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网络语言的生产环境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众多中国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便利。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际活动复制到网络活动中来,使社会化媒体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传播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开始投入使用。千禧年前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兴起,特别是在青少年和青年用户中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各类衍生产品,如社交网站、视频网站、BBS、电子商务等逐渐从简单的技术性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延伸。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也为受众提供了能够相对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可以指用于网络传播中所有领域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来说,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用于网上社区(如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网络游戏、OICQ、MSN等)交际时使用的别具风格的语言。笔者在此所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
2010年前后,微博的出现增加了网民的虚拟社交渠道。手机用户人数的增加,提升了网民的信息或然率。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对互联网普及的促进作用重大,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2]微博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件的新途径。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二、网络语言生产形态的多样性
传播环境的改变,使一部分新闻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被赋予了适应当下时代语境和互联网传播需求的新含义,网络语言也是众多网民狂欢和缓解社会压力的缩影。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谐音类、热门新闻衍生类、社会现象的折射语三类。
(一)同声异义的谐音类
这类词汇在网络交流的打字过程中,由于打字软件排列次序的种种原因,使一些谐音的词语出现在目标词与之前。起初是因为一些网民为了适应自己的打字习惯,使用一些谐音词汇,这些词汇最初出现在互联网上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基于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适应并参与到这种“书写方式”中来,使这类谐音词成为流行语。例如,在各类BBS广泛称呼“版主”为“斑竹”,评论中的“灰常”代表“非常”,“木有”表示“没有”,“偶”是“我”的代称等。
(二)热门新闻衍生类
近年来,网络流行词汇大多是各类社会热点新闻的衍生品,而在其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最终逐渐演变成几乎社会成员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2013年12月19日前后,著名的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根据网民的投票,语言学专家的评估之后,综合总结了2013年网络流行词汇。“中国梦”位居榜首,“光盘”、“倒逼”、“逆袭”、“微××”、“大V”、“女汉子”、“土豪”、“奇葩”、“点赞”等入选。仔细研读这些热词,他们基本上是出自于各类引起网络热议的社会新闻。其中一部分词汇,如“土豪”,在成为网络人们词汇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社会现象的折射语
一些网络语言是网民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来的话语。这类话语往往是人们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反应。在新媒体传播的推动下,这些网络词汇是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活跃因子,是网民娱乐狂欢和自我表达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潘俊币淮识啾泶锕ぷ魃?活不如意或通过自身奋斗渴望改变生存状态的年轻一代。而与“?潘俊币淮氏喽杂Φ脑蚴恰案吒凰А焙汀鞍赘幻馈狈直鹬复?经济条件、外貌身材和家庭背景不俗的社会成员。
三、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
网络语言是适应现代电子信息化人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变体,是现代人类社会交际互动的语言工具,对一个社会族群的时代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语言的流变、发展与当下的社会历史语境密不可分,侧面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建构的机制。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四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网络语言根植于丰富的汉语体系,但是在固有的汉语体系之上繁衍出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释义。例如,前文所论述的“土豪”一词,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参与讨论的新环境,也为各类网络词汇的生产提供了氧气。
其次,网络语言是对社会语言规范的一种颠覆和重构,暗示着社会权力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转移,侧面地展示了普通网民对社会现象的反讽和解构。正如约翰?菲斯克曾说到的那样:“双关语带来的是双重的,一种在于,玩弄不同语言的用法就像是在玩弄阶级社会差异的一个缩影,第二种是‘产者式’的;双关语召唤生产者阅读,人们在找寻并解决双关语的语义过程中获得了。”[3]
第三,在网络环境中,语言中心化不断向“去中心化”转移,各种社会阶层都可以通过积极使用新媒体来参与到网络语言的建构和生产中。[4]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具象化的时尚符号,网民通过制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形成了自身的亚文化,在网络语言使用和普及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圈层,最终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形成了社会文化想象的共同体。
平心而论,在当下这个习惯于以出身、背景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声音是可以理解的。与网络上那些出身名校,身家动辄以百万、千万元计的精英和大V们相比,花千芳甚至连被称为作家的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成为作家协会的领导了。在他们看来,花之所以迅速“崛起”,并非缘于自身的实力,而是更多地带有政治色彩。因而是不光彩甚至是有些荒唐可笑的。
其实,对于自己的突然成名,花千芳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久前,他还曾对采访他的媒体记者说:“我是一名农民网络作家,文化程度不高,我深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即将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进修,我会努力学习,好好充电,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素质。”而不少关注舆论界动向的官方人士,在为花千芳点赞的同时,也敦促他抓紧时间学习,拿出更好的作品来证明自己。
