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引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物质方面充裕的保证使得人们对 “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并且追求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你们认识到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是让人们保持健康的身心的最好方式。当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时就一定会有体育消费的出现,为了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和使得体育消费更加的合理和消费结构的更加完整。因此,研究体育消费行为和掌握其行为的主要因素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大学数量众多,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也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影响消费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及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可为学校、家庭等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终身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参考的依据。

2.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2.1选题依据和意义。体育消费的问题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消费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大学生是知识型人才,他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身体健康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话题,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所以人们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应对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要想让身体健康起来那就得进行锻炼,人们在大量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消费,所以对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大学生要想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的到全面的发展和展现自己全面的才能他们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精神,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研究,然后从中找出问题提出策略最后促进大学生的健身体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的高质量的体育消费的阶段,在50年代生命阶段的质量追求。西欧和日本在50年代的高质量的体育消费阶段,其体育消费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它们在体育消费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健全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步发展阶段,经济以美国相较而言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中国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期。由于中国体育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中国的体育消费还是比较落后,在对体育消费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我国最最早于1990年,王爱凤在“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分析的一些影响因素”中指出,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是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影响因素的消费状况,研究,所以有对客观因素都是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些问题,主观因素少,对策,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弱。因此,本文以九江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其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体育消费现状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高校学生进行合理体育消费的对策。

3.国内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物质的充裕使人们对生活和健康的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为了保持健康和塑造良好的形体形态都乐衷于采取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由于人们都乐衷于追求运动健康,所以在人们进行锻炼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引与起体育相关的消费。所以建立一个完整体育消费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经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正确锻炼还会促进经济的繁荣。要形成完善合理的体育消费体系就必须要有意识作先导,大学生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所以他们的细想比较先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对他们进行体育消费观念的教育时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体育消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还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更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指标。

人们大量的从事体育锻炼势必会带动与体育有关方面消费,这样就会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由于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未来消费的主流和主导者,为了使未来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和不断的发展,所以对大学生惊醒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对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在研究过程当中掌握影响其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相应解决的策略,来指导大学生消费和完善市场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5.

[2]张剑渝,祝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研究[J].湘潭大学,2006,05,01.

[3]罗宇,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4]刘高福,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4,04,20.

[5]陈涛,洛阳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与对策[M]. 湖北体育科技,2009,01,15.

[6]张剑渝,祝莉,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M] .财经科学,2001,07,28.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 消费行为 经济水平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做好对消费者行为分析不仅能够为商业营销活动提供基础,还能够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做出贡献。相比于国内而言,国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时间更长,很多商学院已经将消费者行为学设置为科学课程。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加大对了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收入决定消费行为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并在《通论》同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而发展了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后来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方向。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没有考虑到利率和未来收入等因素在当前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1957年,弗里德曼(Friedman)在《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水平取决于人的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所以消费者行为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二)理性预期的消费行为

1978年,霍尔(Hall)提出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他认为消费只与本期消费有关。之后,利兰德(Leland)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他认为,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要大于确定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应。未来的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也越大,因此越能激发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储蓄不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事件加以保险。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三)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

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塔克(H・S・Houthakker)和泰勒(L・D・tayloy)提出的。他们认为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消费品存量是影响现期消费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将消费行为与消费品的耐用性联系到一起。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或存量假定为“情况变量”,从而将消费品存量调整的假定提升至动态的高度,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了消费领域,并将消费习惯对消费者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与消费品存量调整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一整套学说。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农民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结构层面上,这是由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

(一)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数量约占全国人口70%,在这种状态下,国内学者认为想要做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就必须要以农村消费市场作为主阵地。其中,杨秀凌提出虽然我国农村消费者基数大,但购买能力偏低,对消费市场的需求不大,因此应该尽快改革农村的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基础服务水平,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诱发农民消费动机。

吴海峰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消费品零售额偏低,这说明农村需求弹性要比城市更大,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与消费差距大、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效益不高而导致的。为此必须要尽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预期收入,提高消费效益,以实现对农民购买力的增强。

(二)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

2000年,叶海云提出虽然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储蓄目标差别不大,但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与财富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财富,伴随消费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约束迫使中国居民确立了短期储蓄目标,短期储蓄目标的出现取代了现期资产在现期消费水平中的决定性地位,这是造成现期消费水平低于最优水平的主要原因。

