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持续发展

2011年9月,湖南省安乡县城东小学成立了课题组,正式开始进行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1.创建校园文化,养成低碳习惯

学校以构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为目标,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力求学校与自然的和谐,与深厚文化底蕴相统一,努力构建低碳文化校园。(1)校园环境建设的生态化。合理规划花坛绿地,种植花草树木,每个教室由学生精心创设了图书角、绿意角,力图创建出绿色花园式学校;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提示语“今天你低碳了吗”;校门一侧创办了低碳宣传园地;校园内随处可见低碳警示语,整个校园,处处都充盈着低碳的芳香,焕发出低碳的活力。(2)校园管理机构的制度化。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阵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完备的管理制度给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低碳行为准则,使每个人通过对制度的理解、实践而将制度内化为低碳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低碳精神惯性。学校以校长为主抓,以教导处和德育处为管理机构,将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建立学校低碳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学校低碳制度,落实水、电、办公用品的节约工作,健全学校低碳管理体系和督导评价体系,加强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领全体师生创建低碳特色文化校园。(3)校园低碳文化的土壤化。低碳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低碳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以学生个体作为低碳教育的立足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订好低碳活动的计划,确保低碳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处处践行着低碳生活,抓实低碳生活,抓实低碳工作,讲求活动实效。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师生践行低碳生活,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创建校园低碳精神文化。学校将每年的4月28日定为学校的低碳节。在低碳节,学校将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我们的低碳节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环保事业,共同体验分享低碳生活的快乐,通过学校这片肥沃的低碳土壤,实现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达到共建低碳社会,打造美丽家园的目的。

2.践行低碳行为,打造低碳校园

(1)加强低碳环保知识教育。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低碳环保知识教育,利用学校低碳宣传栏、各班教室黑板报定期进行低碳环保知识宣传;在红领巾广播站增设“低碳生活小当家”栏目;各中队定期开展“与低碳生活同行”的中队活动;提倡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人与自然》《创造改变生活》《养成低碳生活好习惯》《低碳环保百问百答》《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等书,写出读书感悟,定期交流与评比;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低碳生活我先行”知识抢答赛。(2)开展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每班设立4名低碳小达人,负责班级低碳生活的践行和管理,定期向课题组研究员交流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让我们的“小皇帝”在家里做好用水用电用气的记录,评选校园“绿色幸福之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步行街广场、超市门口、政府机关进行低碳宣传,倡议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观自来水厂、造纸厂,了解水和纸来之不易,了解污水处理过程,倡导节纸节水。在各种聚会用餐场合做劝导员,不追求奢华生活,拒绝一次性用品,督促践行“光盘行动”。学校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低碳跳蚤市场“活动,将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穿不了的衣服等拿到市场上,以物换物或低价出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观念的同时,让他们感受低碳生活、旧物循环利用带来的快乐。(3)与学科融合,低碳环保进课堂。一是将低碳教育与学科教学中的国情教育、资源开采与保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低碳教育进课堂。如,语文学科中,就某一低碳问题进行演讲、编故事、写建议书等,成为“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科学学科中,进行动、植物的养殖,开展低碳科学实验、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节水、节电、节气的习惯;体育学科中,督促学生多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用旧饮料瓶、纸盒、碎布等,制作成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帆船等,用旧的挂历、报纸,制作风筝、装饰画等。二是结合各学科教材,进行了“高效‘低碳’课堂的教学策略”综合科教学竞赛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低碳贝贝总动员》,作为学校地方课程教材使用,充分发挥低碳教材的功能,创建低碳校园。全校同唱《低碳贝贝》,全校同诵《低碳三字经》。提倡老师布置低碳生活专题作业:如环保作业——制订个人或家庭“低碳生活”计划,处处节电、节水、节气;健身作业——跳绳、踢毽子,坚持每天半小时阳光运动;生活作业——要求低年级学生学洗红领巾、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中高年级学洗衣袜、帮妈妈做家务,做生活的小主人。

