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其中,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属于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与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

地理课程的开发应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轴,围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从地理学科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学生发展层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善用地方自然现象与自然环境,配合地方特色民俗等人文现象和人文环境,以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概念为主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

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地理必修3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背景下,运用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

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突出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及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首先,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域认知能力作为前提而展开,学生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区域基本知识;其次,教学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该区域的现象、原理加以分析、论证,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下是具体课例。

一、审视地理图片,突出区域认知素养

课程开始先以“法国政区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的经纬度位置”“马赛景观图”“薰衣草农田景观图”。再以“法国地形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普罗旺斯的罗讷河谷、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最后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特征。

这样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知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引出新课,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探究现象背后成因,引导学生提取原理

指导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完成如下问题:(1)简述阿尔卑斯山的成因。(2)简述罗讷河谷较附近地区地势低的原因。(3)分析普罗旺斯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在高一已掌握的自然原理完成对普罗旺斯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通过(1)(2)的设问,提醒学生要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以加深相关区域在学习者脑中的知识结构。

三、建立“常规+特殊”模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内容广阔,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学生面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要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预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而地理问题往往虽然符合宏观上的规律原理,但具体到实际区域,又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如城市一般在平原选址,但赤道附近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这就要求我们先建立符合宏观规律原理的常规模型,同时针对不同特点的区域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特殊模型。

如本节课中,在学生描述了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普罗旺斯首府马赛的气温降水资料,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解释其主要成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之后再给出一段气候材料:“普罗旺斯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温和,每年日照达到300天以上。”进而提出问题:普罗旺斯地区为何全年光照时间长?

这里强调学生在掌握地中海气候成因这一常规模型后,还要结合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建立特殊模型:普罗旺斯西部有中央高原阻挡,冬季西风难以深入,水汽输送困难,降水较少。建立这样“常规+特殊”的模型,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四、设计观察活动,培养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地理实践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念、方法,去观察、分析、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和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种植一盆薰衣草,并记录下薰衣草不同时期的需水量、适宜的气温、对光照的要求等。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并将其与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进行印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区域的自然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最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总结出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五、通过问题引领,习得人地观念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让学生学会以此去审视各项人类活动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本节课在分析完自然条件后,给出材料:普罗旺斯薰衣草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截至2014年,薰衣草和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当地农业有着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等特点,生产资料上呈现土地集中制,农场规模大。但过去一段时间内,农民多采用传统工艺,产品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利润逐年减少。近年来,学者发现一套“创意农业”开发模式(见下页图)。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举办花节,同时生产薰衣草蜂蜜;薰衣草收获后,制成干花,用于生活用品的开发,或者进一步提炼成精油;最后依托品牌营销,发展产品深加工,打造高端品牌,如化妆品、保健品等。同时政府加大推广智能农业,完善各个景点的公交、民宿系统。很快,普罗旺斯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1)阐述普罗旺斯薰衣草农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2)概括普罗旺斯挽救薰衣草产业的措施。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最后,笔者给出“新疆伊犁准备开发3万多亩薰衣草打造国际旅游谷”的新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新疆伊犁打造国际旅游谷的行为是否正确”。正方:此种行为正确;反方:此种行为不正确。

以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有利于学生自觉认识地理现象和判断社会问题,思考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六、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纲,突出过程性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1.开展项目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表层状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概念和学科学习过程,形成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以“深度学习”促教学改进。学校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起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该项目的切入点基于教师,为教师提供一种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和实践策略,归宿点指向学生,给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直指教学系统中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聚焦深度学习四要素,构建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我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本土化的深度学习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模型;建设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库;形成部分学科教学指南。推进中,我们特别强调体验式研修,在小、初、高各学部都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

以项目式学习改进教与学。我们以项目引领的形式建设专业教室,开设人文主题课程、实践探究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思维类课程、STEAM课程、领导力课程、戏剧课程等跨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途径。

