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1篇

1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概况

佛山市禅城区是工业发达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种类较多,粉煤灰、炉渣和陶瓷废物是三类主要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2004年禅城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39×104t,综合利用率86.03%,目前佛山市还没有专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这给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佛山市各工业行业中,电镀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最多,主要为电镀污泥。目前禅城区电镀污泥存在没有按危险废物规定的贮存、收集方法进行,不仅占用了土地,其重金属还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目前禅城区有46座垃圾收集站,普遍采用车厢式收集。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000t/d,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1.03kg/d。生活垃圾主要以居民和机关团体垃圾为主,其中居民生活垃圾占55%、厂企机关事业单位占19%、小工商户占6%、公共场所占20%。其次是来自工厂,占18%,保洁和食品垃圾分别占4%和8%;生活垃圾中的竹木、纸类、布织物、塑料、橡胶制品等可燃物含量较高。

1.2存在的问题

1.2.1工业废物治理率有待提高

对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来说,禅城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最大的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废物治理率有待提高,陶瓷废物是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混乱,贮存、收集与运输尚无统一的规范,缺乏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偷运偷排危险废物和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无证处置等时有发生。

1.2.2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难

由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现状特点,造成建设有三难:选址难、建造难、还建难。目前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设施现状为旧区较多,新区较少,布局不均匀,规划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环境卫生设施处置物存在脏、臭等特点,造成建设征地难,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难以落实;同时还存在着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区详细规划协调度不够、容易脱钩的问题。

1.2.3垃圾处理无害化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垃圾量逐年剧增,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只好对部分垃圾进行简易填埋,特别是生活垃圾。目前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有时存在洒漏现象,需完善密闭化运输设施;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意识不高,使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还未能全面展开。

2规划编制基本原则

2.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环境卫生设施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2.2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控制技术政策》要求,垃圾处理必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优先强调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分类收集既有利于垃圾的源头减量,又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2.3因地制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与建设主要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表现形式,其经济效益融于城市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之中,因此,应因地制宜,使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规划

3.1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的要求,垃圾转运站的位置和数量是根据垃圾日转运量确定的,垃圾日转运量的计算公式如下:Q=k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千克/人?天)k———垃圾量的气化系数,一般取1.3~1.4采用人均指标法预测规划区垃圾的产生量。通过预测,规划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2015t。2020年规划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取30%,规划区远期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为1410.5t。

3.2设施布局

在居住区、商业文化大街、集贸市场、体育馆、大型公共绿地等场所附近及其他公众活动频繁处,应设置垃圾容器、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产生噪音和异味,建议规划用地时拟建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四周各增宽5m以上用地,设置绿化隔离带以改善环境。在新建、扩建的居住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设置垃圾收集站,并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垃圾收集站设置在道路条件好、市政设施齐全且不影响市容景观的位置;收集站建设时应配套供水和排水管网,以减少收集站的运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鼓励居民实行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废旧物品的再利用率,制定鼓励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建设垃圾转运站1处,占地面积5hm2;垃圾回收站1处,规模为500t/d,占地面积3000m2。

4主要对策

4.1科学编制规划

要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即近期面向实施,能有效指导建设,远期在基于近期的基础上延续规划;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改建与新建的关系;并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切实解决环境卫生设施“少、差、低”的严重问题。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设计;初论

1 市政公用设施系统的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阶段,因此在人们精神生活上也需要进行提升,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公用设施成为保障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

1.1 发展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不仅节能,减少空气污染,还能减少城市用地。一般情况下,私家车的人均占有率比公共汽车高出7倍左右,很多国家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都是由于私人汽车过多引起的结果。私家车的人均每公里可排放废气比公汽高出19倍,消耗的能源比公汽高出1.5~2.0倍。而且,现在大气污染的6种主要污染成分中4种是汽车尾气排放气体,因此,发展公共交通利国利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最为突出的就是道路的建设速度跟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由于资金原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为了解决人多、车多、路少、路面质量差等现状,除了加强交通管理外,对基础设施的扩大建设,还是在城市交通中针具主要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办法包括:第一,鼓励群众多乘公汽,在信号管理和汽车道设置上,采用公汽优先的办法,保证在上下班高峰时公汽的顺利通行,对公汽的运营线路进行完善,建立起应急预案和服务制度,提供夜间公共汽车服务。第二,运用科技、从节约能源和净化空气原则出发,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应该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还要开发各种电气化轨道车辆和天然气汽车、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当然最健康、最环保的还应该是自行车,建立多种交通出行模式,使城市交通生态化、绿色化。第三,道路建设时,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或花草,实现道路绿化。如在两旁种植小草,可以减少阳光反射,也可以防止废气污染和降低噪声。第四,道路和排水、电力等输送线路的设计结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以改善地区景观。

