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1篇

在此背景之下,据教育部的统计,20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__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__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__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20__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之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09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十分拥挤。

从往年看,校园招聘活动可反映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情况。今年,一些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中国)、立白集团等一些企业相继取消全国校园招聘活动。而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行业的大学生招聘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网络招聘总职位数量在增加,但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放缓了很多,而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变化尤其明显。

目前,金融服务业的裁人仍在美国。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自20__年12月以来,该国金融服务业裁员数已达17.2万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金融服务业人才招聘市场与去年相比,今年明显冷清很多。

另一方面,国内it行业尚未受到显著影响。有专家表示,it行业正在分析金融风暴对国内it行业是否存在明显影响,但目前观察的结果是影响并不大。

对出口制造和贸易业来说,情形则不容乐观。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都受到一定的程度冲击,一些企业举步维艰,影响到了就业市场。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说,20__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现在“这些企业出现困难,对于就业市场而言,肯定是不利消息”。

据了解,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也在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相应的,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对手。

就业形势的严峻,除了客观的背景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仍存在不适应。许多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在就业时并不实际,一些陈旧的课程似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课程过度强度理论而缺乏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走出大学时动手能力很差,空有理论而不懂得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这也是现今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瓶颈。

就业是一个庞大的民生问题。在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应当如何走出危机?

以下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七项措施:

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

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

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以上措施之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象征,应该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面临着就业危机,应当视危机为挑战,努力让自己脱颖而出。

首先,从自身素质出发。如今全国高校林立,考上一间名牌大学已经不能代表未来道路一帆风顺了。每年毕业生众多,招骋会上黑压压一大片,在一个普通招骋会上就可能有几百人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岗位。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跻身于就业市场,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这里说的知识又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之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所读的专业,正是要实现未来人才专业化水平高的目标。现今招骋市场仍然需要的是人才,一名大学生,首先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与他人竞争。再者,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及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外的其他技能。

在招聘方为买方市场的前提

下,招聘方自然会在递交求职申请的众多大学生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此时,专业水平不高的必定成为淘汰的第一批,再者,人是社会性动物,道德水平低的必定处理不好团队合作中的人际关系,再淘汰。最终,在招聘岗位有限的前提下,招聘必会择优选择,故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从主观上是拥有一定优势的。

上文中提到的综合素质,也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在就业大军沉甸甸的形势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承受不住就业压力,表现出自卑、自弃,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悲剧道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该能迎接困难的挑战,而非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的。因此,在此严峻就业形势之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

此外,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职业及薪酬定位较高,而在金融危机之下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的的情况下,招聘方提供的岗位及薪酬远远不及大学生理想中的状况。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在此前提下,大学生不妨稍放低要求,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获得工作后积累经验,再慢慢向理想中的工作进军。

在此就业形势之下,除提升自己,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考研,暂时避开就业大军,开始深造,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是考公务员,国家提供的职位。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2篇

毫不夸张地说,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将再次成为我国新的就业难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实施高职学生创业的现实意义

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自我创业的大学生非常普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果每年数以百万的高职毕业生中有5―10%实现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极大地减轻这一群体自身的就业压力,而且通过其所创办的企业还能接收更多的大学生和其他群体就业,发挥巨大的乘数效应,其影响可谓深远。这里仅以每年毕业的近300万高职学生10%的创业率为例,就会有30万创业者开办自己的企业,假设每个企业平均提供三个就业岗位,加上自身就相当于解决了120万人的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创业的巨大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战略,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一)国家、地方和院校营造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面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明确提出将在税收、贷款、场地安排、创业孵化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和服务,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9年2月10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再次重申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此后,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北京、上海、福建、天津等地出台更为具体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一定的担保贷款和补贴,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等。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也纷纷出台更为详尽的鼓励学生创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上而下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力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相信在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积极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必然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一轮新的创业热潮,高职院校学生理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优势分析

1、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优势

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开设的专业定位明确,职业性较强,而且大部分专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设计、计算机应用、汽车养护与维修等。在课程体系上,一方面,设置了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更注重技能实践课程的开设,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操作,强调实用性,学生大多学有一技之长,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而高职院校富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又使得学生与市场、企业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相关领域有了一定的认知,市场意识较强,这些都使得高职学生创业的风险大大降低。