不难看出,花千芳的出名以及官方对他的肯定,其关键并不在于他写出了几篇比较出名的网络文章,也不在于他有多少粉丝的追捧,而是在于他在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敢于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积极地传播“正能量”。而这既不丢人,也不荒唐,相反恰恰是当下多数国人身上所缺少的一种珍贵品质。
花千芳的代表作《是谁扭曲了你的信仰》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其文字说不上雅驯,其内涵也说不上深刻,却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这种鲜明的立场,是一部分人喜欢他的原因,也正是另外一部分人不喜欢他的原因。但无论是喜欢或不喜欢他的人,都应当承认,花千芳的文字是发自于他的内心。
虽然在网络空间中存在许多其他不同的声音,但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作家却没有被流俗的观点所左右,没有盲目地跟随某些所谓的权威与大师,人云亦云,而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冷静与独立的精神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推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年代所提出的口号,至今仍为许多人尤其是某些“权威”所推崇。但在当下这个各种思潮交锋同样激烈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有多少人在流俗观念的冲击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了可怜的“应声虫”?又有多少人,虽有自己的思考,但却畏于时势,不敢或不愿发出自己的声音,心甘情愿地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可靠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37-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不断升级,为当下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故障时有发生,这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运载能力息息相关,另外,还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及先进技术来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
1 目前计算机网络环境所面临的境况
1.1 计算机网络环境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不断延伸,促使各类型的网络问题突显出来,其安全性尤甚。鉴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的全局特性较为突显,也就是说,网络平台上的终端连接较为复杂,难免会出现来自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威胁,那么,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全性值与稳定性就需要凭借科学化的技术处理手段来加以保障。计算机网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几项具体的原则,通常为先进性原则与通用性原则。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网络体系架构中,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具备较强的互联网属性,且能够支持多方通信协议,则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提出较高的要求。
1.2 浅析目前计算机网络所处的窘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运营管理状况来看,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外网环境,其面临的网络风险都较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需要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处境以后,有针对性地对其可靠性加以维护与改进。在现实网络环境中发现,有时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容错能力及其冗余能力不够强大,就会导致计算机网络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信息在途经网络中的计算机终端传输到网络环境之中以后,如在没有做好系统防护的前提下,如若存在网络系统风险或是恶意扰乱网络稳定性的举动,则极有可能波及到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后果将不堪设想[1]。实际上,从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管理的角度来看,除了要抵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病毒传播以外,还要注意来自外网的黑客攻击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系统,这是目前技术水平下所进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最大威胁。
2 改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具体措施分析
不得不承认的是,计算机网络已然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际上,计算机网络平台运营管理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执行的。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以往所布设的网络模型已经难以应对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网络维护策略的实施,才能将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可靠性进行强化。
2.1 运用多层级的网络结构体系,维护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作效能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结构是凭借最少三层级的网络结构体系来建立的,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层”、“分布层”以及“核心层”。“接入层”是被允许接入计算机网络的初始点,也就是说,预想要接入到计算机网络平台之上,则必须通过“接入层”的审核处理,同时,“接入层”为计算机网络提供有效带宽[2]。“分布层”是介于“接入层”与“核心层”之间的部分,其功能属性的侧重点在于它的多点连接方面,也就意味着,“分布层”所执行的功能较多,且很多都是上下两层的交叉功能。“核心层”是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因其具备极为高效的处理、交换数据的能力,还能够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逻辑布设,从而将其内部的数据包进行批量处理。从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来看,网络应用识别系统的研发为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供了保障,网络应用识别系统不仅能够自动上传有效信息至互联网平台,为通过身份识别的使用者提供便利,而且,能够快速识别权限内的访问用户的到访轨迹,从而强化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3]。
2.2 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容错特性等方面进行强化处理
