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并购的原因

公司并购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大小非的逐渐解禁,以换股并购为主的非现金并购越来越显现出它在改善并购绩效方面的优越性。本文选取了我国96家2006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比较了现金并购和非现金并购这两种不同支付方式下企业的并购绩效,得出非现金并购在改善并购绩效方面优于现金并购的结论。

【关键词】并购支付方式;并购绩效;现金支付;非现金支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起步较晚,并购支付方式也相对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并购仅限于现金支付的简单模式,但由于现金支付方式本身的缺点,它却不是最好的支付方式。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长久以来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制度下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同股不同价,并且非流通股一般很难合理定价等原因造成的。由于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缺陷的困扰,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与成熟资本市场有很大不同,并购活动的正面效应往往难于显现。

始于2005年4月底至今的股权分置改革则是我国股市发展的分水岭,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解决了同股同权的问题,引领中国股市走向全流通时代;随着新《公司法》、新《证券法》和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继出台,这些法规顺应了市场的发展,为全流通时代的并购市场制定了新的规则,大大增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可操作性,为今后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解决了制度的障碍。

如今,我国正处于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必然随股权制度的变革而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全面激活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引领一波并购浪潮。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研究上市公司的支付方式,可以为上市公司在并购中采取何种支付方式提供一些建议,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成功地进行并购,达到并购效果的最优化。

二、指标选择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随着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股权分置改革带来市场的革命性变化,我国资本市场异常火热。因此,本文将2006年参加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定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证券报》2006年公布的《上市公司重组事项总览》,通过整理得到我国A股市场上353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根据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调整:1.样本公司为并购方,剔除样本公司为被并购方;2.剔除样本公司被摘牌或者为ST的公司;3.样本公司取得被并购方控制权,剔除未取得控制权的公司;4.剔除2006年内不止一次进行并购的样本公司。最终得到96起并购案例,其中现金并购87起,换股并购6起,承债式并购2起,资产置换1起。为了方便分析,将所有非现金并购归为一类,共计9起。计算过程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forwindows。

(二)指标选择

本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四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价,选择了以下9个指标来综合考评公司的绩效,其中用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用流动比率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来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用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用销售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评价企业的成长能力。具体指标见表1。

(三)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对并购前后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这9个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其核心是对若干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和构造综合得分函数,Pi=ai1Zil+ai2Zi2+ai3Zi3+ai4Zi4+ai5Zi5。

其中Pi是第i个公司业绩的综合得分,aij是第i个公司第j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Zij是第i个公司第j个因子的得分。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得分的计算

计算综合得分所需的公司财务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和新浪网。现以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年的9个指标X1、X2、X3、X4、X5、X6、X7、X8、X9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然后再根据因子得分和方差贡献率,得出3个综合得分函数:

并购前一年:P-1=27.576%Z1+20.724%Z2+13.803%Z3

+11.178%Z4+9.102%Z5

并购当年:P0=31.945%Z1+21.034%Z2+15.072%Z3+9.136%Z4+7.752%Z5

并购后一年:P1=26.528%Z1+21.323%Z2+13.522%Z3+11.503%Z4+9.707%Z5

(二)全部并购样本的综合检验

表2列示了并购前后相应年份的综合得分差值的结果值。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以换股并购为主的非现金并购能够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绩效,2006年得分均值比2005年得分均值高出0.1903,并且正值比例为55.56%,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公司绩效得以提高,同样2007年比2006年高出0.3414,正值比例为55.56%,说明2007年也有超过一半的公司绩效有提高,并且提高幅度大于2006年。比较2005年和2007年,有66.67%的公司,即9家公司中的6家绩效有提高。可见采用非现金并购的公司在短期内会大大提高公司绩效。

使用现金并购的情况明显不如非现金并购,2006年得分降低了0.0197,因为只有36.78%的公司即32家绩效有所提高,其余大部分公司绩效降低。2007年得分又降低了0.0353,只有37.93%的公司即33家绩效提高,现金并购对公司的财务压力逐渐体现。比较2005年和2007年,虽然得分差值更大,但是正值比例有43.68%,说明38家公司绩效提高,样本中有个别公司情况恶化,降低了总体分数。

究其原因,采用现金并购需要企业筹集大量的现金,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而非现金支付方式运用股票资产或者混合支付等方式获得目标企业资产或者控制权,避免了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有利于大规模并购的实现,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偿债的资金压力,从而降低并购的风险。因此,非现金并购绩效大大优于现金并购。

(三)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中不同并购方式的绩效比较

关联交易就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按市场经济原则,一切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进行,而在关联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有利益上的牵扯,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客观上可能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关联交易非常普遍,往往占据整个市场并购规模的50%左右。表3、图2和图3分别比较了关联交易下和非关联交易下不同并购支付方式的综合得分均值差。

