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国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缓解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同时需要依靠经济手段。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信贷”在国外通常被称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发展金融”,是指银行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项目贷款,支持保护环境项目贷款以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措施。绿色信贷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伴随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实践,我国于 2007 年首次明确提出“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并出台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利用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手段支持环保、节能项目或企业,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信贷处罚措施,希望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商业信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重要途径,绿色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状况来看,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类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考察

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绿色信贷产品业务体系。如建设银行,近年来深入贯彻“绿色信贷”的经营理念,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将具有节能减排特征的行业都纳入绿色信贷鼓励类行业范畴,并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业务合作,系统性地开发出了“环保益民”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不过,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绿色信贷的政策,但是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导致商业银行还存在选择空间,缺少刚性约束。(2)银行环保信息来源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对于环保信息的了解渠道主要是环保部门和企业自身对环保信息的披露,环保部门提供的环保信息是银行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的主要依据,但毕竟有限,存在遗漏和滞后的情况,而企业对于环保信息的披露总会有所保留,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环保状况,影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3)缺乏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国外开展绿色信贷,信贷员多具有专业背景,且与环境专家配合密切,而国内绿色信贷员多缺少专业背景,对绿色信贷的流程、环保政策法规等了解不透彻,对企业的环境评估缺乏专业性分析,也无法和环保部门的专家进行沟通和配合,难以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工作。(4)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由于目前激励机制不完善,银行和企业参与绿色信贷业务的意愿不足,缺乏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

(1)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保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需要对已出台的有关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在《商业银行法》中进一步完善银行的社会责任,明确商业银行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连带责任,以保证贷款的企业或项目符合环保标准;一方面需要制定绿色信贷的监管条例、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细节,制定绿色信贷审批标准的法律文件等。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绿色信贷业务才能发挥好资金调配功能,更好地为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此项举措至为关键。一是环保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了解,建立环保信息库,同时,加强与银行之间的沟通,及时传递环境执法信息。二是商业银行应完善社会信息网络,加强与银行、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多方位的环保信息沟通系统。三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外披露执行绿色信贷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

(3)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绿色金融环境。国家要加强宣传,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低碳环保企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对提供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负担,促进银行参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要采取富有激励性的措施,激发各个银行和业务人员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如对执行绿色信贷取得显著成绩的银行和业务人员予以奖励,对违反绿色信贷政策提供贷款融资的银行和业务人员追究责任。

(4)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专业性较强,商业银行应在内部专门设置有关绿色信贷的部门和岗位,为开展绿色信贷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绿色信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扭转目前绿色信贷人才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绿色信贷有专业性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有重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兼具金融、环保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绿色信贷队伍结构。此外,还可尝试利用外部支援,如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解决专业问题,降低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金融;发展现状

一、碳金融概述

(1)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2)碳金融的功能。一是碳交易的价格发现。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将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通过竞争性的市场运行机制将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二是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保障。在低碳经济,生产方式要从高排放向低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型,碳金融的发展要完成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的转变。新能源产业可通过衍生的交易方式来转移各种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国际投资和技术的传播。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相关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国际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二、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对比

1.碳金融产品的类型差异。国外的传统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经历过很长时间,以支持碳减排项目为目的的碳贷款发展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同时,国外在近几年发展碳金融创新型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碳期货期权的发展。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2008年,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还牵头组建上市环保期权、期货、互换合约,在欧洲的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可以同时对碳信用期货和碳信用期权进行交易。我国碳金融产品以传统型的金融产品为主,主要是围绕CDM项目融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IFC合作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碳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另外,在创新性产品方面,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2.碳交易市场差异。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国外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已开始运作,欧盟内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北方电力交易所(Nord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及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等均参与碳交易,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限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我国现阶段仍以CDM项目为主要交易对象。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之后,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先后成立,广东、江苏等地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将主要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S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1.碳金融产品单一。我国现在拥有的碳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应用最广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给节能减排的CDM项目企业提供贷款。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及碳期货期权等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均尚未涉足。尽管最近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了诸如低碳信用卡、环保理财投资产品等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却未涉及大多数创新型碳金融产品。这将制约我国碳金融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从而影响低碳经济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型人才。创新型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首先要熟练基本的金融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才有可能结合新地标的资产进行创新。就这些要求来说,我国碳金融相关人才稀少。另外,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需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部门,目前金融机构未设立对应机构和部门,这样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内部动力不足。