以STEAM课程为例,STEAM课程群包括通用技术六模块、工业4.0六模块、清华大学工业训练中心课程等。高一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合作,设计海报LOGO、项目路径,学习软件、设计零件,进行设计组装,调试运行。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分工合作,交流思想。这便是STEAM课程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教会学生做,更教会学生在遇到全新事物时如何去认识它、理解它,如何更深入地思考。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更高,体现出能力层级的发展性。他们首先进行工具及技能学习,如文献查找、数学建模、设计软件等,之后基于各自的设计进行尝试,试错修正,组装、编程、调试。该课程将学术性内容直接运用于实际的项目中,强调探究性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术探索及学科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工程学”思想和“做中学”模式,全面提升能力。

2.改变评价着眼点,探索多样化评价

改变评价着眼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能真正推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以及学校各方面建设。评价学生能力,要考量能力点包含什么,如何发展这些能力。学校据此给学生提供培育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一系列能力的课程。

借助大数据,评价学生能力起点。在开学初,我们借助大数据对新生进行学习力的评价。从逻辑推理、概括提炼、心理旋转、听力记忆、知识广度五个方面测评学生的学习特质,以判断学生的能力起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做好个性化指导。后期还要通过课程管理系统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养;科学方法;原始问题;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23-3

1 物理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2 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的物理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深层交流探讨中,顺利地把新知识与新方法纳入到自己原有的体系中。这就要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从而保证课堂宽松且有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方法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3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策略

3.1 设计有效的教W方式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有效地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就要保证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有效,是指教学方式能有效地突破教材重难点,同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实验探究教学为例。设计实验方案时,要鼓励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同时确保学生真实地思考、交流;实验时,要做到合理分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任务、伴着思考分工合作,有效实验;评估时,让学生真实地反馈实验现象与猜想或现实的差距,并让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方案进行修正或改进实验等。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确保全员全程真实地参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切不可为教学形式而形式。

3.2 渗透价值的引领,培养必备的品格

价值观是人心灵的风向标。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值得追求、坚守、效仿的,他必会误入歧途,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可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物理教材中价值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挖掘。一是物理学史。如开普勒质疑与导师第谷8'的角度误差,经过4年多刻苦的计算,发现了开普勒的三个定律,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开普勒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不平坦的科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真理的敬业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二是科学内容本身也有价值目标。如第一类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而无法制造成功,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都渗透着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物理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在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

3.3 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科素养

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和科学方法观。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概括、推理、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物理方法是物理知识建构有的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等[2]。

科学方法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主要要素之一,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现知识体系建构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平行和同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学习与工作最有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更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如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了统治人们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与运动的错误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因此,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科学方法的掌握要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教师不能直接将物理概念或规律等告知学生,而要将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让物理知识运用恰当的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归纳得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均以“密度”为例,探讨如何贯彻科学方法的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动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因素,思维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在学生利用气味、颜色、硬度鉴别了水、醋等物质后,提出如何区别外观一样的铁块与铝块。学生显然无法用上述方法鉴别,引发了思维动机,激发了好奇心。其次,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如图1,通过合理的逻辑解决了为什么要测量两个量的问题:①用人们对经典物理世界最朴素、最本原的感知引入;②运用控制变量法,明确控制体积相同,比质量;③运用类比,引入物质疏密概念;④运用迁移法,明确比较物质疏密有两种方法;⑤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最优方案,明确测量两个量的意义。而后进行实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进一步利用图像,结合数学分析、归纳,“无意间”发现了同种物质与不同种物质的规律,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预设目的。思维加工过程,教师要显化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明确各种科学方法的条件、步骤和意义,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加速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思维过程。总结过程,即学生用外在的语言规范内在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探索自身思考的过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品质,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2016年,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之后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相继公布。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落实核心素养在各学科中教育工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整个教学工作起到全面设计和调控作用,因此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简单总结我校核心素养的落实阶段性成果。

