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事实表明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源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三方面的脆弱性,风险积聚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抑制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首次公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典型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对金融脆弱性成因机理的研究。

(1)早期金融脆弱性研究。开金融脆弱性研究之先河者马克思从货币自身的脆弱性出发来研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马克思认为,货币自生成之日起就具备了固有的脆弱性。无论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单位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还是其支付手段职能非正常的执行使得债务循环失去可持续性,其脆弱性都将滋长。随后其又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蜕变,以资本的社会化进程为依托,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延续马克思对货币脆弱性的初始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脆弱性根源于人们持币动机过强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需求乏力。艾文.费雪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经济周期视角下独辟蹊径,认为金融脆弱性由过度负债的债务累积,导致通货紧缩引起的,而这根本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

早期理论过分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开始注重外力或内在偶然事件的一时激化下危机的生成机制。

(2)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形成与系统性发展。二战后至1970s,资本主义经济普遍“滞胀”及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使得危机逐渐广泛化和复杂化,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新形势下更加倚重金融制度内在脆弱的特性。查理斯.金德尔伯格以经济长波理论为基础,论述信贷市场脆弱性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戴蒙德和戴维格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认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源于对银行的高度信心,而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原因是存款人不确定的流动性要求,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并指出均衡多重性的现实存在。Bandt和Hartmann认为银行系统高资产负债率高强化了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各机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体系和支付结算系统中的相互关联性,金融产品的期限结构错配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三大原因导致银行部门的脆弱性大大高于一般工商企业。Wipawin Promboon建立包含银行银行、公司、国际上的道德风险的一般均衡模型,从国际资本自银行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和道德风险两个角度进行脆弱性研究。

(3)国内研究综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金融脆弱性是学术研究的主流趋势,一些学者用自然科学捕捉金融脆弱性的规律,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南旭光、罗慧英通过对金融能量的耗散和金融熵变的分析,阐释了金融脆弱性,指出金融脆弱性是由金融熵增所致。通过对金融熵增的因素分析,指出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作为将热力学中能量和熵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的开创者,金融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兴经济体更易发生金融脆弱的原因。李艳杰、王建琼、李忠玉阐述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源于产品非物质性、同质性、交易虚拟化的特征,并金融危机以金融风险引起的市场动荡为诱因,回调过程的力度与方向决定了危机是否发生。李正辉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性,在其形成机理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借鉴信息熵理论,收集多个脆弱性事件的熵值构建函数度量系统不确定性,对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演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陆家骝,陆婷建立了金融机制协调失败和不完全市场冲击的多重均衡模型,前者表明挤兑行为实质是系统内协调机制失败,而后者则衡量外在不确定性三种情况对金融系统均衡价值的影响。

(4)研究启示。总结与文章有关的的金融脆弱性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和特点:以凡勃伦、费雪的金融脆弱性外在成因论为代表,认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引发和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杰克林和巴特查亚等人认为经济滑坡是引发挤兑的根本原因。M阿格利塔(阐述了金融脆弱性由微观主体向宏观经济的传递关系。刘卫江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对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缺乏;研究对象限于金融脆弱性的表象,或研究领域局限于某一领域内部,均难以对二者的关系作出科学、准确的描述与判断;研究未对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影响的国别间相互影响和传递机制进行探索,难以反映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下,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对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测算尤为迫切。

二、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脆弱性体系。针对金融脆弱性体系内容繁杂的事实,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层分级指标体系设计,及结构性层次设计原则。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结构非均衡而导致的金融体系功能异常的状态,根据这一内涵界定,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四个系统入手,逐层建立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GDP、投资和贸易三个方面。一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可概括为资本市场活跃程度和外汇市场发展水平。金融机构可简单概括为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本文在考虑金融脆弱性时以银行系统为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律的辅助功能,实现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2)指标与方法。本文用“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将用来表征金融脆弱性的指标联系在一起。该指数既可以反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又可以通过它进行自身与他国的比较和借鉴,便于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三、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构建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运用直观分析、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通过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反思危机教训、纠正金融监管弊端,缓和金融脆弱性,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均衡增长。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进程。我国金融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和改革后的金融机构并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发达经济体暴露的问题很可能会在未来遇到。当前, 应扎实研究有关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成果,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有益经验, 认真查找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为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力量的推动还是现实中金融消费需求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日渐彰显。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推进到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自由浮动是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金融改革的重点议题。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及实现以后,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是各国货币市场化普遍面临的考验。而目前由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金融法制环境亟待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亟待提高的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应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首先,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加快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体制的完善配套。其次,着眼于经济的内外均衡,完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实现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良性互动。第三,加强对资本流动监测,保持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控制和动态调整权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 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而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风险。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改革法案正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冶, 这是在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深入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准确把握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当前, 我国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抓紧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不断创新工具和手段, 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继续放缓,物价涨幅也呈下行趋势,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趋势。以往在投资中增速最高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负增长及与住行有关的消费疲软,成为经济增速下行的主因。物价方面,尽管蔬菜、成品油等消费品价格年初以来出现反弹,物价涨幅总体仍处于平稳回落过程,加之国际原油价格自2月创下新高后回落,这些因素均意味着短期内的通胀风险不大。

未来我国经济宜保持灵活宽松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需求继续回落,通货膨胀反弹的短期压力不大,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空间和必要性已经显现。要根据形势变化尽快出台预调微调措施,同时做好政策准备,留有相应的政策空间。坚定不移地扩大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项目资金需求。针对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条件仍然偏紧的现状,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比去年有显著扩大的特征,这对总需求也产生扩张性影响。

积极参与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组织、国外中央银行开展新形势磋商和对策研究。积极参加G20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峰会、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会议,研究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危机应对和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并且在理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诞生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其初衷是抱团取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声,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财政金融领域。日后,应强化合作机制由财金领域向国家安全、外交等领域延伸,以及探索在能源、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以及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领域合作,并就重大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在五国的多边框架内淡化和解决双边矛盾,成为未来五国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有助于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矛盾的解决,助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Bandt O.D. & Hartmann P. Systemic risk: a survey. Working paper of European Central Bank,2000.

[2]Wipawin Promboon (2010). Capital flows,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3]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

[4]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2,(7).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重点问题

两年前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态势在2009年比较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年度GDP增速为8.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速达10.7%。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总结回顾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简要总结其经验要点,一是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在“反周期”的操作框架内,充分认识其近乎“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及时、坚决、有力度地实施总量扩张。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特别注重“供给管理”角度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升级换代和方式转变。三是在“积极”的同时也注重防范风险、加强制度建设。总体上看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动还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都体现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理念,也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日趋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这将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二、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几点反思与优化要领

任何政策设计与实践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从对还需在2010年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必要力求优化的视角来看,可提出三个方面的反思与优化的取向性要领:

(一)在实施总量扩张、安排政府投资时,更加注重抓好结构调整和项目质量

政府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扩大内需的首要事项,是以政府投资实施总量扩张,“四万亿元”投资陆续具体化到各个建设项目上,其中以1.1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拉动银行、地方、企业等的配套资金。在这种总量扩张的同时,极为需要精心把握结构优化调整的导向,把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农村建设、安居工程、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教文卫七大方向上的各个项目选择好,其中突出的要点,在保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和努力拉动社会、民间投资之外,还应把调结构、促转变放在更突出位置并贯穿于各个项目,直到落实于对施工质量的保证。这方面相关的应抓住不放的制度保证因素,一是要实行十分严格、尽可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而非“可批性论证”),切实体现结构优化原则;二是要实行从头到尾的严密的全程监督和内部、外部的多重审计,防止资金挪用等不良现象;三是要实行规范、到位的工程监理,保证项目质量,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根据中国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应通过检查巡视工作等方式对各地已开工和拟开工的政府投资,和拉动社会资金的“拼盘”投资项目,作审计检查和必要指导,及时发现可能的偏差,防患于未然。

(二)在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和补助力度时,更加注重抓好机制转换

政策扩张期,对于三农、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和补助,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大其力度是客观要求。但加大力度并非是相关工作中的惟一要领,另一个相伴随的、不可忽视的要领,就是努力实行支出、补贴中的机制转换,以力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提升政策的绩效。实践证明,机制不同,政策的效应与绩效会大相径庭。比如,中国政府有关“三农”的各种支持项目和支持资金,名目已甚多,但使用中还带有“撒胡椒面”的特征,所以应当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统筹协调、适当整合使用这些资金的新机制----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这已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又如,在不同的地方政府辖区,亟需根据安居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现发展阶段,落实“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是应以“补砖头”还是“补人头”为侧重点使用用政府资金,或两者如何结合,如何运用有限财力首先托好“廉租房”这个基本住房保障的“底”,如何注重引导和支持“适租房”供给的增加以适应收入“夹心层”和年轻就职者的现实需要,等等,都需要形成可操作的合理化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政府实现“安居工程”的资金绩效(这方面已有一些较成功的经验);再如,财政针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措施,十分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不再补贴生产环节而是直补城乡低保人群的新机制、以及实行逆市场周期的库存吞吐“平准”方案;在基础研发环节的财政支持方面,也应加大促进实验室、大型实验设备实行资源共享、整合运用的机制建设。这些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优化宏观调控的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轨中不可回避的制度、机制建设问题。

(三)在提升债务规模、用好债务资金时,更加注重抓好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

政策扩张期带来了国债和地方债规模的明显上升,除较规范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000亿元地方债之外,近期还出现了媒体所称的“地方政府融资的狂欢节”,各种融资平台“遍地开花”、不少新的融资工具(规范程度往往并不高)也被创造出来。地方举债融资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并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议。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有其必然性,2009年又加上了“四万亿元”项目配套资金的强大需求,对其做出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所以大思路上应回归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古老智慧,疏堵结合,重堵更重疏,关键是因势利导,寻求以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发展。

