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1篇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事变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1987—1997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国家的安全盾牌,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正确选择。

(三)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资源配置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只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强军才有可靠的支撑。

总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这一高度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有效地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E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89-03

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当前,在我国向着经济强国迈进,国防建设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期,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国防是经济的保障,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所包含的新内涵:一是国防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被赋予的新职能,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相对和平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有机地把国防建设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体系中,加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共同发展。

1 当今的抗险救灾赋予了国防力量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国防力量历来是保证民族生存、国家安全的基石。国防的职能就是应对侵略战争,保卫国家的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如果国家没有国防力量作保障,就会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建国以来,我们的军队进行了几次自卫反击战,消除了外患的威胁,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国家的安全,为经济建设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强大的国防功不可没。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大大减小,而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却很难幸免。我国在多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侵袭中,动用军队和国防科技装备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进行抗险救灾,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体现出军队抗险救灾的有效性。抗险救灾,赋予了今天我国国防新的职能,为国防保障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抗击自然灾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正常秩序也是今天国防要担当的重任,这一点,在我国近年来遇到的一些特大自然灾害时充分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涝还是2008年初年的大雪灾,我们国防力量的主体军队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军队和国防装备的作用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地震一发生,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最先赶到地震灾区现场,迅速用先进的通信设备把灾区的情况及时传输出来,军队的武装直升飞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把物资和人员空降到灾区,部队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在灾区开山劈石、架桥铺路,军队的冲锋舟冲过激流险阻打通水上通路,及时抢救伤员,运输物资,武警水电部队的工程机械及时排除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等等。军队运用了先进装备,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密的组织系统,过硬的军事素质、良好的作风,使军队对抗险救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也组织军队,利用国防装备器材进行抗险救灾。美国在遇到特大风暴袭击时,就动用了它的国民警卫队进行救险。日本在遭遇地震时,他们的自卫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险。军队运用先进的装备器材,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2 国民经济建设、民用高新技术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促进作用

2.1 国民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

战争和国防对经济有强烈的依赖性,经济是国防的基础,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国防力量在建设发展中,历经曲折和艰辛。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的底子薄,经济实力弱,我们的国防建设发展缓慢,我们的武器装备和世界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当时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上,特别是,把阶级斗争推向了极致,使我们的薄弱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薄弱的国家经济,更使我们的国防建设雪上加霜,高尖端武器装备开发研制由于投入少,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和进展,军队建设仍以陆军、步兵为主,技术、专业兵种很少,海、空军发展缓慢,且装备也很落后,经济上的进一步落后,加大了我们的国防与强国之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路线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产值大幅提高。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我国的国防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专业、技术兵种大大增多,电子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海、空军装备得到很大改观,高尖端装备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已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战争的特点和样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队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这场军事大变革,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2.2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我们除了要加大军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的投入,还要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我国军品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化装备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军品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用高新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一些一流重点大学和地方的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这些科研突破对于我军信息化装备和其他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对推动我国军工开发、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国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材料等,军用与民用的工业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难分高下,甚至在有些技术领域,民用的已超过军工部门。我们应充分发挥民用高科技资源优势,把其融入到我国的军品研究开发体系中来,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我们只有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利用民用高新技术的动能,才能更好地占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打造我们的锋利的信息化利剑,在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

3.1 发挥军工高新技术优势,给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增长点

在国防建设中,我们许多国防科研单位、军工企业都是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从事的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在当前高新技术呈交叉化和边缘化非常显著的趋势下,使得他们在进行武器装备的开发生产中所取得

的一些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在民用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建设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在科研开发、科技创新上,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成果为北京的科技奥运献上了许多丰富的大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挥自身优势,采用了多项航天技术,特别是燃烧技术的成果,保证了奥运火炬在各种复杂气候地理条件下的传递,让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船舶工业利用大型钢结构、先进焊接等技术承建了完全由保持钢铁原色编织而成的椭圆形的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工程――“鸟巢”体育馆,向世人展示科技创造的奇迹。中国航天总公司发射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利用容量大、安全性高的优势,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电视公共信号全部采用高清格式制作进行传输的运动会。中国兵器集团总公司运用兵器装备技术,成功打造出优质运动枪弹、猎枪弹、飞碟靶、迎宾礼炮、烟花弹的品牌,使北京奥运会五彩缤纷,更加绚丽夺目。

