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P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08-02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幼儿音乐欣赏素养、幼儿音乐表演素养和幼儿音乐教育技能素养。开展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音乐素养教育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化角色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的真实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接地气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案。

第二,契合用人单位的新要求。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遍地开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所有地方高校都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其中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最为明显。陕西教育学院在2012年3月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举全校之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迅速扩张。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675人,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67人①。陕西省2016年学前教育招教考试人数为1000余人。面对供求失衡的现状,用人单位相应提高了用人标准,对毕业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基本情况

从2016年9月开始,课题组在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调研。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调查等。共计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610份;面对面访谈15人次,电话访谈24人次,电子邮件调查36人次。问卷发放对象、电子邮件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对象包括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本科生。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基本现状

第一,先天不足,学生入校前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调查可知,入校前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87%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入校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仅有15%的学生选择“学过舞蹈、钢琴或其他乐器”。85%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音乐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8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这些现状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接触音乐课程时,普遍感到特别吃力。在学习乐理知识时,识别五线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学习钢琴时,手指较为僵硬;学习儿歌时,唱歌屡屡跑调;学习舞蹈时,身体僵硬,动作呆板。

通过深度访谈,课题组对此现状的原因作了归纳。首先,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文科或理科招生的口径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文、理科招生中,考试内容并不涉及音乐素养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文化课上,仅将音乐作为休闲放松方式;其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较弱,音乐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一般。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而言,课堂外的音乐学习费用较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

第二,后天失衡,入校后的音乐学习效果偏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84%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音乐学习效果较差。除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足外,对于大学阶段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反映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例如钢琴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或者舞蹈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等,缺乏清晰明确的规范性,这造成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习舞蹈和钢琴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再次,音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前教育隶属于教育学科,在陕西省地方高校中一般开设在教育科学学院,该学员师资队伍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为主,具有音乐学背景的教师较少,且一般处于边缘化位置,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缺少话语权。

第三,音乐教材质量总体偏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材基本脱胎于专业钢琴教材,弹奏内容基本来自《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哈农钢琴练指法》《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等。这些练习曲目并没有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未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简单移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上,造成学生音乐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倦怠感。

三、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策略

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这主要包括建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结构、

编写学前教育音乐教材和提升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这几个方面。

(一)环环相扣,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和省级幼儿园招聘要求为标准,遵循宽口径、强技能的指导原则,有机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将乐理、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声乐等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学期。并且,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保证每学期课程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衔接性,即课程内在的教学目标富有操作性和合理性,契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外在的目标富有衔接性,符合音乐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保证钢琴、舞蹈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良好习惯,使其适应幼儿园弹唱结合的教学要求。保证琴房开放式管理,确保学生每周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出发,“理解音乐情感是重要的入门环节。音乐作品的创造者、表演者、聆听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儿歌的情绪和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综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动作协调性和舞蹈心理障碍等问题,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因地制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写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学前教育音乐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外援,通过招聘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提升音乐队伍师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优化,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力量,编撰适应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课程与教材编制是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形成过程。”③

优质的教材承担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应当避免过多的学理性阐述,而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乐理训练时加强对学生五线谱识谱能力的锻炼。在钢琴曲方面,尽量选取内容简短、形象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钢琴练习曲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选择上,尝试加入本土文化资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豪感。

(三)探索创新,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

探索引用奥尔夫教学法,将钢琴学习、舞蹈学习与身体律动、节奏有效结合,在地域性文化和多元性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律动性、传承性、趣味性的有机整合。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主要特色总结为:节奏教学、身体教学和情感教学。”④理性建构契合陕西具体情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其与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秦腔、华县皮影戏、关中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路径,在其中寻找律动性、节奏性强的音乐片段,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富有陕西特色的方言、儿歌、童谣,促使奥尔夫音乐教育贴近幼儿生活世界。理性探索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例如从“西安”、“咸阳”等地名入手,运用声势教学进行节奏朗诵;与奥尔夫乐器相结合,配合使用幼儿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进行节奏教学;与实践性、体验式、情境式相结合,开展融入幼儿生活世界的游戏教学。教学评价是音乐教育的反馈环节,我们要理性研究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以提升W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摒弃传统的技能型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的人本化。

参考文献: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就业网.2016、2017届毕业生信息表[EB/OL].http:///,2017-3-2.

[2]于丽.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113.

[3]黄瑾等.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前课程与教材编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61.

[4]于丽.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色[J].音乐时空,2015,(05):139.