在这个方面需要“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打造一套可控风险和可持续的地方“阳光融资”的制度和法纪。政策扩张期,对此既是挑战,又提供了机遇。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和“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应当是有透明度的、受法纪约束的、依托于制度规范和受公众监督的。相关制度、法纪的打造,当然在中国需要渐进,而当务之急,一是应强化国家综合部门自上而下对各地融资规模的监督、指导、协调;二是应强化地方各级人大、政协对政府融资的审批与制约;三是应强化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对于政府融资活动的监控、审计;四是应提倡、鼓励地方政府融资主体内部的自律和加强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在开拓创新中防患于未然。相关的制度内容,可先形成一些粗线条的文本,再于动态中不断完善、细化。地方政府融资无如制度、纪律的有效约束,必然会在分散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下积累公共风险,一旦积累到被触发的局面,就会是危机的局面,“救火”的代价损失将是巨大的。惟一的正确方向,应是走向透明化、法纪化的“阳光融资”。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坚持不懈地推进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关于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

得力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国内经济已呈现“双升一稳”(投资大幅回升、工业强劲反弹回升、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去年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之后,12月上涨1.9%,较11月0.6%的涨幅明显加快,今年2月已上升到2.7%。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去年12月在各方预期之内如期转正,上涨1.7%。这一方面意味着经济触底之后已经过反弹走向全面回升,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要高度关注通胀预期。从外部环境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力度似比一般预期更为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经济2010年和2011年增幅将分别达到3.9%和4.3%,中国增幅为10%和9.7%。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加强,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退出策略不仅涉及到退出时机、节奏的把握,而且涉及到退出机制、工具的选择,更涉及到我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政策的协调与博弈,在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内生增长乏力之时,财政刺激政策退出面临诸多复杂问题,需要审慎处理、全面把握。

(一)退出机制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退出机制”,不仅事关本轮经济刺激政策“功成身退”的必要归宿,也密切联系着解决国内结构性问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谓的退出机制,一般是指对由政府主导的、专门旨在抵御金融危机和缓解其不良结果的特殊经济刺激政策的放弃。一般来说,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无非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道义劝说(政府首脑、央行行长等或劝说或威胁或暗示以求引导)。特殊的刺激政策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规模财政投资、支出;减税;向银行注资。就中国而言,与此框架无大异。特殊的经济刺激政策势必要具体化为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中,在未来作合理的动态调整、适时退出。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内的优化调整,可认为是大框架不变前提下向“适当从紧”单一方向的适当回调,而财政政策在本年度内至少不会在总量上简单比照货币政策,可看作是扩张框架不变前提下突出重点、优化结构、追求绩效等方面的努力。而再往后的“退出”调整,很可能是与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功之后相仿的“淡出”方式,即低调处理,扩张力度渐降,使社会各方在“不经意”间经历政府政策“退出”的过程。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机制可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控制国债规模和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恢复自主增长;合理掌握对不同产业、产能和不同政策工具区别对待的取向。

1.比照GDP规模与增速,控制国债发行相对规模和赤字率,优化国债发行结构和资金使用结构。

2010年在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国债发行规模不可能按急速刹车方式处理,比照GDP规模与增速,国债发行规模要配合赤字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的要求,并注重国债结构优化。从相对数看,2010年相仿的水平,绝对数则将超过1万亿元,预计中央的地方债券也仍和2009年一样,约在2000亿元左右。从结构看,对于长期建设国债可按实际需要适当减发,而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中短期国债要重点发展,并要按市场的要求,适时调整利率、期限、结构以及付息方式,完善国债对财政政策的支撑功能。国债所筹资金的投资方向和重点,2010年是首先支持已开工项目的续建,严格控制新项目建设,并做好监理工作。

2.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与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恢复内生性、自主性增长。

目前看,中国经济还主要是表现为政策推动的经济回升。要使经济进一步顺利、稳定发展,只有政府扩大公共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出台多种措施力求“四两拨千斤”地扩大社会投资,拉动民间资本跟进,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如果民间投资迟迟不能跟进,公众消费疲弱不振,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退出操作,应当是在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可支撑经济运行基本态势曲线形成稳定的“拐点”之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财政政策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充分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国民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之外,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多个行业。二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做好所得税征收按优惠方案处理的贯彻落实。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轻纺等行业的出口企业、科技企业和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也应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三是支持发展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便利快捷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此外,应考虑通过发展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吸引银行放贷和民间资本跟进,把短期政策调控与利用社会资金与民间资本的长期机制构建两方面的要求较好结合。

在消费方面,提高居民收入、扶助低收入阶层、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以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都应切实贯彻,细化优化相关方案和加强相关管理。

3.合理掌握对不同产业、产能和不同政策工具区别对待的取向。一般理解的“退出”,在政府刺激力度上是单向调减的,但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中显著存在的结构问题,在退出中有必要适当加入针对不同产业、不同性质产能的区别对待的处理,比如对一般传统产业的刺激力度,可以顺向调减,乃至多减,而对有优化结构作用的新兴产业、事关全局增长后劲有必要加强的支柱产业,以及那些具有强烈技术改造、升级换代需要与空间的门类和领域,则可以实施不减的处理,甚至适当给予更多资金与优惠政策以帮助其扩张的处理。这有益于加快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再者,与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深化改革过程之中有关,不同政策工具的制度相关性和区别对待,也值得注意。比较直接、行政色彩较重的政府干预政策工具,可随总体刺激力度的调低而顺向调减、乃至多减一些,比如,那些一般性扩大政府支出的投资安排,应比较坚决地调减;而那些有条件、有必要更多运用、助其走向健全的经济杠杆手段,却可考虑让其发挥更多刺激作用,比如结构性减税的安排。这样有助于推进制度安排与调控方式的合理化。

(二)退出时机的选择

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时机把握,既要考虑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退出政策的操作对我们的联动效应,更要考虑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后,何时出现、是否稳定形成经济周期中阶段转换的拐点。从中国过去的经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看,经济由高涨阶段进入低迷阶段再重回高涨阶段的转换,一般都要间隔数年,是一个由经济下跌和宏观扩张政策启动开始,经历触底--企稳回升--巩固回升态势--企业预期再次普遍向好和自主投资强有力回升而完成的过程,关键是何时市场的内生动力已可以不再依靠扩张性政策而把经济运行稳定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区间。从中国的相关宏观、微观数据看,至少2010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还未到退出的时机。

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指出,假如刺激措施退出过快,经济复苏就可能陷于停滞,虽然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有些国家可能出现一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假如刺激措施撤出得不够快,在财政政策方面将对私营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导致通胀,全球失衡的重现将会迫使各国央行突然收紧政策,从而导致二次衰退。可以说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敏感而脆弱的关键时期,如何既能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复苏基础,又不至于因政策滞后延误退出时机使通胀局面难以挽回,这将是各国决策者面临的考验。从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增长仍然乏力,主要经济体国家的企业生产和个人消费支出短时间内很难有效恢复,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这将使得私人需求的复苏持续低迷,因此发达经济体很可能在2010年仅仅回归低增长,这意味着不排除“双底衰退”的风险。这也是各国对宽松政策不能轻易退出的顾虑所在。甚至有前量子基金合伙人、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于今年2月间预测,缘于各国政府此前的刺激政策,全球经济的恶化状况在“表象反弹”短暂停歇之后,将出现更为严重的“二次衰退”,其时间可能在2010年晚些时候或2011年,届时情况将比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时更为严重。最近一段时间,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起广泛关注,在其暴露了欧元区各国之间利益取向协调机制的脆弱和欧元、欧盟发展前景方面的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带来了更多的审慎要求。中国经济虽目前已进入全面回升,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通货膨胀虽总体仍只是预期,尚未成为现实,但CPI的年度上涨大局已定,如本年还属柔和,更具“杀伤力”的上涨压力则不排除可能出现于2011年;但万一欧元区出现较大的下滑型动荡并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通胀压力也不是不可能像2008年下半年那样陡然转为通缩压力的。因此,综合权衡各种预测和各主要相关要素,动态跟踪和及时判断经济上升曲线何时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涨阶段,以全球视野把握中国经济达到经济内生稳步向上状态的拐点,便是政策退出时机选择的关键所在。

(三)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国际协调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拉美和加勒比;美国;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10月,美联储结束了资产购买计划,QE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对美联储加息时间的争论一直存在。①有人认为,过早加息会使本就飘摇欲坠的新兴经济体更遭重创,影响全球经济再平衡;也有人认为,如果迟迟不加息将使美联储错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时机,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2015年底,靴子终于落地,美联储自2006年6月以来首次提高利率。美联储加息所引发的新问题要比其所解决的还要多,因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充满不确定性。

自美联储2013年释放出退出QE政策的预期开始,全球货币流动性便开始调整,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开始下降。新兴经济体遭遇的打击最大,反复受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和本币贬值的冲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未能幸免。2015年以来,拉美新兴经济体货币平均贬值幅度达到32%,大大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货币贬值使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升高,造成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自2015年12月美联储9年多以来首次加息,迄今已经连续7次会议按兵不动,市场对美联储再次加息的预期不断变化。随着特朗普在选举中获胜,美联储未来的加息预期增强,对全球经济也将产生深远影响。②

