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学与教研互动

教学与教研,就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明确改革思路,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从中再发现和梳理新的问题,进行更高层面的研究。这种教学与教研互动的过程,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我们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了这种教学与教研的互动。

1.明确课程定位。一是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使同样的课程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我校是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模式,课程教学就要与这样的目标模式相一致。对本课程来说,就是要注重系统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二是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以及制作与调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树立教学理念。任何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工程为背景,以问题为纽带,以综合为导向,以教法促学法,建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合理结构,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的课程目标。课程组的各位教师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和体现这些理念。

3,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理论课采取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经常在下课前留下思考题,在下次课堂上提问,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和评论,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在课程设计和实验实现中,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开放式内容,注意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动态和待解决的问题。向学生强调从软件到硬件、从元件到系统都在快速地发展和更新,现在的教学内容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组合与状态,学生必须以现有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自觉地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是无标准答案作业,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控制系统采用不同的硬件结构、控制算法及程序实现方法进行设计,并要求学生相互评价,结合所设计系统就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指标探讨最佳方案。四是以问题为纽带,在教学中注重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五是以综合为导向,利用本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系统设计中,自觉地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多门课程的内容。

4,把握教学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极其丰富,从控制算法至Ⅱ硬件模式,从基本理论到新技术、新器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要在一门课中把这些内容都包括进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我们的原则是根据课程定位,兼顾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工程应用价值,注重既先进又实用的方法和技术,舍去那些理论上很先进而工程上极少应用的高级或复杂算法,舍去那些适用场合不多的硬件配置模式,舍去那些应用范围不广的技术和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注意教学内容的弃旧更新。

5,探究课程特色。从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地研究课程本身的规律,归纳出了反映本课程特色的四个结合,即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元件与系统的结合,强电与弱电的结合,算法研究与程序实现的结合,使学生树立系统设计的协调互补意识和全局优化意识。通过对四个结合的论述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本门课程以至自动化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提高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6,注重实践环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力,这类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只学不练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明确的实践教学要求,安排好实验内容。为此,我们重新组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结构,在原来的理论课加8学时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周综合实验这一独立的实践环节。每个学生都要结合一个具体控制对象,根据控制要求,从方案选择、硬件组成、算法设计、软件编程到调试通过,实践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全过程,体现了其自主性和系统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7,积累研究功底。多年来,课程组内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风气,积累了宽厚的研究功底。课程组成员近五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习改革几方面,共承担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省级重点教研课题4项,学校教研课题9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5篇,出版专著2部,获各种教学研究奖22项。其中,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二、教法与学法共融

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是各类学校及各门课程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应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样对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的专业课,这一任务就更加重要。任何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到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上,“教”改和“学”改必须有机结合。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任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多年来,我们既注重“教法”的改革,又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融合“教法”与“学法”,总结出了一套创新学习法,在每一轮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法”,另一方面又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在“教法”之中。

1.始于问题。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思考,是最重要的学习原则。本课程的学习中有很多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每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都存在着多种方案,孰优孰劣,可以进行思考和讨论:每一个系统实验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现象,值得研究和探讨;几个同学在一起做实验,做作业,可以相互研究和讨论。一个大学生要养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一个班集体或一个学习小组要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最重要的学风。

2.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和乐趣,有了兴趣和乐趣,就能够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容易产生灵感,事半功倍。学习兴趣需要有意识地树立和自觉地培养。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这门课程,我们利用其内容丰富多彩,应用需求旺盛,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动手实践的特点,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增进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3.勇于突破。社会的发展,以否定和突破为标志。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勇于突破书本、突破前人、突破权威,这种突破就是创造。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来说,其新理论、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学习这样的课程,更要避免墨守成规,更要注意勇于突破。

4.善于转化。这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本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周期更短,更容易过时。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

5.学会综合。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多个学科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近几年一再强调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要适应这种综合化的要求。要成就事业,靠哪一项单科知识都是不够的,必须善于综合。学生在每个老师那里,在每门课中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单科性的,到了自己这里,就要综合。解决实际问题靠的是综合后的知识。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包括多门已学课程的知识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等等。所以要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综合。

6.注重创新。追求创新学习首先要在学习中努力创新。包括创新性听课与看书,创新性做作业,创新性做实验,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力争有所创新,在各种课外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在这些学习环节中自觉地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性格,锻炼创新能力。要成为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格:一是保持浓厚的探求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敢于标新立异超越常规,敢冒风险;三是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四是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五是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持久的进取心,保持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7.自觉挖潜。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身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开发出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身所具有的潜能,认识自己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树立挖潜学习观,有效地开发自己,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8.刻苦实践。学习中的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它既是学习应具各的重要品德,也是要树立的基本态度。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在学习中努力做到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实践。