1.2 加强水循环再利用

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污水处理,而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排水出口管径小、排水能力不足,满足不了排水的需要的问题。所以,要把城市的整体规划与给排水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规划,对城市排水管及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全面的部署。合理用水,加强水的循环再利用,加强污水处理的能力,城市供水应该分区分质进行给排水供应,这是生态城市设计的根本策略。在我国的城市给排水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中水回用。中水经过自然处理后的再生水,由于其水质比“上水”低,而比“下水”高,所以被称为中水。中水主要来源于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污水,可以用于浇灌草木、冲洗马桶、消防或回灌地下含水层。第二,储积雨水。雨水是补充地下水的较好水质,也可以用来冲洗厕所或浇灌花木,还可以输入到中水管道中,沉淀消毒后用于消防和冷却系统。第三,分质供水。当前,供水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同意供应饮用水标准,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饮用水只占生活总用水量的百分之五以下,因此,在卫生和安全的前提下,其他用水都可以采用低于饮用标准的水质。

1.3 垃圾回收再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在增加,但是清洁量只占产量的一半以下,无害化处理率则低于5%,一半以上的垃圾放置在城市的死角中,甚至在公共场所也有堆放,大概有97%的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进人环境中,垃圾几乎包围了2/3的城市,很多的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都堆放在城郊地区,这些都成为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就这种情况,要把城市垃圾的量减少、无害化增强,变垃圾为资源,解除垃圾围城,开发新资源,在我国则采用垃圾分类,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现在,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采用垃圾分类的办法,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垃圾分类一半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类型,但由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还很淡薄,即使在发达城市随意丢垃圾的现象也很常见。因此,在加强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为了减少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回收及再利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提倡绿色消费。人民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对生活的方式进行改变,要转变过量过度消费观,倡导适当适量的适度消费。第二,生活垃圾细分。可以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对于无机垃圾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部分,经过交易,使其成为二次能源进入到循环利用的系统;不可以回收的废物,通过处理,让其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能源。对废物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对于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要采用分解技术对其进行处理。

1.4 城市绿化

良好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的覆盖率应该达到一半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在居民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28平方米。而这个标准在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国要建立生态城市,首先要对城市绿地面积进行建设,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建立防护林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城市森林的建设中,要注意乔木、灌木、草地及藤本植物合理搭配,针阔叶混交,利用充分的阳光、热量、肥料和气候等资源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城市森林系统。

2 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未完善,仍处于初级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当然也需要城市公用设施这一基础性的保障工程也能进一步的完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建设,所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设计者,以此来保证城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2.1 市政公用事业标准

市政部门要对公用设施的定额标准进行修订和测算,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进行测算标定,建立起合理的补贴标准和意见,完善市政公用事业的定额标准。

2.2 市政设施维护资金的使用

在城市建设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于一些有收益的市政设施的维护就直接从收益的部分中拨算,而不应从市政设施维护资金中支出,市政设施维护资金的用途主要是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和绿化等方面的维护花费。

2.3 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扩大,因此,市政设施维护的资金需要也就相应的增多。之前的城市建设税规定应保证城市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现在已经不相适应,应该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市维护税,并且要明确该税要全额用于城市市政设施的维护中去,如道路、园林、环卫等的维护。为了保证这一税收的足额征收,因此建议把附加税改为正税。

2.4 一定比例燃油税用于城市道路维护

对于城市市区内道路的建设与维护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所要投入的项目。为了正常需要下的市区道路建设和维护能得到保障,因此,在已经开征的或即将开征的燃油税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城市内道路或桥梁的建设与维护。

3 结束语

市政设施是生态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保障,通过市政设施这个系统,生态城市才会运转,所以,市政设施建设才是关键基础。只有对市政设施系统的整体进行生态设计和维护,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达到城市的搞笑、和谐、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加强制度建设为市政设施维护提供保障[J].市政设施管理.2008,(03).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素材,让科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同时,我们也应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科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科学知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科学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将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摩擦力,说出证明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联系实际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鞋底粗糙不平、地砖上容易打滑以及下雪天的情景等)。用生活实例配合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科学的存在,用科学可以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又如在教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炒菜放调味品,问学生,明明在菜中、汤中加盐了,为什么在吃菜喝汤时却没有吃到一粒盐,盐到哪里去了。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的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经验来解决科学的现象,这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内容的对象,还会使他们发现和体会到周围世界的奇妙之处,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为学生认识周围事物提供了必要前提,也为学生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依靠。

