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1篇

今年9月,中国作为东道国主持召开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拉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

那么,世界经济增长的障碍究竟有哪些?

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凸显,使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IMF已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6%调至3.4%,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下调增长预期。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弥漫,引发全球资本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震荡频频,大幅下挫。

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复苏进程起伏跌宕,风险累积,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已经穷尽货币政策“工具箱”,货币严重超发,利率长期接近零甚至进入“负利率”时代,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大多超过GDP的60%这个“警戒线”,全球已达57万亿美元。而且,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更加明显,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对外依赖性较强的国家面临巨大经济压力。

总需求不足和总供给失衡相互纠结,加深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难度。最近,萨默斯等经济学家就美国经济的病因发表看法,各持己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增长药方是没有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可能需要从总需求着手,加大投资,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则需要需求与供给相结合,更多从供给侧改革着手,来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原有发展和改革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根据IMF数据,以汇率计算,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83.6%下降至2012年的61.9%,同期发展中国家则从16.4%提升至38.1%,近年更超过40%。双方经济总量的接近与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机构中话语权的悬殊的矛盾日渐突出。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之势正在催生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世界经济增长需要破旧立新,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公平、合理,更好反映以新兴经济体力量迅速上升为标志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及在适应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令各国高度关注,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转型也十分重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在世界经济经历长期低迷的时候承担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是6.9%,约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0%。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50.5%,比二产高出10%,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升至66.4%。简政放权、减税降费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中国平均每天新增1.2万个市场主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新增市场主体中占比超53%。

同时,主席2013年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作为中国对地区治理思想的创新,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成立开业,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新机遇,中国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的红利将可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

三、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失衡和缺陷,阻碍了经济复苏的巩固与经济的增长。

随着国际力量的消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分量不断上升,G20取代G7成为全球治理的首要平台。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转变的今天,G20需要在协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失衡和巨大金融风险,亟需改革和补充。美国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0%-22%,而使用美元或其货币与美元直接、间接挂钩的国家占全球GDP和人口的比例均为60%左右,可见世界经济分布与货币体系并不匹配。

改革货币体系,应该把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定价货币多元化作为重点。扩大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使其能够正式流通,不失为一种选择。提振世界经济、解决全球经济难题需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做,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图。机制因解决问题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变,国际机制也不例外。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2篇

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应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作一定的储备,积极地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并与各地方政府密切协调,最大程度地对冲世界经济放缓的风险;从企业层面来看,可以开发一些对冲风险的投资项目,更要在开发国内市场上下大工夫。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往往是绝好的海外扩张时机,中国企业也可以在战略思维和资金上作好准备,考虑在适当的时机有步骤地收购合适的海外资产包括公司控制权。

各种指标上看,中国宏观经济当前处于一个相当平稳的高速运行时期: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通货膨胀的压力尚不明显,油电煤运等领域的瓶颈已经基本消除,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价格从整体来看尚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说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状态正处于几十年来最好的时期,也不为过。

在如此之好的情况下,特别值得政府、商界和学界关注的是那些正在酝酿的、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形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尤其是那些可能由某些突发因素导致的、具有大范围影响的因素。当然,比较清楚的是中国经济中已经蕴含着的一些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消费比重过低、投资比重过高、对国外市场依赖比较严重、城市化水平滞后等。而对于来自国际的突发性因素,笔者认为,最值得警惕的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或者突然下滑,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放缓或急速下滑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经济增长背后的三大威胁

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在过去几年里处于一个高速平稳的运行状态。世界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左右,美国经济增长率已经长达5年维持在3%左右或以上。对于世界乃至美国经济而言,这都是历史上少见的高增长繁荣阶段。有人说,这是世界经济自二战结束以来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高增长和繁荣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因素。

首先,就美国经济而言,其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日积月累,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尤其是美国长期以来储蓄率低下,民众乃至于政府都是靠借钱过日子。近年来,美国的净储蓄率基本为零,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在未来5年之内,美国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提高储蓄,减少消费,其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必然会下降。

第二,在美国高度消费和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各种资产,尤其是房产的涨价,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地产泡沫。泡沫何时破裂,令人担忧。事实上,地产泡沫破裂的迹象已经出现。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近300个城市中有100个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下降。在此之前,许多城市中,近几年来置业的年轻家庭每个月的平均供房款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每个月的平均总收入水平。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劳动力市场出现任何微小波动,失业率上升,将会导致很多银行的房屋贷款出现呆账和坏账,影响银行的资本质量,并最终传导到整体贷款水平上。