计算机网络是无边际的,因此,当独立的计算机终端设备进入到网络环境中时,意味着风险随之而来。当前,世界各领域的发展大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很多较为复杂的技术型工作项目都是依靠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来完成的。通过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及硬件维护问题的细致分析,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硬件维护管理跟不上,往往促使计算机网络暴露在风险当中,其可靠性岌岌可危[3]。在这种情形之下,计算机网络在进行容错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凭借路由器、广域网及其设备来进行技术调试,避免系统故障的发生。另外,在利用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来跨入到广袤的计算机网络世界中时,更要设置好其终端的访问权限,借此与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隔离,维护计算机终端及其所在的局域网络的运行可靠性。
3 结语
通过研究当前复杂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状况,结合现有的网络系统管理技术,探究能够改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有效策略。经分析总结可知,预想要改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效能,令其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运行,则需要运用多层级的网络结构体系,维护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作效能,这对于更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较为有利,且为网络信息的获取、储存等需求管理提供了良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金庆风,刘胜利.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分析及多目标优化[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19-20,12,73.
[2] 杨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0):69-70.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困境 媒介融合
科技的进步除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外,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的局面。新媒体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出重围,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①
有学者称,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剥离着一批又一批传统电视观众,即使不坐在电视机前,受众同样能够从网络、手机,甚至公交车、电梯、户外大屏幕上接收信息。
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其传统传播媒介优势地位摇摇欲坠之时,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新媒体中夺回更多的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升级、上海卫视新闻定位的回归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都彰显着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调整着自身定位,力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保持优势,突出重围,避免成为消亡的媒介。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呈现的种种优越性造成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互动性差。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性传播,人的主动性消亡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而网络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它的互动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者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需求。而电视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收集回馈信息,但是作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时时沟通交流,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更新速度慢。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播出需要经历采访、制作、审查、上传、播出等程序,这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增加。而对于新媒体而言,在网络上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ID即可,而通过手机信息也极为方便,因此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出去。汶川地震期间,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极为明显,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在地震发生之后基本上依靠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显然不及网络反应迅速。
接受方式单一。传统电视媒体是线性传播,受众只能按照播出顺序往下看,观众选择余地小,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同时传统电视只能在家中观看,接受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中的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从而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网络中的资讯、视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不必拘泥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编排,受众能够较为自如地点击符合自己需要的视频和信息。
缺乏个性化服务。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多为大众传播模式,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优化了传播效果。网络平台和手机服务商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使受众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例如豆瓣提供的电台服务,电台后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随机播放歌曲,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口味。再如流行于网络的RSS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新闻、资讯,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受众掌握着获取新闻的主动权。
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甚至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去中心化市场。②从这方面看,电视虽然推出了专业付费频道,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精细的收视需求。
电视新闻的出路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也难免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找准定位,冲出重围。