2、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具备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不乏拥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兼职教师,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一般本专科院校宝贵的人力资源,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创业导师。他们不仅传授给学生实用性较强的技能知识,提供创业指导咨询,帮助学生筛选创业项目,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更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事业和工作百折不挠的进取态度,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自信守诚的优良品格,这些无疑是高职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重要内在素质,必能增强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3、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心态和行动力

由于大多高职学生经受的成长挫折较多,反而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心态更为健康,生活态度更为积极,情商发展较好,在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富于想象,行为果敢,敢想敢干。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既要富于魄力,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创业机会,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高职学生较好地具备了创业成功的心智。

三、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善于挖掘创业机会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中的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和影响,如加工贸易、国际物流等,相比之下,农业、教育、医药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此外,生活消费品行业,如食品、饮料、烟酒、化妆品等行业也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行业,高职学生在选择创业行业时一定要趋利避害,慎重选择,善于挖掘创业机会。

同时高职学生要仔细分析国家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与经济政策导向,国家投资的四万亿资金虽然大都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但这些投资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应审时度势,根据所学专业和其他自身优势条件,选择投资少,规模小,特色鲜明,易于运作,市场潜力较大,靠近消费终端的创业项目,重点开展物流配送、网站建设与维护、网上商店、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特色餐饮、老年保健消费、生态环保、绿色食品、服装设计与制作、家庭教育、汽车美容养护、平面设计、会议礼仪、专项业务等创业项目。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类;大学生;就业

金融类专业是近些年就业颇为广泛的热门专业,虽然社会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随着金融类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金融类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和就业压力。因此,金融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将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7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预示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然而,虽然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很多,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不多,相关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并不多见。同时,由第一线就业工作者搜集一手就业资料及数据,专门针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并不多见。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人才需求迫切,金融类专业持续升温,大批大学生报考了金融类专业,每年都有大量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涌现。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大趋势,金融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而就业去向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统计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其次,学校统计并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便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反馈,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同学的就业去向,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可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目前,专门针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很少,本研究通过调研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以其得出规律,为提高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资料和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类各专业人才需求处于上升趋势,本课题组重点抽取一所金融类高校,并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对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前景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主要就业趋势

课题组调研了一所河北省属金融院校,该校河北生源居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通过调查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现毕业生大多数服务于基层,目前主要服务于以下五类单位:银行系统:包括四大行、股份制商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其他公司的财务、金融及相关岗位。毕业生主要到上述五类单位从事柜员、客户服务、交易员、理财顾问、经纪人、咨询等岗位工作。

(二)工作满意度

课题组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调查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的占30%,“感到比较满意”的占23%,总体满意度为53%。其中在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系统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满意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水平高”、“企业公众形象好”;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三)从业稳定性

在随机抽取的500名高校毕业生中,大学生毕业后“从未换过单位”的占55%,其中38%是在银行系统工作;“换过一次工作单位”的占19%,“换过2次及以上工作单位”的占26%。调查换工作的原因时,从事柜员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内容枯燥”、“工作压力大”,从事证券、期货交易及保险等岗位作的人员,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

三、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展望

(一)金融类专业前景

金融类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一直居高不下,未来金融类行业中仍有较多热门专业。金融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二)就业范围广泛

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较广,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更为多样,如经济预测与分析类职位、市场营销类职位、管理类职位等。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三)市场需求稳定

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在国内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金融业将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些热门专业值得关注,像审计、保险、会计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将有所增加,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此外,金融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多且层次多样,因此金融服务业对银行柜员、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一线工作人员的需求较大。

四、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及对策

针对金融类高校毕业生这样的就业现状,课题组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一方面作为金融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就业政策并不熟悉,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特点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细化到具体类别的就业宣传更少,对金融类专业亦是如此。

(一)转变育人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独立性。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定位上要加以明确。