第三,与中国相似,美国也是长期依赖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国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高企(尽管最近石油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将来能源价格有可能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上)对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肯定是有影响的,它会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利润率,最终也会影响到民众的消费。

这三大因素威胁着美国经济。在2008年美国大选以后,随着政治周期进入较冷的阶段,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随机因素应该说都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较大规模的减速甚至衰退,这种可能性任何专家都不能排除。

笔者统计了9家国际机构的预测,它们无一例外地认为2007年美国经济会放缓,增长率从2006的3.4%(预计)降为2.5%(预测平均值)。2008年以及其后的预期尚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唯一一致的论点是不确定性很大。世界银行对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测是3.5%,明显低于近年来的4-5%。

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的冲击远超亚洲金融危机

事实上,在一个多月前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联合年会上,一个被集中议论的话题就是未来3年内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衰退。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会引起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的放慢,因为美国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其中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也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导致了中国的贸易伙伴如非洲和拉美等各原材料供应国的经济繁荣。以俄罗斯为例,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俄罗斯过去几年里难得地保持了财政平衡和国际收支盈余,形成了累计50多亿美元的财政盈余,美国经济的拉动力可见一般。

如果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出现较大规模的减速,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认为,美国经济真的进入衰退期或者说硬着陆,其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即便是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其中的基本原因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已经远远超过了1997年的水平,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即常用的开放度指标已经超出70%。尽管这一指标往往引起争议,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一比重的分母即中国的经济规模被大大低估了,而且中国出口贸易中附加值的比重比较低,但至少从四个方面来看,美国经济的减速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于中国的冲击会远远超过1997年的水平。

第一,今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程度已远远超过1997年,贸易和投资的相关度已经大大提高,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如美国经济的放缓都会导致全世界的连锁反应。所以,即使美国经济的减缓不会直接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也会通过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经济的负面效应传导到中国经济上,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可能会进一步减缓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甚至导致这一进程的倒退。这已经表现在多哈回合谈判的暂停上,因为经济增长减速往往促使国内政治力量嫁祸于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令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大和最直接的受害者恐怕就是中国,这将造成中国产品出口的困难。

第三,尽管中国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目前在5%左右,但是,占中国GDP35%的出口和30%的进口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所以,这些沿海省份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远不止5%,而这种冲击又会通过宏观经济的种种传导机制影响到其他省份,所以,世界经济放慢对中国的影响就不止是净出口所占GDP的5%这么简单。根据巴黎百富勤的经济学家陈兴动的研究,美国在经济上升时期,每1%的经济增长拉动7%

的中国出口增长;而在下滑时期,每1%的下滑拖后6%的中国出口增速。

第四,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放缓,每年高达500-6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可能会减少,因为资本输出国经济的放缓会对相关企业的资金链乃至对外投资策略产生影响。这些投资只占中国每年引资额的7-8%,但这部分投资却是中国经济中效益较高的一部分,它的减少对整体经济造成的影响应该超过其7-8%的投资比重。

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作好准备

对于美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或者衰退所可能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界应该从现在开始采取怎样的准备措施呢?

首先,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应该作好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心理准备,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要作一定的储备。比如,在财政支出上要留有余地,以备未来重拾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比如,国家级的各种项目,包括各种环保项目和其他公共福利性项目,要事先作好立项的准备,一旦经济遭到冲击,随时可以启动来扩大内需,否则,事后再进行论证可能会对投资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要积极地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最大程度地对冲世界经济放缓的风险。比如,外汇储备要尽量减少投入到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中,因为这些资产的价值往往是与美国经济变化的方向相同的,一旦美国经济放慢,带来美元的疲软,就会减少我们投资于美元资产的回报。与此相关的是,可以考虑投资于一些回报率与美国经济增长无关的股票,如公用事业部门的股票。

再次,中央政府要与各地方政府,尤其是沿海地区政府密切协调,向地方政府充分预警经济形势变化的可能性,极力避免出现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放开后企业大量投资、大量出口造成贸易摩擦的不利局面。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自那以来,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它的迅速发展使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美欧日等24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