一、美元周期与拉丁美洲

根据历史经验,当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趋势性改变时,美元走势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国际融资条件,造成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目前,全球56%的国家仍然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且主要以美元为盯住对象。当美元宽松时,向全球提供流动性,各国因本币升值压力被迫宽松,导致泡沫产生;而当美元紧缩时,从全球回收流动性,各国又因贬值压力被迫紧缩,若经济本身有问题,危机就很可能爆发。此外,紧缩周期时美元指数走强,将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弱,更使本就脆弱的初级产品出口国雪上加霜。如果将美国货币政策从宽松到紧缩定义为一个“美元周期”,那么该周期对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相互嵌套,尤其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无论实行何种汇率制度,其货币政策均已没有独立性可言。③再加上新兴经济体内部存在结构性经济问题和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特点,美国货币政策及美元周期造成的全球流动性变化往往成为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外部条件和导火索,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90年代一连串的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对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来说,这种影响程度更为强烈,尤其是南美洲的大宗商品出口国。

世界上,拉丁美洲是受美国影响最大的区域。表1总结了历史上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对拉美国家的影响。以第一次美联储加息为例,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低利率,增加的流动性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金融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市场充斥“石油美元”,拉美国家外债规模不断膨胀,④例如巴西、阿根廷外债增长速度都一度超过50%。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为抵御通胀进入加息通道,联邦基金利率从10%以下提升到20%以上,贷款利率也提升至20%以上。利率攀升导致美元债务沉重的拉美国家难以承受进而陷入债务危机,也因此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空前严厉的货币政策帮助美国控制了通货膨胀并且进入繁荣期,但是美联储的加息却被认为是拉美地区爆发债务危机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之一。

此后,无论是90年代中期应对经济过热还是世纪之交抑制互联网或2006年抑制房地产泡沫,美联储每次开启加息周期,都会造成拉美地区的金融动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福祉,拉美国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平庸”,拉美经济增长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暗淡,众多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二、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对拉美国家的影响

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拯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影响。由于美国货币政策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全球经济存在完整的金融周期。⑤当美国利率较低时,会出现资产泡沫,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催生流入地区的泡沫;而当美国加息时,资本回流,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泡沫破灭,货币贬值,发生危机。美联储作为全球央行并且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其中在金融层面,主要体现为全球流动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通过汇率、利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等渠道对拉美国家产生影响。[1]由于经济联系和周期性不同,美联储加息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不同国家和次区域的影响不同,各国对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一)传导途径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因此无法形成类似于金本位制下的单一且明确的“货币锚”,这就造成美国货币政策能够对国际市场产生冲击,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意味着全球的货币政策。[2]在当前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面对风险最不堪一击的或许就是国家边界。[3]大国在使用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资本流入导致新兴经济体杠杆率大幅飙升;而当美联储开始考虑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此前的资本流入国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将通过汇率和利率两个关键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大宗商品价格则是对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传导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首先,汇率途径。新世纪之前,拉美大部分国家顺应了全球浮动汇率趋势,通过自愿或危机的形式完成了汇率制度的转型。各国可以不需要再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牺牲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汇率自由浮动之后,拉美国家又通过对中央银行的相关改革,大幅提升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浮动汇率并没有解决全球汇率的调节秩序问题。根据IMF在2013年对193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统计,56%的国家仍然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且绝大多数盯住美元。即使是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体,也会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以保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相对稳定。这种体系的结果是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受限,甚至完全丧失独立性,跟着美国货币政策走。在美元宽松周期时,这些经济体货币有升值压力,资金流入使得其被迫选择宽松,而宽松又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和杠杆的提升,孕育了危机。美元进入紧缩周期时,这些经济体货币又面临贬值压力,货币政策被迫紧缩,如果本身经济也存在问题,货币攻击、外储流失、泡沫破灭就全都一起袭来,危C爆发。

其次,利率途径。由于各国需要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进行调节,因此其利率政策调整会受到牵制,尤其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美国加息后,为防止货币贬值和资本大规模流出,拉美国家不得不被动加息。作为国际货币,联邦基准利率提高意味着国际利率提高,拉美国家的再融资成本增加,触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升高。这会进一步削弱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对汇率制度灵活性较差的国家而言,这些影响将更为严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由于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美联储利率政策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影响最大。⑥美联储短期利率提高100个基点,墨西哥和秘鲁的反应最强,将分别提高95和80个基点,其余主要拉美国家的反应在20-40个基点之间不等,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哥伦比亚的反应接近于零,而巴西的反应将为负。长期利率方面,美国国债收益率提高100个基点,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将分别提高35和50个基点。而对于拉美国家来说,这一影响更大,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五个国家平均将提高90个基点。其中,巴西和哥伦比亚将分别提高130个120个基点,是反映最强烈的国家。[4]53

第三,大宗商品途径。由于大宗商品基本以美元计价,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美联储加息将导致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跌的压力。拉美地区大部分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大宗商品出口,近年来拉美经济动力不足,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量价齐跌有直接关系。美国货币政策紧缩时,美元指数会走强,大宗商品会走弱,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是大宗商品的重要生产国,会遭受较大的冲击。但是,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初级产品进口国则将充分享受到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福祉,促进其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次区域影响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在经济总量、资源禀赋、国际经济融入以及经济周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美国经济周期对地区的影响也大相径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金融融入商品出口国(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非金融融入和其他商品出口国(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拉圭)、中美洲地区(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加勒比地区⑦四组。其中,除乌拉圭外的第一组国家与全球经济的联动效应最为明显,短期利率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7,与亚洲金融融入程度较高的国家(例如,香港、新加坡、韩国)大致持平。相反,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巴拉圭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全球短期利率联系最不紧密的国家。[4]52受美国货币政策影响最大的国家应该是经常赤字较大、美元债务较高的国家,即使其官方储备较为充足。[5]17

图1是2002年-2014年拉美国家和美国经济周期的契合度。其中,有11个国家的经济周期相关系数超过0.5。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与美国经济联动的程度最高,南美洲的智利和厄瓜多尔也与美国经济周期较为同步。美联储加息将使多数拉美国家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处境。当前,众多拉美国家经济增速下滑且面临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会导致本币相对美元贬值,这虽然有利出口,同时也会推升通胀。拉美各国政府若想维持币值基本稳定,势必要跟随美联储加息,这将提升国内融资成本,造成信贷萎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目前巴西和阿根廷的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利率调整空间有限,本币可能面临较大贬值压力。

除中美洲和墨西哥外,所有地区在美元贬值时都经历了非常强劲的国内需求增长。当美元逐渐升值时,其中许多地区的国内需求出现下降。这一事实有力地表明强势美元对拉美各国国内需求购买力的负面影响。疲软的商品价格造成出口的美元收入降低(即收入效应)比国内货币贬值时伴随着商品出口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增加更加重要。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支出转换效应,因为随着以美元计价的国内商品价格变得更加低廉,它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外部需求。这一过程对于南美洲的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国家国内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最终消费品、中间投入品和资本都需要进口,因此当美元走强时,收入效应要远远强于支出转换效应。

美元走强将使国际油价继续徘徊在低位,这对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小国来说是一大利好。得益于此,这些国家的运输费用及电力成本将大幅下降,从而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为货币政策创造一定的空间。根据IMF的估计,强势美元将有利于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处于下降通道,这将为加勒比地区国家平均带来相当于GDP2.3%的收益。[5]372015年,巴巴多斯、巴拿马、伯利兹、格林纳达、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紧缩。多米尼克、圣基茨和尼维斯则因总需求急剧萎缩,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受美元升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影响,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众多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在2015年收窄,主要有格林纳达、多米尼克、圣卢西亚等。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实现增加,其中哥斯达黎加(9.7%)、牙买加(17.1%)和圣卢西亚(31.3%)的表现最为突出。[6]73因此,中美洲主要国家的信贷敞口在2016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加息预期的提高而稳步下降(图2)。

尤其是对于加勒比地区的小国来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意味着其经济复苏,将提振这些国家的旅游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恢复。以巴巴多斯为例,其旅游业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美国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正常化将极大改善该国的外汇流入和政策空间。[7]此外,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得益于支出成本的下降而上升,企业盈利能力、政府财政赤字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未来与展望

从历次美国加息的情况看,受影响最严重的往往是外债高、外汇储备少的经济体,且前期吸入国际资本越多,加息时承受资本外流的压力就越大。全球流动性风险虽然起源于美国加息,但最终结果可能由新兴经济体承担。事实上,在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风险已经显现。这些地区大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金融不稳定,体现为本币暴跌、通货膨胀恶化以及经常项目赤字U大等。

由于美联储采用前瞻性指引而非遵循一定货币政策规则,因此未来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给拉美国家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带来制约,美联储提高利率将造成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刺激政策空间被收窄。拉美国家需要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加强政策可信度以及降低美元融资的比重,方能在全球经济“新平庸”中保持一定的政策独立性。

当前,建立流动性管理的全球协调机制和开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合作是应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的重要补充机制。拉美地区应该建立外汇短缺应对机制或建立区域资本市场,共同利用区域内的资源抵御外部冲击,避免危机。此外,货币合作可以降低成员国外汇储备持有水平。一方面,对于区域内部的双边贸易,只需在一段时期内计算双边贸易净差额,大大减少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当成员国发生货币危机或短期对外清偿能力有困难时,可通过货币互换迅速得到资金,降低为防范金融危机而消耗外汇储备。在正常时期,货币互换可以成为社会融资的一种来源;当危机袭来之时,货币互换则可以提供紧急流动性安排,帮助相关国家抵御国际投机冲击,度过难关。

注 释:

①2015年4月,美联储就明确表态将于年内加息。市场据此强烈预期2015年9

月份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的召开是美联储首次加息的时点。

9月份加息预期的落空一度使市场茫然失措。

②虽然特朗普没有提出过明确的货币政策,但他曾多次抨击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带

来的扭曲。

③Hélène Rey,Dilemma not Trilemma:The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2013.

