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6.金融监管改革与监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发展、风险与监管

8.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

9.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专项风险防控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市政府金融办

( 2020年7月)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大金融投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现将近年来我市金融领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一是强化信贷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40.05亿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258.01亿元,增长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贷款结构。累计发放疫情防控贷款142.2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34亿元,增长1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1196户,较年初增加5600户;制造业贷款余额1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4.55%;全市共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基金1.94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5.12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人数达4096人,带动就业人数15344人。三是开展“降成本优环境”活动。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转贷(倒贷)基金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依法查处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62%,较2019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3000亿元专项贷款优惠利率,辖内10家银行已向68户重点防疫企业授信,向其中49户企业发放了优惠利率贷款6.83亿元,发放户数占全省的12.34%,贷款金额占全省的7.35%,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计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2000余万元;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5000亿元专用再贷款额度累计为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3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0.85亿元,合计20.68亿元,占全省总额度210亿元的9.85%,节约利息成本1000余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续贷6.12亿元、展期8.16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续贷“过桥成本”约3000余万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共2048笔,贷款金额合计16.64亿元,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户数130户,延期付息金额合计2290.43万元;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疫情期间,累计为1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9亿元,担保费率由原来的1%以上下调至0.74%,为企业至少降低担保费用182.9万元,累计减免再担保费21.97万元。

(二)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抚州市银行业机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银行抽贷报告制度。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抽贷,及时协调、稳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题,我市从2014年正式建立了银银行抽贷定期报告、问题企业贷款处置协调、地方政府倒贷机制、金融诉讼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四项制度”,坚决制止银行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抽贷、断贷行为,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融资协调制度。会同抚州银监分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定期对辖内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先后调度了大乘汽车、金品铜科、海利科技、创世纪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点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发展。一是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入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目前全市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1家,每家村镇银行中都有民营企业股东,民营企业及自然人股东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典当行,目前全市已设立3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10家典当行。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信社改制。全市所有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挂牌开业。在改制过程中,每家农合机构都吸收了民营企业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达到40%。三是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民营资本通过入股等方式与市金控集团、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创投、市农发投、高新区高发投、高新区财投等市本级平台设立了多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近300亿元。

(四)狠抓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完善奖励政策。出台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的奖励力度。二是企业挂牌上市势头良好。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家(博雅生物、万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经在深交所进行首轮问询,灿辉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队待审,施美制药预计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卓朗科技与壳公司基本确定股权转让协议,北斗变电科技已与壳公司签订并购协议,云时代教育启动纽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联科技已与合作券商对接赴荷兰加勒比证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债券发行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发行债券50.01亿元,同比增长9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民营企业融资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虽然今年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紧张的局面,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资还是面临较多困难。二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还未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准备金。三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贷款逾期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结合“两宣一帮”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六保、六稳”的金融政策宣讲。继续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央行1万亿再贷款(目前全市已经授信3.54亿元,办理再贴现金额2.37亿元);和全省首批2200亿元的专项贷款政策(目前7家专项贷款资质银行已成功对接项目59个,授信44.18亿元,放款15.88亿元),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努力增加对我市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每月定期开展分行业、分产业链、分企业、分领域、分县(区)的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

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全面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金融帮扶专项行动,规范银行贷款收费行为,落实央行降息降准政策,推动贷款利率LPR的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收回再贷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款安排,还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三是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队待审工作,力争年底前顺利上市,加快灿辉科技挂牌港交所进程,跟踪做好北斗变电、卓朗科技的并购回迁工作。加大债务融资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发行债券100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学习借鉴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试点要求,创新推出“两权”、收益权、养殖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信用+多种经营权”生态专属信贷产品,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五是全力以赴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原则,落实好《抚州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紧绷防范金融风险这根弦,压实各方责任,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场;新林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69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支撑条件和环境的趋势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黄冕林场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要抢抓机遇,科学地制定长远、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的战略目标,构建林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林业产业转型,积极培育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潜在资源和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切实调整战略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服务综合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大发展。

2黄冕林场经济发展状况

2.1黄冕林场经营成效

广西国有黄冕林场创建于1957年11月,是自治区林业厅直属的大型林场之一。黄冕林场地域宽广,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林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黄冕林场经营总面积49.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50万m3,年产木材30万m3,资产总值11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加快绿色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有林果、林加工、林育、林禽、林茶、林药、林旅等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富民基地、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职工就业增收,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截至3月31日为止,采用仿野生技术种植铁皮石斛面积达2250亩,培育种植金线莲、油料香樟、杉木、乡土树种等珍贵药材苗木500亩;中心苗圃育苗基地现已接到苗木订购单约65万株,目前已培育出特色苗木红椎、荷木、马尾松、火力楠、香樟、杉木实生苗、组培杉容器苗、三角枫约40万株,仅剩桉树组培苗20万株、组培杉裸根苗约4万株待售。