2001年,万广华、牛建高在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的研究上得出,造成我国目前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

2002年,汪红驹、张慧莲提出了我国居民只能根据自己的财产、当期收入和短期储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所以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短期性”,导致这一特征性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确定增强和流动性约束。

2003年,欧阳俊、刘建民、秦宛顺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反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居民并不存在流动性的约束,因此以缓解流动性约束政策来实现对消费行为和欲望的刺激并没有作用。

(三)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发展趋势

1994年,臧旭恒在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的研究下提出,金融机制和居民的资产存量是跨时预算实行的必备条件,基于我国农户行为的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更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户消费行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农户收入迅速增加,资产存量明显上升,再加上银行贷款等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这使得跨时预算约束条件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加上二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的跨时预算约束仍存在一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会随着农户收入与财富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变弱。长期来看,我国农户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预期、跨时预算方向转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农村消费者为主体,这是因为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其研究内容也更多的是如何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来实现对国内经济市场结构状态的变化。相比之下,西方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为全面,包含多种因素、静动态影响内容等,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对解决现代社会经济中的消费问题有着许多有益的启迪作用。为了能够实现对国内消费者行为研究效果的进步,国内学者要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特殊经济状态,以便能够更为系统、全面的掌握国内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消费者行为的零售业态演进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戴丽娜.从营销的终点到营销的起点[D].复旦大学,2012.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消费行为

[DOI]10.13939/ki.zgsc.2016.31.105

1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新常态,互联网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网络购物以其具有的丰富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使得网络购物的主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网络购物的追随者,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成为网络服装企业和商家营销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开展网络营销环境下的大学生服装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电子商务企业或商家提出建议。

2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分析

2.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分析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涵盖了商品分析、形成购买决策、执行购买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浏览产品信息、比较并选择偏爱的产品属性、购买最适合的产品,等等。其中,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决策模式相应不同,选择的商品属性也随之存在各种差异。[1]朱正国(2009)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5%的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是因为网络购物方便快捷,还有18.3%的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是因为网上的产品物美价廉,有63.8%的大学生选择某个网站购物的原因网上品牌形象好、口碑好,有55%A大学生把送货及时作为了选择某个网站购物的原因。因此,网络零售商需要在网站设计上尽可能的简化购物流程,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以此来吸引消费者。[2]张琪(2013)认为信息安全、商品质量、商家信誉、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是影响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3]

王希希(2010)认为消费者特性、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网络零售商特性和网络交易过程中存在安全和隐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有影响,并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4]韩剑宇、刘亮基(2010)认为消费者的决策首先起始于需求识别,当消费者产生心理需求后,经过信息收集、选择评价,最后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有网络购物的感知利益、网络商店的吸引力、第三方评价和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5]郭雨(2012)认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有人口因素、服务质量、方便性、风险防范、计算机使用技巧和水平、网购经历与口碑。[6]

2.2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本研究主要分析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是主要的被调查对象。本研究通过随机调查抽样,在问道网网站上设置电子问卷,将网址发放给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邀请他们填写问卷,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4份。在有效问卷中有6位大学生没有过网上购买服装的经历,所以对剩余的118位有过网络服装消费经历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1)平均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较低。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来源于父母供给,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是比较低的。如图1,在被调查的118位大学生中,有105位大学生平均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在300元及以下,仅有7位大学生每次服装消费在500元以上。

(2)注重网上商品的价格、质量和评价。

大学生普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树立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商品的质量和网上评价比较关注;大学生也具有比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较高、信誉良好的电子商务企业比较青睐;另外大学生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因此更是关注所购买商品的价格。

(3)喜欢打折、包邮、优惠券等形式的促销手段。由图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18位大学生中,有36人选择了打折,31人选择了包邮,17人选择了优惠券,希望能以比平时低的价格购买到与平时一样的商品,即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商品服装,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相对而言素质普遍较高,同时对于消费的需求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注重产品在销售后期的服务,从而商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可以抓住顾客,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