在国家推行的“节能减排”产业政策中,军工高技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技术上,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多年来积累的真空技术,表面真空镀膜技术以及热传导技术等,开发出了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平板型集热器和U形真空管型集热器。先进节能减排产品,备受市场欢迎,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军工企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在向民用推广发展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还有像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将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引入西部,针对特殊区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促进了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山西军工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自行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液晶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产品远销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有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军工企业在民品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都给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2 军民结合,促进了军品、民品双丰收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生产完全服务于国防,企业很难给国民经济产生效益。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型,许多军工企业在原来依靠国家投入、产品单一、市场狭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进行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由于引入社会资本,注入了优质资产,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下,这些军工企业提高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增强了社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原制造军用船舶的上海沪东重机公司注入了优质资产,实行整体上市,公司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业由原来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制造为主,转变成为兼具造船、修船、造机三大业务的控股型上市公司,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公司在提高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抓住军用船舶制造和世界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成为众多上市公司中的明星。诸如“西飞国际”、“航天科技”、“中国卫星”等军工企业都成功实施了转型,引入社会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民用产品,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双丰收。我国2008年5月成立的“大飞机公司”,更是集合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进行了行业和资本的整合,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依托国家经济的实力和高新技术优势,力争做强、做大,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创造中国品牌的飞机,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大飞机制造生成的产业链、辐射面、连带效应,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大的国防力量,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功不可没。

当今,国防力量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惜重金发展高新技术,以占领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使得国防力量的竞争更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对国防建设的力度,加大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国防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增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互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肩发展,使我国在经济和国防力量上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作用

1 人防工程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在战争情况下,对城市的防护分为城防和民防两部分。在我国,民防是以人民防空为主,除了采取人员疏散这一战时防空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人民防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防的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的危害。

人防即人民防空,是我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一般不被人们所关注,但是人防工程却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优质生活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2 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建国50余年来,我国人防事业从无至有、由小至大、由弱至强不断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从国家总体防御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国内外大环境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重视此项工作,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取得人防工程建设的辉煌成就。1953 年 11月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提出:“今后的人民防空工作应当结合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防空建设工作。” 1978年10 月,中央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 1996年10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它用法律手段调整和规范各种行为,保护人民防空的建设成果,并已于 1997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其宗旨就是要把我国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具有抗震防灾和防空抗毁能力的现代化城市;在人防建设实施中必须坚持平战结合的方针,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人防工程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平战结合是指人防工程平时能为城市经济和防灾服务,战前通过必要的转换措施,能符合战时的防空要求,以求得技术上的合理、先进,以及良好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防工程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建设相结合,人防工程和一般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针对多数人防工程的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

在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中,要强化市场经济的观念,正确处理“市场”与“战场”的关系,与时俱进,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人防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大胆扬弃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勇于创新,走经营城市之路。比如: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政府单一投资,独家经营。现在人防要巩固、要发展,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发展模式,以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共同把人防工程建设好,走投资——建设——积累——再投资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使我国人防建设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3 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面对未来高技术战争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防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尽管近几年来,我国人防工程建设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现代战争对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力求搞好人防工程的全程设计,使人防建设跟上形势发展的变化,使我们的人防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基于我国国情和人防工程建设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笔者以为必须抓好以下 个方面的工作,适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人防工程建设顺利地发展。