三、坚持课程建设的“七个一”

多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了“七个一”。

1.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在教学中体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热爱与负责,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德,是对教师这一岗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教师“做人”的重要体现。要讲好课,需要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工作劲头。

2.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是教学内容准确精通;二是难点重点处理得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三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学生很容易说出这堂课都讲了什么;四是叙述清晰表达生动,语音、语调、语速都要把握好,努力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五是内容充实容量饱满,不偷工减料,不为了省劲而欺骗学生;六是板书整洁书写流利:七是严格标准科学规范:八是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3.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这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和先导,也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这样的根本问题,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4.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包括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一本深刻清晰、及时更新的授课教案,一套实用高效的多媒体课件,一个安排合理的教学日历。

5.一套先进适用的教学资源。一是教材建设。无论是选用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要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先进适用。还要明确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有实验指导书。为了实现我校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我们先后两次自编出版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材。二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了本课程网站,完成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网上发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授课教案和实验指导书、习题作业与自测题、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录像等内容。为了便于学生的自学,还提供了教师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的链接与下载。

6.一套科学的考试方法。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综合实验的考核不仅看实验的结果,还要看实验的过程,实验考核以口试加报告的形式进行。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2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

养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方面调查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学常用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调查”中可知,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师中,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占有65%,会操作但不熟练也有25%,不会操作的有10%。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比较高,这与高校信息技术培训有莫大的关联。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情况教师对计算机或网络的利用情况中经常使用的教师也只有19%,从不用的占有16%。但是前面的调查中发现我们教师并不缺乏掌握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他们也不是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先进的功能和作用。产生这样现象,归根到底,结论只有一个:现行的教育制度、计算机教学必备的物质基础乏力和部分教师教学意识的偏差。

对策

(一)转变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保障整合的顺利实施

1.学校领导层应该高瞻远瞩,要进一步建立基于网络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观念和技能水平,以避免造成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的脱节,以及资源建设和应用环境的脱节。2.坚定不移的落实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重要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标准,开发新的学科教材,使其尽量体现交互性、多样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

1.继续加大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搞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校园网的建设步伐。2.加强学校计算机的管理,扩大机房的自由开放时间,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加大购买教学软件的投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选择与评价标准。4.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规划和指导,使其体现各学科特点,同时发挥个别化和交互性方面的特长,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创造。5.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例如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微教学单元库、教学资料的表现方式库、学科教学案例库以及学科网站等,并统筹规划,实行数据库管理的规范化,便于检索使用。6.积极建设,创建教学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资源,例如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丰富资源还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和欣赏到这些资源的艺术魅力。这样,创建一个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类、品鉴等一系列工作,必要时可以为这些资源进行标签,使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资源。

(三)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

1.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各高校要建立公共艺术课教研室,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各高校要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2.要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艺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应该大胆利用信息技术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资源;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0-0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组建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必然。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 现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枯燥抽象,学生难以接受

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课程内容多为网络原理、工作过程或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概念众多,理论复杂,知识体系结构陈旧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又有通信技术方面的,所以概念众多,理论较复杂。另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新快,而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实践教学环节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现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网络实验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网络理论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网络实验因为硬件、软件种种局限无法顺利开展。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软件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教学录像、题库、软件素材等,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功能,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化的数字化学习,真正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都比较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来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相关知识。比如利用投影仪,使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将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DNS的解析过程等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而网线的制作和局域网的组建等内容也可以使用图片或录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熟练掌握和一般了解两个目标层次,如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工具和建立、配置网络,包括Unix/Linux系统的简单应用、Internet浏览器使用、建立对等网、Web和FTP服务器的安装与测试等。而对于其它较为高级和复杂的网络应用操作技能则作一般要求,或者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讲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的在线课堂、教学辅导、作业与讲评、IP课件、课程论坛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进行更新补充,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便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学校提供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备有网络服务器、工作站、三层核心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等先进网络设备。实验的内容与理论教学保持同步,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程,并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相关实验指导书,对每个实验的目的、有关知识点、步骤、注意事项等作明确的说明,同时也制作一些实验的视频录像,将这些内容全部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熟记相关的配置命令,利用虚拟网络实验软件,通过校园局域网形式向学生开放,学生在网上练习并将相关配置发给教师进行评讲,充分利用了网络学习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如在线课堂提问等,占1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实验完成情况(占30%)。