由表3可以看出,87起现金并购案中关联交易占38起,少于非关联交易;9起非现金并购中,关联交易占6起,多于非关联交易。而根据正值比率,无论现金并购还是非现金并购,非关联并购下并购绩效提高的样本公司多于关联并购下并购绩效提高的样本公司。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关联并购下,并购当年,现金并购和非现金并购绩效都有所下降,并购后一年,现金并购绩效略微下降,非现金并购绩效明显改善;非关联并购下,并购当年非现金并购绩效明显提高,并购后一年,无论现金并购还是非现金并购绩效都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现金并购绩效逐年降低是因为财务压力逐年显现,而非现金并购中,如果是关联并购,从有利的方面讲,交易双方因存在关联关系,可以节约大量商业谈判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并可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商业合同的优先执行,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从不利的方面讲,由于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行政力量撮合交易的进行,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因此,并购当年,可能由于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在并购活动发生后需要经历一段相互适应的磨合期,以寻求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其总体经营绩效降低。并购后一年,关联并购有利因素逐渐显现,绩效得以明显改善;如果是非关联并购,并购当年绩效提高,并购后一年有所回落,总体来说,比较稳定。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换股并购为主的非现金并购越来越显现出它对于并购绩效改善的优越性,并且,关联并购中非现金并购提高并购绩效的作用在并购后一年显现,而非关联交易中非现金并购提高并购绩效的作用在并购当年显现。

既然非现金并购更能提高并购绩效,那为什么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是现金并购方式大行其道呢?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相应法规制度不完善所导致。因此,还需要通过继续加速和完善股权分置改革,让所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解决同股不同权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股票支付的定价,有利于推动换股并购的发展。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

0 前言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几年来,公司并购重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初创时期开始,我国内地公司的并购重组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

1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动机

1.1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一般动机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并购重组的动机研究分析,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基于战略、财务这两个方面原因。首先,从战略动机看,并购重组的最主要目标是整合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整合资金、技术、销售、品牌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或互补;通过战略并购以进入新行业;减少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从财务动机看,并购重组可以通过收购那些价值被低估的目标企业,增加收购方股东权益的价值;通过并购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经营效率以及实现节税目的。

1.2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特殊动机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活动,除了上述的一般动机外,还有着特殊的动机。

(1)买“壳”上市。

这是指并购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壳公司),再以反向兼并的方式注入收购企业自身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下,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经营发展优势,但上市资格却非常稀缺。这样,企业的上市资格就成了具有某种特殊价值的资源――“壳”资源。实践证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一直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旋律和股票市场炒作的热门题材,并导致“壳”资源交易价格被严重扭曲。

(2)政府的“穿针引线”和主导作用。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是有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构成。由于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60%以上,为防止国有资产在转让中流失,政府经常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的活动。此外,这也是由政府在企业中具有的控股地位而决定的。政府对企业并购重组活动进行干预和主导,一方面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政府与一般的市场主题不同,所追求的并不总是经济效益,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经济活动时,正常的市场机制可能会被扭曲,反而适得其反。

(3)美化财务报表,保留上市资格。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处理,第三年若扭亏无望,将被取消上市资格。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资格是很宝贵的公司资源。因此,一些绩效差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常通过一定形式的资产重组来美化其财务报表,即所谓的“报表重组”。报表重组并不能使上市公司真正脱困和扭亏,只是暂时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实现了保配等目的。

(4)从二级市场牟利。

实践证明,若某一上市公司重组消息,往往会引起二级市场的强烈反应,并引起该公司股价的急剧上升。一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操纵者并不是要真正整合公司的业务以改善其盈利能力,而是要借重组题材搞内部交易以从二级市场牟利。许多案例表明,在并购重组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常常一路飙升,等到并购重组公告见报,其股价一路下滑。这种利用重组消息炒作股票的行为,不仅对上市公司本身是种伤害,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2 我国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仅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的并购重组活动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也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司并购重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关联交易现象严重。

关联交易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根据相关统计,就目前情况而言,关联交易在并购交易总额中的份额已超过50%。由于关联交易很容易造成非等价交易,上市公司同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之间的资产购买、股份转让、资产租赁等交易,往往都是以不透明的方式、不合理的价格费用来进行,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益大量想控股母公司转移。这种转移不但使小股东得不到应有的投资回报,也使偿债风险加大,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2)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结构会降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目前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结构下,任何的协议股权转让行为都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关系。国有股转让的审批过程必须经国有股的持股单位申请,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这样,资产重组离不开政府的介入与参与,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行政对市场的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作用。

(3)买壳上市后的公司运作不规范。

前面提到,“壳”资源是上市公司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的很大部分动机是为了获得“壳”资源。由于买壳上市的公司规避了发行监管,许多本应被修正过来的问题进入上市公司,如上市公司的资产不完整、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严重。

(4)并购重组绩效不明显。

关于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司并购重组与被并购方的绩效呈现正相关性,但对并购方的绩效却至今为能得出一致意见。这表明,并购重组对并购方而言是否真的达到了并购重组的目标呢?现实中很多例子证明,并购重组并不一定能给并购方创造价值,反而有可能损害其股东权益。并购重组是把双刃剑,在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并购重组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3 对我国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完善,我国公司并购重组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对于当前我国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下面是本人的一点建议:

(1)完善并购立法,规范并购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关联方并购、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还是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权利通过并购牟取私利,这些都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准则,违背了证券市场的基本作用,使得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大大损害了众多小股东利益。然而产权流动和企业并购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并对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等起很大作用。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条例》、《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是比起西方国家来说,则还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完整,不能严格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因而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任重而道远。

