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1篇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触荧光屏幕,而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只能每天观看一至两小时的有益节目。

所以除了看电视、玩电动游戏、上网以外,还可以让孩子有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例如阅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做运动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

这里介绍一些实际的方法可以使你孩子面对荧屏的时间更加充实。

健康地看电视

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

1.将你的电视和其他大量的不用接触荧屏的娱乐活动放在一个房间,例如书本、儿童杂志、玩具、拼图、棋类等等,从而达到鼓励孩子去做其它而不是光对着电视。

2.让电视远离孩子的睡房。

3.吃饭的时候要关电视。

4.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能看电视。

5.将看电视当成是孩子必须要自己争取的特权,而不是应得的权利。告诉他们只能在完成功课和杂务之后才能看电视。

周一至周五实施电视禁令。在平时学校的功课,运动还有繁重的工作很难使一家人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把周一到周五的节目录下来周末看或者把看电视的时间省下来,你就可以在平时忙碌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吃饭,玩游戏,做运动或者看书。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也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

看电视节目表和节目预告。寻找一些合家欢的节目,例如有教育意义的和不含暴力成分的节目。美国儿科学会也建议家长选择一些可以激发孩子爱好和学习兴趣的节目,如关于读书、科学等。

预览节目。在孩子观看之前确保电视节目适合他们。

利用节目分类标志。现在一些节目分类的标志会在报纸的节目表或者节目开始前的十五秒标识出来。

利用电视工具。现在许多新式的电视机都有内置的防暴力节目的工具,可以阻止你的孩子观看不宜的节目和电影。

设一个看电视的时间表。选择一些大家都满意的节目和时间,然后把时间表张贴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节目什么时候可以观看。保证时间表上的节目一结束就关电视,不要再转台而引起孩子的兴趣。

与孩子一起看电视。如果你不能保证看完整个节目的话,起码也要在节目开始的几分钟与孩子一起看,然后节目过程中不时过去看一下。

跟孩子讨论电视的内容以及跟他分享你自己的信仰和观念。如果你觉得有些电视镜头不适合孩子观看,你可以关掉电视,然后用这个机会问他一些深刻的问题,如“你觉得这些人参加这场打斗对吗?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样做?”或者“你觉得这些年轻人在聚会里做得怎么样?他们哪里做错了?”如果有些角色在戏中受到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你可以跟他说无论别人有什么不同都要平等待人。你也可以利用节目的内容去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状况或者发表一下关于一些敏感话题(如性、爱、、酗酒、抽烟、工作、行为和家庭)的看法

寻求更多关于看电视的意见。向其他家长、医生还有老师咨询一下关于管教孩子看电视的方法或者他们推荐的儿童节目。

提供其它的娱乐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想看电视你又不想他看的话,你可以跟他一起下棋、捉迷藏、进行户外活动、读书、做模型或者唱歌跳舞。除了电视,其他的娱乐方式还有很多,所以关掉电视,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吧。

玩电子游戏或者电视游戏的健康习惯

看一下游戏的分类标志。如果电子游戏涉及暴力、不当语言和性的主题或者其它儿童不的内容时都会标识出来。娱乐软件审核委员会所设的游戏级别包括由儿童(三岁或以上的均合适)到成人(涉及暴力和性细节描写内容的只适合成人的)的级别。

预览游戏。即使有级别分类,预览游戏或者先玩仍十分重要。游戏的分类不一定跟你心目中的分类相符。

使孩子对游戏有正确的看法。密切留意游戏如何影响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玩了某个游戏后变得很好斗的话,你需要跟他讨论一下这个游戏,让他明白游戏描述的暴力跟发生在现实世界的暴力是不同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减少崇拜暴力的角色,减低电子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安全

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如何阻挡不良信息。

将电脑放在公共地方。将电脑放在一个你可以看到的地方以便观察你的孩子。尽量不要将电脑放在孩子的卧室。

与小孩共用一个电子邮箱账户。这样的话,你可以知道你的孩子跟谁在通邮。

收藏孩子喜欢的网页。这样孩子可以更加容易进入而且尽可能避免输入错误而进入不适合他的网页。

跟孩子一起上网,教导孩子正确的上网方法。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2篇

网络本身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

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

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有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就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政府的监管,实际上,不仅仅是奶粉事件,去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让我们联想到这个问题。政府究竟应该怎样监管?这种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思考。

