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

)

①摒弃对GDP速度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

②通过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突出、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缺乏竞争新优势等诸多困难,亟须转型升级。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快转型升级(

)

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收购步伐

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

④调整产业政策,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全面小康,任重道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包括(

)

①协调发展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②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恩格尔系数提高

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④收入差异逐渐消除,小康社会全面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

)

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前的阶段,即由于城市化过程发展和城市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区域性雾霾高发期。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治理雾霾,人们各抒己见。有人主张借鉴西方治理雾霾的历史经验,但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解决污染问题,除了积极治理之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污染产业的对外转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积极“走出去”,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企业要注重社会效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继“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③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④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竞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大量集聚现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培育,我国某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②推进该地区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推进该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型、技术型、知识产权化和高附加值的特征。据统计。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的用电量、占有资本分别约为工业的15%和60%。这表明(

)

①现代服务业成为了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②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③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虽然京广高铁开通的时间正好是传统淡季,但如果在暑假、“十一”、春节等出游旺季,京广高铁的开通对旅游的利益拉动绝对是“不容小觑”的。如何抓住商机,促进京广高铁沿线旅游业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展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价格,形成竞争优势

②旅游管理部门要为旅行社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③推动本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型发展

④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创设良好的旅游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对以下图表的正确解读是(

)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下降趋势

②我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家应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③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④我国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调整已见成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之后,我国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国家环保部随后公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中国”的实现保驾护航,同时,从2013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必须符合“国五”标准的要求,相关企业应及时调整生产、进口和销售计划。这表明(

)

①市场调节不利于环境保护

②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环境保护

③污染防治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才能实现

④政府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推进城镇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截至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3%。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城镇化(

)

①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是增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

④拉动经济增长,其比率越高越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高一政治下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测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必修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及答案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3.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2篇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1987—1997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国家的安全盾牌,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正确选择。

(三)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资源配置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只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强军才有可靠的支撑。

总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这一高度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有效地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4篇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艺;经济建设;关系;促进作用

引言

群众文艺的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究竟能够有何作用,往往会被认为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甚至有些肤浅的话题,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无法融洽的问题。对于经济建设而言,它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与个人财富的极大积累,但是发展群众文艺却需要不断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而且在群众文艺事业中的投入并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1]。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创作同其他的部门工作不一样,它需要较高的经济扶持力度,而且所产生的物质需要历经周折才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但是,我们知道,对于文化部门而言,其运转经费必须由地方政府批准,一些纳税者眼中,发展群众文艺就是在浪费资金,他们没有认识到发展群众文艺对于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导致在文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寻找赞助商总是困难重重[2]。关于群众文艺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如果没有不断创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背景下,怎样发挥出群众文艺的社会效应,确保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相得益彰,需要我们去探讨。

一、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只能齐头并进

曾经有人指出,发展文艺建设必须优于经济建设,这是由于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文艺建设在当今社会中将物质与文化消费融为一体。要想带动地方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产品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含量、品位及个性,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应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如果一个企业地处文艺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发展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多,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文化品位,其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也相应提升[3]。对于那些忽视地方文艺发展的企业,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利益,但是势必无法在经济建设中获得长远发展。而且如今我国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获得了极大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的优势逐渐开始向着文艺建设的方向转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正在越来越侧重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氛围以及拥有文艺作品的多寡。该地区拥有越好的文艺发展软环境,其企业发展越顺利。某一国家或者地区拥有较高的群众文艺发展水平,其在经济竞争中才能够取胜。如果缺少了群众文艺事业的支持,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提升会异常困难,即使有了一时的提升,也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些人的观点便是发展群众文艺事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有必要对现代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态势做好分析,认识到发展群众文艺对于经济的推动力量,加强推动文艺和经济二者的融合发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为经济发展做好保障。这些人之所以认为文艺建设优于经济发展,多是基于以上分析。以上分析看似非常符合我们生活逻辑,如果我们对其展开深层次挖掘时,很容易发现以上观点有失偏颇,其认识过于肤浅。如果将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比作铁轨与火车,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显而易见了,二者相互依存,齐头并进,在相互包容中获得发展,如果认为一方优于另一方,那么二者就会失去平衡,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出现,相信我们必定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

(二)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群众文艺作品为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物质基础决定了群众的文艺创作属于上层建筑。通过这一辩证论,发展群众文艺创作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能动的而且效果巨大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群众文艺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基础,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如下结论:归根结底,经济建设是人的活动,必须要受到精神文化的支配,群众文化如何便会导致相应的经济行为产生。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结构是发展群众文艺创作。因此,从特定的环境关系中来看,群众文艺创作和经济建设的结合,属于一种最本质的发展结构。针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做了指示,认为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如今我们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持文艺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原则。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此,必须将群众文艺发展放在政治策略的高度对待,才能够确保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对待国家政治的敏感性必须始终做出准确的鉴别,才不会迷失政治的道路,坚持国家政府部门关于发展群众文艺与经济建设的方针,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应。

