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面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医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卓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卓越医生的必备条件。“卓医计划”视阈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是适应新形势和完成新任务的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医疗卫生行业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健康的概念从身体上的完好状态,转变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模式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这就要求现代医学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来综合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这些都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具备过硬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还要关心疾病背后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变化之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急需救助的特殊群体。这就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但是,近年来受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等影响,少数人医务工作者缺乏责任心,救死扶伤的思想淡漠,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将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是“卓医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

“卓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兼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具备行业引领潜质及创新意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新的医学标准要求的临床医生。[1]这一目标决定了卓越医生的培养,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的医学教育却存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轻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现象。这是与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相悖的。

四、观念创新是“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先导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它必须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取得的基本经验为基础,以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卓医计划”新目标以及大学生的新特点为依托,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第一,行为化观念。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说教。其实,思想诱导可以改变人,行为感化同样可以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注重理论,只说不做,或者说得多做得少,忽视行为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就难免事倍功半。同时,过多的说教还会引起人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所以,倡导行为化,可以使人文素质教育由以说为主改为说做并重,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实践结合,在知识传授与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等多种方式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心理、修养,并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人文知识的获得、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于现实,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贴近现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高于现实,根据未来卓越医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断提高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发展,当今应对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关键是科学与人文知识、医学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这也是卓越医生必备的条件。第三,时代化观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医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割断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使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人们也必须看到时代性的重要价值,时代感鲜明的内容是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永葆青春的良方妙药。今天,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大路上,青年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波澜壮阔而又意气风发的时代,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切闪光思想都会影响他们,同样,属于这个时代的负面问题也会“纠缠”他们。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创新上要体现时代性,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时代中采撷亮点,为我所用。

五、内容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核心

“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创新、工作环境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环节。在这些创新环节中内容创新是核心,其他环节的创新都要围绕内容创新而展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基础,新的内容通常需要新的传播方法、新的讲解方式、新的媒介手段。总之,方法要为内容服务,方法围绕内容产生,新的内容是方法创新的源头活水。第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完整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抓稳了对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自觉,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样式等内容,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方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丰富的医学文化,汲取医学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文化,涵养着医学人文精神。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奠定了医者仁术的人文基础;儒家“礼”的观念,确立了医德追求、良好医患关系的目标和规范;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的基础;另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与自觉。第三,努力抓实生命价值观教育。当今社会,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等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在现实生活和医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通过生命意义教育,引导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医学生善待自己和他人,尤其要善待患者,以“仁”为本,关怀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通过生命理想教育,引导医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医学生在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价值,守护人类的生命健康;通过生命体验教育,加深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医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医疗实践中体验和谐医患关系的美好,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为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奠定基础。第四,大力培养诚信职业精神。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道德保障。而诚信道德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融入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建设中,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公德、医德教育,自觉培养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专业精神,将专业义务上的诚信上升为自觉的责任。[2]在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感受,最终形成价值评价,认识医患双方的充分沟通以及以诚信为基础建构的医患关系,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机制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保证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结构及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形式。“卓医计划”视阈下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就是要揭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一,“一枝动,百花摇”——加强领导机制。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领导机制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联系。领导机制健全、富有实效,则全校上下就会形成“一枝动,百花摇”的良好局面。其一,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从思想上、行动上克服那种重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医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医学主干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轻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轻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片面认识;其二,建立领导干部自身学习制度。领导干部既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者。领导干部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卓医计划”这一新的培养目标下加强领导机制特别要加强领导的自身学习。同时,加强学习还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更有效地领导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二,“网络的启示”——完善运行机制。韦伯的组织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关键,是具有能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机制。虽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并不完全符合韦伯的模式,但是许多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其一,根据制定的工作程序,建立规范的运行制度。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程序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建立起上下一致、前后连贯、左右协调、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制度。每级管理组织、每个任务都要服从有关规章和控制,这些制度可以保证组织内的协调一致,连续稳定;其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机构。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专门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领导有力、机构健全、管理完善的良好局面;其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3]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会人文精神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第三,“整分结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目的是把原来由少数人负责、学生受教育的传统体制转变为专门机构负责、全员参与的新体制。目标制定得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既有智慧又有德行,既有医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掌握精湛医术又懂得人文关怀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近期目标就是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医学技能,又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等医学人文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

