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历史教师角色转变

一、 历史课程的现状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开设中学历史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中学生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引导健康成长并促使中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目前,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所用教科书为北师大版本,并遵循新课程规定进行教学,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

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贴近,关注中学生自我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学理念,为中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推进中学生个性发展。

二、 九年义务教育中历史任课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角色的概念

“教师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中,因其特殊地位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模式。要想正确、快速地分析出教师角色,就要充分认识教师身份,了解教师所在环境和教授课程的内容,这对理解教师角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

过去我们在赞扬教师时往往会说:老师就是蜡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如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些美名就略显过时。因此,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走出传统,面向新时代,重新审实教师角色和教学理念,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做好角色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艰巨任务。

(三)九年义务教育下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历史课程就如同一部史诗大剧,任课教师不仅要做好“导演”的角色还要担任“主要演员”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历史任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思想和对历史理解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的魅力。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1、做教科书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中学生是获取历史知识主要就是通过书本文字,这就说明教科书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路灯,而任课教师正是“提灯人”,如何能让中学生充分地、正确地从教科书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关键看我们任课教师能否带好路,让中学生顺利地走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帮助他们排除障碍,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书本知识。

2、成为打开学生视野的钥匙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但历史知识是无限的。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的改革,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做好打开中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从生活中学习。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做开路先锋

当代教育中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开学生的思想,自主寻求真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历史任课教师勇于挑起这份担子,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做个开路先锋。大力培养中学生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怀疑,超越自我。

三、 影响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一)任课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水平有高有,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很难一致,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不重视,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探索和研究新型教学模式,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极大地影响着教师角色的转变。甚至有些老教师不愿意与学生平起平坐,坚持“尊严重教”的传统教育思想,将学生和自己隔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就使得教师角色的转变很难实现。

(二)学校方面不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但学校是教师最大的支撑,是教师的工作环境。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校就要重视起来,对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现代化教师管理体系。此外,学校条件差也是阻碍教师角色转变因素之一。我国有些农村学校仍然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解决教学,没有一件像样的设备。缺少了物质条件,那么教学改革也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师角色的转变了。

(三)传统评价与考试制度根深蒂固。

传统思想是影响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果仍然使用原有教学模式,那么改革目标就无从谈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不存在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应着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九年义务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辅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单单通过一次卷面考试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四、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有效性对策

(一)改进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

中学历史课教学模式单一是制约交角色转变的主要因素。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造成中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所以改进现有教学方式刻不容缓。历史任课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原有“灌输者”的形象,变为“重结论更重过程”者,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上,以揭示知识为目的,让学生通过感知来学习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归根结底,历史就是一门以感知来积累知识的学科,只有通过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学习历史就是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最后的结论。只强调灌输重视结论,就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因此任课教师应改变思维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为了能在九年义务教育下将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我们历史任课教师就要多加努力,积极进行角色转变,多研究制约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总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共同探索前进的道路,为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试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彰显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人文性的特点,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试题保持了结构的稳定性,体现了命题者“求新、求活”的理念,同时对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科学准确表达、严密灵活思考要求较高。试卷呈现以下特点: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与2013年中考试卷相比较,试题内容比例有所调整。在题型、题量不变的前提下,内容有微调,具体为:中国史65分,其中中国古代史21分(2013年为18分),中国近代史22分(2013年为23分),中国现代史16分(2013年为17分),漳州历史6分(2012年为7分);世界史35分,其中古代史2分(2013年为4分),近代史15分(2013年为14分),现代史18分(2013年为17分)。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考查初中三年七本教材的70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双基”的核心内容,试题绝大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理解及运用,如,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唐太宗、、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考点,考点分布与实际教学时数吻合,在各个能力层次的分布也合理。

2.体现三“性”一“关注”的特点

一是体现发展性,突出思维能力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命题的基本原则,这份试卷对学生能力要求从多方面进行考查,例,第28(4)题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出冷战的影响。二是体现时代性,凸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29题【“申遗热”的思考】通过申遗来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热潮。对此,你认为怎么做更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等。三是体现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是关注新课标,与时俱进。试卷命题符合新课标要求,对引导教师的教学实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不断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动向,提高学科素养。

3.考卷的主要亮点和创新点

一是注重图文(表)信息的转化。今年试卷注重图文并茂,重视历史地图、人物图像、事件图片、数据表格等图文(表)材料信息的直观生动的再现,通过创新试题形式,设计重视考查图文(表)信息转化的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识读提炼图文(表)信息得出结论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图表教学功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二是历史学科色彩浓厚。本份试卷学科性较强,在命题原则上更倾向关注学生历史素养,强调试卷浓厚的历史气息,强调用史实说话,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三是体现漳州地域特色。为引导教师、学生关注乡土历史,挖掘地方史资源,2014年中考仍然设定专门分值考查地方史知识,第1、2、29(1)题都属于漳州历史内容。例如,29(1)图6(下图)的建筑因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什么?