2.2扩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黄冕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土地多,交通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环境等特色优势,加强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进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整合升级,形成了林业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构成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3制约林业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3.1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发展比较传统,产品种类结构单一、思路不广、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层次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少数产品规模相对过大,市场调研欠缺,产品供求信息不畅,导致产能过剩 。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分布不合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其他产品相比,产品生产周期长,回报慢、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资金投入大、生产规模小、品牌优势不明显、经济效益低,没有建立完整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严重阻碍了林业产业平衡发展。

3.3林场还贷压力大

2016年黄冕林场将迎来还贷高峰期,林场有8300万元的流动贷款,一旦银行单方面收紧银根,资金链条势必断裂,民工工资和离退休职工工资势必受到牵连,将严重影响林场的和谐稳定。

3.4要素支撑不足

由于林场负担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差,设备更新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影响了产品质量及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已造成了对林业产业长远稳健发展的严重制约。

3.5科技创新人才紧缺

黄冕林场经济收入过度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增产增收的方式较少,且林场整体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林场集聚了大量林学相关专业的人员,而高新科技、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高素质营销类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产业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4加快经济发展新优势对策

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黄冕林场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黄冕林场必须加快实施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鼓励企业或林农做大做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在营销资源规划与配置是顾客心中创造一种高质量的印象,为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价格上令他们认为物有所值。

4.1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冕林场应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把培育壮大低碳高端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主体方向。引进与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性好的国内外龙头品牌企业,全力打造绿色林业产业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4.2鼓励企业做强做优

鼓励中小企业生产上规模,做大做强。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增强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推动现有企业强强联合,通过内生扩张、合作并购、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快规模和产业升级步伐。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生态特色产品生产规模、高质量、安全性、市场占有率、盈利性、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韦振盛:黄冕林场经济发展新优势资源与产业

4.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在提高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基础上, 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应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技术,制定规划林业产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使林农向着循环和集中的方向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培育能力,加快绿色低碳循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因此:一要加快花卉植物培育创新。引进国内外高档绿化苗木、盆栽、珍贵植物等新优品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种苗创新和应用能力,满足市场需要。二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林农增收为目的,林场出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控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植罗汉果、灵芝、绞股蓝等名贵中药材;引导林农发展林下养殖蜜蜂、养鱼、养野鸡、养黄牛、养野猪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养殖黄牛和野猪的粪便可以收集放入林农沼气池,产生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烧菜、做饭等功能,粪便经过在沼气池发酵后,用来种菜、种果、种树等最佳最环保的肥料。

4.4加大政策扶持

黄冕林场应该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向国家申请尽快出台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减免或优惠税收、金融信贷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绿色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自主创新域自发投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最佳收益。全面倡树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4.5控制或降低成本费用

成功的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是公司拥有资源、决窍和不懈的努力,能够低成本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所以黄冕林场严格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是减轻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黄冕林场必须提倡勤俭节约,鼓励开源节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环节上一些成本,不断提升林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6强化市场营销

发挥营销网络优势,支持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营销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传统市场和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鼓励各类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网上交易。引导骨干企业组建企业门户网站,打造物流配送服务、林业产品承销分销、网络营销配套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会、开展境外促销活动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企业做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支持保税仓库建设;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高新技术林业产业产品。

4.7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黄冕林场要结合自身实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养和科学合理地引进研发创新人才。实施灵活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在此从事科研活动,给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人才发展的空间,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加强人才引进的资金保障,调整完善招引人才补助标准,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专项奖励和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鼓励企业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骨干人才,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引进林业特色技术人才,是有效传播和应用科技建设林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逐步完善工资保障机制,提升林场职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切实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唐黎明.新形势下“十三五”规划的六大要点[J].新重庆,2014(10):36.