以网络为例,政府对它的监管和对传统媒体的监管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理论上说,新媒体和旧媒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需要区别对待。虽然新媒体并不是纯粹的虚拟世界,它毕竟是由人来办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我们退一步认为新旧媒体是一拨人马两块牌子,这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使用新的方法。

在网络出现的初期,我们可以感觉到许多人对它的误解,不仅仅旧媒体的人们会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就连社会的看法也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至今为止,网络仍然被许多人视为假新闻的温床。

对于网络上的扫黄,全世界的看法恐怕都是一致的,就是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民”问题怎么看,就有分歧了。一方面,“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有文化上的原因,比如,中国人的隐私权观念还非常淡薄,所以“人肉搜索”似乎是在用牺牲私权的方式建立公权;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网络监管的难度,最近,有的地方出台的有关“人肉搜索”的法规就引发了热烈的争论。

至于“网络暴民”问题,也给政府的网络监管提出了挑战,应该怎么界定“网络暴民”?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知情权和表达权

事实上,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政府高层对网络的看法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网络不再只是被视为在不远的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更加重要的是,网络的意见平台作用已经逐步得到承认,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意见反映模式和信息反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前者是自上而下,后者是自下而上。当我们说征求意见的时候,往往是把这种意见当成是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了解民情。但是,信息的透明度更多是和老百姓的知情权有关,而意见的多元化则更多地与公众的表达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把知情权视为表达权的基础,没有知情权就谈不上表达权的实现,反过来说,没有表达权的话,知情权的实现就缺少了意义和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网络视为实现公民表达权的一个有效方式,这有可能成为一种中国意见模式,因为在目前,中国的传统媒体能够提供的表达空间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而网络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填充。

对政府媒体监管的最大考验恐怕是来自网络。因为网络是随时随地的,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有海量的信息,并且有大量的链接。更不用说网络上大量的意见论坛,它既是观点集散地,同时也是信息的变相点。

传统媒体的发展通常是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虽然世界上有许多跨国传媒集团,但是他们也是成天为跨国传播而苦恼,因为进入一个国家就需要本土化的措施。但是网络不同,网络天生就是一个跨国媒体,确切地说,它是全球化媒介。

那么,从旧媒体到了新媒体,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媒体的组织化程度在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过去的媒体史基本上就是从个人向组织的过渡,媒体组织越来越强大,传播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结果是被传播者的抵抗力越来越低,受众的地位越来越低,受众越来越容易被渗透和穿透。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我们有可能又回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在新媒体上看到了更多的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还有谩骂的情绪,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得出一种结论,就是对网络的监管并不是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更多的动机可能来自于国家安全和市场因素,当然还有技术和道德层面。

在网络时代,编辑部意识在弱化,个媒体的概念在上升。所以,网络出现以后,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还是使用过去那些监管传统媒体的方法有些就不太适用了。

信监会的设想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重新看待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新媒体出现以后,网络本身就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以中国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时,媒体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大,我们不能仅仅把媒体的作用视为社会技术治理手段,而应当扩大媒介的公共性,最大范围构建全社会的舆论沟通平台。

笔者认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就是成立信监会,就是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目前,中国有银监会和证监会,还有电监会,但是在信息行业没有这样的委员会。

中国需要建立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的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

第一个理由是,目前参与信息行业监管的部门太多,政出多门,需要整合。

比如,在监管网络的时候,至少涉及十个部门之多,有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等等。这还不包括一些隐形的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往往就会使监管变得复杂化。每个部门都有管的地方,又都有不管的地方。管理重叠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加大。管理的部门越多,越可能造成三不管的中间地带。尤其是像新媒体这样的新生事物,它在许多法律问题上都是空白,更需要统一管理。

第二个理由,我们过去的政府监管侧重于新闻管理,而在信息监管方面存在许多空白。

新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但它毕竟只是庞大的信息群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仍然希望仅仅使用管理新闻的方式来管理信息,结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信息状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娱乐性,部分原因是人们在大量地消费信息,这显然和人类的生活目的有关,人们需要把信息的接受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状态。这里的信息是大信息概念,不是我们通常说的IT行业。