(2)规范关联方并购,出台关于关联方并购的政策。

目前国家已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但是并没有涉及关联方的并购的相应法规和文件。然而关联方并购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在并购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严重干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致使整个并购市场效率低下,并且关联方之间的并购披露缺乏规范,因而出台相应政策十分必要。

这主要应从规范关联方并购条件,规范关联方并购后的会计处理、规范关联方并购后的政策监督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等方面着手,严格以战略性重组的要求来限制关联方并购重组。关联方并购重组前应该制定相应的并购文件,包括并购的目的、并购实施的步骤、并购后的整合步骤等、说明本企业与并购关联方的关系以及说明并购的价格是否公平等方面的信息,并予以披露。并购后主要包括说明被并购后资产在企业的经营中的贡献率、整合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对公众予以披露。只有这样的严格规范才可以限制关联方之间的财务上的重组。

(3)加强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高并购重组绩效。

我国学者关于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并购重组绩效低,企业并购重组失败的概率比较大。这就对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出了要求。整合不仅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具体化和实现途径,而且是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基础性保证。整合不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从基于发展战略考虑的并购重组目标的选择开始到并购重组全部完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全部过程都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贯穿于并购重组活动始终。企业并购重组后的整合不仅包括企业间的战略整合、组织和管理整合,还包括企业间的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及财务资产整合等等。通过企业的并购重组整合,提高企业并购重组绩效,使企业达到最大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并购重组的目的和目标。

(4)减少政府部门的介入,建立公平并购重组市场。

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实际上仍然是部门管理,在部门管理体制下,每个公司企业都有一个自己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以行政命令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就成了主管部门的附属物。由于税收等方面利益的存在,政府一般不愿将下属企业卖给外地公司,而是尽可能地在本地企业内部消化,以避免控制权的减少和经济利益的损失,并购重组企业在为政府作出贡献后,不仅可获得财税上的优惠,还可获得行政上的嘉赏。所以忽视企业自身需要,牵强附会地并购重组就有可能发生。建立公平交易的并购重组市场就是要改变现行的部门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并购重组行为的介入,应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为此,要将行业管理职能和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离开来,使企业外部的治理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并购重组的主体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决定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在缺少了政府部门的干预下,外部并购机制的存在,使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并购重组行为负责,就会从跟长远的角度来对待并购重组,这样就起到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从而提高并购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善民.中国上市并购与重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顾勇,吴冲锋.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及股价反应的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3]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3篇

最终完成并购的和阿尔卡特,因为员工问题而重新签订并购协议。今年月中旬,集团子公司通讯科技要出资万欧元回购阿尔卡特持有双方合资公司公司%的股权。根据协议内容,阿尔卡特承诺在个月内分阶段接受子公司全部员工的雇佣合同约为名,首批员工已于月日起上岗。

为什么欧美企业的员工问题成为中国企业并购以及并购后整合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中国企业碰到的特有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公司从世界扩张大肆并购欧美企业的时候,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并购成功比例只有%,而失败则高达%。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是整合失败,特别是人事。

其实,员工问题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突出问题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企业对低成本的依赖。一位南方家电企业前董事会主席曾向记者表示,中国企业最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特别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别的地方不可能找到每天工作多小时,月工资只有元,而且没有劳保,随时可以让其走人又随时可以补充的劳动大军。而欧美的员工报酬一般是中国员工的倍左右。这是中国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庞亚辉进一步解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候,更多的是基于规模的考虑而进行的。例如,中国家电企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是规模—低成本—竞争力。但是,当他们以这种思路并购欧美企业之后,往往会发觉企业的现状特别是欧美员工的薪酬制度阻止了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版权所有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标多是那些已经在该产业内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多的是甩包袱才决定出售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么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要么技术创新乏力,要么在成本制造上不具有优势,或则经营业绩不佳等导致亏损或倒闭的企业。

很显然,员工问题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显得如此突出的原因很复杂,不只是因为中国企业独特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多数企业依赖低成本竞争,同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是其主要原因。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4篇

摘 要 企业的并购活动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财务影响,这其中也伴随着财务风险问题,比如说最佳资本的结构偏离,企业价值降低,财务风险增高。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怎样控制好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重要的问题。本文先是分析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讲解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根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方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进行的并购活动慢慢增加。并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财务风险问题。要想对这些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就需要找到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下面就先讲一讲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未来不确定

企业的并购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宏观方面的国家经济政策变动、通货碰撞程度、经济周期运动、汇率利率变动,微观方面的并购方资金状况、并购方经营环境、收购方反收购、收购方价格变动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以引起企业并购的预期结果发生偏离。加上企业并购活动牵涉的领域有很多,例如法律、专有技术、财务、环境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并购发生财务风险问题。这些不确定因素根据收益决定的效益和成本影响的约束机制使企业的并购结果发生偏离。不确定因素的价值增值特点也给企业决策者带来价值诱惑力,使控制负偏离的动机和追求正偏离的目的得到了强化。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间接地影响着成本膨胀,外部的各种因素和内部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作用结果有损失的可能,这又形成了企业决策者的约束力。价值诱惑和成本约束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诱惑约束效应机制。诱惑效应比约束效应大时,并购预期和结果发生正偏离,完成企业并购活动;诱惑效应比约束效应小时,并购预期和结果发生负偏离,引起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