以上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发了学习和发现的兴趣,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也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389-03

计算思维[1]培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兴理念,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它在强调知识、能力的同时,着重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实现“知识—技能—思维”的共同提升。这种理念目前正在渗透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中,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并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的。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虽然对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一致,但对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的要求不一样。如理工类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计算机结构及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素养;医药类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素养[2]。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符合专业、行业需求,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高等师范学校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学分数有限,根据教育部的建议,一般必修课为3学分,通常由1-2门课构成,外加部分选修课学分。在通识课程学分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什么样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群(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培养师范生的需求,即在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同时,做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达到适合教师职业的需求。

1 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需求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与骨干,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思维,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4)能有效查找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5)能制定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信息资源;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8)能有效组织信息使之能具有实用性;9)能将新信息组合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2 课程群的含义

群的概念来自于数学,群是一个非空集合,*是它的一个(二元)代数运算,如果元素的集合如果满足以下4个条件就称为群:1)封闭性:群内任意两个元素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同的或不同的)的结合(积)都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2)结合律:虽然群元素不一定要求满换律,但必须满足结合律,即对群中任意元素a,b,c都有(a·b)·c=a·(b·c)。3)单位元素:群内存在一个单位元素e,它和群中任何一个元素的积都等于该元素本身。4) 逆元素:对群中每个元素a在群中都有元素a^(-1),叫做a的左逆元,使 a^(-1)·a=a·a^(-1)=e。

课程群是指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课程群不是一组课程的“集合”,是有序的课程系列,是一体化、完整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方案,包括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课程群具备的特征是:1)以能力培养与思维养成为核心;2)以知识点为元素;3)群中各个课程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封闭性,即任意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认知都属于本课程群研究范围;4)满足结合律,即课程群的任意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的认知结果都类同。同时课程群的知识点之间还具有连贯性、递增性、发展性。

3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计算思维培养、师范技能培养2个方面的内容。

3.1 计算思维培养

在计算思维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师范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思维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同时,有利用信息的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3.2 师范技能培养

在师范技能培养方面侧重以下2点能力的培养。

1)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需要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支撑,很多理论知识就能很好的在实践当中运用起来。信息技术知识应该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原理;二是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排除简单的故障;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硬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知识。

2)在综合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理解计算机系统,熟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要有较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为了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概括起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三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网扩宽协作范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4 一体化课程群构建

按照培养的要求,教学计划是一系列包含教育成分的教学活动构成的系统,课程是成系列的,是面向专业能力逐渐养成的,是包含“知识—技能—思维”培养的一个课程群。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理念与师范特色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3个层次的课程。该课程群以培养计算思维、师范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与素养为核心,围绕这2个核心设置课程,使课程成为一个“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体系,为相应学科及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一体化课程群构建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用于奠定信息技术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成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干,实现对师范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体系的基本覆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用于完备课程体系,实现对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与延伸,兼顾学科的发展。师范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体化课程群的知识点、思维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知识,为后期运用Word文档编写设计教案、运用Excel进行教学成绩与评价统计、运用PowerPoint设计教师演示文稿、运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打下基础。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与计算环境的理解。随着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将不断迁移,逐步将学习内容转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多媒体素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编写设计教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教学设计中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补强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多媒体软件制作与开发技能。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算法;设计与实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必修课、主干课、选修课3者之间相辅相承,逐层递进,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培养2个核心组织知识点、展开教学,使所学的知识点支持培养的2个核心目标。从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开发,从个体计算环境的认识到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思维的形成,组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课程群。

5 结束语

师范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信息素养,是一种基础性、技能性、素养性的课程体系。课程群从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掌握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使学生在对计算机本身及其应用方式有一个全面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根据专业的应用特征了解或掌握应用系统级或计算机系统级问题求解方法的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5篇