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回归新闻本源。新闻乃是一家电视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报道水平是一家电视台整体实力的风向标。所谓“新闻立台”,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③当下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在新闻报道上失语,在“娱乐至死”中渐渐远离主流价值,丧失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电视台的职业操守,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树立权威形象,打造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正是由于信息的海量,加上把关人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网络上信息庞杂、真伪难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就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部分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误导受众的言论出现。若不加以引导,则会聚集大量乌合之众,出现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下,电视仍然是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媒体,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原创实力雄厚,的新闻权威可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切不要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和“快”而放松“把关”这一关键环节,而应为受众传播使他们信赖的权威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要靠内容占领新的战略高地,满足碎片化和日益互动的要求,只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才能巩固自身优势,以内容取胜。
追求高度与深度,加强新闻第二落点。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如今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独家报道,即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是电视一家的优势,能否拥有独家观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以新闻节目为主的全面改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时间、具体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其中《新闻1+1》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讲故事和作评论的界限,把专题性的深度评论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正如央视宣传语所说:“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电视评论作为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新闻报道功能的延伸,更是开通风气、启蒙民智的法宝。因此电视媒体更要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政论性,“现在的新闻现在评”,追求电视新闻的“直播评论”状态。还应引入“新闻观察员”,培养一批富有个性化的评论人,以独到、犀利的观点和点评在庞杂的信息中出奇制胜。
电视新闻相较于新媒体上的信息更具可信性。通过新闻评论,电视媒体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诠释新闻,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追求直播常态化,解电视之“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直播是目前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发挥直播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将直播纳入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新闻的方式。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其内容资源远不及电视媒体丰富。
力求主动出击,促进媒介融合。不难发现,诸多电视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形成了电视、网络并举的局面。但是许多网络电视台仍然是将电视台已经播出的新闻节目照搬过来,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优势,这需要电视台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将传统电视观众和新媒体受众有机整合,将未在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或信息搬到网络或手机电视中去,拓宽事件背景资料,实现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譬如可以邀请记者、主持人做客网络聊天室,讲述新闻采访、制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撰写文章于网络,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导致话语的非理性和群氓性,但是电视媒体可以将网络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的对接。从而让电视新闻更加鲜活有效,通过网络元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④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噩梦,也不会使电视成为即将消亡的媒介。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新媒体又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电视新闻的不足。在媒介融合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所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足的发展。
注 释:
①《认识新媒体》:http://省略/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②董年初、关字奇、熊艳红:《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重归“新闻立台”》,《新闻传播》,2009(10)。
④刘妍:《〈新闻1+1〉:诠释央视新闻观》,《广告大观》,2010(4)。
参考文献:
1.蔡丽莎:《以新闻立台 以专业制胜――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特色》,《声屏世界》,2009(12)。
2.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
3.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出版科学探索》,2008(12)。
1.落后的馆藏管理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不完善,图书馆馆藏资源仍是简单的如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开管理各部门间缺乏沟通,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致使他们只了解自己所管理的一类馆藏资源因而导致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再者,高校图书馆管理观念比较陈旧,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图书馆管理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的管理和应用,缺乏对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导致在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的服务;同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管理人员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员对图书馆管理缺乏科学全面地认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网络环境下管理高校图书馆并不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缺乏运用网络管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因此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利用,降低了高校图书馆服务高校的质量。