作者简介:

白 婷(1995-),女,陕西洛川人,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发展方向

(一)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若要既重视本科教育的特点,又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应进行更加准确的目标定位。而要做到更加准确的定位,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特长,关注学生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应相应地增加专业课程。如可实施“双语教学”,培养能用中、英双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培养“学前教育特长生”,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促进儿童智力开发,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的毕业生。这样,不仅重视本科教育的导向性、发展性和基础,又达到满足市场需求、学生需要的目标。然而实施这种培养目标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专业开设杂、教师需求大、资金需求大等。笔者认为当前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尽快更新,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强化基础、发展专长,重视理论,彰显技能,突出应用性。

(二)完善培养目标及实施的具体规格

与当前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培养目标相比,笔者认为应该增加更具体的阐述,让学生在报考本专业时可以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最佳决定。如增加: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优质师资。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发展性的专业培养规划。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的设置都应利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把相关的专业科目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培养师范类学前本科专业专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并为之服务。

基于对培养目标的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应包含: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管理和设计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实施的培养模式;培养理念等。

二、课程设置

(一)高师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

高师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有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二)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规范

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全面体现上文中提到的适用于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强化基础、发展专长,重视理论,彰显技能,突出应用性。

首先,课程实施要体现学生专业取向,注重个性发展。课程实施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又要为学生未来就业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不仅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基点,同时制约着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培养学生优良品行的相关课程。笔者经过对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慈母的心肠、爱的性情、宽容的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内涵,这些都是要通过大学四年的熏陶积淀而来的,应当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灵魂。幼儿园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是博雅的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这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可或缺的。

(三)课程体系设置

本科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灵活、精炼、全面而有所侧重的原则,在技能上向幼师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在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上保证本科质量。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并不容易。上文探讨的“学前教育特长生”的培养体现在在课程设置上,应相应地增加专业技能技巧课,如音乐基础、钢琴、美术与手工、舞蹈等。但是不能削弱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质性分量。因为,本科与专科层次学生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上,而这种水平与能力的保证必须靠教育理论课程的实施来完成。

在课程设置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在增强专业技能技巧课程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有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课程领域和课程模块来组织课程材料,实现课程的结构化、灵活化、精炼化和可操作化。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把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知识类、学科专业类、教育类、实践类四个课程领域,再将各领域分支。以下简单介绍笔者的看法:基础知识领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人文道德和科学素养;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要突显就职方向和学科领域特长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专业知识,获得保育和教育能力;教育领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教育知识并取得教师资格;实践领域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集体实施,加强就业技巧训练。

在课程实施的课程量安排上,应倾向教育类和实践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是本科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既有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又有利于发展研究型人才,即研究生博士生方向的发展。本科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教育实践技能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主要包含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技能展示等。

综上,笔者认为作为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专业,既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性,又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科专业标准。既要努力适应和引导就业市场,又不能为迎合市场的需要而放弃对专业的追求。对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探索应该更加深刻,应引起社会教育学者的认真思考研究。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背景综述

通过教育部所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文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也是幼儿园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积极向上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必备的前提,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专业性的(幼儿生理知识、幼儿心理知识、幼儿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实践和组织能力是保证幼儿教师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灵活运用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一)符合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条件,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如蒙氏教育、双语教育等。幼儿园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全面的专业素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丰富的教育知R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化教师的要求,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三)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要求

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这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的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一旦受到创伤,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把握孩子的关键期,用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因素

1.重视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知识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类的专业课程(钢琴、舞蹈……)比较感兴趣,把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

2.文化课水平不高,存在偏科现象

学前教育学生在初中或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差,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素质不同,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课堂教学遵循的教学流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和总结。采用单方面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太过机械、呆板、单一,缺乏创新。

2.非专业教师

非专业教师只就理论讲理论,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幼儿教育经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于幼儿教育技能的教学也不够细致。例如:物理专业教师教授幼儿科学教育这门学科。

(三)学校的管理方式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教学,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

2.教育实习课程时间短、形式单一

理论课程多,实践类课程少。学前教育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偏见

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偏见,认可程度低。部分家长认为幼师带幼儿唱歌,跳舞就可以了。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严格学生技能考核,在考核中,采用三名专业教师现场考核认定,建议基本功合格与毕业证发放挂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幼师学生的综合能力

1.专业理论能力

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实例分析法、讨论法、自学法、模拟运用法。如分析教育实例,制定活动计划,角落美化,指导游戏等。