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教育。我国人防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是很不够的,因此人们的思想认识往往是滞后于形势发展要求的。当前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我国的人防建设急需科学技术的武装,遵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适时地掌握人防工程中的高科技知识,不断充实建设中的高科技含量。比如: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新工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可用来提高人防建设的效益。只有提高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对这些客观新事物的认识,形成自上而下对人防建设的重视和关心,才能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效能,提高全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人防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章立制、完善规程,把好设计、施工验收关。《人民防空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人民防空工作已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纳入了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人民防空法》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章立志,完善规程,把好设计施工和验收关等各个重要环节上。要求人防工程从规划、建设、维护、使用、管理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全过程把好验收关,抓好投入产出,讲求实效。工程设计在城乡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是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先进成果用于生产的桥梁。工程项目的适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关键源于设计。凡成功的建设项目,必定有一个成功的设计。设计与施工是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建设周期、良好的工艺流程,实现建设项目的最佳效益的先导。因此,把好设计施工关,至关重要。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人防工程建设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规划环节上,有了规划才能筹划人防建设的蓝图,避免各项建设相互干扰,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确保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是政府行为又是法律行为,抓住了规划就抓住了龙头,就能保证人防建设始终置于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防空的主要对象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防空的主要对象为高科技常规武器,一般不考虑直接命中,只有重要工程和核心工程考虑对核武器的防护,以对工程的应急加固和防护措施的平战转换为主要措施。对生物、化学武器一般不进行集体防护,主要依靠大空间密闭隔绝和个人防毒器材的使用。除指挥、通信等重要专业性工程外,大量的人员掩蔽空间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自然形成,要切实开发利用城市各类地下空间自身的防护性能作为防护空间使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城市人防工程,就必须建立统一、协调和高效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也有助于改变人防系统孤军奋战的局面,在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4篇

所谓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有利于借助非公有制企业的灵活机制、雄厚资金和高新技术储备,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

1、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国防工业产品市场(俗称军品市场)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市场规律组织武器装备科研技术研究、工程制造和生产采购的所有科研生产经济活动。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要求逐步开放国防工业产品市场,打破军工系统内部大配套的格局,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在保障国防安全条件下,适当降低军品准入门槛,将一些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加工制造采用许可证管理、招标、订货等办法分包出去,选择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研制与生产。

2、非公经济的科技企业进入国防工业技术市场。非公科技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非公科技企业数量为141353家,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3.1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4270家,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5284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8.39%、37.38%,全国非公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3003亿元,这表明我国非公科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防科技的实力和能力。

3、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防工业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明确表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要积极吸纳非公经济资本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参与国防工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防工业资本多元化,以提高国防工业的竞争生存能力。

4、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决定了其服务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与质量,在国防工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国防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雄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因此,加强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建设,要充分利用非公经济科研机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上的优势,积极引进各类非公经济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国防工业企业的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制约因素

目前,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2005年5月27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对外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对非公经济进入国防领域进行“正名”与“鼓励”。根据该《办法》,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将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这些都为非公经济准入国防工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公经济可以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但是不一定就能够完全进入国防工业建设的所有领域。

1、利润因素。首先,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产品,平时军队对武器装备的消耗量非常有限。同时,一国政府为了保持军事技术上的领先性和降低武器装备的淘汰成本,对同一型号的武器装备等产品采购量也十分有限。如果一次性订货批量过小,会造成企业生产和经营防务产品规模上的不经济,甚至可能陷入亏损。武器装备产品订货间隔期长。另外,一些武器装备更新周期长,当某种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进行更新换代,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存在专用设备、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国防产业无利可获,或者获利甚微,非公经济就会缺乏进入国防产业的意愿。

2、投资与生产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面对投资与生产的双重风险。首先是专用性投资风险。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防务的特殊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设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都有一定特殊的要求,客观上要进行一些专用性的投资。这个专用性投资,“锁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企业能否获得武器装备订货任务,以及获得武器装备订货规模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武器装备生产专用性投资的效率。其次是武器装备技术开发的风险。在武器装备的技术开发中,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面临失败率极高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所承担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使企业有获得高收益的预期,甚至使企业产生利益受损的预期,那么非公经济就不愿去积极面对这些风险,也就不敢进入国防产业。

3、准入的高门槛。国防工业准入的高门槛增加非公经济的进入难度。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武器装备需求方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对武器装备的生产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而,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必然面临着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1)特定技术要求高。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首先要满足武器装备对特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由于非公经济长期从事民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对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因而进入国防工业会面临着特定知识和技术上障碍。(2)进入成本高。武器装备生产还是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活动,加上需要进行专用性投资,因而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高。(3)特殊标准要求高。武器装备是用于满足军事和战争需要的特殊产品,对武器装备的生产有一些特定的军用规范和标准。(4)安全保密要求高。为了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客观上需要处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是非公经济需要逾越的门槛。

4、政府的严格管制。武器装备用于保障国家安全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制。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通常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办法,即由政府直接指定某些企业作为专业性军工队伍从事武器装备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不得随意进入和退出国防工业。目前,虽然非公经济可以参与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也被严格限制在非常有限的产品生产范围内。政府对进入国防产业的严格管制,导致非公经济在参与国防工业建设上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的不平等地位。