2.市场主体参与度较低。从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比较中可看出,我国碳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大多数金融机构、各类基金、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并不积极,可能原因如下:(1)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碳交易的基本原则是“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即通过排放总量的控制制造碳排放权,再通过类似排污权交易的方式形成碳交易市场。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企业主动自愿设定强制减排的目标。虽国内已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气候交易所和上海能源交易所等交易平台,为CDM项目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服务,但企业参与度没有很大的提高。(2)不确定性因素过多。一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这容易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预期的盈利能力下降,这直接导致银行信贷的规模不足与回收风险。二是新兴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当前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倾向。然而,这些新型能源产业存在着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的缺陷,即使现在采用最新的装备和工艺,没有软制度的支撑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三是价格和汇率风险。目前很多低碳项目都是以美元计价,就中国现行的汇率状况来看,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生意外的转移;此外,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加上我国碳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投资主体还不明确,这些都加大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难度。另外,由于碳交易市场主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交易规则、指标定价权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掌控,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我国处于劣势。

四、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1)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努力。第一,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参与者(如各类基金、企业等)进入碳市场,拓展碳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第二,要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行业规则或惯例,标准化碳交易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等服务性机构的建设,努力形成对中国有利、被国际接受的通行惯例,占据碳金融交易的主动权。第三,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创新的技术水平。第四,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更长远的政策定位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结算的体系,努力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同时也可规避汇率风险。(2)企业需要努力。企业应具备减排意识,要做的就是形成碳资产。如前文所述,我国企业作为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减排的积极性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在供给能力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3)金融机构需要努力。第一,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第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2]邵伟.我国如何加快碳金融业务发展.上海金融报.2010(A13):1~3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业务 制约因素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通俗来说就是与碳有关的金融活动,即绿色金融。碳金融的概念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大国际公约,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上。2005年CDM项目正式启动,我国CDM市场发展势态迅猛,到2010年1月28日,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累计达到2327个。进入2012年,我国明显加快了CDM的核准进度,截至5月28日,发改委通知领取批准函的项目已经累计达724个。而截至目前,我国成功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达到2013个,占注册项目总数的48.47%,预计CO2减排量3.8亿吨,占注册项目预计减排总量的64.29%。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是CDM的主要供应方。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尚不成熟。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度不够

碳金融的概念虽然早已被大家熟知了,但其发展和兴起的时间却不长,我国对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有关碳金融的运作模式、操作方法、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商业银行非常谨慎不敢贸然开拓该新兴业务。

(二)相关机构和专有人才比较匮乏

碳金融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具备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完善的相关机构设置,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是不具备这些部门的。和传统业务相比,碳金融业务更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外语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国内该类综合型人才的引进数量是有限的。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多方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一项碳金融业务的施行,因技术的不成熟往往会存在高成本低回报的情况,促使了信用风险的产生。由于专有复合型人才和相关机构的匮乏,无法深入了解碳金融业务,使得操作风险难以避免。很多碳金融业务的投资期限比较长,这样因未来市场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面临相应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四)缺乏发达的碳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国内碳金融业务还处在研究探索的初步阶段,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交易融资、资源配置及节能减排作用有限,难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相比。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仍存在较大不足。

(五)政策激励措施有待完善

如前所述,碳金融业务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商业银行对其相关操作还不是很熟悉,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还不完善,使得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为了全面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知

介于当前的环境和经济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绿色金融的经营理念,积极学习碳金融的相关业务知识,重视发展碳金融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早日实现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健全相关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以有效开展业务,适应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培养高素质的碳金融业务人才的力度,先从人才招聘入手,尽可能的吸纳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已有人才的再培养,以此提高碳金融业务人员的素质。

(三)控制风险,稳健发展

由于碳金融业务内容广泛复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将事前的风险防范、事中的风险化解与事后的风险监督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始终,以确保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开展。此外,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

(四)构建完善交易市场,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为了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在借鉴国际碳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交易市场,借助于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碳交易及其衍生品的产品交易。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国外先进银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沟通,加强碳交易的中介组织建设。

(五)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碳金融发展

发展碳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发展碳金融的政策激励与扶持力度,以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9).