2.信息不对称

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并购方经常把目标企业负债的多少、资产抵押的情况、资产担保的情况、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可靠的相关信息估计不足,不能准确确定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资产价值,这就会导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当目标企业属于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情况、企业富余人员、资产可利用价值等估计不足,在并购进行后不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导致企业整合失败。收购方进行要约收购活动时,目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隐瞒自己企业的事实情况,使收购方不能对目标企业的盈亏情况、负债情况、技术专利情况掌握不足,使收购方在错误的、失真的信息上进行错误的决策,增加了企业并购成本,使企业并购不能进行。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价值评估风险

并购方在确定好了目标企业后,开始关注以持续生产经营基础上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把这个成交的低价当成并购成功的基础。并购企业对未来时间的预测和自由现金的预测可以决定目标企业的估计。当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确时,就会造成企业并购的估价风险,估价风险的大小由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决定,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由一些因素决定;一是目标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属于善意的收购还是恶意的收购;企业进行并购需要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的时间多少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流动性风险

企业并购后因为债务繁重,没有短期融资的参与,导致了支付发生困难,这就属于流动性的风险。它在利用现金支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因为现金支付的企业要考虑到资金的流动,速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质量越高,企业变现的能力就越强,越能进行顺利地资金收购。企业进行并购活动也会占用大量流动性资金,降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以及调节能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增加。当自由资金不多时,企业利用举债,使并购后企业负债率上升,资金安全性下降。

3.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融资问题指不能按时筹到资金,使并购不能顺利完成。怎样利用企业内外部资金渠道筹到资金是并购活动顺利实施的保障。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综合各种融资渠道。企业并购属于暂时持有,以后还打算改造出售时,需要短期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可以选择成本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企业还本付息安排不当时,就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企业打算长期持有,需要根据目前企业持续生产的资金需用、资本结构进行具体筹资计划。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

企业通过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通过收购估计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使目标企业估价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目标企业估价风险,并购企业要尽量避免恶意的收购情况,进行并购活动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价审查。并购方还可以让投资银行进行企业的全面策划分析,判断审定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及产业环境。对目标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做出正确地、合理地预测分析,这样一来,估计水平就接近于真实价值。同一目标公司不同价值估价方法的使用,会得到不同的企业并购价格。企业进行价值估计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市盈率法、账面价值法、同业市值比较法、清算价值法、市场价格法以及现金流量法。并购公司可以根据并购后是否存在目标公司、并购动机、并购掌握的信息资料来确定目标公司的估价方法,合理地、正确地评估出目标公司的并购价值。

2.进行流动性资产的组合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5篇

并购特征之一——并购主体“强强联姻”

1996年12月,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飞机制造公司,并购涉及133亿美元。1997年12月,瑞士第一大银行联合银行和排名第三的瑞士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欧洲最大的超级银行。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并额高达820亿美元。1998年5月,德国奔驰公司宣布兼并克莱斯勒公司,并额920亿美元。1998年8月,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兼并阿莫科公司,并额480亿美元。1998年12月,埃克森公司宣布正式与美孚公司合并,并额772亿美元。1999年1月,美国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公司宣布以203亿美元购并美国第四大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艾森德通讯公司。1999年1月,英国沃达丰移动电话公司以560亿美元并购美国空中火炬公司,组成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

九十年代国际企业兼并案例不胜枚举,但与本世纪以来的几次兼并浪潮主要是“大鱼吃小鱼”的特征不同,本次兼并浪潮,不论是在能源、制造业,还是在金融业、通讯业都呈现出并购双方势均力敌、强强联姻的特征。以上几个案例中的购并双方无一不是各行业的“巨人”或“龙头”,其购并后形成的新的企业实体在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都有绝对的优势。

本轮国际企业兼并之所以出现“强强联姻”的特征,有其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从内在原因看,这场并购浪潮的最大特点是动机上更为“健康”,都试图通过企业间的战略性策略联盟,尤其是强强联合,来共担成本风险,集中资源优势,增强产品与资产的联系与契合力,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而并购的外部原因则包括: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各国政府放松了对企业并购的控制。

但是,不论企业兼并的具体原因何在,必须承认的是:大规模购并活动发生的原因在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剧变对企业并购内在动机的普遍刺激,企业并购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发展的,是一种企业自发、自主的市场化行为。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并购多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以强扶弱”型并购。中国的企业并购过多地掺杂了政府的直接干预,购并双方纯粹的单一企业行为很少。据报道,到1997年12月,上海兼并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是自己选择的,大多数则是主管机关依照以优拖劣的思路组织的企业兼并,希望以此减少亏损企业和亏损金额。这种并购形式上是成功的,但其实是平均主义的变形,既不能提高并购的效率,更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相反,还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低效、亏损——购并——低效、亏损——再购并”的恶性循环。

另外,目前企业对并购重组缺乏深刻认识,也是阻碍我国企业强强联合的又一原因。购并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抵御或化解外部环境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购并重组有利于范围内资源的优化,就应该受到鼓励。但实际操作并不那么简单,人们一提到并购,第一反应就是某甲被某乙“吃掉”了。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被收购的情况。这种思想观念不加以改变,国内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的案例出现。