三、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1、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资质认证机制。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必须符合国防科工委制定的“许可证”制度和军队制定的“资格审查制度”所规定的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严格审查,才能具有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资格。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良好的资信主要是指非公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能够作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安全保密,并在合同履行中有良好的业绩。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家或军队有关标准和要求,管理正规有序,体系运行有效。

2、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项目招标机制。项目招标机制是指武器装备采办方发布拟采办武器装备的内容、要求等以招引或邀请某些愿意承包的企业对武器装备采办项目所要求的条件等进行报价,从而通过比较来确定理想的中标企业,达成协议的活动。在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行项目招标制度,能够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以及非公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国防采办经费,优化国防工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要界定实行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领域。投标制度在实际中运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完全适合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多数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普通的原材料等。而大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高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原因,只能采取分阶段竞争,招标制度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至于战略层面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实行竞争,所以招标制度完全被弃用。

3、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信息交流机制。由于我国没有国防科技装备发布制度,武器装备需求信息缺乏沟通渠道,军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标准是什么?非公经济企业无从知道,政府和军队部门对于非公经济企业的技术状况和产品也不清楚。因此,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信息的收集及交流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交流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完善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归集部门,制定信息归集标准,建立联动监督制度,推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其次要定期举行一次“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情况通报会”,为非公经济人士向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提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提供一个正式途径。第三要成立涉及国防科工委、军方、地方政府、非公经济科技工业企业界的小组或专门委员会,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68-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首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建国之初,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3]这其中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其次,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邦,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尤其是在期间,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巩固国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第二,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三,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报,2007-10-25(1).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6篇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人民防空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危、民族伤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人防工作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战略人防、效益人防、民生人防建设同步推进、全面发展的可喜成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要强化“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的理念,立足“四个着眼”,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推动人防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一是着眼战略全局,重视好人防建设。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重视人防建设,就是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就是重视国防建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战争形态深刻演变。焦作市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能源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国家二类人防重点城市,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切实提高在和平时期抓好人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人防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把人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提高新形势下人防建设整体水平。

二是着眼整体效能,建设好人防工程。正确处理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人防、经济、城市和军事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一要融入经济建设,把人民防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这一总要求,进一步谋划、推进人防工程,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人民防空需要,体现“平为战建”的原则,又善于利用人民防空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体现“战为平用”的原则,不断扩大人防工程规模,提升综合质量和效益,使人民防空建设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二要统筹城市建设,依法把人防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兼顾人防要求,城市建设改造要依法建设人防设施,城市新建工程要依法同步配建地下人防设施,推进城市防护工程体系建设。三要融合应急管理,坚持防空防灾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人防战备资源,把人防工程和人口疏散基地、疏散地域、疏散点作为公众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灵敏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防系统参与应急管理的功能,积极为城市应急管理和防灾救灾服务。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工程维护;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G8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地表空间越来越拥挤,使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匮乏。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耕地损失,而且使得城市人口(包括大量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过于饱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绿地减少、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垃圾堆积成山、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环境变差,导致“城市综合症”。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节约城市土地、用水和城市能耗。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等工程技术专家曾概括说,开发利用城市地下工程可以一举四得: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交通拥挤、改善环境和兼顾战备。

人民防空工程是城市建设、发展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防护能力,使城市具有平时发展经济、抗御自然灾害,战时防空抗毁、保存战争潜力的双重功能。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密切相关,通过合理规划,相互整合,可以达到最有效、最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更好地发挥“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战备效益)。

1、人防工程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维护管理资金不足

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用是由国家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定时的补贴的,但是,这些费用远远少于实际工作中的资金需求。作为一个单位,对于人防工程的投入多少,一般是由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来决定的。一般经济较差的企业,人防工程的维护投资资金相对较少或是没有,管理维护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

如:建设中的一些小区出现了建设单位和维护单位相分离的情况,建设单位将工程全部建设完工之后,又以停车位的形式租给了业主,建设单位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但后期的维护管理大部分建设单位都是不管不问,交接给物业公司管理,导致了建设和管理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了后期人防工程损坏却无人维修管理。建设单位不管,物业公司不问,所以实际的维护工作也没有落实,甚至根本没有维护工作开展。