(三)群众文艺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有机互动

如果摆脱了经济的有力扶持而单独去开展文艺创作,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势必没有生命力,而且内容空洞,只是枯燥无味的表面文学。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所谓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指的就是文艺创作过程中,必须与外界相联系,而不是闭门创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在生活中创造了艺术,这样我们的作品才具有激励、鼓舞的力量,才能够具备推动经济发展的实力。换个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摆脱了文艺的支持,那么该经济建设体系将会变得不堪一击,纵使获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也注定不能够长久发展[5]。一切物质发展的源泉都来源于精神动力,缺少了精神文化的支持,我们在日常的经济建设中势必毫无动力可言。通过大力推动文艺和经济建设发展,能够促使精神与物质文明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使得经济获得飞跃式发展。

二、发展群众文艺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找准群众文艺和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要想获得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的支持,同样也需要群众文艺的作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艺工作的有效性,主要是表现在如下两点:一是宣传教育功能,二是娱乐功能。群众文艺工作开展的主要宗旨之一便是注重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文艺的形式宣传出去,体现群众文艺为党和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相应地,人们对于文化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更高的要求,群众文艺的宣传力度必须增加,确保承担起宣传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其娱乐功能。注意到我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要想做好群众文艺工作,解放与发展社会文化,首先就应该从转变思维开始做起,明确群众文化的多样化理念,寓教于乐[6]。充分注重群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不断迎合人们对文化更高要求的前提下,寻找群众文艺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发动身边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保障群众文艺在经济建设中促进作用的发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借助广场平台,促进经济发展

在发展群众文艺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到对广场这一重要载体的应用。在广场这一平台的作用下,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全面刺激出群众文艺活动的热情,在人口密集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广场可以说是拓展群众文化的一个有力平台。将活跃群众文艺与构建和谐社会所演绎出来的新气象推广出去,将其作为反映地区文化与经济建设的窗口,将其作为开发地区旅游的新增长点。例如,在我国某市区某一广场舞台上,每年都会有七十多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充分表明了广场舞台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文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契机。群众文艺与经济建设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对于广场舞台而言,应该丰富群众文艺表演的类型,充分展现群众文艺多样性特征[7]。如今,众多企业纷纷对广场舞台这一群众文艺活动模式提高重视度,通过形式多样的演出将自身产品推向舞台,以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方式为切入点,借机打造与宣传自身的品牌效应,通过在广场舞台的演出环节中增加一些小活动环节,发放一些免费或者低价产品,以此形成广告效应,提高企业产品在群众中的知名度。我国一些地区群众文文艺活动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同群众文艺与经济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二者的结合,有效吸引大量群众前来,通过群众的共同参与,推动地区的经济建设。总而言之,群众文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对群众文艺的重视,也有效拓展了群众文艺的发展空间。不得不说,这是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全面运用群众文艺,拓展企业文化

在我国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群众文艺中一些潜在的活力得到充分挖掘。随之,一些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纷纷发展起来。就企业文化而言,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演出的形式,如果不加以发掘,那么势必无法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群众文艺所蕴含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它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不得不说是群众文艺在我国社会步入经济发展阶段所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企业+文化”阶段。曾经有人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中经常做一些歌舞表演,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实际上应该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优秀文化的支持,那么其很难取得长远发展。以上观点得到了全球比较成功公司的普遍认可。国外企业对于文化的开发、培养与利用过程中,与我国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对企业展开以及引导。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基本措施通常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计划以及纲领的制定,二是使命感的导向。这两种方式以刚性与柔性并用的形式,带动着企业的发展。从管理学角度看,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但是通过组织发展的角度分析,往往认为具有柔性的使命感的导向难度更大,层次也更高。通过对众多企业的社会实践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如果到了关系企业存亡的时刻,企业文化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社会与工业文明的核心正在由以往的强制性管理向着文化转移。所以,群众文化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通过对企业的深层次引导,带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来调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使员工体验到自身在企业中的存在感,使得企业充满凝聚力与团结性。例如,某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为了打造群众文艺中的企业文化这一品牌效应,选取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公司进行合作排演,参加省级比赛,帮助企业在内部选择演员,并组织排练,公司方面被群众艺术馆的真诚性所打动[8]。通过这一节目排练,企业的生产不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其演员的工作积极性却大大提升了,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努力,这是典型的低投入高收益的手段。此外,由于这个节目在省级比赛中获取了二等奖,使得这家公司的名称被人所熟知,很多同行业竞争者也是对这一公司心服口服。综上,企业文化属于群众文艺的一股特殊力量,这种力量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要想切实推动企业发展,就必须要使群众文艺渗透到企业之中。