二、试卷的导向作用及教学建议

1.对“开卷考试”应试的引导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开卷考试,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认为是开卷考试平常不用花时间,到时抄书就行。

2.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引导,夯实基础

历年中考试卷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手中的课本。

3.对“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的引导

在平常教学中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加强“双基”教学,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重视知识的整合和渗透,初步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

4.对“漳州历史课程”教学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能从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使地方史与中国史、世界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5.对“历史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引导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政,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历史,反思历史,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新理念。

6.对于“现实热点”问题历史学科化教学的引导

一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本知识,还要注意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热点,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二是坚持关注热点,留意周年的意识,中考很多试题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都不同程度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故在复习备考中,要常怀“热点”意识,关注历史问题的现实切入点和现实问题的历史链接点。

7.对总复习教学的引导,即要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 民事速裁内涵的把握及其未来展望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未来展望 学习共同体内涵重审:课程教学的视域水 媒介设计的前景展望及其文化内涵 SMT防错件系统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CDM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论教学中的语音修辞及其运用 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 “展望五国”的未来展望 “未来教室”: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展望环境会计的未来 重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 教学艺术的三重审视 大学英语修辞赏析及其教学意义 我国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 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及其未来展望 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18]周一民:《修辞学和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05期。

[19]http:///aws/RSA/pt/sp/presmessage.

[20]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外语界,2008年,第06期。

[21]陈小慰:《翻译教学中修辞意识的培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03期。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标志着新的一年学校工作全面开始了。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体教职工拜个晚年:祝大家马年吉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今天我们拉开了新学期工作的序幕,借此机会和大家谈谈心,交流交流思想。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坚守与超越中前行,在幸福与与辛勤中劳作,我们播撒了汗水,取得了进步,收获了经验,但是我们也留下了遗憾。今天,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沟通。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内容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201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月15日,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16教育工作要点: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4.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监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

9.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出台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实施意见。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印发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制度。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暂行办法,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10.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订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制订印发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

1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确保2016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

12.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广泛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修订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制订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13.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订学生艺术素养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建立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开齐开足艺术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三、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18.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贯彻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条件的意见》,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印发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四、改革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24.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复查制度和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各地推进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等有效途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制订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分类指导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逐步破解择校难题。贯彻落实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31.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坚决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

33.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教育热点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三、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基础;发展;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8-02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教育专家们通过对高中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深刻分析,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新时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高中阶段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人格、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教育学者在对高中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激烈而残酷的升学竞争以及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好多高中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升学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办学的唯一目的。在追逐高分和抢夺尖子生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已经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等各方面的培养与发展,使得好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难以提高,学生都是带着功利目的去学习,去和人交往。可见,过去的高中教育忽略了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相关教育,这是不可取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对高中教育进行改革,使其正常健康发展。

二、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中教育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指挥棒来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也就只看高考的“升学率”,看这个学校考了几个北大、几个清华、多少个重点、多少个本科等。

我们都知道,高考成绩当然应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该是“唯一”的指标,更不应该是社会和国家办学的“唯一”追求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高中学习并不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所接受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由此可见,高中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既要为高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不仅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规划未来、认识社会的意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以及承担未来生活压力的能力。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在高中阶段已经有了明显增强,他们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外,更关注政治、人生、社会,更重要的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命运,他们渐渐懂得了基本的法律常识、权利及义务等知识,能够正确区分善与恶,能够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集体中,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也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因此,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谋利,不能只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培养。高中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非常重要,它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中教育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要突出以人为本,而不仅仅是为大学输送人才,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缺少的条件和基础。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现阶段对高中教育作出明确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各级学校要主动和国家政策相适应,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民主与法制意识;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认识社会,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课改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奠定基础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订了自己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社会更加关注公民的责任、团队协作能力、生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信息素养、国际视野。这就必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及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如今,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改变单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基于学习领域的、充分体现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使课程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另外,此次高中课程改革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技术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教育是要使学生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交流能力、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新时期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结合,是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是多样化和综合素质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人的阶段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兵波.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综合化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摘要: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的引导下,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获得最充分最优质的发展。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使我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单纯由政府主导,片面强调培训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陕西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义务质量提升的要求和课改虽然深化了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认识局限。主要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重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轻教师专业情意素养;重语数外理化生等大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轻小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外在强制性推动,轻教师自我主动性发展。

2.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以及职称比例呈现出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状况。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乡镇、农村教师明显较弱。

3.伴随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升学考试率的压力混合在一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

专业发展对以行政为导向的继续教育的依赖程度偏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能力还不够强。

4.以行政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期望,培训的模式、内容、方法、效能等有待于改善和提高;培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方式滞后、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