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就渗透在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教材中也蕴含的学科思想,对教材、课标的解读就尤为关键,只有看见了学科思想的影子,我们才能让它释放出来。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和方法。

学科思想是对学科和它的对象、学科概念,命题和学科学习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学习方法是解决各学科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科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感悟学科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学科思维、学科手段和学科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学科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学科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学校要求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帮、课标,从而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学科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学科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学科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学科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学科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科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学科的发展史,多参加学科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本文以课例形式,探索如何在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为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外研版)第二册Unit1Foodforthought的阅读部分。该单元的主题语境是多元饮食文化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从介绍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开始,本单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和世界各地的餐桌礼仪,丰富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关系,最终达成对多元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并且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单元的Startingout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及其英文表达,激发了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本课例基于单元的第二部分Understandingideas,文章的标题是“AChildofTwoCuisines”,文章讲述了一个中英跨国家庭的饮食故事。本堂课以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黑暗料理”为导入,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并通过阅读,探讨文章的主旨大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单元主题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中学习两个多月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等阶段的学习,他们已具有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能主动做好课前预习并参与教学讨论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背景知识及课文表层理解等任务交由学生课前完成。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学生对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合作学习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三)学习目标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准确理解和阐述标题的含义;2.精读课文,快速找出文章中表达对食物观点的句子,梳理细节;3.引导学生了解中英饮食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知。

(四)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先学课前先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前查阅相关文献和预习课文,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理解文本表层意义,为课堂深入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2.深层次理解课文教师引领学生深层次阅读课文,理解人物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的差异,了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重在目标语言输出。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和思想表达,教师要给予学生话题选择的空间,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想象力,使学生体验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对白情绪等。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是及时运用和巩固目标语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课前先学———先学先行,课堂铺垫

学生课前“先学先行”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围绕相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在上课前一天,教师编制“预学案”并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完成相关预学任务。Task1Listthefoodyouhaveeverydayandthinkaboutthisquestion:cantheyprovideyouwithenoughnutrients?Task2Readthetextfastand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1.WhatisMum'sfavoritefood?Why?2.WhatisDadgoodatintermsofcooking?3.Whatdo“I”thinkofstinkytofu?4.Whydo“I”feelathomewithfoodfrombothcultures?设计意图:作为先学任务,Task2是对学生是否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检测,它既是课堂合作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保证,因此是“硬”任务。Task1让学生列出日常的饮食并思考它们为我们提供的营养,为培养学生健康饮食意识打下基础。

(二)课堂实践———任务导向

1.问题反馈,课堂铺垫课堂教学从检查学生先学情况,即问题反馈开始。本节课的导入是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黑暗料理”,帮助学生熟悉话题,为深入理解课铺垫。2.任务引领,深层次理解课文Task3Whatdoesthetitle“AChildofTwoCuisines”mean?Explainitinyourownwords.Task4Readthetextagainandwritedownthemainideaofthepassage.(inacompletesentence,notmorethan25words).Task5Whatdoesthesentence“MumandIjusthavetofindawaytogethimintothekitchen!”(inparagraph4)mean?Task6Choose5wordstodescribethecontentofthepassage.Tips:Readthepassagecarefullyandaccomplishthetasksabove.Firstyouareaskedtoaccomplishthetasksindividually.Afterthatinyourgroupdiscussthemandthenchooseoneofthefourtasks,writedownyouransweronasheet,andgetreadytoshowitinclass.设计意图:首先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四个阅读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以上四个任务的设计对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务4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还要运用精练的语言规范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了较高的要求。任务5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任务6要求学生选择5个词来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和以“文本”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可用foodculture,congruence,shock,conflict,identity等词来对文本意义进行提炼和概括。四个阅读任务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学生个体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将其讨论结果写出来以方便展示。一方面囿于时间关系,学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四个问题的答案完整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释等组内分享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成一致意见,并集集体之智慧,用规范的语言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这既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有效途径。课堂实践表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大多数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合乎情理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3.角色扮演,目标语言运用Task7Supposetheauthor,togetherwithhisMumandDad,ishavingahotpotinChengdu,makeupaplayandthenactitoutinclass.Tips:Sinceyou'llmakeupaplayandactitout,youmustfirstassigntheroles(thecharacters)inyourgroups—Mum,Dad,and“I”andalsoanarrator…Youmustdecidewhichroleyoucanplaywellfirst,andthenassigntherolesproperly.Thinkaboutwhatisessentialforagoodshowandrefertothepassageyouarelearning!设计意图:英语角色表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想象力,使学生体验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对白的情绪,捕捉对白的语气、语调、语流等。富有情感的惟妙惟肖的表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及时运用和巩固目标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同时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担当,又要顾全大局,该谦让时得谦让,为每一位小组成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这种小组成员间的担当与谦让,分工与合作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文明素养高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潜在的影响。