(4)比较注重网络商家的信用。

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购买信用风险大、速度慢、卖家服务态度差。网上购买服装本就不能试穿,因此消费者就希望店家能把服装的各种信息描述的更加清晰,注重商家的信用,能够安全购物,另外对物流的速度也是比较关注的。作为消费者,希望能享受到良好的待遇。

(5)大学生消费者对商家的广告创意也是比较关注的,希望电子商务企业能有比较有新意的广告形式。

(6)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心理还不算特别成熟,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文章在前面部分对大学生消费者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因此可以对分析结果做一个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网络服装销售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网络服装零售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消费者行为特征。

3.1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服装产品质量、网络零售商特点和消费者特征是影响大学生服装网络消费意向的三个主要因素,服装产品质量和消费意向是引发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在网上购买服装最关注的是服装的质量、价格、网上评价。

(2)大学生在网上购买服装时最喜欢的促销方式是打折、包邮、优惠券。

(3)大学生在网络服装消费时,对网络零售商的信誉等级、关于服装细节信息的展示、配送质量、售前和售后服务质量、卖家的服务态度有较高的要求。

(4)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者希望商家有创意的广告,能针对大学生制定低价策略。

(5)虽然网络服装消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许多的风险,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仍表示会继续在网上购买服装。

3.2建议

网上购买服装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购物模式,对市场的开发潜力较大,企业和商家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开发网络市场。大学生有很多的空闲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2.0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有34.7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因此电商可以拓宽和挖深这一市场。本研究对服装电商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1)保持网店的良好信誉,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网络相对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不能与传统市场相比,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消费者风险感知因素对消费者影响很深,这就需要网络零售商对其商品和服务做出更多的承诺才能使购物成功。

(2)丰富服装款式,保证服装的质量,注重服装商品信息的细节展示。服装质量是大学生消费者比较注重的因素,网上购买服装最大障碍是无法试穿,而服装恰恰又属于体验型商品,消费者只能通过查看店铺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了解服装的基本信息。因此,服装网络零售商要尽量上传详细的服装产品信息资料,最好能够使用多种手段全面展示服装的所有信息,如模特立体展示、人台展示、服装面辅料清单、尺寸表、试穿报告等。另外,商品信息最好进行独特的编辑,既区别于其他店铺,也能够配合自己企业或店铺的风格特点。

(3)使用有创意的广告或者折扣、优惠券、包邮等网络促销活动,吸引大学生消费者,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信息共享性高,乐于网上购物,网上购买服装能够节省购物的时间和成本,深受大学生喜欢,因此,网络商家对促销活动应多多重视。

(4)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售后保证、退换货政策。由于无法试穿,使得许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服装时相对较谨慎,甚至望而却步,网络零售商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退换货政策,能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网络服装消费这一方式。

(5)保证配送质量和配送速度。配送速度慢是大学生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因此网络商家要尽量保证服装的配送速度。

(6)尽可能地提供体验服务。零售商可以在网站中提供试穿体验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进行搭配,并且能看到效果图,这样可以促使消费者作出网络服装消费的决定。

参考文献:

[1]文,马继伟.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

[2]朱正国,朱桃杏,张雪燕.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3):154.

[3]张琪.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5):120.

[4]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理论基础;具体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当前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从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经济层面探讨该项政策的重要意义、落实情况非常有必要。就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研究还非常的少。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

一、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消费支出水平变动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是消费研究的重点,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相关研究人员采用消费函数对消费支出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讨论。只有建立在整个社会基础上的消费函数才具有研究意义。该消费函数主要包括社会总消费及总投入两个主要变量,它们分别是社会个人消费及投入的总和,通过分析总体数据能够反映个体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展开:居民个体消费支出由消费行为决定、个体居民处于理性消费状态、个人消费行为具有可加性。