二、实验材料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实验材料。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寻找就可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科学不再高高在上、复杂难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为探究的前提,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科学概念之间互通。如在教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就可以让学生制作糖水,并摇匀进行品尝,让学生理解均匀的概念;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文具来进行发声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想出各种办法,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甚至让学生用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用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验,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都得到的极大的满足,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动手验证,在实验教学中就会更加的积极主动,教学的效果也就非常的突出。

三、课外拓展生活化

1.调查型家庭作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作业的布置中要尽量减少纸质作业,多进行一些动手实践方面的作业让学生来完成,将科学延伸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需要。如在教学《一天的垃圾》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观察一天的生活垃圾,了解一个人一天大概要产生多少垃圾,了解生活中人们对垃圾的分类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身边的垃圾现状,可以要求学生在了解和调查中对所见进行拍摄,收集资料,并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垃圾的处理分类等问题,在实践中去学习,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2.搜集型家庭作业

在小学科学家庭作业的布置中,要将科学探究实践的活动由教室拓展延伸到教室之外,如家庭、社区、社会等,使课内、课外、生活、家庭、社会等有效的互相结合。如在教学水资源时,就可以结合水资源的污染,让学生观看家乡水资源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来收集资料,解决家乡水资源有无受到污染、怎样被污染?污染的水对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危害?如何保护水资源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水资源的重要性,发言、总结,并记录交流中的“金点子”。理解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并通过交流讨论,评出班级的环保小卫士,将课上交流的“金点子”整理形成一份调查报告,邮寄给相关部门。

3.参观型家庭作业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清洁工程 实践 探索

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自然村为单位,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资源化利用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工程实施,解决农村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农村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清洁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获得社会、经济、生态和三大效益。

一、农业生产清洁工程

1.种植业生产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应用生态方法控制病虫害,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农作物秸秆做到资源化利用,禁止焚烧秸秆,推广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提高综合利用率。田间有毒有害物采取集中收集处理,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统一回收,提高土壤生产力水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修建废弃物收集池,防止有毒有害成分深入土壤,底部应作防渗处理,位置设在通行便利且不影响田间作业的地方,容积可根据场地大小及实际需要设计。田间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全部收集入池,无农业投入品包装物随意丢弃现象。

2.养殖业生产

推广应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对于养殖规模大户,应采取集中工厂化运作方式,通过发酵产生沼气和液体肥料,进行资源再利用,分类清理畜禽粪便、废水,无露天排放现象。

二、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

1.生活污水处理

根据不同的地形优势建设集中排水设施,农户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或暗排沟接入污水处理池或氧化塘,污水处理池分三格(即厌氧生化池、生物净化池、出水池)处理,全地下结构,地上为绿地。污水处理池采用砖混结构,并做防渗处理,底部用块石砌平,布置进出水管;污水处理池可根据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为一处或多处,每处依据收集的污水量和污水滞留期确定净化池容积。靠近坑塘的村庄可以通过建设氧化塘进行污水净化,氧化塘应种植吸附性强的观赏类植物,既可净化水质又可绿化和美化环境。净化后的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等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处理

以村为单位建立垃圾站,每家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按可回收、可降解进行分类,垃圾处理站可建设地上发酵池,对原料进行酵解,生产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堆沤池,有条件的村可配备有机废弃物净化装置。

3.清洁饮用水

村民饮用水应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没有通自来水的村庄,采取修建蓄水池、建手压井等方式,对自建水井,要配套清洁消毒设施,确保清洁饮水。

三、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

1.示范村所在地政府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补助扶持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2.示范村村民委员会成立卫生领导小组,卫生清洁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民卫生公约》,与农户签订卫生责任状,树立文明风尚,倡导农民清洁文明生产生活行为。

3.示范村所在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广播、明白纸、技术手册、公开栏等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示范村建设应结合本村实际,探索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但在建设过程中每种模式要严格按照统一规范进行实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项目建设,要努力恢复农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偿,用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自觉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增加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生产源头上减少污染;其次,要不断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要有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和执法部门,实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第三要引进先进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管理理念和处理设施,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系统,更大范围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大连市统计年鉴 2013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5篇

一、强化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对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危机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对生态危机有更深刻的体验与带入感,对生态危机意识有更强的生活感官。让学生通过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切实感受到生态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科角度和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掌握生态危机发生与防治的背后机理。学生只有对生态危机有了科学认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思考生态危机防治的具体措施。生态学课程老师通过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来让学生从理性上对生态危机有深层次的认知,进而通过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来帮助其形成生态意识。

