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的问题。动物克隆技术的突破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预示珍稀濒危物种的存在将具有无法预测的经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基因资源将成为国际社会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全世界13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手段,还是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至2003年,全球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102102个,总面积1876万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2.65%。自1956——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经历了创建阶段、停滞破坏阶段、恢复增长阶段、全面规划与迅速增长阶段等4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我国建立第1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78年自然保护区数量为34个,2000年发展到1276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面积达到123万km2,占国土面积12.8%。随着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进入了第5个发展阶段,即科学规划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了1999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总面积约占144万k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6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一类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担负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国土生安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程”规划,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5亿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6.14%;至205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林业系统2000个),总面积1.728亿km2,占国土面积的18%(林业系统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同时,自然保护小区总数达到10万个,总面积达380万km2。
二、宏观决策控制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面临迫切解决的宏观决策控制和技术问题主要有:(1)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和合理布局方案;(2)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与经营管理制度建立;(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
1、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复杂,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特有物种繁多,社会经济地区间差异较大。如何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全面保护与重点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2、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依据和办法需要更加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出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划为6类,即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NatureReserve,包括未受破坏的区域或称荒野区wildernessArea)、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自然遗迹(NaturalMonument)、栖息地/物种管理区(Habitat/SpeciesManagementArea)、景观保护区(ProtectedLandscape/Seascape)和资源管理保护区(ManagedResourcesProtectedArea)。《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建立自己国家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所有的保护区完全按照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广泛存在。自然保护区如何进行分类一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极为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应该对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价值评定和功能定位,开展分类分级,确定关键保护区域,提出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田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如何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做到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它们彼此相邻,甚至处在同一地域时,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发挥各自的作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因此,应该尽快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和分级、价值评定、功能定位,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不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只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没有种群数量。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查清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情况,不仅是对我国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的贡献。长远的任务应该是查清所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尽管我国绝大部分区域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是仍然残存着少量的原始森林。对这些原始森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代表着自然本底情况。
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尽管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威胁。广泛存在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旅游设施对栖息地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周边社区的工农业生产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不明等问题。如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可以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监测站,重点监测地带性植被动态、稀有残遗植物群落演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动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三、学术领域的科学问题
1、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领域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理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保护区体系管理和单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还应该研究其范围和适宜面积确定问题、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等特殊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也属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野生生物资源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自然资本运作理论与方法。
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珍稀物种濒危机制及小种群恢复途径、濒危物种扩繁与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资源生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等。
4)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等。
2、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濒危小种群恢复技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生态岛屿”野生动物种群控制和栖息地维护技术、生物廊道设计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技术、自然资本评估理论和方法,以及自然资本运作技术。
1)关于“生态岛屿”小种群恢复与调控。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孤岛状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隔离为多个小种群。应如何恢复濒危物种的种群,以维护其长久的安全性。同时,在生存空间相对狭窄的自然保护区内,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保护区来说,必须科学地控制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比如,如果野生动物种群过大,不仅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构成威胁。应如何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科学控制和栖息地的合理干预,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科研工作,也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课题。