第三个理由,信监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政策。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3篇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1 2 3 4 5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1 2 3 4 5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 2 3 4 5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1 2 3 4 5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针对网吧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一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察网吧提供便利。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 教育 措施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身处科技文化前沿大学校园的学生,更是离不开网络,网络扩大了其视野和人际交往的范围,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是把双刃剑,其中也充斥着诸多不良信息,而高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他们有所扬弃的使用网络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局职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缺乏

高职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紧密性,为了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狠抓教学质量,只开设了最基本的计算机课程,忽略了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这样势必导致其缺乏网络安全知识,造成其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二)网络沉迷

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重,很多挂科、退学等原因都是因为沉迷网络,网瘾不仅受害人数众多,而且危害也最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自身情绪无处宣泄,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长时间沉迷网络聊天、游戏等不能自拔,对生活学习失去乐趣,同时受到网络上的一些负能量的信息的侵蚀,不利于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长期沉迷网络,会与校园生活脱节,也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各项实践活动。

(三)道德失范

由于网络具备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匿名在不同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淡化了其交往的责任心,有些言论甚至可能对国家和他人造成严重伤害。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发展,朋友圈转发信息方便快捷,学生在不辨是非的情况下,随意传播未经验证的不实信息,会对社会或他人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国家法律,引发犯罪。

(四)网络受骗

高职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就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弱,很容易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信息。最常见的就是网络交友上当受骗,还有网络购物上当受骗,部分学生欠缺网络购物安全意识,购物过程中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或银行账户,从而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网络兼职”广告、“网络中奖”、“网络传销”和等网络虚假信息欺骗的案例,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网络上被一些不法分子所设置的“网络陷阱”辨别力较差。

(五)运用不当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充斥着各种观点、各种信息,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运用得当它就是一个宝库,否则就是信息的垃圾场。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很多“网络暴力”,高职学生自我把控能力较弱,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力较弱,容易被误导,从而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学习过程中抄袭现象比较突出,久而久之,将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能力造成重创。

二、高职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比如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讲座等等,使广大学生了解在上网过程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是非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并运用合适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保护自己。

(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再加上网络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的弱化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从而引发网络安全问题。所以单纯地依赖法律来维护网络安全有一定的局限性。离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系统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三)重视心理教育

高职学生沉迷网络很多情况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无法得到宣泄,将网络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来缓解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正确对待网络,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从而形成合理适度上网的好习惯。比如针对网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普遍性和个性疏导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教育和疏导策略,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和网络虚拟交往的关系。

(四)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学习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需要法律法规来维持秩序。因此要对高职学生普及基本的网络安全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在网络上是非法的,是法律命令禁止的,使其自觉遵守规定,不做违反网络安全法律的行为。不仅如此,网上诈骗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繁多,防患于未然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上当受骗,学生也要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5篇

重庆警方要求个人上网备案的规定出台之后,媒体和网络随即作出激烈反应。随后重庆警方出面解释;同时亦有人撰文说,这些反应是出于误读,这种规定早就有了,事实上也一直这么做,不必过度惊诧。时至今日,这场争论似已逐渐平息。但其中牵涉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等重要且紧迫的问题,颇有进一步反思的必要。

今日已无人否认,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价值。但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印度裔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总结颇为精彩:

首先,公民就自己感兴趣的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是人生幸福的重要部分。因此言论自由对于公民而言,本身即是一项重要的价值。

其次,言论自由能产生激励而令政府面向其公民并对他们负责,有助于防止出现经济和社会性灾难。因为言论自由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传播,也会对政府官员形成激励,促使他们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森的实证研究说明,的出现,并非自然原因,而是制度原因。在具有相对新闻自由的国家,即使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也没有发生过。

最后,言论自由也有建设性的功能。因为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许多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只有诉诸广泛的议论,才能获得相对审慎而深入的认识,社会也可由此形成共识。

与森不同,一些学者则对西方现行的言论自由制度展开了批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谈到新闻审查时,曾经特别提到一种不为人注意的审查形式,这就是记者的沉默。他说,如果记者不感兴趣,信息就传达不出去,记者也就成了信息的屏障或过滤器。而记者的偏好,在相当程度上又决定于背后的资本力量,往往蜕变为为资本利益而精心选择、编译甚至制造新闻的工具。新闻因此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有选择地运用社会事实碎片组合起来的拼图,充满了兰斯班尼特所说的主观偏好和价值陷阱;所谓的言论自由因此不过是一种“政治的幻象”,资本自我美化的晚礼服。