三、注重生态行为的日常“落地”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生态学课程老师应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形成的生态学意识转为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够将生态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载体与路径,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结合的还有很多。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把生态意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加强生态意识的立体宣传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躲避的阶段,但是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生态危机的立体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系列讲座、知识竞答、辩论、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使学生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叠加效应,深化对生态意识的认知与落实。

五、整合各方资源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仅仅凭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与平台,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载体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促进。二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路径尚未健全,高校应加强制定与有效引导,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引导。三是强化多媒体运用于社会监督,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优势与监督作用。四是及时抓取和把握社会主流思想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结合,如在慈善、植树等活动中开创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主题活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借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六、结语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必经之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尤为关键。本文对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认知升级、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2]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崔晓芳.我国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及其哲学思考[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4]杨淑萍,马玉香,奚秀梅.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环保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3,160.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6篇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环境素养,杭州市竞舟小学在成功获得浙江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严格遵循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要求,紧紧围绕“变废为宝”和“垃圾分类”两大主题展开,最终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不仅使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也积累了国际生态学校创建中“七步法”的运用经验。

第一步:成立组织 指导创建工作

组建生态学校委员会是创建生态学校过程的驱动力和迈向生态学校的第一步,生态学校委员会指导学校的生态校园创建工作。

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学校委员会能够代表整个学校的观点以及当地社区的观点,2011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组成的学校生态委员会,由区环境教育专家担任顾问,其中学生42人、教师16人、家长4人、顾问2人,共64人,学生委员占总人数的65.6%。

第二步:环境评审 掌握现实情况

环境评审对于了解学校当前的环境状况很重要,评审的结果将为行动计划(第三步)提供支持,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这种改变是否必要的、紧迫的。

生态学校委员会组织师生对学校的食堂、绿化景观、垃圾房等区域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两个主题进行详细探讨。

寻找垃圾中的“宝藏”

学校和社区正在推广垃圾分类,但是大多都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垃圾混投的现象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在环境评审的过程中,学校生态委员会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问卷调查,65%的学生认为许多丢弃的材料都可以有新的用途,有38%的学生认为随意丢弃废旧物品会污染环境,只有14%的学生认为垃圾是应该被丢弃的。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并寻找其中可再利用的废弃物,不但有利于保护环境,还能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臭水池”的改良

三年前,学校为爱好航模的同学修建了一个航模水池,刚修好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常有航模爱好者在水池边一展身手。但是时间久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航模池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每周必须换水一次,一旦停止换水,由于灰尘、杂质、垃圾等污染物的侵入,水体就会变得浑浊不堪,并散发出异味。而每次换水都要使用近10吨的自来水,还需要人工来清理池内垃圾,费力费时不说,又浪费了水资源,这已经成为学校环境管理的一大难题,亟待改良。

第三步:制订计划 提出可行方案

行动计划是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核心,根据环境评审结果,列出一系列一致认可的环境目标以及清晰的职责分工,有步骤地来改善环境。

变废为宝行动计划

生态委员会决定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垃圾分类方法,通过自己和发动他人共同筛选出其中可再利用的废弃物,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将垃圾“变废为宝”。我们确定了如下计划:

1.了解身边有哪些废弃物品

2.研究讨论废弃物品的危害及再利用

3.学习垃圾分类方法

4.制定废弃物品回收再利用方案

5.向所有师生公布计划

6.实施废弃物品回收再利用

7.继续研究讨论在废弃物品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8.展示“变废为宝”成果

9.如果目标没有实现,制定弥补方案

生态池塘行动计划

针对校园航模水池现状,根据以往学过的有关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知识,生态委员会的同学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研究认为:校园航模水池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内缺少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进行净化修复。假如在池塘内放入适量的生物,如水葫芦、金鱼藻、螺蛳……建立起一个适合池塘的生态系统,达到生物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并试着调节生物的种群与数量,保持水池内的生态平衡,就能让水体拥有自净能力。

1.研究讨论生态池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向所有师生公布计划

3.实施生态池培养计划

4.继续研究讨论生态池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5.继续实施生态池培养计划

6.展示生态池培养结果

7.如果目标没有实现,确定弥补方案

第四步:实践活动 实施生态改良

变废为宝

学习垃圾分类方法。学校生态委员会和科学老师、卫生老师一起罗列了学校所有可能产生的垃圾,结合杭州市垃圾分类指导办法,制定了学校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学校生态委员会组织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明确垃圾分类的方法,最后转变成为具体行动,内化为个人的意识。

更换垃圾投放设施。很多时候人们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但苦于没有更好的设备,只能混投。学校根据环境评审结果,对所有不符合、不适宜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进行改进,并购买分类垃圾桶二百多个,保证每个班级都有分类垃圾桶。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利用“垃圾”制作学具。学生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和发动其他人共同收集可再利用的废弃物,整理、制作成科学课的学具,赋予垃圾新的“生命”,获得节省资源、节能减排实效。