七、方法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关键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术能力的要求转化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质的内涵 

《辞海》对“人文”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如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等。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知识,即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知识等。二是人文精神,即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即在认识与实践的过程中,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认识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等等。人文精神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知识和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避免培养缺乏人文素质的“机器人”和“单面人”。具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在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指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即能够与时俱进;二是心理层面,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三是品质层面,核心是能够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四是能力层面,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由此看来,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同时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专业和职业的限制,往往偏重于熟悉就业岗位的技能训练,缺乏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则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弥补高职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锻炼其思维的多样性、完整性。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专业人士,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音乐、绘画、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做事,但是却能丰富你的文化背景,拓展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高职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积淀结晶的人类宝贵财富。它有助于高职学生认识生活,能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净化人们的道德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知识丰厚,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让他们从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宗教及民族传统等方面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精神力量,有利于他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往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轻素质、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将高职学生向“工具人”的方向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重要缺陷。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多开设几门文科类课程、多办几次人文讲座所能奏效的,要多管齐下,在思想和制度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许多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割裂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教育的核心命题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做事,人文的重点在于如何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只懂技术的“机器”。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办学理念理解的偏差,多强调岗位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科学、有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价值观念、人文修养的培养。必须改变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既有过硬的科学技术本领,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高职学生。 

   构建适合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精心设计以文、史、哲、艺术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对以文、史、哲、艺术为主体的课程进行筛选“提纯”,构建一组相对稳定的核心课程。这种课程组合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应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这组核心课程中每门课又可分为几个模块,如文学课程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模块:古典诗文经典赏析,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当代诗歌散文精选,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每个专业每学期选其中一个内容进行学习,或让学生任选感兴趣的内容重新组合班级,使每个学生在一年内修完其中的两个模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抛弃陈旧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着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知识面,加强文学涵养,并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态势。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语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6-02

根据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在新时期的课程要求下,我国教育部门相应提出了高职语文教学的若干创新举措,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以人文思想及素质教育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人员的教学水平,更能帮助我国高职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学环境中获得教学成绩的提升。

1.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探究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所提出的综合化教学模式,这是一门集合了当代科技、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素质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社会在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对我国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和创新,以此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先进思想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其核心内容与核心精神符合我国素质教育与知识教学的相应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切实改善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中能够从容面对,实现高效化的学习模式。

2.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2.1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我国教学活动中师生思想品质与文化修养的直观表达,更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环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是校园内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更是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的集体精神风貌,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自身的精神底蕴,增强学生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类指的是物质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建立在校园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的一种文化底蕴。音乐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版块开展人文素质课程,使学生在在对各个学科的人文底蕴及人文精神进行充分了解与探究后,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播,充分发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带动学生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推动校园建设向着全面性与整体性方向发展。

2.2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在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拥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底蕴。同时,人文素质教育的施行,还可以将学生培养成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是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拥有良好的精神层面与文化内涵。人文素质教育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品质,使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逐渐消除物质主义所带来的遗憾与缺失,健全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其次,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与竞争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职教学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技术知识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两者的有效融合对我国今后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文化思想为教学背景,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交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导下,公共课堂还可以有效实现通透规划,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逐步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改造,人文素质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更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构建文理交叉、人文科学相互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3.1实现以阅读为主的人文精神熏陶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在校园环境中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在我国今后的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更少的约束与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健全自身人格、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完善自身的书籍储备架构,丰富图书馆与电子信息室内的书籍种类,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及实际年龄,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可以通过阅读,极大地丰富自我,健全自我的人格。

3.2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文学作品,或者是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写作”这一手段,都可以实现行之有效、简单直观的效果。在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更多的要求学生进行真实情感的写作,使学生在诉说真实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抒发真情的畅快,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涵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核心展开创作,通过语言逻辑与言语意识的探究与论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为学生打开思想的窗户,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人文精神。