2)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适宜面积确定问题。生产实践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需要多大才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确定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适宜面积,特别是单体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是长期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前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不仅决定了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性,而且关系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承受力的问题。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究竟应该多大才能维持保护对象的长久安全,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等待回答的问题,还是自然保护区学科首先应该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处于粗放经营和传统的管护阶段,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确定都比较随意。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近年来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理论依据。比如,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应该多大,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不同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如何确定,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区范围如何确定,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为了保护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的物种,合理的面积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达到保护这个整体性的目的,才能保持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存在,以保证所有物种能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自然保护区大多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区域中,处于人类构筑物包围之中,就好像海洋中的岛屿,所以自然保护区有“生态岛屿”、“生境岛”之称。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狭小,半岛效应明显,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外来物种干扰的强度增大,系统的结构难以保持长久的稳定性,从而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总量过大,短期内会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如果单体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过大,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那么将引起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在西北的牧区,如果核心区的面积过大,也会引起保护与放牧的矛盾。总之,科学地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尤其是最小面积的确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物廊道的设计技术。很多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构筑物分割、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的生境呈破碎化状态。对于小种群的野生动植物来说,破碎化的生境导致种群的进一步的隔离,灭绝速度加快。如果在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上建设了公路、铁路等人类构筑物,将阻断野生动物的生活繁衍途径。研究生物廊道的区划技术成为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为若干片的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廊道设计问题。
4)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的功能区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存在混乱,分区数从1个到7个不等,如核心区、缓冲区(或区、实验区)、实验区、经营区(或利用区或开发区或游憩区)。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按国际上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近几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管理的严格程度、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占陆地面积14%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全部按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必将导致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冲突。在现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中,一般把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保护区域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经营区域包括实验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功能区中还应该划出科学实验小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然保护工作与管理者和周边居民生计性开发利用的矛盾。
5)关于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与经济管理。自然保护区一般处于边远地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最好的天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自然价值极高;周边社区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价值较高。如何进行自然资本运作、开发自然保护区的间接价值和无形资产,发展“自然保护区经济”,避免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破坏型”和“景观浪费型”转变。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是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项新职能,为尽快适应监管职能归并的需要,弄清__市野生药材资源的情况,更好地开展对野生药材资源的监督管理,我局派专人深入到辖区内各县、各林业局和农场开展调查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将工作中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市地域辽阔,地跨小兴安岭山脉及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不但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野生动植物药材储藏量丰富),而且有利于野生药材资源的人工培育,孕育了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野生中药材。__市下辖萝北、绥滨两县,辖区内有林场五个,农场七个,野生药材资源主要分布于萝北县、鹤北林业局及__市林业局。
目前,我市野生药材资源的品种及分布状况为
(一)萝北县所属野生药用植物有291种,隶属于77个科211个属,药用真菌8种,其中8种被列入国家保护品种,五味子、刺五加、龙胆、防风、柴胡、黄芪、黄芩、人参被列为__省地道药材。人工培育基地三个(万寿菊、沙参、水飞蓟),已建成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2个(五味子、刺五加),该县拟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面积281930.6公顷,品种9个。
(二)鹤北林业局、__市林业局辖区内,有药用植物200多种,其中全国重点普查药材60余种,占全省重点普查药材1/6,有些是著名的地道药材,如黄芪、黄菠萝等,其中国家级及省级保护野生药材7种。鹤北林业局蕴藏量较大的药用植物有刺五加、红花鹿蹄草、轮叶沙参、乌头、鹿药等。__市林业局以刺五加、北五味、穿地龙、苍术、桔梗、黄芪、党参为主,其中以刺五加野生面积最大,黄芪野生数量较少。__林业局辖区内,建有培育基地4个,其中北龙胆6000亩、五味子1330亩等以成局部规模化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种植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情况与“有效监管及规范化、科学化、长足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市县相比及与gap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人们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原因之一。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发资源,人类可以解决粮食、能源、药物等问题,满足人类物质文明需求,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过分地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毁灭物种,人类将永远失去该资源。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使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发生重大改变,原来连续的分布区域已被分隔成孤立的岛屿化,从而威胁到药用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
(二)野生药材资源乱采、滥挖现象严重。 人们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思想意识淡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野生药材进行掠夺式开采; 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的生态社会效益,对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在市场高额利润刺激下过度采挖(盗猎),严重破坏了资源再生性,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
(三)对野生药材种植的认识不足,科技投入低。如果说gsp倾向于商业,gmp倾向于工业,那么gap则倾向于家业,如果以资金投入和风险大小以及科技会计师来比较,则gap应高于gmp、gsp。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中药材种植想象成种庄稼一样简单,熟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是经过了人类长期的实践和科学工作者辛勤的实验,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因地制宜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种植。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和肤浅,才出现了跟风热,盲目乐观,最后导致经济上的大损失,就是取得成功的大规模种殖户对这种现象也不能幸免。