(三)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Task8Prepareashortstoryaboutfoodcultureconflictandshowitinyourgroupanddecidewhichoneisthebest.Tips:Foodcultureconflicthappensfrequently.Notonlydoesithappenbetweenresidentslivingindifferentareas,butitalsohappensamongdifferentpeopleslivinginasametown.Italsohappensamongdifferentages.Whenpreparingyourstory,trytocreatea“Hint”,usingwhatyou'velearnedinthisunit,includingthewordsandexpressions.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讨论和活动空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任务设计,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从学生熟悉的话题“饮食文化冲突”谈起,让他们有话可说。同时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既巩固课堂所学,又增进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评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评价能力,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任务。任务设计要能激发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使他们能运用已学的语言,做到人人有话可说。其中话题的选择和认知复杂度的确定是任务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学习小组的组建可根据班情进行,每组5~7人。组建时要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学科成绩等因素,小组建成后要对小组进行定时的考核和奖励,同时强化对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管理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管理包含以下内容:(1)程序,即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做。在布置任务时,要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2)惯例,即反复操作形成的程序和做法。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之初,要明确要求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本小组的相关讨论,并代表本组做汇报发言。组长发言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开学初培训)。组长可每两周轮换一次,担任组长的顺序由组员自己确定。这样不仅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角色的变化也能教会他们学会合作、相互支持。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进行监督和干预,适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根据需要调整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等。最后,适时的反馈既是学习小组成功运行的动力,也是小组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反馈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口头表扬和评价,也可将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即新学期开始就告诉学生小组评分的标准和奖励的原则,每节课结束时对各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每周末将本周各学习小组的表现积分公布张贴在班级公示栏,每五周汇总学习小组的表现并评选出优秀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等。实践表明,以上这些方式能有效促进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张献臣,2018)。素养是无法通过机械应试途径得到培养的,应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来提高(夏谷鸣,2018)。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否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是此举成败的关键。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它既涉及任务设计、小组构成等因素,也涉及学生合作的技巧、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监督和干预的技巧以及反馈的技巧等因素。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关媛.初高中衔接阶段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2).

[2]傅端屏.外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及成功的要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9).

[3]周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RISE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0).

[4]李冬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

[5]黄丽燕.策略指导促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5).

[6]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突破合作学习的5大瓶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7]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

[8]林晓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6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从而打造优质课堂,成为了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进行到今天,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都应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实现课堂的高校教学,这不但符合课标要求,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

中学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从而保证他们能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在当下的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要求,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是近几年课改的普遍要求,教师在用新的理念教学的同时,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浅见,期望能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学科特色。可以在教室角落里设置小型化学展览馆,展示一些分子模型、化学仪器、化学趣味读物、优秀作业等;开展专题交流会,鼓励学生进行化学见解和学习方法的交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工厂、收集不同种类的电池、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等;积极宣传化学的人文性,包括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让学生理解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魅力的学科,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把化学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冰冷的试卷上,让学生怀着新奇、愉悦的心情去主动求知,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二、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观念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设计有机融合、指向性强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对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作用,改变知识灌输式教学,把教学重点从化学知识转移到科学方法的教学,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理解;改进作业设计,设计个性化、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需时间、思考方向、参考与问询的深度与广度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和选择性都能够较好体现。基于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以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为教学起点,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期达到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这是与降低认知负荷的研究相一致的。