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信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看,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环境条件;就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看,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一)“信息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迄今为止,信息革命问题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科学知识,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这并不表明信息及信息技术现在才变得重要起来,而是在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它始终起着重大作用:首先,信息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信息传输、处理等技术条件,在世界经济整体性方面起着粘合作用;最后,每次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社会科学那里却因其显而易见被忽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重视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的线索,是不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基于过去情况得出的某些结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1.产业结构步人调整,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产业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在衰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衰退中的传统产业曾一直是世界经济研究的主要经济资料。它们的规模、速度、关系等是主要的结论依据,如从钢铁、汽车、煤炭等传统工业看,它们的盛衰过去常常是经济增长的标志性因素。现在,在传统产业衰退的同时,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信息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定,它自身的经济特征以及所特有的变化规律,将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科学、技术、生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经济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科学成果应用于技术发明,使技术发明进入产品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一种产品的生命最短的只有两年、三年,甚至一年多。适应此种情况,制造业采取“柔性制造技术”,一改过去那样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的生产线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线。市场需要什么,能够做出及时的反映。固定资本更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不那么明显了,“柔性制造技术”使大批更新设备的现象平缓化。需要更新、改进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设备。“软件”是一种知识产品,受资源约束小,对整个物质产业关系链的连锁影响,相对于硬件设备的更新要小得多,引起的震荡也小得多。此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将使国际协调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际间信息技术差距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等新现象,也应密切注视。

信息革命是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出来。不重视这些影响,就不能正确解释世界,对实际经济活动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是科学研究的极好条件:(1)办公自动化设备,可使科学工作者从繁杂的文字、资料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完成。(2)信息获取手段高技术化,使传统的信息资料查找方式大为简化。计算机数据库可提供全面、新颖、准确程度高的数据资料。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4篇

美联储5月10日宣布,将现行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同时暗示,可能将暂时停止升息,以评估利率对美国经济将要产生的影响。这是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16次以相同幅度加息。但随后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件,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个私人场合透露了容易引起反应的看法,而这个看法被著名的电视女主持人巴蒂罗姆发表出来,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反应。最后伯南克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承认他在这次事件中判断错误,声明以后他只会透过正常和正式的渠道跟公众和市场沟通。由于这一插曲,使得人们发现伯南克似乎还不能完全代替格林斯潘。

虽然目前对美联储是否进一步的升息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此轮持续了近两年的加息周期总会要终结。随着美元加息周期即将结束,人们需要考虑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经济将会产生的影响。

在上述事件发生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9日公布了2006年春季的《世界经济展望》,如果与2005年9月份所公布的2005年秋季《世界经济展望》相比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5年和200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和预测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而且特别指出,以上调整的三分之二是由于对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增长预测的调整。

根据该报告,美国经济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住房市场的发展。该报告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价格上升已经达到顶点,由于存在财富效应等效应产生的渠道,住房市场价格上升幅度的明显减少,将实质性地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他们的估计是,如果房屋市场价格的上涨幅度减少5个百分点,可能在一年时间之后导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

如果这一分析能够成立,则美国经济的进一步问题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问题,但同时也要面对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双赤字共存问题。从这个背景再继续推演,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继续施加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是必然的。当然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目前中国人看待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态度也和2005年7月21日之前不一样了。总体上看,即便美国始终保持目前这样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要人民币不在短期内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以目前的节奏在波动的幅度中小幅度升值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也是有限的。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正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学会一些汇率风险管理的技能。

美元目前并未显示强势美元的发展趋势,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未必能够出现强势美元,因此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也相当于对人民币的升值,这对中国的出口还是有利的,因此2006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继续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在2005年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还可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国家房价问题的分析对中国也有参考意义。目前房价过高并不是中国一国的现象,而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现象。在那些国家房价高涨对消费具有财富效应,在中国也可能有类似的效应。因此在房屋价格下降的时候也可能有反方向的财富作用,可能导致消费的减少和经济增长减缓,当然会存在一定的时滞。这是在目前正在逐步展开对高房价进行大力治理的时候需要预先考虑到的问题。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5篇