认识我国企业购并与发达国家企业购并主体之间的差异,则要求我国在企业的购并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市场化的程度,减少政府干预,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的并购成为企业在市场引导下,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自愿和自主的行为。同时也要求企业要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感到按现有的经营模式发展前景不好,而与其他公司合并后利用其营销网络、经营理念对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再大的企业也应放下架子,主动谋求合并。

再则,国际大企业的“强强联姻”再次提醒我们,今后一国的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大企业的竞争上,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企业将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使我国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我国应积极培育兼并的主体——大集团、大企业,大力支持强强兼并这种形式,以形成我国的行业巨头,与世界型大公司抗衡。

并购特征之二——并购方式以行业内并购为主

有人对近几年的并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司主业以外的并购少于10%,而从并购的形式来看,行业内横向兼并的个案占去了四分之一, 1998年全球十大并购案例则全部都是行业内的横向兼并。

为何九十年代以来企业并购呈现行业内兼并的特征呢?笔者认为,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费用下降,由交易费用与管理费用共同决定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发生了变化,使企业产生了规模边界重置的冲动,而行业内的横向兼并则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最佳手段。

当全球行业内的并购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大企业纷纷强化主体业务、力争规模效益、剥离大量非相关业务,并放弃投机性金融导向型的并购之时,我国的企业购并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998年我国十大重组案例中以并购为主要形式的公司重组几乎都是跨行业借壳上市的混合购并。而1998年越到年末,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发生的频率越高,这显然与上市公司欲操纵全年利润有关。申银万国证券对26家1998年内实施了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公告日前后的股价作了考察表明:借重组题材在二级市场上炒作的现象十分普遍。

上述现象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重规模、轻素质、借资本经营之机行金融投机之实的问题。而出于这种目的购并,不但不能将生产要素集中使用而获取规模效益,而且会降低公司的总体营运效率,增大管理成本,削弱主营业务的优势地位。

实际上,并购方式的选择与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外部运作环境是高度相关的。我国目前的情况十分适宜企业进行行业内的横向兼并。因为行业内横向兼并是加速产品与资本在同一产业中有效集中的重要手段,是改变规模小、产地多、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项目重复建设等现象的有效手段。而且横向兼并赖以产生的条件“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我国目前也都具备。因此,当前我国宜大力推进企业行业内的横向兼并,而非混合或投机性兼并。

并购特征之三——价款支付方式以股权支付为主

股权支付方式是指收购方通过增发新股,以新发行的股票交换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者发行新股取代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股票,从而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股权。实际上,股权支付将使两家公司相互持股,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作为股权支付的一种重要方式,股权置换支付是指并购交易的买方以自己拥有的股权资产为价款交给卖方,以此取得对卖方部分资产的所有权。

股权支付的优点在于:收购方不会被迫支付大量现金,目标公司的股东能自动转成新公司的股东;股权的每股资产、每股收益都很明确,股权交易只要双方商定价格即可,无需再对资产进行鉴证评估;股权具有可分割性,股权资产置换比实物资产置换更为方便。

股权支付在国际企业并购中被广泛采用。如:1998年5月7日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宣布合并,两公司合并后将组建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并发行新的股票,奔驰和克莱斯勒公司分别持有57%和43%的股份。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的并购方式是麦道公司每1股换持波音公司0.65股。1997年美国世界电信收购美国第二大长话公司MCI公司,收购方式是世界电信公司以每股51美元的价格用本公司股票置换MCI公司80%的股份。

以并购的支付方式论,我国国内仍然是以现金支付和零成本收购为主。而在海外,大规模的并购几乎清一色是换股交易,1998年最大的15起并购,13起是用这种方式进行的。但这种方式在我国尚只有清华同方合并山东鲁颖电子等几例。1998年10月30日清华同方宣布合并鲁颖电子,支付方式是向鲁颖电子的股东增发清华同方的股票,以换取其持有的鲁颖电子的股票。换股比例为1.8股鲁颖电子股票换取清华同方股票1股。

此案例为我国公司并购采取股权支付方式开辟了先河,但采取这种创新方式的案例寥寥无几,其原因是:1、我国公司发行股票采用审批制度,股票发行的额度由中央下达到地方,而争着要求上市的企业又很多,因此增发新股进行并购交易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2、股权支付方式涉及两家公司合并成立新公司上市、股权转移转换比例等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还是空白;3、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程度不够,一些企业拥有的股权资产本身就很有限,而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转让要取得其他股东的一致同意,操作上比较困难;4、许多企业的不良资产属于辅生产设备或非盈利性资产,本身并未进行股权划分,其剥离不能用股权置换方式。

从以上原因看,我国企业购并之所以较少采用股权支付的方式,主要是可操作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使企业价值能通过股票价格充分反映出来,为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创造条件。

并购特征之四——投资银行大举参与企业购并

国际投资银行以各种方式参与企业并购活动是九十年代企业并购的又一大特征。“并购”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没有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的积极介入,没有信用的扩大,没有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不可能达到的。国际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承担的主要业务有:安排兼并与收购;进行财务分析;提供融资安排;发挥监督任何并购行为符合法律程序的作用。

