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研究;信息化农业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但农业科技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的介入,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关系着农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现状做以介绍。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称之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性色彩浓厚。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行会组织、企业等组成,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的综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杜华章(2010)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在优、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及其SWOT战略组合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等对策措施[1]。胡中应、胡浩(2014)又对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有效需求,也能刺激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均衡状态,实现经济效率。因此,需要理顺沟通渠道加强联系、成立合作组织增进信任、加大财政补贴促进共赢,最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2]。此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兴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与农业科技服务专门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成为研究热点。

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

早在20世纪我国学者便开始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关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广经验,目的在于在总结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发达国家先进做法本土化,从而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李晓明、李家仪(1993)通过比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认为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技推广体系,力争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能够经受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张朝华(2010)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4]。李庆堂(2014)通过分析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应明确分工,高效落实;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近些年关于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效果明显,也是今后学者的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和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3.1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研究

智华勇等(2007)通过对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其政府的投入对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服务工作的影响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其公益性作用。因此,促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资金投入的效果。李红梅(2008)对四川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调查,认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个人特征、环境特征及认知情况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推广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3.2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提升的研究

姚波(2013)通过对目前科技人员服务三农行动的现实进行探讨,论述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养应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任免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丰富培养形式,充实培养内容[6]。贺方圆(2014)则认为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应从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培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和管理服务人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实培养内容,不断更新和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7]。

4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以及农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新体系和运行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余小高(2006)对在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的“服务站与信息员模式”“、农业大户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协会与农户模式”四种主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8]。韦金河(2013)针对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信息量大、管理分散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总店-分店便利店-生产基地”的多级信息网络架构,以实现覆盖全省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农业科技成果可视化互动等功能[9]。农业信息是改变农民行为,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研究势必日渐专业与成熟。

参考文献

[1]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66-70.

[2]胡中应,胡浩.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2):173-176.

[3]李晓明,李家仅.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J]江淮论坛,1993(1):47-53.

[4]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100-103.

[5]李庆堂.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19-320.

[6]姚波.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初探[J]学理论,2013:104-105.

[7]贺方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养与管理[J]南方农业,20149(18):98-100.

[8]余小高.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140-143.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宁波市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是宁波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市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开始现代农业建设。以下是我市2006年~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稳定增长,2012年与2006年相比,已翻了1倍。

(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到“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和在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已分别达到105个和21个,涵盖全市十大主导产业,建设总面积117万亩,宁波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提升品牌和产品档次,注重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的带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全市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生猪、禽蛋有了新的发展。

(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经营,我市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初步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态,推进了生产方式从粗放管理向集约发展、经营方式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经营的转变。

(三)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增强

结合先进品种和技术推广,加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引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营主体技术队伍相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我市不断探索农业防灾减灾新形式,逐步建立了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强化农产品营销为主要内容的风险保障体系,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缺位现象严重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仍有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三、完善宁波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让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要出台财税政策,保证农业产业利润率,吸引新型农业主体。

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农业主体缺位问题,要加大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吸收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帮助他们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等方式加大农业生产利润率,吸引和留住新型农业主体。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鼓励农户品牌经营。

二要出台财税政策,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聘用大学生农技人员的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适当给予补助,帮助解决工资压力,让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留的住人,让优秀大学生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加大农业科技产学研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水平。

三要出台财税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通信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着力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础农田。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应急机制,强化监测预警能力。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3篇

11月25日至28日,第七届广东省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将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本届农博会由广东省农业厅主办,以“创新让生活更幸福”为主题,采取“政府扶持与行业参与相结合”的运作模式,集中展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信息化建设、广东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重点推介展销广东各地名特优新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广东农产品琳琅满目

今年农博会较往年农博会更具特色。据介绍,本届农博会共有六个鲜明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更亮眼。突出名牌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学研、金融服务、“互联网+农业”展示,特别是去年启动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今年启动的12个产业技术体系、8个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参展,亮出他们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农博会成为科技引领、成果展示、技术交流、精品贸易的盛会。