2.音乐弹唱能力

耐心指导――纠正不足――课后巩固。

3.舞蹈创编能力

根据学生的素质状况,把基本组合与舞蹈创编结合起来,确定新的舞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引用幼儿园舞蹈教材,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

4.绘画手工能力

在课堂上注重手工能力的发展,学生作品收集起来,定期展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音乐表演能力

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运用新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声乐入门阶段――学唱新歌阶段――技能拔高阶段。

(三)通过第二课堂和晚自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技能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组。指导教师做好可行的计划,定目标,写纪录,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每个学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手工制作、简笔画竞赛等。

(四)充分利用教育见习与实习,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要付诸于实践。在实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制定教案并批改,可采用学生的手工作品为教具、设计相关课程的内容,对实习情况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把实习中学生的优秀课录下来,为以后的学生做观摩、分析用。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实结。及时组织学生开了实结会,谈见习与实习的感受,及时找到差距与不足,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

(五)深入开展模拟学前教育活动

模拟学前教育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将一周的某一天定为“模拟学前教育活动日”,让学生自愿两人结组分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后两个学生分别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工作,开设专题班会及处理班级各类事务;以学前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如:带领学生进行跳舞、游戏、做手工等活动。

四、结语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向幼儿园输送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摒弃旧有的教育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和现状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根据本园的情况创设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任枚卿.从专业认同看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5.06.20.

[2]吴洁.浅谈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途径.新西部(理论版).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光.2012.07.20.

[3]左瑞红、李峰.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2012.8.25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构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构的现实诉求

现实教育结果与社会的职业角色期待存在的矛盾冲突唯有通过人才培养路径来解决,对于有着特殊性质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厘清课程建构的现实诉求是前提。以职业素养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是高职学前课程建构的应然追求与必然要求,只有构建一个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有针对性、系统、清晰的课程体系框架,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一)确立“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目标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的对象。[3]目标的确定是在原理或理论指导下基于各种信息综合后的一种价值选择。“将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是课程建构之思的源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的学前教育“职业人”,主要指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这个职业具有特殊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其特殊性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幼儿,是处于人生特殊年龄阶段(3-6岁)的人,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易受伤害,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与机电、农林、商贸等其他高职专业人才的职业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事该职业工作不仅要遵循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政策规程的约束,更需要高度的道德伦理自觉。履行幼儿教师培养任务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应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的要求,厘定幼儿园教师“职业人”的基本素养,建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有“道德、有知识、高技能、理念先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学前课程目标拟定的基础,也是课程建构的最终旨归。

(二)指向“自我”与“社会”的发展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职学生和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群体都有其特殊性。与此对接,需要建构一种课程体系既能交给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又能使其获得胜任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志趣、知识技能、理想信念。这样的课程建构既与职业标准对接,贯之以职业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发展,将职业认知与理解、职业道德与理想渗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教育对象上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构成有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对口高职学生、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他们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习得从事相应职业工作的知识、技能,获取从事相关职业准入资格条件。从岗位对接分析,《专业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专业院校机构的严格培养和培训。从毕业生的工作性质上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工作对象是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有着特殊的学习与发展要求。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不能简单地理解定位为培养“技能型”或者“应用型”工人或者职工,要规避传统的学科化、技术化的课程设置弊端,综合考虑高职学生、幼儿两类群体的发展,多元化、渗透化、统整化地建构促进高职生和幼儿发展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了众多的“保姆型”、“歌舞型”幼儿园教师,他们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体技能娴熟,却不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幼儿活动,引领幼儿成长。他们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更是一片迷茫,甚至在繁琐的工作中产生了对职业的厌弃。构建以职业认知道德为根本、以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为核心、以职业精神理念为价值尺度的职业素养为本位的课程已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必须。

二、职业素养本位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

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学前课程建构是一种既能交给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又能使其获得胜任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志趣、知识技能、理想信念的课程体系建构。是指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职业人”为出发点,基于职业素养要求和高职学生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进行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与架构。整个课程设计与架构遵从职业素养的主导性,以职业认知道德为根本、以职业精神理念为价值尺度,围绕合格幼儿教师职业要求的道德水平、知识技能水平、保教行为水平等素养指标进行。