1993年以来,全球十大投资银行跨国并购交易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8.9%猛升至1996年的41.8%;1994年美国共有5614次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投资银行作为顾问参与了其中的1028次;至1998年6月,美国投资银行涉及的购并金额就达9100亿美元;而1998年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促成的世界购并交易达19700亿美元。以上数据均说明:在世界第五次兼并浪潮中,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推波助澜,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反观我国,1998年沪深股市约有476家公司进行过或大或小的资产运作,重组事件达925起,但这些重组事件中却鲜有投资银行的身影。即使投资银行参与了企业的并购,多数也只是部分模拟了并购经纪人的功能,并没有发挥财务顾问的职能。在国外,九十年代以来,各大投资银行普遍都加强了对购并重组业务的重视,比如美林证券在1993年以前以发行业务为主,现在已成为公司上市和公司购并两业并举的超级券商。相比国际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企业购并的趋势,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购并却障碍重重:

——产权障碍:产权界定不清造成政府部门“越位”和企业购并主体“缺位”,在本质上排斥了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市场中介的参与,而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产权的流动性很差,交易定价不能由市场价格机制确定,使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空间和余地十分有限。

——资本市场障碍: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小、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开拓空间。

——投资银行自身障碍: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资本金规模小,难以承受业务的风险性,而投资银行利用发行证券募集资金方式为收购公司融资又受额度制的限制,所以其融资安排能力有限。而且,投资银行作为购并的顾问,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参与购并工作,以做好购并的审慎调查,目前我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尚不健全,人才匮乏,也难以承担企业并购业务的复杂性。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6篇

并购是公司成长过程中经常选择的发展战略之一,很多公司希望通过并购整合来壮大自己。不可否认的是,现存的很多国际巨擘们都是通过并购整合发展壮大的。因此,后来者们总是趋之若鹜,对并购之事乐此不疲,他们的胃口都很大,就算并购不成,至少也可以饱饱口福。公司的董事会总是在一个又一个并购提案面前欣喜若狂。然而,并购并不总是成功的,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环背后,更多的是失败者的黯然神伤。

美国著名公司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麦肯锡的报告也称:“70%的并购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公司也不例外。”这似乎成了公司企图通过并购实现成长的宿命,但还是有很多勇者前仆后继,所为者何?

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每个案例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是公司是否要实施并购以及如何实施并购都是公司董事会最终“拍板”决定的,在并购成功后接受人们的欢呼时,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在并购失败率那么高的情况下,董事会怎么会轻易作出并购行为决策?难道他们真的只是橡皮图章?

细数并购盛宴中董事会的“罪与罚”,不是为了凭吊,而是为了借鉴。

并购风云再起,觊觎之心难抑

我国自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以来,在国有公司产权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风起云涌,每年并购次数呈直线上升。这一切说明,并购活动已经成为公司活动的一种主旋律,各个公司都希望借助并购这一重要的公司成长方式来加速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2007年,由于国内强劲的宏观经济增长势头、人民币升值以及西方国家受到次级债的冲击,都使得这一年中国的并购市场格外热闹,大型的跨国并购事件频繁发生。其中全年共发生跨国并购事件84起,其中63起披露价格的并购总额约为187亿美元。

进入2008年,由于资本市场的低迷,更被认为是并购的好时期,中国平安收购了富通投资管理50%的股权,中铝联合美铝收购了全球矿业巨头力拓12%的股份,海尔也在试图再次向海外出击,打算并购通用电器家电业务。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并购金额也越来越巨大。

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4万亿投资拉动”、“10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并购重组”等词汇早已叩击着决策者们的心扉了。公司之间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浪潮正在暗流涌动。由于此番金融危机对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处于熊市时,公司并购不仅谈判筹码低,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金融风暴正令中国公司并购迎来历史性的。

随着并购热浪的升温,很多公司“攻城略地”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向觊觎已久的目标公司“暗送秋波”抑或“明火执杖”。公司董事会讨论最多的议题或许就该是那些并购提案了,在时下这种“并购历史性机遇”的鼓动下,董事老爷们的心不免也悸动起来,面对那些并购提案总是欣喜不已,拍起板来总是干脆利落。

并购浪潮 谁主沉浮?

试问并购浪潮,谁主沉浮?似乎非董事会莫属了,然而在董事会经常性的集体迷失后,这种思维完全格格不入。一般来讲,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制度安排赋予董事会恰当的角色与功能,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董事会在公司不同的委托链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概括起来,董事会可同时处于委托人、受托人、第三方的地位,同时扮演利益代表者、资源控制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主要发挥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检查监督的功能。并购作为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理应由董事会来主宰。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董事会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有学者曾表示:“公司的董事会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只是由于惯性一直在使用这个组织机构。换句话说,董事会相当于公司的扁桃体。”还有学者分析指出,“事实上,要不是法律规定,应该是经理而不是董事会的董事在运行着股权分散型的公司,是控股股东而不是董事会的董事运行着股权集中型的公司。”事实上,在整个并购决策中,董事会确实也是没那么重要。并购提案基本上是经理或者控制股东意志的体现,董事会审议并购提案的时候,基本上只是扮演了一个橡皮图章的角色。

在并购实施的过程中,董事会基本上也没有进行监控,甚至很少要求反馈并购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论有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人们都承认,收购交易在合并后会遭遇困境。然而大多数公司董事会对并购后的障碍并无防备,他们浏览着经理层敲定的交易条款以及宽泛的整合计划,却疏于发现具体问题。看似他们主宰着并购的命运,可并购的风险往往就隐藏在他们举手赞同的背后。