[2]王虎彪,张竣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临沂经济发展新优势[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10).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范围的扩大,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也对职业指导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街道社保所的职业指导工作者,现就如何实现霍营地区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提出一些看法。

一、霍营地区就业现状

北京市昌平区霍营地区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破解就业难题,推进高质量就业紧迫地摆在了辖区政府、社会和每个求职者的面前。

对于社保所而言,职业指导所面对的大多数人都属于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是生活贫困人员,由于就业与收入息息相关,因此,贫困线将成为衡量求职者的一个标准。

二、贫困线及标准

因为在不同国家、地区、社区,甚至是家庭中,贫困者的身份,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都不一样,所以,为了使得减贫政策真正起到作用,确定什么是贫困显得至关重要。而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贫困线测度。

确定居民生活必需的食物标准,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人体能量摄入标准,根据居民不同活动类型,提出每天摄入能量三种标准:从事轻微体力劳动的人,每天2400千卡,从事中等强度体力劳动的人,2800千卡,不参加劳动的人,1800千卡,据此提出了不同标准下食物摄入参考量。

中国贫困线标准的制定,依据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路里来推算。联合国组织把2250千卡作为日能量,但是考虑到中国居民其他营养摄入不足,贫困居民购买物品的质量等消费特征,因此贫困线的能量摄入标准定为每天2400千卡。

根据城市住户调查资料来确定各食物混合平均单价,采用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实际消费的各种食品混合单价作为计算贫困居民食品消费的混合单价,再用推荐的食品消费量乘以这一食品混合单价,可以得到食物贫困线ZF= Pi为混合单价,qi为食品摄入量

三、北京市贫困线

北京市城镇居民贫困线的计算:以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统计数据来做建立贫困线的事例,首先,构建食物贫困线ZF(见表2)。

根据费用计算结果表明,饮食费用为2620元,考虑食盐等食品后,得到食物贫困线ZF为2700元。

因此,在职业指导中,食物贫困线就将成为社保所工作人员为求职者及失业者推荐就业岗位的一个衡量线。

四、影响辖区就业的主要问题

1.求职意愿

通过食物贫困线我们可以看出,2700元影响到一个人对求职的意愿。当前笔者所在辖区一方面存在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且辖区有刚刚进行了拆迁整建制的转非人员。部分困难人群认为一些低工资的岗位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部分转非人员认为大多数职业岗位工资相对较低,与自己的心里预期不匹配,因此不愿意就业。

2.就业的能力

目前存在的“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现象,有求职意愿的因素,还有一个就业的能力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让专业人士去做”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专业人士”,目前笔者所在辖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数量少,即使具备某种技能,但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有所欠缺,没有达到“专业”的级别。

3.就业岗位数量少

这是实现就业的最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就业的量和质。就霍营辖区内的现状而言,属于生活区,共有18个社区1个村,无大型工业、商业企业,主要以便民生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因此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4.劳动报酬问题

从最基本的北京市食物贫困线能够看出,劳动报酬是影响和决定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劳动者选择就业行业最关注的条件。目前出现用工单位仍招不到人的现象。一个原因是求职者自身就业技能与岗位不相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劳动报酬。由于本地物价水平较高,生活成本较高,造成高消费、高物价与低收入的矛盾,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五、实现霍营地区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解决方案

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努力推动制度机制创新,促使各个劳动者群体素质整体提高、结构优化、就业理念与时俱进、就业方式更灵活,机会更平等、流动更顺畅,促使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全面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因此,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应把就业观念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是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是帮助求职者正确把握就业环境与形势;二是帮助求职者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三是帮助求职者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网站宣传、个别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培养专家

“让专业人士去做”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专业人士”,因此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者成长成才环境。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大力加强职业能力培训。通过职业能力培训,使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促进劳动者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作为根本目标。

3.辖区应注重经济建设

借助各类资源,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可靠的办法;其次,要全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是要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大量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二是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推进社会分工,不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型工作岗位。尤其是推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细,就业机会就越多,工作更加专业化,工作质量也更高,人们享受到的服务就更好。

4.通过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力量,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切实转变观念,不以牺牲劳动者福利为代价换取对资本的吸引。当前,劳动者的素质及其对劳动环境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型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劳动过程的愉悦感,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使劳动者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有效地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劳动者迸发出更高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满足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促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5.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加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如在辖区内进行商业升级,促进商业广场的建设,广泛招商引资,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如建立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6.建立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政策;小微企业;复苏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随着疫情消退和救助措施持续发力,遭受冲击相对严重的小微企业群体在多数区域、多数行业摆脱困境回生,而且整体态势良好,“六稳”“六保”成效显著。此后,在不确定因素尚存背景下,如何能够巩固现有成果并着眼于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作用、实现更深层次绿色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各方面予以连续、全面关注,并通过精准施策增加其恢复性增长的新动能,而金融部门有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至关重要。