④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美元,他

们将美元存入欧洲的银行中,欧洲银行再将美元借给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⑤Rey,H ,“Dilemma not Trilemma: The 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Jackson Hole Symposium,

August 2013.Available at http:///publications/

research/escp/escp-2013.cfm Revised version forthcoming as a CEPR

Discussion Paper.

⑥除拉美地区之外的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为10个基点以下,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平

均响应为30个基点。

⑦又分为旅游国和初级产品出口国,旅游国包括巴哈马、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

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国(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联邦、格林纳达、

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S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初级产

品出口国主要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参考文献:

[1]李若愚.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清华金融评论,2016(2).

[2]易宪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经济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4(1).

[3]拉古拉迈・拉詹.竞争性宽松货币政策:昔日重现吗?[J].比较,2014(4).

[4]IMF,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Western Hemisphere,October 2015.

[5]IMF,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Western Hemisphere,April 2015.

[6]ECLAC,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Santiago,Chile,December 2015.

[7]DeLisle Worrell,“Economic Growth,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Small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制度;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6-0041-06

一、当前我国扩大内需面临的新形势

(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脆弱性迅速暴露出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大幅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并呈连锁反应态势:首先是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大幅下降,然后是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开始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再接下来就是与出口相关的行业面临经营困难,最后波及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这给我国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原先一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净出口,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二季度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导致我国经济增速迅速下滑。我国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3%大幅下滑至2008年的9%,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继续下滑至6.9%和6.1%,创下近10年来的季度新低,虽然2009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回升至7.9%,但仍属近几年来的较低值。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十分明显。也十分脆弱。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一个深刻启示是,如果我国缺乏一个坚实的内部需求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无法从出口驱动转为内需拉动,一旦国际市场大起大落,我国经济容易遭受严重影响。

从未来发展来看,作为全球性经济大国,我国过度依赖外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日益明显。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快速提高,截至2007年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8%,即使是出口大幅下滑的2008年,顺差占比也超过7%。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我国经济继续按过去10年的增长方式发展,即出口平均每年增长22%。GDP平均每年增长9%,物价平均每年上升2%,那么到2015年,我国出口将达到4.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将超过600047,美元,外汇储备将达5万多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7%,占我国GDP的60%。如果上述情形出现,那么不但国际市场难以容纳如此多的中国产品,而且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难以在全球找到合适的资产进行投资。

(二)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次贷危机的不断加剧和蔓延,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陷入持续衰退,全球面临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整个经济活动迅速收缩,全球贸易大幅下降。据国际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出口贸易环比下滑22%,同比下滑31%。

长期以来,宽松的信贷条件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速远远高于收人增速,同时导致欧美家庭的债务率居高不下。债务增速远远高于可支配收入及家庭财富(房产、股票)的增速。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房屋资产缩水、消费信贷收紧、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等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往负债消费的模式遭受颠覆性冲击,家庭储蓄率大幅上扬。

以美国为例,自2007年年初以来,美国消费者的财富蒸发了15万亿美元,有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家庭财富完全从次贷危机中恢复过来,可能需要15年。加上失业率接近10%,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迫使美国人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图1、2显示,截至2009年6月份,美国消费信贷已连续5个月下降,同时家庭储蓄率大幅攀升。按照目前储蓄率回升的速度,美国储蓄率还需5-1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健康的水平。

美国家庭储蓄率的提高也是家庭去杠杆化的过程,这期间即使税收优惠政策促使居民家庭收入增长,但可能被上升的储蓄率所抵消。因此,未来美国居民家庭的消费能力将遭受重大打击。按照美联储旧金山银行的预测,假如未来lO年美国家庭的负债,收人降至100%,至2018年底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将升至10%左右。在储蓄率由目前的4%升至10%的过程中,与储蓄率不变的情况相比,年消费增速将降低0.75个百分点,与2005年以前储蓄率下滑的情况相比,未来消费增速减缓的幅度会更大。

由于美国家庭的去杠杆化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将严重制约其消费的稳定增长。而美国家庭消费占全球GDP的比重达17%,以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国家的出口规模。

一方面,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模式(包括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模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都面临调整,加上本次金融危机是“二战”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故短期内难以出现强劲复苏,未来3~5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低速增长。另一方面,与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引导了全球经济复苏及较快增长的情况不同,目前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明朗,未来几年全球经济还难以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在全球经济可能进入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难以再现过去10年的高增长势头。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过去10年我国的真实出口增速达到22.3%,未来3-5年的真实出口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增速为1%~2%,那么我国的出口平均增速将只有个位数。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扩大内需赋予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只能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吸引外资,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战略选择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实践证明大方向是正确的。虽然出口驱动模式非常成功,不过,这也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难以相应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进而抑制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投资驱动、出口拉动”既是对外开放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必然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经济环境较好的情况下。“高投资――粗放增长――高出口――再高投资――再粗放增长”的高增长循环能够实现,但其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迟滞、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国际贸易摩

擦加剧等不断累积。

当前全球经济景气度大幅降低,使过去被高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得以暴露,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的重大警示。当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高增长循环后,以出口为导向的过剩生产能力难以在短期内被国内市场所消化,经济必然面临着低增长和通缩的压力。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迟滞、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国民的收入支出结构。切实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

(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提高消费率的新阶段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率呈u型走势,即消费率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不断降低,随着高速工业化进程的结束,消费率也逐步回升。从G20的经济发展和消费率的关系来看,消费率的这一变化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参见图3)。有关学者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得出,消费率的最低点出现在人均GDP为2322美元(2000年不变价),即人均GDP低于2322美元时,消费率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当人均GDP高于2322美元时,消费率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同步上升(参见图4)。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我国消费率处于持续下降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的65%左右降至50%以下。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消费率快速下降,从2000年的62.3%降至2007年的48.6%,8年下降了1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43.5%,上升了8.2个百分点;净出口率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08年的7.9%,上升了5.5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300美元(2000年不变价),这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率已位于u型底部,加上国民经济的转型,我国步入场券高速工业化后期,未来我国的消费率有望停止下降趋势并逐步提升。

此外,今后我国将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激发消费潜能的释放,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需求必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

(五)要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成功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国经济的本轮调整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2-2007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加速和繁荣,积累了许多不平衡因素,加大了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一直担忧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次重大契机。危机虽然会带来暂时的困难,但由此带来了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将经济增长的重点从出口转变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各项重大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必要的压力。这将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制度和政策,扩大内需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只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保持协调,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果投资与消费不协调,投资率长期偏高,居民消费被压抑,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就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一旦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必将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就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必须依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中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非常广阔,因此,今后我国要采取多项措施,切实“以消费需求为纲”,尽快改变消费与投资、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正确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比例关系,在投资与消费的均衡增长中扩大内需

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或刺激经济增长,提高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长期保持很高的资本形成率,不但会造成投资过度和生产过剩,还将明显加大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严重阻碍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消费率连续下降,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因此,面对当前投资偏热、消费偏冷的突出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比例关系的政策措施:

1,正确处理投资增长与效益提升的关系,将注重投资数量的增长转移到投资效益的提升上来,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对目前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进行结构性调控,从行业准入制度、投资审批、土地供给、环保评估、银行贷款以及进口设备退税等方面进行控制。同时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对过热行业实行扶优扶强的策略,通过兼并重组消除过剩和重复建设,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2,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投资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商业网点建设、信息服务、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等,特别是投向有利于促进居民扩大消费的公共设施环境方面。比如加强小城镇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水、电、路、通信、学校、医院等设施供给上改善近10亿人口的消费环境问题,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3,改进财政支出方式,简化对鼓励消费补贴的兑现手续和程序,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培育消费潜力

导致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因素,就短期而言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萎缩,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累积的总需求结构性失衡,却是其根本性、长期性内因。因此,本次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所调整,在兼顾短期形势需要的同时,更应注重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培育消费潜力。

1,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导资金投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新型服务行业,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4,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提高中西部地区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三)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居民实际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降低,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中,居民收入的比重在降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差不大,但印度居民的消费水平却比我国明显高出许多。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消费,消费率自然偏低。当前我国政策的重点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初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加快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逐步向居民倾斜,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主要途径。

1,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增加劳动力收入。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5%左右。因此,要逐步建立起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应下大决心提高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业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弥补劳动收入差别的重要作用。它们的所有者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劳动者,还是消费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创业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较活跃的国家,收入分配往往比较合理,社会比较和谐,经济比较有活力。

3,推动职工持股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为职工分红。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调动劳动积极性。通过职工持股,不但可以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而且可以使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4,以扩大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扩大和加强对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对不裁员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减轻其税收、规费负担。

5,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趋势。

(四)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最终消费规模

收入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收入分配不公和实际收入差距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着力培育中低收入阶层,稳定和壮大消费主体。

1,按照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具体措施包括: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合法的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发放的规范化、制度化;扩展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收人稳定增长的预期。

2,要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廉价、优质、高效运转。

3,研究推进收入与分配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平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加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因此,要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把富人的收入和财产通过财政杠杆转移到低收入群体当中。同时,要逐步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提高对特困群众的救助保障标准。

(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逐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能

税收作为一种非直接返还性的财政收入,其任何增加或减少,不仅会直接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而且将影响企业和居民的需求行为,从而成倍放大税收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和收缩效应。税收本身的特点及税收调控的特点与方式表明,无论是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还是解决深层次的经济问题,税收政策都有较大的作用空间。因此,当前必须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推进个人所得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综合考虑纳税人的收入支出和纳税人家庭负担等因素,目标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还富于民。除了提高个税起征点外,还要不断调整累进税率和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个税监管机制,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和消费负担;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等。在个税制度成熟的国家,个税起征点已经与CPI涨幅等经济指标挂钩,实现指数化、动态化调整。比如,德国的个税起征点每年微调一次,以保障公众收入不受影响;美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实行全民退税。