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并购之路上已经倒下或摇摇欲坠的案例随处可见。在此以TCL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来评析董事会在并购盛宴中的“罪与罚”,不是为了感慨唏嘘,而是希望前车之鉴,可为后事之师。

TCL董事会于2004年1月30日公告审议通过了并购法国汤姆逊(Thomson)彩电业务。马不停蹄,2004年6月21日TCL董事会又公告,董事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并购阿尔卡特(Alcatel)移动电话业务的议案。通过两次兼并重组,新成立了TTE(TCL~Thomson)和T&A(TCL~Alcatel)。2005年5月17日,TCL公告,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的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的T&A45%的股份。TCL董事会在面对这些并购提案的时候基本上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在董事会决议中经常看到的是合资公司拥有市场互补、强大的品牌力量、制造上的协同效应、更加丰富的产品线、世界领先的联合研发实力等并购优势。而缺乏清晰的投资战略、必要的规划以及实施严谨系统的过程管理。

这种优势还没有来得及被一一验证,就被并购带来的巨大亏损所淹没。2004年,已经并购了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TCL开始出现亏损,当年TCL利润比上年下滑了57%,而200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上亏损更加严重。此后的三年里,TCL在欧洲市场全面陷入被动,TCL在欧洲“水土不服”,也在不停攀升的亏损上体现出来。根据TCL年报,2004年底,欧洲业务亏损只有几百万元人民币;2005年底,欧洲亏损5.5亿元人民币;而到2006年9月底,TCL在欧洲的投资累计亏损已达20.34亿人民币,在TCL2006年报中,这一累计亏损数字又猛增了近70%。截至2007年底,TTE欧洲公司的“未弥补亏损”已经突破33.45亿人民币,TCL在重组及收缩欧洲业务方面的成本远超预期。事已至此,TCL的董事会这会儿倒是真安静了,只有掌门人李东生表示,“现在言败,为时尚早”。只是要收复失地,谈何容易!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技术并购 绩效 资产收益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技术的更新和改进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企业对产品研发周期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多数企业为了减轻技术创新的压力和风险,逐渐由内部研发向外部并购过度,技术并购就是其中成功典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北美、欧洲地区超过80%的企业采取外购技术的模式,推动企业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并购研究现状

我国技术并购的活动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在短时间内获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技术并购的商业活动不断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技术并购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科技技术并购对企业后续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并购可使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缩减成本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国外学者已经针对全球化工企业并购对企业创新表现的影响,通过对72家领先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能够通过并购活动获取知识提升企业的创新标新。我国针对技术并购绩效研究较少,目前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由王玉研究组、刘秀玲研究组以及冯勤研究组对个别企业的并购进行绩效分析。

二、对上市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

(一)研究对象选择

将具有明显技术并购意图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技术并购意图以上市公司公开公布的并购信息为判断依据。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自2003年到2005年间,发生技术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共14家。

(二)研究理论假设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上提出三个假设:

假设一:主并购企业在技术并购当年的绩效与技术并购前一年比不会有实质性变化 。技术并购后企业绩效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并购整合后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各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资源的整合需要一定的周期,技术并购的积极作用很难在并购后立即显现出来。

假设二:企业绩效在技术并购后第一年会有明显变化,尤其是与技术并购前一年和当年相比,主并购企业绩效与同行企业相比,要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因为技术并购后,经过一年时间的整合,技术并购的协同作用会逐步显现出来,这种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并购促进了技术研发速度、研发成本缩减,销售渠道及销售额度扩大。这些表现根据企业经营产品的不同而略有变化,但最终效果都通过企业绩效表现出来。

假设三:技术并购后第二年企业的绩效与之前几年相比均会有实质性改进,并且明显强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技术并购后的第二年,随着并购整合工作的不断到位,无论是并购协同成功还是失败,都最终体现在主并企业的绩效指标上。

考虑到企业效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减少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因素导致企业的业绩变化,评价指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与资产收益率(ROA)的相对值。计算方法为,企业的ROE与该企业所在行业的ROE的比值,相对ROA计算方法同上。ROE相对值表示企业自身经营财务指标与行业整体财务指标发展的相对水平,若比值稳定,说明技术并购没有给企业带来超常规的发展,若发生异常变动,说明技术并购促进或者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将14家上市公司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第二年四年期间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值和资产收益率相对值的绩效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时间排序,以此来评估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如,若第n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值与第n+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值相比有显著变化,则可认为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同理,资产收益率相对值的比对,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所有数据通过T-test进行双尾检验,分别得到并购当年与并购前一年、并购后第一年与并购当年、并购第二年与并购第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相对值。

(四)研究结果

企业业绩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减少误差,将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相对值的波动定于-10%到10%之间,根据设定标准,将ROE相对值和ROA相对值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并购后第二年,并购企业绩效下降的数目多于绩效不变或者绩效上升的企业,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绩效上升的企业数目则随着并购活动时间的延长,数目不断减少。 另外,在技术并购后绩效下降的企业数多于绩效上升的企业数情况下,技术并购当年的ROA相对值的均值仍有显著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并购成功率虽然不高,但获得成功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并购行为创造非常高的效益,这样的高效益弥补了其他案例业绩降低而造成的损失,这也是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并购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案例相比,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主要来源是: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仅为14家上市公司,研究数量较少,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存在异议;研究目的不同,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复杂,虽在研究过程中,尽量去除其他影响因素,但仍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结语