网络的出现,刚好可以克服传统媒体的不足。因为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进入虚拟空间的费用相当低,而信息所谓获取与传播又极为方便。在网络世界,个人可以决定自己接触何种信息,可以利用blog或各种建站程序,创办“我的日报”和“我的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bbs等互动程序与他人交流。在此,社会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于记者这个中介环节。每个人既是读者,也是记者,无需经过其他传统媒体记者和编辑的沉默的审查,就可以直接将信息提交网络世界。

中介环节的消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更加多样化。如果说,言论的多样化一直是言论自由所致力追求的目标,网络技术至少从理论上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个目标。这仅是网络促进言论自由的一个例证。网络的出现,正在为实现森所提及的言论自由的各种价值提供了技术条件。

对于转型性的社会而言,森所主张的言论自由的各种价值,无疑应得到相对重视,并尽量利用网络实现这些价值。当下中国社会系统日趋复杂,社会结构又处在激烈调整之中,许多重要决定牵涉广泛,有些决定甚至会影响后世,这就需要尽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和公共审议。但由于制度制衡乏力,官员在决策时缺乏责任感,甚至为谋取个人或某些群体利益,故意扭曲和压制言论。官员责任感的缺乏加上信息的匮乏与失真,很可能造成人为的社会性的灾难。几年前发生的SARS事件即是一例。

网络无需中介环节、即时呈现信息以及匿名的特点,鼓励了各种信息不断涌入网络。在言论管制相对严厉的情形下,网络上这种个人化信息传播机制,可以克服官员压制和传统媒体的沉默审查所带来的信息匮乏与扭曲,对于公共审议意义甚巨。网络互联互动的功能,又使得网络具有凝聚话题、动员最广泛的网民参与的能力,可以对权力形成重大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转型社会亟需就社会往何处去等方向性问题、何种目标优先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形成共识。这同样需要广泛的公共议论。公共议论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战略性失误,也可通过讨论改变、调整公民的价值偏好,凝聚成改革所需要的基本共识。网络为公共议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对于一个转型政府而言,言论自由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使国家的权力正当化。经过近年来的社会巨变,人们已接受了如下的观点,即国家权力的正当化基础,已不可能建立在韦伯所说的个人魅力、传统或各种神秘权威基础上,只能诉诸人民的同意并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而这种同意和监督必须以充分的言论自由为前提。尽可能地公开信息,让人民自由获取相关信息并自由审议,因此也成为人民信任和承受政府合法性的一项重要途径。

在缺乏充分的民主实践的前提下,政府应意识到这种民情的转变,通过确保言论自由来获得人民的认同,而不能诉诸政府良善意志的宣示上,甚至也不能寄望于良好的治理成果。因为言论自由的基础,就是对人性的幽暗意识和对权力的不信任,这才要求凡事原则上都应交由人民自主审议。国家自我宣示的良善意志和治理成果,也必须经由人民审议之后,才能得到确认。

网络的兴起,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和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参与者从中体会到幸福,而这种参与本身对于重建一个社会合作秩序而言,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应予以保护和支持。限制言论自由,无疑会剥夺了公民的幸福,而且也会使公民失去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成为冷漠的公民。而冷漠的公民,则是自由最大的敌人。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目前西方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远离危险,如、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即珍视和尊重个体自身、他人、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高。而高校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同时学会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生命个体的完整价值。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之根本,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高校中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那些越来越多地发生于、存在于高校中的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行为,均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所发挥的教育效果远远没能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过去的一年(2010年)中就有53名大学生自杀,还有一些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其他人群的2―4倍,并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暴力伤人事件频频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四名室友事件,又如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事件等,这些暴虐对待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暴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和敌对等症状,其原因包括就业、性和恋爱、社交不适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犯罪的大学生人数和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

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是一项不得不开展的课题,而且必须很好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起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正视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力度。

目前高校制定了选修课制度,可以把生命教育作为单独的选修或必修课,独立开设课程,独立开始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必要的形式,能有效凸显其地位和意义,也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生命教育要回归到生命本身,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体;3.在师资选拔上,高校可以招聘或利用现有的师资,选拔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4.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让学生反馈真实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果;5.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评价,不能单纯用成绩或分数来评定,因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此外,在综合课程如心理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或创业教育等课程中,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模块――生命教育模块,让学生在接受常规系统教育的同时,能够多层次地接触到生命教育知识,能够真正重视生命教育,以点带面,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不断探索生命教育新途径,让教育更全面。