2,适当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税收快速增长,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所占比重稳步上升。从当前情况看,适度减税有助于扭转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

3,对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优惠,促进服务业发展。

(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消费潜力

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这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比钱纳里对全球经济所总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来看,在我国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要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低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韩国在工业化水平为30%时,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08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为48.6%,而城市化水平仅为45.7%,这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提高。

基于钱纳里模式,在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目前的45.7%提升至55%的过程中,将有1.23亿农民从农村转移至城市。目前中高收入农民的人均收入为12927元。生活消费性支出为5994元,其消费率为46%。当转移至城市后,按照2007年统计,可支配收入为12042元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是9097元,消费率为76%。以此推算,这1.23亿转移至城市的人口人均消费将达到9800元,即人均消费提升3806元,总消费提升4680亿元,这相当于GDP的1.6%。

(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2008年末,我国拥有13.28亿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占45.7%,乡村人口占54.3%,农民应该成为消费的主体,但目前农民的人均商品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服务消费更是几近于无。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74.4%,农村消费支出只占25.6%。另外,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3.31:1,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其

差距会更大,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也首次超过1万元。农村居民的巨大消费潜力因收入过低而受到限制,因此,亟需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1,提高财政支出的支农比重,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生活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现实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义务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

3,加快农村商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大力推进“连锁店下乡”,在农村广泛设立超市等零售经营机构,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完善金融支农制度,加大对农村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消费补贴的力度。

(八)扩展消费领域,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消费升级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短期内也会缓解消费下降。在我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消费升级,这都促使消费增速明显提高。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初级家电是消费热点;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升级的家电和农村对家电的需求推动了消费增速的提高;21世纪初住房成为消费的热点。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7.9%。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的支出已经占消费支出的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3.7%。当前我国人均收入进入了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一阶段消费将升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一般都出现快速增长。

整体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过渡,用于教育、医疗、通信和休闲,特别是住、行方面的消费支出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加快扩展消费领域,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1,稳定并扩大中高收入群体的发展型消费。从当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及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来看,中高收入群体既有消费能力,也有可供挖掘的消费潜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支持并促进中高收入群体的发展型消费,形成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消费体系。建议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取消部分高档商品的消费税,并下调部分国产奢侈品的消费税,与此同时,提高进口奢侈品的消费税,鼓励并引导中高收入群体增加对国产名牌、高档产品的消费需求。

2,规范消费信贷,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住房消费仍将是未来消费的热点,要在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严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加大消费信贷对普通家庭的支持力度,激发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

3,要积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继续实施中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鼓励中小排量的中低档国产汽车消费,完善汽车的销售、保养、维护、加油等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汽车消费升温。

4,开发适应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新产品,促进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发展,提高服务性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

5,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消费,包括社区租赁、物业、家政服务等。

(九)开拓思路,实施积极的创新性消费政策,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考虑物价回落等因素,当月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超过17%。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实际消费增速稳步上升,其中,汽车、奢侈品、与房地产相关的家具、装修装饰类商品的消费增速较高。这不但得益于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了城镇家庭相关消费用品需求的上升。而且国家对“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等采取的财政补贴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多项消费利好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内需启动的空间似乎已经打开。但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2009年第一季度提高了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第一季度下降了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新低。可见,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仍在下滑,对未来消费需求的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创新性消费政策,切实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扩展内需启动的空间。

1,“信心比黄金重要”,当前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转暖的信号,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和收入上升的信心,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2,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等财政补贴政策,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各种新问题,以达到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

3,提升假日消费,利用节假日大力开展购物节、旅游节、文化节、嘉年华等活动;扩大家庭用品消费。开展家具、家电、家纺及家饰产品促销。

4,对中低收入居民发放消费券,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

5,加大流通网络建设和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下调流通企业的电价,逐步实现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

6,积极发展消费金融,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扩大消费信贷范围,调降信用卡费率,提高消费信贷比例。

(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

我国消费率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导致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不稳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另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被迫用于预防性储蓄,相应地减少了即期消费。因此,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1,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定期提高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并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帮助机制。

2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给予切实扶持,健全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

3,适当降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扩大政府消费,增加公共支出,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国内消费率。

4,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的改造工作,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5,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幅增加财政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5篇

(一)价格回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景气不断上升的反映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2003年一季度价格回升是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扩大内需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说明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需求快速增长是拉动价格水平回升的主要力量

在2002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基础上,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2002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使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增大。

第一,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元贬值和出口环境改善,使一季度外贸出口达863亿美元,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加快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0.7%和48.5%。出口快速增长增大了对加工制品的需求。

第二,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上升和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在上年收入增幅较大的基础上,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以住、行、服务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在连续几年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热情很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新开工规模迅速扩大,同比增长63.3%。加大了对建材、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

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增速,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03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出现了增速加快的现象。年初,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的较高调控指标,但实际运行结果是:到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18.5%和20.1%,远远超过了调控水平。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82亿元,增加额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多5064亿元,是建国以来贷款进度最快的一季。其中贷款增幅最大的是是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充足的资金,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3.一季度价格形势的特点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增长影响顺着流通和生产链条由最终消费向上传递,需求增长拉动价格的过程应该是:最终消费品——加工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投资品。但目前我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却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大辐上涨,原材料价格相随上行;居民服务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特点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第一,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内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由于资金、技术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产业结构一直表现为头重脚轻的非均衡状态,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相对于加工业发展较慢。加工业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因此当市场需求增长时,只拉动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由于原有生产能力较大(生产能力通过投资还在继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采取了增加生产薄利多销的策略,仅在生产环节起到制止价格进一步下滑的作用,而没有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但加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加了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需

求旺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于基础产业生产能力有限,电力、钢材、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不能满足需求,引起这些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再次,原材料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原油、煤炭及铁矿等金属矿产品的需求,而国内资源缺乏,这些价格涨幅较大。而随着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及家政等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升档次,推出新的项目,使服务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

第三,对一些基础产业的进入限制过多,门槛很高,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些行业的建设中,限制了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供给结构的调整。

因此,目前价格形势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原有产业结构失衡,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经济运行特征。

4.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我国是原油、金属矿产等资源性商品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口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相应增大,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衔接的更加紧密。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伊拉克战争,使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正处在上升时期,影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相随上行。同时也带动居民用电、液化气等公共用品价格的上涨。

(二)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

2003年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二、2003年价格走势预测

2003年价格合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价格将在回升通道中平稳运行,但也存在一些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值得重视。

(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三大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明显表现出中国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已经预示着经济开始由政府政策主导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入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将使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为物价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投资准入政策的逐步完善,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逐渐破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使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及连续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的热情。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我国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品市场将继续购销两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汽车、住房和高档家用电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消费对象,各种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

出口贸易方面,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加快,国际贸易的前景进一步看好;我国入世后,较好的投资环境、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之我国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出口贸易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品等出口商品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内在机制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逐步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仍表现为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内在机制将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消费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加快。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说明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和企业自我产品结构的调整,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商品增加,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发展趋势。

(三)当前仍然存在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

1.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石油、天然橡胶、钢材、生铁等基础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有些上涨超出正常范围,将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高价引起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性;二是过高的价格,增加了下游家电类与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成品价格因竞争激烈成刚性,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挤占利润空间。当加工企业承受不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后,将因停产,供给下降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三是非正常的价格将会误导社会投资,产生新的产业结构失衡。

2.进口增加过快。旺盛的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和较高的价格,加快了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一季度进口增长52.4%,比上年同期增加47.3个百分点,6年来首次出现了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其中,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度增长,1~2月累计,进口原油比上年同期增长62.2%,钢材增长95.3%,初级形状塑料增长20.2%,铁矿砂及精矿增长66.6%。进口量的增大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3.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部分地区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电力、运输、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现象。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调动了对此投资热情(见表4),这将有利于经济结构,平衡市场供求。但一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大上钢厂、大搞开发区建设,不惜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同时,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其后果,一是一些重工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钢、钢材生产分别增长18.1%和16.6%,有色金属增长20.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5.4%,发电设备增长61.0%,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二是大部分投资建设的仍然是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路商品,重复建设抬头,恶化了产业结构;三是“五小企业”的复出,不利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4.“非典”疫情对价格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随着时间推移将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首先,“非典”疫情迫使人们缩小了活动范围,将影响旅游、文教娱乐、餐饮与服务、交通等的直接消费。其次,影响我国商品信誉和对外出口,因商务活动机会减少影响订货合同的签订,进而影响工业生产。第三,使有疫情的地区市场供应和物价产生波动。最后,影响了疫区居民消费的情绪和消费信心,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价格水平回升。“非典”疫情的影响将有2~3个月的滞后期,疫情延续的时间越长,对经济和价格的影响越大。但“非典”疫情仅仅是在部分大中城市发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整个经济秩序并没有受到波及,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和局部的,将随着疫情的控制而逐步消失,不会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运行轨迹。

(四)2003年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全年价格总水平将稳步回升

展望全年价格走势,从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

境看,已经具有实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能力,为价格稳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较雄厚的工农业产业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商品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将不会出现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2003年后几个季度,经济快速增长将继续使生产资料市场供求两旺,将拉动价格稳步上行。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增强,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商品进口将因弥补资源缺口、品种、档次调剂和加工出口而持续扩大,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的走势将使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消费品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重,将继续稳步回升。预计后几个季度价格将平稳运行,在一季度回升的基础上,缓慢上行,全年总水平将在1%左右。但“非点”疫情将对经济增长及价格运行产生影响,如果上半年疫情可以控制住,下半年经济将恢复活力,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将恢复,价格总水平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以上。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采取政策和措施的立足点既要保持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改善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要控制不正常的过热现象,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相对措施,促进最终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与投资贡献率逐步提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消费需求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应该进一步挖掘最终消费需求的潜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向支持最终消费需求转移,一是支持社会保障系统,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二是支持农村的医疗、教育系统,减少农民为此的负担;三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和便民服务业,扩大就业机会,对于下岗、待业人员就业给予税收、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