2.新时代读者的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网络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的日新月异带来了读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带来的还有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诉求不尽相同,从而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更全面更广泛领域的信息。因此,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广大高校读者对知识求实、求新、求快地需求。在另一边,则是网络搜索引擎的崛起,由于其知识和信息的实时性更强让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处于一个尴尬地位。但搜索引擎提供的知识和信息的专业性是无法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相提并论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认清读者的需求,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有目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爱好,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3.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使知识地产生和发展更为快速。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而导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手段和方法在收集、分类和提供检阅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创新的呼声随着升高。然而,网络技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优点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地创新,使得高校图书馆管理更为科学、有效。
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如何创新
1.高校图书馆馆藏的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关键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熟悉网络管理和检索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并且要求管理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馆藏资源寻觅与导航的能力;其次是引进虚拟馆藏的建设增加馆藏资源,利用网络技术管理馆藏资源改善传统的单一的馆藏资源分类方法;同时强调馆藏资源管理中管理人员与网络馆藏管理相结合,从而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创新
针对当下读者需求的改变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创新重点从:一是改革传统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做到适需服务即读者有需求时有服务、无需求时无干扰;二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员制度即每门学科都提供一位对本学科知识了解较为全面的管理员,并加强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将读者放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第一位,为读者建立一个具有人性化地阅读环境。
3.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的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将信息化、数字化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改善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将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紧跟信息技术地发展成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91-02
一、新媒体崛起的环境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而言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接收方式主要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产品来获取信息资料。新媒体的崛起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信息量逐步扩大,人们通过新媒体来进行信息的获取、生活服务的享受以及娱乐化活动参与,其功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而而。其中,作为网络新闻而言,其数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信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量”标准,从而导致每一条新闻都好像一滴海水一样,一般不会激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也造成了在网络新闻编辑中需要花费更多的创意去吸引读者浏览以及参与讨论。网络新闻的载体是网站本身,网站为了获取浏览量来提升网站知名度,需要网络新闻更具有冲击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网络新闻的对象是青年群体,也有部分中青年群体,总体来说具有较为年轻的特性。这类受众群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具有更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一一的阅读每一条新闻,更多的需要通过对标题的阅览来对可阅读的内容做筛选。大多数的新闻推送主要以标题排列为主,读者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而后通过点击才能进入新闻具体内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对新闻内容一览无余,只有让读者点击进入内容部分才能提升新闻本身考评价值,因此编辑人员会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新闻标题上。同时由于媒体竞争强烈,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断的多元化,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的较为局限的地区渠道。要想与全国各大媒体竞争,甚至是全球媒体竞争,提升新闻媒体关注度,网络新闻媒体自身肩负着更大的压力。因此,网络新闻的生存环境是而对着更多的媒体生存环境,更挑剔的受众,以及自身独特的新闻阅览规则,由此导致了网络新闻对标题制作尤为关注。
二、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特点
(一)吸睛效果