1.生命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各高校逐步重视起来,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已被异化,变成了追求形式主义和应付。一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以及生命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个体的生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要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样才是一个双赢的组合。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将心灵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创作演出校园心理剧,以及组织开展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形式都是很好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摒弃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中的生命力量,让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深入学习和专业培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生命教育要与贫困生教育相结合

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与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怯懦、自卑、孤僻、焦虑,可能虚荣、妒忌,也可能正承受着经济、学习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观的、绝望的,所以在贫困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贫困学生明白,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贫富家庭也是无法选择的,能够选择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你笑着看它,它就是和善的、美好的;你哭着看它,它就是凶恶的、痛苦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给你多少财富,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少财富。在高校,用爱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卑不亢、自强自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生命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虽然目前传统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传统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误解,一部分大学生即使认识到自己有接受心理辅导的需要,仍对当面咨询存在一定的疑虑。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寻求帮助与支持时,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使得青少年对传统生命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具有了特有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大学生都喜欢上网,所以在网络上进行生命教育,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认同感;网络可以匿名,学生可以想说就说、畅谈无阻,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效果;网络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电子邮件、微博、QQ或MSN等聊天软件,普及程度很高;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一对一”相比,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4.生命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围绕大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校各负责部门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戒毒所等社会单位,去采访、体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还有多少人在为了生命、生活而努力着,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利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学习,到红色革命基地走访,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艰难,体验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人的生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如果有条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产房参观,使其了解到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珍贵。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珍爱自我,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公益演出和活动,体会到随意结束生命或破坏生命是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该有的行为,从而变得乐观、积极,健康向上。

生命是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成长过程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是不可以用来实验的,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使命。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寻找生命教育的途径:生命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面对生命,面对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发挥生命的巨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目标,从而使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生命意义不断超越,最终使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乔虹,陈家麟.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12).

[2]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3]张彩艳.浅议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7篇

在十年前,大学生们还被称为天之骄子,是受人羡慕的极具优越感的一个群体。但现如今,因为中国式教育和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影响,大学生这个群体成为心理疾病的多发人群,心理越来越脆弱,体现在各个方面,使得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有学者说见诸于报端的只是极少数心理扭曲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现如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并不算什么,属小概率事件。而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教龄八年的青年教师,对这个问题抱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同时,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会出现这种现状呢?应如何改善呢?笔者将从三个阶段的问题和三方面的责任展开来探讨,三个阶段分别为:新生迷茫阶段、梦想丢失阶段、毕业焦虑阶段,三方面责任为:学校老师方面、学生家长方面、社会方面。

1 第一阶段:新生迷茫

金榜题名,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之初心理上就出了状况,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主要为一下几个方面,某些新生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失眠、厌食,脾气暴躁具有攻击性,有的新生对母(父亲)过度依恋(赖),有的将对母(父)亲的情感移情到老师或同学身上,还有些家庭条件极其不好的学生受到其他富裕学生的欺负感到极度自卑,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就读的学校期望过高,有些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还有一些文科生就读工理科专业学起来很是吃力,另外还有些同学学习自觉性极差,把大学当游乐场,于是开始变得厌学,孤僻,或开始染上网瘾及烟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入校之前就有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病史或家族史,这些都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在这个阶段发展到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自杀或在受到小事激怒时伤人甚至杀人的行为,此阶段为大学生自杀、伤害同学及既往精神疾病复发的高

发期。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多组织有趣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学生听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学校团委要多组织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正三观,鼓励学生适当的参加学校社团的活动,学校同时应对贫困学生予以助学金,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给予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与鼓励,多与学生谈心,但年青教师不可与学生过分亲近,更不能以“哥”“姐”自称,以免给学生造成情感上的困扰。对于彻夜不归及痴迷游戏的学生予以严肃批评和劝导,对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没有能力学习本专业的应帮助学生办理转专业或退学手续,对于有精神疾病的学生予以休学治疗或劝其退学处理,同时学校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针对程度较深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家长方面应在之前就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使其懂得宽容,分享,及为别人着想。社会方面,应努力促进高考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而不是因利施教,这样大学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让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 第二阶段:梦想丢失