作为科技会计师很高的的一个行业,缺乏一套比较成熟的不断放大的实验过程,其方根表现在以下两面:(1)没有进行有效地实验及验证,探索适合当地引种的切实可行的sop。(2)品种引种缺乏目的地,__市天麻引种就是一例,天麻原生长地在南方,在北方引种违反了道地性原则,而种植户并没有摸索出适合当地的sop,就盲目地投资引种,结果连成本也没有最后收回。面全国只有__才有的野生品种穿地龙,才更有人工育方的价值。
(四)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投入。要做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首先应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对本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面积蓄藏量应该有所了解。萝北县拨专款聘请佳木斯大学药学院的教授,对太平沟野生药材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而__市其他地区就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如果谈到对野生药材资源的进一步保护、监督,则更加力不从心,安全监管科相对于其他科室人员少,单枪匹马去到地域广大偏远芜蛮的山区林地监督检查有些不现实,同时也缺少执业所需的必要工具、经费和人员。
(五)熟悉药材种植技术的人员比较匮乏,缺乏对药材种实行有效的业务管理、指导和服务机构。要达到gap要求,种植基地必须规范运作,如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栽培与养殖管理、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质量管理、人员和设备、文件管理等都要符合规范要求。
(六)各管理部门工作不够协调。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部和林业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三、措施与对策
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为中药现代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行《中药材生产
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进__医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更新观念,加强保护中药资源的宣传 。目前,“药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极大地影响着药材生产和中药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因此,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保护中药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以及破坏资源的严重后果,强调保护野 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制建设。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健全执行中药资源保护任务的组织机构,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中药资源保护和研究的科技队伍,是搞好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可靠保证。进一步强化对《__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并付诸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障中药资源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保护中药材资源,走可持续利用发展之路。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使之形成良好循环,走可持续利用之路。根据当地的野生药材蕴藏量每年有计划地采收,应注意保留适当幼苗,做到有采有养、采养轮换,保证药材资源消长平衡;注重药材生产基地的培育和野生药材品种的保护,建立完善的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政府部门应制定资源保护利用,完善各种资源保护体系。
(四)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中药资源保护的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把中药资源保护与中药材生产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对目前市场需求量大,资源较少或由于大采挖造成资源破坏的,建议有关部门进行野生药材的引种和人工栽培,改野生为家种。按照gap的要求,制定相应野生药材的sop,使野生药材有最大持续产量指标。
(五)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充实中药资源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保护、管理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国家已出台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我市野生药材丰富,在这方面很有发展前途,所以更应该培养一支懂得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法的人才队伍,使__的野生药材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
(六)做好组织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负责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的各部门多沟通,形成并建立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已顺利实施;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到资源互补。
关键词: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7602
1 引言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过去,生态效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森林的面积分别只占地球表面和陆地表面的11%和38%,但森林净初级生产量却分别占全球和陆地的47%和71%[1,2]。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它包括水源涵养效益、水土保持效益、防风固沙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释放氧气效益、森林游憩资源效益、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等。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方法[3,4],对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区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 评价区域概况
贵州西南部主要包括黔西南州大部分和黔南州小部分地区,以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两岸2.5 km范围以内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系错综复杂。区域内重要水系包括北盘江、南盘江、万峰湖水库、红水河等,选取的16条水系水域面积均在100万hm2以上,其中北盘江水域面积11963万hm2,胡家坝水库水域面积103万hm2。所选的水系地处珠江上游,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地,对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236940 hm2,蓄积量5745746 m3,森林覆盖率达到37.41%(算水域面积)。
3 评价方法
3.1 水源涵养效益评价
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主要从林冠截留量、林地枯落物持水量、森林土壤蓄水量来体现。采用郎奎建[3]所研究的公式:
3.5 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贵州西南部防风固沙林较少,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防风固沙产生的造田、护田效益,以每造1 hm2林地可固沙0.1075 hm2计算[3]。
3.6 森林游憩资源效益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评价
森林具有很好的游憩功能,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到相关林区徒步、游览等,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收取管理费、门票等,从而形成森林游憩资源效益。以每年每公顷产生480元[5]的效益计算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森林是一个完善且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各种野生药材、食用菌、野果、鸟类、野兽等均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以海南省每公顷森林产生112.2元的效益来计算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
4 评价结果
经过测算,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为24.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1.05亿元,水土保持效益22.08亿元,吸收二氧化碳效益90万元,释放氧气效益108万元,防风固沙效益384万元,森林游憩资源效益11373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2658万元,详见表1。
5 结果讨论
从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角度出发,对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2.5 km范围内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所评价的森林生态效益中,水土保持效益最高,其次是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最后是吸收CO2效益。16条重要水系中,北盘江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最高,其次是红水河水系,木浪河水库两岸林区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最少。
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贵州西南部是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阵地,评价该地区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惠勋.森林与光[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德应.森林与大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郎奎建,李常胜,殷 有,等.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6.
[4]陈 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J].林业经济问题,2000,20(4):216~219.
[5]张小红,杨志峰.广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分析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学,2004,40(4):22~25.