1.3人防管理责任出现转移现象

目前,国家对于人防工程的产权问题尚不明确,致使人防工程只是在租赁与转让中生存。一些建设单位对于人防工程的租赁转让工作中,签订的是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合同,另一些建设单位则为了资金回笼或者其他原因,直接将人防工程的产权变相出让,导致了一些产权问题的产生。

2、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与利用措施

2.1 建立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建设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是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建设人防工程具体的维护和管理方法,逐渐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责任到个人,群众做监督的统一维护管理,切实落实人防工程责任制。现在人防工程的管理工作是由当地的人防办决定的,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建设的情况下,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开发和利用土地的申请和规划工作越来越难,同一块土地面临着不同用途的选择,各种建设用地和人防工程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人防工程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设项目,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防阵地的坚守也是我们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和地下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因素,所以要在确保人防工程全面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

2.2健全管理内容,实现考核式管理

人防工程的建设是工程建设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将人防工程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作为建设中的重要指标,进行有效的维护与管理可以作为人防工程建设中的考核项目,同时可以制订各种规定与章程,通过评比对于人防工程做的好的个人与施工单位进行表彰。

有些人防工程以为年代久远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所以要对这些人防工程进行恰当的改造,完善它的应用功能,提高它的经济效益。在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评比活动的积极开展中,人防工程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从而达到了人防工程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责任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2.3 提高人防部门人员的素质

人防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人防工作能否有效完成的关键。因此要不断的进行人防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对于用工材料的了解,完善他们的设计理论,提高他们的设计理念,成就一批人防工程的中坚力量,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

2.4建立人防工程专项维修基金帐户,注重人防工程开发与效益

人防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维修资金的保证,维修资金的来源应考虑多渠化,一是国家补贴,二要从已建成的人防工程取得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部分,做为人防工程的专项维修基金,当地人防办应建立人防工程专项维修基金帐户,以保证人防工程长期稳定的发展。

人防工程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与合理化。就市场而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中的主要规律,只要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具有市场活力,所以对于以前的一些设备差,条件有限的人防工程要进行修整和从新组合,已达到合理分配国家资源的目的。按照市场规律办理人防工程项目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开发的人防工程,应与地面规划建筑的功能相辅相成,弥补地面规划建筑功能的不足点,这样人防工程才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它的自身价值,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现代化的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在人防工程的建设中也要不断的合理利用现代化的建设工具,采用现代化的建设理念,达到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职前培训,让其了解人防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保证人防工程建设保质保量,采用最优化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投资,走出一条适合人防工程建设的新路子。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8篇

一、坚持同步筹划,将国防动员建设进程融入“两个率先”奋斗目标

国防动员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注重坚持富民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始终将国防动员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确保国防动员与“两个率先”发展进程相协调。

一是坚持统筹兼顾,强化职责意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国防动员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将国防动员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筹划,将国防动员建设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将国防动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解决,将国防动员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考评。省委常委议军会连续4年听取省辖市国动委第一主任述职,市县两级普遍开展国动委第一主任、主任述职、讲评活动,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国防动员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意识。

二是着眼精干高效,健全组织体制。根据国家和有关文件精神,1995年我省县以上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秘书组和人民武装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4个专业办公室。2001年我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机构取消了秘书组,成立综合办公室;增设政治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办公室,形成了“一综七办”的机构体系。2003年在无锡、徐州开展了国防动员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并全面推广试点经验。2005年组织了全省检查验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按照一块牌子、一个专门办公场所、一套齐全的办公设备、一套图表职责制度、一套完整的业务资料“五个一”标准,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健全了“一综七办”国防动员工作机构,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编制格局,对涉及军事、经济、科技、信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军地单位和所有行政乡镇赋予了国防动员职能,国防动员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组织指挥能力,先后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动委动员指挥演练、市县两级国动委城市防空作战和反恐维稳实兵演习、省市县三级国动委动员支前实兵演练。结合保障部队重大军事行动,组织了保交护路实兵演练,军地11万人次参加国防动员系列演练。通过演练,健全了国防动员平战体制,增强了全民国防观念,提高了国动委系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三是强化依法动员,推进法制建设。为保持国防动员常态化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我省国防动员工作机构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江苏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国动委机构建设、工作制度、职责分工等进行规范。依据国家、军队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江苏省国防动员建设发展“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切实把国防动员发展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实践,形成各层次各系统有机衔接、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为国防动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修订了《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江苏省实施(人防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平时建设、战时动员提供法律依据。深入开展对策性和基础性理论研究,推动学术创新活动,为国防动员深入发展提供政策理论依据。2007年,我省被表彰为全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设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先进单位。