网络新闻标题由于白身需要引导读者点击,因此希望读者从标题上由充分的关注度和兴趣,从而进行新闻内容的点击阅览,提升新闻点击量。而吸睛的方式较为多样化,如常见的夸张、热门关键词、离奇等。如热门词汇中,会更高频次的使用人们关注的名人身份、富二代、奢侈品、第二者等,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词汇内容与当下的热点话题有密切关系,带有浓重的时展特点。特别是当下网络新闻中更多的关注名人、明星的话题,或者是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社会环境的畸变,如人们对财富、美色的推崇,相关话题也会围绕这些素材进行,如热门词汇是“任性”“给力”“蹭红毯”“代购”“和谐”“水军”“恶搞”“炒作”“中国大妈”等,各热门词汇背后都反应了时展下的各种标签性的时代烙印,具有较大的关注度。而名人明星用词则多与热门人物有关,主要是其身份地位较高,以及粉丝群较广作为新闻标题的使用标准。例如新闻“赌王四姨太带百名员工赴井冈山学爱国教育”,该新闻为了达到吸睛效果,所以将人物的特别身份亮出,如果仅仅提到对象的名字可能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不会有人指导该对象是谁,但是如果提到赌王,同时具体到其四姨太,受众就会清晰的知道报道对象的情况,同时对于富豪信息的关注度引导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阅读,特别是赌王四太身份与井冈山两者之间的奇怪的关系更引人注意,而读到内容则发现,其实质上并没有太高的可读性,因此标题成了吸引人们点击,同时提升新闻评估价值的有效方式。而该新闻也代表了时展的特点,特别是当下人们对名人,及名人私生活关系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在交通事故中,也通常将两车相撞直接称呼为两车辆的品牌,特别是高档奢侈品轿车相撞中,为了吸引人们对高端产品的关注度,以及标题的新奇说法,由此形成该话题的标题编制,而如果是普通的两车相撞,新闻标题就较为普通,无法抓住人们关注新闻的关键点,越是较大的损失越容易引起人们重视。此外,吸睛做法中还会将标题进行一定的夸张的描述,例如巨额数字、巨大损失,将新闻本身较为具有影响性结果的内容作为标题的主体,让人们因为其异常的结果而关注新闻。其标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煽动性,会激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情绪,从而进行新闻的点击与关注。
(二)受标题字数控制
网络标题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其由于网站版而对标题的显示空间有限,因此一般不会超过20字,更多情况下在15字范围左右,这样才能让标题在网站所设定的推送栏目里较为全而的显示。实质上这是对编辑人员的考验,需要将更为浓缩而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做精炼呈现,不能冗长累赘的出现。在选择其他媒体报道内容时,也会因地制宜的对标题做修改,但是也会进行适当的照搬。但是如果标题过长,一般会对标题进行重新的精炼编辑,而后做网络新闻材料呈现。由于字数控制,因此在语言上更为的精炼,用词需要更多的引人联想,避免冗长语言的运用。同时由于字数限制,会更加倾向于直指核心。
(三)标题语言组成的新颖性
由于网络搜索引擎的特性,更加倾向于选择更新标题内容,标题越新更可能处于更前的排名。所以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无论是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持新颖度,对原有新闻内容做适当的编辑后再做本网站的。因此可以发现,虽然新闻内容核心意思一致,但是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受单行标题形式限制
网络新闻标题不同于传统媒体标题,一般网络新闻没有主标题下的副标题设置,主要是由于版而设置的局限性所致。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多为一句话精炼完成。但是对于较长的内容,还是会在文章中使用二级标题。但是在网页上显示,一般只会看到一句话式的网络新闻标题。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标题就是阅读新闻,新闻标题已经将内容完全的展现,让人们可以快速的掌握整个版而新闻的大体情况,从而再进行筛选阅读。因此,在用语上更加的趋于简单直白化,不会有太多的解释,甚至会故意设置标题悬念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而传统副标题可能将内容做进一步的阐释,但是网络新闻标题则不会如此,更多的需要通过读者阅读单行标题来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标题语言设置中要留有悬念,同时又要提出更为精彩的部分吸引人们阅读。
关键词:信息网络环境;档案管理;特点与途径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划管理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理、管理以及开发和利用等服务项目的过程,它是一个由以档案实体保管向档案实体数字信息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是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融合,符合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规划组织为基础,通过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档案信息上网的进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优化利用。
一、简述当前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网络档案管理过程中注重双向收集、利用和交流
网络档案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查询材料的完整性进行识别,一旦发现档案材料缺失或者存在问题,用户会主动向相关的档案管理部分进行上报,而档案材料形成部分部门也会及时的完善材料,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其次档案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了解和掌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需求,进而结合用户的需求来不断完善档案材料内容,同时档案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用户意见的分析来制定针对性档案信息管理措施。
(二)网络档案管理对立卷部门和用户在使用档案信息资
源过程中的协作性要求较高在网络档案管理以及资源利用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地理位置比较分散,但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却又将这些部门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和办公,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统一整体。基于此,各立卷部门在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和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和用户等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网络档案管理可以为公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查询服务
所有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利用价值,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就要求网络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与档案信息用户之间形成良好合作的关系,满足其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在次年6月以前,文书档案归档工作才能完成,从这可以看出整个档案整理、立卷以及移交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且立卷部门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在这期间将无法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和方便的档案查阅服务,从而影响了档案信息有效的利用。网络档案管理则不同,它可以实现信息利用和档案整理工作同步进行的目标,例如用户在进行档案查阅时,在检索入口输入要查询的档案信息关键词,网络系统就是将有关的全部信息显示出来。