一、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教学专业知识面广,教学量大,分布广(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肯钻研、不断学习、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要上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学校方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将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送出去再培训,再提高,再充实,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使之适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企业、事业单位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热心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二、教师要确立专业方向。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平台的不断变化,不可能,也不必要要求教师是教学上的通才,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按教师现有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水平进行专业课程划分,从而确立方向。划分方法不能简单地按硬件、软件进行,我认为按具体专业可划分为:操作系统与原理、应用程序设士卜、网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若干个课程组。各个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侧重,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在按排教学课程时,以组为单位按排教师任课,尽管将来内容更新了,但总框架不变,教师知识更新起来也容易,教学质量也就有保障。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要求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同时至少要能完成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还要能完成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课程教学。这是对计算机教师的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三、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增加实践经验。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产学结合强调的是知识与产业实践的高度结合,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以中青年居多,他们有活力,肯钻研,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能力强,但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实践经验缺乏。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应能完成一般的应用程序设计,承担学校教学管理等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规范;其他应用软件任课教师应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一般的设计和制作。当然,学校要保证教师每周必须有一定的上机时间。在条件许可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时,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我认为学校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才,利用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鼓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有潜力的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学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或者合作开发,这样即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带出部分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学生,他们可以在社会上为学校创牌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组织有关教师到计算机应用比较集中、比较成功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通过产业实践,使教师先认识到利用知识,创造性地改造传统设备,实现技术进步的紧迫性,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打开未来知识创新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对业务上出色的教师,不拘一格,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实践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

四、教师教学储备问题不容忽视。鉴于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在不断的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和网络、硬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及时进行教师教学储备。所谓的教师教学储备,就是要及时、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硬件产品。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在一个新的、有价值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产品,硬件产品出现后,无论该软件、硬件课程现在是否需要,也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以提高教师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储备,为下一学期、下一学年或将来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作好充分准备。在需要时,能很快地把开出的新课投人到教学中去。

五、计算机教师应能清楚计算机在本校特色专业中的实用性。计算机从应用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先进的工具,现在每个专业除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同时还根据专业的需要和其侧重点,有的开设侧重于数据处理的课程,有的开设侧重于图形处理的课程,但若任课教师不了解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结合应用,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未达到。因此在平时应加强计算机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联系,通过讲座或讨沦的方式让计算机教师了解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层次和水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教学 合理利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了视、听效果,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采用电子教案,教师不用花时间在书写黑板上,课堂授课信息量大,教师集中精力在讲解原理和操作演示上,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使用多媒体授课,对计算机课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特别对于操作部分,我们有很深切的体会,有的操作,教师讲十遍,不如在计算机上演示一遍;但理论知识部分,学生仍然是被动接收知识,多媒体课件变成了简单的电子教案,教师的活动局限在电脑前,授课成了电子教案的演示,“照片宣科”,授课时间一长,学生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听完课后,感觉是课堂上讲的全都懂,自己一做全都不会,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未真正达到最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在教学理念上,没有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模式。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经过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对此项信息技术感触颇多,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如何合理地组织教学,从而避免枯燥地播放电子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在多媒体课堂模式授课涵等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点

在多媒体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讲解。在讲解中,教师为了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重点讲清楚,往往借助挂图、模型等比较直观的教具来实现,这些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挂图仍然不够形象,而模型制作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还有像化学反应等瞬间效果不能持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促使多媒体技术在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课堂上由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将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和在难以以实物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素材来展示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外观,因为它是庞大的,与当前使用的微机完全不同,教师不可能用语言描述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印象深刻;接着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素材来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继而引出这四个阶段的实质区别在于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元件不同;然后可以利用演示软件的功能,通过缩放、旋转等一系列功能,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特点展现给学生。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以上知识的传授,我们似乎用挂图和文字也可以达到效果。的确,用挂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知道各种电子元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许就足够了,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内容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认识各种电子元件,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实质的区别,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论教学的优势所在。

又如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时,往往会给学生讲授通过声音判断故障来源,例如在AMI BIOS 中: 一短声表示内存刷新失败,内存损坏比较严重; 四短声表示系统时钟出错,维修或更换主板;六短声表示键盘控制器错误;一长八短声表示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松动或显卡未插牢;一长九短声表示主板FLASH RAM或EPROM(BIOS损坏)错误;不停的响(长声)表示内存没有插牢或者损坏;不停的响(短声)表示电源、显示器和显卡未连接好;等等。那么什么是长声,短声又是怎样的呢?不是个个教师都会用嘴发声来模拟的,也不可能破环性的让计算机产生故障,这个时候多媒体中的声音元素正好就发挥了他的强大作用。教师可以把以前或实验机器出故障时的短声和长声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分辨长声、短声,进而判断计算机的故障。这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以及挂图、模型等教具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声音元素的应用必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都具有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具有在理论型和实践型中应用的特点,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准确清楚的表述概念,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生动的表示出来,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介绍Excel软件中的公式及应用时,教师往往先介绍什么是公式,公式由哪些成分组成,接着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使用方法,最后给出实际应用的例子。而在具体实例的讲解中,就需要先通过理论分析,再进行实际的验证。假设给定公式E3=$A1+B$1,它表示E3单元格的结果由A1和B1单元格中的值相加得到,那么复制E3单元格直接粘贴到F4时,F4中的结果是什么,它的公式又怎么表达呢?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时可以先根据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原理,确定F4单元格的公式中应为A2和C1的值相加,这是理论的分析,然后通过在Excel中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以验证理论分析;反过来,也可以先在Excel中通过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然后分析推断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应用规律,这两个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