三、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催化剂”,在问题和问题解决中活化课堂教学。加拿大McMasterUniversity首创的PBL教学模式对化学课堂教学很有借鉴意义,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任务,采取多样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创造机会,而且要使全体学生参与;任务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使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教学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诊断和改进,弱化考试竞争,鼓励学生自我超越。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提高化学教学实效,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

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学生主动探寻化学本质的好奇心、欣赏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态度、高效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自觉监控化学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等是高效化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尤其是高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中促成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的两大支撑,是解决“会学”和“能学”问题的钥匙。化学学习要注重围着核心概念建构知识体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研究物质的经典模式,按照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用途、制备的线索有序进行;化学用语学习要抓住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的实质;化学理论学习要注重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化学规律学习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对跳出规律的特例要重点记忆;化学实验学习要注重实验对化学原理的验证和解释等等。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自觉监控反思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有效地寻求帮助、主动使用错题本等都让学生更加轻松、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抗压训练和归因指导,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耐受力。

五、结语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中考,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刘成坤.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7).

[2]李丽霞.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7).

[3]毕华林,陈勇.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分析[J].化学教学,2011(10).

[4]陈志.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应树立五种意识[J].化学教学,2011(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教学 建构主义

1核心知识与核心知识教学

“知识”一词在传统上被最广泛的定义为“被证明了的真实的信念”,19世纪以后,认识论学者们又将其拓展为“有客观依据的或是被恰当论证了的信念”。 ①关于核心知识,在1996年的研究中,提出过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观点认为,核心知识是人类认知所依赖的一种单一的,通用的延展性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知识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知识领域系统的人类认知。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知识是指随着人类进程也一直保留下来的无指令进化的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实体或事件,它所涵盖对物质,力量,生命有机体和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事件的最直观的理解。同时也认为核心知识是一种基于域的专业学习机制,孩子们大约在相同的年龄层开始学习,特点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推理,为知识更深的发展提供基础。③倡导核心知识课程的美国语言学家希尔斯认为,核心知识首先是纯粹的知识, 即从大量的知识中选择永恒的持久的知识建构课程体系,具有“共享、稳固、序列和具体”的特性。④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国龙宝新教授认为,核心知识指在一个教学单元, 如一个教学专题、一个学期, 尤指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集中精力、 全力以赴地去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核心知识不同于一节课的重点知识, 也不同于一门课的难点知识, 而是在整个知识体系、 知识网络、 学科基本结构 (布鲁纳 ) 中处于轴心地位, 并对周边知识领域起着统摄作用、 关联作用, 发挥着结点功能的课程内容。⑤ 由此,教学并不是师生之间单纯的教与学的动作过程,而是搭载核心知识的一种精神传递,目的是为了人类的普遍认知通过教学过程,如同生命延续一般传承和更深层次的建构。龙宝新认为核心知识教学是一种高效教学样态的实践形式,高效教学理应是立足、 聚焦、 围绕核心知识传授的教学, 是以核心知识为主干、 为依托、 为线索展开的教学活动。是非样板,非表演性质的以原生态知识传递为宗旨的教学形式,将之简称为“核心知识教学”⑥。有其他学者认为, 核心知识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处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中心地位,起着核心骨架作用,极富“再生”和“迁移”意义,能够统整学科中的许多知识,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知识,进行预设、互动、解疑、建构、表达、分享的过程。⑦