(一)多维共生的课程目标高度

“课程目标应该是在课程领导和执行人员在教育哲学及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利用各种知识信息后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3]是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表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呼应。高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其目标应该指向“职业人”蕴含的素养指标要求。职业素养的内在结构依托于莱尔斯潘塞的职业素养冰山理论模型,将其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包含所表现的行为和拥有的知识、技能等投射于冰川外部的浅层部分,“潜藏水面之下的隐性素养集中体现在如价值观、个性品质、内驱力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4]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5]高职学前课程目标的构建围绕着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来寻求,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共生为其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表现了高职学前课程目标的集合目的性、合需求性和合发展性于一体的特性。

(二)社会需要与自我发展共享的课程内容广度

课程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职业素养是应对“综合化”的现代职业情境发展,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所需要的素养的回答,其形成和应用不仅满足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达到“人才产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增效”,[6]而且满足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达成受教育者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职业素养本位的高职学前课程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中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整合程度、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匹配程度、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的吻合程度。重视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系统性机械地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科学世界”的系统性,忽视“工作世界”的整体性。[7]职业素养的职业导向性指向工作世界整体性,课程内容必须跳出偏重学科体系,忽略工作体系的藩篱,把课程内容与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职业资格分析等对应起来,从中获得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选择遵循路径为: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知”和“做”内在联系———学习领域转换———课程内容选择,满足既符合职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实现“健全发展的人”的多维价值层面的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严谨结构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在遵从职业的导向性的前提下凸显学生的内在性和发展性,展现高职学前课程的人本性。

(三)开放与整合共行的课程实施向度

“课程实施是师生作为教学双主体双向互动同时需要调动多方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4]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需求,以职业素养为本的高职学前课程实施需要打破学校教学这个单一的平台,通过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的共同活动完成,意味着课程实施需要突破场域间的界线,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行业资源)的整合,创造与工作现场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现“无边界”的实施进程,以更加开放的课程实施形式发生聚变,鼓励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空间维度上,打破课堂的边界;在人际维度上,打破校际的边界;在专业领域维度,打破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边界,提供学生更宽的综合视野和更多的体验机会。整合(integration)“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8]职业素养为本的课程核心是职业素养,整合了课堂学习知识和实践知识,要求在课程实施层面实现教授和实践的整合,既强调以教授为导向涵括的知识的储存,也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涵括的知识的实际运用,“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社会认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9]立体化呈现课程知识,激发成为职业人的内在动力。

(四)多元互通的课程评价深度

职业素养的生成是不同主体交互会话的结果,包含行业/园所、学校、教师、学生的复杂会话,多主体耦合参与。以职业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应该秉持的是一种多主体取向,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凸显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具有共有的价值认同的评价标准。课程评价在三种基本理性:“技术理性”、“实践理性”、“解放理性”的支配下,分别形成了三种取向: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过程是“基于‘多元主义’价值观支配下进行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被评价者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7]从评价标准有效性的实践角度考虑,多元评价方式的实施是标准与结果耦合的中介。不同的评价方式涉及的评价权重、规范和细致度有不同的划分和操作,需要把控不同评价方式依据不同情景实施的适用性,才能保证在多元主体参与下评价实践的有效性。

三、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的必备素养,更是衡量高职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职毕业生职业知识、技能、道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高职人才培养要厘清课程、素养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把培养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的学生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基于对职业素养的分析确定专业课程建构,即对一定时期内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行能力分解,进而围绕职业能力目标,选择与具体职业能力关联程度较高的关键课程进行整合和编排,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重构一种新的突破学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体现未来工作的职业特征,[10]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构筑“德艺行”多维发展的高职学前课程目标