5.公办学校临聘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重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突出。

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1.加强制度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目前,继续教育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依赖的途径,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支持的主要模式。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变化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继续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保障政府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成效;配套和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使继续教育制度目标更明确,更集中,更易实施;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层级评估体系,把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纳入评估范畴,与职称、职务的提升、业绩考核、福利待遇等挂钩。在制度层面确保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渠道之一;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促使教师培训管理由学时管理向学分管理转变;建立开放型的培训体系,吸收有实力的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教师继续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培训需要,研究制定教师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明确参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格、进入条件、评估办法等;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指导,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扩大专业自,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

2.加强环境建设,改善教师条件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中小学硬件建设,一是资源和设备,鼓励教师利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加注重乡镇和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强化低学历教师和老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校园网建设,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化,特别是“校校通”的建设。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扩大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将校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三者有效整合。尽快制定校园网建设的规范。

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缺乏,部分学校又存在历史欠债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硬件和其他相关的建设,从而使实现教师专业化所需的条件受到限制。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经费政策,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完备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城乡教育投入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比例份额,保证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增大教师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与待遇,帮助农村教师支付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等措施来有效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3.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从进口上提高要求,严格审核。确保学历、专业符合要求,切实把好进人关;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由谁培养、培养标准、培养过程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允许有条件综合性大学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原则。

4.普及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制工作,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对各地区、各层次教师培训的业务协调与指导;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合理组织各类活动,建设教师团队;以规范和创新培训模式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重视公办学校外聘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

公办学校外聘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是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他们普遍感受到经济压力与工作压力,出路与前途并不明确。他们也需要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政策和规划时,也要重视这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保护并用好这一部分教师,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依靠统筹兼顾,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学生素养 培养途径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学设计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文化取向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一些数学历史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例如,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了解我国数学史,并产生兴趣。实际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统一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学生在整体中接受部分知识并不冲突,反而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尽量融入所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数学家的事迹等,考虑相关内容包含的数学素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好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锻炼人思维模式的主要科学,反之,思维则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数学和思维是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学好数学,要以思维为基础,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提高。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小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凑,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转化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通过引申,让学生的思维从实验几何上升到理论几何高度。另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培养思维模式。设计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出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迅速地联系新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时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3.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核心素养

学校中最直接的教学评价是作业和考试,教师设计考试试题时,既要遵循教育部课程标准,准确反映数学学科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要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注重对学生素养的考察。所谓的维度,指要考查的知识技能。梯度指考查的试题要有阶梯性,对于不同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指同一试题里面,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交汇,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

总而言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有微观的小目标,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大目标。教学过程既要有组织学生求知的活动,又要有组织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活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思维模式得到锻炼,做事严谨、清晰,分析问题全面。

三、结语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模式处于较为容易锻炼和培养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能够优化人思维模式和处事态度的学科,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数学),2015.04.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 青笛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有选择的权力、有践行的能力、有真实的学习力是指导意见的核心。“拓展性课程”“选择性教育”在盖北镇小并非新名词,作为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示范学校,早在2008学年起学校就启动了基于全员参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社团教学。2015学年全面实施的“童心圆”课程改革,更是将“选择性教育”理念融入课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实效性、实践性,落实以科W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主要要素的学生发展核心。

开设青笛拓展性课程,是“化蝶双飞”的双向选择。盖小是“流动花朵”之家,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1726名学子。基于盖小学生“流动性大、家庭经济一般、艺术底蕴缺乏”的现实,学校在实施“童心圆”课程改革时,充分酝酿适合农村学生、简单易学、经济实惠、携带方便,并且能与考级等成果展示相对接的器乐类拓展课程。

青笛因亲民的特质而被吸引。青笛,以陶笛为原型,表面上青釉,是一种小型的吹奏乐器。它是青瓷文化传播的载体,小巧玲珑,简单易学,音色优美,并且携带方便。青笛既是青瓷文化的使者,更是平价器乐的代表。将青笛引进盖小,让学生吹响青笛、学做青瓷,青瓷文化以青笛为媒介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盖小学子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融合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让核心素养可学

1.基于学生学情,建构课程对象

2015年5月,学校组建了华泰上虞青笛社团。通过近两个月的教学,我们发现,青笛是一门上手较快、基础技能简单易掌握的课程,而且可以挖掘丰富的教育内涵。同年9月,学校在四年级整个年级段普及青笛课程,每周两节课,由专任教师负责青笛教学。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将青笛学习的起始年级定为三年级,并在2016年9月,启动青笛课程在3~6年级段的普及,同时接受学生的自主申报,3~6年级每年级组建一个青笛社团,搭建青笛深层学习梯队。