一、疫情对小微企业影响状况分析

一方面,疫情颠覆了市场主体间的结构和关系,导致经济严重滑坡。相对于资产规模雄厚的大中企业,小微企业遭受的挤压尤为突出,经营更加惨淡。短期内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或断裂或扭曲,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综合小微企业受挫特征,能够直观发现其抵御灾害能力的有限和自救乏力的无奈。另一方面,政策释放后局面得以控制并快速反转,意味着小微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可地位和未来潜力释放空间。而且通过测度市场稳健性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政策直达功能快速落地的科学有效。

(一)财务资金的脆弱性突出

小微企业虽然依行业不同资产规模不等,但库存现金一般都很少,多备用日常开支或发放职工工资,而且多数企业为弥补自有资金不足负债经营。80%~90%以上的流动资金都以产品、商品、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货款等形式存在,变现能力不强,一旦遇有偶发事件很容易形成资金压力。为应急往往通过向小贷公司、金融机构、企业主个人融资拆借缓解。据权威机构疫情发生后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地区的509份中小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37%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1个月;31.6%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2个月;17.2%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3个月①,现金流缓解状况比较低。疫情冲击导致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实力难以摆脱困境实现自救。

(二)救助措施效果明显

为减轻疫情所造成实体经济滑坡,中央及地方政府聚焦小微企业,快速密集出台了纾困组合政策为小微企业及时提供源头活水。人民银行通过顶层设计和直达下沉方式实施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引导、保障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持续对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受困企业复工复产的精准滴灌,通过专项安排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提供了充足的货币资源;通过LPR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廊平稳合理,减轻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直达政策调动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的延期还本付息、降费让利政策保证了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快速反应和持续有效。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6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1万亿,同比增速33.8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1.3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40.04万户,同比增加531.75万户②。2020年,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小微企业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这些措施的功效,也彰显了我国应对实体经济困难的政治研判科学精准和救助施策的快速响应有力。

二、我国经济运行与小微企业经营趋势展望

小微企业是我国保民生、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全国总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户,是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市场主体和活跃元素。目前,尽管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扰动,但我国经济复苏的基本面确立,小微企业运行环境正在改善,投资意愿和市场信心增加,活力逐步增强。在投资、消费双领域发力,一些新型产业陆续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过去12个月趋势上看,小微企业信心指数、采购指数和扩张指数在一定水平上波动不大,综合成本持续下降,总指数平稳上升,融资环境持续好转,市场呈现不断复苏趋势。近一年,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在42.5~44.3的箱体内平稳运行,呈现出稳定复苏且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3月末,七大重点行业小微企业市场指数已达39.8,市场回暖迹象明显(见表2)。

三、金融赋能小微企业复原再造的路径选择

多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各家银行贷款,其兴盛与发展得益于金融政策的呵护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尤其是在冲破疫情桎梏方面的作用发挥更是功不可没。目前,受疫情影响而陷入低洼地带的多数小微企业正历经爬坡过坎实现转危为机、重新崛起的重要转折期,金融层面把握切入点、掌控时间点、平衡业态点,采取输血与培植造血机能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多元化服务至关重要。

(一)保持政策运用的有效性和作用发挥的完整性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通过精准发力向市场注入了巨额流动性。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复苏发展拥有与市场运行相依的惯性,客观需要经历相应的过程,政策的扶持自然也需要保持合适的连贯、稳定、持续。对于激励政策应用在时间、节奏等方面的把握,央行等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注意加强监测分析,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适时调整决策内容、结构、频率。不仅在总量上要满足需求,而且要平衡好资金供应与需求间的动态衔接,谨防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错位、“急转弯”或断流而影响扶持的整体效果,保障金融政策目标实现的完美。当然,政策扶持之后的小微企业应该通过自身机能塑造逐步淡化对政策诉求的过度依赖。

(二)区分功能属性提供差别化定位服务

金融扶持既要通过短期纾困解决燃眉之急,更要放眼长远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各金融机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微观上通过优化授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升容忍度等方式保障和提升金融供给;宏观上更要领会国家战略的引领实施差异化落实。提前做好统计调查,综合考虑实际经营情况、业务发展情况及企业意愿,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施策。与医疗卫生、绿色低碳、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污染治理、网络科技和与民生密切相关产业优先提供支持。对于一些能耗较高、技术含量较少的低端产业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分层配次、分门别类提供个性化服务助其转型升级,提升经营能力。