2建构主义理念中核心知识教学的内容

2.1在教学中求真,在求真中教学

知识是有客观依据的,希尔斯也提出核心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共享的部分即为已经证实了的真实的客观事实,可以为广大认知群体普遍接受并传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共享的教学内容的影响,建构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形成普遍的社会人格(即公民素质)并作用于社会。倘若在虚设的教学情境和内容中建构知识,内化于学生心中的认知结构就会产生偏差。因此,核心知识教学内容的真实客观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息息相关,教学内容必须首先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作为传播核心知识的“正规军”,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系统的途径,其中,提供了大部分关于民族文化的共享知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教材的编纂者必须严肃对待。近年来,部分出版社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出现多篇课文不符合历史事实或常识的编纂以及断章取义删改作者文章的现象,违反了求真教学的原则,其中的一些课文甚至已经传承数年影响了数届学生的认知。这对于启蒙阶段的儿童来说,非常不利于他们对常识的学习和在学业上求真态度的培养,无法形成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识。教师要在求真中教学,重视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挑选,确保使用该教材的学生拥有合理和全面的知识储备,为发展中的孩子浇灌有价值的养料才能有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2.2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应用范围

一方面核心知识涵盖对物质,力量,生命有机体和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事件的最直观的理解,源自于社会生活并最终会将不断建构的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讲,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有效,扩大可应用范围,有助于认知主体全面思维的发散生长和与社会生活内容的接轨。我国古代传统的核心知识课程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比我们当前默认的核心知识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更具有丰富的整合性和有效性。虽然我国课程的安排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以外,还设置有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培养计划中的核心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总会因为考试需求、升学需求而有所侧重,使得核心知识中又产生了另一层“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被占课、挪课、停课的情况习以为常。因此,体音美被长期默认为周边课程,不重要课程,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潜意识中放在了“果皮”的位置。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缺乏思维发散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不利于踏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就违背了核心知识教学内容应丰富的初衷。因此,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也将有利于学生认知广度的扩大和应用,使之能够成长为有基本素质,基本认知和基本生活能力的社会公民,便于他们在踏入社会生活后能够有效的在工作中行使功能。

3建构主义视角中核心知识教学的策略

3.1设定情境,促进知识创生

朴素的核心知识教学并非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而是摒弃掉过多的由于教育技术的繁荣发展和应用导致的多余和繁琐的课堂媒体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在某一情境中的整合应用能力。就美国核心知识课堂模式而言,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核心知识课堂更注重“主题教学”,某一中心主题能够联结多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使这一主题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生长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⑧我国龙宝新教授所提倡的高效的教学策略也同样要求教学能保证教学内容多次地相互邻接,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概念角度,反复经历同一类知识,使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建构来系统地明确并扩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将活动设计和提问都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概念展开。两种观点都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教学“情境化”是相辅相成的,情境决定性地影响学习者建构和表征经验的方式,也影响了对知识的新的应用,而迁移则取决于各种不同的情境。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具体方式即设定实际生活中可能面对的真实情景,让儿童思考难以直接判断对错的问题,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诱导儿童内化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应用,从而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3.2整合引导,建立认知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按照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否发生了意义联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习无意义的联系材料或者是学习内容的意义未被学习者理解,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所传授的内容往往是零散、孤立、无序的知识,反而形成了知识碎片化,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海中非常容易丢失,难以形成序列,不利于记忆,丰富的教学设计反而事与愿违成了无意义的机械学习的桥梁。核心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要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地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而成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知识或者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内涵,并获得暂时平衡;或调节已有的认知结构,直至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理解、掌握、保持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重要条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接受、理解新知识,保存、运用已有的知识。⑨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并非传统的演绎组织方式,而是结合归纳组织方式,不仅直接呈现应学的概念与原理,节省时间,同时呈现观察材料,然后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形成对核心知识的认知结构,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能积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点,内心会激发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不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核心知识的内化。