意义: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土地利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97-05
整片连续的森林被道路、农田、城市化或其他的发展分割成一块一块小的碎片。这个过程不仅降低作为植物和动物生境的森林功能,同时也降低森林的其他功能方面的效率,比如,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方面。生境破碎化不仅仅包括森林,同时包含生物所生存的各种生境,比如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以及天空等等。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割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它非适宜生境分割成许多面积较小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因此,生境破碎化是一个过程,是由人为因素所致,其他自然因素则不构成生境破碎化的原因,比如,自然灾害等。生境破碎化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整片连续的生境被分割为零碎的斑块。《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境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点。在英文中生境是“habitat”,根据情况不同翻译也有所不同,比如栖息地、生长地、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通常译为生境。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提到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这里指的生存环境可以理解为生境。生境包含生物所需要才能生存的空间,也包括该区域中的资源(如食物、隐蔽物、水)以及生存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等)。因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的生存以及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1 生境破碎化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1971年《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首次提出对自然生境的保护,以确保作为众多水禽繁殖栖息地的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至于丧失。随后《保护欧洲野生生物和自然生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都全面系统地提出对自然生境的保护,我国于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就是注重生境的保护,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之一。
1.1 生境破碎化的起因
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因为农业垦殖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的改变潜在的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一些最严重的破碎化都是因为城市化引起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了生境破碎化最主要的元凶,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移,限制了它们在生境里自由地移动和迁徙。对于天空和河流等生境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展,比如天空中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等,都可能造成鸟类相撞事件。修建水电站以及任意改变水流的流向都可能造成鱼类生境的破坏,阻隔鱼类产卵、觅食等行为。
1.2 生境破碎化的危害
生境的破碎化最直接的危害即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的减少,而伴随之后的就是增加了动物种群的隔离,使得动物之间的交流、活动范围以及生物遗传多样性等的减少。
1.2.1 面积效应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生境已经从整块的区域变成了越来越小的斑块,没有足够大面积的生境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而随着生境变成越来越小的斑块,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小,孤立的生物种群则会因为不可知的风险更易于走向灭绝。生物总是在承受着人类的干扰,比如捕食、出生率的任意变动、食物供应数量的改变以及自然灾害。如果生物的数量足够的大,那么至少在这些干扰下,该种群的某些生物会生存下来。相反,一旦数量变小了,那么该种群就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干扰而全部灭绝。
1.2.2 边缘效应
当生境破碎化后,整块的生境区域被分割为若干个小的斑块,内部生境变为边缘生境。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边缘效应的后果是会威胁到内部生境的生物的生存,因为适应内部生境的生物在生境斑块变小后,会暴露于边缘生境处,更易于被适应外部生境的生物(如食肉动物类、大型的野生动物等)捕食,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另外,边缘效应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从而对该生境的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1.2.3 生物遗传多样性降低
生境破碎化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移和建群,野生动物获取食物的途径受到阻隔。同时,破碎化使得野生动物种群规模变小,对每个物种来说,潜在的配偶数也在下降,这就导致了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的结果,即每对配偶的基因组合的相似性会比随机组成的配偶的基因组合要大的多,而后代则更容易遗传父母两者的不利基因。总之,近亲繁殖和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会对生物的发展和生存以及生长率带来不利影响。近亲繁殖也降低了该种群的繁殖力和生存力。
因此,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维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条约和协定,当前应抓紧进行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形成生境破碎化法律规制的法规体系,有效地控制生境破碎化。
2 我国生境破碎化的现状
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自然生境已不存在。大面积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绝灭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绝灭,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约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我国的森林破碎化所造成的悲剧是毁灭性的,如果我国还未意识到生境破碎化的严重性,并转变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提出相应对策且采取立法措施加以保护生镜的话,最终,人类将孤独的生存。
2.1 立法现状
从我国目前立法来看,对于生境的保护还处于原则性规定的阶段。《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严禁破坏。在各类型自然资源法中,也对生境的保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草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同时,我国制定自然保护区制度,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对生境加以保护,具体的操作可参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生境破坏的预防性措施,有利于通过政府机关的介入防止生境破碎化。
2.2 我国立法中的不足
我国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基本上处于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保护的主体、实施办法以及责任的追究都没有制定具体的规范。在各个法中所涉及的篇幅也只是一两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2.2.1 生境保护的主体宽泛,没有明确的保护主体
从我国立法中找到的零星的几条保护生境的条文来看,生境保护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而具体由政府下属的哪个部门负责,法律没有规定。由此可见,负责部门的确定是由人民政府进行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已是必然,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就有可能舍弃环境来发展地方经济。一些重要的生境大多存在于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区,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地方政府只有大力修路以引进资金、人力等,生境遭到破坏则是必然。同时,我国生镜保护的主体过于单一,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对生境破碎化所造成的后果感觉最强烈的不是政府,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对生境有强烈依赖感的生物,因此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滞后的。
