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品在线课程申报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解读高校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也就是五个“一流”。
1.1一流的教师队伍。所谓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于这部分教师,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辅导教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1.2一流的教学内容。所谓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结合,其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
1.3一流的教学方法。所谓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合理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恰当的运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4一流的教材体系。所谓一流的教材是指选用的教材要合理,通过创新教材开发的理念,打破传统教材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材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融主教材、教学辅导、多媒体助学系统在内的整体教学方案。
1.5一流的教学管理。所谓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文件、教师教学等,教学团队等进行管理,同时对教学检查、课程评价等进行制度化管理。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校以及课程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在社会上也形成良好的口碑。高校精品课程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启动以来,众多高校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精品课程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的发挥。
2.1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脱节。精品课程需符合先进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要将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体现在课程中,善于总结和吸收其他的先进教学经验为己所用。优质的教育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课程资源直接服务于受教育对象,因此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案例以学习资料等。但从实际的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调查,不难发现很多教学视频还是由老师一个人在讲,教学方法还不够新颖灵活,这样的精品课程即使被制作成视频课件搬到了网站上,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除此之外,由于很多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精通,运用也不够熟练,导致精品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有些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2.3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区分不明显。申报网站主要是将与申报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站的文字内容与申报内容的一致性。而课程网站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交互等进行展示,其侧重点是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比分析众多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发现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交错,层次模糊,还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
2.4网站交互性能不强。对于精品课程网站交互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评审资料交互、教学资料交互。其中,评审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专家查阅申报网站的资料,没有完善检索功能供评审专家进行快速查阅,这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的严重不足。而教学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教学者与受教者同网站之间的交互。目前,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资料,主要以PPT课件等静态资料为主,这些资料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考虑。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只有少部分提供网上教学、作业提交、即时问答、在线测试等互动模块,但是这些模块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真正作用,最终导致网站的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5网站更新缓慢。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精品课程网站一旦建成,就需要不断更新资源,为了进一步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地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然而部分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功利性目的太强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建设的目的,在精品课程评审获得通过后即停止了课程建设的步伐,课程内容停滞不前,这种做法导致精品课程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由“精品”变成“次品”。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论、课程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是代表当前很短时间的优秀教学成果,若不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只能被淘汰,更谈不上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6网站缺少反馈与评价功能。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在申报成功之后,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课程的建设者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但是,在大部分的网站中,该功能模块还没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料、教学思想明显滞后,削弱了精品课程的功能,同时使其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3.1精品课程网站必须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实施开放资源库建设项目,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的方法,开发多种渠道共同充实教育资源库,使不同的有益资源为教学服务,大大拓展教育面,从而使教育资源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学理论,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满足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和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一方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改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有一套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遵守“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3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交互平台,需要具有强大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需要对交互性平台进行综合考虑,借助该交互平台建立即时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实现学习的交互性。
3.4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动态性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方便。在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建设时,需要将技术平台建设与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进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技术人员主要对网站平台进行开发,而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内容主要由主讲教师来完成。建设动态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建立后台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使得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内容建设。
3.5精品课程网站要具备相应的更新检测系统,以及评价反馈系统。通过更新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更新和调整网站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校、省,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工作提供便利。教师和学生可以与评价者借助网站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根据点击率、访问量等相关信息,可以对网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建设者迅速调整网站相关内容。