公司并购的原因范文第8篇

并购一直在金融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购的关键在于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来增加股东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增加是建立在协同作业之上的,协同作业不但能增加效率而且能节约开支。但是协同作业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概念,它并不会在两家企业合并后自动出现,只有在两家公司的业务在经济层面上完全融合才会使之有所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并购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但无法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反而使其销售减少。

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并购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作为公司重组的一种形式,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每天都要安排并购,将两家不同的公司合并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同时,全球跨国并购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跨国并购占全球并购总量量的23%,到2007年已经上升45%。相对于国内并购来说,跨国并购增加了额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对并购产生阻碍或促进的作用。例如,文化或地理上的差异会提高两家公司并购的成本。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并购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等问题有所探究,并试图比较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在最终效果上是否有着显著的差距。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一)并购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众多对于并购的文献中,作者的意见大相径庭。

《哈佛商业评论》(2006年1月)的统计数据表示,70%的并购案例是失败的,因为它们无法完成并购的既定目标。Agrawal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也表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有许多公司在经历了并购之后五年内,无法向股东支付正常水平的股利。

Lev and Mandelker 在1972的研究却表明,从长远效益看,经历过并购的企业普遍比未经历过并购的企业好。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并购能拉高公司股价,从而增加股东的财富(Halpern ,1973)。

这些文献对并购是否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实现较好的并购绩效,最终增加股东财富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二)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是跨国并购相较于国内并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如何完成不同文化的融合也成为并购过程中十分关键的难题。在并购的过程中,文化融合通常被认为是最为困难的部分。事实上,文化差异比市场因素更能破坏一场并购,而最常见的并购失败的原因正是缺乏共同的远景、协调的文化以及恰当的沟通。虽然两个人之间的文化融合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是要在两个数量较大的人群之间实现文化融合是非常困难的(Gancel, Rodgers & Raynaud ,2002)。

虽然很多跨国并购的案例显示,公司文化和国家、民族文化是密切相关的(Hofstede, 2001)。也有案例表明,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因素并非无法跨越。Kristianstad大学的一项关于索尼和爱立信合并的案例研究表明,尽管来自日本的索尼和来自瑞典的爱立信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并购过程中得到了很成功的融合(Ohlsson and Ondelj,2006)。

由此可见,在跨国并购日益风靡的今天,对于跨国并购的绩效与国内并购的绩效是否有显著的区别并无定论。而跨国因素是否能成为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也尚无定论。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100个2004年和2005年发生的兼并案例作为样本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在这100个案例中,50个是国内并购案例,50个是跨国并购案例。这些案例都选自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对2004年和2005年全球100家最大的企业并购案例的报告。同时,相关的数据,例如公司合并前两年和合并后两年的每股收益、公司每年的财务报表都来自Osiris数据库。

本文选用2004年和2005年的兼并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存在着多重原因。首先,为了避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数据的影响,摈弃了1998年之前和2007年之后的所有数据;其次,近几年的公司财务报表在数据库中更容易找到;最后,集中研究两年内的合并与并购案例,使得外在环境因素对我们研究结果的影响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控制。

本文收集了200家公司的近600个每股收益的数据,在除去了极端的数据之外,75%的有效记录被用来测试本文中的假设。

(二)研究方法

在衡量并购绩效时,本文采用了每股收益(EPS)增长率的概念。每股收益增长率被认为是一个衡量公司表现的可行的指标(Harman, 2009),它不但使投资者看到了公司长期以来的盈利表现,还通过趋势来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概念。总的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高,说明这家公司的运营状况良好。

每股收益的增长率是每股收益当年的增长去上一年的每股收益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EPS growth(每股收益增长率) = (EPS200x+1-EPS200x)/ EPS200x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最终给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并购后的公司每股收益增长率高于合并前。

假设2: 国内并购后的公司每股增长率高于国际并购后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

假设,兼并的公司为A,被兼并的公司为B,并购后形成的新公司为C。分别计算A、B、C三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为了检验第一个假设的可靠性,用C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减去A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并利用统计软件观察这些数据的分布状况。

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GREPSC 是合并后的C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

GREPSA 是合并前A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

GREPSB 是合并前B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

AVS是C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

INT作为虚拟变量,当两家被合并公司来自同一国家,INT为1;当两家被合并公司来自不同国家,INT为2。

三、实证结果

(一)假设一结果

在图表中,我们看到,在表示并购后EPS增长率与并购前EPS增长率的所有数值这种,绝大多数数据都在-5到5之间。但是,我们同时也能看到大于零的数据远远超过了小于零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也是正值(0.73122),总的来说,合并后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大于合并前的。因此,第一个假设成立,并购后的公司每股收益增长率高于合并前。

(二)假设二结果

从表二中,我们看到,在第二个假设的检验结果中R^2d的值小于1%,说明只有不到1%的观测值符合对数线性模型的假设。同时,对INT的T检验值也说明了INT与GPEPSC不存在相关性。第二个假设不成立,国内并购后的公司每股增长率没有明显高于国际并购后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