2.2.2 土地利用规划中未考虑到生境的保护
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要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在制定土地管理法时,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放进了利用规划的考虑范畴内的。但是,在本法接下来的具体规定中,资源环境的保护则被忽略了,农用地的保护几乎是本章的重点,而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并不包含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生境。从本法中可以看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只是宣言性的,需要进一步将生境的保护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办法中。传统的资源丰富思想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忽视资源的重要性,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土地的乱批乱垦已严重影响区域的整体规划,生境破碎化日益严重,由于部门利益冲突和职能混乱,使得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生镜的保护,更由于生境破碎化对生物的影响是长远的,短期不易显现,也加剧了对生境保护的忽视。
2.2.3 对破碎化后生境的遗留问题处理不当
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利用率的增大,生境被破坏似乎成为必然,土地利用规划阶段因忽视对生境的保护,生境遭到破碎化,法律应该提供对侵害野生动植物行为的预防和补偿机制。而现行立法中,对生境遭到破坏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没有给予必要的保障。从我国的立法现状来看,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尚未关注到生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对生境的保护,加剧了生境破碎化。
3 完善我国生境破碎化的法律规制
与国际公约接轨,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完善我国生境破碎化的法律规制。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当务之急,应是建立完备的法规体系、明确保护主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立责任承担制度以及对已破碎化的生境采取补救措施。
3.1 建立完备的生境保护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法的基本法,应规定生境的定义以及保护原则,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适应国际化的表现。生境的定义应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生境的定义相一致。为贯彻基本法,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都应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境保护,将生境保护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于生境的保护还需从程序上进行,比如,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建立了作为联邦政府政策的“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来保护人类的环境。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联邦政府机关在做出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行动前,必须准备环境影响报告,在环境影响报告中,负责官员必须考虑到“所建议行动的影响”、“实施该建议将引起的任何不可避免的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对所建议行动的替代方案”。并规定,当有关机关没有将可能对生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时,《国家环境政策法》制定两个主要的条款来纠正该行为:第一,当一个机关认定该行动不会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不需要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就可以该机关的决定过于主观和任意,即是违法的。第二,当机关制定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因该行为对生境造成的全部影响时,公众也可以做出同样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法院都会审查机关是否对被建议的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严格的审视。当法院发现机关没有符合国家环境政策法的规定,就可以将机关所建议的行为搁置一边直到机关遵守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有关机关严格审视他们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这样机关就很有可能注意破坏生境影响环境的行为。事实上,机关通常都意识到生态走廊和生境整体的连通性是一个健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环境影响报告将行动影响环境的结果收入进来。尽管国家环境政策法只是做出了程序性的规定,而不是实质性的,因为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都需要高额的成本和精力,当法院发现机关违反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时,机关就可以重新更换被建议的行为或者彻底舍弃该行为。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主要是从程序上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防,但对监督机制规定不够详细,只在第五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公众适当参与以及举行听证会,对如何参与却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应详细规定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拥有的权利,参照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赋予公众的权利,这才能充分的监督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同时应规定在指定的需要保护的特定的环境领域获得土地利用许可需提交生境破碎的环境影响评价,行政机关在授予土地利用许可时应严格审查。
3.2 明确生境保护的主体
美国对生境的保护是根据生境的特点分类的,比如森林就是森林管理局负责,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行政执行都是由内政部进行的。而我国的立法中对生境的保护都笼统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此有必要在规定对生境保护的同时明确生境保护的主体,比如对森林的管理应交由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的生境的保护交由动物保护局,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对生境的保护应与涉及到的所有行政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动物保护局为主导机关负责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生境保护,加大动物保护局的行政权力。赋予其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是否符合生境保护要求,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未考虑生境保护时,动物保护局有要求有关机关重新制订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力。