4建构化的核心知识教学提升公民素养

美国教育学家希尔斯曾在1980年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这也是其最初推动核心知识课程运动想要达到的目标,“文化素养”即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这是一种“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所知的高深水平之下的文化知识。”⑽即普通文化知识,而公民作为社会的认知主体,当他们的脑海中建构了很好的知识结构时,就能够深刻理解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主流价值观。人类的认知是随着世界的进化而进化的,知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教学手段来保留稳固的核心知识传承下去,帮助新知识的建构重组,因此,将建构主义理念与核心知识教育二者的相通之处发掘并结合起来,推进核心知识课程的优化,能够呈现出一种高效、稳固、持久,广泛的教学样态,使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从枯燥记忆转向一种不断发掘和探索的奇妙过程,有助于学习者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从广度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Carey, S., & Spelke, E. Science and core knowledge[J].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6,63,517.

[3]marjaana Lindeman,Annika M.Svedholm,Mikito Takada,Jan-Erik Lonnqvist,Markku Verkasalo.Core Knowledge Confusion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Sci&Educ.2011,20:440.

[4] 邓志伟.当代美国核心知识课程述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2(33).

[5]龙宝新.基于核心知识收放策略的高效教学样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2(6).

[6]辜伟节.核心知识教学的策略选择[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1(1).

[7]赵中建.美国核心知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下)[J].全球教育展望,1996(6).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范文第8篇

(1.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中国 北京 100071;2.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陕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渗透STSE教育;同时应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促进学生发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最后介绍了基于具体物质和基于转化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两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STSE;化学基本观念;教学策略

0 引言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的类别上元素化合物属于事实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具有庞杂、琐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和遗忘。而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为主旨[1]。所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不应局限于给学生不断补充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事实性知识,更应该重视和挖掘其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的功能。

1 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重渗透STSE教育

STSE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化学是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朝阳科学(sun-rise sciences)都有紧密的联系、交叉和渗透的中心科学[2]。新课程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基于此,元素化合物教学与STSE 教育倍受关注。

1.1 元素化合物与科学的关系

例如,SiO2作为现代光学及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医疗,传能传像遥测遥检等;硅是信息技术元件的关键材料,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的出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革命,硅还是人类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它的应用,改变了能源结构。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材料,能够承受高温,强度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在航空航天,军事技术,生命科学、高温超导等领域有诸多应用。以及制造飞机外壳的铝合金、新型贮氢合金材料、、玻璃钢、隐性材料等都是现代科学领域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研究的成果。

1.2 元素化合物与技术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向学生介绍荣获 200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徐光宪院士,他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他在稀土的分离理论及其应用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地位,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3]。在进行“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时,可以简介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他为了打破外国对中国制碱的垄断,潜心研究并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侯氏制碱法,对制碱和化肥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现在,我国化学研究在新材料、新能源、分子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中国航天工程“神州号飞船”的顺利升空和返航,无不与化学新材料有关。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给学生指出,目前我国化学的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这些差距的缩短需要学生去努力奋斗。这些知识的介绍,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3 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的关系

元素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生命医药、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金属及合金的制造及应用,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硅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用N、S、P、Cl元素制造的农药、化肥等,焰色反应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应用等。

1.4 元素化合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的污染和防治与化学紧密相连。如与硫和氮的氧化物密切相关的酸雨及其防治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因时因地进行环保教育。例如,为了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在设计课堂演示实验时,尽量采用绿色微型实验,注意尾气的有效处理等。提高学生环保自觉性,使学生能自觉地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5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媒体报道的与化学相关内容很多,而大众往往对于负面的报道特别感兴趣,如有毒物质排放、假药、添加剂等。人们记住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是氮氧化物,记住了东京“水俣湾”事件是重金属污染。这些凸显了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甚至于有人“谈化学色变”。NO 是造成大气污染物之一,但 NO又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研究表明 NO 还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信使分子”,1992 年因其神奇的生物活性被评为“明星分子”,有三位科学家因此项研究成果而获得了1998 年度诺贝尔奖。