二、探究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数字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为超大规模、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在数字档案馆建立之前,研究人员对电子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以及无墙档案馆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寻求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中电子档案馆是以电子媒介承载档案信息为基础,它更为注重单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而无墙档案馆则是通过电子网络远程检索功能,实现对多个档案馆数字化馆藏的信息检索,它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档案信息的广泛性,同时网络传输功能在其应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档案馆与两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更加注重馆藏的数字化,它在收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是经数字化处理过的传统档案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后形成的档案,这些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条件。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的数字档案系统—数字档案馆是当前档案信息组织的基本模式,通过模拟整个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目标。另外在接受档案文件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文化流转的自动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了不同档案馆数字化馆藏的网络连接。
(二)创建网络环境
以服务对象和范围为参考,可以将档案网络化技术建设分为两个层次,即内网和公众网。而在信息化档案建设过程中应当将两种层次的网络进行物理隔离,保障其应用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所谓的内网就是指以支持内部服务的馆内网,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采集档案信息、系统处理完成的档案信息等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和存储;第二,直接想内网用户有关信息,并未其提供相关的服务,如检索、演示等;第三,为内部日常办公提供支持;第四,为政府网和公共网提供一定的档案信息资源;第五,对网络、数据信息以及用户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所谓的外网就是指以服务大众为基础的公众网,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采集、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以及对网络、数据等进行维护和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加以利用是当下档案管理研究过程中应当思考的问题,而这也符合当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档案网络建设为依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工程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最佳化利用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萍.电子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岚.无法回避的挑战必须跨越的颠峰———迎接电子档案的降临[J].档案学通讯,2000,(01)
关键词:高校文艺学;文艺学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1-02
文学和文学理论在当下面临着空前的窘境。从文学角度看,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文学已经进入了后文学时代。经典时代文学的意义正在消亡,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同样举步维艰。如果说文学已经死了,那么文学理论的路又在何方?它必将影响着人们对文艺学和文学理论的认知,尽管如此,文艺学和文学理论也必须在困境中坚守,并实现转型。
一、文艺学教学的现状
(一)文艺理论的单一维度
在当今的社会,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文学进入了后文学时代。传统文学时代的诸多表征正在蜕变,在传统文学时代,文学承担着道义、担当等重责,文以载道,文章的“工具论”被人重视,而当下,文学已经失去了其崇高性,它脱去神圣的外衣代之以消遣、娱乐。传统时代神圣的作家也已退场,蜕变成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只是为了生存与卖钱,文学写作已经不负载任何社会意义。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已死”成为关注的焦点。后文学时代的诸多表征,使文学越来越受到质疑。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著书《文学死了吗》,提出了文学就要终结的质疑。技术的变革及随之的新媒体的诞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大学的传统功能,以图书馆收藏各时期、各语言的文学以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大学优劣的尺度,现在也已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正日益被图像、电视、电影、甚至自媒体所取代。文学虽然末日来临,但是文学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死了”只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说法而已,就像福柯说“人死了”,并不是“人本身”死了,世界上并不存在“人”本身,而是指人文主义话语系统讲述中的那个“人”死了。希利斯・米勒所谓的“文学终结”,也不是说抽象意义上的“文学”终结了,而是指特定的文学语言讲述系统中的“文学终结”了。“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死亡与终结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在一个全球影像化、视觉化、审美化的当下,文学理论的单一维度正在打破,它不得不面对被解构的命运,不得不走向边缘。
(二)文艺学教学的窘况
文艺学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是灵动、充满生气的文学作品。当下纷繁复杂、多元化的文学作品,是文艺学难以把控的。在文艺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充满隔阂与疏离,它变成了文艺理论教学者的自我欣赏、狂欢与陶醉,变成了学生们的困惑、排拒与抵抗。它既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予以判定,也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创作实践予以品评。
首先,文艺学教学的滞后。传统的文艺学教学是对经典的致敬,是对永恒作家作品的研究,是一种平面的知识传播模式。在文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强加与灌输居多。文学理论只是理论,文艺学教学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到“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人本身”,当下的现实是经典文学已被解构,因为经典文学的经典性正是和纸质媒介以及它的政治性紧密相关的,而当下的文学正如美国学者道格莱斯・凯尔纳所言,是“一种平面的、无深度的、肤浅的传播狂喜,在这种传播里,图像与话题都是在超级现实的空间中流通的,失去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并且是在一种愈来愈隔绝于现实与日程生活苦难的超级理论空间中漂浮和变异着的”。从创作者而言,通过影像传达更易于被接受,从接受者而言,学生们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趣味取向的培养都是在社会转型的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他们接触与感兴趣的是影像、游戏、音乐,传统的文字阅读变成了影视阅读、图像阅读,而文艺学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统性、理论性,教学手法明显滞后。