[2]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0).

[3]段伟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0,(4).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国际碳交易市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0年,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今。在第一阶段,碳交易主要发生在非京都市场,即自愿市场或零售市场。交易数量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年最大交易量是在1996年,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而年最小交易量是在2000年,约1400万吨二氧化碳。在第二阶段,碳交易由非京都市场向京都市场倾斜。非京都市场包括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和零售市场。京都市场主要是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CDM市场和JI市场组成。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已达成共识,京都规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欧元也成为全球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国际碳市场的交易情况如表2。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交易市场从清洁发展机制开始启蒙,通过自发进行自愿减排交易,开始摸索一条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道路,但是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十家以“碳交易”为内容的交易所建立。这些交易所开始尝试中国的自愿碳交易,以企业自发的行为来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2011年底,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建立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自愿碳交易量和交易额有所突破,但仍只在全球碳市场中占很小的比例。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项目,适应企业、项目的特殊性,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开发低碳产品企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碳基金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这也是目前这些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它们发展的进程依赖于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力度。而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情况,又会受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从2011年开始连续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目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1%,贷款基准利率高达6.31%,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大量减少,同时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贷款比例,使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严重影响到开发低碳项目的企业资金规模,进而影响到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针对碳基金的研究在国内已引起一定的重视,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外碳基金的研究,认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它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为推动国际碳交易活动,实施一些合适的项目推动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吸收汇的行动而专门设立的融资渠道,碳基金具有基金专用性的基本特征(支玲等,2009)。碳基金,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和主要交易主体之一(黄孝华,2010)。碳基金的基础在于碳排放权的交易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碳金融市场。支玲等(2009)在对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研究中,提出了绿色碳基金的六个渠道:国家出资、吸收国外资金、企业投资、个人出资、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和发行生态彩票。这虽然是针对林业领域的碳基金做的研究,但对具有相同性质的碳基金也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雷立钧,梁智超(2010)通过对商业银行较高管理水平和透明度等优势的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创建碳基金。此外,一些媒体也对碳基金的筹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章升东等(2007)通过对世界银行碳基金的研究,认为世界银行碳基金扮演的是一个中介服务的角色,世界银行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并作为委托方,成功地连接了买方和卖方。黄孝华(2010)则主要是从个体碳基金的微观层面对碳基金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碳基金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契约机制、项目的决策机制、风险的控制机制和资本的退出机制。崔利平(2007)就认为我国发展低碳基金需结合我国目前节能与环保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国情,使其既具有投资CDM功能,又有投资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功能。鄢德春(2010)以对世界银行碳基金运作模式的研究提出我国发展政策性碳基金应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发起设立系列碳基金满足不同地区和产业部门的需要;第二,为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机制;第三,针对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打造卖方金融产业链。但鲜有学者结合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来探索新型碳基金的构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碳基金,这种碳基金是建立在高通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在国家的支持和银行、企业的参与下,结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一种新型资金融通模式,减小货币政策对资金信贷的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解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货币政策变化对碳基金发展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控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通过削减货币供给增长以降低总需求。2007年以来,我国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到2010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物价上涨,再到2012年初为“保增长”之目标,政策当局频频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压力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以及民间融资利率的攀升,中小企业“倒闭潮”意欲来袭的背景下,再度引发了货币政策松紧的争议。同样的,我国碳基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一,实体经济投资环境的恶化。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仍不够成熟,基础薄弱,其表现在碳基金储备明显不足,而且碳金融是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导向,支持低碳产业的长远发展,短期来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回报。碳基金的发展必须依托强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着投资环境的恶化和产能过剩两大问题。紧缩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投资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实体经济发展不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始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对待碳金融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在中央银行要求收紧银根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把贷款发放给国企和央企,很少将资金用来发展低碳经济。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了碳基金发展。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着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水平,而最终影响到总产出水平。还有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在我国国家实际上控制着大多数的信贷资源,由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从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碳基金的发展。