4、结束语
关键词 开放教育资源;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57-02
1 中、美视频公开课发展现状
美国网上公开课的发展及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象征性标志,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的开放课程计划项目(Open
Course Ware,OCW)。再后来,美国苹果公司于2006年通过集中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课程资料,开放了iTunes U学习频道。2008年,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
2008年,在曼尼托巴大学的一门叫作“关联主义和知识连接”的课程中,出现一个新的词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或者叫大型网上公开课。MOOC是针对大型互动参与,并通过网络在线公开的课程。不久,MOOC项目相继出现在各大名校的网站上。哈佛大学在2010年春季首开世界网上公开课,推出“幸福”“公平与正义”“死亡”等课程。随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也随即推出网络公开课,同时提供优质公共课的免费下载服务。
2012年,美国多家融资提供商与一流大学合作,推出多个网上公开课项目平台,主要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上公布的已经有超过2000门课程的大纲、讲义、参考读物、教学录像等资源,公众可以在非商业营利目的前提下使用和传播。
美国网上公开课的发展有一个趋势,即在公开教育资源(OER)的框架下,各高校各自开发自己的公开课程,并个别地联合起来控制、管理、共享等。
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引发的问题。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和2013年的《关于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课程选题的申报主要优先“985工程”高校、“211工程”等高校单独申报,或采取组织多所高校联合申报,课题经专家评估、考察后,再通知相关高校进行建设。高教司对每个省的课程数目进行了限制,加大了审批竞争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省各学校的合作。可以看出,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是由政府主导的,就导致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由此导致初期像北大、清华等一些一线高校态度保守、积极性不高,大多拒绝了网络公开课的邀请与合作。
2)课题选择。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还不够成熟,选题工作也处于摸索阶段。目前,选题类型主要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农学与医药科学五大类。从选题数据可得,人文社科类占有比例最高,而医药科学类比例最小,农业科学类建设力度最小。与国外精品公开课相比,门类较窄,不够全面。因此,相关高校应注意以上问题,加低建设力度课程的开发。
3)教师与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精髓。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方法创新,但实践过程中却不理想。
一是教学设计和构思缺少创新。主讲教师都是一流教师,课堂安排非常合理有序,但以讲授知识较多,缺少创新点,气氛单调。
二是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以传统讲授为主,以演示型课件PPT辅助教学活动缺失,与学生互动较少。
4)产权与评价。我国大学公开课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课程申报―专家评审――反馈―给予“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这样虽然确保了课程的规范性和学术性,但忽略了公开课的主要使用群体――学习者的评价反馈,无法真正了解学习者的体验感受和态度意见,最终很难满足学习者真正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 美国名校网上公开课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非政府主导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美国MOOC被认为是教育产业中的一个颠覆性的创新,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重要落脚点和支撑就是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有业内人士表示,与MOOC网上公开课有联系的群体组成一个独特的机构,其中包括实际营利和非营利的提供商、较大的非营利机构、大学、相关公司和风险资本家。
我国应该鼓励国内一流院校积极合作,协调国内基金会对高校进行赞助,以期创办国内特色的公开课平台,提高各地区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合理的课程选择与先进的教学设计 我国应该注重从课程设置中进行一定的变化,使内容更加丰富。目前国内各类课程比例均匀,可以对上线的受欢迎的课程做出调查,并予以重点建设,分清重点,不要遍地开花,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冗余和浪费。除建设科学文化类、专业导论类课程外,应适当增加心理学、伦理学及专业技能课程,如哈佛心理学有很受欢迎的幸福课,专业技能的有科学与烹饪等。
由于大规模的学习者,以及高水平的学生和教师,视频公开课需要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大规模的反馈和互动。各高校对于视频公开课应当“重申报更重建设”。在课题申报通过之后,要做足准备工作,认真对待整个制作过程,提高视频公开课质量。
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要了解学生内在需求,充分发挥教师个性,以满足学生利益最大化、教师价值最大
化;在外在支持方面,需要有专业教学设计专家的指导,同时要注重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化支持。
高端的技术支持和优秀的制作团队 高端的公开资源软件平台,策划制作和交付公开课视频是技术上的一个挑战。与传统课程不同,视频公开课需要摄像师、教学设计人员、IT专家和平台专家共同参与制作。平台的设计在整个课程中都必须是对学生可见的,并且由于大规模的学习者,平台可能还要用到去媒体分享的技术,如试用云计算或者其他涉及应用软件的现代技术。
我国大学公开课视频的后期制作基本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如教师在介绍PPT课件时,则把镜头切换PPT电子画面等。但在镜头剪辑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情境,否则镜头切换会有生硬感,拉开与学习者的距离。针对制作效果不一的问题,我国大学应将课程开发制作形成系统的工程,由教学设计专业进行设计,引进专业媒体团队拍摄制作,或者培训提高制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较完善的学生服务与考试评估系统 美国教育委员会2013年2月宣布,他们建议成员院校接受从一部分网上公开课转过来的学分。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学生注册网上公开课,学习更加感兴趣的课程,直到课程结束获得相应学分以及结业证书。但也有学校不接受此类转学分,以保证在校付费学生的人数。
Coursera的公开课中,有些教授会为学生颁发自己签署的结业证书,不过并非来自校方;edX的证书则会有校方的名字;Udacity网站通过“层次”证书(结业、良、好、优秀)的办法区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环球学院已经开始对Udacity上的部分课程非常认可。同时该网站还了一个免费的就业匹配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公司的招聘情况,将学生的简历发送给包括Google在内的多所合作公司。
明确版权和使用权,大范围推广公开课 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办公室来进行管理。一方面促进公开课成果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给予教师和制作方在知识产权上的保护,在社会享受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制作者的权利和利益。目前,我国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一是选择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在网络互联时代,传统媒体拥有的读者和观众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二是通过互联网络向大众推广,在越来越信息化的时代,通过社交网络宣传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体,特别是学生,而学生又是视频公开课受众中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相推荐,也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学习高质量公开课的进程中。
3 结语
美国网上公开课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灵活、经济、快速的免费或者低价高校优质课程,网上公开课的普及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机构和投资者进入教育市场。开放教育也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让更多的机构和学者探索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创新教学实践,建设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应多借鉴发展较完善的国际名校优质视频公开课的宝贵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教育Y源,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
参考文献
[1]卓然.值得称道的网络公开课[J].知识就是力量,
2012(2).
[2]王朋娇,田金玲.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
[3]李小刚,马德俊.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7).
[4]许玮,李红美,张剑平.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关键词]精品;共享;课程
[作者简介]漆艳春(1978―),女,赣南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江西赣州 341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现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近年来,我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实现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原则