生态池塘

水质改良操作探索。学校生态委员会成员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水中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动物和植物,尝试在水体中构建生物链来改变水池的生态环境。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水体内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实验效果,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水体内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以逐步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边改善条件,边观察记录,边分析效果,边积累经验。经过反复实验,我们找到了让水体恢复自净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五步:课程渗透 融入学科教育

除了改善项目的状况之外,我们把生态学校活动与课程联系起来,以确保生态学校建设真正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合在一起。将环境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教学当中,把“变废为宝”和“生态池塘”两个主题渗透到学科环境教育当中,丰富教学科目的内容。

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堂中有直接涉及垃圾分类的教材,如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的知识就涉及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科学老师将很多废弃材料制成学具和教具,为师生上科学课提供方便,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单拿塑料瓶来讲,它就可以在很多场合用到:四年级《天气》单元,要学习雨量等级时,可在瓶盖上戳些小洞,瓶里灌好水,倒过来,就可以模拟降雨,帮助我们掌握怎样收集雨水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五年级下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则用到了鞋盒、泡沫塑料、饮料瓶等废弃物。而在教学三年级《水生植物》一课时,则可以直接让学生在生态池周围对生物进行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生植物的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

其他学科

垃圾分类、生态池塘的内容不仅在科学课堂中有所涉及,其他学科也会涉及。如:英语课中对比国内和国外的垃圾分类方法,美术课中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把废弃的垃圾制作成精美的艺术品,数学《测量和计算面积和体积》一课中,学生可以自己去生态池进行测量并计算,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语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态池进行细致观察,撰写题为《美丽的生态池》的作文。

第六步:加强宣传 引起社会关注

实施生态学校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校园乃至更广泛的社区范围内,提升公众对生态学校活动的认识,并确保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这些活动。

在生态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校园网、《求是苑》报了生态学校活动的信息,并尽可能给更多的媒体。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还专门来校进行相关采访,《钱江晚报》也连续报道学校开展低碳贸易节和生态池塘等活动的相关情况。区环保局局长来校进行生态学校检查时,对我们的“生态池塘”赞不绝口,称这是他看到过的最成功的一个大型生态池。此外,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废弃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我们的行为也带动了家长、社区一同加入垃圾分类再利用的队伍中来。

第七步:制定规章 加强行为指导

生态规章是一种使命声明,它以清晰和有想象力的方式,阐明我们对改进环境绩效的承诺,使学校每一位师生记住并付诸行动。我们采用了歌谣的形式,来呈现我校的生态规章,语言活泼生动,朗朗上口。

生态保护歌

青青草,不践踏。爱花木,不攀折。

种植园,勤管理。生态池,要爱护。

有废物,不乱扔。分类投,再利用。

护环境,我能行。洁绿美,乐融融!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7篇

接着讲述了环境设计的规则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及其的创新。

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字:环境;设计;设计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①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①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②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③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④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⑤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①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③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应用美学.辽海出版社,2000.

[4]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

[5]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垃圾分类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09

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上,特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深入调研,旨在系统分析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天津市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建设了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截止“十一五”期末,天津市在垃圾处理环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共建有生活垃圾处理场9座(卫生填埋场7座,焚烧发电厂2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6座、小型垃圾转运站223座,总处理能力为5900吨/日,[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十五”末的80%达到“十一五”末的93%。[2]这些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成及运行,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在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在垃圾收集、运输等中间管理环节,垃圾处理的终端环节,以及垃圾管理的宏观环境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垃圾管理水平的继续提升。

(一)中间管理环节的问题

1.分类收集难以有效推行

分类收集是垃圾管理的发展趋势。2010年6月,国家环保部、住建部、发革委联合的《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全部密闭化。同年7月,天津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意见》中提出,拟在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居民区开展试点工作,首先对生活垃圾中的餐厨垃圾进行分离,实现餐厨垃圾处理和运输密闭化。[3]但是,这项工作当前却面临着很多障碍。

首先,尚没有适合国情的、科学可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垃圾中的大部分可再生组分已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自发回收,剩下需要处理的主体是餐厨垃圾,有机组分高。对于这样的垃圾如何回收,国际上通行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于中国,而如何构建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标准,尚在讨论中。

其次,尚需建立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体系。垃圾分类收集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环节,而是一整套管理体系。例如,需要确立简单易行的分类标准,需要居民严格进行初次分类,需要足够的收集和运输不同种类垃圾的车辆、设施和技术,需要处理不同类型垃圾的技术和设施,以及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而收集、运输、处理车辆和设施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一定的时间。在这些方面,天津尚处于试点阶段。