(三)发挥多路径联动作用壮大供给能力

小微企业经营的多样性需要金融机构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以多种类型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几年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托各自优势、功能在助力小微企业中发挥着优势互补作用。为应对疫情,银保监会在《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强化多渠道融资支持时指出:五家大型银行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首贷户”带头逐年增长。保险业深化与银行合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创新面向小微企业的保单融资产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对个体创业群体在支农支小中提供便利快捷的贷款审批、资金结算等服务;提升融资担保行业服务能力,开展无接触式担保服务;鼓励典当机构适当降费降息、扩大当物范围,便捷灵活融资;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放宽资质要求,缓解承租企业资金压力弥补信贷缺口。这样,广覆盖、多元化的市场供应,使小微企业能够站在综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服务平台上通过评估、比较和筛选做出更适合自我的选择、构建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四)地方政府要保持长期能量供给定力

小微企业应对疫情与疫后实现长足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一,财政救助和税费减免能够直接为小微企业输血、增氧。第二,通过聚合政、银、企多方合力能够推动科技型等实力企业利用新三板或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司债、设立纾困基金等途径直接融资。第三,通过提供财政性融资担保、再担保等措施增信使小微企业摆脱缺乏抵押担保问题惠及基层市场主体。第四,通过设立中小微企业续贷中心等服务窗口,因势利导为企业办理续贷、担保、抵押等一站式服务,增强政策和融资对接能力。

(五)加速新型服务手段在更广服务范围的投入使用

数字经济和网络化催生了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集合纳税、工商管理、人行征信、社保缴纳、发明专利权、司法诉讼等信息组成共享系统开展线上融资服务。银行自助授信,客户无需提供抵质押物品全程非接触式网上办理,随借随还,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数字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及,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状况等正在成为融资交易成功的硬核保证。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使得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都能够脱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跳出“唯抵押物论”的束缚。服务手段创新使用不仅能够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融资慢问题,同时对推动小微企业重视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塑造诚信形象起到良好作用。

(六)把握关键环节发挥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渠道作用

抵质押品短缺一直是小微企业实现融资的瓶颈、短板,而供应链金融的运行对于疏通解决这一梗阻效果独特。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交易的真实背景与核心企业达成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融资安排,将小微企业交易过程中的预付货款、应收账款、货物提取单等作为抵押质押物品向其提供融资。这一业态与传统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既能降低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也能减少过多的核查手续和繁琐的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流动性、灵活性。而且,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在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中结成战略性联盟,不断拓宽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范围,拓展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武祥,张平,飞,等.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J].管理世界,2020(4).

[2]张夏恒,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3).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6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7篇

“十二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资金环境约束持续趋紧的严峻形势,全行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四个交通”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这也是以“先行官”作为引领行业发展新旗帜,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作为发展根本目的、坚持在服务大局中谋划先行担当、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管理能力、以目标导向引领创新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既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更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适应新常态必须研判新形势、把握新规律。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大势紧密相连。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总体需求依然旺盛、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动力转换逐步加快及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等机遇,也面临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刚性约束持续增强、利益诉求趋于多元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十三五”期仍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不可置疑,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重要环节的交通运输,结构性问题不可避免存在,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运输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步伐。这既是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

在新常态下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性改革,我们既要加强研究,又要深化认识,必须彻底摒弃旧的思维逻辑和想法,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重点推进“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更加注重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更加注重运输装备提档升级;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进放权降费。

在新常态下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性改革,还必须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大前提和大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培育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形成交通运输平衡发展的新格局;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探索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开拓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空间;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范文第8篇

众人拾柴,点燃梦想。“众筹”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组织与生产形式,其项目筹资与利益分享模式,逐渐赢得大众支持。作为新兴服务业,贵阳“众筹金融”致力于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上,贵阳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一个开始”。

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给创业就业带来大量新机会。用电子商务使城乡资源“互联互通”,是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的一招妙棋。贵州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因交通、物流成本制约,农特产品走出深山有相当难度,如果从政策层面对商业模式给予培育支持,贵州农村的商业面貌与贫困基本面会得到极大改观。

商业模式缺乏或更新慢,难以形成有效价值通道,就有可能出现“勤劳但不富裕”的尴尬境况。这是贵州农村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农村资源或者农特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渠道不畅,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是个老难题,政府公共投入力度不够可能是关键原因。即使在当下,贵州许多山区交通“低配”程度,与信息时代需要差距甚大,无法成为商业流通大道。只有交通和信息无障碍,才能更好承接电子商务价值链,资源变财富才有基础条件。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从工业化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也是不少学者竭力呼吁的发展策略。特别在“十三五”时期,经济新常态以及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提升的趋势将会加强。贵州正在努力推进转型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是题中应有之义。

贵州服务业发展在近些年取得较大进步,但去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4.6%,低于全国3.6个百分点,而发达经济体的这个比重是70%―80%,这种差距所体现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因此,对贵州而言,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产业融合度高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生产业,发展力度应继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