第三,清理、整顿住房、汽车、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解除制约,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价格合理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确立。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创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系统。对重要的农产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加强对市场价格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动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协调,及时和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的价格行为和活动,鼓励公平竞争。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利用多种公共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国计民生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各种价格及其走势,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四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商品能够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三)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维护市场供求平衡

第一,在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注重对基本农业生产力的保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居民消费价格稳定的基础。主要是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能力,要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保护价的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同时,要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供给结构调整。要利用产业政策和及时公布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减少行政审批和行业进入限制,为社会资金投向生产能力短缺的行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于目前某些产业投资过热的情况,避免利用行政手段按经营规模“一刀切”,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环保法律制度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并严格制止和惩处地方保护行为。

第三,鼓励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改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征税方式,允许技术改造的投资品抵扣增值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第四,资源性产品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重点应放在促进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上。一是为资源性产品(包括进口资源)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所有企业享有平等使用短缺资源的权利,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避免出台一些行政性的规定,限制资源的使用范围。二是加强对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杜绝滥采滥挖,浪费资源。

第五,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对相关重要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分散和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典”疫情

首先要及时、有限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对经济及价格的影响越小。一是要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疫情及分布区域,宣传预防知识,增强居民预防疫情的能力。二是最大限度的切断疫情传播的渠道。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平价理论;粘性价格分析法;弹性价格分析法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调整、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考察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走势和效应。我们认为人民币小幅度的上升对我国经济正增长,对外贸易、企业经营和就业形势等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限,但近期不断攀升的外贸顺差将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面对人民币升值这个当前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都很热门的话题,那就让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汇率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走过的历程。

所谓汇率就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也就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来表示的价格。通常本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取决于它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及货币市场、宏观经济运行及国际收支调节策略等多项因素。中国现在实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①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币的改革走过了漫长的过程:1979年——1984年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然后1993年中国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到价格并存,并向复汇率回归;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为什么存在强大的升值压力?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小案例。

麦当劳的大汉堡包(巨无霸)是一个有严格标准的品牌服务业产品。从汉堡包的味道、份量到餐厅到服务环境在世界各地都差别很大。一价定律是经济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它告诉我们,巨无霸在中国的价格以官方汇率换成美元后的价格会和美国的价格一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经济学》网页,我们可以看到,汉堡包的价格在美国是3.15美元,而在中国是1.3美元(如果用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换算,也就是10.4元人民币)。因此“汉堡包平价汇率”就是10.4元/3.15美元=3.3元/美元!相信这样的话,我们目前的官方汇率就高出了(8-3.3)/8=59%,也就是人民币应当升值59%!

下面让我们运用经济学理论从各个方面来解释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

第一: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方法来看(如图2所示),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

①所谓的一篮子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浮动范围内活动。

因是国家经济走强,即经济发展迅速(如图1所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逐渐增加,使对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右移,使MD右移至MD*交MS于E1*,利率从R1点上升到R2点,人民币收益曲线R¥右移至R¥*与美元收益R$交于E2*,交点由均衡状态的E2到E2*点,汇率从E1下降到E2点,汇率E下降,即人民币应该升值。

图1GDP增长图2国际收支分析法分析人民币升值

第二,从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来看。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台阶。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如公式所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随着中国人均GDP快速增加,所以E$/¥下降,即人民币升值。

第三,国际收支分析法认为,人民币必然选择升值的一个主要并且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收支的长期不平衡即贸易与资本双顺差的长期存在。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如果货物出口和服务性收入大于货物进口和服务性支出,就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则为资本项目顺差。国际收支情况参见表1平衡表

表1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千美元)

项目差额贷方借方

一.经常项目160,818,311903,581,787742,763,476

A.货物和服务124,797,704836,887,831712,090,128

B.收益10,635,13938,959,10028,323,961

C.经常转移25,385,46827,734,8562,349,387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62,963,916418,956,199355,992,283

A.资本项目4,101,7924,155,14753,355

B.金融项目58,862,124414,801,052355,938,929

长期461,454596,062134,608

短期2,758,7204,036,4721,277,752

三.储备资产-207,016,0001,929,000208,945,000

四.净误差与遗漏-16,766,227016,766,227

图3国际收支分析法分析人民币升值

如基本模型(图3),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吸收外资,有很多项目都取得了成功。国外很多投资商也都认可了中国富有的潜在市场,更多的外币尤其是美元流入中国,中国市场上美元的供给量增多了,在图上表示为S曲线向右移至S$*,汇率从E1下降到E2点,即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上述原因表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人民币升值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经济、各个层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实现均衡,有利于缓解双顺差的局面,调节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格局,扩大内需,调节地区不平衡发展。由于我国日益成为原材料、原料进口大国,汇率升值有利于进口,同时有利于我国的资本流出,但是表3显示,2005年下半年的单月贸易顺差均高于2004年同期(12月份基本持平):

表22004年人民币升值后我国贸易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

509.7月513.8月557.9月525.10月60911月637.12月

进口509.53513.45557.54525.1609637.9

出口489.8468.21507.19454.4509.7526.8

顺差19.7345.2450.3470.799.31111.1

表32005年人民币升值后我国贸易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

655.7月683.8月701.9月680.10月11月12月

549.进口655.34683.73701.54680.33722.03754.12

出口549.08577.81626.24560.51616.72643.96

顺差106.26105.9275.29119.82105.31110.16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以后还继续出现大量的贸易顺差呢?我们认为,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J曲线效应”②,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余额的影响存在一②J曲线效应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余额首先会恶化,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改善过程的长短主要受该国进出口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决定。

定的时滞性,短期内难以看到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二是从升值幅度仅为2%的角度来看,对国际收支结构变化影响有限。但若从更深层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由于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

2.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影响最深的当属企业。因为我国企业习惯了人民币的固定汇率制,对经营中突发的汇率风险措手不及,但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影响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出口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但是随着目前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使企业成本不断高涨,而终端产品又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使通过涨价转嫁成本的行为受到制约,只能挤压企业的利润。

人民币升值对以低附加值为主的出口贸易影响尤为不利,特别是对纺织品的出口影响较大,如浙江纺织品行业,人民币升值1%,整个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约会下降12%,毛纺织品行业下降约8%,服装行业下降约13%。有学者谏言,我国劳动力因为丰富而可以无限供给,因此企业可以采用降低工人工资的手段来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并以日元急剧升值时期,日本企业就取消了“年功序列制”降低工人工资来抵消日元升值影响的国际经验为证。然而,如果我们的企业也采取这样的措施,就会更加抑制内需的增长,又反过来强化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后,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币升值就会对企业生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中国正进入重工业化时期,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在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背景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将会改变这一面貌。虽然中国一直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但是对大豆,铜,天然橡胶等品种的依存度较高,近三年来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7%,铜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47%,天然橡胶的进口量则达到消费量的65%。人民币升值后,短期内带来国内各种商品期货价的下跌,以大豆为例,人民币升值前,当CBOT大豆价格变动1美分/蒲式耳时,大连大豆价格变动幅度大致为3元/吨;人民币升值后,当CBOT大豆价格变动1美分/蒲式耳时,以人民币标价的大豆价格变动幅度小于3元/吨。所以人民币升值将大大有利于进口。

3.对银行的影响

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常见风险之一,它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异及币种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对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外汇流动性风险。

自2002年预期人民币升值以来,商业银行的居民外汇储备绝对数额连年下降,而对外汇贷款的需求则不断上升。在商业银行外汇负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外汇贷款的需求,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率不断攀升,由2002年的68.23%上升到2005年的93.16%(参见表4)。

表42002年以来全部金融结构外汇存贷比变动情况

2002.122003.062003.122003.122004.122005.062005.12

68.23%77.86%87.54%89.11%88.46%90.53%93.16%

之所以警惕外汇流动性风险是因为商业银行外汇存款的期限长期化,而外汇存款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波动性。

从贷款期限来看金融结构的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现汇贷款的比重由2002年6月的34.02%上升到2005年末的45.11%,提高了11.09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则由2004年6月末的36.65%的峰值回落到2005年末的30.54%,下降了6.11个百分点(参见表5)。

表52002年以来全部金融机构外汇贷款期限结构变动情况

中长期贷款占比(%)02.0602.1203.0603.1204.0604.1205.0604.12

34.0236.3135.3435.7435.8238.4141.5045.11

短期贷款占比(%)30.6330.6231.5434.6836.6535.5433.0730.54

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向贷款集中,且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强烈,外汇储蓄情况的绝对数额持续下降,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商业银行外汇流动性风险必然加剧,应给予高度重视。

4.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这方面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如果单从股票市场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以人民币定价的股票相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的价格会升高因此并不有利。但与此同时,以外汇定价的股价,如B股、H股等,会因为美元或港元的价格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而有所下降,投资值会相对上升。

5.对百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手中的人民币升值了,意味着人民币更值钱了,可以用相同的货币买到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人们变得相对富有了。因此,相对而言,人们外出旅行、留学、移民就更值了,人们四处游走、宣传、学习,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它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显著的变化,至少近期内不会。