3.立足学生未来,注重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习惯,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这一习惯的培养带动学生在其他方面习惯的养成,还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作为创造力最为出众的群体,能在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所学,在开发新能源、研究新产品、改造旧物品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节能减排提供新的思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践行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制定班级《低碳生活准则》,张贴在各班教室,要求全体师生按准则严格约束自己。在学校,每天中午红领巾广播站提醒:“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用三分钟的时间,师生交流当天的低碳行为:少开了一次车、少买了一件衣服、少开了一会电脑、少看了一会电视、少买了一次零食、节约了一个塑料袋等,这样就把抽象的口号变成具体的行为,养成时时处处低碳的好习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师生们的许多陋习不见了,水龙头不再滴滴答答;开灯无人、白日灯的现象没有了;废纸、饮料瓶也放进了收纳袋里;用过的中性笔丢笔套的人少了,换笔芯的人多了;饮水机、电脑不用时都及时关闭了,校园出现了一派新面貌。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2篇

目前,体育旅游有着巨大的大众群体和发展空间,伴随着某些重大赛事而开展的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放眼国内外,体育与旅游“牵手”,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环法自行车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当地都是借助自然风光优势引入体育赛事,在推介风光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体育旅游的兴起不但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弥补传统旅游中的不足,而且两者的结合也将给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体育旅游动机并进行体育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总和。也就是能激发体育旅游动机,为体育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分为自然体育资源和人文社会体育资源。

自然体育资源是指非人工形成的可供体育旅游活动的生态资源,它们是天然赋予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如:天然的山川、江河、湖海、森林、戈壁、沙漠等。人文社会体育资源是指人工开发创建起来的体育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成就、艺术结晶、科技创造的记录和轨迹,它包括体育运动、体育比赛、主题乐园(如迪斯尼乐园)、健身中心、体育历史建筑及场地文物古迹、古建筑工程以及各地的风土民情和传统习俗等。

能为人们提供体育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一切自然和人文社会体育资源,均可开发为体育旅游活动。

二、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一)观光型体育旅游

观光型体育旅游是最常见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体育旅游方式。观光型体育旅游的重点就在于观光,在此基础上付出旅游者的体力支配活动,进而完成体育旅游活动。 这种体育旅游的意义也最自然,其效果也更具审美情趣。可以说观光者本身是在游览景色过程中完成了体育运动,因此,既能游览观赏景物,又能锻炼身体是大多数旅游者所喜好的,进而有很大的受众群体。

(二)竞赛型体育旅游

竞赛型体育旅游亦称“竞技体育旅游”,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竞赛型体育旅游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竞赛型体育旅游与其他类型的体育旅游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一般它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竞赛的参与者,他(她)是竞赛的选手或者是竞赛服务人员,总的来说,他(她)对竞赛有着某种的义务和责任。二是一般的旅游者,他(她)除了参与竞赛的相关活动外,都要到竞赛所在地去游玩观光。[3]

它还具有旅游时间的确定性,时间较短,是根据竞赛规定时间和日期到某个事先确定好的地方参加活动。

它的目的地相对确定、行程单一。也就是说它的出发地到目的地路线相对固定,事先由竞赛组织者确定下来的,自我选择的余地很小。

(三)度假型体育旅游

度假体育旅游,是度假者前往体育度假区一地停留,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的度假方式,比较典型的是阿尔卑斯山,该地滑雪度假区吸引了 80% 的法国滑雪爱好者。60% 以上的美国滑雪爱好者,则集中在美国西部滑雪区度假。在休闲度假体育中,“体育专业性”凸显,基本需求不再是娱乐和社交,而是深层次融入体育。体育专业消费占比最高,会籍、教练费用成为主打,这是休闲旅游所没有的。国内田园乡村、冰雪山地、滨海海岛三大新型优势产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如今高尔夫、滑雪、冲浪三大项目,从娱乐休闲功能转变为体育度假功能,也是产业升级的清晰信号。[1]据笔者调研观察,以冰雪为例,正在走向成熟和普及的项目,有雪地滑板、雪地自行车、由直升机运送的高山滑雪、雪上机动车、极限雪橇。以高尔夫为例,宗教主题高尔夫、生物主题高尔夫、养老主题高尔夫正在趋向成熟和主流。