再次,尚需培养和提升居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和知识。在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中,居民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初次分类是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居民并没有分类收集的意识和知识,这成为阻碍分类收集制度建设的严重障碍。

2.监管体制不顺,监管不到位

搞好对垃圾管理的日常监管是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2009年,天津市通过“大部制改革”将负责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进行日常监管的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并入了市容园林委。2012年1月成立了专门对垃圾处理环节进行监管的“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①。但是,当前垃圾管理中仍然存在监管体制不顺的问题,并由此导致监管不到位。

首先,多头监管与监管力量不足并存。按照现行体制,生活垃圾中间管理环节的日常监管权在城管综合执法部门。但该部门不仅执行生活垃圾的日常监管权,还要执行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以及省级政府授予的其他行政处罚权。[4]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等的限制,真正用于生活垃圾日常监管的力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原来的市容环卫部门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垃圾日常监管力量,但没有“执法权”,不能有效制止垃圾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此外,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区县的城管综合执法局普遍存在缺编严重,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②。这些体制上的问题严重妨碍了生活垃圾日常监管执法效果的发挥。

其次,对“体制外”垃圾收储主体的监管仍是空白③。在中国的生活垃圾管理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之外,还活跃着一支“体制外”、市场化的垃圾收集储运“大军”。这支“大军”从居民和企业手中低价买进可回收的垃圾,再将其作为“原材料”转卖给相应的生产企业。客观地看,这一生活垃圾收集储运模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但问题是,这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垃圾储运“大军”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由此产生了非法收集、倾倒、处理生活垃圾等一系列问题。

3.餐厨垃圾收运难

在中国的各类城市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是种类比较特殊、产量比较大、问题比较突出的垃圾。由于下述三方面的原因,当前的餐厨垃圾存在着收运难的问题。

首先,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制约了餐厨垃圾的收运能力。餐厨垃圾主要来源于餐饮企业和居民,成分主要是有机废弃物。由于性状不同于其他垃圾,需要特殊的收集、运输车辆和设备。但是,由于受到财力限制,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收运能力有限。

其次,利益驱动导致餐厨垃圾收运难。当前的现实是,餐饮企业将餐厨垃圾交给正规的垃圾处理场,得不到“收购费”;如果交给上述“体制外”收储主体,则可以得到一点“收购费”。这导致很多餐饮企业更愿意将餐厨垃圾交给“体制外”的收购主体,从而造成了餐厨垃圾的收运难。

再次,监管不到位导致“体制外”收储主体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根本遏制。受到利益驱使,“体制外”收储主体收购的餐厨垃圾,一部分直接成为猪、鱼等的饲料,生产“垃圾猪”、“垃圾鱼”。另一部分甚至作为“地沟油”的原料,经过处理之后,又回流到了餐桌之上。由于上述监管体制上的问题,当前对餐厨垃圾的监管很不到位,“体制外”收储主体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二)终端处理环节的问题

垃圾处理是垃圾管理的终端环节。天津市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硬件设施的同时,垃圾处理环节仍然存在下述三大方面的突出问题。

1.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无害化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主要与经济发展和非农业人口增长有关。随着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转变非农业人口,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会有较大幅度提高。据天津市环保局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产量将达到402万吨/年,较“十一五”末增长190万吨/年。而“十一五”末天津市无害化处理能力为250万吨/年左右,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存在约150万吨/年缺口,现有处理能力明显不足。[5]

其次,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卫生填埋为主,造成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问题不容乐观。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双口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需要升级改造;大韩庄垃圾填埋场出水水质不达标;汉沽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量过低;大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冬季不能正常运转;蓟县垃圾填埋场无渗滤液处理设施。[6]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达标难度大,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2.对民营垃圾处理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够

虽然近年来天津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模式,但当前对民营垃圾处理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够。例如,由民营的晨兴力克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青光垃圾焚烧发电厂,政府批复的垃圾处理费为55元/吨,远远低于垃圾处理成本,这造成青光垃圾焚烧发电厂亏损严重。此外,位于津南区的小站餐厨垃圾处理厂(民营)也面临着土地使用权长期无法办理,临时租用垃圾中转场地造成收运不便、非特许经营单位扰乱餐厨垃圾收集处理秩序、作业车辆没有完全享受购置税免征待遇、设备长期“吃不饱”等诸多困难,企业资金已无力承受,举步维艰。

(三)宏观环境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些“宏观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在影响着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提高。

