趋势。

2、 “互联网+”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日显被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创造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传统经济模式也起到革新甚至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突破发展,我国正经历一场新的互联网浪潮。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孕育了无数的发展机会,并使企业进一步突破原有边际,从单一产品发展到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3、黄金珠宝行业和金融无边界融合的珠宝4.0时代

2013年我国金银珠宝零售额为2,959亿元,2007年至2013年复合增长率达36.4%,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品类。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使珠宝行业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珠宝行业竞争已经逾越产品竞争的1.0时代、品牌竞争的2.0时代,逐渐走过产业链竞争的3.0时代,即将迎来珠宝和金融无边界融合的4.0时代。珠宝4.0时代中,珠宝企业从单一珠宝产品贸易到珠宝金融合作,从单一买卖关系到与其他方持续合作相互共赢,进而形成以珠宝金融为基石的平台企业去中心化、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珠宝生态圈模式。提供珠宝金融平台方跟其他珠宝企业从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在行业去中心化的同时使得每个合作方都可能成为一个中心链接点,进而不断分享行业发展收益;接受资金方的珠宝企业获得了发展最稀缺的资金资源,将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超额效益。

二、黄金珠宝行业并购重组发展背景及简要历程

黄金珠宝行业在经历了封闭、半开放阶段后,现已步入开放阶段。目前,国内黄金珠宝生产工艺和技术日趋成熟,行业进入壁垒降低,逐步走向完全市场竞争。2003年5月取消了经营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之后,自然人就可以注册经营生产加工批发珠宝首饰行业。这标志着我国珠宝产业完全开放,内地黄金珠宝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已经进入全面开放的市场机制管理阶段。

内地珠宝首饰企业生产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质量不稳定,缺乏真正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可以说,按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出数量来看,我国理所当然已成为珠宝产业大国;但从产业链分工所处的位置,从珠宝文化和品牌建设来看,我国离成为珠宝产业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今,在工业4.0浪潮下,国内黄金珠宝制造业需要通过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应用这两大核心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此举将推动整个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的创新模式、服务模式、产业链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黄金珠宝首饰工业4.0发展之路。

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

关于企业的并购动因,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如成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问题与管理主义、市场力量理论、税收理论等。Muller将并购的原因归纳为3种,即合并能够增加市场能力、并购能够提高效率和问题存在导致的并购。传统的企业并购重组动机的经济利益分析,是建立在并购重组只是各个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私人行为这一假设上,在并购重组中,政府只是为其提供一个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目前,我国的制度h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并购重组的动因相对要复杂,比如政府在并购重组中所起的作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各种各样,有主观也有客观。

针对珠宝行业内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及并购重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1、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横向并购。珠宝首饰为消费者接受需要借助强大的销售平台,成熟品牌的产品一般均有自身的销售网络,如直营店、经销商、加盟店等。销售网络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付出较大的先期成本和经历较长的时间,这无疑为拟进入企业带来困难。通过并购重组,获取行业内优质企业的渠道资源,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