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辩证的化学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为人类造福,让化学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要正视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的问题,给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性知识,容易遗忘。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习者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概括提升,是学习者对化学学科特征和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具有超越具体知识的持久价值和广泛的迁移作用,影响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4]。所以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应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载体可以很好地承载“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发展任务;同时,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结构化也需要以上化学基本观念的引领。

“元素观”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是指: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可按照元素组成进行分类、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间转化的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等等。构建“元素观”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有序地认识物质,指导其化学的学习和研究[5-6]。“分类观”指的是,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分类观”可指导学习者从物质类属角度分析具体物质。“转化观”是指:物质转化的本质是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发生转化时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转化是以元素为核心的各种物质性质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相同元素价态,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如氢氧化铝与氯化铝的转化;二是不同元素价态间的转化,如氯化铁与氯化亚铁的转化。第一种转化通过复分解反应就可达成,第二种转化必须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

二维物质关系图就是一种体现“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指导下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的工具。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如图1。

在建构二维物质关系图的过程中,化学基本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起指导作用,并在学生深入思考、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和发展[7]。如,在建立如图1所示的以铁元素为核心的二维物质关系图时,学生首先要寻找核心元素为铁的物质,然后按照铁元素的价态0 价、+2价、+3价及物质类别把这些物质标识在图中合理的位置上。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行动的指导就是元素观和分类观,而元素观和分类观也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层面的发展。而通过全面的物质间连线,学生就能够把物质的类别与性质视为统一的整体,把物质的变化与转化视为统一的过程,利用规律性知识完成相关转化,学生对于转化观的认识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3 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两种常见策略

3.1 基于具体物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基础、重要、核心的某些代表性物质进行重点学习。基本过程如下:选择核心代表物质预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实验证明该物质的性质得出关于物质性质的结论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7]。

该教学策略在运用过程中有两个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就是预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学生会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大胆进行预测,探究的开发程度较大。这对于深化相关概念原理的认识以及建立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预测FeCl2的性质时,从分类的角度来分析,FeCl2属于盐类,可能与碱和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分析,FeCl2中的铁元素为+2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次,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也是本策略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基于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形成自主研究陌生物质的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板书和PPT等进一步显化!

3.2 基于转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该策略一般是给出一个较为具体的转化任务,让学生运用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的知识设计转化路径,并实现转化方案。而物质的化学性质一般都是在转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转化过程,总结掌握一系列相关物质的性质。基本过程如下:给出转化任务设计转化路径优化并实现转化方案反思转化,认识其中核心物质的性质总结研究物质的思路方法和转化思想。例如,提出转化任务:设计以铁为原料制取氢氧化亚铁的方案,并选取最佳的方案,动手完成实验。学生根据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知识可能得到两种方案: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方案的优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择方案1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方案2步骤多,制取FeO条件也比较特殊。学生在动手实验完成方案1的过程中,预期现象(原有认知) 白色沉淀没有产生,而是产生了浅绿色的沉淀,振荡后颜色加深,试管壁上的沉淀呈现红褐色。异常现象的发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质疑,启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通过产物最终的颜色判断出红褐色生成物是Fe(OH)3,通过初步的分析更多的考虑是Fe(OH)2转变成Fe(OH)3,即:

也有学生提出,可能是FeCl2溶液在滴入NaOH溶液前已经部分被氧气氧化,即:

进而引出新的任务: 设计实验证明滴加NaOH溶液前原溶液成分是Fe2+、Fe3+的混合物,还是Fe2+。老师适时给出资料:Fe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提出任务,如何利用KSCN溶液证明原溶液就是Fe2+以及在实验室如何保存Fe2+,建立完善Fe2+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8]。

无论采取哪种教学策略,实验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对于提高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J].大学化学,2003,18(1):1-3.

[3]中国化学会.近两年我国化学学科取得的进展[J].化学通讯,2009(4):49-50.

[4]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5]梁永平.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07(11):10-15.

[6]胡久华,张银萍.基于化学观念的化学1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56-62.

[7]姜言霞,王磊,支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9):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