(四)应该强化两个扶持,加速推进两个效益的实现

所谓两个扶持,指的是思想扶持以及政策扶持。对前者而言,主要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探索等环节,应该予以充分的思想支持与引导,充分调动起领导与群众的积极性;后者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扶持,帮助文化单位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功能,确保其能够为经济建设服务。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牵扯到多方利益,所以难度极大,只有注重对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强化两个扶持作用,在改革道路上达成共识,使得改革中拥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渐形成和当前政治、经济相匹配的文化,激发出群众文化事业与产业中的巨大潜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两个效益”指的是社会与经济效益两方面。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化产品不仅是精神产品,同时它还属于文化商品的范畴。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形成经济效益,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以往的对立关系。针对文化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我们必须予以认同,支持合理的利润追求,同时反对将其当作唯一标准的做法。我们不仅追求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更应该注重其经济效益,确保二者兼顾,统筹规划,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印证。群众文艺同时具备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我国各地区群众文艺活动正在大力开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在广场舞台这一平台中积极宣传品牌,做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

结语

对于发展群众文艺以及经济建设重要性的问题,认为二者同时属于矛盾尖锐而且利益包容的产物,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二者的重要性下定义。我们只能说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文艺的发展属于一种较强的人文精神,它无法直接在经济建设中得以体现。但是,经济建设离不开群众文艺的作用,这也是群众文艺的人文动力所在,并且正在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饶世坚.浅谈发展群众文艺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113-115.

[2]周健.试论群众文艺纵深发展的价值关联[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3-65.

[3]黄贵平.新时期背景下群众文艺活动的组织方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3):23.

[4]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2012,(21):197.

[5]仲呈祥.领悟讲话做好文艺批评工作[J].艺术百家,2015,(1):1-6.

[6]田雨,王东维.浅析延安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8.

[7]王社稷.浅析群众文化事业如何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6,(1):23.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意义 措施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1-3]。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2、经济意义: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二、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三、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

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

四、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省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这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议规划主管部门从生态城市建设实际出发,科学地对部分山体、植被和水系进行保护,以最低的代价维护工业园区的良好景观和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议规范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流通行为,有利于促进木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69-72

[2]叶蔓.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5):123-124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公共财政 支出结构 发展变化 问题 对策

1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

理论与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倾向于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进入规模化、正规化以后,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将会进行调整,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减少,改善民生的公共事业支出比重上升。当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国家财政收入比较富裕,公共财政分配能力增强,除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如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社会公共性支出所占比重将大幅度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按期性质进行了分类: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经济建设费和其它费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的各项公共财政支出费用也在增加,其中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增长最快的经费支出为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2.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71.05亿元,增长了近74倍。卫生教育文化支出经费由由1978年的146.9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46.20亿元,增长了73.8倍,成为第一大财政支出项目。经济建设经费和国防经费支出在三十年中逐年减少,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国防费则由1978年的15%下降到2006年的7.4%。从以上数据来看,社会管理经费、社会文教费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国防费和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财政经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依然在所有项目的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6年所占各项支出比重的26.6%,位居第二,而西方国家的支出维持在1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需要用公共财政政策来刺激社会投资,公共财政政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刺激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不合理,对竞争性经营领域参与过多也会导致建设经费支出比重偏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支出,弥补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错位而效益低下带来的经营损失;二是用来弥补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或者具有垄断性质的部门企业在产品销售中的低价所带来的损失,如交通运输、农业援助、能源物资、邮电通讯、等,由于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投入过多,使财政在其他领域的投入比重较少,出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缺位现象,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文教支出增长缓慢,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

社会文教支出与一个国家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尽可能的加大这部分支出。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社会文教经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经济的因素,这方面的支出增长缓慢,与行政管理支出相比,增长速度明显落后。社会文教经费的支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教卫文事业的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值一直很低,不利于科教卫生的改善与发展,2006年在经费数额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所占的比重是历年最低的,仅仅为2.27%,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4%的目标,更是与世界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7%相差甚远。同时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也不合理,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流向高校教育,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2.3 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加重了财政负担

行政管理经费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时所支出的一笔费用,这部分经费由财政支付。但是这一部分支出有一定的幅度范围,从世界各国的财政支出可以看出,行政管理经费的财政支出一般控制在10%左右,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财政支出远远高。在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所占比例过高,增长过快,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难保证正常的公共财政支出,也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履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财政分配是政府履行各项行政职能而提供的财力保障,但是政府部门属于社会管理部门,并非生产部门,所以,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在财政支出方面必须严格控制支出总量。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当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机构臃肿,部门林立,职能混乱,财政支出经费过于庞大,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对职能部门进行改革,砍掉不必要的行政部门,消除行政管理经费过快增长。