(二)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有些学生对在读专业不太满意的原因不是学生真的不喜欢本专业,而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本专业。基于金融类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前景缺乏了解这一现状,可以从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社会地位、对社会贡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专业教育,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熟知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和工作培训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大提高专业满意度,进而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三)建立充分就业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化建设,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办学质量的指标。同时,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大学整个阶段,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同时,发掘已工作毕业生周边资源,请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质量反馈表,以便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建议,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四)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只有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才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择业的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从主客观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择业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其次是收入等福利待遇,同时,也会考虑职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等,呈现多元化倾向。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积极务实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效益。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大力提高全体教职员工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等力量,建立全员化、人人参与的就业服务力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姜超.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 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3] 程琪.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4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和投资两个经济增长需求拉动因素明显弱化,导致失业的进一步增加。其中,出口导向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的经济减速已成为目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最根本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份额,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导向战略 需求传导 汇率传导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宏观就业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增长较为缓慢,就业供给与需求矛盾不断加剧,金融危机进一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加剧了宏观就业矛盾。从衡量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指标――就业弹性来看,从1978年至2007年总就业弹性的平均值只有0.196。1992年至2007年间的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04。在总量就业供求矛盾持续扩大的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弱势群体等结构性就业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外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加重,外需受到了极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在外需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内需难以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经济发展速度下降难以避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加剧了总量就业形势困难。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将影响到用于扩大就业的财政资金支出,因此也会从宏观程度上影响到扩大就业。

(二)企业微观劳动需求减少

金融危机除了从宏观角度对就业产生影响外,也从微观角度对其产生较大影响。企业作为劳动力的微观需求主体,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减少或者停止了对用工的需求。在已经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倒闭。同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将对创业形势产生较大的影响,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影响创业将进一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肯定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对本来已经较为困难的就业形势来讲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凸显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一方面出口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出口也消化我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种出口导向战略曾经在经济增长中凸显出较大的促进优势,但也造成了对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力的依赖。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内严重缩水,出口锐减(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10月份中国出口总计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比9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沿海加工制造企业的产能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主体基本是农民工,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局面。

另外,曾经的出口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其中包括直接投资、借贷及其他种类的短期资本,造成我国货币流通性过剩。同时,我国稳定汇率水平的政策,也成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产生影响的扩放机制。进入2007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银行连续加息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过热的投资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温度骤降,企业家预期变坏、信心明显下降,投资生产的需求持续降低。没有投资企业规模不可能扩大,也就无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在政府竭力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又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经营成本不降反升,很多企业都会做出要么裁员、要么降薪的决定。出口导向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的经济减速已成为导致目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最根本因素。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的机制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我国和美国等贸易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美国金融危机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无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传导途径。

(一)需求传导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短期内,我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到6个百分点。这是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二)汇率传导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这次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爆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与我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价格传导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货膨胀使得2008年我国CPI指数上涨达5.9%,是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传导

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减少的工作岗位共计260万个,12月份的失业率上升至7.2%,创下16年以来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金融危机又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前者主要由美国政府主导,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主要手段,而后者将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将利用形形的贸易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和国际金融、结算部门等。同时,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

对策建议

本次金融危机对就业冲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现尚不明显。不过,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

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现有的就业岗位丧失,而且还会削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动力。在出口和投资两个经济增长需求拉动因素明显弱化的情况下,国内消费需求不振会进一步拉低GDP增长率,造成失业的进一步增加。在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我国应当大力培育、扶持优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成本降低来扩大市场份额,促进就业形势的好转。

参考文献:

1.蔡兴,莫骄,冯志坚.中国出口、FDI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2009(2)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高职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66-02

2007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仍然让人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转手,全球经济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动荡,企业裁员、大量人员失业的趋势几成定局。而这一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所以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世界经济仍处于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之中。经济学家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毕业生总数比翻了一番还要多。这样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将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岗位减少,待遇降低

后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经济利益有所减少。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企业必须采取裁员和减少用人需求的措施,就业机会也因此而大大减少。我院2013届毕业生双选会现场调查数据显示:为了稳定企业的发展,有8.7%的企业采取了裁员措施,42.3%的企业选择减少用人需求。2008年在我院举行土建类、财经类招聘会的单位数量从2007年同期的50余家下降到30家,单位招聘计划也同比大为缩减,女生就业更为困难。待遇方面,月薪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较2007年同期有所下降。有35%学生表示自己选择的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难度增大的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可供选择的职位减少和薪酬水平降低。