我院在进行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多层次的写作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我院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为我院语文课堂教学开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精神为杠杆,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与开阔,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在文章中以写作的形式进行独立思考,有效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社会中所存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人文知识内涵,以此实现了我院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了我院的语文教学质量。

3.3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发掘人文精神

针对我国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很多地方都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契合,教材中充斥着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的内容与片段,如果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相联系,将会对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效改善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因此,未来的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在课程内容中发掘出更多的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可以更好的开展。

我院在进行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发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人文精神,有效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完善化的语文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了我院课堂教学模式,使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联系,为我院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与人文思想。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本土知识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与认知。在我国教育行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实际应用到我国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进出.多元化教学下的高职语文素质教育[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2]杨剑锋.高职语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J].西北科技大学院报,2012,23(07):23-25.

[3]何伟.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院报,2012,12(07):33-25.

[4]徐芳兰.人文素质教学下的高职语文教育[J].当代教育,2013,12(09):23-24.

[5]刘永喜.高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学[J].文艺出版社,2012,23(07):23-25.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Abstrac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stheessenc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Yet,inrecentyears,thiskindofeducationisgenerallyignoredbecauseofthediscrepancyinunderstanding.Thewaytosolvethisproblemistocorrecttheideasofeageringforquicksuccessandinstantbenefitineducation,andpu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narightposition.Inordertoenhancetheeffectofthiseducation,thecollegesshouldgraspsomeimportantpointsofitbyadoptingscientificeducationalapproach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humancharactereducation;humanspirit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2]王利琨.浅论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69-70.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方式与手段

人义素质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存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对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同与正确看法。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未来从事医师职业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具有弘德善医的人文素养。当前,受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入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 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工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 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 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 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工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工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 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 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

3 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弥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首先,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要利用周末和晚上举行,在不占用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不增加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负担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高雅文化选择,充实学生的周末文化生活。其次,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目的性、针对性要强,应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展开。可以预先征集学生感兴趣和普遍关注的问题,预设主题,例如,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医学生就业影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医学生就业选择等。这类讲座或文化沙龙的信息量大、观点新颖、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析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与人文素质构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再次,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成本小,不占编制,不需要新增相关教学人员,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像专业讲座那样邀请顶级专家,只需有效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即可。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6篇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例如高尚的医德品质,辩证灵活的医患沟通技巧,应变自如的医疗法规知识以及心理、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对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给医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给医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和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和应对了现代医学对治疗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中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原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方案[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标准,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包含七个领域,其中第一条就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并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1]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2.1《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

2.2《标准》对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

[2]①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②医学教育面对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的期待,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学科)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规定: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能够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2.3《标准》对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彻《标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要转变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重,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课程教育、评价考核和教师的引导,强调人文素养对医学的重要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此达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3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1整合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

我国医学院校目前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人文类课程设置门类较少,课时安排比重整体偏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3]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会受医学专业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课时难免会受影响。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不足的一个途径是在公共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阶段,注重早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临床医学人文类课程,让医学生较早接受临床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其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现代医学教育培养方案要求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结构,设计人文素养模块化教学体系,适当调整课程学时,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板块,形成一个系统性、实用化、多角度的立体教学体系。[4]必修课板块设置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四大模块;选修课板块设置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两个模块。为了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之间交融设置课程的立体教学体系,可以增加非限定性选修课的学科课程比例。

3.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内容融合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交融教学,人文教育要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特点教学。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阶段,讲授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基础的同时,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分析医学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让医学生积极开展课内讨论和课外社会调查的学习模式,减少纯理论式的灌输式教学。如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堂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医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制度的认识。在临床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充分利用医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咨询或体检等公益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将医学职业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态度,融合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医学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整合,即在医学课程中加入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融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