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要在多种信息和因素的综合考虑下确定,“从学习者的角度,‘学校课程’一般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实际拥有的教育经验及其活动的整体。”从学校角度,理解为学校编制并实施因应学习者的发展,凭借学校自身及周遭的生态,在规定的课时内,组织目标、内容及其处置方式,综合地、系统地显示具体的教育目标、教材、时间、场所、指导、学校、媒体、评价而展开的一种教育计划。[11]所以要基于以下因素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其一,政策、标准因素。参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10-0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等政策或标准,寻求幼儿园教师共性的素养要求。其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学习者的心理与需要,即指综合专家理论研究和幼儿成长发展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标准下的高职毕业生应然状态与高职生实然差距中产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其三,当下幼儿保教工作实际。“只有当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与学习时发生的情境之间有相似性时,他才可能运用己之所学。”[3]其四,学前教育专家的研究与建议。学科专家对学科建设及其行业有着系统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拟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理应参照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课程目标确立上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①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为四大素养目标(如图1)。第一个维度是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目标,即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水平。笔者曾在高职学生中做过调查了解,在不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目中幼儿园教师就是“老师”,是“上课”,“教知识”的,而不是照顾幼儿生活的,课程目标中要强化学生关于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性质、角色、幼儿行为的认识、理解、态度与行为。因此职业道德目标要细化到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对幼儿的态度、对保育的态度。课程目标的表征就是学生对幼儿成长、发展特点、规律及幼儿园教师职业性质的了解、认识;对幼儿及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等。可以从“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三方面分为三个子目标,子目标一为了解、认识、理解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特点、基本权利,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子目标二为了解、认识、理解幼儿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责任、权利与义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子目标三为了解、认识、理解教育政策法规、儿童权利及保育、教育的独特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二个维度是职业知识技能目标,可以从幼儿成长与发展知识、教育幼儿的知识技能、自我规划与发展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确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要落实到幼儿教师职业的主要对象幼儿上,幼儿生长、发展知识,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知识,其他与幼儿园教师职业相关的人文、科学等通识知识。这些知识目标贯穿与学前教育专业人的全程学习、实践中,也是幼儿教师的知识基础目标。第一要了解职业的对象,具备了解、理解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特征、规律、学习特点及需要、主要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的知识与能力。第二要具备了解、理解幼儿教育基本原理、保育、教育基本方法与技巧以及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的能力,具备有效与家庭、社区沟通并利用相关资源创设环境开展实施保教工作的技能。第三要具备自我专业规划与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能力目标要避免职业教育的定势思维仅仅将其定位于“唱”、“弹”、“跳”、“画”等显像技能,而是要包括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一日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能力、游戏活动组织能力、保育能力、岗位基本操作能力(“唱”、“弹”、“跳”、“画”等)、幼儿发展评价能力、教育反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合作能力等。第三个维度是职业活动行为水平方面,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职业活动行为规划、设计、执行活动行为的能力目标。可以从职业胜任行为、职业竞争与协作行为、职业创新行为、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确立相应的目标。职业胜任行为能力目标是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通过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践能够基本胜任岗位职业任务;职业竞争与协作行为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所具备的独特的、能与同行业人员进行友好合作和良性竞争的态度、知识、技能行为的总和。职业奉献行为是指在履行职业责任的基础上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利用职业知识技能奉献社会的行为能力。第四个维度是指职业理念精神方面的目标,是指个体与职业相联系的具有职业特征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可以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情感等方面确定课程目标。

(二)选择师德为先、实践取向、终身发展的高职学前课程内容

在“德行艺”的课程目标理念指导下,兼顾促进幼儿适宜性发展的终极目标及学生职后可持续发展目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师德为先、实践取向、终身发展的原则,选择具有合理性与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内容结构应体现为“一条主线、两个系列、三大板块”。“一条主线”是指课程内容围绕职业素养要求这条主线,“两个系列”是指课程教材为校本教材和园本教材两个系列,“三大板块”是指课程内容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证书教育三大板块方面内容。具体学期课程应当开设包括以下模块的内容:模块一为职业认知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通过这一模块的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初步的儿童观与保教观,同时具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标准》指出师德为先,师德与专业态度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基准线,[12]师德教育类课程是实现幼儿发展为本的前提与保障,应贯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块二为实践取向的专业性知识,是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性基本知识技能,《专业标准》中明确强调: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核心应该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包括幼儿发展知识技能、幼儿保教知识技能、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知识与能力、教育活动评价与反思知识与能力以及通识知识。具体主要涉及儿童教育与发展基本理论、儿童行为与发展的观察、评价知识,幼儿园班级管理知识、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知识、环境创设知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知识等。其中幼儿生命、健康、安全、生长、心理发展、权利保护等幼儿发展类课程是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基础,应该占据高职学前教育教育课程的重要比例;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组织、环境创设等应用实践、艺术技能类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直接途径,应该作为专业技能、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为了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也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因此教育理论类包括教育史学类及由网络信息发展带动的信息化类课程也应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另外,《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并强调“应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因此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共育类、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类课程也应该涵盖其中。模块三为幼儿教师入职资格,教师资格证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幼儿教师职业道路的准入条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一模块内容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了解幼儿教师职业概况、入职资格要求等知识经验。同时要结合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大纲和要求补充设置教师口语以及涉及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内容相关的课程。