(四)拓展型体育旅游

拓展体育旅游就是按照“先行后知”的原则,将参与者集中起来开展的体育旅游。在特定创造的环境中,参与者一般要完成拓展训练中设计的具有挑战的项目,这些项目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只有简单的规则和明确的目标,参与者必须在遵循简单的规则的前提下,思考、寻找、尝试、实践并达成目标,然后和团队一起分享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得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点评和提炼认识总结,与生活工作实际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拓展型体育旅游,就是通过切身体验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游戏,使得参与者对待工作和生活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和飞跃。是自我思想和观念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中,把拓展的创造思维与团队精神,结合到实践中,来优化工作心态、工作思路、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拓展体育的目的。

三、低碳化体育旅游产品特点

(一)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经济效益

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只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少的资金,就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的发展,进而还能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着重点在“低碳”上,将节能和生态放在体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认真的市场调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达不到“低碳”标准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允许开发和上市。重节能,重保护,轻开发,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积极培养和培训低碳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重视对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排除障碍,并提供有利条件。

在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行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怎样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作为“低碳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体育旅游”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力量。[4]

四、低碳化旅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节能、温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宾至如归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安全、完备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用品、特色化的环保旅游纪念品和人性化的体育活动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低碳体育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则是突出体育旅游特色之处,是打造高品质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科学发展,有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中国有丰富旅游资源条件,只有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开发低碳体育旅游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旅游产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已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弱、发展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缺乏等问题,目前我们应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两个政府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组织起草“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四)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转变奢华浪费攀比之风,强化清洁、节约、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文化的品牌性,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少乘坐或不乘坐碳排放量多的公交车或自驾车出游、多采用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大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和修养,倡导游客低碳体育旅游理念,促使体育旅游者将低碳体育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低碳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3篇

生态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

我们不知道孩子闻到花香、果香或木香时会不会有感觉;我们不知道孩子亲手喂养小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内心体会;我们也不知道孩子投身绿色自然怀抱中的所思所想,但是我们知道只有给孩子提供的环境与他们的生命碰触或链接时,环境教育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注入情景性,让幼儿身临其境 我们给乐环境注入了生态情景元素,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最接近自然的场景,让幼儿有置身其中的生态情景感。如选取了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粉绿色”为整个园区环境的主色系,对连接门厅的各个走廊都进行了“绿色带”的延伸,并配置了原生态材质桌、椅、床、大型玩具等。激发幼儿探究原生态的欲望。

渗透标识性,让幼儿有心灵碰触感 在生态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及养成习惯。我们在园区各楼道口精心创设了多个环保节日的图文主题墙,如“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环境日、地球日、动物日”等,并结合节日与主题教育的契机及时记录,呈现孩子们追随探索的足迹。

所谓探究性,即所创设的环境能够引发并支持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从而形成认知新经验。这种环境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是进行生态教育的最佳阵地。实践中我们以生态教育的需要为依据,创设与课程相匹配的探究环境。比如,幼儿生态主题教育中大都有植物的认知内容,如何更好地让幼儿认知植物,亲近自然,而幼儿最喜爱并熟悉的动植物莫过于接触最多的水果和动物,我们给每个班级提供了独立的种植园地,让幼儿在充分观察体验动植物的成长过程中激发探究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独特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所幼儿园的名片,是一所幼儿园办园特色的外在体现。本园在创设环境过程中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依托常州特色资源“剪纸、梳篦”等,以幼儿的参与为主线,整个走廊、墙饰分别布置着“中国民俗风情”,形成金坛剪纸、龙城梳篦一条街等,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吸收知识,初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农村幼儿园还可以充分发掘农村的自然潜力进行户外活动场地、室内走廊、墙饰的环境创设。一片草地,几棵绿树和一条蜿蜒小径,都可以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随意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的沐浴。