二是展示方式更专业。打破传统以地市为单位划分单独展区的组展方式,改为以经济区域划分为4个地市片区;首次以特色农业行业设立7个专业展区,展示方式更专业、更接地气。

三是活动内容更丰富。农博会期间,还将同步安排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名牌农产品推介、品牌农业论坛、电子商务论坛、环保及生态农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介绍等活动。

四是供需对接更旺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化服务组织、职业农民和采购商到展会现场参观、学习、对接、洽谈,提升供需双方对接覆盖面和密切度。展会首日设为专业观众参观日,为专业观众和采购商的参观、洽谈、贸易创造便利条件。

五是品牌效应更凸显。本届农博会是农业品牌的盛会,绝大部分参展企业是地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大批“三品一标”名牌农产品和地方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中亮相,同时将公布今年广东省新评选出的第二届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并进行重点推介。

六是办展模式更市场化。博览会以“农业精品展示、农业交流合作、农业贸易洽谈”为主要内容,致力打造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的高水平农业盛会和贸易交流平台。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

一、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丰富充足的淡水和恰到好处的气候资源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黑龙江省用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重点开发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装备了强大的“引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其北部隔黑龙江、东部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有口岸直通,与俄罗斯进行农产品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二、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伴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生态环境恶化

现代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不施甚至放弃有机肥,黑龙江省氮肥年使用量为世界氮肥平均用量的3.8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过剩的硝酸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由于土壤侵蚀严重和用养过度失调,黑龙江省的黑土肥力明显降低,土壤里的有机质由垦前的11%左右下降到不足5%,部分地区还不足2%。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的面积已经达到1 378.3万公顷,有些地区的黑土已经基本流失殆尽,耕地耕层越来越薄。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面积以2.6%的年增长速度在不断扩大。

(二)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农业积累率低,大多数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力开发新的项目和产业。在“四大行”逐渐退出农村市场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向“三农”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和企业筹资难度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目前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渠道单一,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数贷款金额很少,期限以短期为主,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较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在供给总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进行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现代农业生产需求,金融供给严重失衡。

(三)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而农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占到了90%,能够熟练地操作、控制计算机和各种农业机械。我省农民传统耕作技能比较熟练,能够阅读报刊及农业科普读物,但能够熟练上网、收发邮件、电脑打字的农民比例相当少。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系统地培训,但由于认识不足,在培训时多数农民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的时间短,并没有真正掌握现代化机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无法活学活用。目前,我省农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人才的比例仅为农民总数的万分之一,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成果科技含量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与运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上还处于成长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产业链比较短,带动能力还不强,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创阶段,合作组织规模小,层次低,覆盖范围窄,服务项目少,实力弱,作用小,大部分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机构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大部分农户的生产销售还处在“小而全”、“小而散”的状态中,缺乏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农村合作组织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农产品产销环节,而很少涉及到农民文化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与政策法规咨询、农村金融与保险等服务领域。

(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缺失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有了明显地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1.2%,但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中,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已超过80%。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缺失,使得一些对推动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未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奖励评价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使基层服务机构缺乏工作积极性,办事无效率,运作资金匮乏,农业技术落后。农村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很少能够进行农业综合化验,办公、实验设备陈旧,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落后。底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出现了断层,农民技术员的数量大大减少,科技示范户也大幅度萎缩。

三、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整治与保护

要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省必须加大力度保护好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应坚持种地养地、合理耕作。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应高度重视改善耕地的地表环境,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破坏地表植被的生长。同时要进行合理耕作,换茬轮作,逐步恢复耕层的土壤环境,以减少风灾沙化和水土流失。增加农家有机肥的使用量,适当控制化肥的过度施用。重视对森林、草场、湿地、生物物种等资源的保护,加大力度保持现有自然资源的数量,避免将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用于农田开垦。坚持少耕作、少破坏,增加水库的建设,及时灌溉,加强土壤耕层蓄水能力,保持和逐渐恢复土壤肥力。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我省应逐步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建立、整合一些县级小型金融组织,培育并发展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适合于省情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不断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加大税收支持,建立并完善省级财政对这些民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长效支持机制。应适当放宽农户小额贷款的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上限,合理约定贷款期限,简化申报和审批手续。农村金融机构应探索建立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构建农村诚信体系。要多争取国家研究课题及项目,用国有资金为我省的现代农业新项目的研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成长条件,积极鼓励外省及国外资金、民营资本等以合作、参股、独资等形式参与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