三、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虽然我国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本原因,单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但对我国而言,如果不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就会不断,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将继续增大。因此,我们建议如下:1.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使我国的外贸、外资政策服务于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仿效“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到60%以上。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容量的国家,当我国实现经济起飞之后,应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所以,应该注重利用外资于中西部地区,改善地区不平衡问题;利用外资于第一、第三产业,改善产业不平衡问题;注意出口导向型与内部消化型企业的平衡发展,改善内部经济不平衡问题;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农业,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现象;发展内部消化型服务企业可减少对能源、材料、环境的消耗和影响,扩大就业,扩大内需。2.主动采取措施限制贸易顺差过快的增长。

顺差过快的增长是导致我国与欧美之间贸易摩擦,进而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导火线,我们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控制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当前适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通过征收出口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主动限制那些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企业的出口;(2)理顺土地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反映各生产要素的稀缺度;(3)完善企业员工的薪酬结构,从法律和制度上确保员工获得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3.缩小我国劳动工资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解决汇率矛盾有两种方法,它们可互相补充。一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在此基础上使得我国的劳动生产力成本与国际趋向一致。二是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总体工资水平,保持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基本上同步增长,例如规定对外贸易部门及外资企业最低工资限额。这种办法直接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通过调整国内要素的成本价格达到新的均衡。提高劳动工资水平有利于刺激内需,启动国内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大多数企业改变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忽视技术进步以及粗放型的低价竞争的经营模式。4.运用新方式化解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在企业出口增速受到一定抑制,企业利润空间会在短期内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要保持利润、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应通过调整金融工具,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运用多币种结算,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尽最大可能改善对外贸易。

四、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后,应该注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是具有必然性的,对于其中的汇率风险要正确看待,升值有风险,但是风险绝对不能成为人民币保持不变的理由。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升值并不可怕,并且人民币升值也不是一次性的,人民币升值空间仍然很大。

参考文献

[1]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王松奇.《思考金融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扬主编王国刚、王松奇副主编.《中国金融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5]《<华尔街日报>中国观察系列:人民币升值争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栾文莲.“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内外因素”,《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第7篇

一、全面总结,充分肯定去年经济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已经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之所以说“最为困难”,是因为过去一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XX是全国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绍兴又是XX省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之所以说“成效明显”,是因为面对严峻形势,全县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主题,坚定信心、科学谋划、从容应对、共克时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实现了年初提出的率先回升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5.26亿元,增长9.8%;财政总收入81.2亿元,增长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6亿元,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07亿元,增长12.2%;实现农业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4%,实现工业总产值2372.27亿元、增长5.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3.12亿元、增长14.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9亿元,增长16.3%;自营出口在全省出口十强县(市)中降幅最小、总额跃居第一位。我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来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二年超过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上一年的3.56∶63.89∶32.55调整到3.66∶62.29∶34.05。着力做强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9亿元、增长31.4%;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1.6亿元、下降62.7%。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成新兴产业投资80.91亿元、增长32.7%,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cod排放量下降3.2%,so2排放量下降4.0%,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通过省级验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行动计划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7家,XX名牌产品8只,国内注册商标453件、国际注册商标232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37只,上市公司3家。积极开展“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人才培育活动,多元化引育人才,全年净增各级各类人才10128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是发展后劲得到巩固。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完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现代农业项目投资193.78亿元,引进县外内资40.48亿元、增长52.7%,浙能热电、赵龙汽车、和合光伏等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成功引进大连万达、金地集团等大型商贸和房地产项目。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土地空间等发展要素拓展工作,去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935亩、增长52%,落实基本农田异地代保56621亩,盘活存量土地3000亩。

五是发展信心快速回升。经过一年来的攻坚克难,全县上下应对困难更加积极有为,加快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去年底,全县企业景气指数147.10点、增长46.0%,企业家信心指数136.87、增长66.7%。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家奋发有为、积极努力的结果,成绩确实是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综观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与成效,有许多经验与体会值得我们很好地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把保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一方面,以“项目建设”、“市场拓展”和“优化服务”为重点,组织开展“项目推进年”、“市场拓展年”和”服务企业年”的“三个年”活动,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制订实施了“三个一批三年千亿”建设计划,切实加大有效投入;组织开展了“布行天下”等一系列市场拓展活动,巩固扩大国内外市场;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联企促发展”等活动,全面落实了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率提高等总额达15.3亿元的“清费减负”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纺织集群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节约集约发展”等“四大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大力倡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践证明,“三个年”活动与“四大行动划”的开展实施,对经济的保增长与促转型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把推进发展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我们以质量效益为标准,始终把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研究部署新一轮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着力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去年半年度县委全委会的主题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对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去年我们深化完善了“亩产论英雄”考评激励机制,试点开展了排污权抵押贷款、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机制,大力推进了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等方面的改革,着力解决了一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体制、积累性问题。

三是必须坚持把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应对危机、持续促进发展。年初,针对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发展信心有所下降的情况,县委、县政府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出台了总额为3.19亿元的经济激励政策,有力地提振了全县上下的发展信心。与此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县内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7.42亿元,增长73.5%;扎实推进企业解困工作,华联三鑫、江龙集团等企业的解困取得实质性成效,重组后的企业产销两旺,个别重点区域的企业解困工作也依法有序推进,有力维护了区域经营、金融安全。一年来,广大企业家在危机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人才培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千方百计难中求进、快中求质,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充分展现了XX县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良好风范。

二、审时度势,切实把握今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抓转变、优结构”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的判断,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可以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复杂的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特别是近期美国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持续施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应继续显现;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等等。从我县看,经过去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洗礼冲击,我们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为我们加快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提供了积极条件;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新投产项目的积极效应将逐步释放和体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受上海世博会、第十六届亚运会、第六届世界合唱节等重大活动举办的辐射影响,为我们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绝好的良机;但与此同时,我县长期以来自身存在的积累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加快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另外,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企业一方面对发展更具理性,另一方面发展的冲劲相对减弱,特别是项目投资、技改力度减弱的趋势明显,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杨汛桥等重点区域企业解困任务繁重。

正是基于以上形势的综合分析,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为“转型升级攻坚年”。当然,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胡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重要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之所以把今年定为“转型升级攻坚年”,是因为对我们XX县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经历了前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经济发展已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自营出口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cod排放量下降3.5%,so2排放量下降2%。

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以“转型升级攻坚年”为总载体,扎实推进“五大工程”。

第一,大力推进纺织集群升级工程。绍兴纺织产业发展要讲二句话。一句话是绍兴的发展离不开纺织产业。纺织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去年规模以上纺织产业销售达13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的64.5%,轻纺市场是我县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XX县城的立城之本和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纺织集群的比较优势。另一句话,绍兴的纺织产业不集群升级也是没有出路的。从纺织产业链来看,化纤原料我们还有规模优势,“印染+市场”还有优势,织造的优势在弱化在转移,而服装、家纺还有潜力。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省级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实现从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的新跨越。

一要以化纤印染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制造中心。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以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为导向,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进一步强化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和纺织机械等产能分布合理、产品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纺织企业要注重向产品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及服装、家纺等产业链终端延伸;化纤企业要从常规纤维向差别化、高端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重点开发生产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特色长丝为主体的新型化学纤维;纺织织造业要从服装用纺织品向家居用、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家纺、无纺布等产业;印染企业要向绿色印染、提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中之重是要以化纤和印染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两大产业对我县纺织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压缩低端产品过剩产能,提高化纤、印染环节的先进加工生产能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影响,带动纺织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印染”优势,全力推进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印染产业是我县纺织产业中真正具有优势的环节,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县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

关于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总的是要按照“整合集聚、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加快推动印染企业的搬迁改造、集聚整合、控量升级;积极推动印染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内先进染整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国际重要印染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滨海工业区绿色印染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推动印染企业的兼并重组、集聚发展,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全县80%左右的印染企业在滨海集聚。印染产业的集聚发展可谓是一举二得。首先,通过搬迁集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利于印染产业的升级发展。以2005年1.8亿吨排放量为基准,我们cod每年下降3.5%,但到2009年仍达1.85亿吨,实际并没有下降。其次,有利于内河水质的改善。我们实施新时期治水工程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内河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污染源点多面广和河水流动性差,通过印染企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减少污染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印染企业的集聚发展主要是三条措施,即“发挥二个积极性、搞好一个配套建设”。首先,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采用排放权指标、排污费调节、老厂区退二优二或退二进

三、技改贴息等市场化机制来推进;其次,是保护镇街的积极性,对财政收入分成、考核指标采取二至三年的过渡期;再次,是滨海工业区的基地要搞好职工公寓、商贸服务、染料煤炭、印染配件、坯布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搬迁集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工艺设备改造。对于以纯化纤织物为主的印染企业,要逐步淘汰大浴比溢流染色机,积极采用小浴比溢流染色机或气流染色机,并增加更新印染后整理设备;对于棉及棉混产品为主的印染企业,要积极采用高效前处理和先进染色工艺,加强后整理和在线检测与自动控制。三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广企业三级计量体系,鼓励企业采用erp管理系统,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升竞争力。