新型碳基金的构建设想

目前国际上建立的碳基金是在大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尚没有根据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而建立的与之相匹配的碳基金。本文构想的新型碳基金考虑了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国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和比例的影响,特别是“绿色信贷”的实施受到限制而提出来的,以解决低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小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促进低碳产业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本文在考虑到政策建议的时效性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碳基金这一新兴业务对促进低碳产业的长远发展的深化建设。该种碳基金的融资机制是采用政府出资设立、银行与企业参与并考虑地方发展特色的方式进行融资的,也符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融资机制碳基金的资金来源决定了碳基金的组织形式和主要目标,也是基金类型区分的主要依据。目前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碳基金、企业碳基金、银行碳基金、碳汇投资基金等。由于政府是发展碳基金的主体,银行和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新兴碳基金应更好融合各方利益,三方按合理比例出资。同时,要适当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采取更为灵活的出资方式,可采用政府主导、银行与企业参与并兼顾我国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逐步引进市场机制。(二)监管机制我国碳基金项目刚刚起步,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基金的分支之一,实施时间不算长,发展低碳经济进入我国比发达国家晚,碳金融的发展也较为缓慢,碳基金作为金融创新,想要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为低碳产业更好的服务,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确保碳基金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是碳基金获取资金前必须提交相关的工作计划和优先领域说明,通过政府审批后方能付诸实施。二是需要制定碳基金定期执行情况报告,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三是碳基金管理成员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的组成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此来保证管理层在各方面的声音,这不仅确保政府基金运营效率,同时保持监督。(三)评估机制对碳基金实施的项目固定或增加的二氧化碳量进行有效的监测是检验碳基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依据。新型碳基金评估应从经济成本等角度,对低碳项目发展前景进行短期、中长期的综合评估。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基本策略;推广应用

一、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据全球范围统计,建筑产生的能耗约占世界总能耗的30%。我国近年来,建筑行业每年的竣工量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都为高耗能建筑。已建成建筑面积达到50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绿色低碳建筑面积仅仅只有0.758亿平方米,超过95%都是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低至33%,落后发达国家将近20年[1]。中国目前正处于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的发展阶段,把建设生态城市定为目标的城市已经超过了200个,创建生态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中低碳建筑发展。同时,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细化,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建筑,评价标准也将进行同步变更。据最新统计信息,自2008年我国实行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来截止到2015年1月,全国总计有低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538项,总建筑面积292000000m2,其中设计项目建筑面积272000000m2,运行标识建筑面积20000000m2。

二、低碳建筑设计的优势

低碳建筑是指在前期设计和后期建造中必须按照节能标准进行,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能降低能耗的建筑物[2]。相比于一般建筑,低碳建筑有以下4个优势:

2.1低碳建筑能耗显著降低。据可靠统计,低碳建筑的耗能比普通建筑可降低70%~80%,在丹麦、瑞士、瑞典等国家,甚至已经有了零能耗、零污染、零排放的建筑理念。

2.2低碳建筑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低碳建筑强调的是尊重本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其建筑风格完全本地化,这样可以促使产生新的建筑美学,这样的绿色环保建筑,让人在体验新美感的同时,更好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2.3低碳建筑可适四季之景。一般来说,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和自然环境是完全隔离,而低碳建筑的内部与外界采取有效连通,室内气温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进行微调节,如小鸟的羽毛一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换羽。

2.4低碳建筑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传统建筑考虑环境问题大多是在建造过程或使用过程中,而低碳建筑更强调整个运营过程的节能、环保。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理念贯彻始终。