1.全面发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体现出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要坚持教、学、管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研协调
要加强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主讲教师要坚持从事科研活动,讲授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应贯穿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要充分重视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3.系统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在课程的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工作予以统筹考虑。
4.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面向社会学习者,因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索
1.以制度为保障,完善项目管理
学校制定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评选及运行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项目宏观管理,各学院、有关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以中心为依托,引领教师发展
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先后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秘书培训班,名师讲座讲学、观看教学名师录像等活动,着重培养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培训,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则以提升学术水平为重点,近三年选送了三期共100位教师参加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了三批共90位教师集中教学休假,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3.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发展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纵深发展。《农村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两个项目入选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该中心对学校改革医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以研究为平台,提升学科实力
注重把深化教学改革与推进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校重点、校重点建设等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为基础,提升学科实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以高的眼光、高的胸怀、高的步伐,推动医学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标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以北大医学院为标杆,全面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建设。
5.以竞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素质
一是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研小组实践教学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二是以赛促学。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选拔优秀学子参加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了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一等奖和全国团体三等奖的佳绩。护理专业学生荣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三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喜人。我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9年考生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考生平均水平。
6.以网络为媒体,共享课程成果
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强教研平台建设,设立了“教学网”、“教学资源”等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主导栏目,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建设。各学院整合课程资源,目前开设了52门校级公开课,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积累与优势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以网络为平台的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年投入专项,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首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人体解剖学》和《医用化学》,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果。
四、几点思考
1.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监控
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2年开始在各地方高校推行,建设时间还不长,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十分薄弱。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课程建设缺乏质量标准,虽然国家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与该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结题鉴定制度。
2.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水平
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定位在省级和校级,真正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还是少数。因此,各高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共享性,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标杆,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条件及教学管理等五方面探讨外科学总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为兄弟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科学总论;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精品课程精在何处?我们对精品课程的认识是:精品课程是一个载体,是符合它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的一个示范性的载体,即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院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启动了“《外科学总论》省级精品课程计划”并获得成功。通过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近年的改革与实践,我们探索出新时期外科学总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好思路和好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1 师资队伍建设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高级别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坚力量是一批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反之,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培养,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稳定、培养、提高”的方针,注重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效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执行自身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战略,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举措: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将培训情况记人教师业务档案。二是通过引进、聘请高学历、高职称、边缘学科专业的人才,以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及学科结构。三是每年派2人~3人赴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或进修学习,给拔尖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良环境,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外科学总论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奉行“厚、宽、精、新、异”的五字原则。“厚”指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宽广深厚;“宽”指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要宽;“精”指精简课时、精练内容;“新”指讲授内容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异”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改革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外科学总论理论课授课中秉着精选内容、删除陈旧、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兼顾前沿的原则,将外科学总论课程按大类进行讲授,保持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性,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定期邀请院内、外本专业或边缘学科的专家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设外科学学术讲座,第一时间将外科学方面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动态告诉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放飞创新思维。