环境与幼儿互动 马拉古奇曾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的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因此,创设新鲜的、动态的环境是幼儿教育的艺术之一。

环境与课程互动 第一,环境生成课程。把环境创设权交给孩子,把环境空间留给孩子,留下幼儿发展的过程,使每一个主题环境的创设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使主题背景下创设的环境成为典型动态型环境,成为同伴间信息交流的平台,吸取知识的平台,教师与孩子对话的平台。如“丰收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奔牛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园本资源,和孩子一起体验收获的快乐,摘棉花、拔萝卜、收玉米、品尝活动。第二,课程创设环境。由于幼儿不能只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能力和意愿对客观环境做出选择性反应,并主动地与这些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用幼儿的作品作为装饰,随处可见的幼儿作品,不但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环保性原则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节能环保,因此要让这一理念根植于孩子心中。实践中我们小手牵大手,通过亲子合作废物制作开展环保时装秀表演活动,让孩子在做做、玩玩、跳跳、秀秀中感悟低碳环保的乐趣,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时在大门口向家长发出“变废为宝――收集废旧物品大行动”的倡议,引导孩子争做“环保小卫士”,让幼儿将收集到的废旧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制作标识,并在熟悉材质的基础上自主商量、合作制作有用的玩具或体育器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协商、交往、合作、探究、想象、创造等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而且在这趣味盎然的互动操作和游戏玩耍中还感受到了废物利用的乐趣与价值,体验到“环保小卫士”的光荣与自豪。正是这刻骨铭心、触及心灵的互动环境使我们的生态教育更富有成效。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4篇

(一)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人员更应具备社会营销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与适应性等。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绿色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要体现突出绿色理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强化能力、简易可行等特点,即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及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全方位体现和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整体性原则要求大学绿色教育各类课程绝不仅仅是模块式的机械堆砌,应构成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渗透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学绿色教育是一种理念,必然渗透、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藉此对各专业主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前瞻性原则是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可行性原则指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基础教育,它应和环境类的专业教育有所区别。要求大学绿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既体现绿色教育理念,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树立起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观。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独立学院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要开设与将来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具备绿色的环境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

(一)公共课

绿色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置体现“文理交融,技能过硬,学以致用,用中求通”,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一般开设4-5门绿色课程,重在比较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对策等内容。如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讲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中挑选4-5门作为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判断和处理环境问题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还可将环境教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在公共基础课中将绿色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的教学中。绿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和环境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专业课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5篇

一、环境是幼儿园环保教育的隐性课程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学习和发展的,我们努力让每一处环境都与幼儿互动,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境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

1.创设幼儿园大环境,凸显环保教育特色。我们在一楼专门设置了亲子环保角,其中设有环保知识宣传专栏,结合环保节日:水日、动物日、粮食日等定期更换环保知识,图文并茂,吸引了家长、老师和孩子的目光。同时,区角里还投放了各种废旧物品,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创作。正楼梯张贴着“你我齐来环保”的漫画,侧楼梯有着吸引幼儿寻找的趣味生物链,园内花草树木、电源开关、水龙头,处处都有着精心设计的温馨提示“草儿青青,空气清新”、“轻轻一按,节电不难”等。

2.发挥班级主题墙作用,深入环保教育主旨。例如,“粮食日”主题活动时,老师在主题墙上张贴了“粮食怎么来”、“非洲饥饿的儿童”等图片;“动物世界”主题时,选择了“动物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动物对付敌人的方法、动物的危机”等内容,老师们以图片的形式粘贴在墙面上,给幼儿直观形象的教育,给幼儿更直接、强烈的视觉刺激。