1.认识问题

首先,对垃圾管理重要性和严峻性的认识不到位。第一,政府部门对垃圾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甚至决策层,并没有对垃圾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往往抱着只要“不出事、不曝光就行”的心态对待垃圾管理。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经济调节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优惠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等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二,公众普遍缺乏对垃圾管理的认识。由于没有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和收费制度、宣传不到位,以及受到整体文明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公众对垃圾管理普遍缺乏认识,甚至对垃圾还需要“管理”和“收费”感到不可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这成为垃圾中转站、处理场等设施选址难、收费难、分类不自觉、包装过度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对生活垃圾管理“特殊国情”的认识不够。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最大“国情”,在于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主体可以分为“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两大类。“正规军”主要是公有公营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企业,以及经批准的民营企业。“非正规军”则是体制外的生活垃圾收储主体。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两大部分实行不同的运营方式,导致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具体而言,“正规军”实行接近于国际通行的垃圾管理运营方式,政府对垃圾管理给予财政补贴④。“非正规军”则从居民等生活垃圾产生者那里“购买”垃圾,并将其作为原料直接投入相关物品的再生产。可以说,这一特殊“国情”既有一定的优势,又带来了特殊的问题。其优势是,两大类主体共同参与垃圾管理,增强了垃圾管理的力量;“非正规军”对于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客观上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特殊问题是,正是“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在生活垃圾管理运营方式上的“矛盾”导致了生活垃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如需要探索特殊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收费制度实行难、监管难度大等。

2.垃圾收费制度实行难

实行垃圾收费制度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建设部2007年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天津市早在2001年就制定了《天津市征收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办法》,但是,由于下述三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是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二是公众没有缴垃圾处理费的习惯,对收费不支持、不认可;三是垃圾管理“非正规军”的存在阻碍了收费制度的实行。由于没有实行垃圾收费制度,垃圾处理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这无疑加大了政府财政负担,影响了垃圾处理能力的提升。

3.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往往成为垃圾管理的薄弱环节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明确、不彻底、不和谐等问题,[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在天津市所属的各区县中,除了市中心内的六区外,都有一定的农村社区,且农村社区的总量远远大于城市社区。据统计,目前天津市共有1448个城市居委会,3782个农村村委会。[8]当前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垃圾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治理,随意堆放问题严重,得不到及时处理,成为垃圾管理的薄弱环节。

4.规范性文件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近年来天津市在生活垃圾管理规范性文件制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解决了很多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先进国家、先进地区,以及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言,相关法规仍然存在问题。首先,一些颁布实施的法规存在规定过粗、过时的问题。例如,《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天津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修订。其次,规范性文件的执行不严格。受生活垃圾管理现状的制约,生活垃圾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总体并不严格,甚至一些规范性文件颁布之后并没有真正施行。例如,2001年市政府就颁布了《天津市征收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办法》,但由于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实行起来。

二、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的解决上,特大城市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可以说,天津市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困扰其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问题。本文基于天津市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中国其他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普遍问题,提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尤其是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建议。

(一)理顺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机制

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在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其他问题的重要渊薮。因此,解决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提升垃圾管理水平,首先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对此,本文的建议如下:

1.理顺市容园林系统的职责配置

2008年开始的以“大部门制”为特征的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特大城市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以市容园林系统牵头负责的生活垃圾监管体制。但是,与天津市类似,这一监管体制普遍存在着体制不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整合市容园林系统内部生活垃圾管理部门与城管综合执法部门的关系。为了便于管理,在市容园林委内部,二者最好各由一位副主任主管,以利于及时交流生活垃圾管理的信息、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针对城管综合执法部门人力不足的问题,应实行原垃圾管理日常监管力量与城管综合执法部门间的“互助执法”和“联合执法”。所谓“互助执法”,是指原垃圾管理日常监管力量监督和发现违法行为后,由综合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行使执法权。所谓“联合执法”,是指由原垃圾管理日常监管力量与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共同组成执法队,进行生活垃圾监管。

2.理顺生活垃圾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除理顺市容园林系统的职责配置外,还应进一步理顺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市容园林等生活垃圾管理相关部门的关系。具体而言,应在生活垃圾管理的主管部门――市容园林委建立生活垃圾管理的“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垃圾管理中存在的跨部门事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于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体化政策。

3.探索各区县间的生活垃圾管理新方式

这主要包括,相邻区县的生活垃圾主管部门可以就垃圾管理建立“合作论坛”,共同探讨垃圾管理合作事宜。相邻区县可以就生活垃圾管理中的运输、处理等事宜签订“合作协议”,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管辖权让渡”,即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这些事宜交由“更便利”的区县来管理。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证明,运用“合作协议”、“管辖权让渡”等方式,可以减少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范生活垃圾管理相关主体的行为