在第二个阶段里,学生们都已经适应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大部分的学生也找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学生中开始分化出一个一个小团体,开始为了不同的梦想而生活学习。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由于懒惰或理解能力有限以致丢失了最初入大学时美好的梦想,继续茫然无所谓的生活,厌学,迟到,旷课,早退,上课玩游戏,看小说,聊天,要么躲在宿舍睡大觉要么深度痴迷于网游。由于在网络虚拟的暴力世界沉迷太久,这类学生(男性居多)大多数形单影只,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沉默寡言,营养不良,面色惨白,表情呆滞,脾气暴躁,无法与别人正常交流,道德观念淡薄,遇到小摩擦喜欢用暴力解决,有人格倾向。而另一类厌学的学生整天忙着梳妆打扮利用网络与陌生异性联系,周旋于数个异性中间,并因此引起异性之间的恶性冲突,也有(女性学生)私生活混乱导致怀孕堕胎或自杀的。当然在这里,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在校园的普及充当了厌学、染上网瘾及私生活混乱扩大化的催化剂。还有一类厌学学生长期处在自卑当中,长期自我否定,被负面情绪所围绕,导致重度抑郁,也有自残自杀倾向。也有学生在恋爱中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有自杀和无故伤害他的倾向和行为。当然也不乏患异流障碍,语言障碍,性别认同障碍,恋物癖,偷盗癖,异装癖,强迫症等等的学生。第二阶段是网瘾、情感纠葛导致暴力事件的高发期。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老师要特别注意旷课和多门不及格的学生,要对及时其进行批评教育,认真听其倾诉,鼓励其回到课堂,并帮其补上落下的课程,若网瘾严重,需通报家长一同管教,学校有必要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干预治疗。大学生性生理心理发育都不成熟,但因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开始同居,甚至滥交,可是心理上还无法承受自己混乱的私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鉴于各高校并未对学生恋爱、私生活及结婚做出硬性规定,那么学校需要开设性教育公选课及恋爱婚姻心理辅导课,对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女辅导员要开设女生“自我保护”小课堂,提倡洁身自爱,不拜金,不虚荣,不懒惰,抵制诱惑,不被社会上的败坏风气所污染。同时教师队伍也要清理门户,及时严肃处理性骚扰学生的斯文败类。对于其他各种心理障碍,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组成互助心理辅导协会,定期辅导,指定监督人,同时保证学生隐私,不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学校要多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而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交流,多理解,少责罚,有些心理障碍是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想要彻底治愈,需要家长的配合。国家需加大大学生心理辅导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不再形同虚设,同时国家应立法对高校周边的娱乐场所数量和形式所有所限制,另应出台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在校园里使用范围的管理办法。

3 第三阶段:就业焦虑

到这个阶段时大学生活也快要结束了,而此时正是学生们最焦虑的时刻,因为即将要独立的进入社会,不再依靠父母供给,就业、情感、都面临抉择,压力大的可想而知。于是又产生了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从就业压力来看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学分未满或英语未过级导致无法顺利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择业困难;眼高手低,择业挑剔;对待择业急功近利,频繁跳槽生活导致无着落等,这些学生中压力最大的是无法毕业的,宿舍里其他学生都实习去了,也没有安排上课,无法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因为无人倾诉而走上死胡同。择业困难的学生容易因为无法就业而有仇视母校,仇视社会的心理。择业挑剔的,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很难融入到单位的企业文化中。急功近利的学生容易落入传销的陷阱。总之,在这个阶段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毕业生们的情绪比较悲观,伤感,急躁,又无可奈何,很容易受某些仇视母校的学生影响,集体作出毁坏母校公物,或社会公物,非法聚会游行,集体酗酒寻衅滋事等极端群体行为。而就情感方面来看,有对学校生活的不舍,对男女朋友即将分别的不舍,加上来自于生存的压力容易做出类似殉情等极端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集体暴力行为的高发期。