二、主题教育活动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1.环保教育专题教学活动。在综合本园原有主题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全面考虑环保教育各项活动内容,我们充分研究探讨,选择、组织和编排了小、中、大班的教育教学主题,分别开展了“美丽的环境”、“水宝宝”、“动物朋友”、“植物王国”、“动物世界”、“绿色小卫士”等主题教学活动。每个主题都制定了详细的主题网络图和计划,设计了包括科学、游戏、儿歌、故事、实践、看录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2.环保节日纪念活动。我们经过仔细斟酌,筛选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日:如世界水日、环境日、粮食日、植树节等进行教育。这样的节日活动,可以增长幼儿粗浅的环境知识,容易养成关爱自然、关心身边环境的良好品质。例如,植树节期间,幼儿园发出“护绿”倡议书,各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认识园内花草树木、征集护绿口号、送班级一盆绿、认养班级树、为小树浇水、施肥和松土等,大班还组织了亲子植树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树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要关心和爱护绿化,而且知道了如何去爱护小树,如何珍惜每一片绿,保护美好的环境。

3.特色实践活动。在幼儿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我们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给孩子行为练习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逐步将认识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这也是我们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变废为宝实践活动。我们每学期定期向家长和幼儿发出倡议回收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报纸、饮料罐、光碟、纸筒、纸盒、碎布头等,这些低成本、易收集、功能灵活多样的废旧材料成为了老师和幼儿的宝贝,这些废旧材料给予了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拘无束的操作机会,更让幼儿参与到了环保实践活动中,懂得了废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

此外,为全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我们还开展了亲近大自然活动,让孩子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环保。我们经常组织“观光、远足”活动, 紫马岭公园、岐江河、名树园等都留下了孩子们探索的足迹。我们也让幼儿走进菜市场,让幼儿对比懂得怎样的环境是美的,怎样的环境对人有利,怎样的环境对人有害,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进而懂得要保护环境。我们还开展了观察马路上的汽车、参观污水厂、种子发芽实验、种植小盆栽等体验活动;开展家庭垃圾袋使用情况调查、家庭节水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引导幼儿和家长积极参与废旧电池换盆栽、地球一小时、绿色出行等活动……我们尽可能地让幼儿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增加感性经验,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三、寓教育于一日生活是环保教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均属于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环保教育是个很好的契机,能有效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强化幼儿的环保行为习惯。如,我们老师及时提醒幼儿随手关水龙头、走路轻轻、不挑食、不乱扔瓜皮纸屑、要爱护图书、垃圾要分类摆放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2009年4月,适逢我国西南遭遇特大旱灾时,有的老师及时抓住契机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查找了灾区人民艰难生活图片组织幼儿观看,形象的图片震撼了孩子们,纷纷说再也不浪费水了,要想办法节水,没有了水会非常麻烦的。

四、家园共育是巩固环保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6篇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科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前进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联系了市科协的“科普大篷车”。满载科学知识的科普大篷车,向学生展示了“小鸟进笼”“翻转的头像”“听话的小车”“无形的力”“锥体上滚”“手眼协调”等20余种科教展品。学生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观看、了解展品的原理,并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对展品的参观了解和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亲身体会到科技的神奇,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立体展板上展出的动物世界和海洋世界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在科普展板面前,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做笔记。此次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到平时不常见、书本学不到的科学技术知识,极大地开发智力和开阔眼界。

二、在活动中,启迪青少年的头脑、双手

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启迪青少年的头脑和双手,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开展创造发明活动,争做小发明家;开展劳技制作活动,争做小制作家;开展种植饲养活动,争做饲养能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亲自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好奇心越来越强,对什么都想摸摸、动动、做做,这正是科学教师所要达到的活动目的。如航模实践活动,在航模的设计、组装、调试中,学生体验到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增强探求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乐趣,成为航模制作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了空间想象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了动手实践、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开发了智力潜能。