又如对于数据库的查询功能,有学生成绩表(表1)和学生基本信息表(表2),通过这两个表查询籍贯为“山西太原”的学生的成绩,理论上应该得到如表3的查询结果表,当然这是理论的结果,实际实现查询结果时就需要用特定的形式来表示,就是用编程语言了实现。比如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如果仍然以表格形式来显示,那么这种特定的形式是否可以按照设计正确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呢,就需要进行调试了。在运行调试的过程中,每一条语句的作用都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给学生以供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够不仅知道怎样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正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缺点

1.过于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会使教师学生之间(下转第70 页)

(上接第130 页)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会导致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

2. 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所采取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也不宜过多,防止学生兴趣迁移。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否则,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缺点。

3. 过于夸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作用,忽视其它常规教学方法。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本来采用传统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节课,有的教师为了某些特殊原因,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相反则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具的选择。

在计算机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弊共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计算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它的缺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因此,我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最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花费精力少的、容量小、内容简单、短小精悍的、符合自己学生兴趣的课件。这样在应用时不但能够灵活自如,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传统语文教学无可企及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枫,黄重庆,高晓虹,张翠丽,马莉,王洪伟. 多媒体教学 利弊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7-318.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要求和主要特点

(1)课程要求。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方法与实用技术,能认识和选购计算机部件,能熟练整机安装、软件安装、机器调试。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维护方法,能判断和处理常见故障,以满足学习生活及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主要特点。①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发展速度快。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可谓是日新月异,比如教材给出的CPU样例是4核,而市场已出现8核,最大单条内存是2G,而市场已有8G的产品。教材是永远滞后于市场,只有紧跟市场,不断补充、增加内容,才能让学生了解新产品、新技术,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步伐。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既要侧重于硬件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及时掌握目前市场主流的硬件产品及对该产品的选购方法及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所教内容与实际合拍。②操作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完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需求由本人组装和维护计算机,具体点说,要能完成硬件安装、CMOS设置、硬盘格式化、系统安装等。所有这些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内容,要完成这些任务,都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练习,培养实践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目前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算机新技术与新产品发展迅速与相对滞后的教材矛盾。现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时间,但计算机发展变化速度非常快,所使用教材与硬件发展相对滞后,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要使学生跟上市场的发展,能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改进原来只注重教材内容及局限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教学及走进市场等方式提高实效。

(2)课程内容实践性弱,学生动手实践少。由于投入不足,很多学校教学条件和硬件设备相对还跟不上教学要求,课程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及演示教学层面,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特别是对机器影响较大的一些操作,如硬盘格式化、CMOS设置、硬件的组装等,学生很少有实践机会。这样,学生缺少真正动手操作的实践,学完后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的要求。

(3)应用综合性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要掌握好理论、又要能灵活运用。要真正学好,需要丰富的理论与技能素质的支撑。比如,学生在CPU、主板等这些零部件性能判断理论上能很好掌握,但将零件集成到一台性价比好的计算机时,往往难以做到整体的匹配。

因此,立足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树立“贴近实际”“注重实践”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与对策