长期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消费理论的研究,目前来说,国内外产生的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主要有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的绝对收入情况,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水平提高,利率对于最终消费影响较小,居民消费边际倾向递减。他认为,短期内,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二者关系较为稳定,如果单纯依靠居民消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消费停滞不前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利用下述公式描述:C=A+αY,C表示的是居民的消费情况,Y指的是居民的收入情况,A为常数项,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欧洲许多高福利国家的诞生。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同样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假说之一。他认为正确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对消费者的收入来源进行严格的区分,他将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情况归为暂时性和持久性两类,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奖金、捐赠等可以归为暂时性收入,工资等则属于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较大。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类会对自身的一生的收入及消费行为进行规划,通过储蓄的手段将财富平均分配到工作期和非工作期。养老保险等死和会保障对于个人可以包成“引致退休效应”和“财富替代效应”,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下,个人养老储蓄的动机变弱,可能会导致个人消费增加。同时,“引致退休效应”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居民产生提前退休的冲动,退休前一段时间消费行为可能会减少。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1.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收入差距、家庭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就明确指出,人们的消费及支出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生命周期假设中也将永久性收入作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自然会制约居民的消费能力。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由这一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比较单一,且十分不稳定,因此增长缓慢,消费能力自然较低。

物价水平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商品零售价指数较高,居民购买单件商品花费的金额增加,因此居民的消费行为被抑制。尤其是在居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时,商品的零售价格越高,居民生活质量越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相差2.73倍,尽管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总体而言,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及部分落后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依然停留在生存型消费阶段,消费能力较弱。家庭人口数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现阶段我国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阶段,虽然孩子数量减少,但每个家庭的老人数量在增加,家庭负担的老人和负担的孩子系数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情况,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推动边际消费倾向增加。

2.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r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摆脱传统的家庭养老、储蓄养老的模式,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强农村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及支出的预期信心,预期收入比较乐观时,农民的当期消费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下,政府的投资力度增加,这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增加,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必然也会有所提升,能够为农村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人的消费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及阶段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的消费阶段,人的消费状况不同,理性的消费者在收入高于平均消费时会更愿意积极的消费,反之则选择储蓄,因此许多居民在退休前一段时间会减小消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养老金的给付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居民的预期收入心理,有利于缩小收入的差距,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影响居民对于社会环境的看法、增加居民的消费信息,最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情况、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早、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晚、保障水平较低的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情况都比较低,社会保障机制及公共设施建设也都不够完善,因此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存在着和过渡的预防储蓄动机,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初期,缴费期居民消费挤出的现象可能比较明显,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会逐渐减弱,消费的信心会缓慢增加,边际消费情况也会提升,最终会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简单的介绍了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就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尹华北,张恩碧.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2011(07) .

[2]吴淑定,邓小丽.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19).

[3]陈亚欧,万山.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行为生命周期模型[J]. 海南金融.2012(10).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5篇

[摘要]运用动态计量方法对个人所得税和城镇居民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长期来看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平滑消费倾向、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在短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小;在现阶段,由于个税相对规模、征收范围、征收率、纳税方式的制约,个人所得税并未真正成为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在长期城镇居民消费表现出“棘轮效应”。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个人所得税;城镇居民收入;协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居民消费增长却远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平均消费倾向由1993年的0.82下降至2007年的0.67,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却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由1993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6.9%,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且不断下降。而自1993年建立新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之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速35.2%,个税收入从1993年的46.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5亿元,稳居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的增加必然减少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超居民收入增长是否会改变城镇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抑制城镇居民消费和需求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为此,将收入和个人所得税纳入同一框架来研究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长期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居民收入和个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成果。凯恩斯(keynes,1936)认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即绝对收入假说。其后在绝对收入假说基础上,杜森贝里(desenberry,j.s.,1949)指出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消费的“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人们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消费和收入在长期内保持个相对固定比率,这便是著名的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一生命周期理论(简称lc-pih)从跨时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揭示了消费者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的动机,即在收入高的年份进行储蓄,在收入低的年份借贷或花费储蓄。里兰德(leland,h.e.,1968)的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认为当未来收入不确定时,消费者将变得谨慎,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迪顿(deaton,a.,1991)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认为流动性约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不论流动性约束何时发生,它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要的消费少。基于西方经典消费理论,国内研究者对我国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近年以全国数据进行实证的文献也颇为丰富。刘凤和王玉华2001年用1991—1998年度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8;张继海和臧旭恒2005年以我国1978~2003年的年度数据研究表明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6篇