3.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美国1982年《国家森林管理法》对国家森林体系中土地的使用限制非常大。它要求农业部对国家森林体系中任何一寸土地的使用都要制定计划。国家森林管理法认为这些计划(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或者森林计划)为动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因为任何一块特定的土地领域的适应性以及接受力都是为了满足所有生物多样的需要。任何机构在国家森林体系里的行为都必须遵守可适用的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农业部根据国家森林管理法对动植物多样性的要求公布了法规,要求应妥善管理鱼类和野生动物的生境,以维持现存的本地的和所期望的外地的脊椎动物物种可生育的数量。条款中将可生育的数量定义为评估可生育生物的数量以及分布以保证它的可持续存在的物种被很好的分布在规定的区域中。该法还规定,为了保证可生育的数量能够得到维持,必须提供适宜的生境支持至少小数量的能生育的生物,同时这些生物应该很好的分布在生境中,这样这些生物就可以和其他规定区域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美国的《联邦土地管理法》只有在土地管理局将土地作为生态走廊的作用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时,对生境的保护才是非常有效力的。内政部拥有对其管辖的国有土地的管理权,而这种管理权必须受《联邦土地管理法》调整。就类似于《国家森林管理法》与森林管理机构的关系,联邦土地管理法要求土地管理局在管理土地时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行事,这些计划叫做土地利用规划。一旦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法院会严格要求土地管理局坚持该规划并能保证实施它们。因此,如果土地管理局将土地作为生态走廊的作用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中,那么这种保护对抵制有关机关试图排除这些考虑是非常有效力的。土地管理局意识到生境的重要性,并且能采取措施保护它们,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一旦土地管理局这样做了,那么联邦土地管理法通过执行这些保护土地的规划,为生境提供有效的保护。如果土地管理局在土地利用规划选择排除生境的保护,那么联邦土地管理法就没有强迫有关机关采取保护措施的权力。但在土地利用规划未考虑到生境的保护而又确实造成了物种资源的生境遭到危险时,《濒临物种法》就发挥了其保护物种生境的作用。在1978年,它停止了一个一亿美圆即将完工的大坝,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才发现的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种鱼类。最高法院明确地做出决定,《濒临物种法》有能力保护物种,不惜任何代价。因此,毫无疑问,《濒临物种法》如果被有效执行,是有能力保护生境的。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走廊的保护还有两个实质性的要求:一是要求秘书采用系统的各学科相融的方法达到物理、生物、经济和其他学科的整体化。二是要求给予指定的需要保护的特定的环境领域优先考虑。
鉴于美国森林以及土地管理法为保护生境而对土地利用所做的限制,我国在生物资源多样性日益丧失的今天,应加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明确要求在制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生境的重要性。同时,应当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附加因生境破碎化而受到威胁的生物的保护,赋予自治组织或者公众团体在建设项目威胁到保护动物的生存时提讼的权利,通过法院来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的行政行为是否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违反了,应当权衡两者的利益,搁置建设项目或者寻求可替代的方案,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效力。在《森林法》加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定,从而对生境的保护,严格制定森林土地的利用规划,而不仅仅规定森林林木的砍伐和使用。
3.4 采取补救措施
建立生态走廊是目前为止对生境破碎化最好的补救措施。铁路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首先考虑选线避开,或将动物栖息地人工迁移到其他地方,但费用很高。如果铁路经过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很大,必须穿过,就要在铁路建设中把野生动物通道考虑进去。德国铁路不是绝对不能穿过自然保护区,科――法高速铁路就穿过了自然保护区,但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在建设前期,铁路公司专请中介公司研究铁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野生动物的习性,调查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和活动规律,据此设置动物通道。因此,有必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于生境遭到破碎化,野生动物的迁徙遭到阻隔的生境,应当设置生态走廊,生态走廊的设置地点、规模等应由专家调查研究后确定。在生境破碎化修复比较困难,设置生态走廊成本耗资巨大的时候,应在动物频繁出没的地区设置标志,规定车辆减速,减小与野生动物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3.5 确立责任承担
【关键词】:观音山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13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兼有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重点保护动物和其他珍稀野生植物资源及其繁衍栖息地,促进其种群数量的不断扩大和与周边地区动物间的遗传物质交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地理位置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陕西省佛坪县境内。东部和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西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南与佛坪县长角坝镇接壤,北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处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是大熊猫天华山种群和兴隆岭种群的连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1′至108°01′,北纬33° 35′至33°45′,东西长约11km,南北宽约20km,总面积13534hm?,其中国有林12068hm?,集体林1466hm?,行政区域由佛坪县管辖。
2、 自然资源
2.1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63属1326种,分别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3.2%、18.9%、5.4%,占秦岭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82.3%、63.0%、42.4%;有蕨类植物21科44属92种,占全国蕨类植物科、属、种的33.3%、19.0%、3.5%,分别占秦岭蕨类植物的70.0%、57.1%、30.3%;有苔藓植物43科81属151种;有经济植物1000余种;有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19种【1】。
2.2植被资源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具有明显的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性质,加之地形和海拔的影响,植被类型十分繁多。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依据,本区植被共有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或群系组,52个群系。从本区的植被构成看,森林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2.5%,共有8个植被亚型或群系组,32个群系【1】。
2.3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50种,隶属25目73科、171属。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雕、林麝、豹等6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1】。
2.4昆虫资源
本保护区现已发现的昆虫有29目305科2788种。其中,鳞翅目58科954种,占所有已知昆虫的34.2%;鞘翅目54科657种,占所有已知昆虫总数的23.6%;膜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分别占已知昆虫总数的10.2%、9.4%、7.6%、和5.3%。常见的观赏昆虫有草绿彩丽金龟、双叉犀金龟、宽尾风蝶、达摩麝风蝶、金裳凤蝶、冰清绢蝶、云斑粉蝶等【1】。
2.5自然旅游资源
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较为原始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垂直带谱明显,其地貌形态、岩性、造型、水系特征l育充分【1】。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野趣浓郁。有神奇壮观的原始森林、神奇绝妙的千年古木、惹人喜爱的珍禽异兽、舒爽宜人的气候环境、雄浑秀丽的高山奇峰、幽曲深邃的长沟峡谷、清流跌宕的溪水流泉、曼妙多姿的云海日出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还有别具一格的山村民居,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
3、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3.1盗伐、盗猎、盗采现象。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周边社区群众对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在保护区内进行盗伐木材,安置套子、铁夹、投放毒饵等方式盗猎野生动物,利用农闲时间盗挖珍稀植物现象时有发生。
3.2农牧业生产开发蚕食现象和林副产品生产破坏性开发现象。一些当地村民在保护区林缘地带毁林开荒扩展耕地,在保护区内放牧牛羊,影响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部分人员在保护区隐蔽地带非法采割生漆,盗伐木耳棒、香菇棒进行木耳、香菇种植,对保护区林木造成破坏。
3.3森林火灾隐患。一是当地村民烧荒、积肥、祭祀烧纸等野外用火隐患,二是进入林区的外来施工人员用火,游览人员吸烟、野炊用火,残障弱智人员随意生火等隐患。