(1)适应教学改革,注重教材更新。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在选择教材上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目前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最新科研成果的教材。其次,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反映最新科技产品,最贴近实际的教材。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就业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的要求。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表明:课程技术分量在计算机应用及相关行业中占主要部分,但相当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就业市场的了解,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加强学习的内驱力。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开始就有意识让学生解决常见故障,如从拔插鼠标、键盘等设备及软件修复入手,引导他们在应用中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需要,讲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硬件设备选购、常用软件安装。让他们感觉学有所用,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校,每年可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技能节,开展《微机组装与维修》技能竞赛活动,以激发广大学生学技术、练技能的学习热情,形成“人人讲技能、人人练技能”的良好氛围。这样,利用竞赛促进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目的,自然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目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善用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媒体设备。针对课程内容实践性强,学生动手实践少的矛盾及中职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想方设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采用“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每个子模块的教学中,首先阐明该任务要解决的问题、目标,然后介绍具体设施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突出模块化教学特点,强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8个教学模块,按照“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软件-优化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有人说:“告诉我,我可能忘记;演示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动手做,我可能就会了。” 信息化时代,学习也在进行相应的革命。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讲、看、听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硬件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可把各个时期的硬件产品都给学生展示出来。每次更新计算机时,拆下些旧部件作为教具。另外,可以通过杂志、网络搜集硬件图片,使教学资料变得丰富起来,自成系统。在教学手段上,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把教案制作成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课件,结合投影仪、录像机等设备进行讲解示范。同时,也可使用虚拟机或一些功能软件,模拟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过程和各种不同版本BIOS参数的设置、硬盘格式化、硬盘数据备份与恢复,部分解决硬件不足及易损坏的问题。这样,通过图文实物、视频动画以直观形式进行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传递信息容量,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改革实验方法,注重实验环节,培养实践能力。为了增加练习次数,提高实践操作效果,可以考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首先,利用模拟软件进行组装、拆卸。通过多次虚拟练习,学生熟练掌握组装流程,由于虚拟环境下的实验,大大降低了真实环境下的硬件损伤,延长了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消耗。第二步,采用模拟装机。模拟装机也就是不加电装机。让学生先从学校淘汰的或废弃机器开始实践,通过教师讲解,学生重复操作,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操作中的拆卸、组装的要领。模拟装机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已损坏的微机部件,极大地节省耗材,且操作安全。但是经过实践证明,不加电装机的最大弊端是不能代替真正的装机实验。在装机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故障,如果不加电装机,这些故障现象就体现不出来。如果实验缺少了这关键的一步,就失去它的意义。第三步,加电装机。为了解决模拟装机的矛盾,在模拟装机后,实行分组加电装机。机器要选择较为完整,能正常启动运行的计算机进行拆装。为了保障学生既能正确安装,而又不使微机部件损坏,学生的组装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师检查后方可加电。

在实验过程中,可结合小组讨论、老师讲评的方式,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师生互动,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多年来,本人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教学方法及实验过程优化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同行的指点,以期在教学中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韩桂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教案范文第8篇

1.1硬件设备陈旧

在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有与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硬件设备,也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购买和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投入却比较少。因为学校不能及时更换计算机设备,设备越来越陈旧,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甚至比不上学生自己家的计算机,这就从本质上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阻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2授课标准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小学计算机教材,虽然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教师只能参照课程大纲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3积极性有待提升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承担很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修理等。这些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专心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计算机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比较低,有些教师是非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还要顾及其他工作,这从本质上降低了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

2提升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与其他学科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备课,不同之处在于,备课不仅要准备讲授的知识、准备整个教材的内容,清楚教材特点、重点难点、难易程度,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备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特征,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控制计算机课堂纪律十分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正常接受知识,想要提升有效的课堂效率,就需要备好计算机,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教师还要备多媒体课件,以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2创新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计算机教师要抓住课堂开端,先声夺人,组织好课堂秩序。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时用“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下一节课”这样的导入语,这一类导入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新颖的导语,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课堂开始便让学生阐述人体组成,学生很好奇地讨论着,接着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来比喻人体的各个器官,学生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课堂秩序,更使计算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在教授学生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时候,课堂刚开始我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奏学生们喜欢的歌曲,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为何教室里面没有乐器、没有VCD、没有录音机,同学们却可以听到音乐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计算机在歌唱”,接着便说“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演奏出你们喜欢的歌曲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很浓厚。

2.3教学方法要多变

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跟着老师走,很多时候需要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因此,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便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维持小组秩序,同时引导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骨干作用,使计算机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中。有些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积极思考,发挥小组整体的智慧来完成布置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提高、启发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学法,自学法的效果也很好,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小学生,还要带着小学生走向教材。

2.4开展课后延伸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工作负责,还要实施课后延伸,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展课后延伸。首先,教师在上完课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了避免下一次授课再出现这个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反思,不断完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会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会在课堂上操作,因此,课后作业通常具有实践性。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互联网上找资料,这个作业为开展下一节课做准备工作。再比如,在教授完演示文稿的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观看海报和校刊,观察校刊和海报上所使用的艺术字和字体,区别字体和艺术字的概念,同时,学生在无意间又接受了审美教育。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学生太努力,但需要学生用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