(3)充分利用强的学科建设优势,将任课教师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炼,按知识创新点进行整合,按教育规律将其系统化,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纳人自编教材.充实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外科学不再困难、如虎添翼。
(4)实验教学内容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实验转变,调整实验学时比例,改革使得我院实践教学的学时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新增加了实习前培训及毕业前提高两个教学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使学生对外科学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强化的过程,深受基地医院及用人单位好评。
3 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为克服传统教育重教轻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的缺点,我们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大力拓展学生的自学及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理论课教学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灵活采用讲授、演示、启发、讨论、比较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就疑难问题提问,真正实现互动教学、教学相长的目的;实验课教学以传统的“手把手”教学模式为主,推行融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技能竞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部分教学内容尝试运用PBL教学方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带教老师先拟定下次课主要学习问题后,要求学生分组为课堂讨论作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各小组推出一名学生为代表上台发言。阐述各小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3)逐年增加外科学总论双语教学的比例。不仅要求学会重要的英文专业名词,还要引导学生记忆基本专业名词,分析理解英文视频解说,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专业英语识、听、说水平的提高。
(4)改革考试方法,从应答性考试向综合能力考试转变,建立和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学习外科学总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体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4 教学条件建设
优质的教学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好比教师的得力助手,使教师教学更得心应手,学生学习更轻松自如。我院教学条件建设涉及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4.1 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需要系列化的优秀教材。我院理论课教学一直坚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由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实践课程采用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研室专家主编的《外科学总论实习指导》,该教材经本校及其他医学院校连续6届学生使用,反响很好。另外,我们把《黄家驷外科学》、《克氏外科学》和《坎贝尔骨科)等学术著作作为主要课外参考书,注意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同类型优秀教材的成果,还编写并出版了有特色的外科学系列教材、教学参考书10余部,制作了手术学系列视听教材10余部,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4.2 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
“重技能”是我们的教学特色之一,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实施我们的教学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外科学总论实验室和基地医院外科各专科病房为实践性教学环境。外总实验室是泸州医学院重点实验室之一,它按照,临床外科手术室来进行布局、配置及管理。每间实验室均具备手术现场直播功能、多媒体教学功能及开展外科手术实验项目功能,为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其外科各临床专科病员量大、病种齐全,每个专科科室都建有可观摩手术现场的多媒体学习室,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临床外科手术技能的机会。
4.3 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现代化网络教学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新型教学手段。网络教学需要相应网站支撑,我院外科学总论精品课程网站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应运而生。网站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信息员大、图文并茂、动静相宜、更新及时,内容涵盖理论和实验,包括教学大纲、网络课件、电子教材、教学录像、手术图谱、在线测试、在线答疑、试题库等版块,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内容,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师生互动教学的目的。
5 教学管理建设
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化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是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有序发展和凸显特色所必备的标尺。我院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1)建立协调工作的科、系、院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通过领导教学视频监控,现场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师评学等评估机制严把质量关,发现问题便及时整改;实行年度考核、职称申报时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
(2)规范课堂教学,严格执行授课教师准入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实验、见习、实习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方式和能力评价标准。
一、专业建设
1、2018年3月,积极推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2、2018年4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3、积极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云课堂建设,教研室全部在编教师均开展各自课程云课堂建设;
4、2018年5月,进一步完善导游协会、会展协会建设,指导会展协会开展2018年会展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积极申报会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5、2018年5月,完成2015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6、2018年10月,积极进行会展策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2018年11月,成功组织20旅游、会展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二、实训室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有实训室的设施及功能,制定实训室管理及使用相关规定,上报新建实训室及实训室改扩建计划。
1、2018年4月完成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软件配套升级;
2、2018年5月,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承担2018年第三届“踏瑞杯”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中部赛区)的比赛及培训会议场地;
3、2018年5月,制定并完善旅游教研室实训室使用及管理相关制度;
4、2018年6月,上报旅游教研室2018-2020实训室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5、2018年7月,旅游教研室下辖实训室采购并安装7台空调;
6、2018年9月,上报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采购计划;
7、2018年12月,上报2019年度会展实训室软件采购项目以及低值、耐用品采购预算;
8、2018年9月,完成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的采购。
2019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发挥专业特色,促进旅游、会展专业共建共享。