3.4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保护区造成威胁,如采土、采石、临时房建、临时道路修建、机械围栏等活动和设施对保护区整体规划和野生动物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3.5外来生物及病虫害对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造成灾害,如禁伐以后造林引种的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在造林地形成了优势树种,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对大熊猫生存造成影响,同时还有一些常发性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危害,也有一些家养动物传染病随季节扩散对保护区野生动物造成潜在威胁。
4、对策
4.1加强保护区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合理编制管护人员,确定固定巡护样线和不固定巡护线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巡护,对盗伐、盗猎、盗采等破坏自然资源行为进行有效管控。对发生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通过森林公安力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侦破,精准打击。
4.2广泛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广播、传单、板报、会议等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思想教育宣传,同时积极宣传普及《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知识。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开展科学研究,合理筛选,引导农户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可持续经济,积极发展对自然资源没有破坏的中锋养殖、中药材种植等项目,增加农户收入。
4.3加强保护区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进行野外巡逻、监管工作。合理控制保护区域内生产、生活火源,防火期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加强区域联防,制定防火预案,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
4.4依照法律法规并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科学发展总体规划,限制破坏自然资源保护的生产经营项目及建设项目,按照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序利用保护区自然资源。
4.5要加强对进入保护区的外来生物监管、检疫,对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危害的要坚决禁止,对已经出现的病虫害危害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防治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止危害进一步扩散。通过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积极消灭。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园林建设;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8502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其中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保护并发展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是囊括了自然与社会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尽管它是一个人工的环境,但是自然环境仍然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自身的生物群落反映了城市本身的生物多样性[1]。随着社会发展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生物群落的结构受到了破坏,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和稳定发展。近年来,生态园林的发展将城市园林从传统的观赏功能与游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阶段[1]。生态园林强调园林建设与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园林规划的前瞻性、园林类型的多样性和园林空间的异质性等方面都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无疑是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最佳选择。本文旨在为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提出建议,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提出生态园林建设这一有利于人与环境的议题。
2 生态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景观,但其本质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设和传统的园林观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减少,野生动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城市景观变得单调,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以保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使各种生物组合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群落[2]。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2.1 生态园林的种类及其功能划分
生态园林按照其构成主体和植物组成来划分有5种类型,即生产型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抗逆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和文化环境植物群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态园林,如珍稀濒危植物园、景观生态园、生物专类园、水族馆、苗木基地等。园林类型的多样化是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规划建设各类生态园的同时,既要体现该园的主要功能,更要考虑科学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生产型园林充分的利用各种庭院、城郊空地、垃圾场等,建成花、木、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4]。观赏型园林以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利用不同物种的观赏特性、观赏价值与观赏时期,营造景致多样、色彩丰富、特色明显、主体突出的生态园林。抗逆型园林要发挥出其治理污染净化环境的功能,更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环境问题。文化型园林在创建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文化环境生物群落,尤其是古树名木的培育和复壮。珍稀濒危园在珍稀动植物保护、繁衍与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区性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保存中心,用来保护物种以及其遗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栖息区也开始得到妥善的保护。生物专类园的建设应以分类利用为基础,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将丰富的各专类植物配置在一起,创建花卉园、竹园药草园、经济作物品种园、果树园、抗逆境植物园等各种生物专类园。
2.2 生态园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间,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物,尤其是植物,林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空间异质性包括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两个方面,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环境越多样化所提供的生物的多样性就越丰富,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自然程度对于野生动物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方面保证了它们觅食、繁殖、隐蔽及安全条件。在城市园林中植物群落对空间异质性的两个方面生境多样性、自然度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可以作为衡量园林空间异质性的指标,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忽视生态上的合理配置使得林间异质性较低,生态林重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的营造,这样既提高了环境的多样性和园林的自然度,又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昆虫、鸟类、小型兽类的引入成为可能,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异质化,极大地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对于形成自然稳定协调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园林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和谐地配置在一起,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稳定并和谐发展的群落。根据对城市生态园林观赏特性、生态学特征和生态功能的研究,生态园林的内涵应该体现在3个方面:生态园林的观赏性,根据科学原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创造出和谐的景观,有美化环境,提供观赏资源,提高观赏价值,产生社会效益,保健休闲功能等作用。生态园林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通过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附作用和吸收作用,调节局部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减弱噪声和防风降尘等,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园林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 生态园林的建设方式