为什么现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变得如此重要,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已成为非常主要的力量。最近,我们一直听到非常惊人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消息,有人说全世界最大的十大公司有五家是中国的,中国的公司包括银行不断地到海外去购买投资,IMF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等等。归根到底,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变得如此重大时,任何政策调整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可能是负面的,因为中国要求其他国家相应产生结构调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出口,很多人都说东亚很多国家一直靠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为什么有些国家增长了50年没有问题,而中国出了问题,这里根本性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是小经济,而中国是大经济。中国现在占世界总出口10%左右,且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在增长,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出口份额会有结构性的调整,这个调整本身不是一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短期内会不会有社会和政治问题,这是中国政府要考虑的。这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面对的反应方程和小国经济面临的反应方程完全不一样。中国要和平崛起,就要考虑这样的反应方程。

过去30年中国一直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但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变得相对比较敏感,国内社会矛盾变得相对突出,国内的经济结构、资源要素出现一些问题。从政府角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对外关系方面,中国追求和平崛起;国内社会矛盾方面,建设和谐社会;对待国内宏观经济风险和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用科学发展观。这些对策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政策。过去五年,进展比较明显的是建设和谐社会、消除或者起码说降低社会矛盾。但在其他方面,降低宏观经济风险见效不大。过去这几年,政府一直强调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缩小贸易顺差、控制资产价格泡沫、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很小。这其中非常主要的理由就是建设和谐社会是头等大事,而要建设和谐社会,对经济方面而言,一要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使经济收入分配不出现过于迅速的恶化,二是就业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结构调整就非常困难。在这样的过程中,汇率调整,尤其是升值,可能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但必定会在短期内影响一些企业、影响一些人的就业。

我们应该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因为只有三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中国才有可能保持相对持续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否则,和谐社会可能最终也难以持续下去。汇率可能是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因素,不仅是对解决国内经济失衡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国外经济的关系。

人民币汇率到底被低估了多少,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数据、样本和方法。但总体上我认为,其实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来说明人民币一定是被严重低估。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主要是两方面的理由,第一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显然会引发货币的升值,而中国没有出现。第二更重要的是,对外账户盈余的积累,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这是认为人民币被低估的最主要理由。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了,在经济学理论上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问题。最近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上升,但若把食品刨除在外,总体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明显。有不少官员指出,现在面对人民币被低估的压力,但几年以后也许会出现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与其现在大幅度升值和将来大幅度贬值,还不如保持比较平稳的水平。

中国和其他经济体双边贸易不平衡,对美国非常明显,美国的官方估计是2007年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可能会占到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三分之一,这显然是非常大的。美国接近2008年总统大选,政治压力进一步上升。欧洲现在已成为给中国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主要力量,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元持续贬值,而欧元不断升值,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大幅度扩大。更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东盟,在过去一段时间,东盟基本上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持相对同情中国的立场,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在扩大,但过去两年,他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已持续下降,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不断替代从东亚国家进口的产品,这样的过程如果持续,可能会影响中国总体的外部经济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要真正保持相对比较持久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外部经济的反应方式,中国不能简单地拿过去韩国或者台湾的例子来说明现在应该保持怎样的政策。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6篇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次贷危机迅速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纷纷倒闭,全球经济进入严冬。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央出台了4万亿救市的计划,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消费、刺激内需。各地方也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各种刺激内需的方法纷纷出台。然而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只是单一的内需不足问题,这种内需不足是否只通过简单的刺激就可以解决?关于如何看待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生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由世界或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是最多的。第二种看法是,在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存在问题了。着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持这种看法。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发展方式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即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难的原因与其说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学界的孙立平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看法,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即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困难;内因则是我国处于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过程,而这个转型却迟迟转不过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如此多的产能,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严冬时期[1]17。我个人基本同意孙立平教授关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论述,但认为,这种内因更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性硬伤———造成的畸形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这样一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尽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由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更类似于传统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故中国目前发展遭遇的困境,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造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以致农村市场需求发育不足的问题。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第二,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行政法律等。与生产性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更是少之又少。可怜的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农村地区也大打折扣,不仅教育条件差,而且农民自己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费用。其它的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更是没有。其次,在其它国家都是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却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亿农民只能自己攒钱自己保障。几十年来农村居民一直怀着“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处境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别有病,否则一人有病、全家致贫。另外,大多数农民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养老体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劳作和子女的供养。农村居民惧怕变老,惧怕生病。上学、医疗、养老成了农村居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他们不敢花钱,也没有钱可花。这不仅使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更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出口严重受阻,内需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的情况下,建立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关键。通常我们都会以为,社会保障要花钱,必须等到经济繁荣、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多的时候才有能力进行社会保障,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保障领域经常听到的声音。然而,在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很糟糕,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也不好,然而却坚定的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结果社会矛盾不但没有激化,反倒为走出大萧条和美国之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会这样?其直接原因是穷人借此度过了经济危机,人们建立起了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人们可以花钱了,这就解决了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传统经济危机的重要问题。这同样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危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7篇

《经济》:世界经济论坛将芬兰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这已是连续第三次了,您同意他们的这种排位吗?