(三)强化科技培训,开发培育新型农民

应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逐步实现农民技术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对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成人教育院校、农民函授培训班等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省内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积极动员广大农民参加科技培训。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应多鼓励一些政府培训机构、有培训实力和培训经验的企业、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到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中去,提高省内民办农民培训机构的整体水平,形成培训质量与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相挂钩的良好局面。

(四)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要构筑起以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要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实现由传统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生产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社会化发展。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已经成为新型农业流通体系的主体主力军,要引导龙头企业立足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上规模、上质量,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对外增强竞争力,对内增强带户功能。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牵动,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扩展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经营素质等措施,推进目前以生产为主的农户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既生产又经营的家庭农牧场转变。要加强资金、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备专业分工、发展规模大、辐射面积广、功能齐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和农垦科学院等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组织科研力量重点研究和培育适合北方播种的农产品新品种,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展和技术示范活动,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全面深入生产第一线,切实掌握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与科技服务,在县、乡、村中建立起新品种试验田及科研成果试验基地,进一步推动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魏.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2]孙丽晶,宋长虹,张晓萍.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 展潜力和基础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5篇

杭州市农业企业筹备上市情况调查报告

强化推进农民职业化

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刍议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问题

创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途径

关于杭州市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调研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现况和思考

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品质生活背景下的农业科技反思及对策

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调查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永恒的真理

建德市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

杭州叶菜应急生产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富阳市动物检疫员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玉米深加工产物在蛋鸡饲养上的试验

小蚕饲养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紫红长条形茄子养分吸收特性探讨

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淳安县水果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

加强分水江水库渔政管理工作思考

杭州市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余杭区稻田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介绍

提升杭州绿色碳汇能力对策研究

杂交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发展

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

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建议

购机补贴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乳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及饲料消化率影响

桑枝屑栽培鲍鱼菇试验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作特征和对策

粗唇鮠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非农建设征用耕地的耕作层利用探索

一串红新品种肥料浓度试验

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千岛湖本鸡产业化生产情况调查

晚粳稻杭43免耕直播最佳播种期与播种量初探

10个秀珍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柑桔红蜘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杂交太阳鱼苗种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富阳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对策

蒙古红鮊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水产品中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优化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药减量;途径;对策

澄江县地处滇中腹地,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小县,耕地总面积9.6263万亩,由于区域内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交通运输便利等客观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者农业种植经济收入欲愿的增强,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67万亩,占耕地总面部的58.9%,全年蔬菜复种(产出)面积为20.29万亩次,总收入达7.88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50.67%,蔬菜生产已成为县区农业经济持续增收的引擎器。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促使周年持续生产、坝区蔬菜复种指数为4~6茬,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同时次生病、虫害演变成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在生产中表现出:发生种类多、危害大、为害重的严峻趋势。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产专业知识背景,田间生产管理技术的主要获取渠道为: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者间相互交流及自我经验,从而促使生产者盲目、泛滥、超剂量、高强度(高频率)使用化学农药投入量,加剧了蔬菜商品潜在风险的突发性及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高度关注生自身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对生产者、生产企业及国家职能部门最强烈的诉求,因而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因此,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完善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生产者的农业科技素质,从田间生产着手改变产业生产现状,树立:生产—市场—消费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理念,科学、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是区域性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生产者经济持续增收的关键。

1构建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蔬菜生产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气候、交通、农耕种植水平高的各生产区域(县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名附其实的农业经济引擎器。区域(县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及创新能力的驱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转在区域内大规模的推行难以进行。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10~15年)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模式仍以家庭单元生产为主。生产区域内人多地少、适宜蔬菜生产的耕地资源稀缺,土地复种指数高,全年持续循环生产,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加剧。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几乎缺乏生产专业知识背景,自我田间生产管理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生产资料经销商,缺乏自我判断的决策能力,迫切需要生产者主动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级知识及生产管理各项技能。因此,构建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维护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业经济持续增收,以生产者为主体,需求为目标,把现代产业生产知识(信息)、技术技能、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咨询等方式,传授给参与者使其自愿改变不良的生产行为及固有观念,从而提高田间科学生产管理及决策能力,适时、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自我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消费三为一体的良性协调发展模式。