生态园林的建设范围由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系统扩展到了城市的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以谋求城市大环境的生态化,这就是城市大园林的观点。在传统园林的建设中,分散的园林绿地系统,生境由于绿地面积较小和植物种类单一的原因,加之与自然环境之间松散的联系,使生物的种类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利用岛屿生物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间建设生态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大园林的网络,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这个大型的人工环境之中,不仅给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通过廊道进行迁移,城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点等的建设规划,在城市形成大规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经济效益的绿色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城市边缘带作为一种缓冲带,为受人类活动胁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城市边缘带园林的建设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让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扩展与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跨出的一个大跨步的前进。
生态园林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园林局限的做法,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以本土植物的种植繁衍作为种植的理论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植物的资源。我国森林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极其明显,处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上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和动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区系组成,是形成各地区城市生态园林自然群落的基本,又是引种、培育园林动植物新品种的基因库。生态园林的理论的形成使城市的大环境更趋于本土化、生态化,摒弃了许多不科学的、不生态的造园方法,使大城市大园林的理论更深得人心,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得到提升。
4 结语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原理为基本、以保护环境以及物种多样性为主旨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谐生长,共同构筑出一个种群协调,色彩丰富,造型优美的群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种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营养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的群落。园林生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仅是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环境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见生物的多样性是城市发展以及园林建设的重点,城市建设与发展应该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对生态园林的建设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各种植物以及景观的搭配进行处理,以求达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元素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以及研究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其他问题,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优化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袁兴中.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杂志,1999(4):17~18.
[2] 叶选怡.谈城市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60~61.
[3] 蒋家淡.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J].引进与咨询,2003(12):212~213.
[4] 牛晓梅.建设城市园林 再现生物多样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80~81.
冉景丞,出生在贵州省思南县一个土家族家庭, 1989年,分配到了初建立的茂兰保护区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他被再分配到保护区内的一个管理点工作。管理点设在距乡政府有五公里远的一户农户家,那里没有电,距县城有二十多公里路,不通公路,来回县城之间只能靠走路。在这种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他没有退缩,在管理工作之余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没有经费,他从每月的七十多元工资中拿出二、三十元来买一些必需的科研器具,从医院的废物桶中找出一些青霉素药瓶,冲洗干净就成了标本瓶了,开始收集标本,观察动植物行为,收集第一手资料。1993年保护区管理处组建科研科,他从管理点调到科研科主持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自学了英语、植物学、岩溶学、计算机等知识。
实地考察:足迹遍布9个地州市的山山水水
在他工作的这十多年时间里,对贵州省9个地、州、市、86个县(市)的各林区点、黔南州各县的各乡镇、全州一半以上的村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进行过考察。在茂兰保护区,一半以上的山峰他都爬过,采集了大量生物标本;仅在荔波县就考察了148个岩溶洞穴,通过对岩溶洞穴的形成、变化以及发育规律的研究,了解地质地貌变化与植被变化的关系,解译贵州石漠化地区石漠化过程和治理模式。
瓜熟蒂落:汗水和心血结出累累硕果
通过多年的辛勤工作,他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1年获黔南州科教兴州奖;2002年荣获“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在黔南州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黔南州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项、黔南州科技进步奖二项。2004年获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先进个人;全国百佳模范新闻人物;2005年获黔南州州管专家;黔南州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贵州省绿化奖章;黔南州第一届青年科技奖;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2007年获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获黔南州科教兴州奖,荔波县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在他的带动下,茂兰保护区的许多年轻同志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帮他们修改文章。作为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更是严格要求学生,从他门下毕业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在走入社会后迅速成长为有用之材。
保护绿化:保护区永远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