(三)推动“产教学研”协同一体的高职学前课程组织与实施

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课程实施是指打破学校、教师、教材中心,利用职业场所场域,对接工作过程与环节,重视学生职业活动的体验的“产教学研”融为一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路径。首先,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上要强化工作岗位标准意识,不仅实习实训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日常教学中也可以渗透职业文化,职业情境,将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可以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具体通过以下路径:首先实现C-G-K联盟,高职院校要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等建立课程实施合作机制,并与之结成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其二,实现院园联通,在联盟的基础上院校与园所要联通,从师资力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都要通过院校与园所的联系、沟通、研判完成。在院园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既要在院校“大”课堂也要在园所“小”课堂完成课程学习,甚至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园所课堂直接实时连接播放到院校“大”课堂。其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三融合”:内容上知识与能力融合。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本身蕴涵的丰富职业素养内涵,在学生习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获得职业认识、懂得职业责任,形成职业情感与道德。方式上教学与训练融合,课程实施全过程是通过“学”与“习”完成,而不是“教”与“授”完成,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拟或者真实实训、工作环境中,教师应创设并透过典型的工作任务问题情境,强化职业意识、规范职业习惯,增强职业认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结果上学习考核与证书获得融合。课程的组织实施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中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进行整合。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职业能力 课程

[作者简介]霍巧莲(1975- ),女,山东菏泽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江西 吉安 34300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3-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应对市场的需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应对市场需求,重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再认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无外乎是专业知识再加上一点唱歌跳舞的专业技能。这种简单的“理论知识+技能”的职业能力的定位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识需要更新,需要重新建构。笔者认同饶淑媛的研究观点:幼儿教师需要构建多元综合能力结构。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前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多重角色期待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综合职业能力。其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因素,这是一般人从事一般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力、语言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其二,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能力。具体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情商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其三,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技能,它包括唱(歌)、弹(琴)、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做(做手工)、演(艺术表演)等。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

同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的职业能力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不断向幼儿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例如实施双语教育、蒙氏教育等各种特色教育的能力,或0~3岁早期教育、感统训练教育等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灵活应对教育形势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统领。课程目标定位,是前提;准确定位,是关键。

在笔者走访调研的院校中,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着眼于当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幼教人才短缺的现实,都旗帜鲜明地将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培养上,即凸显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山东及江西两省的幼儿园调研中,园长访谈、教师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对行业需求,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曾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中师教育宣告结束,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便成了高师的使命。高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通识课比重大,教育理论扎实,最大的欠缺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学生毕业后会讲理论而缺乏幼儿园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使得学前教育本科生研究工作做不来,一线幼教工作又不会做,形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查,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从教育体制看,目前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好,而从小学到高中音体美课程不同程度的缺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艺体素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启蒙。所以入高师后各种能力尤其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和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和国际接轨以来,中国幼教和发达国家幼教的差距也给当前的幼教行业提出更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了新的潮流。

所以,高校调整好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到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转变。

二、课程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新体系

(一)课程改革与构建应以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突出的问题,课程改革应以此为出发点。应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空、繁、旧”的现状,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应改变教学法类课程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互相重复的现状,开发整合课程;应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弊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应改变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在大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应推行课程考核方法的变革,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应转变实习环节中实习时间短、实习收获浅表化、零散化的不足,探索优质高效的新的实习模式。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向探索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瞄准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价值取向,不同的高校根据校本实际,可以大有可为,做足文章。据调研,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模块总体上大同小异,只是字面上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高校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通识课、专业教育课、技能课、教育实践课;有的高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单列;还有的高校课程采用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的表述方式。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构成差异不大。简单地说,学前教育课程有以下必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唱、弹、跳、画、讲、做等各项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课程;适应未来社会对学前教育多元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虽然从理论上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涵盖了丰富的课程门类,课程框架搭建完备,但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上还要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思考和实践。

1.探索构建模块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课程基本模块涵盖了一般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向特长等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在大学四年的时间中,搭配好不同模块课程的合适比例,就是需要细细思考的问题。在调研的高校中,有的通识课明显课时比例过高,有的专业技能课又明显课时不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要求必然要重新审视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总体上讲,应该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但不同课程模块应以怎样的比例组合,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完善。

2.优化各个课程模块。第一,优化压缩通识课。要适当压缩通识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对通识课程,一定要优选对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课程。适当优化、压缩,对学生高中阶段就熟知的材料要勇于舍弃。