2.4 国防费比重偏低,影响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国防经费支出总额不管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明显的偏低,低于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国防经费支出仅仅是美国总量的6.19%,英国的53%、日本的67.8%,法国的71.45%,从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上来看,国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14.96%降至2006年的7.4%。美国的国防经费支出一直占据美国财政支出的20%左右,法国占据11%,中国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防经费应该根据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实际国防经费支出不到美国的1/200。国防经费的过低影响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回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

3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3.1 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经济建设功能必须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政府缩小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减少具有竞争性和生产性质的领域的支出,加大关乎国计民生的公益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项目投资。实现财政职能社会管理的效应。具体来说,国家应该加大道路、水利、电力、市政工程和科教卫生方面的投资,

提高对农业和贫困的支出力度,支持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减少财政在企业生产性方面的投资,重点扶持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造,产品的研发等项目,对于一些带有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应当减少或者取消经费支出,通过商业运作来解决。

3.2 强化社会文教支出,支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大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科教经费投入要与财政收入保持一致,把科教经费支出作为各项经费支出中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总体的财政收入还不能完全保证各项事业经费的正常拨付。因此,首先要保证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建设投入经费;其次要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特别保证一些重大疾病的诊治和药物的研发所需经费;再次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财政的支出,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比例,完善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经费的合理配置。

3.3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深化行政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压缩行政经费,这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的治本之策.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要继续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努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效率,这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的重要保障。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4 增加国防资金投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要深刻认识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发展新要求,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财政对国防的投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特别是在我国国防费占GDP比重2006年仅为7.4%的情况下,尤其要增加国防费用,以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秦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2(9):45-46.

[2]李永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及其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9(10):55-57.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 经济统计 重要性 应用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统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统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量化的数字衡量地区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性、精准性的数据基础与分析证据。

一、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量化经济基础

经济统计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识别等内容,通过量化的数字,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基础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量。

进行经济基础的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的依据,而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每一分钟数据都呈指数性增加,若没有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分析人员将难以下手。利用经济统计,能有效地对庞杂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使得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当前情况下,经济基础的整体情况与特殊表现。

(二)促进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其前提在于准确地把握当前经济基础与经济状况。通过经济统计,能有效地对当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后,再利用经济统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方法。

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准确的发展政策与发展方案。而适合当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发展方案并不是拍脑袋形成的,而是需要在对当前经济进行准确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内容而制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经济统计对当地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标杆地区、标杆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采用其优秀之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远远不局限在当下,还包括过去、未来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性的作用过程,值得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然而,就我国当前经济统计的现状来看,仍然处于一个较为浅显的阶段,经济统计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未能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全面地更新,许多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及时与市场中先进的观念、技术进行接轨;另一方面,我国对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的主体也较少,国家相关专家对经济统计研究的投入相对于国外来说仍然较少,使得经济统计未能及时跟上世界上先进的相关理论。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当前亟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经济统计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离不开我国的经济核算体系。首先,通过经济统计,更新我国经济核算方式、核算方法,使得经济核算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核算对象与核算内容。其次,经济统计通过与当地金融证券、非金融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对当地整体经济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与重组,使得经济核算体系更为适合当下经济建设的需要。此外,通过向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提供相应的统计支持,有利于政府相关机构、部门从制度、条例上对当地的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宏观调控。

(二)加强对经济统计的研究

在经济建设下,对经济统计进行应用,不仅仅包括将经济统计实实在在地实施、分析,也包括对经济统计本身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应用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加强对经济统计的研究,应当扩大对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是十分广泛地,可以从不同的行业、层面、产业入手,如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区别性分析,又如对第一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区分性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具体、系统的分析,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只有保证了数据的完整与真实,才能以此为基础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经济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近年来,我国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既有快速发展的,也有逐渐衰落的。因此,在进行经济统计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把握。从横向方面来看,在进行经济统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当下经济的整体情况,还需要对国外相似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对与分析,以获得更为综合性的数据,对当前的经济情况进行更为客观的分析。从纵向方面来看,应当分析过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重视数据处理

经济统计的基础就是数据,因此,要更好地进行经济统计,必须要重视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处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分类、整合、分析等整个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的数据整理过程。为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应当从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技巧、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全面进行提高,使得数据能实现高效、准确的处理,为经济统计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小结

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们仍需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加强对其的研究与应用、从各方面为其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经济统计成为经济建设的助力剂,不断地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宇.经济建设环境下经济y计的应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