一是在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二是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学生成功就业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继续组织旅游类企业校园招聘会,进一步筛选旅游名企和行业影响力比较大的旅游、会展企业参加;四是完善服务、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创新试点,加大与安徽中设会展、上海红快科技等合作企业联系,深入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践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落实与安徽融创文旅城的“订单班”培养在2017级旅游管理在校生中的实践。五是完成2016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分配及论文答辩等事宜。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加大科研力度
积极对照评估标准及要求,督促各专业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并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出勤情况,随机对进班级进行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精心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云课堂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活动,推进我院信息化课程建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学院各类教学比赛,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院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教科研课题。
3、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化进程
组织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鼓励部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对社会开放,并完成自编特色教材的验收工作。组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和校内实习工作。
4、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套建设
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室、旅游微格实训室、会展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硬件、软件配套完善和实习实训功能发挥,为日常教学、竞赛、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继续完善《实训室管理相关制度》。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前沿和企业对水利水电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贯彻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水利类补充标准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特征,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稳定、培养、引进”思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在教师资源中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教学团队。
(3)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认证标准和行业发展新需求,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改革成果,按照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教学资源。
(4)强化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各类学生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加强现有固定实习基地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新的实习基地。
(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初步建立实行教学团队及教学团队负责人制度,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师队伍,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武汉大学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鼓励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切实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行企业人员兼任班主任制等。
(6)完善教学管理。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成果,实施教学管理改革,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举措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决定着专业办学质量。建设期内,学院将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团队(包括课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快教师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着力打造以教学名师引领的高水平专业团队、课程团队。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责任感。要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学水平是看家本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严以律己,教书育人,从根本上理解教学的意义。为此,要求每位教师要多听课,每个学期至少听2次课,特别要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理论、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要求。
(2)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条件,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和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和学者到学院兼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发挥产学研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来我校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分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丰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2.2优化课程与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构成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1)整合课程体系。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力度建设实践课程,替换内容过时的课程,新增当前急需特色课程,例如水环境、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类等课程。
(2)建设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网络上建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课件库,开通课件、作业提交、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功能。
(3)培育专业精品课程。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计划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并积极改进和完善已立项的精品课程。
(4)教材更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新的需要,开发、编写新开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教材,是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同时对部分已过时的教材进行更新再版。
2.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本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院构建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包括专业基础实验、设计(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不断加强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2)构建科技及竞赛活动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各类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学院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在参加竞赛、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在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7.027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以培养学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方法为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历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是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验教学则处于未开展或开设课时不足的现象[1]。针对传统教学理念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单一或不足[2],结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对“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旨在为国内“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课程简介