其次,文艺学教学的僵化与封闭。新时期以来,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回归审美的诉求,文学回归家园的同时,也寻回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学理论也开始指点江山、品评文学。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理论渐次失语, 从辉煌走向低谷。加之,文艺学的内容纷繁复杂、逻辑性与思辨性极强,学生们理解掌握起来,实属不易。现在的大学生是在道德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生活中阅读的是玄幻与穿越等戏说,看到的是视觉与色彩的冲撞。这和理论的严谨与逻辑实难融合,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是文学,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他们隔着千山万水,难以重聚。文艺学教学逐步僵化与封闭,喃喃自语,无视受众,结果自然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文艺学的实践教学
文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抛开固有的文艺学狭隘与封闭的怪圈,实实在在地把文艺学实践教学做好,让文学理论解决当下的文学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文学理论的厚重与深刻,让学生通过文学理论理解文学的华彩与美丽,继而体味文学理论的终极意义。文学理论实践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导其自主地融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现实,并保持应有反思意识和批判力。由此,把文学理论实践教学概括为“一个克服”、“两种融合”、“三方互动”和“优势互补”。
(一)一个克服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理论实践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媒体环境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约和影响,也要注意到网络时代文学理论实践的具体形式和特征。因此,要获得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克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增加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内容,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再现新媒体环境的文学现实,分配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文学艺术欣赏与审美实践,是克服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重要理路。同时,把教学法改革与网络资源整合相结合,也是破除单一理论灌输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引入网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式、交流式或者鉴赏体验式的理论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而且能够增加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分享性、参与性和情感性。
(二)两种融合
第一种融合体现在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实践是理论下的实践。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这就需要把课堂教学上的结合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批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此时的教师应当尽量跟踪学生的实践,例如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相同的论坛。第二种融合是学生实践与新媒体环境的契合――实践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实践,新媒体文学现实是理论实践视野中的现实。这种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网络成长经验,在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上要增加QQ、微博、论坛、博客以及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频率。
(三)三方互动
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是个三方互动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与新媒体文学现实的互动。这种实践教学设计显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理论教学的师生互动,而是充分引入新媒体环境这个现实因素。新媒体环境因素既是文学现实和批评形式的生动体现,又是学生感知经验成长的制约条件,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理论创新与更新的重要资源场,因而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就是本项目设计的重要内容。
(四)优势互补
文学理论实践教学不能依靠某个教师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教改经验的融合。同时这种教学也不是教师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是需要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因而,如何能够让项目设计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就是本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如实践教学心得,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选择,并据此调整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和分类指导内容等,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又能够发扬教学相长的传统。
三、文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而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当然也应该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特说,作者死了。米歇尔・福柯说人死了,进而作者死了。雅克・德里达说,知识分子死了。希利斯・米勒说,文学死了。现在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家也死了,那今天,谁能够拯救文艺学呢,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探讨高校文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所有高校文艺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文艺学教学应该肩负自己的责任,既要在理论上宏观引导,又要掌握实践的方法,把理论变成鲜活的存在与记忆。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丁宁译.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童庆炳.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童庆炳.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6]方宁.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