巴鑫:作为芬兰的一位驻外大使,我应该同意关于芬兰的一切好的说法,所以我也很高兴世界经济论坛能继续把芬兰排在第一位。但是有很多种标准来评价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侧重于其中的一些方面,比如是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宏观管理的有效性、科技投入及发展等。而他们所看重的这些方面恰好是芬兰经济的优势,所以芬兰得以连续三年排名榜首。

另外,也有其他一些机构的评选,比如说OECD(经济合作组织),他们更看重一个经济体的未来,芬兰的经济在他们的眼里则不如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眼里乐观。还有一个叫做管理发展研究的很有影响力的组织,他们也做了竞争力研究,但是他们侧重于另外一些方面,因而把芬兰排在了第八位。

虽然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只是一家之言,我们还是对之非常重视,为此,在芬兰国内还组织了大型的研讨会。世界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参加了研讨会,他给出了芬兰能够排名第一的四点最重要的原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持续的财政盈余、很低的腐败、对科教的高投入。

《经济》:那么除了上面您提到的这几个因素,芬兰还具有哪些发展经济的优势要素呢?

巴鑫:芬兰财政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这应该算是一个优势要素。芬兰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尽可能多的财政盈余。

《经济》:为什么一定要保证财政盈余呢?很多国家都允许财政存在一定的赤字。

巴鑫:政府这样做主要是以芬兰的长远利益为计。我们希望芬兰经济能一直地平稳发展下去,但是以后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芬兰要保证这些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福利,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而一旦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退休人口与工作人口的关系――把赡养未来的退休人口的责任和花费全由未来的工作人口来承担是非常困难的。

《经济》:人口老龄化是芬兰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吗?

巴鑫:这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但很难说是最严重的。对于什么是最严重的问题,各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经济》:那什么问题最有可能把芬兰从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排行榜的首位拉下来呢?

巴鑫: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芬兰未来的排名。一个是税收问题,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起来,芬兰的企业所得税很高,因为我们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因此要靠高税收支撑。但是很多人都把高福利看成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担,而不是推动力。第二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问题。芬兰的工会组织很发达,政治影响力也很大,它们不停地与企业雇主进行谈判,这增加了企业的雇佣成本。

《经济》:这两个由高福利及高税收带来的问题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芬兰企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却很好,竞争力很强,这似乎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

巴鑫:芬兰不光是高税收,它还非常注重发展科技,研发投入比较大,芬兰还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发达的免费教育体系、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工人,这些因素在一起就平衡了由高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芬兰的高税收支撑了它的高福利,而高福利又反过来平衡了高税收的负面影响。这一增一减,多出来的一块就是芬兰人民生活得更有保障。

另外,高福利也增加了国家的稳定性。芬兰在十几年前经济衰退时,失业率高达18%,但是却没有出现大的社会问题,这就得益于高福利的制度。人们失业后仍然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的情绪也比较稳定,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经济恢复。

《经济》:但是芬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北欧经济的发展模式,在15年前芬兰遭遇经济危机时还是曾经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巴鑫:那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复杂,一直到现在也还有争议。应该说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那个阶段的多种合力促成的。第一是芬兰的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都出现衰退,芬兰的出口锐减。第二是存在结构性问题,芬兰在80年代末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使银行如脱缰的野马,在全世界范围内做了很多愚蠢的投资。芬兰的经济总量并不大,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进而银行危机随之出现。政府后来又不得不介入,对银行实施国有化,这给芬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第三是苏联的解体,芬兰对苏联的出口占到芬兰出口总量的12%。第四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在银行放松管制之后,他们对房地产的投资推动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银行出现问题后,房地产泡沫随之破裂,房价下跌20%-30%,房价的下跌又加剧了银行危机,他们不得不收回一部分房产,进而一些人则失去了住所,再加上同时失业问题也严重起来,凡此种种,导致了芬兰经济在90年代初的衰退。

《经济》:这似乎和中国经济的现状有些相似,房地产价格疯长,银行呆坏账增加。中国的银行业离危机还有多远呢?