第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有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门类多,内容杂,主干课程不突出;限于师资或其他条件,课程开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随着学前教育大发展,新的科目不断叠加,而缺少相近相关学科的有效梳理和整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如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可以整合为一门课。可以将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这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目前有的高师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保健等,这些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整合删减。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第三,重视技能教育课程。目前,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幼儿园甚至愿意聘用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舍弃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达不到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要求。由于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痼疾或者是意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师资、教育条件一时达不到的限制,使得技能课与理论课相比普遍还是弱。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技能教育课程,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积极创造硬件设施和引进艺术专业教师,为艺术教育课程提供积极的保障。要探索艺术教育、艺术训练的途径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艺术技能课应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同时所选艺术门类以幼儿园适用为原则。笔者提倡,首先,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有必要加设面试一项,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就读的四年全过程。

第四,抓实践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高校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也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有的高师在计划中开列着教育见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达不到,形成空头计划。所以对高师的实践教育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避虚而求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也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幼儿园实习时间一般为6~8 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从事教学活动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同时,实习指导缺乏深入,实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易流于形式。总之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实践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校学前教育实习基地。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见 (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 (实) 习、分散见 (实)习、穿插见(实) 习、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性,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见习和实习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分析评价。

第五,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一切教育活动要紧跟社会这个总的风向标,要敏锐捕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催生和即将催生的新的学前教育生长点和就业点,及时更换增添新的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课基础即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开设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细化和特色化。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双语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方向、早教方向、蒙台梭利教育方向、幼儿园管理方向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一树多枝、一枝多果”。这类课程设置专业性更强,要做到细而精。这类课程要细致打磨,持续发展,既是凸显高校学前专业办学特色的亮点工程,同时使学生学有专长,分层就业。面对新的形势,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新体系是势在必行。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优秀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应是一个艰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一系列的研究,诸如高校与幼儿园深层合作的可行性模式探索;加强实习有效性的可行性探索;实习学期制的长效研究;推行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假以时日,不断努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会慢慢构建和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3).

[2]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

[4]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乐理教学 课堂有效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里面是以多种方向全面发展,涉及的内容以及培训都是多样化的形式,具有稳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乐理课程的开展已成为课程中的主要核心部分,与学生的发展和培训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学习过任何音乐的基本知识,几乎是零基础教学。对于其他类型的音乐课程还没有开展的情况下,学生在乐理学习中的任务显得非常重要,乐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学习其他音乐课程中最为基本的知识,是传递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素养的主要前提。因此,必须加强乐理课程的进度,将乐理教学落在实处,使得实现乐理有效教学的需求。

一、目前乐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 大量难懂的专业术语

在学生开始学习乐理知识的前期,乐理课程最先带来的是乐理中不易懂的专业术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此前没有接触过音乐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技巧,所以在最初接触乐理知识的时候的会相对较难,在乐理教学中含有多种理论内容,与其他的音乐学科作比较的话,乐理知识中的概念和其内容都比其他的音乐学科更容易产生枯燥、难懂的心理,这使得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等方面都造成困难。

2 教学方式过于专业化,不创新

根据现有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现象来观察,音乐教学方面在整体上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在学前教育中,乐理课程的教师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对音乐教育的专业知识上都是非常通晓的。但是就针对在学前教育专业这方面却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不够了解乐理教学的教学要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教师都是按照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缺乏创新和趣味,难以让不学产生枯燥心理,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3 学习基础不统一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少数的学生学习了解过音乐的基本相关知识,而大多数的学生是零基础,没有了解过相关音乐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的学生对学习乐理知识上的理解都会显得较吃力。因为学习乐理知识前的音乐基础不统一,所以在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零基础的状况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

4 重技术轻理论

乐理教学作为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因而在该专业中,乐器的使用技术占有较高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过量轻视,往往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操作相关乐器,但是在进行教学是不能对处于启蒙状态的幼儿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这会导致后期的发展受限,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和铺垫,在进行相关技术处理能力上不能独立实现。

二、怎样提高教育方法

1 加强和重视乐理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从音乐教学的整体来看,很多的地方都没有对其重视,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教师对教学上的不重视。要想实现学前教率得到提升,那么,首先需要使教师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次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逐渐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产生重视。然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单单只对音乐上技巧方面产生重视,要充分的是其认识到学号乐理知识,是学习好其他音乐学科的主要前提。教师在乐理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尽可能让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师去补救,对乐理课程教学的重视必须是所有的音乐课程教师共同的认识,让主要担任乐理教学的教师,还有其他音乐学科的教师都要起到重视程度。在学习乐理知识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巩固乐理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途中,正确对待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理解乐理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例如,课后适当的小练习,以及趣味作业,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等等。