1.情绪

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这个定义使我们知道:第一,情绪是本身对外界的一种自然反应。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只是本身需要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且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要主动接纳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不去批判和怀疑它。第二,情绪是感受与认知的一种内在互动。正面或负面情绪的出现,是自身对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因此任何一种情绪的背后,都对应着自身感受与主观认知的一种互动。第三,情绪会转化为一种特定的行为。情绪是由外而内的感受、互动,然后又由内而外的表现、行动。情绪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本身没有好坏,我们不需要谈“情绪”变色,但是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则会带来不同的后果。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疏导和管理,以此形成积极的情绪。

2. 消费情绪

通常被认为是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与普遍意义上的情绪相比,消费情绪在心理上更为急迫,有潜在的动机,并有更大的情境性。

3. 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就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求的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活动。消费行为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消费行为可以表述为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身都是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它们的目的;第二,消费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一个阶段即便是最重要的购买阶段,也不能等于消费行为的全过程。消费行为必须包括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的心理历程;第三,消费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只充当一种角色;在另一种情形下,一个人则可能充当多种角色。

二、情绪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情绪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买后行为。具体说,消费者的情绪影响着消费的购买量、购买类型、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再次购买的意向以及消费者的满意度等。

从情绪的体验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来看,情绪可被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如快乐、热爱等。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如恐惧、厌恶等。

因此,当个体处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对事物的评估判断是积极的,当个体处在消极情绪状态时,对事物的评估判断也是消极的。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积极情绪与购买行为和满意度正相关,对立过程理论(opposite 一process theory)认为,当人们接收到一种可以引起情绪反映(积极或者消极反映)的信息时,除了当即感受到这种被引起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以外,接着感受到随之而来的相反的情绪,这个过程衔接时间很短暂。因为情绪不是一个长期变量,它不能维持很长的时间。根据这个理论,企业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强化初始的积极情绪和转化初始的消极情绪。即在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时帮助其消除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加强其购买的欲望,直到其付诸行动。通过外界环境和人为的努力去尽可能的强化和保留已有的积极情绪,努力创造积极情绪,削弱和消除已有的消极情绪。

有关研究显示情绪显著影响了购买决策的信息搜索深度和决策策略:处于积极情绪下的个体对购买决策信息搜索的深度更深,倾向于用线性策略,即更加全面地加工商品信息,从而进行决策。可见积极情绪了个体选择商品的积极态度 提升了个体的决策信息加工能力,而处于消极情绪下的个体决策信息搜索深度较浅,倾向运用非线性决策策略,即基于属性的加工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只考虑商品的部分属性。

三、调动和维持积极消费情绪的策略

首先,商家应当对产品本身的属性(包括产品的适用质量、特色、外观、款式、颜色、包装、产地、品牌、口碑等)有相当的重视,以引发消费者的积极消费情绪,并尽可能避免引发消费者的消极情绪。

其次,重视产品属性以外的其他因素,特别是营销传播活动(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 ,通过这些活动引发消费者的正面情绪,避免由这些因素引发消费者的负面情绪,通过对品牌信任和情感的影响,最终培养、维持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例如,在体验商品的促销活动中,商家最好创设生动的产品意象,使消费者产生幻想情绪,从而跳过属性分析的过程而直接对消费偏好和选择造成影响;由于在时间压力下,情绪体验的敏感性会增强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限时的促销活动来创造时间压力情境,从而提高人们对情绪体验的敏感性,进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变得越来越强,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负性情绪较多,成年之后,负性情绪有下降的趋势,正性情绪则保持相对稳定。与女性相比,男性更注重主要部分而忽略情绪经历,情绪更使女性对细节敏感,容易情绪化,有更多的情绪表现。在消费行为中,男性是结果导向有更高的自我判断和控制欲,以自我为中心,而相比之下,女性则更趋于社会化,对自己和他人同样关注和敏感。另外,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其情绪的发生与体验也不同,因此,应在定位产品主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研究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绪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的消费者进行恰当的情绪管理。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7篇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的所思所想,是消费者对物质、精神需求的认知和内在需求。自出现商品市场,实施商品交换以来,商品出售者就开始揣摩购买者的需求意愿,关注购买者的行为。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心理是消费者所想的(认知),所感觉或体验的(情感),所做或想做的(行为)以及影响这些内容发生的情境。要想更好地掌握客户需求,进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和控制客户的消费行为,我们就要对客户的心理需求、消费意愿有足够的了解。因为心理需求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同样也支配了一个人的购买行为。俗语云:“攻心为上”,因此,一切经营策划和销售都要紧紧围绕客户的“心”展开。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群体,所以,市场的供应应当是动态的,同时也应当是多元化的。从消费个体来看,个体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而言,本质上都真实或虚拟地隶属于某一群体,而群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群结合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具有不同类型,反过来,不同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及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又对个体消费者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每一位消费者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才使其消费行为显示出多样性,才使得市场变得多姿多彩。这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供给的互动影响,同时也为市场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干预提供了条件。