巴鑫:呵呵,我不会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不过,中国的银行业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经济》:芬兰是如何从危机中解脱的呢?

巴鑫:主要是由于政府的介入,加大了对国有经济的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进而增加了技术出口,同时带动了产业升级。芬兰的传统出口大项是纸、木材、机械,现在则主要是电子产品。仅诺基亚一家企业的出口就占到芬兰出口额的20%。

《经济》:德国施罗德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2010”计划,旨在降低赋税等,促进企业发展。芬兰未来会不会有这方面的举措?

巴鑫:我不知道未来芬兰政府会怎么做,至少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会有类似的改革措施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出台。不过,我们也在尽量避免德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德国的福利金保障体系出现了问题,芬兰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过,也有不少芬兰学者在研究怎么能通过减低税收、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这次的排行榜中,北欧国家的排名都比较高,世界经济论坛在它的网站上甚至以“北欧国家领衔经济竞争力排行”标题公布这个榜单。能不能说北欧模式是现在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人都对北欧模式赞赏有加。

巴鑫:恐怕不能这样说。美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也都在榜单上位居前列,但是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北欧模式差别很大。芬兰的竞争力最强也只是一部分机构的观点,我们高兴但是不会沉醉其中。

《经济》:与美国经济比起来,芬兰经济具有哪些优势呢?

巴鑫:与美国比起来,芬兰是个小国,这可能是我们的优势吧。芬兰只有500万人,管理起来要容易得多。另外,芬兰的公共机构效率比较高,经济透明度比较高,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调整,进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就比较高。还有就是芬兰的法制建设比较完善。

《经济》:如果说国家小,人口少是优势,那么中国岂不是具有很大的劣势?

巴鑫: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相应地内部市场就大,劳动力充足,这也是优势。小国的劣势就是内部市场小。

《经济》:但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内部市场未来也会成为全球市场。

巴鑫:全球化的进程并不像预想中那么乐观,比如说农产品要想真正做到全球化还非常困难。各个国家也都不会放弃对本国内部市场的保护。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职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见性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A.麦格鲁对全球化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描述: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全球化的简单定义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空间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互动和合作,并日益加强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今天我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资本和技术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

随着以信息革命为特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气魄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品质,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延伸;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目前,在180多个主权国家中,绝大多数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市场化。因此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2)国际经济活动活跃。目前的国际经济活动实质上是资本、技术、通讯、管理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劳动力之间的自由结合,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上各国、各社会之间多方位互相联系而形成了现代世界系统。首先,国际资本市场有了空前的发展,在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贸易领域,人们预测,到2005年,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将占世界生产的28%.此外,国际经济活动不仅在数量上不断扩展,而且在质量上也在日益提升。

(3)国际经济组织作用显著。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作用于经济全球化活动。1995年WTO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等构成的全球经济的宏观制度和调控体系已经基本构筑完成。同时,世界经济规则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世界市场的运行秩序。

(4)国际信息网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规模空前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使经济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使资源和财富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促使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5)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形式,它直接组织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配置和贸易交换。跨国公司本身也在迅速地全球化,即它们在海外的利益正在超过其母国的利益,甚至将其重心和总部移到母国以外的地区。

经济全球化整合了世界的资源和财富,实现了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由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性而引发的全球性危机的危险也越来越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影响尤存,“9.11”事件的冲击遍布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因此,任何一个不想被世界抛弃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使本国的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勇敢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最终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

二、政府职能概述

正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它主要强调市场优先,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政府应该有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萨缪尔森指出:在一个现代的混合经济中,政府执行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分配收入的方案。

凯恩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后深刻反思了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得出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的著名论断,即:当经济面临某种外部冲击时,市场力量并不足以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经济将面临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调整过程,主张通过政府干预防止国家经济的崩溃。但针对经济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看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管理的全球化和主导政治与社会管理的民族国家之间将发生分裂,其代价是削弱民族国家的功能,导致民族国家逐渐失去权力。他们认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终导致国家政府管理的弱化,以至终结。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抛弃。

[NextPage]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全球化、地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加强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并未真正损害政府的权力,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减少,这些因素反过来强化了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作用加强。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

三、我国政府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要求确立政府职能市场化的地位。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效地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根据WTO的要求,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是“放松管制,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