中国的生活垃圾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性,构建适应国情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主体间合作网络,并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

1.进一步规范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探索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和收费制度

在垃圾分类和收费制度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中国垃圾管理的特殊国情,充分发挥垃圾产生主体――居民的积极作用。中国城市居民具有勤俭持家的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否“卖钱”为标准的垃圾分类行为。客观地看,这一标准具有“以可否回收为标准”的雏形。对于主管部门而言,应尊重、强化并规范这一标准以及相应的垃圾分类行为。主要措施是:制定并向居民发放如何“以可否回收为标准”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画,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于可回收的部分,应充分利用既有市场化的回收力量,做好回收工作。对于不可回收的、以财政补贴来收集、运输和处理的部分,可以探索建立并逐步实施合理的收费制度,以进一步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增强政府的垃圾管理能力。在收费标准上,可以先实行较为“笼统”的标准,如按月按户向居民征收垃圾处理费;在技术条件成熟时,再实行更加“量化”的标准。

2.对不同性质的生活垃圾处理企业给予共同的“国民待遇”

无论是对财政投资运营的垃圾处理企业,还是对民营资本投资运营的垃圾处理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实行共同的国民待遇。对于餐厨垃圾处理等亟需加强的领域,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从土地使用、建设审批、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等诸多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当然,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垃圾处理行为的监管。

3.加强和规范“体制外”垃圾收储处理主体的生活垃圾管理行为

将“体制外”垃圾收储处理主体纳入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并加强和规范其垃圾管理行为,是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亟需进行的一项工作。具体而言,市容园林部门应联合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开展“体制外”垃圾收储处理主体的调研和登记审批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管理主体发放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则严格取缔。在此基础上,市容园林、工商、环境、卫生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垃圾管理行为的监管,纠正和制止其不规范行为。

(三)推进生活垃圾管理的宏观环境建设

除了上述措施外,当前还应该特别加强生活垃圾管理的宏观环境建设,强化政府和公众对生活垃圾管理的认识,营造生活垃圾管理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政府应加强对生活垃圾管理重要性及特殊性的认识

生活垃圾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形势日益严峻,政府应强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投入,不断改造和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政府还应重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特殊性,改变单靠政府自身力量来进行生活垃圾管理的传统认识,规范、调动和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

2.发挥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等的积极作用,营造生活垃圾管理的舆论氛围

先进国家在现代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针对城市居民普遍对生活垃圾管理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市容园林等生活垃圾管理部门应与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合作,制作和播放生活垃圾管理节目,以提升公众对生活垃圾管理的认识。同时,也应注意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致力于环保的新兴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营造生活垃圾管理的良好氛围。

3.城市居民应增强生活垃圾管理意识,积极配合政府的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正处于建设的初期,实行垃圾分类和收费制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城市居民,应关注生活垃圾管理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与政府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作为垃圾中转站、处理厂附近的居民,也应对政府的垃圾处理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对于垃圾运输、处理中可能影响到自身生活的方面,应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提出诉求。

在当前以及将来的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必将更为突出。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精细化、完善化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培养和传播相应的意识和知识,需要构建并完善适应国情的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的多方合作。目前,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建设处于亟需提升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这项工作必将得到重视和改进。

说明:本文系天津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JGL11-05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0576)。

注释:

①例如:《天津市城镇生活垃圾袋装管理办法》(2000年9月13日)、《天津市征收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办法》(2001年5月24日)、《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实施意见》(2003年8月5日)、《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2008年3月12日)、《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2010年2月23日)。

②调研发现,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如下:受到财政限制,区县综合执法部门更愿意使用“协管员”进行执法,但“协管员”本身并没有真正的执法权。而综合执法系统实行“双重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这又妨碍了市综合执法局对区县综合执法局日常工作的监管。

③这里的“体制外”垃圾收储主体主要指处于生活垃圾管理部门监管体制之外的垃圾收储主体,不包括民营但处于监管之下的垃圾收储主体。

④在国际通行的生活垃圾管理运营方式中,用于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费用,除了政府财政补贴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向居民等垃圾产生者收取的“垃圾处理费”。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市容建设和城市绿化“十二五”规划[Z].2011.

[2]天津市环保局.天津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Z].2013.

[3]天津市容园林委.天津市内六区及滨海部分居民区拟试点,生活垃圾将干湿分离[EB/OL].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网站,2010-7-9[2014-09-20].http:///system/2010/07/09/010051674.shtml.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Z].2002.

[5]天津市环保局.天津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Z].2013.

[6]天津市环保局.天津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Z].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