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消费行为是在消费需求支配下的选择、购买、使用消费品的活动,它反映了消费者从购买到使用直至进行消费体验、消费品信息反馈的活动过程,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心理是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在满足了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或过程中,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当然,在应用和实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具有延展和兼容的思维。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讲,“消费者”是一个由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和自我表现而驱动的潜在群体构成。以消费者心理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或商家如何确保所做的与消费者所想的是一致的。正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要想获得最大利润,他们需要去预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现代营销观念来看,市场启动是因为产品或服务迎合了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与自我表现并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但是在当前,虽然促进内需的政策有了一些的成效,但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不会在短暂时间内消失,它将以无形和有形的魔爪继续控制和影响着市场的供求。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生态,面对信心不足的市场需求形态,仍有不少企业和商家至今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套牢于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根据主观意愿虚拟所谓的“消费者”,而不是依据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后真正认知属于自己的“消费者”。

正是由于这种由错误营销观念所刻画出来的消费者,因为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或者有也只能是“可以有”的极个别性,所以不可能或不一定能形成真正的市场。2009,国家倾入巨资的政策性“拉内需”运动,例如加强采取政府补贴证词,家电下乡,发放消费券等,本质上就是一次试图左右和影响个体和群体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尝试和努力。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去研究和调查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需求心理,并根据这些需求选择或界定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在刺激他们短暂的购买力上去下功夫,而从不探寻其深度的消费意愿、消费理念。

因为,从消费者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影响或制约人们购买或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不仅仅是看他们手中拥有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头脑中的消费(价值)观念、自我体验、自我表现、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流行从众等因素对其的制约与影响作用。比如说社会文化,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拥有广阔的文化消费爱好和空间,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消费者拥有狭小的文化消费爱好和空间。而这些方面许多所谓经济学家、政策研究者和经营者们往往并没有加以科学分析与研究,所以不免令人有所担忧。因为,毕竟投入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一旦出现形式好内容不好或效果不好的局面,除了利好了某些环节以及环节上的蛀虫和硕鼠外,百姓将没受益,内需将拉不动,抑或不能从根本上动起来。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个人所得税;城镇居民收入;协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居民消费增长却远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平均消费倾向由1993年的0.82下降至2007年的0.67,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却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由1993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6.9%,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且不断下降。而自1993年建立新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之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速35.2%,个税收入从1993年的46.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5亿元,稳居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的增加必然减少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超居民收入增长是否会改变城镇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抑制城镇居民消费和需求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为此,将收入和个人所得税纳入同一框架来研究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长期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居民收入和个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成果。凯恩斯(keynes,1936)认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即绝对收入假说。其后在绝对收入假说基础上,杜森贝里(desenberry,j.s.,1949)指出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消费的“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人们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消费和收入在长期内保持个相对固定比率,这便是著名的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一生命周期理论(简称lc-pih)从跨时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揭示了消费者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的动机,即在收入高的年份进行储蓄,在收入低的年份借贷或花费储蓄。里兰德(leland,h.e.,1968)的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认为当未来收入不确定时,消费者将变得谨慎,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迪顿(deaton,a.,1991)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认为流动性约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不论流动性约束何时发生,它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要的消费少。基于西方经典消费理论,国内研究者对我国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近年以全国数据进行实证的文献也颇为丰富。刘凤和王玉华2001年用1991—1998年度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8;张继海和臧旭恒2005年以我国1978~2003年的年度数据研究表明