自2004年以来,“食品营养学”课程一直作为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实验环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特色,备受学生的关注与欢迎。经过课程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提高,“食品营养学”课程于2007—2009年先后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营養学”实验课程于2012年首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写入教学大纲,更利于“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2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食品营养学”课内实验课程由以下环节组成,即营养平衡调查、营养食谱设计、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综合分析;课外的实践内容包括专题调研与设计、热点问题辩论赛、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合理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分析思考能力的锻炼。
2.1“食品营养学”课内实验教学模式
(1)营养平衡调查。实验旨在通过自主选题、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汇总回馈信息、统计分析数据与撰写结论等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开展营养平衡调查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学生对调查信息汇总、统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反馈信息综合分析营养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自主选题、论证。根据专业知识、相关文献(要求10篇以上),学生确定调查对象,撰写选题论证书,阐明选题意义与开展调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人群的特征,能够独立设计营养平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必须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等),有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取嗜好问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问卷要求回收30份以上。④数据采集与汇总分析。在Excel表格中汇总调查问卷相关信息,准确计算每个被调查个体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需求量与供给量情况、主要饮食习惯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方面,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营养平衡问题综合分析。⑤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文包括前言、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4个主要内容。
(2)营养食谱设计。根据群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的品种、生产季节、经济条件和厨房烹调水平,合理选择各类食物,达到平衡膳食。此环节中必须包括:①确定食谱类型;②合理选择原料;③确定全日、每餐能量摄取量和三大热能营养素供给量;④主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⑤副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⑥平衡调配制定出营养食谱;⑦食谱的调整与确定。
(3)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综合分析。在“食品分析”“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自主选题的食物原料、半成品、成品三类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含量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此环节包括:①自主选题与方案设计;②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③实验数据采集与汇总分析;④撰写实验报告。
2.2课外实验教学模式
2.2.1以贵重仪器设备搭建“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公用平台
“食品营养学”实验常用的仪器设备大多局限于营养成分测定的仪器设备,如凯氏定氮仪、索氏抽提器、纤维测定仪、马弗炉、干燥箱、天平等设备。仅通过实验课程,学生能独立操作的仪器设备较为有限,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学院搭建了食品营养学公用仪器平台,采用贵重仪器设备作为食品营养学的配套仪器设备,以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需要。例如,学生不仅能通过凯氏定氮仪测定食物中总蛋白的含量,还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圆二色谱仪等对蛋白构成进行深入定性定量分析;也可通过马弗炉进行灰分测定,还能通过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对矿物质元素种类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常规仪器设备与贵重仪器设备的联合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
2.2.2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
通过课内实验的开展,已有部分学生具备了文献查阅、选材选题、实验设计的能力,课程团队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的选题范围自由灵活,创新性也突出,如从玉米蛋白中制备多肽的工艺研究、从火龙果果皮中提取花青素、从鸡蛋清中分离抗氧化肽、从林蛙油中提取不饱和脂肪酸及抗癌活性蛋白、从废弃香菇培养基中分离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大葱油等题目。学校根据选题内容及研究深度确定题目的等级,共分为国家级、校一级、校二级、学院级4个级别。每年,“食品营养学”课程团队的教师均带领10多个国家级、校级、院级的大创课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取得的成果也非常喜人,在顺利结题的基础上,还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少数学生还能发表sc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或申报发明专利等众多研究成果。通过开展“食品营养学”课外的参与课题活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非常高,为以后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3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模式
传统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大多限于课内时间,课外做到全天开放的还为数不多。为满足学生课外实验安排的需要,食品专业实验室采用24h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开展“食品营养学”的课内及课外实验,均可预约仪器与设备、预约实验时间地点、预约学习实验项目。为做到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制订了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如实验学生登记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②全部实验室均配备监控系统,并做到24h无死角监控实验室的目的,充分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和学生安全,以及实验室的开放运行;③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学生可通过实验室的管理网站进行实验室预约及仪器设备的预约,也可了解實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设备的操作说明等信息,为实验室开放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3]。
2.2.4网络资源的应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网络资源以“食品营养学”国家级精品课平台为基础,包括多媒体课件共享、教学视频录制、在线题库建设、教学互动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先进性,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及交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随时在网站上进行自主学习,亦可在互动栏目中进行提问或师生间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此外,课程网站资源每年都在不断地更新,资源越来越趋向于完善,几乎所有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都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学院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更为其他兄弟院校同专业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达到了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
2.2.5其他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教师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如到粮油、水果、肉品、水产市场等进行认知实习或采样分析。课程团队教师也带领学生参观食品加工企业,了解食品加工流程,现场讲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流失、营养补充等内容,并结合学院的多条中试生产线,如乳制品、肉制品、发酵制品、蛋品、焙烤制品、果蔬制品、功能肽等中试生产线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满足“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性需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