三、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提出小发明的设想和建议,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小发明作品。如我校刘晓竹同学发明的快捷、防尘摘花生器就是在平时生活中发现摘花生速度慢,而且尘土大,先提出了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老师,在老师的指点下开动脑筋设计、制作出的一款既可以很快把一棵花生秧上的花生都摘下来,又能起到防尘效果的摘花生器,并获得了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一等奖。正是从动手、动脑制作开始,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就在自己身边。在学校发明室里,环保垃圾桶、摘花生器、拾球器、剥柚皮器……一个个科学构想和发明成果,使学生走进了创造的世界。

四、另辟蹊径,拓展活动空间

让学生待在家里、学校,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科技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我组织学生发起了“珍惜水资源,抵制水污染”的行动。在龟石水库,学生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前辈们为建造水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了解了目前家乡面临的缺水困境。在贺州市自来水厂,学生通过采访的形式,亲身体验、观察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节水教育,明确了“节水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责任。之后,学生又沿着贺州人民的母亲河――贺江一路南下,亲眼目睹了贺江被污染的场景,并在几个代表性河段收集河水样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认识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河水的危害。他们向市环保部门提出建议――对附近工厂排污状况作一次大检查,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这次调查活动,学生还撰写了科技论文《保护母亲河在行动》获得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7篇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昭示“人类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势态发展至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依然是环境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呼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回归人的价值世界。人文教育的人文性,在于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的价值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果必须能促进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将环保意识“内化”到学生潜意识中去?

一、引导学生从古代诗词里追寻自然曾经的美丽,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精神境界

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游子心中的无限悲愁。但作品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却勾勒出一幅乡村原生态的生存景观。让之与今天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借助课文意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归人性美、自然美的精神境界。

丰富学生环保美好心灵,健全环保人格。

二、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诗歌里感受环保理念,领悟“生命与自然共存”

万水千山总是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代诗歌的廊苑里,自然成了“摆渡”那些在宦海里沉浮的诗人生命的“船”,当仕途失落,要么退隐田园山林,要么壮游名山奇川,领略异域风情,涤荡内心愁情。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山色美景,谭中清影使人除去尘世俗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景象,诗人因自然的熏陶表现出豁达的胸襟。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岑参则从军绝漠,体验异域风情,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们在仕途失意之际去吮吸了自然健康元素,从而让大自然调整了他们的心态。自然把他们的千愁绪“摆渡”到了愉悦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自然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离开自然,生命就脱离了冲动,脱离了死亡之体验,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三、导入关于世界环境时事新闻类知识,感受时代生存之忧患

学科教学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紧密相结合 通过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创设教学情景。80年代,被誉为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干涸。如今,它冰冷地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1987年大兴安岭的特大火灾,让十九分之一的森林从地球上抹去,160多条生命猝然长逝。 “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 。1989年的特大洪水灾害横空际来。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东亚地区的“禽流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这汶川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2009年墨西哥“猪流感”席卷全球。2010年海地地震死亡数十万人,2010干旱肆虐贵州云南等毁灭性事件彻底刺破了受困于物欲人的“黄金梦”,击碎了那些习惯于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能战胜自然”等纯理论王国中“驯马由疆”,“纵斧驰骋“的人的安乐梦”,让这些长鸣于世界每个角落的警钟催生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世界性。

四、引导学生从风俗民情感悟原始的环保理念,提升生命的崇高性

生命具有崇高性。当人们对上世纪教育进行反思时,由于功利的追求,对物质的崇高,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的崇尚。

许多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以及崇尚勤劳、扬善弃恶的文化精神仍然在风俗民情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经济市场和外来文化冲积的今天,许多涵化“环保意识”的民俗事象以及民俗风情已逐步远离生活,甚至日渐不复存在,农村基础教育应特别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可让这些文化精神与文化主张得以继承和发扬,使环保意识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得以提升。