2推动农业产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体系建设

区域内蔬菜产业全年生产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同时由次生有害生物演变为主要有害生物,发生猖獗为害,生产者为维护预期经济收入的持续性,增加农药的投入使用成为生产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选择手段,从而加剧了商品蔬菜安全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此,着力于构建蔬菜产业植保预警控制体系,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技术,信息资源等,及时监测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特性及趋势,为生产者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对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减少农药投入使用。依托产业基地、生产经营实体开展有害生物统防统治、综合统治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工作,辐射带动家庭单元生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动自我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管理方式的容合,从而改变以往生产者获取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及技术的岐道,避免生产中盲目、泛滥、超剂量、高频率使用农药生产现象的再发生,因此,加强产业植保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着力点,维护区域性蔬菜产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3推进田间实践、循环学习的培训模式

蔬菜属于外来物种,不同于本土农业种植业,其生长周期短、品种多样化、经济效益高、生态系统脆弱不稳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世代重叠、对蔬菜生产具有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蔬菜生产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区域内生产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无专业知识背景,但他们具有很强的田间生产实践经验,渴望获取、掌握生产管理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开展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新模式,以田间生产为课堂,遵循成人非正规教育原则: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与自我生产需求相联系,学习的过程是学员自我激活参与、循序渐进的进步过程。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接触式(以田间生产为学习教材)充分激励培训学员提高学习意愿,积极主动参与蔬菜全生长季节培训。面对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抓住生产关键环节(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产者难以自我判断、解决的)问题,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的过程)。培训中提升生产者田间调查技能训练,对田间重要(主要、常见)的病、虫的发生为害进行系统性的持续观测,从而掌握识别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挖掘、培养学员:田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树立田间生产管理的自信心——独立判断能力(田间管理决策能力)。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基本知识(化肥、农药等)及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应用简单的田间试验服务于生产。最终促使自我行为的改变(生产者田间管理的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农药经销商转变为——科学的独立判断能力),开创蔬菜生产新局面: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农业生产资源的生产理念。培训的过程是田间参与实践(技能活动)——与自我生产相联系吸取新知识(信息)和经验——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又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田间参与实践是循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知识技能积累掌握的有效途径。组建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团队,整合现有专业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科技素质,充分调动区域(县级)科技专业人员的能动性、主动性,重塑:重专业知识、重技能、重实践的工作氛围,建立产业发展服务职能模式,探索构建产业生产技术支持体系,确保培训运作经费保障机制。选择在蔬菜生产主要区域(村、组)组织生产需求者进行2次全生长季节的田间实践、循环培训,带动辐射周边生产,是提高生产者农业科技知识及生产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训模式,也是减施农药最有效的对策及措施。

4小结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7篇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著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著,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五)提供决策参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企业创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学术界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约束背景下,农业企业或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等应用程度的研究结论不够广泛,无法为政府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农业企业或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意愿,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提升福建省的农业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约束背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挑战。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ianji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hanged it was overall level in Tianjin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Twelfth"Five-Year-Plan". For example, ris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populariz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s significantl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chieved breakthrough for promoting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in Tianjin, such as innovation 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service system, tal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会更加突出。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农业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站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当前必须抓住重点、找准方向,才能有所突破,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前列,进而有效推动天津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1 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

1.1 农业科技贡献率居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指农业技术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中占有的份额,它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水平及潜力。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非常有助于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助于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天津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测算显示,天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09年已达到60.4%(同期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提前一年达到并且超过了天津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2010年末60%的目标。借助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从“六五”到“十一五”时期,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每年近乎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图1)。尤其是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伴随着天津市科教兴农力度的加大,科技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

2013年,天津市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3%,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机播率和机收率均接近100%;玉米耕种机械化率超过90%,机械收割率达到82%,比201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水平达到80.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机收水平达到了86.7%,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1.2 农业科技成果丰硕,推广成效显著