二要以轻纺市场为核心,扩大营销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贸易中心。按照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12345”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降低成本、延伸配套”基本要求,加快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步伐,真正把柯桥建设成为“国际纺织之都”。重点的工作有三项: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城两大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按照“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错位发展格局,加强规划建设,强化招商隆市,提升发展服装、家纺、坯布、辅料、纺机等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纺织品和相关市场集群。加强中国轻纺城整体品牌宣传推介,扎实做好“中国·柯桥纺织指数”采编工作,进一步加大“网上轻纺城”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国(境)外常驻企业代表机构、经营商,不断提高市场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划行归市,完善配套物流体系,积极倡导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扩大外贸出口。加快企业营销网络建设,优势企业可到国(境)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地区销售总部和销售连锁店,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展会,进一步巩固扩大欧美、中东等高端市场和传统市场,大力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注重出口品牌建设,通过在国(境)外注册商标、并购国(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等措施,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赴国(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贸易,规避贸易壁垒。三是拓展内需市场。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研究分析,增强产品适销性,开展厂厂联销、厂商联销等形式,积极拓展内销业务,扩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三要以产品设计为基础,拓展价值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创意中心。顺应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我县纺织集群优势,加快创意产业与纺织业融合,积极开展创意研发,推动纺织产品设计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着力打造纺织面料、服装家纺等设计研发高地和中国纺织时尚文化引领区。重点工作也是三方面:一是培育引进主体。以纺织面料和服装家纺创意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纺织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创意设计机构和纺织服装设计大师、设计公司;鼓励有实力的市场经营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加快从传统交易方式向总部式、公司化交易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二是造浓创意氛围。积极举办设计大赛、时尚峰会、流行趋势、创新论坛等多种活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零成本创意工作室”和“XX县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等,促进创意交流。三是健全配套服务。加强以纺织品分类编码、质量检测、趋势和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主的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柯桥分中心建设,提升XX现代纺织工业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创意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创意趋势研究和设计潮流引导。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坚持“强工、兴商、优农”基本方针不动摇,努力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要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按照我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业结构,新兴制造业主要是指纺织产业以外的新兴产业。在工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上,我们要围绕“1+5”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提升发展纺织产业,坚持不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转型主要是针对发展新兴产业而言,而升级主要是针对提升纺织产业而言。

从我县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新兴产业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在不同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我们要重视培育发展新产业的研究和扶持力度。如果在今后三年内我们培育5—6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新产业,这就是我们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亮点和成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要明确发展重点,按照形成一批新的超百亿元销售产业的目标,结合我县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要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汽车汽配、皮革塑料、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五大重点产业,目前五大产业的销售分别为60、40、80、90、60亿元;同时要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等产业。另一方面,要落实扶持措施,为真正把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落到实处,要建立“六个一”的工作措施,即一个产业有一个发展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服务平台、一个行业协会、一个督查机制和一个联系领导。我们正在抓紧研究相应政策意见。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三次产业结构一般呈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应该肯定的是,近年来我们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以工业化为依托、以城镇化促集聚、以市场化激活力,坚持市场带动、产业联动、接轨推动、创新驱动、全民发动,加快构筑多门类、高增值、有特色、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对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率。今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大力培育引进购物广场、连锁超市等大型商贸中心,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区);二是巩固提升旅游产业,加强旅游硬件建设,启动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大香林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安昌古镇开发建设;三是稳定发展房地产业,注重XX县城、新城镇房地产开发的联动推进,着力开发特色小区和精品楼盘,切实加快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四是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以“纺博会”为龙头,加大招展引展力度,努力举办更多在国内外和行业中有影响的展会;五是引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柯桥落户,促进金融产业繁荣;六是注重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另外,要继续抓好以“中国轻纺城611建设计划”为载体的总部楼宇经济、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工作。

三要优化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大力抓好基地建设与品牌建设两大重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建设蔬菜、畜牧、水产、茶叶、花卉、竹笋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要做大做强农业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品牌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在各个农业主导产业中创建一批著名的农产品品牌,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继续按照“三创一集”基本要求,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快企业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致力在我县三次产业的优势行业中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行业话语权、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

一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技改投入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重点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围绕做强、做专、做精主业的要求,选准技改项目,加大技改投入。要充分发挥我县“国家火炬计划绍兴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辐射和引领作用,坚持“培育孵化”和“引进吸纳”两路并进,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二是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努力壮大信息服务产业。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引进大院大所来我县设立研发机构,加快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要加强技术攻关,致力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不断引进科研成果项目或开展技术难题联合公关,争取掌握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要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抓好XX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科创大厦、创意大厦、纺织装备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服务水平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要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致力加快企业品牌创建。一是抓实基础工作。要完善产品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体系,贯彻实施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品牌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以诚信的经营、良好的服务提升产品、企业的美誉度。要积极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加大创建力度。要建立健全驰名商标培育库和重点培育发展品牌企业储备库,积极培育申报各级各类品牌。要充分利用专业化生产集中、块状经济发达的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建立专业品牌的培育发展基地,着力打造起区域性、特色性的品牌创建平台。力争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数在全省、全市领先。三是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力量、激励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总结提炼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包括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市场理念、服务理念等,并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灌输给管理人员、全体员工,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三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努力推进企业管理与制度创新。要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决策、经营、财务、监督等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改重组,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公司“保2争3”,新增股改企业5家以上。要强化民营企业监管服务,扎实开展民营企业建设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对企业欠薪、欠费、欠债的情况,要及时掌握,引起警觉,严加防范;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动态掌握企业的单位投资、单位资产效益以及资债结构状况,及时分析评判企业经营风险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要以“亩产论英雄”理念为导向,深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加强项目审查评估,重点保障投资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单位用地少、社会经济效益好、符合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要求的优质项目;要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通报、督查、验收机制,促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确保土地及时利用和有效产出,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投资强度达到220万元/亩以上;要高度重视存量空间盘活,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最大限度优化土地空间资源配置。要重点建设一批利废量大、节能效果好、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限期淘汰粘土砖瓦窑,加大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力度等。要探索具有我县产业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重点推广一批新能源应用、开发项目。

第四,大力推进发展平台提升工程。发展平台是我县加快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城乡统筹的主平台。在当前这样的发展环境与形势下,我们要主动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和绍兴中心城市,深化“两中心两带”经济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好

一、

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

一要提升目标定位。坚持市场与城市、XX县城与新城镇联动,加强规划建设,提高城镇品位,着力把XX县城和城镇建成区打造成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平台。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把滨海工业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纺织原料和绿色印染基地,把柯桥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20个左右的镇街工业集聚区,扶持发展50个左右的农村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着力把开发区、城乡工业集聚点打造成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培育农业优势基地,加快实施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五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把农业特色园区、基地打成优化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的主平台。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真正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央资民资外资并重、技改项目与新上项目并重,强化项目对接、区域对接、企业对接,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创新招商方式、整合招商资源、落实招商措施,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大型民企,大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能源消耗少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高投资总量和质量,切实增强项目建设后劲。今年招商引资要特别突出产业招商,我们要培育发展的产业就是招商重点。对培育发展产业的重点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

三要加大有效投入。投入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项目是加大投入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存量提升与项目提速两手抓,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加大有效投入。要切实加快实施“三个一批三年千亿”建设计划,全力抓好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160亿、现代服务业包括政府性项目135亿、农业5亿。特别是要大力实施浙能热电、滨海金属制品、和合光伏等一批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远东石化pta、天圣差别化化纤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柯桥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大香林二期、f3赛车场、中国轻纺城物流中心、坯布市场、北联托运市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政府性项目建设。要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广大的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抢抓有利时机,挖掘自身潜力,加快技改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技术改造的鼓励引导,加快推进与技术改造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服务。

第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工程。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减轻环境压力以及缓解能源供需紧张正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我们XX县而言,经济发展与排放指标制约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节能减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这恐怕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

一要扎实开展印染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当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容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节能减排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去年底今年初,省环保厅对我县印染化工行业进行了明查暗访,对XX县的印染化工行业、富阳的造纸行业实行了区域停批措施,并专门就我县印染化工行业提出了环保监管意见。针对这一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现在起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印染和化工行业环保监管专项整治行动。这次整治将紧密结合印染集聚提升、清水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深化萧绍区域绍兴片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成果,进一步解决全县印染化工行业积累已久的环境问题,确保完成全县“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对这项工作,我们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要统一思想认识,扎实推进整治,限期摘掉帽子。对这次整治,县委、县政府还将作专题部署。

二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着力推进资源利用的区域大循环和企业小循环。

三要切实加强整治与监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污水按浓度收费等制度,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一百十行动”、污水“进管达标、处理提标”专项行动等,扎实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加强重点污染区域、污染企业日常监管,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着力攻坚突破,用半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杨汛桥区域的企业解困工作。这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子,我们去年提出的用“时间换空间”已没有退路。

三、强化保障,着力营造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狠抓工作落实不懈怠,致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一要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土地保障。要尽早编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农保土地调整,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想方设法向外购买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增量土地;要继续加大“城中村、镇中村、区中村、空心村”拆迁改造和土地征用力度,加大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力度,加大企业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充分利用好低丘缓坡和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要严格按照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项目落户签约履约管理,加强项目竣工综合复核验收,千方百计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银行业考评办法,引导县内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金融产品和管理服务创新,稳妥运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建立村镇银行,进一步扩大融资途径、优化金融服务;健全区域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更好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完善引才育才留才工作机制,以“三有三爱”企业经营者队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外,要加快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做好电力、劳动力等保障工作。

二要加大政策激励。目前,县里正在研究制订新一年度的经济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总的是要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去年,县里经济政策的激励资金是3.19亿元。我们初步考虑在保持其他经济激励政策的同时,建立一个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年时间投入15个亿用于经济转型升级。如何把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用好,在制订新一年的经济政策时要突出“三个性”。一是要突出政策的针对性。政策要有的放矢,特别是对今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如今年我们要推进印染集聚升级、节能减排、5个有条件基础培育的超百亿销售的产业,在政策的制订上就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扶持激励力度。二是要突出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主要是就当前工作而言,导向性则是就长远发展而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的企业和项目要加大扶持激励力度,真正对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起到作用,这就是导向性。三是要突出政策的有效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政策资金同样如此。要建立政策性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发挥激励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竿作用,使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