3.3构建人文社科学位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分制管理为导向,创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双学位管理制度,以鼓励医学生多选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通过颁发双学位的形式,促使医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弥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少的不足,体现科学管理与医学生自我发展理念的结合。学分制管理,要贯彻“前期趋同,科学管理;后期分化,同步进行”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可以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选修的人文学科学分,可以积累到毕业后有效计算,实行科学化的长效管理,等积累够规定要求学分后,学校补发双学位毕业证,实行终身制的积累记分制度。对低年级医学生,实行与高年级医学生同步进行改革的分化教学,鼓励医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充分选修限定性与非限定性课程,利用晚间或周末上课,有效积累学分。

3.4建立人文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检验学校教育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人文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理解患者对“卓越医生”医德医术的渴望,对躯体与精神健康的期盼,对看病难、医疗费用趋涨的无奈,体会到医生与患者和谐相处和交流对治疗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与医学临床实习混为一谈,要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为核心,以加强医学生科学思维、社会体验调研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与升华。[5]以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居民社区和环境监测站等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关联性,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5完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考试方式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检验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高的程度,缺乏全面反映医学生真实人文修养水平的科学性,反而会给医学生一个错误的学习导向,使医学生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于人文课程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核,丢掉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本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加强与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人文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现实性及相对的科学性。[6]例如,在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考查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否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否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和理解患者的疾苦,给医学生一个综合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比考试考核得到的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的成绩,对判断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程度,有更大的可信性。

3.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11-02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Take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Yanli

(Zhengzhou University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Base,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is the basic work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um must first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set up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clear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s of college (department) two-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①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工作要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开课门数已初具规模,有些院校甚至已开设到上百门之多,但普遍存在随意性强、不成体系等问题。因此,如何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1998年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三部分。应开设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哲学与逻辑、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总之,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化、融会贯通、综合交叉、有机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平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具有通识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及引导性等特点。②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大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以及浓郁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第一,严格遵循课程的设置标准:开设的课程,要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文化优势,符合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鉴赏水平;有利于激励大学生走进经典,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同学们树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观念。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的、高水平、稳定的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授课方法和人格魅力决定了课程的知识含量、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坚韧的科学精神、浪漫的艺术情怀,课堂效果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有力保障。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教授名师等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行列。

第三,改进课堂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 ③在教学目标上,要由传统的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即:变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育模式要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由传统的以板书为主转变为包括将电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考核方式上,要由原来的以考分为主要评定标准转变为重互动、重实践、重能力等综合考评。

第四,加大对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力度:“课程管理,系指基于达成目标之需求,对于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建立管理机制并发挥影响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④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应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特色课程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建设工作离不开质量监督,监督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整理、反思、修正与再实施来提高教学水平。⑤质量监督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通过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郑州大学从1999年秋季首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十年的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达200余门,同时也锻炼和培育了一批热心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或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或具有坚韧的科学精神,或涉足于科技前沿,或具有浪漫的艺术情怀;有教学优秀特等奖获得者,有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者,有校长,也有很多院系领导;还有学校音乐系和美术系的一批教师,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与其他大多数基地学校一样,学校的课程也是分为语言文学类、人文历史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几个系列选修课程组。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

2007年以来,郑州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以 “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为标准,建设一批文化含量高,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质课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在现有校级2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包括人文、艺术、科学、卫生几大课程组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占4学分。其余8个学分移至学科基础平台,各院(系)级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

为了充分挖掘校内的教学资源和保证授课教师的可持续性,我们要求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团队,鼓励老师跨院系联合申报课程。一门课程至少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教师讲授,并明确课程负责人。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领衔开设课程。

学校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四种类型”:即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包括历史与文化、哲学与逻辑等课程)、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研读研讨型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开展经典阅读和小班研讨。在以往所开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所有学生均要在本科学习阶段选修艺术类2个学分,此外文科学生还须选修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类课程2个学分;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2个学分;医科学生选修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2个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由各院系负责建设,学生选修8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基础课、课程群组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和扩大知识面,体现厚基础和创新性。学生须选修8个学分。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科技文化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水融。

注释

① 周元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4.

② 张岂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4-08-15.

③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