学校和老师需要做的是对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从生活上和学习上提供帮助,助其读过难关。应多安排就业指导师生座谈会,让毕业生们能够在择业中摆正心态,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且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一谈择业的艰辛与收获。家长们要给孩子们做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后盾,并且鼓励孩子自主创业。社会资源应更多地向大学应届毕业生们倾斜,请各位优秀的企业家给应届毕业的孩子们一个机会,因现目前各地的城中村均已改造完毕,毕业生们无处可租,请国家在各大城市建设应届毕业生专用廉租房,让孩子们暂时有个安全的地方落脚。

总的说来,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改善,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实际性的举措和行动,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上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王彩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

[2]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社会主体;挑战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是由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提出,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流传到全世界,是指相对于书信、广播、电话、报刊、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科技术,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还通过提供个体生活通用现代智能工具(手机、电脑)快速“占领”我们的生活,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广播电视、手机游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移动电视等新的媒体形式、媒体软件、媒体硬件和媒体信息服务方式。

二、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主体之一

1995年12月14日联合国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及其后世界青少年行动纲领》中把青少年规定为15-24岁年龄组(含15、24岁),这也较为符合国内对青少年年龄组的划分。新媒体以其快捷性、便利性的特点,把传统信息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生动丰富的信息、引人入胜的游戏,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的非常活跃,在社交网站(62%)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的10.6%和9.7%。可见,中国网民的结构性特点是年轻人占据相当比例。随着新媒体使用的广泛扩散,年轻人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增加。处于这一年龄时期的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识别网络中出现的碎片化不良信息,新媒体给青少年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危险。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内部分学校和阅读文献发现,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也给学校管理和家长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三、当下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来年,国内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在社会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出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媒体给青少年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开阔青少年的眼界,为青少年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崭新的生活空间和全新的娱乐方式等。2.新媒体给青少年带来的挑战: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夹杂不良信息,包括暴力、信息,必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现实和心理的矛盾,使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偏离社会现实,追求刺激、物质人生;新媒体声情并茂的变现方式,容易使青少年成迷网络,淡化现实生活的存在。3.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少实例和数据的支撑。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尚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缺少实证和科学地研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变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要学会如何按照社会的要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规范自身行为,传承社会文化,维系社会结构。基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背景,需要亟待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青少年社会化内容和场所带了哪些影响和变化,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社会化主要场所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应对以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

传统社会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媒介和同辈群体,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快速改变传统社会化场所的原有的内容、角色和重要性,也表明社区组织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家庭都是青少年社会化第一场所,父母自身的性格、行为和态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指南。时代的发展对父母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新文化元素的传播,强调彼此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对家庭文化的要求更高,比如: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识别,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想发展,才能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互动。父母还要时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参与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信息的内容千奇百怪,其他人群的社会态度、社会关系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冲击,如果父母不是及时把握,容易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甚至误入歧途。父母更应该不断调整与青少年的相处方式,新媒体的使用,知识面的扩大,平等意识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更加活跃,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粗暴的打骂和简单的说理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个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青少年在学校的时间也逐渐增加。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校、老师对知识的垄断,知识边界的消失,学校和老师也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任何观点、言论、评价和看法都可以进入到青少年的眼帘,青少年也从对知识的被动的获得者变成了主动的选择者。学校老师除了走下“神坛”,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新媒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识别真实有效的内容,不轻信、不盲从,正确对待网络中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存在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实际生活中的青少年同辈群体规模、数量在不断缩小和下降。网络同辈群体数量增加,各类社交群体隐蔽性更强 ,随意性和不固定性也都有所增强,交流虽频繁但情感依赖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少数成员的影响出现问题。有关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青少年依赖网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身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尤其是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孤独、不安,因而只能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减少青少年和网络的接触,监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现代社会社会流动频繁改变了传统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个体原子化趋势明显。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区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邻里互助提供新的社会支持模式,社区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很多专业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以后,为社区儿童、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开展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手段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加深社会伙伴之间的了解,充实课余生活,分散青少年注意力,帮助青少年从虚拟网络中脱离出来,满足青少年情感需要。

少年的社会化不但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支持。综上,本文认为传统研究认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中又以家庭最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角色内容和责任分工出现变化。因此,为了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建构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大众媒体”五位一体的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和机制,强调把政府和社区同时纳入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中,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指挥作用,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其次,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真实把握新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内容、方式和程度,收集量化数据,为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三,还要理清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分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出现新特征和新挑战,社会各主体要密切配合,积极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泰来,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基于和挑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