如,有些布衣寨子,孩子一生下来就把他寄拜给某一棵树或某一种动物,一旦从寄拜的那天起,他们就再砍树或放火烧山,猎杀动物,这是一种朴素的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始愿望。民俗风情实际也是少数民族的道德基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应该将它“内化”到学生潜“意识”中去。

五、大胆创设教学情景,让苍白的文字弹奏生命的旋律

教材的各种信息都是为达到塑造学生,这是教材的目的。上这部分课文,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聆听山谷回声,河湖微波,到森林里感受松涛,掘土寻找爱根,抚摸枝橙河藤蔓,沿着田地山坡等寻找自然健康之感,让学生们得以“亲近自然”,

从而“善待自然”,让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的潜移默化,亦即“润物细无声”,最终让学生透过情感体验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低碳环保的感悟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26-02

近年来,中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引进生活“之源”,反映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如在2008-2010年中考试题中,各省市涉及的社会热点类话题包括汶川地震、奥运会、世界粮食危机、环境污染治理、全球气温升高、塑料袋使用等,这类话题分布于试卷的各个考点之中。这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新信息的学科特点,与新课改的精神一脉相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地突破文本,广泛地收集生活中的社会信息,在语文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语文教学中社会信息的处理,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信息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生活这个大千世界,让学生从对生活的领悟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关键在课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一、抓住相似点,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文本与生活密切地联系一起,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使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环保”话题《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等课文,我给学生看“环保”漫画《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阅读《海南惊现大量死鲨》,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认识。

二、选准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与课文有关的时事信息引进课堂,作为切入点,就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例如在学习景物描写的课文《桥梁远景图》时,由于《桥梁远景图》一文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作出了形象的描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对此,我先把国内近年发生的桥梁坍塌事故,如江西广昌一大桥垮塌、哈尔滨大桥坍塌等事件,作为教学引入,通过展现各种桥梁坍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近年来桥梁坍塌事故的关注和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展示桥梁远景图,教学生怎么分析文体,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对象,如何通过课文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最后再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简洁明晰、准确规范的语言特点。

三、关注语言新现象,补充课文空白点

电视广告中巧妙形象的语言与语文的学习也息息相关。比如: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教师把酒鬼酒这则广告介绍给学生,会让学生对这则广告的语言巧用印象深刻。再如,生活中的一些新词,如:另类(特殊、与众不同)、菜鸟(新手)、草根(平民、普通百姓)、热卖(畅销)、包装(原指包裹东西,现在又有了对人或事物进行装扮、美化的意思)、充电(原指补充电力,现在又有了培训学习的意思)、山寨(原指山中村寨,现在又有了仿造的意思)、“给力”(表示非常棒的意思)等,蕴藏的语言文化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让学生关注这些语言文化现象,学生觉得很时髦,学起来兴趣盎然。

四、关心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注意收集信息,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材料,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就慢慢成为了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近年来提倡“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提倡低碳生活有何意义?提倡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我让学生就这些问题查阅资料,写小论文,要求只要有理有据就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流行音乐促使学生把握文本情感

很多情愫都是通过音乐来传达的。有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这个实际出发,把音乐引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在某次教学竞赛中,我在处理《荷塘月色》一课中的作者情感时,分别播放了悲怆凄凉的《四面楚歌》、缓慢低沉的《出水莲》、喜悦欢快的《三六》这三曲音乐,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曲来给课文配乐。在反复的比较中学生选择了《出水莲》这首曲子,因为学生认为通过这首曲子让人仿佛看见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和慢慢踱步的朱自清。这表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的情感 。这堂课给了我这样的启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促进学生把握文本情感。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并不是只有以上几种方法,关键是教师如何找准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点,从而选择切入点,让死板的语文课变得充满趣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从而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展示。