三、低碳建筑设计的基本策略

结合生态建筑的技术特性,相关学者借鉴仿生学的学科方法,针对低碳建筑,提出了“建筑腔体”的概念[3]。所谓建筑腔体,即建筑本身采用适当的空间结构、运用节能的技术措施,同时利用或辅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造出低排放量和高舒适度的建筑。其基本策略如下:

3.1转变低碳建筑设计的理念

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就必须加紧科技创新,提高我国低碳建筑在国际创新领域的地位,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尽快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加以创新,争取使我国的低碳建筑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相关政策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中,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施工,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做到低碳、环保。同时要加强对低碳建筑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低碳建筑技术的支持,构造低碳绿色建筑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

3.2调整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路线

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与整个城市的关系,还要考虑到自己系统中不同技术的相互融合,以及分属不同时间段建造工作之间的协调。要综合优化各种技术,才可以将低碳建筑的技术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如果只是仅仅发展建筑的某个部分,不但不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反而还会适得其反,降低整个系统的协调效率。因此,对整体系统要分清主次,注意优化技术成本,调整好技术优化和成本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出低碳建筑技术的优越性。

3.3拓宽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外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发展非常迅猛,我国要充分引进和改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进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其能够适应当地建筑,适应我国建筑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在特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进行融合,使其适合当地条件。

四、低碳建筑设计的推广应用

低碳建筑的真正内涵是节约能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还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必须开辟新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从根本上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在学校建设中融入低碳建筑的环保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其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学生通过对建筑本身各种事物的好奇与观摩,潜移默化中植入绿色环保教育。低碳建筑理念从小学生抓起,关系到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落实和教育品质的真正提升。

4.2对现有的建筑进行低碳节能的改造

低碳建筑的设计思路不仅仅集中在新建筑上,还应该考虑对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例如,北方的建筑在冬季通常会实施采暖,但是由于我国的建筑保温层本身存在的厚度不够的问题,因此暖气在进入建筑后会大量流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更加剧了能源的过度消耗,所以,旧有建筑在进行改造时,可以加厚保温层,使暖气的流失减少,实现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

4.3政策倾斜和鼓励创新

政府部门不仅要在减排和财政方面有政策的支持,还要在节能和环保方面有所行动,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倾斜,鼓励低碳建筑产业的顺利开展。其中,政策上可以用碳排放指标来衡量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出不同的税费标准,改变单纯以价格度量的现状,同时还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房地产企业也因此会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积极主动应用低碳技术,这样一来,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邬秀杰.论低碳理念下的居住环境设计[J].江西建材,2015(3):33.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银行,WTO,金融创新,客户为中心,业务流程再造

所谓网络银行,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各类网络载体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典型代表,这种服务具有便利、实时、快捷等特点,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新形式,作为拓展中间业务的新渠道,其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将更为广泛,更有利于维护客户的忠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到,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将成为一种标准,而最先适应这场新技术、新信息革命的发展,开发出最具个性、最具生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必将是这场竞争的胜出者。[1]

1国内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背景

自从1995年10月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营运,网络银行以其出众的业务发展魅力,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和青睐。我国网络银行是在全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我国网络银行的先行者,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先后加入了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以及营销活动,目前国内已有十几家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开拓业务、发展优质客户、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渠道。

1.1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网络银行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一方面为网络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行为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无国界的金融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4年网上银行交易额已突破40万亿元,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在网络上实现流转;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业务品种的日益丰富,以及交易便利等诸多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接受和认同网络银行,又据《钱江晚报》2005年8月26日引新华社文《网上银行渐成新宠》中提到,据新华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沈阳、济南、福州、成都、深圳等十大城市做的调查显示,个人用户正在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19.4%,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35.7%;企业用户中,使用了网上银行的10.1%,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使用网上银行的25.5%;

1.2入世以后网络银行发展具有紧迫性

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承诺时限业已迫近,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单一渠道竞争必将走入死胡同。因此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跟上时代的发展,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银行管理、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金融服务、渠道等一系列的创新。其中网络银行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产物,正是外资银行准备在中国大展拳脚的有力武器,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一较高低、用于满足市场需求,赢得更多客户和商机的最佳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埋下了伏笔,做好了准备。