2.挖掘青笛内涵,开发校本教材

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是世界青瓷之源。学校在决定开设青笛拓展性课程时,就同步启动了校本教材的开发。2015年暑假,校本教材《笛韵悠扬》落笔定稿,教分为按悠悠青韵(历史文化)、指法练习、舌部技巧、手指技巧以及作品欣赏五个板块,将青瓷文化与青笛吹奏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文化传承与技艺学习的螺旋上升。

3.探索课程整合,培育核心素养

青笛作为一门拓展性课程,以文化传承为底色,盖小人透过常规积极探寻课程资源的融合和整合。2016年8月,学校制定了“青笛课程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以青笛本身的特质为基础,在吹奏中尝试融入多种元素,如打击乐器、诗歌、舞蹈、合唱等,改变青笛吹奏的单一性,丰富学生的角色体验;以传承青瓷文化、演绎青笛技能为特质,与语文课程相联结,通过相关故事、青瓷历史发展进程等,让学生了解上虞青瓷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青瓷文化的情感;与美术相联结,通过欣赏青瓷作品、尝试制作青瓷、描绘青瓷、欣赏青瓷,拉近学生与青瓷的距离;与综合实践相联结,让更多人了解上虞青瓷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与孝德文化相联结,将春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葡萄孝亲等节日文化相串联,以表演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孝亲、感恩、自信、独立的情感品质;与舞台表演相联结,将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各类义演、比赛纳入课程建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善于拼搏、从容淡定的良好品质,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专家引领助教,品质教师主教,让核心素养可教

1.寻求专业支持,提升课程底蕴

为更好地开展青笛教学,打造善学习、爱学生、会生活的品质教师,学校积极寻求专业支持。学校多次派教师外出取经,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陶笛协会会长等知名专家担任我校青笛教学项目顾问,并多次来校给师生辅导。此外,学校还设立顾龙星青笛工作室。这一切为我校深化青笛教学提供了专业支持和技术保障。

2.选用品质教师,打造品质课堂

优质教育的打造,首要要素是品质课堂的打造。为更好地推进青笛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学校在课程实施年级配备足额的青笛专职教师,并以年级科任教师为成员,进行拓展性课程开发,组建实施团队,通过团队研课、磨课,开发优质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教学资源。2016年12月,学校承办区级课堂教学艺术节暨拓展性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我校青笛教学为模板,成功推出以“吹青笛――画青笛――做青笛――说青笛”为主题的四节示范课,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3.组建教师乐队,浓厚学习氛围

学校始终相信,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为进一步拓宽师资力量,培养教师对青笛的兴趣和支持,学校在2016年3月组建了教师青笛俱乐部,每周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开始崭露头角。短短半年中,教师们参加了绍兴文理学院“青春・虞你同行”大型文艺晚会、科协的送文艺下乡活动,并且在首届区校园青笛比赛中荣获教师组二等奖。

三、丰厚实践阅历,助推文化宣传,让核心素养可成

1.游学虞舜大地,推广青瓷文化

将青笛引进校园,我们怀揣美好的梦想――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上虞、认识上虞青瓷文化,学校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播,积极策划“青笛游学”实施方案,通过对接旅游景区、同龄伙伴、社区邻里、大型商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上虞青瓷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感受上虞青瓷文化魅力,让“上虞青笛”吹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扩大“上虞青”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的游学活动走进过丰惠胡愈之故居、盖北野藤葡萄园、中华孝德园等近十个地方。

2.笛声吹靓故乡,争做青笛宝贝

2016年寒假,学校启动盖小寒假“十大青笛宝贝”评选活动,青笛宝贝们把在学校所学的娴熟手法带回家乡,在家乡的旅游景区或亲朋好友前吹奏出一曲曲动听的歌曲,向家乡人民介绍上虞的青瓷文化。来自湖南的杨书贝同学在家乡的湿地公园演奏青笛、向行人介绍青瓷文化,并且让爸爸发送朋友圈推介活动,这一系列的行为,让一向沉默寡言、内敛害羞的小姑娘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骄傲,书贝的爸爸说:“我真是想不到,一支小小的青笛,让我的女儿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3.搭建历练平台,磨炼自信品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舞台的历练。短短一年多时间,学校为学生们创设了多种平台,先后参加过汤浦第四届童装博览会、盖北镇葡萄孝亲活动、全民大舞台之盖北主场活动、上虞区首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节目录制、上虞区陶笛(青笛)文化艺术研讨会、我是大明星现场赛等几十场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四、创新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积累,让核心素养可测

1.对接专业考评,塑造自我信念

2015学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青笛社团的学生们进步神速,不少学生已经通过青笛专业三级考试,人称“青笛小王子”的万成同学已经能将六级的曲子吹得得心应手。2016年7月,在首届校园青笛比赛中,我校学生荣获市一等奖;展毅、万成两位同学参加浙江省陶笛比赛,双双荣获大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2.申报特长达人,注重过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