2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一门课程的成败很大程度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在这里,教师的个人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基本的情感,在进行声乐学习中,学生拥有的将是更多地抵触,而不是欣赏,因而在进行乐理教学中,要抛弃纯粹的理论知识,要更多地加入情感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个充满音乐元素,愉快学习的环境。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课堂,避免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其次,要更多地更学生用心交流,以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教学设计更多的从团队出发,不是从师生关系出发,这样设置的教学情境,学生容易接受,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因素,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单的多,学前教育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逐渐培育自己的情感教学方法,感同身受,对毕业以后的幼儿教学使用情感教学,将会取到更大的帮助。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的方法

教师们在乐理教学前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什么、还有学生心中的自身想法。他们有自己看法和理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一般对于学生来讲怎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就是适合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就从中采取措施,根据教学的变化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乐理知识和音乐素养上得到提高。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中更加认识、更加掌握其知识。

4 加强乐理基本知识

学习乐理知识是音乐技能的重要基础,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是依靠书本来学习,还要通过其他的实践音乐课程才能足够的掌握,例如琴法、声乐等等。要求学生加强巩固乐理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些实践应用,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更高的效率。

5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众多的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方式不仅达到视觉上的效果还有听觉效果,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音乐课程上来讲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乐理教学中通过引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演奏会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奇妙之处,将动听的歌声和画面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兴趣,轻松解决问题。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好处。

6 乐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作用乐理教学与其他音乐学科都是有联系的。在乐理教学中可以连着其他学科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对其他音乐学科的认识,还可以充分的为其他学科做好相应铺垫,降低课程的重复性,学好了乐理知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上也是一种帮助,也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乐理知识和学习兴趣,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形象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为学习音乐打好基础。综以上所述,本文主要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简单阐述。

【参考文献】

[1]张莉,夏艳萍.关于提升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以学前教育乐理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161-161.

[2]赵艳琼.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大众文艺,2016,(15):234.

[3]张琼辉.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有效性[J].科学中国人,2015,(7):213-214.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当前形势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单一、创新性不足,属于比较突显的问题。为能减少这些问题对声乐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如下几点措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能起到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教领域输送人才,因此,在声乐教学的定位上也应该与其他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有所不同,需以培养适合教育幼儿的针对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其次,基于幼儿园儿童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兴趣为核心理念,一切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性等特点,才能使声乐教学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属于一门定向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该专业今后的工作对象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多增设一些儿童歌曲,同时结合幼儿的喜好等特点,选取幼儿易理解、感兴趣、琅琅上口、传唱度高的歌曲,例如《数鸭子》、《摇篮曲》、《种太阳》、《小苹果》等等,均是儿童易接受的歌曲。通过加大儿童歌曲的教学比重,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加实用。

二、优化声乐授课方式

文章结合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认为,优化、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可通过三点来完成:

(一)优化集体授课法。集体授课法在声乐教学中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集体授课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解他们对发声的恐惧,但这个授课方法也存在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缺陷。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该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强化重点,再讲其他,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重点内容。此外,在集体授课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使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并加以完善。

(二)分组指导法。分组指导法是建立于集体授课基础上的,教师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使其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针对每位学生在声乐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完成后,根据学生对声乐喜好及求知欲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辅导、指导,并让学生进行组间歌唱比赛,观察在歌唱中相互之间的不同,并进行组间相互点评,使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不足,积极、主动进行改正,尽可能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三)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属于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其主要是指将声乐与舞蹈、朗读、视唱等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声乐灵活应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声乐+舞蹈、歌词朗诵+唱谱、情景剧表演+歌唱等等,均属于多科目融合授课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授课时,声乐教师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合作,通过互相辅助,互为纠正,促进彼此的教学水平。

三、流行唱法在教学中的融入

我国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多是会采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对很多高难度歌曲均能驾驭。这种比较高标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弊端。长期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幼教岗位进行声乐教学时,会发现大部分儿歌的音域在c1~d2之间,但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来演唱时,则感觉比较怪异,小朋友们也难以接受。鉴于这种特征,将流行唱法融入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流行唱法具有结构清晰、简单易唱、表演形式丰富等多种特点,其对声音的要求也比较低,演唱时更能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在练习方法,流行唱法需要的气息比较小、音量小,咬字自然、比较口语化,没有那么多的高要求,学生歌唱起来也比较轻松。因此,教师可尝试着在传统美声、民族唱法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合理、适当地融入流行唱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幼教人才的培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