进入“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尤其在黄瓜、奶牛、生猪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仅2013年,天津市就实施了168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其中重点推广转化的新品种达30个、新技术30项。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20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如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育成津研、津优系列等42个黄瓜配套品种,其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品种有极强的地域和周期适应性,成为国内黄瓜生产的主栽品种。科润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目前,天津黄瓜种子在全国的占有率已经超过80%,它的“津优”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2002年经科技部推动开展的,目的是根据农民的需求及科技人员的专长,把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为一体,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天津市于2004年在蓟县进行试点,截至2014年初,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 371名,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和3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十二五”末期,在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上将有更多有效的举措。

1.3 农业信息网络较发达

天津农技推广网、津沽农业网、天津农业信息网等专业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已较为完善,为对应区域及群体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网络服务。同时,建成了市-区-乡-村的多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并借此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远程教育。另外,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市场交易信息系统等提供了较为权威的指导、培训和较为成熟的交易平台。面向所有区县开通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目前全部具备电话语音功能。农业110科技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天津农科院创建的短信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

2012年滨海新区建成年数字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资源、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的远程监控管理,成为国内首套数字化农业信息综合系统,对各种农业资源及生产活动的数据和空间实体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农业监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2013年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成效突出,建成国内首家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2012年天津市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截至2013年6月底,天津市已建成高效设施农业4万hm2。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良种培育引进、特色农业开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共实施了161个项目,重点推广了航育二号芹菜、津优46号黄瓜等20个新品种。建立了16个集约化育苗示范点,使天津市优质种苗覆盖率达到15%。培育出沙窝萝卜、台头西瓜、翠屏湖樱桃、七里海河蟹、岔房子山药等5个精品农产品。特别是工厂化种植的水培蔬菜技术提供的优质安全的无公害蔬菜,目前已在西青、北辰、武清等区县逐步推广栽种。

2 天津农业科技未来发展战略重点

2.1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科研前沿的领域还较少,饲料添加剂、绿色农业投入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发略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开创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着眼于发展趋势,大力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安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有就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当今形势下,只有具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能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农业发展领域有自,最终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2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科学素质

2013年,天津农村劳动力中,每百个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为11.5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1.7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03人。虽然文化程度同比有所提高,但是伴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及非农产业,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呈现出一种层次性的下降态势。故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农民的综合科学素质。大量实践证明,要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依赖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故此,未来天津在这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深度和广度,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2.3 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科研工作的平台,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必须予以重视。天津在现有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基地建设。尤其在黄瓜育种和种猪繁殖等优势方面增加一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天津农业科技人才仍然短缺。2013年,天津农业技术人员为3 124人,农村平均一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仅为2人,这种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科研人才的数量不足,必将阻碍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而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将导致尖端农业技术研究难有突破;基层科技人员队伍的薄弱,则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做好农业领域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继续深入实施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工程。

2.4 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同期农业GDP的平均水平)已达到3.29%,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也达到了1.04%,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处于不足1%的水平。2011年天津的整体科研投资强度才达到2.63%,针对农业领域的极有限,因此投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进而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有效发展。2006―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20年,整个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5%以上。天津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需要注意2点:其一,进一步确认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其二,必须坚持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一定要高于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强度,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必须要高于天津财政科技投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5 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天津的具体情况,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实施星火计划,推进星火产业带和技术密集区发展。第二,进一步大范围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并引导科技特派员引领农民创办或协办科技型企业及合作组织。在实施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中心,以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把科技特派员作为桥梁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第三,深入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农技推广和农业专家大院的现代科技服务模式,从而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左右,表现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良好结合,其经验之一就是运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形式推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就天津的情况而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不能缺少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技创新、推广和培训等各环节。第一,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依法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监管机制;第二,根据《科技进步法》,针对天津具体情况制订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通过法规来界定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强化农业科技活动的全程管理;第三,参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来制订天津地方农业技术推广规范,针对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法律责任不明和职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制订相应法规。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3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陈丽娜,孙国兴,刘会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支撑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2):35-37.

[3] 毛科军,李小刚,官宏义,等.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 提升天津农业信息化水平[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1-5.

[4] 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大命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6):1-6.

[5] 张巧利,杨霞.科技支撑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探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82-84.

[6] 张云君.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上时代步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6):51-53.

[7]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2013,19(9):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