2国内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始,网络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大“U”型,但2003年之后,网络经济迅速得以恢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结算业务等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新一代国内网络银行及时抓住了市场机遇,调整了发展战略、策略,迅速得以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2003年,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银行家》两次将唯一的关于商业银行网站的大奖――“全球最佳银行网站”奖项颁给了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这是对国内网络银行建设和发展的肯定;2003年6月3日,招商银行又以“一网通”技术获得了有国际IT业“奥斯卡”之称的“CHP国际计算机大赛”金融房地产类的“21实际贡献大奖”决赛提名奖项。

相对于传统交易渠道,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外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的过程中,大都选择了网络银行和传统网点互相支撑的“鼠标+水泥”的混合性模式,把网络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机补充,通过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使之成为银行服务的主渠道和客户享受银行服务的绿色通道。

2.1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2.1.1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状况

1998年3月6日,中国银行成功进行了第一笔电子交易,首次向客户提供了网上银行业务,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开办网络银行服务的银行,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购物及享受其它金融服务。随后各大银行均加快了迈向“网络银行”业务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境内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业务的已有超过60家银行,到2002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到2004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1000万户,一些银行一年的网上银行业务就高达20万亿。根据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CNNIC)及银行权威机构预测,到2005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数将飙升至1.4亿户,网上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网络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下,我国网络银行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例如,工商银行的新一代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能够满足帐户管理、转账支付、各种在线缴费业务、24小时无限额任意转账、实时跨行支付、专业化的外汇、证券和保险信息及交易等服务。交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卡业务,还包括新兴的贷记卡业务以及理财功能强大的外汇宝、开放式基金等功能。提供全方位的外汇资讯、交易、查询服务和轻松理财服务。2004年,兴业银行推出的“在线兴业”3.0版,其人性化的用户操作界面、客户化的功能设计博得了用户的亲睐。

与国外发达国家网络银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二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网络银行业务发展极不均衡,发展的不平衡又表现在两个方面:银行间的不平衡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

银行间的不平衡表现在: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首的佼佼者已经走在了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梯队,在客户群、业务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业务规模。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如表2.1所示),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规模为1485.73万户,比2004年新增531.5万户。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规模为32.45万户,比2004年新增20.75万户。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为42.2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4%。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46.7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2%。2005年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金额的柜面替代率是38%、交易笔数的柜面替代率为22%,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的柜面替代率为26%。[3]而很多中小机构,如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大多都还没有开展此项业务;

个人客户

规模企业客户

规模网上银行

交易额电子银行

交易额柜面

替代率

2005

1485.73万户

32.45万户

42.2万亿

46.7万亿

26%

2004

972.23万户

11.70万户

34.0万亿

38.3万亿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论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宏观环境虽企稳向好,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与问题仍然存在,国际市场依然波动起伏,产业尚未完全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这需要进一步认清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长远、超前布局,以期获得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仍然是发达国家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发展战略中,还特别将物联网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IT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显著

一是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信产业的革命,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大了技术研发难度,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中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大,形成专利多,少数大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标准或体系结盟,对后进入企业形成壁垒,进而主导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包括三种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二是重构产业链体系。这种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

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自2009年以来,世界各大IT企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从而提升行业地位和自身的竞争力。

在未来5年内,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发展态势仍会继续,各大跨国IT企业将继续利用其已有资源积极开展并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绿色IT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目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IT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日本政府在“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加速推动低碳革命;韩国政府在“绿色IT国家战略”中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运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框架。

此外,受政府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世界各主要IT公司都在积极设计和改进绿色IT技术。

对产业发展重点的思考

光伏产业

在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二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三是应用政策体系不完善,四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产业统筹引导,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扩大国外市场;三要推动光伏产业联盟建设,增强行业合作与自律;四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要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

平板显示产业

从目前来看,有四大问题制约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弱小,二是缺乏核心技术,三是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生产设备等本地化配套能力不足,四是在投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需要更多扶持。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项目管理,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要推动资源整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四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五要优化政策环境,在投融资和税收环节予以更多优惠。

LED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