(二)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

如前,本文所涉及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如果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反映了所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于服从i(1)过程的变量的协整检验,从检验的手段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两步法;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检验。eg两步法易于计算,早期被广泛采用,但其缺点是在小样本下,参数估计的误差较大,并且当变量超过两个以上时,变量间可能存在多个“协整”关系,其分析结果不易解释;而johansen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优于eg两步法。由于本文研究变量超过两个,样本量也相 对有限,所以这里本文采用后者进行分析。

在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来检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di)、个人所得税(lt)和城镇居民消费(lc)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之前,需要先根据无约束的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期。由于var模型的稳定性是判断模型好坏的关键条件,而且随着滞后期增长模型稳定性越差,所以当var模型不符合稳定条件时的前推一期为最长滞后期,然后根据残差检验逐期剔除不显著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正态性、异方差性检验的模型为最终模型。依据上述思路,当滞后期为3时var模型稳定性条件不满足,比较滞后1期到2期var模型残差自相关、正态性和异方差性检验,最终确定最优滞后期为1期(检验结果如表2)。用aic、sc、hq信息准则、fpe最终预测误差方法以及lr统计量标准来选择可以得出最优滞后期为1的一致结果。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var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

如表3,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上,变量之间仅有1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经过标准化的协整关系式为:

ec1=lct+0.05404ltt-0.807034ldit-0.024139@trent-1.597067 (1)

(0.01704) (0.04407) (0.00486)

[3.17102] [-18.3125] [-4.96648]

上式所示协整系数下小括号内数字为渐进标准误差,中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明各个变量在协整关系中显著,(1)式可以写做lct=1.597067-0.05404ltt+0.807034ldit+0.024139@trend。由协整关系式可知,就长期而言,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将增长0.81个百分点;长期中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制约作用,但影响微弱,个人所得税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将降低0.054个百分点,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上述结论是基于协整检验得出的初步分析结果,有待于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验证分析。

(三)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个人所得税、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为了检验个人所得税及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长期因果关系,我们采取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对滞后期的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应首先确定合适的滞后期,由前文知最优滞后期为1。表4中列出了滞后期为1、2、3的检验结果,检验的结果一致,说明检验稳定可信。由表4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城镇居民收入不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说明城镇居民收入是其消费的原因。个人所得税不是城镇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都被接受,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这说明协整关系式中描述的个人所得税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反映的并不是两者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只是样本数据的关系。可能的解释是:(1)由于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形化,居民纳税意识及税务部门征管水平不高,使个人所得税实际覆盖居民收入范围比较窄,征收率比较低,个税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低。(2)虽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实际上城镇居民收入还比较低,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909元,个人所得税覆盖城镇居民范围仍有限(除利息税外),缴纳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月纳税额很微小;个人所得税绝对额虽然增长迅速,但相对于我国的城镇人口来说数额还非常小。(3)长期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办法主要是代扣代缴,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方法实施晚且覆盖面很窄,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不直接。

为了进一步研究变量间关系的作用强度和路径,下面我们将利用sims提出的向量自回归(var)技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图2是基于前文确定的var(1)模型,采用乔利斯基(cholesky)解析法模拟的城镇居民消费脉冲响应函数图。因为个人所得税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故这里没有给出城镇居民消费对个人所得税的冲击响应曲线。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个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在短期内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冲击很小,但呈逐步上升态势。其中内在的逻辑可能在于:一方面,与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理论相符,城镇居民具有将收入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以平滑消费的倾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持续改革但仍不完善,尤其是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养老、医疗及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对未来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使理性的居民并不会把当期提高的收入迅速进行消费,而更多是储蓄;只有在具有持续稳定增收流情况下,才会逐步把增加的收入以至储蓄转化为消费。(2)城镇居民消费自身一个新息的冲击,也呈现出短期对消费影响比较弱,却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城镇居民收入总体还较低,且在转型期人们对未来缺乏确定性的预期条件下,人们不会轻易助长自己的消费。而长期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棘轮效应”。

三、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长期来看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平滑消费倾向、转型期制度的不稳定不完善下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城镇居民有比较高的储蓄倾向,收入增加对消费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并未真正构成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另外,在长期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棘轮效应”,而短期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