二、坚持同步建设,将国防动员能力生成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国防动员兼顾国家安全与发展,是联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在新的形势下,我省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追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军民融合,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相促进,国防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是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深入贯彻《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分类施教。着力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等重点对象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省14家党报、76家广播电台和72家电视台,全部开设规范化制度化国防教育栏目,207处省级以上红色教育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全省120所党校和行政学院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培训计划,通过国防知识讲座、形势报告、参观见习等形式,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国家安全意识。119所高校、1129所高级中学开展军事训练,学生军训工作在全省得到普及。2007年全国大学生军用枪射击比赛中,我省取得4个团体冠军和1个个人冠军,金牌数居全国首位。坚持典型引导,培养和宣传了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陈巧云家庭”、老红军刘应启、角斜“红旗民兵团”、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等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二是适应战场市场需要,加强后备力量质量建设。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兵员动员大省。按照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化调整改革,民兵预备役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大力普及深化“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兵员战技素质显著提高。着眼“平安江苏”建设,组建调整民兵应急维稳和“水电气化火”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对口率、成建制受训率、装备器材配套率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以城镇为中心,沿水系、山脉、道路、地震带和重要目标布局的应急编组格局。认真总结推广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角斜“红旗民兵团”加强农村民兵建设、苏州市“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扬州市加强街道武委会建设等经验做法,为加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探索了新路子。

三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军事需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纺织等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近几年,汽车、船舶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依托优势产业,我省组建了经济、科技和信息动员中心,同步加强“民转军”能力建设,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战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形成。紧跟城市化建设进程,编制实施

新一轮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城人防工程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电力、石油、煤炭等基础设施,供电、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交通和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大型水库、化工系统、核电站等易造成次生灾害目标的防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围绕我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络主架,重点加强国防交通战备公路建设,驻军部队指挥所、作战阵地、重要储备库进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等级公路、长江渡船等民用交通设施、通用器材和运载工具贯彻国防要求的理论研究及工作实践取得新成果。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利用军地光缆,建立和完善连接省市国动委各办公室的“四网一中心”:在加强基础网络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软件配套建设,先后研制开发了《国防动员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江苏省兵要地志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集军地平时应急和战时应战为一体的信息软件系统,为军地潜力资源融合、统计数据实时更新、辅助决策智能快捷搭建了平台。我省多项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坚持同步推进,将国防动员使命职责融入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大局

使命决定职能任务,牵引国防动员发展。战时应战是国防动员建设的根本,急时应急、平时服务是国防动员功能的拓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国防动员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国防动员建设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完成突击任务中用兵练兵强兵。

一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广泛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当生产骨干、技术能手、行业标兵;成建制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兴利,为民造福。先后组织参加“十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投身“绿色江苏”建设,主动担负奥运圣火传递安保等任务。深入开展“双带双扶”活动,大力实施八项爱民工程,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146个,结对扶助贫困学校142所。援建希望小学12所,建立创业致富示范点2115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二是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成建制组织国防动员系统人员和装备,抗御洪水、台风、冰雪、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参与生化泄漏、危险品仓库爆炸等险情控制和救助,配合武警部队和公安部门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稳定。2008年初,在抗击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出动20余万人次扫雪除冰,保证了全省“五桥四路”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中,国防动员系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靠潜力数据库,及时将全省帐篷、活动板房、食品、被装、医药、建材等潜力分布情况通报军地有关单位;依托经济和信息动员中心,紧急调运药品、发电机、通讯器材等物资设备,完成救灾帐篷的原材料进货、突击生产和紧急送达任务;依据民兵专业分队编组,成建制抽调应急通信和人防保障队伍深入重灾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防汛抗洪准备中,围绕长江、淮河、太湖、沂沭泗四大流域,重点建设和部署民兵抗洪抢险专业分队,配备专业装备器材,组织训练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在第一时间集结到达、展开行动、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