(二)定位不准,期望过高

从毕业生自身情况来看,有的毕业生定位不准,期望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也不愿从事服务行业;有的毕业生因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错失了好的工作机会。例如有一外资企业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条件很优越,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但只招了几名后就没人敢去应聘了,很多毕业生都是因为自己英语水平低而不敢去应聘。另外,现在的毕业生普遍存在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三)就业抑郁和焦虑加重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共3747人参加),在受访者中,有57.9%的求职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占50.2%,“焦虑”占44.7%。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体验、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二、应对策略

(一)毕业生方面

1.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准确定位,调整心态

毕业生应当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以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适当将薪资要求放低,切忌好高骛远,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认清形势,明确就业目标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应当分析自己想要投出简历的公司的情况,将因企业压力过大而要被裁减掉的部门从自己的就业范围中排除出去,尽量挑选企业的核心部门或者有潜力的部门。而在选择就业地区的时候,应当尽量挑选那些有潜力的二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虽然很多,但是存在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就业变动大。相比而言,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虽然少,但具有一定的潜力,就业的稳定性就相对高一些。

3.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应当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积极地加入到就业大军中。适当地将自己的期望值降下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放低自己的就业姿态,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就业前景,不能只重视经济意识,不能过分强调区域概念,也不能因为“待遇低、条件差”而不愿去尝试,进而错过比较好的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1.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加以重视

学校也应当正确了解后金融危机的特点,重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影响,对学生进行抗金融危机教育,为学生解答相关的就业困惑,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比如我院招生就业处教师就为应届毕业生做了“危中寻机――你准备好抓住机遇了吗”的专题报告,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除此之外,我院还将当地的知名企业家邀请到本院为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这样,不仅能够为处在就业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还能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树立克服就业压力,积极就业的良好心态。

2.加强就业指导,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对我院毕业生推荐表进行调查与统计的结果显示:接近90%的毕业生追求工资高、工作环境好,且还要与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10%的毕业生追求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有先学技术后择业的思想。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根本没有认识到金融风暴对就业的影响。为此,学校应积极开设关于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的管理、运作常识、劳动法规和今后的就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使学生认识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现象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将愈来愈严重。在此基础上,教育毕业生必须先就业再择业,否则就会失业。此外,针对毕业生专业的不同,针对就业形势的现状和企业需求的不同,就业指导机构应当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目标,加深他们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3.多方出击,开拓就业渠道

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高职学院应多方出击,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应积极加强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联系,通过集中慰问、发送贺信,增加校企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一般采取就近原则,在省内挖掘新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在省外京津唐和环渤海湾地区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办事处,搜寻企业用工信息,深入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建立新的合作伙伴。

(三)政府方面

1.鼓励、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

政府应当设立更多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给予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薪资、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对于已经达到服务期限的毕业生,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免收学费或者提供助学贷款。此外,政府还应给予招收失业毕业生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使企业开设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范围。

2.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施高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对到街道、社区和乡村社会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到农村担任“村官”的高校毕业生,比照当地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待遇,为其买社会保险,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比如,给予他们小额贷款,免收他们的工本费用,给予他们税收优惠,扶持他们创业。

3.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体系

为毕业后回到家乡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登记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并将其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援助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体系,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家庭困难的毕业生。

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带给高职毕业生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巨大的机遇。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捍卫属于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会迎来更大的曙光。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2008(18).

[2] 熊伟娥.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5).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高职生;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和普通教育已有“平分天下”之势。但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多,他们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高校学生就业带来严重影响和巨大压力。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频繁的大环境下,如何化解金融风暴带来的就业压力,实现成功就业,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一、金融风暴背景下高职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金融风暴直接缩减行业就业

自2008年以来,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掀起了金融行业的裁员浪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难返。我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成员,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有所减缓,依然对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经济增速下降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由十位数逐步降至个位数,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负增长。虽然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态势,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影响不大,但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产生较大变化。

3、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必然会减少劳动力需求。自2008年起,《就业促进法》等诸多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成本,还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就业立法中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二、金融风暴下影响高职生就业主要因素

1、社会层面的影响

当代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高校扩招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整体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升。然而,高职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受受金融风暴影响,处于“夹缝层”的高职生就业压力不断加重。二是就业选择的误区。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而产生大量就业需求,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等)难以补偿高职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加上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三是就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对高职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高职生的就业观;招聘歧视的存在,导致高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加凸显,而金融风暴使得就业问题更加艰难。

2、学校层面的因素

就业能力取决于高职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为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和自主就业创造了机会。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知识教育的比重过大,职业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没能与时俱进,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人才培养难以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持续的扩招进一步稀释了高职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高职生从专业到职业的转换,学校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来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

3、高职生个人原因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就业择业的。同时,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准备不充分,出现了种种心理误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高职生的顺利就业,而部分学习困难、家庭困难、心理困难的“三困生”更为严重。一是对自己和职业认识模糊和不确定。就业时,或是注重效益,忽视个人职业理想与专业能力的发展,易遭冷落;二是期待自由度较高的岗位,要求减少用工限制,而现实社会中的“裙带关系”、“暗箱操作”等用人现象,易滋生不满情绪与心理失衡;三是存在“学习好不如爸爸好”思想,一边痛恶拉关系、走后门,一边想办法找关系以谋求岗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个人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时,有机会不敢把握,失去时又懊悔不已等。

三、化解压力,积极促进高职生成功就业的途径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做好相关的政策引导、教育和心理调适工作。

1、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提供“三公”的就业环境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化解金融风暴带来的就业压力,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为促进高职生就业,政府应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把就业安置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高职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鼓励他们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良干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就业教育、培训和指导

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育人、全程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和指导。一是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增强高职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及时调整专业,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二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的协作,构建科学的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配合社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服务和跟踪调查工作。三是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帮助高职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加强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引导高职生正确把握和调整择业期望值,培养其健康就业心理。

3、加强学习,调整心态,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就业是大学生把握自己命运的起点。高职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信,强化自身素质,正视就业压力,及时调整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毕业生在进行心理调适过程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正确面对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失利;加强学习,有效提升职业能力;择业时,乐观面对,调整好期望值,学会“骑驴找马”。既不患得患失、自暴自弃,也不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提升心理素质。

总之,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高职生自身学会控制心境,直面金融风暴的负面效应,自觉地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顺利完成从学员到职员的社会角色转换,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淑萍、王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8篇

尽管行业产销已现企稳迹象,效益降幅也开始逐步收缩。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行业正进入需求旺季,生产、销售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另外,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规模以下小企业倒闭较多,订单向大企业集中,使得统计中的规模以上大企业产销情况略有好转。因此,在国际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复苏情况下,尚不能断定行业已彻底摆脱阴霾,走出底谷。积极信号只能说明行业现阶段尚未遭遇更加严重的需求寒流,运行情况基本稳定,但行业运行压力并未彻底缓解,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2009年以来,行业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今年5月,美国服装零售额连续第九个月负增长,同比下降6.96%;日本衣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零增长,也是该国零售连续第六个月没有任何增长。同时,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继续创历史最高水平,表明其居民收入在未来一段时期难有改善,消费难以实质性恢复,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仍不乐观。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很多国家都采用本币贬值、增加国内纺织产业补贴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美国也多次提出“国货条款”、提高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纺织行业运行的市场风险。

在内需市场上,5月国内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回升,但抑制性因素仍然存在。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工业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仍较为严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扩大的抑制性因素。据统计,2009年1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长8.0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1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长了4.4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另外,生产要素价格出现回升,但终端消费价格仍持续下降。今年以来。纺织行业各项生产要素价格恢复持续上涨的趋势。5月,纺织行业主要原料棉花和涤纶短纤价格较今年1月分别高出15.41%和24.16%,较4月份分别环比上涨了3.51%和3.6%。而2009年5月,我国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了O.2%;4月,服装零售价格下降2.5%。纺织企业同时承受原料价格上涨和终端销售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